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城秘境飞跃点怎么飞
有可能是明清仿哥窑瓷器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的名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国际拍卖市场上,近两年每出现一件,一般成交价都在上百万美元。现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哥窑瓷器,95%以上都是现代仿品。目前,对哥窑瓷器的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古代文献记载。据《国宝大观》175页程晓中“哥窑海棠式洗”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哥窑记载,最早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里除柴窑迄今既不见器物,也未见窑址外,余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窑。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旧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对哥窑记载最详细的,要属嘉庆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根据这些记载,人们便把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带开片,有紫口或有铁足的器物称之为传世哥窑。”二是清宫旧藏的流传有序的哥窑瓷器。传世哥窑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炉、洗、盘、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黄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黄色为多。胎体颜色分黑灰、浅灰、深灰、土黄等色,以黑灰色胎为多。哥窑瓷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从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瓷来看,不完全具备紫口铁足的特征。有的有紫口,无铁足,有的有铁足,无紫口。哥窑瓷器从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现代都有仿制,明清仿制哥窑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没年款的。明清仿哥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⑵ 元青花瓷的款识
元青花瓷器带款者极少,现藏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共计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属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具体年代,对鉴别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此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见著录的还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名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后至元戊寅五月”铭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谷仓。“戊寅年”为后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
蓝料直书“至正七年置”五字楷款的青白釉盖罐,“至正七年”应为公元1347年。“戊子年□□”铭文款的青花缠枝灵芝纹罐,“戊子年”为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一对。
江西萍乡市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双凤纹高足杯,杯内心书一青花“福”字。这种吉语款由元代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在民窑青花瓷中极为普遍。
另外还有些元青花瓷在底部或盖里墨书一两个字,也有的在碗心以青花题词题字。1980年江西高安县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底心草书“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诗句,诗意豪放,符合元人游牧民族的性格。
最后要提及藏于伊朗阿特比尔神宫的中国元青花器物。这些器物有的底部或胫部书写或钻刻阿拉伯文,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些阿拉伯文为伊朗阿巴斯王的名字或阿巴斯题的献辞,也有的为藏者符号。阿巴斯为16世纪的伊朗国王,将中国元青花献给神庙里收藏,可见伊斯兰国家对元青花的崇拜。但经伊朗专家分析确认,元青花器物上的印章式款为波斯文,推断是签名,有可能是工匠对自己作品的留名。
藏于山东的:元青花螭龙双耳人物盤口瓶【完整器】,高37.5厘米,口8.5厘米,底12.8厘米,器体鼓腹直径较肥大、颈部、腹部、底部接胎外壁接痕清晰可见,《周亚夫细柳营》人物故事纹,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⑶ 如何理解青花,元青花
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其他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千变万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呈色。青花之蓝与唐三彩之蓝同为金属钴作为呈色剂,别无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与瓷在科学上区别极大,烧造的难易差异极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国只可以烧造蓝色的釉陶。这些,曾深深地影响过元青花,甚至催发了它的诞生。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
随后,苏麻离青的身世是否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开始成为问题。过去认为苏麻离青是由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苏麻离青的身世越来越清晰,表明了这一段历史的改写,让它趋向于真实。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七百年的历史。而这一历史的秘密已逐渐公开,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而优秀的制瓷工艺表现伊斯兰文化的金属工艺,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让我们坐享其成。
⑷ 碗有碎纹是什么时代
有可能是明清仿哥窑瓷器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的名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国际拍卖市场上,近两年每出现一件,一般成交价都在上百万美元。现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哥窑瓷器,95%以上都是现代仿品。目前,对哥窑瓷器的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古代文献记载。据《国宝大观》175页程晓中“哥窑海棠式洗”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哥窑记载,最早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里除柴窑迄今既不见器物,也未见窑址外,余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窑。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旧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对哥窑记载最详细的,要属嘉庆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根据这些记载,人们便把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带开片,有紫口或有铁足的器物称之为传世哥窑。”二是清宫旧藏的流传有序的哥窑瓷器。传世哥窑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炉、洗、盘、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黄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黄色为多。胎体颜色分黑灰、浅灰、深灰、土黄等色,以黑灰色胎为多。哥窑瓷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从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瓷来看,不完全具备紫口铁足的特征。有的有紫口,无铁足,有的有铁足,无紫口。哥窑瓷器从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现代都有仿制,明清仿制哥窑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没年款的。明清仿哥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⑸ 张文进是什麽年代人
到元,必须要说到元青花,目前仅存的至正型元青花的一对青花龙纹象耳盘口瓶。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瓶上有文字,至正十一年,一个叫张文进的向一个寺庙捐了一对大瓶,一对香炉,祈求平安。因为有明确的纪年,因此我们要感激张文进,不然没有证据证明如此精美的青花出自于元朝。此对大瓶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元青花的标准器,标本。实在是孤品中的孤品。元青花还有十余个人物故事纹大罐传世,各个是孤品,如:除了05年拍出全世界艺术品最高价格2亿3千万的鬼谷下山外,还有锦香亭大罐,三顾茅庐大罐,除罐外,还有83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六艺”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各个都是孤品。
⑹ 古代收藏家为什么没有发现元清花
谁说没有元青花?
从“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到拍卖场上的疯狂,不到百年时间内,元青花的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这次空前的团聚,穿越了沧桑,73件元青花同诉14世纪的一段传奇。
标准器的集中亮相
元青花真正纳入人们视野与第一标准器的亮相有关。
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R.Hobson)在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一对从福建华侨吴赉熙手中购得的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专家黄秀纯介绍,这对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为何流落国外。
这中间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还是1929年,吴原本打算将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送到琉璃厂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只瓶子颈部的题记却让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来,在这只瓶子的颈部,蕉叶纹空白处书有6行62字的青花楷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诚乡德教里荆唐社奉圣……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文中的纪年款识“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顺帝时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常识:“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几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将这一瓶子定为赝品。
或许因无奈,或许因气愤,吴赍熙将这对瓷瓶带到英国,并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PercivslDavid)的人。这才有了英国学者霍布逊的新发现。
作为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学家霍布逊,首先对瓶颈上所书“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眼前一亮: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霍布逊当即发表文章。
然而,霍布逊对元青花的发现基本是束之楼阁。以至于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罐还被定为明代正德年产品(后来改为元代,现藏大维德基金会)。
20多年后,也就是1952年,美国学者弗瑞尔美术馆馆长约翰·波普(JohnPope)又以这件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阿塞拜疆的阿尔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普·撒莱宫殿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他青花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类比研究,确定了数十件原来划归为明代的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并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内。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专家黄秀纯指出,不要说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多数人还没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学界也只是零星的讨论,“60年代我刚开始学习瓷器鉴定,对于青花瓷一般的说法是认为明洪武、永乐阶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几乎成了元青花分类的一大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第一标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馆陶瓷专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览中,就是一次标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于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就是一典型。这件八棱带盖梅瓶高达51.5厘米,形体巨大。
首博镇馆之宝率团
黄秀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参与过元大都的考古发掘。经过8年的考古,发掘26处遗址,之中便有元青花瓷的出土,现都藏于首都博物馆内。
为了这次展览,首都博物馆将家珍亮相,其中包括1970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的元青花凤尾扁壶等。
说起这些元青花的出土颇有一番故事。1970年初,黄秀纯等考古研究人员正在单位学习,突然接到一铁路工人的反映,称旧鼓楼大街豁口发现了青花白地的瓷器,“一听这话,于杰就特意跟我说,这事非常重要。”
于杰是考古界的前辈。黄秀纯回忆,于杰一听到这消息就非常激动。因为旧鼓楼大街豁口是明洪武时期的城墙所在,而元代的东西早就被埋入了地下,“那地底的东西肯定要早于明代。”
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于杰等人被要求学习,只能允许在每周的二、四、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于杰和黄秀纯决定先赶到现场。问当时的工人,结果却被告知那些瓷器都被砸碎了。黄秀纯至今还记得于杰听完此消息后,悲伤立马溢于言表。于杰和黄秀纯借了两把铁锹,在允许的日子里开始了挖掘,“挖掘后,我们将这些瓷片进行黏对,发现有十几件元青花。”
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凤尾扁壶。
为了加以对照,此次展览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出土的青花凤尾扁壶。与首博藏的凤尾扁壶不同的是,新疆的凤尾为锯齿纹,首博为卷草纹,被研究者认为是“一鸾一凤”。
伊朗吹来异域风情
元青花已将外销纳入了制瓷工艺中,为了适应外销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这些异域型元青花多为花口大碗、大盘等。此次从伊朗国家博物馆借展的6件外销异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国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国家。王春城指出,根据出版物来统计,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现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口径46厘米,王春城解释这么大的口径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地区的生活习惯而制作的。
附图即元代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⑺ 黄秀纯是鉴宝专家吗
是的!
黄秀纯专家老师是中国古董文化鉴定专家,从事古董鉴定工作,一直以来黄秀纯专家老师深入钻研中国古董文化,对于陶瓷器鉴定有颇为深刻的认识和经验。
主要著作: 《北京龙泉窑发掘报告》、《北京金代皇陵》、《白釉红绿彩瓷赏析》、《辽韩佚墓出土越窑青瓷》、《钧窑及钧窑系》等。
现任:
■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
■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高级鉴定顾问
■博宝艺术网特邀专家
■CCTV《鉴宝》专家团成员
■《鉴宝》杂志学术顾问
■北京海津文物鉴定中心陶瓷鉴定专家
黄秀纯老师目前就任上海成昊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首席鉴定专家。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黄秀纯老师主要代表
黄秀纯自传《考古人生》
[2]《北京龙泉窑发掘报告》
《北京金代皇陵》
《白釉红绿彩瓷赏析》
《辽韩佚墓出土越窑青瓷》
《钧窑及钧窑系》等。
黄秀纯解读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从“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到拍卖场上的疯狂,不到百年时间内,元青花的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这次空前的团聚,穿越了沧桑,73件元青花同诉14世纪的一段传奇。
标准器的集中
亮相
元青花真正纳入人们视野与第一标准器的亮相有关。
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R.Hobson)在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一对从福建华侨吴赉熙手中购得的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专家黄秀纯介绍,这对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为何流落国外。
这中间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还是1929年,吴原本打算将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送到琉璃厂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只瓶子颈部的题记却让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来,在这只瓶子的颈部,蕉叶纹空白处书有6行62字的青花楷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诚乡德教里荆唐社奉圣……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文中的纪年款识“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顺帝时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常识:“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几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将这一瓶子定为赝品。
或许因无奈,或许因气愤,吴赍熙将这对瓷瓶带到英国,并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Percivsl David)的人。这才有了英国学者霍布逊的新发现。
作为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学家霍布逊,首先对瓶颈上所书“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眼前一亮: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霍布逊当即发表文章。
然而,霍布逊对元青花的发现基本是束之楼阁。以至于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罐还被定为明代正德年产品(后来改为元代,现藏大维德基金会)。
20多年后,也就是1952年,美国学者弗瑞尔美术馆馆长约翰·波普(John Pope)又以这件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阿塞拜疆的阿尔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普·撒莱宫殿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他青花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类比研究,确定了数十件原来划归为明代的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并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内。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专家黄秀纯指出,不要说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多数人还没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学界也只是零星的讨论,“60年代我刚开始学习瓷器鉴定,对于青花瓷一般的说法是认为明洪武、永乐阶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几乎成了元青花分类的一大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第一标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馆陶瓷专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览中,就是一次标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于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就是一典型。这件八棱带盖梅瓶高达51.5厘米,形体巨大。
首博镇馆之宝率团
黄秀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参与过元大都的考古发掘。经过8年的考古,发掘26处遗址,之中便有元青花瓷的出土,现都藏于首都博物馆内。
为了这次展览,首都博物馆将家珍亮相,其中包括1970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的元青花凤尾扁壶等。
说起这些元青花的出土颇有一番故事。1970年初,黄秀纯等考古研究人员正在单位学习,突然接到一铁路工人的反映,称旧鼓楼大街豁口发现了青花白地的瓷器,“一听这话,于杰就特意跟我说,这事非常重要。”
于杰是考古界的前辈。黄秀纯回忆,于杰一听到这消息就非常激动。因为旧鼓楼大街豁口是明洪武时期的城墙所在,而元代的东西早就被埋入了地下,“那地底的东西肯定要早于明代。”
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于杰等人被要求学习,只能允许在每周的二、四、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于杰和黄秀纯决定先赶到现场。问当时的工人,结果却被告知那些瓷器都被砸碎了。黄秀纯至今还记得于杰听完此消息后,悲伤立马溢于言表。于杰和黄秀纯借了两把铁锹,在允许的日子里开始了挖掘,“挖掘后,我们将这些瓷片进行黏对,发现有十几件元青花。”
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凤尾扁壶。
为了加以对照,此次展览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出土的青花凤尾扁壶。与首博藏的凤尾扁壶不同的是,新疆的凤尾为锯齿纹,首博为卷草纹,被研究者认为是“一鸾一凤”。
伊朗吹来异域风情
元青花已将外销纳入了制瓷工艺中,为了适应外销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这些异域型元青花多为花口大碗、大盘等。此次从伊朗国家博物馆借展的6件外销异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国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国家。王春城指出,根据出版物来统计,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现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口径46厘米,王春城解释这么大的口径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地区的生活习惯而制作的。
青花瓷以鲜活、艳丽、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独树一帜。素胎勾勒、钴料呈色、釉下彩绘,从中原文明中汲取养料,又吸纳草原的豪情,更蕴含着异国的风韵。但它的天价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为什么这么贵?这还要从元青花的家世说起。
元青花的前生
元代历史较之元明清为短,只有98年,然而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元青花的出现,让我们对青花瓷的认识向前推到元代,但元青花真的是一蹴而就?
成熟完美的元青花,似乎在挑战中国瓷器发展史中的常规。不过,很快扬州的一次发现便推翻了这一疑问。黄秀纯介绍,1975年在扬州发现的一块蓝彩枕片,引发了唐青花的说法。
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扬州唐城遗址晚唐底层中发现一块用蓝料绘成图案的枕片。随后1983年和1990年的两次发现让文博界有了更多的证据。
就在唐青花渐露面目时,各地也时有宋青花发现的报道。1956年,在拆除浙江龙泉金沙寺塔时,在底层发现了一完整的青花碗,根据同时出土的塔砖模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推断这一青花碗是北宋初年。
不过,在王春城看来,唐青花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实,而宋青花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唐青花的星星之火开始,元青花终成了燎原之势。王春城解释,即使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宋青花的存在,但从瓷器发展脉络上看,宋代瓷器非常发达,烧造瓷遍地开花。尤其在河北磁州窑,釉下彩绘的绘画技术都已经很发达,这些都为元青花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因为青花瓷必须是釉下彩。”
事实上,釉下彩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发展,王春城介绍目前可知的最早釉下彩瓷器为三国时期吴青釉釉下褐彩盘口壶。
与釉上彩不同的是,釉下彩必须要先在做好成型的胚胎或素烧瓷胎的表面,用含金属氧化物质的天然矿物作为颜料来进行彩绘,描绘出装饰纹样。进而外施一层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釉料,入窑高温一次焙烧而成,“透明的玻璃釉,透出下面的彩绘,这样经年使用后,使用痕迹伤及的是釉,而不是彩,可以保持色彩始终艳丽。”
元代包容性养出元青花
元青花成熟魅力的绽放,更被视为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唐青花的出现,或已受了波斯陶蓝花白地的影响。而到了蒙古人那儿,这种对蓝白的喜欢已经成了一种崇尚。
王春城解释,元代蒙古人是第一民族,色目人是第二等级,其中色目人就包括回族。由此,伊斯兰文化在当时甚为发达,“回族文化对于元青花有很大影响。”
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人经商能力强,在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由此必然会对元代青花的制作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南北交流也成了元青花成熟的一大动因。王春城指出,中国自五胡乱华时代,就有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北方中原人员开始往南迁,“这部分人口大迁徙中自然包括艺术匠人,这种人口流动对于文化的交流有一定影响,在元代也是如此。”
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较强,类似磁州窑就是以绘画见长,自然也就在南迁后将这一特色予以发挥,“元青花与一批有素质的文人参与也有关。”
事实上,无论是异域文化的交流,还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都是元代文化包容性的体现。王春城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让元青花最终成为世界的精彩。元代统治者,只统治了98年的历史,然而烧制的瓷器不仅有元青花,还有青白釉瓷器。
“小小景德镇烧的青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就呈现了多种风格,这主要是元民族的包容性非常强,对佛教、道教、儒家都吸收,这种文化上的习性在流传的器型上就可见一斑,”王春城指出,没有元代的打造,青花很难成为国瓷。
而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还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之后又着重于刻画人物,这主要受了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情节画被匠人们热衷。而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也许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元青花以沉稳动人
从唐青花向元青花的跨步,王春城用纯兰墨水向碳素墨水转变这一比喻。从绚丽的唐青花演变成沉稳的元青花,这不啻是一场蜕变。而这一切与青花瓷的原料极为相关。
青花瓷中的青花一词,在王春城看来颇具形象功能,“青花简单地称,就是白地蓝花瓷,古代青和蓝相同。”
而之所以发蓝,这与一种神奇的钴料有关。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然而,不同时代的钴料成分是不同的。
唐青花瓷胎还不十分致密,白度不高,在胎、釉之间均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唐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成色大多发色鲜艳,青花纹饰的成色大多数不稳定,有流、晕散现象,“从视觉效果来看,唐青花比较绚丽,蓝得更为艳丽,是纯蓝墨水的感觉。”
唐青花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斑点,结晶处成色更显浓艳。据测,唐青花的主要着色元素是含高铜、低锰的钴矿料。此外,唐代青花瓷器的釉氧化钙含量较高,属石灰釉,烧成温度达到1170-1210度。在高温下,釉的黏度较小,加之釉层很薄,青花色料在高温下烧成时易于扩散,故唐青花的青花料往往扩散到整个釉层,在有色料的部分将釉层染成蓝色玻璃体。
到了元代,元青花的瓷胎则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的制瓷原料,在瓷石的胎泥中渗入了一部分高岭土,而中国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以单一的一种瓷石为原料制胎的。这一革新使得元青花瓷器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明显增加,达到20%左右。比较沉稳。
而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类似国产料有平等青、浙青,进口料则有苏麻离青。这是根据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当地人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
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王春城指出,在部分元青花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钴料的不同,使得元青花的蓝更沉稳,是碳素墨水的感觉。”
不过,元代青花瓷器的制胎原料,因淘炼技术不如明、清,故胎内所含的杂质较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铁质斑点。在底足、口边常呈现一种火石红斑,俗称“火石釉”的。由于元青花多砂胎底,胎体厚而重,虽然烧成温度已达1250度,但还烧不透,瓷化程度也不高。直到明初,胎上还有明显的粗糙轮廓,器底还附有窑渣。
■昂贵之源
元青花在元代就已稀罕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纪录保持至今。
1993年至1996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曾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馆后,得出结论:现在所知的(元青花)只有300件。此后,这句话被误传为“全世界只有300件,激发了人们的淘宝热情。”王春城认为,蒋奇栖的考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地方也有元青花出土。
存世量或许已经突破了300件,但元青花的存世量少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王春城指出,元青花现在的火爆,纵然与国际拍卖市场有关。但追溯历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现在能推断的是,元青花在当时社会是作为重要艺术品存在,从历史存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来看,元青花在当时就是珍稀品。
73件元青花珍品盛大来京,齐聚首都博物馆,其中既有首博的镇馆之宝,也有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送展珍品。元青花为何价值连城?它的艺术魅力源泉何在?本报记者将和专家一起解读元青花的秘密。
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凤尾扁壶。
为了加以对照,此次展览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出土的青花凤尾扁壶。与首博藏的凤尾扁壶不同的是,新疆的凤尾为锯齿纹,首博为卷草纹,被研究者认为是“一鸾一凤”。
伊朗吹来异域风情
元青花已将外销纳入了制瓷工艺中,为了适应外销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这些异域型元青花多为花口大碗、大盘等。此次从伊朗国家博物馆借展的6件外销异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国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国家。王春城指出,根据出版物来统计,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现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口径46厘米,王春城解释这么大的口径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地区的生活习惯而制作的。
参考了解:http://ke..com/view/9105868.htm
⑻ 论述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的艺术特点
元代的釉里红器与同期青花相比,线条也常见晕散,与元青花瓷的层次多,很少有纯正的鲜红色。元釉里红颜色大多呈灰色,画面满的特点成鲜明对照。
一般来说釉里红的装饰纹样简单而题材狭,有一些区别,没有浓淡不等的几个色阶其用笔纯熟,纹饰素雅。即使是云纹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产量及生产区域也很小,釉色莹润。
到50年代,但唯独这种铁锈斑的发色,又一朵盛开的奇花,从而揭开了研究元青花的序幕,进口料中含锰量低、清时代的规模大,所绘出图案、海水,常把它视为明青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回回青”等名称,含铁量高成分形成独特的风格,色调清新。
到了元代的中晚期。 元代所产的青花瓷远没有明。 在本世纪40年代之前、古竹等图案纹饰、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悬肘运腕而写,才逐渐有了元青花。
(8)英大维德基金会藏瓷元青花扩展阅读:
元青花瓷器带款者极少,现藏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共计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属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具体年代,对鉴别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此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埋于地下的,其釉层稀薄处,不可抗拒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久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
而传世品,由于人间沧桑和岁月抚摸缘故,釉汁则越发滋润、宝光四溢;或因为历经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现轻微的剥蚀或磕碰,以及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⑼ 中国瓷器拍卖价格
2008年中国瓷器前十大高价排行,清代乾隆官窑占四件,三件粉彩,一件青花;明代瓷器占三件,分别为钧窑、釉里红和甜白釉,年代皆集中在15世纪前半的明代初期;南宋官窑两件,元代青花一件,虽仍以明清官窑瓷器为多数,清代彩瓷也占一定比例,但已较往年减少,反之,宋元瓷器所占比例较往年提高。
此外,单色釉瓷器达三件、青花两件、窑变釉一件,居最高价者为南宋官窑等,由此数点观之,显示出中国瓷器市场益形多元,藏家买主购藏视野更加开阔,陶瓷相关知识更加深入。成交价与去年相比大体相若,成交地点仍以香港七件占大多数,其次中国两件,纽约一件,香港高价瓷器的国际市场地位依旧不可动摇。
至于成交时间则有八件落在上半年的春拍,两件在秋拍,符合去年9月中旬后,全球性金融风暴爆发影响艺术市场交易的事实。十大高价瓷器详细介绍如下。
第一名为香港苏富比4月11日编号2601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高22.5厘米),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全器满施如丝缎般饱满的粉青色釉,釉厚度在肩膀和足部变薄,故产生金线般的细长龟裂纹,器底刻写「玉津园」三字,刻划处发现朱砂颜料残留,失去碟形口的长颈边缘与器底镶有金边,购藏于二次大战前的日本关西。
1978年10月15日~11月12日曾于大阪市立美术馆「宋元美术」特展展出,原估价待询,底价超过5,500万港元,成交价6,752万7,500港元。
第二名为香港佳士得12月3日编号2388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高45.7厘米),器颈与器腹通体在粉红色地上,以各色粉彩描绘姿态各异的蝴蝶飞舞于各种折枝花卉间,粉红色地上满施轧道纹样,口沿处另饰黄地紫花,肩部饰如意云饰带,近足处饰含纹样之花瓣形饰带,为目前仅见例子。
此瓶源于19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阿尔弗雷得?莫里森(AlfredMorrison)的放山居(Fonthil)旧藏,阿尔弗雷得为英国19世纪平民首富纺织业大亨詹姆斯次子并继承家业,毕生致力于艺术收藏。放山居珍藏传至约翰?莫里森手中时,此拍品方由英国学者詹宁斯(SoameJenyns)收录于其1951年的著作《LaterChinesePorcelain》中,预估价4,500万~6,000万港元,成交价5,330万港元。
第三名为香港苏富比4月11日编号2508的15世纪明代〈钧窑天青釉仰钟式花盆〉(高22厘米、径28.2厘米),圈足微外撇,全器施天青色乳浊釉,口沿釉薄呈铁褐色,内外壁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痕,盆底有五圆孔,圈足内露胎呈深褐色,并有数字「二」戳印纹,为戴福保旧藏,1985年5月21日香港苏富比上拍,收录于2005年出版的《乐山堂藏瓷》。
仰钟式器形在钧窑花盆中少见,器形、釉色、戳印数字皆相同的例子可见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它同器形但施紫红釉且尺寸不一的数字钧窑花盆可见于日本出光美术馆和台北故宫。原估价待询,成交价3,952万7,500港元。
第四名为香港佳士得5月27日编号1566明洪武〈釉里红梅竹茶花纹军持〉(高15.2厘米),小口出沿,短颈,扁球形腹,平底。一侧有流,小口,包金,无执柄。通体釉里红纹饰,口下饰莲瓣纹、忍冬纹,肩饰云头纹,腹绘竹、梅和牡丹纹,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
釉色洁白莹润,发色鲜明艳丽,原为RuthDreyfus所藏,后由赛克勒博士(Dr.ArthurM.Sackler)收藏,1994年12月1日于纽约佳士得拍卖。军持是梵语「kun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和伊斯兰教徒饮水或净手所用的盛水用具。军持属于外销瓷,明初洪武年间虽然一度实行海禁,但瓷器的出口却没有停止,作为宗教器物的军持远销到亚洲、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东南亚就有釉里红和其它品种的军持出土,表明了当时东南亚地区的教徒对中国军持的赏识。原估价待询,成交价3,392万7,500港元。
第五名为香港佳士得5月27日编号1582清乾隆〈御制青花跃龙捧寿六方尊〉(高51厘米),器呈六方形,撇口,细长颈,颈饰螭龙耳,垂鼓肩,敛腹,底足外撇,通体以钴蓝青花描绘各式纹样,口沿、肩及足墙均饰回纹,颈上下饰如意纹和莲纹,中间饰篆体「寿」字,腹绘五爪龙抱篆体「寿」字珠宝,近足处绘蝉纹、螭龙纹和连珠纹,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为乾隆督陶官唐英设计创新作品,乾隆七年的清宫档案中有相关记载,北京故宫收有一相同对象。
1998年11月香港佳士得和1994年香港苏富比分别拍出相同器形和纹样的黄地青花物件,先后经戴福保和EvelynAnnenbergHall收藏。原估价待询,成交价3,280万7,500港元。
第六名为香港苏富比4月11日编号2821清乾隆〈黄地轧道锦纹粉彩开光式「婴戏龙舟」图螭龙耳扁壶〉一对(高26.4厘米),平底扁壶具两螭龙耳,两面于绘各式花卉并轧道装饰的黄地上开光,开光内以各色粉彩细描河面上众孩童协力竞渡的两艘龙舟,河岸旁亭台里挤满其它看热闹的孩童,有的舞龙、放风筝,有的提灯笼、放鞭炮、鼓奏乐器,活泼热闹,为乾隆时期仅见的粉彩扁壶器形。
其它乾隆时期粉彩扁壶于器形上同中有异,有的有三口,有的具窄足,有的为方底。原估价待询,成交价3,168万7,500港元。
第七名为北京翰海5月11日编号2183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高28.1厘米),由内瓶、外瓶和底座分别烧制后组成,内外瓶套合后放于瓶座上,座上突起处嵌入内瓶底部凹槽,内瓶因此可旋转,内瓶上部即外露的瓶口与瓶颈。
口外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器表以粉青釉为地,自上至下以金彩描绘蕉叶纹、如意云头纹、花瓣形纹、仰覆洋莲纹等,并于器腹四面椭圆形开光,开光内镂空雕粉彩荷花与荷叶,可透视白地内胆上所绘之粉彩采莲图。颈部堆塑四童子,分着金红、浅绿、粉紫和天蓝色衣服,外底具「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原估价待询,成交价人民币2,133万6,000元。
第八名为香港苏富比4月11日编号2927元〈青花缠枝牡丹「海马」图狮钮盖罐〉(含盖高42厘米,罐高31.8厘米),胎体厚重,唇口,束颈,丰肩,鼓腹,白胎上以浓艳钴蓝釉绘饰多层隔弦纹饰带,唇口下饰朵花菱形纹,束颈处饰卷草纹,颈下端隔环状突起饰缠枝带叶莲花纹;丰肩处饰内含海马纹如意云头,马匹姿态各异,奔腾于水波翻涌的海面上,肩两旁贴狮形铺首,腹部另饰带叶折枝牡丹纹,盛开的牡丹正侧俯仰交错,近足处再饰卷草纹和花瓣形纹,底部露胎呈烧后火石红。此罐后配一狮盖,纹样大方,气势磅礴。
曾于1977年假东京三越百货店「东洋の染付」展出,1978年假大阪市立美术馆「宋元の美术」展出,1985年假大阪东洋陶磁美术馆「元の染付展」展出,收录于1974年东京出版《陶磁大系》第41册、1976年东京出版《茧山龙泉堂七十周年》第一册、1978年东京出版佐藤雅着《中国陶磁史》、1980年东京出版《宋元の美术》、1981年东京出版《世界陶磁全集》第13册和1998年北京出版叶佩兰着《元代瓷器》。
无盖的类似对象可见于土耳其伊斯坦堡炮门宫博物馆、英国牛津艾胥莫里安博物馆,缺颈的类似残件可见1963年12月3日伦敦苏富比拍卖,同样装饰题材的梅瓶可见于土耳其伊斯坦堡炮门宫博物馆。预估价2,000万~3,000万港元,成交价2,272万7,500港元。
第九名为中国嘉德4月27日编号2110南宋〈官窑琮式瓶〉(高19.5厘米),器形仿新石器时代良渚玉器作玉琮造型,圆身方角,四角皆分五节,釉色灰青,厚润如堆脂,釉光盈润,釉面出现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于烧窑后出现的金丝铁线大小开片,采垫烧法烧制,故底足露胎现出一圈含铁量高的黑褐色「铁足」,典雅稳重。
类似对象可见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和台北故宫。曾先后于1995年10月7日和2006年6月26日的北京翰海拍卖,预估价人民币1,800万~2,500万元,成交价人民币2,016万元。
第十名为纽约佳士得9月17日编号245明永乐〈甜白釉暗花牡丹纹梅瓶〉(高32.4厘米),器形饱满端整,口沿下方刻画一圈内含花卉的如意云头纹,器腹通体刻画缠枝牡丹纹,近足处则刻画卷叶纹饰带,之后于全器覆盖永乐时期独创的甜白釉,纹样若隐若现,甚具韵致,较小的类似对象分见于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
预估价60万~80万美元,成交价277万500美元。 祝你好运
⑽ 请各位高手帮忙,元青花是否有款,官窑款式什么样的,民窑有什么款,非常感谢!!!
从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元青花瓷器上书有纪年、吉祥语和记事铭文等也有,但很少。
官窑民窑之分现在还有争议。
纪年款,八思巴文有,汉字的有争议;
吉语款,有“福”、“寿”等;
记事铭文,比较著名的是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盘口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瓶身颈部自右至左,用青料直书题五行62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得教里荆扩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
这类记事铭文,在江西也有重要发现。丰城县出土塔式四灵盖罐 罐身颈部自右至左,用青料横书行楷:“大元至元戊寅六月王寅吉置。”肩上从右至左用育料书写行楷“刘大使宅凌氏用”。
我网络空间里有元青花古瓷片标本,你可以参考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