Ⅰ 禅宗怎么学 有哪些书可以看
说实话我对禅宗所知不多,说点我知道的仅供参考。
禅宗的最高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可以看成观法师的《楞伽经义贯》,在这之前也可以先学《大乘百法明门论》,以便对法相唯识的名词概念有所了解,在学《楞伽经》时会少些障难。这部经也是唯识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其它:《金刚经》、《心经》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心经》非常适合持诵,很短,初学者就能背下来当作每日的功课,但其内涵很深,是讲究竟智慧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也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五祖弘忍因当时大众根性难以传授《楞伽经》,便改为以《金刚经》印心,且《金刚经》又因六祖而闻名天下,相对于《楞伽经》,这部经很易读,适合做日常功课,但是理上很难解。《金刚经》盛行后,《楞伽经》逐渐隐没,直至北宋又再度被发掘出来。此外还有《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都是禅宗必学的经典,甚至不止禅宗,各派都有修学,其实各宗派只是入门的路径不同,最终都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无论哪个宗派,都讲“戒定慧”三学,即持戒,禅定,般若。
时下较容易忽视戒律的是禅和密,不是说禅宗和密教本身不持戒,而是有些门外汉附庸风雅,没有正统的传承却妄自揣度佛法,看看公案,耍耍口头禅,学些来历不明的真言手印,就觉得自己很牛不用像“普通人”那样持戒,很潇洒的样子,没事拿些自己都没搞懂的般若经典为颠倒行找借口,号称“不着相”,却掉到“着相”的坑里而不自知。所以学者一定要明白这点,不要让自己成为狂禅、邪密。如来戒法是佛法的命根子,是正定、正慧的基础,否则入邪定,生邪慧,造作恶业,无法解脱,甚至现世遭报。另外有些法对戒律要求很高,如果不持戒而硬修那些法,只能自求多福了。关于戒律,还有一点,就是要真正持戒,只有一个持戒的虚名是没用的。现在受戒很容易,有人对戒律根本不了解,就在皈依时把菩萨戒受了(传戒的人也不负责任),然后呢,就天天破戒玩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如果对戒律比较了解,也得量力而行,没修到那个程度,就去受高层次的戒,无异于拔苗助长,这不是闹着玩的,佛法在实修上有时要有点豁得出去的勇猛精神,但也得有点自知之明。如果缘不成熟不能得戒,就尽量少造恶业,这种情况下的实修也是能得些受用的。在家居士可以看《优婆塞五戒相经》,了解在家人的戒律,没有受戒也可以将其作为自己行事的参考,而对于律藏中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是绝对不能看的。
禅定是佛教实修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生出般若智慧的关键法门,初学者建议看成观法师的《天台小止观讲解》视频,书籍可以看宝静法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成观法师的《禅之甘露》。另外要注意一点,现在很多人喜欢讲“行住坐卧都是禅”于是不修坐禅,但要知道那是有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能坐住就不错了,能在静坐这种类似“无菌室”的环境中得些小定就很不容易了。漂亮话谁都会讲,但是呢,空谈无益。
般若是佛教的无上智慧,这个我实在没资格讲,只能自己慢慢学慢慢悟了。禅宗常习的经典中有很多是讲般若的。般若经典中,最著名也最浩大的即是玄奘大师所译的600卷《大般若经》,《金刚经》和《心经》都是《大般若经》中的,这部大块头一般人很难有时间去读,更别说思维修行了,所以大多数人以《金刚经》《心经》为总持。
任何法门,都要踏踏实实地修学,最好能拜到有传承的师父,如果缘不具足,只能自学的话,也请一定慎重,不要乱来。如果要入禅宗的门,我的建议是——别把自己当六祖。禅宗讲不立文字,但也不能离文字。文字是指月之指,虽不能执着手指而不看月亮,但也不能没有手指的指引而到处瞎看。
Ⅱ 禅宗的‘以心印心’是怎么回事
勉强可以这样理解:
传法者和受法者的“灵魂”升起了共振,于是就象电脑复制文件一样,把传法者的智慧和能力“复印”给了受法者。
其实各个宗教都有这个方法。
在禅宗叫做印心、在佛教其它宗派也有直接叫传法的;在道家也有称“点化”的;在基督教被称为“洗礼”,不过现在的基督教受洗多半已经流于形式了。
Ⅲ 禅宗的印心是怎么回事
禅宗印心佛法的由来与传承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供养了一朵金色莲花给世尊,世尊举起金色莲花不讲话,摩诃迦叶尊者在旁明白了世尊的意思,破颜微笑。
这到底什麼意思呢?他是说一个人生在污浊的世界(地球),要如何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要解脱超然、超越自在、欢喜完美。摩诃迦叶尊者懂了,所以世尊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一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就是禅宗的传承,佛心印心,佛心传心,也就是印心的传承,不需要经过语言、文字。
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当时中国正值南北朝时期,北朝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祖师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双方终因会晤不契,祖师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六祖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共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宗,成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如今,禅宗印心佛法法脉幸未失传,殊胜因缘已迭传至第八十五代(中土第五十八代)宗师悟觉妙天禅师。
悟觉妙天禅师秉承佛灯心传,深感责任重大,眼观世人学佛,仍注重人间佛教,执於讲经闻法及研究经典,不求心悟禅定,因此成立台湾禅宗佛教会,积极弘扬世尊真传「真修实证、见性成佛」之印心佛法,普化度众,至今已历二十一年,并将此一禅宗传承付予印心弟子,代代相传,佛祖心灯,不令断绝。
Ⅳ 不管是庄子里面制造轮子的人还是禅宗故事里面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讲印心,关于心传你知道是该怎么做到吗
不知道啊
您知道吗
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好像需要师徒传承吧?
如果自己看两本书就能理解什么心法
那简直不可想象
各人比较愚笨
无法理解什么空啊 心啊 这种好深的词汇
所以对于那种自以为大彻大悟的境界
当然无法企及
Ⅳ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是什么意思
处暑之后不过三天,就有了阵阵凉风,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真是千金都买不来的。如今虽然人已年老,经过了不少世事,可是自己的内心仍然如春天的青草一般清静寂定的心境。
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泂的苏泂《长江二首》。全文如下: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译文:
处暑之后不过三天,就有了阵阵凉风,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真是千金都买不来的。如今虽然人已年老,早已看透了世间的万事,那青草依然生机勃发,我的内心仍然清静寂定。
看到仙鹤婆娑起舞,听那蟋蟀的叫声开始断断续续。突然感叹哪怕是心胸宽广的人会长寿,但能够做到这样大海的深邃也未必能够相比。
(5)印心禅学文教基金会扩展阅读: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处暑节气后,炎热即将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的身体感受,以及动物昆虫的一个自然反应。说的是自然的一个规律。
然后用大自然的事物,领悟大自然的任何事情都蕴含着哲理,世间万物都可以是人的老师。凡事都应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
Ⅵ 方云禅画一平尺多少钱
“方云书画”艺术作品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清雅的艺术品格,作品涉猎广泛:工笔重彩系列整体气势磅礴,但细节又精致细腻,威严厚重;云禅画系列意境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云禅书拙朴天真,圆润锋藏,淡定脱俗。
方云,字学水,号四方方云。云南曲靖沾益人,1962年10月21日生于江西南昌。艺术家、禅者、学者。江西四方缘主,南昌大学四方艺术研究院院长。
方云先生一直致力于禅艺术的义理研究和传承创新,用禅艺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间真善美。方云先生独创“云禅画”“云禅书”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的“星云禅话·方云禅画”系列作品,已在海峡两岸巡展四年;云禅画《星云禅话与方云禅画》系列四部专著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三百余幅“方云禅画”作品选入《星云大师全集》。
专著分别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和平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
作品被政府机关及专业美术机构收藏。
方云禅画目前是一万元一平尺。
Ⅶ 禅学是什么
禅学就是研究“禅”的学术门类。
禅的定义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 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禅的种类
《楞伽经》中分为四种禅,一是愚夫所行禅,即执有法不空而行禅。二是观察义禅,即于定中对义谛作静虑之禅。三是攀援如禅,即圭峰宗密禅师所说“欣上厌下”之凡夫禅。四是如来禅,即自证圣智境界之禅。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分禅为五种: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宗密所分,是专就学理上的分类。在实际修行中,这五种禅可作为循序而进的五个阶段。在有真修实证的禅师引导下,每提高一个层次,就有一番悟境,就会在认识上来一次超越,这才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究竟应该怎样来定义禅宗所提倡的“禅”,既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多余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禅宗是主张参“活句”的,历代禅师在接引学人时总是应病与药,精方解缚,从无死法与人。
chanxue
禅学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 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禅学的兴起和盛行 中国禅学始于东汉后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译经的流传。三国吴康僧会、晋代释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禅法。后来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觉贤)又相继译出禅经,推进了禅学的兴起。在汉魏晋期间流行的禅法约有 4类:①安般禅。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倡导。“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数息”。它重在调息(呼吸),以集中精神,进入禅定意境;又以“法数”(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为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属于小乘佛教的禅法。因与当时道家“食气”、“导气”等吐纳养生术相类似而传习较广。
② 念佛禅。为支娄迦谶译出的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所倡导。“般舟”即念佛:“首楞严”,意为健行、健步如飞;“三昧”即定。前经说借助于智慧,专心观念佛的32种相、80种好,可使10方诸佛现前。后经则认为修持首楞严三昧可为成佛的行动增加力量,易于达到成佛的目标。
③ 五门禅鸠摩罗什根据弟子僧睿的请求,综合各家禅法编译了 3卷《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五停心”),针对具体情况,讲究不同对治:贪欲重的修“不净”观;恚重的修“慈悲”观;愚痴的修“因缘”观;散乱心重的修“数息”观;一般的人修习“念佛”。佛陀跋陀罗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也讲五门禅。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的禅学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贯的禅,强调禅智双运,寂照相济。对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 实相禅所谓实相就是空,实相观就是空观。大小乘禅法融贯的关键,在于把禅观和空观联系起来。鸠摩罗什所传的禅观要求同实相联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诸法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对后来的天台宗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进行佛教理论思索,即“壁观”,在墙壁上涂成观想的图样,面壁观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属于修持实践。他强调“理”和“行”两者结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后不随于文教,不凭借言教。达摩后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他根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思想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中行得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观点,认为从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就可观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谛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时观察三谛。一境三谛就是万物的实相,一心三观就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实相禅,推动了南方禅法的盛行,使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 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 “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禅法、讲动、定一体,即所谓“敛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径”,即逐渐领会,逐渐贯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禅方法是顿。他自居于教外别传,虽不和教义绝缘,但强调传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主旨。主张单刀直入,直摩心源,见性成佛。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著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
禅教调和 禅宗禅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现调和禅教的趋势。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荷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禅学的分化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①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②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禅学的影响 禅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宣扬的唯心主义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吸取,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Ⅷ 禅宗的一心印心是什么意思
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学习,网络下以下优酷土豆、视频钟茂森讲的《弟子规》4集或12集请听净空法师讲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注意讲公案的部分,也许能开悟)阿弥陀佛
Ⅸ 禅宗首先以楞伽经印心,后来为什么改成了金刚经了楞伽和金刚有什么不同
六祖因为《金刚经》开悟,所以改为此经来印证后学。另外《楞伽经》比《金刚经》繁杂,学人不容易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