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研究生论文中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怎么写
首先要先选好点,你是想写科学的还是写政治的还是写经济的,或者你是要一块都写的
选好一个点深入的挖掘,结合实际案例,不仅要写出来现状,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对现状的一个思考,最好能找到中外的差距,你来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B.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元素硫溶解度及沉积运移实验研究现状
(1)元素硫溶解度研究现状
对高含硫天然气中元素硫溶解度的认识是该类气藏开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国内外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硫溶解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和理论两个部分,以下为实验部分。
1960年,Kennedy[7]等人研究了硫在不同含量的CH4、CO2和H2S三种气体中的平衡溶解问题。并且首次说明了硫的溶解性能与气体压力、温度和组分有关。在一定温度压力的条件下,其溶解能力大小依次为H2S、CO2、CH4。
1971年,Roof[8]通过实验研究了低温低压条件下硫在硫化氢气体中的溶解度(压力6.8~30.6MPa,温度43.3℃~114℃)。
1976年,为了更好地研究深层气藏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Swift[9]进行了溶解度实验研究(压力34.5 MPa~138 MPa,温度121℃~204℃)。
1980年和1988年,E.Brunner[10~11]等人将Kennedy等人研究进行推广(压力6.6MPa ~155MPa,温度116℃~213℃),研究了硫在不同比例的CO2、H2S、C1~C4的14个合成酸性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1992年和1993年,P.M.Davis[12]等人将E.Brunner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压力7 MPa~55MPa,温度60℃~150℃),将硫在简单多组分中的溶解扩展到实际的酸气组分中。
1993年,谷明星[13~14]等人建立了静态法测定难挥发溶质(固体或液体)在超临界、近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实验装置,针对硫化氢大于50%的富含H2S酸性流体溶解度进行了测试。
2003年,C.Y.Sun[15]在谷明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室内利用静态实验测试装置完成了元素硫在7个高含硫混合气体(H2S CO2、CH4)中溶解度测定,并建立了能预测和关联硫在高含硫天然气中溶解度的气固热力学模型。
2005年,曾平[16~17]对元素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不同组分对元素硫溶解度的影响,提出混合物中含碳原子数目较多的烃类组分对硫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2009年,杨学锋[18]通过自主设计的元素硫溶解度实验设备,针对Chrasnti[19]和Roberts[20]常系数模型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发现Chrasnti l溶解度计算模型更加科学可靠; 而Roberts溶解度模型,由于是根据有限特定的几组数据拟合得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硫在含硫混合气中溶解度测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为了更好的得到硫在含硫混合气中的溶解度,国内外学者在理论模型方面也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
1980年和1983年,J.B.Hyne[21~22]等人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元素硫和硫化氢会生成多硫化氢。反之,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多硫化氢又会分解成为元素硫和硫化氢,从而导致硫沉积。
1982年,Chrastil[19]基于理想溶液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化的热力学方程来计算硫的溶解度。该经验公式已经广泛用于超临界流体溶质溶解度的计算。
1989年,R.A.Tamxej[23]等人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的基础上,得到了元素硫在含硫气体中溶解度的预测模型。
1997年,E.Bruce[20]等人利用Brunner[10]和Woll的实验数据,对Chrastil经验公式进行了回归拟合,建立了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经验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温度、压力和气体组分对元素硫溶解度的影响,因为方便应用,故一直被用于预测元素硫在含硫天然气中的溶解度。
1998年,Kunal Karan[24]等人建立一个热动态模型,可用于预测酸气混合气体中硫溶解度,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元素硫在硫化氢和高含硫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2003年,C.Y.Sun[15]等人采用与谷明星类似的方法,建立了能够预测和关联元素硫在高含硫天然混合气中溶解度的气固热力学模型。
2006年,杨学锋[25]引入了超临界流体的压缩气体模型,建立了元素硫和高含硫天然气达到气固相平衡时定量计算元素硫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模型。
(2)元素硫沉积运移实验研究现状
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元素硫会从含硫天然气中析出,部分硫颗粒将会沉降,部分硫颗粒则会随储层流体运移。
目前,元素硫沉积实验主要集中在油藏方面[27~29],由于硫化氢的剧毒性,开展高含硫元素硫沉积储层伤害的实验极少。
2000年,Jamal H.Abou-Kassem[30]利用氮气携带升华的元素硫进入碳酸岩岩心,观察和测定了元素硫对岩心的伤害。提出了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模拟实际高含硫气藏元素硫对储层的伤害,但由于元素硫升华的温度极高,对其实验及数据的可行性值得深入探讨。
2008年,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31 ]自主研制了模拟实际储层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元素硫沉积对储层伤害驱替实验仪器,完成了不同初始压力、温度下元素硫对天然碳酸盐岩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伤害。
1.2.2 含硫气藏储层改造铁离子伤害研究现状
储层改造作为低渗透油气藏重要的增产措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含硫气藏也通常进行酸压改造增产作业。由于含硫气藏涉及元素硫沉积和酸性气体等因素,对其储层改造必要性的探讨还存在空白。
考虑到元素硫沉积和酸性气体的影响,含硫气藏储层改造的核心就是控硫控铁。在处理含硫化氢气井的储层改造问题上,国内外主要集中在控制铁沉积上[32~37]。在酸压作业中,对于控制铁离子沉淀,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对主体工作液进行研究,采用弱酸体系来控制残酸液的pH值,使得残酸pH值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以便于抑制残液中析出含铁的硫化物。
二是采用铁离子络合剂。由于络合剂对高价的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从而使得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低于析出沉淀的浓度,从而抑制铁离子沉积的产生。
三是采用还原剂,将溶液中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为二价铁离子,从而达到避免沉淀析出的目的。
2004年,陈红军[38]等人对于含硫化氢气井酸化过程中,硫化铁沉淀预测及抑制剂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研究,并提出了一套适应含硫气井酸压作业且与之匹配的添加剂,优化了酸液体系的整体性能,其具体表现为铁离子稳定剂、硫化氢吸收剂和控硫剂。
2007年,Jairo Leal[39]等人在分析了在对解除硫化铁沉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统有序的方法来对硫化铁沉淀进行移除。
2009年,Tao Chen[40]等人建立了一套新的硫化铁测试方法来评价硫化铁抑制剂的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的抑制剂并对硫化铁抑制剂机理进行了说明。
1.2.3 元素硫沉积对储层伤害研究现状
为了研究地层条件下元素硫沉积对储层的伤害,国内外学者分别建立了考虑元素硫伤害的含硫气藏伤害模型,分析元素硫沉积对储层参数及产能的影响。
1966年,C.H.Kuo[41]建立流体流动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多孔介质中固相沉积。该模型假设初始状态含硫天然气饱和溶解元素硫。
1972年,C.H.Kuo[42]将硫沉积模型引入,在黑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元素硫沉积的储层伤害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硫溶解度的变化和硫沉积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该模型能够模拟均质气藏一维径向流动情况下,采气速度、井距和井筒半径对硫沉积的影响。
1980年,J.B.Hyne[21]等人通过统计学原理,分析了100多口含硫气井的元素硫沉积问题,分析了混合物中不同碳原子数、CO2、硫化氢含量对元素硫沉积的影响。
1997年,E.Boberts[20]在等温稳态理想流动的条件下,研究了酸性气井中元素硫沉积对流人动态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元素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径向距离处元素硫饱和度的分布。发现硫的聚集速度与径向距离平方成反比,径向距离小,元素硫沉降距离的越快。同时还考虑表皮的影响,表皮越小,硫的聚集速度越小,但该模型假设元素硫析出就地沉降,没有考虑元素硫运移。
1997年,王琛[43]在Roberts建立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硫沉积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及各因素对硫沉积的影响。
2001年,Faruk Civan[44]将延迟效应引入到元素硫沉积里面,考虑元素硫动态沉积,即元素硫析出后不会就地沉降,而是运移一段时间或位移后再沉降。但并没有说明元素硫何时沉降,运移多长时间和位移。
2002年,Nicholas Hands[45]等建立了天然裂缝性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解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温度和近井地带的气流临界流速的影响,对元素硫在近井地带的分布进行了分区和详细地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井底除硫时间,但对于元素硫颗粒临界流速计算并没有给出具体计算方法。
2004年,杨满平[46]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建立了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模型。该模型在完善硫沉积伤害模型基础上,对比了考虑非达西和达西流动下,不同径向距离,不同时间元素硫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同时还分析了产能对硫颗粒沉积堵塞的影响。
2005年,曾平[47]就高含硫气藏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孔隙度,渗透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一步完善了考虑非达西影响的元素硫沉积伤害模型。
2006年,杨学锋[48]在Faruk Civan建立的模型基础上,考虑元素硫沉积的延迟效应,完善了元素硫动态沉积预测模型。
2006年,H.Mei[49]等人在Roberts建立伤害模型基础上,根据实际井参数,建立了无阻流量与渗透率和储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2006年,Du Zhi-Ming[50]等人建立了裂缝性气藏气液固三相耦合数学模型,并利用Roberts实例井数据进行计算,同时进行了结果对比分析。
2006年,Guo Xiao[51]等人将气液固三相耦合模型与硫沉积实验相对比,分析了流速,初始硫浓度和岩心渗透率对元素硫沉积的影响。
2007年,Guo Xiao[52]等人基于组分模型和相平衡原理建立了气液固三相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元素硫沉积,并提出需要进行储层解堵时间。
1.2.4 考虑元素硫沉积的产能方程及物质平衡方程研究现状
由于压力降最快的地方在近井地带,导致元素硫析出最快的地方聚集在近井地带,从而使得常规的产能方程需要进一步考虑元素硫沉积的影响。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元素硫沉积而导致试井曲线发生变化,对此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2005年,李成勇[53]等人进行了高含硫气藏解释方法研究,建立了高含硫气藏两区复合试井模型,并用Stehfest反演算法对井底压力响应典型曲线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污染半径和流度比对井底压力动态的影响。
2007年,段永刚[54]等人建立了基于含硫气藏与井筒耦合的非稳态产能预测新方法,该方法为没有试采资料的气井合理配产提供了一种方法。
2008年,张烈辉[55]等人基于渗流力学相关理论,对高含硫气藏的渗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考虑附加表皮的复合渗流模型与产能试井解释数学模型。
2009年,晏中平[56]等人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和油气渗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含硫气井硫污染区和未污染区两区双孔介质复合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并利用Stehfest反演算法对井底压力响应典型曲线进行了计算,同时完成了多参数对井底压力的敏感性分析。
随着高含硫气藏的开发,储层压力会不断降低,析出的元素硫将会占据储层部分孔隙空间,使得在建立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时候,体积平衡方程发生了变化。
1936年,R.J.Schilthuis[57]根据物质平衡原理首先建立了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因为该方法需要的相关地质及流体生产数据较少,同时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故一直在油藏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
国内的陈元千[58~60]等人在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完善了不同类型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
在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问题上,国内的马永详[61~62]利用摩尔平衡原理对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进行了研讨。
2006年,张勇[63]等人给出了高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推导,该模型考虑了元素硫沉积的影响,但仅仅是基于体积平衡原理,没有考虑元素硫的析出会导致混合天然气密度发生变化。
2008年,卞小强[64]考虑了元素硫析出后,会使得天然气密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用质量平衡原理来建立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故其利用摩尔平衡原理建立了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但在建立物质平衡时,由于对元素硫产生的机理认识不足,使得摩尔平衡原理建立的方程求解具有一定难度。
C. 国内外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
早在1909年,彭克(Penck)和布留克涅尔(Brǔ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冰碛物,将第四纪划分为4次冰期与3次间冰期,这是将第四纪进一步划分的首次尝试。
在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第二届会议(1932)上,人们提出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将第四纪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4个阶段。其中早、中更新世界线(Q2/Q1),其划分标准为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更新世特有的属占多数,同时还有较少数新近纪残余种和少数现生种;而中更新世动物群则包括大量的更新世特有种,同时还有大量的现生种,可能还有极少数第三纪残余种。据此标准,早、中更新世界线一般置于0.78Ma左右。1973年,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威内尔雷姆(Wenner-Grem)推荐以古地磁布容(B)/松山(M)时的界线作为早、中更新世的分界,其时间也在0.78Ma左右,与生物地层学分界大体一致。中、晚更新世界线(Q3/Q2),晚更新世动物群包括大量现生种,只有少量更新世特有种,已不存在新近纪残余种。地层学界线大致在0.10Ma左右。
1940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苏联分会,又进一步将此方案与阿尔卑斯山的冰期进行了对比(表2.1)。
表2.1 阿尔卑斯冰期与第四纪生物地层学分期的对比
(据夏正楷,1997)
这两个方案至今仍为流行。我国第四纪划分主要采用前者,而以冰期作为第四纪划分的方案,未被广泛采用。
西欧的第四纪地质学家,根据西北欧冰缘沉积特征及间冰期喜暖植物群与动物群的存在,加上同位素及古地磁测年,建立了一个第四纪分期模式,该模式目前通用于西北欧(表2.2)。
表2.2 西北欧地区第四纪分期表
(据林景星,1984)
近年来,随着黄土、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测年研究工作的深入,对第四纪更新世的内分开展了进一步的对比研究。里奇蒙(Richmond)认为,以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和第6阶段的分界线及巴哈马、新几内亚最后一次高海面时间作为中、晚更新世的界线,时间大致在0.15~0.13Ma;晚更新世下界放在末次间冰期之始,时间大致在0.14~0.13Ma,它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下界一致,也和黄土剖面S1古土壤层相一致。
由于黄土-古土壤序列时间标尺具有与深海沉积、极地冰心氧同位素阶段古气候冷暖旋回变化的可对比性,已成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基石之一。我国黄土高原巨厚的风成黄土堆积,自上而下可数出33层古土壤(S0—S32)和33层黄土(L1—L33)相互成层。L2—L15为中更新世离石黄土,S15—L33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其下为新近纪黏土。
N.W.Rutter(1992)也曾明确指出中国黄土的地层结构、磁化率曲线及粒度曲线表明: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古气候演化历史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地球轨道变化可能是黄土-古土壤反复叠置的驱动机制,这为黄土剖面的轨道调阶时间标尺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刘东生等(2000)、丁仲礼等(1994)、刘嘉麒等(2000),根据黄土地层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均存在明显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的事实,以宝鸡黄土-古土壤序列剖面为代表,分别就黄土-古土壤序列及粒度曲线与国际公认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了对比,开展了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对比,得到2.60Ma以来与深海(DSDP607孔、DSDP677孔)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s,MIS)相互对应的年龄标尺(见图2.1)。
目前,国际地层表第四纪通常采用二分即更新世和全新世。但更新世又分Calabrian期、Sicilian期和Tyrrhenian期,实际上也是三分。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多采取三分的方案:
2.3.1.1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Qp1)/中更新世(周口店期)(Qp2)界线
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界线通常划在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期(B/M)转换界线上,时间为0.78Ma,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19/20阶,黄土剖面的L8层中或S7底界,也恰为周口店组的底界和泥河湾剖面中小渡口组的顶界。
从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界线到第四系底界(Qp/N2界线)属于早更新世(Qp1),这段地质历史很长(2.60~0.78Ma),如何进一步划分,目前研究得尚少。有人建议,以古地磁贾拉米洛(Jaramillo)亚时(时限为0.97Ma)和奥尔都维(Oldo-vai)亚时(时限为1.87Ma)为界,划出早早更新世(
2.3.1.2 中更新世(周口店期)(Qp2)/晚更新世(萨拉乌苏期)(Qp3)界线
中更新世(Qp2)/晚更新世(Qp3)界线,近年来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划在末次间冰期起始的时间即0.128Ma,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5e的起始时间,从这时起发生了第四纪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海侵;中国黄土地层中为S1/L2的界线,也为周口店组的顶界和萨拉乌苏组的底界。
2.3.1.3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期)(Qp3)/全新世(Qh)界线
多年来,人们一直把10000a以来这段地质历史称作全新世。从这个时期开始,自然界和生物界趋于现代化,气候也从冰后期开始转暖,结束了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突冷事件。根据新近发表的资料,这个事件结束于约11050a前,而W.Dansgaard等测定为10700a前,A.Hubbard根据在苏格兰的研究结果,新仙女木事件为约12900~11000a前,S.Bondevik等对挪威西海岸海相沉积研究给出新仙女木事件介于约12300~11000a前。
全新世从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开始,其年龄约为11000a。C.Emiliani根据深海岩心中有孔虫介壳氧同位素O18/O16值建立的同位素期,将第1期定为全新世。我国以黄土堆积比较普遍且稳定、到处可见的全新世古土壤(S0)与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1)为界,也恰为萨拉乌苏组的顶界,其时限一般为11000a。江苏建湖庆丰湖相沉积剖面给出全新世底界14C年龄为10085a(未做日历年龄校正)。
综上考虑,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认为晚更新世(Qp3)/全新世(Qh)界线定在11000a较为合适。
D. 现代装饰画国内外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都在不停的越变越美好,当然我们的审美也在不停的上升层次,家装中讲究风格,现代风很流行哦,当然在其中会有装饰画在整体中提高质量,提高审美,提高装修的档次,那么最为现代装饰画,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现代装饰画对我们的重要性,当然,国内外的研究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吧。
什么是现代装饰画,其背景又是什么?
现代装饰画的定义广泛,因为其风格多样、运用材质多样、多功能等特点,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概念来阐述。不管是什么风格、材质的现代装饰画都是受现代美术与现代设计理论与风格的影响,现代装饰画实质上是现代艺术一个侧面的反映。
背景:现代美术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艺术流派主要是后印象派,后印象派之前的是传统艺术。19世纪时,西方传统艺术观念受到冲击时,东方艺术适时传入,让西方艺术家认识到绘画并非只是写实性的模仿才是艺术的表现,具抽象、表现性、平面感的绘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后来在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开始表现主观精神,到20世纪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又出现表现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或表现自我心灵感受或强调潜意识的客观描绘。
现代装饰画国内外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现代装饰画的构图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内容,形象,表现形式组织在一个整体上,自然的独特处理进行设计,它追求构图的平面感,注重整体画面的经营位置,构图的平衡时为了表现形式需要而突破自然,服从视觉美感,这种自然原貌的再现,重形式与表现时常常可见到的。
装饰色彩着重强调物体之间的色彩关系,固有色之间的色相,颜色纯度,明度之间的对比调和的规律。强调的人们对于色彩的感情联想和色彩的象征寓意。作为装饰语言表现的色彩,它在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中的意义就不是再现自然形态的色彩关系,而是依照造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色彩配置。
并且装饰画不像油画等一些画种是以材料和工具而命名的,它是可以由丰富的材料来表现,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现代的装饰画除了各种装饰语言的表达,更加注重绘画材料的运用。
其实现代的装饰画在表达艺术特征上还是在于它的装饰性,浪漫性,装饰画要在其真实的表面上进行创新,在中外的装饰画上,主要的是以创新手法,使装饰画更富有想象力,在秩序化上创造反常化,使装饰画在美的高度更上一层楼,并且装饰画的反常化也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经过小编的一番述说,希望爱好美术亦或者在学习中的同胞能有所帮助哦。
E. 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8日,中国共有基金会4115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476家,非公募基金会2639家。自2010年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会之后,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很快。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推动,《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了非公募基金会的地位和基本运作规则,近几年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下放进一步促进了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增长;2008年之后社会对慈善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免税比例等。
从数量与分布概况看,基金会发展显现出以下趋势:
1. 基金会数量自2004年以来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
2. 活动领域发展趋势:一枝独秀、整体多样;
3. 7个省市基金会数量占据全国总数的61%。
从地域分布上看,基金会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基金会。截止2013年底,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内蒙古、湖南省是基金会最多的10个省份。 在美国,基金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关注的范围日益扩展,除了关注传统的扶贫、教育、环境、医疗、公共事业等领域外,还扩展到全球发展、精神、个人潜质发掘等方面。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捐赠范围为全球发展、健康、教育。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夫妇的基金会则是积极支持个人潜质发掘。怀特基金会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古代研究、艺术、人文科学上。
截止2013年底,我国基金会的活动领域大多集中在教育以及传统的救灾济贫、扶弱助残、医疗救助、文化等方面,而致力于推动艺术、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区发展、及公益支持等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内的基金会则比较少。也有一些新成立的基金会已经更多地关注新兴领域,包括国防建设、传媒、地质科学等方面,包括:云南三益文化国防基金会、环球公益基金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等。 2011年,中国公益慈善界经历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先是郭美美网络炫富的行为引发了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接着,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投资放贷,又相继遭到舆论的质疑和抨击。在“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公益界,不断涌现的慈善丑闻使得整个公益行业的公信力都受到影响。
正如当年的希望工程创始人、如今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所言,由郭美美引发的“官办”慈善公信力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显现:“尽管四个机构涉及的麻烦和背景、原因、性质各不相同,但社会对这些事件的质疑和责问,不论是专业还是外行,理性还是不理性,无不指向‘官办’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表达了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这个乱局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归根到底是官民不分的慈善体制惹的祸。”
2012年8月29日,中基透明指数(简称FTI)在北京发布。中基透明指数,即中国公益基金会透明指数。这是一套有关基金会透明标准的评价系统,其评价指标包括基金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项目信息、捐赠信息等共60个,并以基金会信息披露的渠道和完整度等作为参数,以排行榜单为呈现形式。排行榜将按照基金会最新透明分数每周更新一次,排名越靠前,代表基金会透明度越高。中基透明指数由基金会中心网、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中国NPO自律行动委员会、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和众多基金会组织参与研发。“它标志着我国公益基金会在制定社会管理标准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据介绍,这个指数具有公开性、科学性、民间性、国际性,将推动我国公益基金会行业提升信息化水平。
中基透明指数一方面树立行业可量化的透明度标准,另一方面分享实践经验和互联网工具,实现基金会透明度的提升和基金会管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指数将帮助基金会根据标准增强自身透明度,并了解自己的信息公开程度在行业内的位置。对于公众而言,可以以透明指数作为捐赠参考,从而促进慈善行业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1、公募基金会亟需转型
公募基金会拥有着公募权这一优势资源,很多老牌公募基金会规模扩大迅速。然而,“如何把钱花好”成为这些基金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促使他们思考基金会的未来定位。有些则开始了由运作型向资助型基金会过渡的转型尝试;也有基金会开始创造平台,将公募权分享给草根公益组织。
事实上,自2010年开始,一些全国大型公募基金会就纷纷宣布,将从操作型基金会转向资助型基金会,即基金会由筹资后自己做项目,转变为培育和资助草根公益组织。
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试图从操作性基金会转型资助型基金会,然而捐赠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以及草根公益组织专业性不高、执行项目效果难以预估的现状,使得公募基金会转型步履维艰。
2、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非公募基金会来说,其自身的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按《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基金会每年支出资金不是来源于投资回报,而是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因此如何保证基金会自身的良性发展已经是个问题。
如何获得持续性的基金来源,采取多样的基金增值方式,获得安全的高收益,已经成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过程中无法绕过的课题。事实上,在一些基金会发展发达的国家,捐助基金会不是单纯的捐助,而是一种“投资”。非公募基金会应该利用自身的创始基金进行运作投资,产生效益,从而使基金会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可持续地发展。
F.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与供水安全的研究对比分析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注重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注重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因为河流是联系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的纽带,也是保护海洋资源最重要的战场。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不仅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而且可能间接地通过河流影响到海洋的生态环境。此外,河流还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条件之一———淡水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情况都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长期大量排放及降水、地下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河水的高富营养化、盐渍化等;另一类是自然和非自然因素使水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类河流有因洪水成灾的密西西比河、因干旱引起河水大量蒸发的尼罗河、因森林采伐造成水土流失的亚马孙河和因水消费超过供给造成水量不足的科罗拉多河等。我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了污染防治的措施,但是起步晚、技术落后,特别是针对自然因素引起的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研究不够深入。
二、水资源管理方面
正确定位水资源管理是有效实施水务管理的根本前提。尽管世界各国水管理体制不尽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水管理是有序的,即水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社会各界都能严格遵守,一切水务活动依法办事。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通过制定全流域的法律进行管理,如科罗拉多河的 “河流法”,密西西比河的 “洪水灾害防御法”、“水资源规划法”; 二是对某一方面的管理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条例,如伊利湖的 《大湖区管理协议》等。另外,各国水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和收费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水价执行程序的不同,但多数国家能做到依法收取水费,处罚违规行为。在水管理体制上,管理职责明确、责权划分清楚,规定各个权利主体和机构的权利范围和机构体系,明确规定国家、流域委员会、地方分级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美、法等国把参与水事活动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职责明确分开,各自在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若有越权或违法行为发生,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纠正和处罚。目前,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已成为各国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水资源管理随经济发展在不断合理化,但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造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而且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管理相分离,由于流域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涉及各地区、各部门,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国都赋予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相当大的权力,以保证其完成职责,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指导、审核和监督的作用。近 20 年来的变化表明,以国家和地方为依托的管理、以流域为基础的管理在不同的国家都纳入了各自适宜的管理体制。不过,总的趋势是强调以流域为基础,与国家和地方行政监督、协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三、水资源综合开发与管理方面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大江大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与开发。它们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合理地组织、安排生产力,建立工业区、城市群和产业带,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流域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江河治理经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管理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国也是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对几大流域的水资源进行评价和研究。
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洪水、缺水、水污染。因此,建立流域环境和开发利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重经济轻生态环境、重资源利用轻保护、重流域本身治理轻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目前,我国流域统一管理已经普及。大河流域的水管理涉及防洪、航运、水电、供水、水环境保护、娱乐六个方面,是一种广义的、综合的、多目标的一体化管理,呈现出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水质保护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水量方面。我国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是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四、水资源服务运行机制方面
欧美国家虽然是市场经济,但根据水的资源特性,其供水机构管理和水价政策仍在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内。美国和加拿大政府规定供水机构既不能盈利,也不让其亏损,因此在水价制定上以不盈利为原则,但必须保证投资的回收、运行维护管理和更新改造所需开支的自理。在制定水价时,把排水费、污水处理费、国家规定征收的增值税等也核算进去。当水价太高,用户承担有困难时,国家会补助一部分,起到调控作用。法国的流域水务局除负责流域水规划的审批和上报外,同时又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融资机构,代表国家接受地方省、区上缴的部分税款,然后根据需要投资新建水工程,通过更好地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为社会服务。另外,发达国家现行的城市水管理中,非常重视投入产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供水机构在修建供水工程之前就将供水价格确定下来,并与用水户签订合同,用合同相互约束,政府不再干预。如英法两国将水资源开发经营作为一种产业,水务投资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水利基础设施可向政府贷款或向社会筹资,靠水费或售电支付利息和偿还政府贷款。水费标准随着市场经济通货膨胀指数浮动,各地区、各城市多少不一,各年度也有变化。各水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我国还未形成服务型的水务运行机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分离,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技术服务。
五、城市水资源公众管理方面
公众参与有关水问题的立法和管理过程中提高水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由于城市水管理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国外相当重视公众参与,并将其作为水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和提高用水户的关心程度。法国的流域委员会中,采取“三三制”的组织形式。委员会由一百多人组成,其中,1/3是用户和专业协会代表,1/3是地方当局代表(市长等选举产生),其余1/3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指派),因此被称为“水务议会”。同时,将开展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各阶层的人士对水务事业的关心程度作为今后水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法国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种水信息,使社会了解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社会关心支持水务工作,并将其作为水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是由政府负责,公众对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知识缺乏,更无法涉足管理。
六、资源、环境管制和经济管制方面
世界各国水管理的经验表明,资源、环境管制和经济管制最好与服务相分离,而且资源、环境管制与经济管制之间最好也彼此分离。决策必须是政府的直接职责,但把管制职能(如经济管制)分配给各个自主的机构(具有管理功能的事业单位)有相当大的优点———通过经济管制可提高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服务机构(企业)的技术业绩和财务业绩,这也是已达到高度认同的水行业管理模式。而我国资源、环境管制和经济管制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尽管可以进行协调,但未形成资源、环境管制和经济管制的系统性制度,责、权、利不清楚,更不可能让一个部门把服务与管理分清。
七、水环境治理方面
经济发达国家的污水回收利用历史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1968年,世界上第一家合格的再生饮用水工厂在纳米比亚建成,日产水6200m3,水质达到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标准。以色列由于长期缺水,在污水净化和回收利用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色列中水回收利用程度之高堪称世界第一。占全国污水处理总量46%的中水直接回收利用于灌溉,其余33.3%和约20%分别回渗于地下或排入河道。回灌地下的再抽出至管网系统,抽送到南部地区,最南部地区甚至将它作为饮用水源。日本是个面积狭小的岛国,人口众多,人均年降水量仅为世界年降水量的1/5,且没有大江大湖可作跨流域调水之用。日本靠什么支撑了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复兴呢?靠的就是污水回收利用,他们称之为下水处理水的再利用。美国水资源总量较多,城市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主要分布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等州,其中以南加利福尼亚成绩最为显著。
由于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美国针对污水回收利用问题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已普遍实现了总用水量逐年增加,而新鲜水的总取水量逐年减少的良性循环局面。其基本特点是污水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另外,德国、巴西和奥地利等国家的中水、污水回收利用方面很成功,不仅处理程度比较高,污水处理量和回收利用量也高。
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水利正全面向前推进,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也随着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确定的以防洪为中心的治江三阶段战略的基本付诸实施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广泛学习国外治水、管水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是做好新时期治江工作、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基于对中外不同的国情、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和水情,有目的地选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研究体系。
G. 私募基金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怎么写
基金业协会做过一个中外私募行业的对比研究,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数据,你可以去协会网站上下载参考
H.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从全球来看,在中低纬度的岩溶区,如:东亚和地中海地区,尤其是我国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坚硬致密的碳酸盐岩层极少或无冰川沉积覆盖,成土缓慢,土壤缺乏,而岩溶双层结构空间发育,新生代地壳上升强烈,水源漏失严重,加上干湿分明的季风气候,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普遍干旱缺水,石漠化严重[18]。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的岩溶区,广泛覆盖于碳酸盐岩层之上的冰川及河流冲积层,有利于土壤的形成,而下伏碳酸盐岩中的岩溶空隙有利于排除沼泽地区过多的积水,偏碱性的碳酸盐岩也有利于中和酸性环境。因此,高纬度的岩溶区都成了主要的农业基地。而在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和中美洲广泛分布的第三系碳酸盐岩层,具有高达16%~44%的孔隙度,含水量很高,干旱缺水和石漠化较弱[19]。所以,受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和供水需求的带动,欧洲国家和我国都比较重视对岩溶及岩溶水勘查开发技术的研究。而且,我国岩溶不但分布面积广,并且由于一系列地域优势条件所决定,许多岩溶类型在全球有范例性,客观上使得我国的岩溶研究能够依托地域优势,为全球岩溶学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中有关岩溶的3个项目:IGCP299-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1995~1999);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均由我国提出并组织领导,一直由我国科学家袁道先院士担任项目工作组主席。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执行局第32届理事会还通过了世界岩溶研究中心(IRCK)设在中国的提案,充分体现了我国岩溶研究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地位。
在岩溶水的勘查研究程度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对岩溶区都作了系统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与国内基本相似。但对每个岩溶泉或暗河流域投入的勘探、试验工作和所达到的控制程度普遍高于国内。他们对于每一个可能的落水洞与泉、暗河出口或钻孔之间都作了示踪试验,对各个岩溶水径流通道间的联系和展布方向、流速、流域边界掌握很确切。对主要的岩溶暗河、大泉、供水水源地都建立了长期自动监测系统和预报及管理模型,实现了定量化的预测预报。而且近些年来,国外地下水模拟软件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提高,前后处理的可视化功能日益强大[21],公益性、基础性的地下水数据库建设也很完善和普及[22]。
在地下水勘查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主要的技术手段,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地球物理方法就已被应用于地下水勘查领域,方法以直流电测深、激发极化法、电测井为主,勘探的目标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方法成熟简单,目前许多地质勘查单位仍以其为主要勘探手段。70~80年代期间,找水工作开始面向勘查难度较大的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相应的物探技术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如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法、放射性法、综合测井等方法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形成有特色的系列找水技术。从90年代至今,由于地下水勘查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更具有针对性,所采用的技术方法通常都以综合物探手段为主,包括常规手段以及先进的电磁法、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等。
目前,国外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迅速,电法已经从直流电阻率法发展到仪器轻便、分辨率高的电磁法,包括频率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瞬变电磁测深、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等高灵敏度方法。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实力和仪器开发能力基础雄厚,工艺先进,先后研制了多系列的电磁法仪器,如美国Zong公司研制开发的GDP电磁法勘查系列,加拿大Geonics公司研制开发的EM瞬变电磁系列,加拿大Phoenix公司研制开发的V5、V6电磁法勘查系列,澳大利亚Geoinstru Ments公司研制开发的Sirotem电磁勘查系列以及俄罗斯研制的建场测深法系列等。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非洲、南亚地区有专门从事地下水勘探的地球物理公司,应用的方法主要为电磁剖面法、甚低频法、频率域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等[23]。另外,白俄罗斯和法国生产的核磁共振直接找水技术更是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一大进步,其实质也属电磁法勘探范畴。它不仅能直接反映地下含水层的特征,而且还能提供如孔隙度、渗透率、导水性等水文地质参数,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地下水探测新技术。
我国在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测方面,也经历了从直流电法到电磁法的发展过程,目前拥有相当数量的上述大型电磁法勘查设备,但均为引进设备,自行研制能力较差,但在应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先后开展了多项专项技术研究,如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音频大地电场仪及找水研究、综合物探技术寻找基岩裂隙水应用研究、西北沙漠和黄土地区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勘查地下水技术研究、西北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战略研究等都是以电磁法为主流的应用研究。另外,在应用方面以电磁法为主开展了地质条件复杂、找水难度大、环境恶劣的一些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地下水勘查工作,例如: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的松散岩类孔隙水、西部山地基岩裂隙水、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水的勘查等,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上述国内外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表明:信息量大、分辨率高、勘探深度大的电磁法探测技术已成为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主要手段,在地下水资源勘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4]。众所周知,物探结果仅是地层物性层空间分布特性的反映,解释结果是多解性的。如何将具有多解性的物探结果进行合理的地质解译,提高解释精度,这是水文地质和物探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实践证明,研究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岩溶发育规律及地层岩性与物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合理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与解释标准,是解决地质问题的核心。另外,任何一种物探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学家都共同认识到,在岩溶水勘查工作中,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物探方法来解决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研究选择适宜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和探测对象的方法组合和实施方案,多方法探测和综合解释,才能提高解释精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由于我国岩溶面积广阔,岩溶类型多样,条件复杂。所以国内的水文地质和物探工作者,利用传统技术方法与引进的部分新技术设备结合,加强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研究,结合自身的经验,在找水的准确性上,也有很大的进步,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居于世界前列。
在岩溶水的开发技术方面,国内外引、提、堵、蓄的技术原理都基本上相同。欧洲岩溶水的开发方式,过去曾经以钻井取水为主,实行就地分散供水。20世纪后期,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水文地质学家认为,一个岩溶泉流系统的各部分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水流的大部分最终都将汇集到泉口集中排泄,加之泉域面积较小,地形高差不大,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按泉域统一规划和集中开发与调配更有利于岩溶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开发方式已经逐渐演变为以泉为水源,建设水厂,集中布设管网供水为主,仅在部分边远的地区还保留着一些分散供水井。在岩溶防渗成库技术上,在欧洲的法国和前南斯拉夫等国的岩溶分布区,自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期,就建设了多个岩溶暗河开发工程和利用岩溶谷地建库建设水电站,解决岩溶区缺水困难和能源短缺问题,取得了岩溶水资源开发和水能开发带动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如法国的拉苏斯城市供水水源地、特里波罗农业区的夏特里赫暗河开发工程、前南斯拉夫的特例比西尼察、涅列特瓦岩溶流域的水能开发等[25][26]。在钻井技术上,国外的技术设备远比国内的先进,能够满足干旱岩溶石山地区无冲洗液钻进的要求,钻进速度和自动化程度都高得多。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地区地下找水工作,20世纪70~80年代,组织完成了大部分地区1:20万的水文地质普查,80~90年代,又组织开展了部分城市和重要经济区1:10万至1:2.5万的水文地质普查。之后,在20世纪末开展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西北地区地下水勘查战略研究”、“西南贫困岩溶石山地区扶贫找水计划”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组织实施了“西部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紧急勘查工程”,2002年实施了“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其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缺水类型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野外调查及分析,找出解决农村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的找水方向与途径,并通过适量的勘探工作加以验证,取得不同缺水类型区的找水经验,指导当地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探采结合示范井的实施,不仅获得了找水与取水的先进技术方法及经验,还直接解决部分严重缺水地区的人畜饮用水困难。“九五”期间直到2002年西部找水工作施工探采结合井约400眼,施工小口径浅井约3000眼,直接解决约120×104人饮用水困难。在岩溶水开发工程技术上,国内如蒙自五里冲这样的工程,也创造了超高防渗帷幕、超高超薄防渗墙、加密高压灌浆技术处理特殊复杂的溶塌堆积体等国际领先技术。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岩溶石山区分散中小型岩溶泉和暗河引、提、堵、蓄工程技术。
现代地下水勘查已成为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从单一方法向地质测绘、地面物探和综合测井、“3S”技术等综合方法密切配合方向发展。在不同岩溶水源地类型的勘查中,不断提高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加深岩溶水赋存规律的研究,开展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优化组合示范研究及应用,使地下水勘查工作达到快速高效之目的,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开发技术上,根据岩溶石山地区的需水特点,大型与中小型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并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及扶贫找水的推动,促使中小型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得到了空前广泛地开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急需系统地研究总结和推广。国外的岩溶水探测技术主要朝着进一步提高精度、简便易行的方向发展,开发新的方法和设备,改进已有的设备,开发功能更全面和强大的解译软件。同时不断研究与改进岩溶水开发、水处理的工程技术设备,提高对复杂的岩溶地质环境的实用性和效率。另外,随着岩溶水开发程度的提高,一些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发生了岩溶塌陷、泉水疏干、地下水污染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引起了社会对岩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上的关注。因此,对岩溶水的脆弱性、环境监测预报与保护技术的研究,也已成为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