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姓氏的来源
马姓来源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其远祖为伯益,始祖为马服君。
伯益是帝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舜时东夷部落首领,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九世孙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便将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战国初,晋国执政大臣赵衰的七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当时,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他奉命抗击秦军进攻,获胜后战功卓著被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服”字,遂以马为氏,世居邯郸。
东夷族与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龙、凤文化的源头,其他如南蛮族、百越族等,几乎都是从这两个大族分出来的。东夷族的始祖是太嗥伏羲氏和少嗥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他们的子孙在长期的交往和通婚中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东夷是我国古代东方人数众多的一个部落群,因居于东方,故称东夷。夷,是古代用大弓的部落,《说文》称:“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也就是说,以长弓善射飞鸟而称作夷,并由此而崇拜鸟,居东方,故称东夷。
东夷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后因人口繁衍,大部分南迁至山东泰山山脉一带,并沿着东海海岸分布于江浙地区。在长期的迁徙中,东夷族又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的鸟夷,便为赵姓、马姓的先祖氏族。
鸟夷善于捕鸟为食,并以鸟羽为衣饰。为了捕鸟,他们还模仿鸟叫,诱鸟入网,或用弓射鸟。在长期与鸟接触的生活实践中,鸟夷产生了对鸟的图腾崇拜。传说其部落首领伯益为玄鸟的后裔,其后裔鸟身人言。把祖先说成是某种自然物的后代是典型的图腾崇拜,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凤凰图腾崇拜显然是东夷众鸟图腾崇拜的升华和结晶。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称:“益,伯翳也,秦赵之祖。”伯益为皋陶的长子,少嗥氏的曾孙,他们都是鸟夷部族的首领,马姓的远祖。
少嗥为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以金德居“五帝”之首。相传他是中国上古手工业及金属制造与使用的创始人,上古音乐的发明者,华夏第一位天文历法家。据罗泌《路史·后纪七》载,少嗥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即以天文法定星座和方位,以记录节气。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历法思想的萌芽。《通典》称,少嗥是众鸟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住在北方燕山一带。《帝王世纪》称他“在位百年”,死后葬于陕西云阳。
相传少嗥有个女儿名叫女修,长得美若天仙,习性近于花鸟。她自幼离群索居,以花鸟为伴,长大后能识鸟语,终日独居于溪谷之中,与鸟同寝。
一天夜里,女修正在酣睡,狂风突起,将玄鸟巢吹落,斜挂于树梢。第二天清晨起来,女修才看到挂在树梢的鸟巢,于是匆忙采麻织绳,编了一个网兜,想将鸟巢固定住。谁知不小心撞了鸟巢,一颗玄鸟蛋从中掉了下来,摔碎在地上,发出一股异香。
此时,女修正饥肠辘辘,玄鸟蛋发出的异香,勾起了她的食欲,可是她不忍心吃掉它。正在犹豫之间,只见一只玄鸟从天而降,用乌语告诉她可吞食其卵,即地上摔破了的玄鸟蛋。女修因饥不可耐,于是从地上捡起破了的鸟蛋,吞入肚中。此后,女修的腹部就渐渐鼓了起来,一个小生命在其中发育成长着。正如《史记·秦本纪》所说:“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后来,女修就生下了大业。玄鸟意即黑色的鸟,被认为是燕子。
少嗥氏为嬴姓,嬴也作赢,即燕的异体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嗥氏最初以燕为图腾,是嬴姓的始祖。
鸟夷早期的大姓除嬴姓之外,还有偃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皋陶与伯益父子二人同时辅佐舜,因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姓曰偃”。皋陶为伯益之父,少嗥之曾孙,曾任舜大理之职,制定五刑之法,使天下无冤狱。他还发明了未耜,为鸟夷族在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做诎了巨大贡献。因而,后来鸟夷又分出了挤、秦、来、谷、柴(费)、牟(麦牟)等以谷物为”图腾的部族。据《帝王本纪》,禹以皋陶最贤,打算将自己的帝位让给他,不巧他病逝。皋陶死后,“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次子为仲甄,又叫仲偃,继承了燕鸟图腾及偃姓。
皋陶长子名伯益,即秦赵之祖,继承了少嗥氏的嬴姓。据《帝王本纪》:“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舜赐伯益嬴姓,只是让他继承了少嗥氏而担任嬴姓部落首领,并非嬴姓从伯益始,这样,自皋陶父子始,嬴偃二分,成为凤凰家族的两大支脉。偃姓奉皋陶为祖,其后裔主要向南发展,嬴姓则奉伯益为宗,其后裔主要或留山东,或向南、向西迁移。《氏族略》称马姓源自“嬴姓伯益之后”。
赵秦之祖伯益是东夷族部落中著名的首领之一,他因熟悉鸟兽特性,得以“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禹皆命伯益为虞官,即掌管山泽之官。在伯益之前,鸟夷过着迁徙畜牧的生活,后来在他的领导之下,才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由于伯益的功劳很大,大禹任他为戎夏——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做自己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称,大禹死后,其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禅让制也被世袭制所取代。《竹书纪年》则说:“益干启位,启杀之。”也就是说,伯益在权力之争中被启杀死。
《史记·秦本纪》说,舜赐伯益嬴姓后,又将自己的女儿玉女许配给他。伯益娶玉女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名大廉,为鸟俗氏,即以鸟为图腾的部族,次子为若木,大廉的长子名费昌,生活于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之时,后因劝谏夏桀不成,反欲被下狱问斩,得讯后举家逃往商国。商汤和伊尹早就闻知费昌贤名,见他来投。奔自己,大喜过望,并立即与他商讨灭夏之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费昌“为汤御”,“败桀于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安邑镇)”。也就是说,费昌后来参加了商汤灭夏的战争。
自商汤开国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也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其后裔有名叫中衍者,为帝太戊的车御。其孙名中谲,任商朝西戎(今甘肃)守士官,生子蜚廉。蜚廉“善走”,有飞行者之誉。蜚廉有二子,长子名恶来,其后为秦,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蜚廉知商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隐居霍太山(山西省境内)。恶来因为商纣王干事,后被周成王杀死。恶来有一子名叫女防,由蜚廉抚养成人。据《氏族典·赵姓部记考》:“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大骆在世时,蜚廉裔孙造父已经因功而受封赵城,得为赵氏。大骆带非子访问造父,造父见非子聪明伶俐,颇为喜爱,特留他居于赵城。非子因感激造父,让子孙都姓赵。
蜚廉次子名季胜,为赵姓始祖。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因祖父孟增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年龄相差无几,并且都喜欢收养天下名马,擅长狩猎。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
一日,造父游潼关,得骏马六匹,始知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产名马。当时,周天子车乘为八匹马,急需品种优良、毛色纯而无杂的名马。造父得六匹名马,有心献于周穆王,但还差两匹;有心留为己用,又深感不妥,为此他犹豫不决。后来,造父奏明穆王,决定亲入桃林,再寻良马,配为八匹后,献于穆王。穆王见已有的六匹良马,确为天下少有,于是催促造王快入桃林,寻访良马。
《史记·赵世家·正义》说,桃林“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在其中捕获良驹,决非易事。造父想到穆王急切的神情,发誓一定要访得良马。他深入桃林,风餐露宿,入蟒洞,闯虎穴,过沼泽,跃溪涧,爬林川,下沟谷。功夫不负有心人,造父终于获得良马二匹,与原六匹马合为二乘上献穆王。穆王欣喜万分,下令立即更换新舆,并赐造父亲捕的两匹良马名为“骅骝”、“騄耳”。
周穆王自换新舆后,对造父更是宠爱有加,赐他与己同乘,两人常常同车出游。相传,一日,穆王又召造父同乘,出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西),纵马西行,不一会儿,就把随从甩得远远的,不见踪影。两人又乘兴加鞭,半日就来到西域,放眼望去,只见这儿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地广人稀,风景天异于关中,又见珍禽猛兽遍地,顿生狩猎之心。因为足下有千里马,他们不一会儿就捕得满车猎物。
君臣二人流连忘返,待珍禽满车时,才发现天色已晚,无法辨认方向,于是决定寄住一宿。二人上车,任凭良马自行。良马识途,不到半个时辰,就将二人送到西域瑶池,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西王母与他们对饮美酒,共赏仙乐,同观仙舞,一时二人乐不思蜀,早已忘却归朝之事。
一日,造父为穆王饲养千里马时,发现它们焦躁不安,乱踢狂鸣,料想会有变故,于是放出一匹,任其驰骋。转眼之间,这匹马领一队周侍卫来到瑶池。原来,这队侍卫已寻穆王多日,见了千里马,才知瑶池方位。“仙境一日,人世一年”,穆王和造父与王母同乐时,人间已多日。王国因多日不见国君临朝,朝纲遂乱,酿成了徐偃王之乱。
穆王听完侍从禀报,方知自己乐而忘归,险些失国,于是匆匆告别王母回朝。造父任舆驾,扬鞭催马,八匹良马如龙腾飞云,转眼驰回京城。穆王回朝之神速,令徐偃王防不胜防,乱了方寸,加之叛军中流传穆王乘八龙驾云而归,一夜之间,叛军逃亡近半数。第二天,穆王率大军攻打残军,大获全胜。
造父为此立下了大功,周穆王封给他赵城,即今天山西洪赵县,赵氏因此以封国为姓,遂得赵姓,后来赵姓中又分出了马姓。造王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驾车,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奄父之子叔带,又因在周宣王讨伐姜戎中,救驾有功,被任为执政,故“自叔带以下,赵家益兴”。
周幽王昏庸腐败,听信谗言,欲加害有救驾之功的叔带,叔带得信后逃往晋国。晋文侯早就听说叔带的才能,见他前来投奔,马上任命为国卿。于是叔带“始建赵氏于晋”。叔带下传四世至公明,公明生二子,长子名共孟,次子为赵夙。赵夙曾受晋献公之命领军伐霍、魏、耿三国,建立战功。赵夙之予赵衰,字成季,扶助公子重耳(即后来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成就霸业。赵衰年老,其子赵盾代任国政,独揽晋国朝政十几年。赵姓成为晋国公卿,宗族由此而显贵,随之繁衍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显贵大族。
此后不久,赵姓就遭遇了一场灭族之灾。在这场灾难中,赵氏全族被杀,只留下了一个遗腹子,还遭到奸人的追杀。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也是中华姓氏史上空前绝后的惨案。如果没有家臣保护,这个遗腹子也会被杀,赵姓必将从此绝宗,也就谈不上有马姓了。
后来晋悼公为赵氏平反昭雪,赵氏孤儿赵武得续赵宗。平公十二年,赵武任正卿,掌管国家军政大事,赵氏家族又渐兴。赵武生赵成,名景叔,赵成生赵鞅,即历史上有名的赵简子。晋顷公时,赵筒子任执政。起初,赵筒子联合晋国的知氏、韩氏、魏氏、范氏,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封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大夫。十年后,赵简子又以武力驱赶了六卿中的范氏与中行氏。这样,晋国有势力的卿族中只剩下知、韩、魏、赵四家。
晋出公十七年,赵简子去世,其子赵毋恤继嗣,即赵襄子。公元前453年,势力最强的知伯向韩、赵、魏索求土地,韩、赵被迫献送一万户的县邑,惟独赵襄子不给。知伯大怒,胁迫韩、魏进攻赵之邑都晋阳。围攻一年也没攻下。后赵襄子派人说服韩、魏,两家反戈一击,与赵联合,消灭了知氏。晋国朝政由此受制于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7年,赵、魏、韩三家“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赵氏占据晋北地区,以晋阳(今山西省临汾)为都城。
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加封赵襄子之孙赵籍为赵侯,即赵烈侯。赵烈侯追认其父赵浣为献侯,定都中牟(今河南省汤阴地区),正式建立赵国。
赵烈侯至赵武灵王,经历六王。其间赵烈侯任用公仲连为相国,实行改革,国势大振。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大败中山,扩展了疆域。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领骑兵灭了中山,再扩国土,赵国成为强国。战国后期,齐国衰落,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了。
赵奢是战国时赵国的宗室,他既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理财家。他整顿赵国的税收,使“民富而国库实”。他还统率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从而为赵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因此军功被封为马服君,从而衍生出马姓。
赵奢的生卒年不详。他原是赵国的田部吏,即掌管收取田赋的小官吏。他为人正直,认真执法,按时收取国税,对宗室贵戚也不循私,因而遭到权贵们的痛恨。
当时,赵国的大贵族、赵惠文王的弟弟赵胜(也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虽然家财巨富,阡陌绵延,但他的家臣却倚仗权势,拒不交纳田赋。赵奢查获此事后,就依据赵国的法律,严厉惩办了赵胜的家臣,杀了与此案有关的九个管事人。赵胜获悉后大发雷霆,发誓要杀掉赵奢,以出这口恶气。他立即派人把赵奢抓来责问,赵奢毫不畏惧,反而质问平原君:“您是赵国的贵公子,然而您放纵管家,不按国家的规定交纳国赋,公报私仇,抓我来审问。这种不奉公守法的小人举动,不但会破坏赵国的法律,削弱赵国的势力,而且会使得其他诸侯伺机侵犯我们。赵国就要灭亡了!那时,您平原君还能保持现在高贵的地位和巨大的财富吗?凭您贵公子的身份,如果能带头奉公守法,为人表率,赵国上下就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样还愁赵国不会强大吗?”一席话非但没激怒平原君,反而使他心悦诚服,认为赵奢很贤明,又有才干,是个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赵奢。从此,赵奢主管了全国的财政和税收。
赵奢一上任就着手整顿赵国的田赋和税收,规定贵族和平民都得按章纳税,拒不交纳者一律严加惩办。经过几年的整顿,赵国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了,国家经济发展了,国库充实了,老百姓也富裕了,赵奢也成了赵王十分器重的能臣。
战国中后期,秦国接连打败了楚、魏,并占领了两国的多座城池。赵国是当时东方六国中的强国,是秦军东进的主要障碍。赵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助魏抗秦,同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也去侵占齐、魏的土地,因此和秦国发生了利害冲突。泰国感到要灭魏,占有“天下之中身”,必须削弱赵国,然后才能吃掉北方的燕、齐和南方的楚国,最后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07年),秦国终于把矛头转向了赵国。秦昭王派遣大将胡阳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西)。阏与是赵国的边境重镇,也是赵国的西南门户。它东靠太行山,西向晋中平原,战略地位十分显要。秦军之所以攻打阏与,是想以此地作为进攻赵国的前哨阵地。若阏与被占,赵国的西部大门洞开,秦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对赵国威胁极大。赵惠文王听说阏与被围,立即召集大将商讨对策。他首先问能征善战、长于谋略的廉颇:“大将军有何计策可解阏与之围?”廉颇回答:“阏与距邯郸很远,而且路途险阻,实在无法救援。”屡立战功的大将乐乘也认为阏与道险不可救。最后,赵王又问赵奢,赵奢果断地说:“阏与地处边塞,道路险阻,正如前面两位将军所言。但正因为此,秦、赵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中相斗一样,哪一只勇敢就会取得胜利。”这一番独到的分析,得到了赵王的赞许。赵王于是立即命赵奢为大将军,率兵解救阏与之围。“狭路相逢勇者胜”,事实证明赵奢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人一筹。
赵奢率军西行迎战秦军,在距离邯郸城西仅30里的地方停驻,并宣布:“如果有人在作战问题上有异议,格杀勿论!”将士们都感到迷惑不解,觉得自己的军队即使日夜兼程,恐怕也解救不了阏与之围,为何刚出城30里,就安营扎寨裹足不前呢?何况行军打仗,应该集思广益,主帅为什么不许部下提任何作战意见呢?将士们哪里知道这正是赵奢为了迷惑秦军,以使秦军失去警戒而实施的策略。
秦、赵两军在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对峙下来。秦军在武安城西操练,人喊马嘶,战鼓咚咚,连武安城内屋上的砖瓦也被震得颤动了。赵军见秦军如此猖狂,侵入赵地如入无人之境,个个十分愤怒。这时,赵军中一名负责侦察敌情的军侯忍耐不住,不顾军令,建议赵奢发兵解武安之危。赵奢立即下令,将那个军官斩首示众。从此,再无人敢议论军情了。赵奢命令全军修筑营寨,深沟高垒,做出长期固守、怯敌畏战的假象,麻痹秦军。赵奢按兵不动达28天之久。
秦军主帅胡阳感到奇怪,派间谍潜入赵军驻地探听虚实。赵奢明知来人是秦国奸细,却佯装不知,还以美酒佳肴招待他们,让他们观看新增的堡垒,显示赵军固守不前的意向,随后又让他们随意离去。间谍返回秦营,向胡阳报告了耳闻目睹的一切。胡阳听后大喜,认为赵军怯阵,不敢迎战秦军。于是秦军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放松了警惕,疏于戒备。
赵奢遣去秦军奸细后不久,秦军果然中了他的麻痹纵敌之计,立即发动进攻。赵奢命令全军日夜兼程,偃旗息鼓,仅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突然逼近了阏与阵地。在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他命令部队占据有利地形,筑好工事,特别命令弓箭手选好地势,以便随时攻击敌军。这时有一名叫许历的军士,要求进见赵奢。赵奢一改以前的态度,命令他进来。许历说:“我军迅速逼近秦军,这出乎秦军的意料。但秦军来势凶猛,我方必须集中兵力,抢占有利地形,严阵以待。否则会有闪失,望将军三思。”赵奢让他继续说出具体的作战方案。许历有些犹豫,说:“说了要被杀头的”,赵奢立即表示:“那是在邯郸附近发布的命令,现在到了阏与前线,以前的军令当然作废了。”许历这才接着说:“我军应抢先占领阏与附近的北山,居高临下,一鼓作气就可以击败秦军。”赵奢听后十分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一万名精兵,迅速占领北山,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胡阳听说赵军突然赶到前线,惊慌万分,命令秦军昼夜不停地赶往战场。等到了寸阏与,才发现有利地形已被赵军占领。他看到北山地势险要,便命令秦军拼命争夺。然而秦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赵军却以逸待劳,早有准备。秦军虽几经争战,但还是失败了,只能在山下列阵。
正当秦军无计可施之际,赵奢下令赵军兵分两路,从山上山下发起猛烈进攻。在前后夹攻下,秦军全线崩溃,大败而逃。赵军大胜,凯旋而归。赵奢因功被封地马服吟河北邯郸北),人称“马服君”。“马服”原意为善于驯驭马,此取英勇善战之意。
赵奢对兵书战策深有研究,并著有兵书,可惜已经失传了。在阏与之战中,他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杰出战绩。
赵奢认为兵书上的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否则不能发挥作用,他反对纸上谈兵。赵奢的儿子赵括,兵书读得不少,但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然而他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无敌。赵奢曾对妻子说:“赵括这小子只能纸上谈兵,根本不能带兵作战。”妻子问为什么,他回答说:“调兵遣将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还怕有疏漏,赵括却视同儿戏。我说过他多次,他依然不改。赵括不当将领则已,如当了,赵军一定会毁在他手里。”
后来,赵孝成王命赵括为赵军统帅,率兵与秦军作战。赵括即将赴长平前线时,他的母亲匆匆上书给赵王,反对任命赵括为将。赵王召见她时,赵括母亲说:“当年赵奢为将时,大王和宗室赏赐给赵奢很多财物珠宝,他全部分给部下,自己一点都不留。如今,赵括刚刚受命为将,就作威作福,他的部下都惧怕他。大王赏赐给他的财宝,他都拿到家里,或者收藏起来,或者购置田产。大王您看看,这怎么能和他父亲相比呢!请大王不要派他领兵,以免危害国家。”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也说:“大王以赵括为将,就好比用一根粗劣的木棒去弹弄琴瑟一样。赵括不过读了他父亲留下的兵书,只知纸上谈兵,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兵,任他为将军,是要误大事的。”赵王依然不睬。不久赵军果然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击败,40万大军全被坑杀,赵括也在其中。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阏与之战大胜后,赵奢因军功显赫而被封地马服,人称马服君。随后不久,就有赵奢的支庶子孙以其封邑为姓,改称马服氏,部分嫡系子孙则仍以赵为姓。
关于赵奢子孙改姓马服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大败,使赵国大伤元气,以致不久丧国。他的子孙以为这是国耻家耻,遂以先祖赵奢辉煌称号与封地为姓,改姓马服。
改姓马服的赵奢子孙,后来省掉了“服”字,遂成马氏。他们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迁往各地。此外也有直接改姓马的赵奢子孙。后来的各种姓氏书如《通典·氏族略》、《元和姓纂》等,都认为马姓是“以邑为姓”。
赵奢之前,历史上有过一个复姓“马师”,据《通志·氏族略》考证,这是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后裔。《通志》说,郑穆公的孙子公钽是个马师,即专职驯马、相马、医马,他的子孙就以马师为姓。后来逐渐省掉“师”字,改为马姓,如其后裔羽颉也是个马师,就改姓马。
二、出自他姓
汉代有马宫,本姓马矢,后马宫以仕学名扬,改姓马。
三、少数民族马姓
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除回族有马姓外,其他如蒙古族、黎族、满族、普米族、阿昌族、藏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朝鲜族、瑶族、壮族、布依族等,也都有马姓。同回族一样,这些少数民族采用马姓大都与其族源及与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历史及汉化的程度有关。这里以东乡族、黎族和满族为代表做简要介绍。
东乡族马姓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旧称“东乡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等,解放后统一称为东乡族,因在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地区)东乡聚居而得名。
东乡族的姓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与其族源、形成以及发展有直接关系。公元13世纪20年代末,成吉思汗亲征中亚,俘获和征集了一些中亚细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这些回回人随蒙古军队来到河州东乡驻屯下来,后又被“编民入社”,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他们的后代通过婚姻和宗教信仰,逐渐融合于当地的蒙古人、汉人、藏人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东乡族。
东乡族姓分本民族姓和外来姓两类。关于本民族姓,由于东乡族族源为中亚的回回人,其先民是撒尔塔人——一个无姓的民族,自从13世纪到河州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逐渐采用汉姓,如马、买、巴、白、牙、何、丁、米等,其中以马姓最为普遍。东乡族本族姓的来源,一般采用本民族人名的音(首音或尾音)译为姓。马姓之所以多,是因为撒尔塔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首字“穆”的音译为姓,取“穆”谐音便成马姓。这便是今天东乡族中马姓占绝大多数的历史缘由。东乡族马姓常因村寨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称谓时一般要在马姓前冠以村寨名,以示区别,如麻矢里马、东达恒马、奴拉马、难民马、果果承马等。不同村寨的马姓属于不同的阿恩德(东乡语音译,意即村落)。
东乡族采用汉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差不多每一个东乡族人都没有民族姓而只有汉姓了。究其来源,东乡族汉姓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赐姓,如何姓;二是融合到东乡族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将自己所采用的汉姓带入东乡族,如羊、妥、张等;三是在东乡族形成的过程中,由被融合到东乡族中的汉族人将自己的姓带入东乡族。
黎族马姓
黎族聚居在我国海南省的南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00多万人。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百越的一部分,隋唐时包含在“俚”、“僚”部族中,唐代开始以黎族称之。从黎族最早的民族起源传说来看,他们的先民没有姓,只有名,始祖的名字也就是氏族的名称。
黎族何时开始使用汉姓已无从可考,然而据《宋史·蛮夷传》的记载,最迟在宋代,接近汉族的那部分黎族(熟黎)中已有玉符两大汉姓。黎族马姓主要集中于佯应黎,居住在黎族边缘地带,和汉人邻近或杂居。除马姓外,俘应黎还有邢、林、符、吴、陈等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乐东县(今属海南省)一带。部分邢姓与马姓还说他们的祖先原本是福建、云南的汉族、回族,后因躲避官府的压迫才逃到黎族地区,并逐渐被同化为黎人。
马姓是黎族中最早使用且使用较多的汉姓之一,明万历年间黎族人民起义的首领就姓马,单名矢,是海南安定县水蕉村人。
万历二十年,安定县的黎民起来反抗当地官府的随意征田及占田,他们推举马矢为首领,与居林、沙湾、居碌峒等地黎民一起共同举行武装起义。万历二十五年,琼山县黎福等起兵响应,不久临高县番溪、番洒等村寨也闻风而起,义军直逼县城。同年冬,明王朝派副总兵黎国耀前来进剿,被马矢用计击毙。义军声势大振,所到之处,均受到人们的热烈声援。
以马矢为首的黎民起义是明代几次黎民大起义中又一次新的高潮,义军横扫澄迈、会同、文昌等县。万历二十七年,明朝政府派兵进剿义军。同年四月,官兵分数路直逼马矢的根据地——水蕉村。经过几次激战,水蕉村、居碌峒先后失守,马矢及其助手王盖老等被杀害,起义遂告失败。
满族马姓
满族本称满珠,汉译为满洲,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98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它是后金国汗皇太极为适应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于1636年而创立的,后来流传下来。清灭亡后,
『贰』 全国叫徐大胜的人有多少个
网络搜索同名同姓,然后自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