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师大协和学院重修费用高,有着回事吗
重修费就是学期的考试,若有成绩低于60分的可进行一次补考,若补考还是低于60分则必须重修该科,同时要缴纳数额不菲的重修费。师大协和是每学分200元。比如英语单科4学分,重修就要缴800。不交者不能参加重修考试,毕业时就没有该科的成绩。 。。
不过一般考试都不是太难,只要好好复习一定能过的。协和提高重修费也是一种警示的意思。像阳光重修费很低,每年重修的人一片一片的。协和每年重修的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
2. 如何认识新时期中国的海疆安全问题
近日,中菲黄岩岛事件成为南海问题的焦点。中国政府理性的克制和审慎的外交应对,但似乎并未得到菲律宾政府的认可,菲方甚至大有孤注一掷、硬扛到底的味道。菲方这种狂妄、无礼和无知的言行,无疑使和平解决黄岩岛事件的前景充满变数,这也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考验着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战略智慧。
黄岩岛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综合性,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与域外大国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个别国家人为制造争端、有意激化矛盾的背后,挑衅者最想看到的是中国失去理智、因怒而战,进而由此引发中美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企图造成南海地区局势出现颠覆性突变和持续性动荡,从而达到浑水摸鱼、乱中得利的险恶目的。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国政府的战略判断力,低估了中国外交面对复杂事态的战略应变力同时也低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战略意志力。
中国政府对中菲黄岩岛事件的应对,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既坚定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尊严,又彰显了权衡大局的大国视野,保持了外交应对的收放自如。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立场和处置原则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主权属我不容置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最早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且合法的依据。菲律宾在1997年以前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并且还多次表示黄岩岛在菲领土范围之外。
捍卫主权正当合法。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此次事件起因是菲律宾方面侵犯中国主权、袭扰中国渔船渔民,中国渔政船系前往南海执行例行巡航执法,菲方应该切实尊重中国主权。中方敦促菲方应立即将所有船只撤离黄岩岛海域,恢复该海域的和平安宁状况。根据职责和任务,中国军队将密切配合渔政、海监等部门共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外交协商是解决之道。中方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强烈敦促菲方不要再采取使事态升级的任何行动,回到外交解决的正确轨道上来。菲方不要拉其他国家卷入或要求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将这一问题国际化只能使其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丝毫无助于问题解决。
提交国际仲裁毫无依据。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不存在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的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以公约为由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违反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政府的战略克制和有限行动,在外交上保留了继续采取行动的空间,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把握了战略主动权。当前,中国的主动地位没有改变,解决事件的外交空间仍然存在,黄岩岛仍然在中国的管控之下,中国武装力量始终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支柱。
3.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有研究地理方面的吗
你问的是历史地理专业吧?
1、中国海洋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设在海洋文化研究所,该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组成机构之一。
2、中国海洋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注重对英、日、韩语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中国海洋大学历史地理学的教授多兼职韩国日本高校的博导。这正是一个走出国门的平台。
3、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4、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海大,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5、中国海洋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海洋历史与文化遗产、沿海城市与区域社会、海疆史地与中外关系、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沿海区域环境史。
4. 请问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怎么样
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于1986年,原名历史系,2000年改为历史与社会学系,2003年改为历史与社会学院,2009年改为现名。历史学是鲁东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自1958年建校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简牍学与科举学、美国史、区域历史文化、世界宗教史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现有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学科教学(历史)等5个硕士点,已涵盖8个二级学科中的4个。有历史学、人文教育2个本科专业。
本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教授11名,获博士学位者15名(博士后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学术骨干4名,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
本学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与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早在1990年李永璞教授就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1996年专门史(文化史)被批准为“九五”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主要两个方向:其一是简牍学、科举学等历史文献研究。该方向多年来一直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并重。已故著名学者李衡眉教授在古代昭穆制度、古代婚姻制度以及其它先秦史方面着力尤深,出版《昭穆制度研究》、《先秦史论集》等著作7部,在《历史研究》上发表《昭穆制度与周人早期婚姻形式》、《古史传说中帝王的性别问题》2篇学术论文。李炳泉教授注意利用秦汉简牍来研究秦汉边疆史地和秦汉官职,近年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两汉戊已校尉建制考》、《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两汉农都尉的设置数额及其隶属关系》等论文10余篇,现任国家重大课题《中华大典》的《秦汉政治分典》的主编。梁方健教授注意利用金文和郭店楚简著有《鲁国史》、《山东通史》(先秦卷)等多部。周兴副教授研究和主讲兵家经典《孙子兵法》,被评师网评为全国“魅力教授”。陈长文副教授主攻中国古代科举文献和科举制度,著《明代科举文献研究》,并在《光明日报》、《文献》等期刊发表《简论“科举文献学”之研究》等系列论文30余篇,首倡科举文献学,课题《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慈善事业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其二是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研究重点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及民族思想,尤其是唐代羁縻府州和沙陀、粟特人的研究。如樊文礼教授获国家、省级项目各一项,在《民族研究》上发表4篇系列论文,出版专著《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李克用评传》等。刘慧琴副教授出版《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等3部。高贤栋副教授出版《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专著一部,发表的学术论文《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论孝悌观念在北魏的确立》等多篇。
中国近现代史侧重于近代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方向,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有许多社会成员参与,对整个社会、对民众心理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与民族精神。紧紧围绕近代思潮尤其是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三大思潮,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展开重点研究。俞祖华教授等著《中国民族精神论》、《中华民族精神新论》、《深沉的民族反省》等多部,论文百余篇。获中国图书奖1项,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另外,李永璞教授1990年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介绍与研究丛书》等大型丛书,学会资料室现藏政协“文史资料”为全国最全的一家。
世界史有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美国史研究,围绕美国族裔文化及美国的政治、经济这两个重心。早在90年代初黄兆群教授就在美国民族和种族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体多元论”。高春常教授则专注于美国黑人史,尤其是黑人宗教史的研究。高春常教授著有《文化的断裂》、《非裔美国人的重建经历》等3部,《文化的断裂》获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英国历史传统与北美奴隶制的起源》和《大西洋视野中的北美黑奴新教》2篇。黄兆群教授出版《熔炉下的火焰:美国的移民、民族与种族》、《纷然杂陈的美国社会:美国的民族与民族文化》、《美国的民族与民族政策》等专著6部,主持完成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美民族问题和种族问题研究”。王书丽副教授出版《政府干预与1865-1935年间的美国经济转型》(人民出版社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政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证券监管问题研究”。其二是世界宗教史研究,本学科方向的研究重心一直在欧洲宗教文化方面,在希腊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张淑清教授侧重于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研究,获国家社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各1项,魏凤莲副教授侧重希腊宗教的研究,而刘丹副教授侧重于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3人都在《世界历史》上发表过有关领域的重要文章,各人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彼此支持。张淑清教授著有《中世纪西欧的犹太妇女》(人民出版社 2009年),其中关于犹太妇女在犹太教中的地位研究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魏凤莲主译《新全球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获第8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区域历史文化,多年来一直立足本埠,以区域历史文化及其辐射为研究重点,选择既有区域特色,又备受国内外学术关注的领域作为研究重点,如山东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全真道等方面的研究。高度重视对当地文化和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提炼,如对胶东地区仙道文化、红色文化、海疆文化、开埠文化、民俗文化、基督教文化及中日韩关系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不仅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搭建了与国内外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刘凤鸣教授《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慧峰教授出版和发表了《胶东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本土视野与近代基督教问题研究》等大量相关论著。
建院以来出版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历史研究》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获中国图书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9项、三等奖19项。承担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项目5项,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
本学院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历史学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最近有望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自1986年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尚德乐学”的院风和自己的办学特色:一、强化精品意识、质量意识。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突出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现有中国古代史省级教改试点课程1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优质课程2门。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9项。其中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俞祖华教授主持《以教学团队精品课与教学方式为重点,推进历史专业改革与建设》;二等奖2项:李衡眉教授主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历史学专业建设》,俞祖华教授主持《历史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与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三等奖2项。2009年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已开设26门硕士研究生课程。院资料室藏书12万册,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全院教师在《历史教学》等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由俞祖华教授任分卷主编的《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已被全国150多所高校采用,获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5. 同意你校设立海疆研究中心的批复
关于XX大学成立研究室的批复
××大学:
你校×发[2005]15号《××大学关于成立文学研究中心的请示》收悉,经省考试厅研究决定,同意你校成立文学研究室.
××省教育厅
2005年3月18日
6. 昆明的,殷海疆,是个大骗子怎么也做什么基金会理事,当众做好人背后专打着他父亲的名号到处骗,
骗子太多,要警惕。将骗子的行径公布是好事,应该支持。
7. 陈波的研究成果
1、《12至13世纪的蒙古人及其政权》,《蒙古学信息》2004年第4期。
2、《明清时代的北洋航线——以现存明清时期的海图为中心》,《东亚经济与社会论丛》,威斯巴登,2006年11月。(与刘迎胜老师合写,第一作者)
3、《汉人的“致师”与北族的“斗将”》,《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18辑,2006年11月。
4、《近世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海上航线——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及〈辽蓟关防地图〉的记载为中心》,《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三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5、《明初海运与海防的关系》,《郑和研究》2007年第4期。
6、《兰秀山之乱与明初海运的展开——基于朝鲜史料的明初海运“运军”素描》,收入《舟山普陀与东亚海域文化交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7、《试论明初海运的“运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卷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海运船户与元末海寇的生成》,《史林》2010年第2期。
9、《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山东、直隶、盛京海疆图〉发微》,《历史地理》第25辑,2011年5月。
10、《兰秀山の乱と明初海运の展开:中国・朝鲜史料による东アジア海域世界の変动の再构筑》,《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第39辑,2011年4月。
11、《元代海运与滨海豪族》,《清华元史》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
12、《被掳人、漂流人及明代的海防军:以朝鲜史料〈事大文轨〉为中心》,提交文史研究院2009年6月举办的“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国际会议,论文集即将出版。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上第九章、十二章、十三章,华涛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1月。
8. 福建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预科成立,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学院预科先租赁仓前山倪厝弄的一处房子为宿舍。
191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仓前山新校址奠基。
1917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开始创办四年制本科专业,首先办教育系、1921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192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决定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授予权。
1922年9月28日,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临时承认证书。
1931年10月9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请立案。为此,除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教育部规定进行了调整外,学院的教育经费也必须按教育部的规定达到了一定的定额。
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临时立案,承认了中文、外语、教育、家政、数理、化学、生物等7个系。
1934年6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正式承认具有文学士与理学士两个学位的授予权。
193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加入美国基督教13所大学联合托事部。
1938年6月21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内迁南平。
1941年,神州沦陷后,日寇入侵闽北、古田大湖阻击战是保卫闽北的关键战役。高山峻岭之间,粮食难以供应。南平驻军决定赶制20万块光饼,穿扎成串,限期送往大湖。华南学院全体师生日夜奋战,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并在每袋干粮里附一纸鼓舞士气的短笺。大湖之役胜利了。学院师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军民们的高度赞扬。
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楼失火,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彭氏楼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学院迁回福州的任务。1947年3月13日,波士顿大学校长亲自给王世静颁发了人文科学荣誉博士的学位。
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福建协和大学 清宣统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Dr.John Goucher)来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几经酝酿、筹备,于民国四年(1915)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W.L.Beard)为主席,推选庄才伟(Ain C.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国五年(1916)二月,该校于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正式开课,将福州的英华、格致、三一及闽南的英华、寻源五书院的高年级学生为一年级学生,总数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师专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国六年(1917),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协大是一所合格大学,并且参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办法,承认其毕业生同样可取得学士学位。翌年,美国罗氏基金董事会鉴于协大办学渐具规模,乃逐年指定一笔巨款,拨作添聘教授和购置设备之用。
民国八年(1919)一月,罗氏基金社拨助该校科学馆的建筑设备及常年维持费,并设科学讲座六名。庄校长之兄嫂亦捐建文学院一座,及逐年图书购置经费。
民国十一年(1922),学校择定福州魁岐乡为校址,于鼓山之麓,闽江之滨,建筑新校舍。
民国十四年(1925),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先后落成,为纪念庄校长即以科学馆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国十六年(1927),校董事会改组、高校长辞职回美,校务收回国人自办,由校友林景润继任校长,并遵照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大学规程报请立案。
民国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的津助,扩充文学院各学系。
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教育部因协大只有文、理两科,不符合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立案。民国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补助,添设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开办农业试验场。
民国二十六(1937),并在邵武设立闽北农林试验场,作为发展农科学系的准备。
抗战开始,协大就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迁到闽北山城邵武。
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农学系扩充为农艺学系及园艺学系,加上原有的农业经济学系成立农科。同时将文史系分为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数理系改为物理系。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将私立福建协和学院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文、理、农三科改称文、理、农三学院。并颁发新校印。于同年10月16日启用。学校办学宗旨,据董事会章程(1929年2月经教育部立案)规定,是以博爱、牺牲、服务精神,研究高深学术,养成高尚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因而博爱、牺牲、服务亦定为协大校训。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沦陷,魁岐乡校舍遭日军洗劫,留在校内的仪器、设备,无一幸存,连门窗地板也被拆毁,树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学院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纵火焚烧,屋顶及非水泥部分全毁,膳厅、游艺厅及职员住宅,亦壁穿梯折,仅存外壳,总计校舍被毁损失达30余万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馆的损失最为惨重,馆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包括夏、商、周以来的磁器、铜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费数十年心血,耗巨资汇集的,均荡然无存。
民国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军撤离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战胜利了,协大于十一月筹备复员,迁回福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夏,文学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后修建完成,并添建临时校舍如大礼堂、农学院办公厅及教职员住宅等计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复课。经过数月艰巨的工程重整之后,高山苍苍,流水泱泱,始重闻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润校长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陈锡恩代校长及教师多人由美抵校。
1947年5月16日,协和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国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发动全校绝大部分学生计600余人,冲破国民党的威胁与重重阻挠,组织福州市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声势浩大的三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散发《告福州市民书》。队伍沿着市区台江、小桥、洋头口,穿过南门兜,一路直达鼓楼的国民党省政府,向当局递交《请愿书》。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决定接办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两校合并暨福州大学成立典礼,于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协大举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学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由许彧青任主任,严叔夏、王世静任副主任。 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文简称福建师专)为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之一。该校于1941年6月1日,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福建战时省会永安。
1940年,夏省政府未经教育部同意,从权设置了省立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二年制),以应急需。鉴于该所受种种条件限制,对解救本省中等师荒未能大有作为,省政府和教育厅不久又派专人向教育部力陈创办福建师专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
1941年4月,着手筹办,6月1日获电准成立,唐守谦被任命为校长,8月1日即正式开学。福建师专在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一脉相承,在福建高等师范教育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满时节,顺流而下迁校南平沙溪之滨的水南后谷。
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乔迁福建师范教育的发源地-福州乌石山。
1949年3月,发动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征兵、反征粮声势浩大的游行。
1949年8月,师专师生迎来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军管会接管了学校,仍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院。
1950年9月,该校即扩建为福建师范学院。 国立海疆学校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决定在与台湾岛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创办一所高等院校,为即将回到中国的台湾培养教师和行政人员。
1944年5月,国民政府开始在福建筹建大专学制的国立海疆学校,先设师范和行政两科。8月,选择仙游县私立金石中学旧址作为临时校舍。1945年1月,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福建仙游、永春、晋江、漳州及广东揭阳等地。2月,海疆学校正式开学。
1945年7月,学校奉准迁址南安县九都镇。南安九都时期的海疆学校,师资阵容较大,聘任了有许多知名教授。
1946年6月,国立海疆学校又迁往晋江。
1947年1月,首届二年制学生毕业,毕业生大多服务于台湾等地。
海疆学校自创办之初,就以“造就专门人才、辅助海疆建设、发展海外事业”为立校之宗旨。前后实际办学仅仅6年,在全体教职工、校友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载入了福建高等教育的史册。
1950年,海疆学校停办,师范科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福建省立师范学院。
1952年6月,福建省立师范学院并入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学。 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的前身为私立福建法政学堂,这是福建近代史上一所培养法政专门人才为主的高校,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之一。
1911年,私立福建法政学堂正式成立。校址位于福州乌石山西北一带。
1912年,改称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1914年7月,又经司法部认可。
1925年7月,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改称福建大学。1927年,又恢复称为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明令废止专门学校,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再次改办私立福建学院。
1932年2月,福建学院正式获准立案。
1936年8月,依据福建省政府实施整理本省教育方案,调整各大学相同科系,福建学院专办法科,农科归并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抗战全面爆发后,学院初迁闽清十六都白云渡。1941年4月,再迁浦城大同乡。1942年6月,三迁返回闽清。
抗战胜利后,私立福建学院及其附属中学回迁福州乌石山原址办学。
1951年夏季,私立福建学院奉令办理结束,商科四系归并当时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学,组成福州大学财经学院。
1952年9月13日,福州大学财经学院归并厦门大学。 福建省研究院 1939年4月,福建省研究所成立,附设在厦门大学抗战期间的迁校地长汀校内办公,汇聚了一批很有学术建树的专门人才。
1940年11月,福建省政府令福建省研究所改名为福建省研究院。
1945年,抗战胜利后福建省研究院迁址福州。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研究院在各省均不设立分支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可谓独树一帜。在福建省研究院创立和发展的仅十年历史中,前半段处于抗战烽火之中,后半段处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
在福建省研究院工作过的有萨本栋、王亚南、汪德耀、傅鹰、林镕、郑作新、黄震、朱洗、唐仲璋、何景、章振干、傅家麟等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共产党员杨潮烈士等。
1950年初,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归属厦门大学。
1951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室独立改为新教育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和工业研究所合并为自然科学研究所,归属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学。
1952年,自然科学研究所撤销,所属大部分人员转入福州大学生物系与化学系。 1951年4月,私立福建协和大学(1915-1951年)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08-1951年)合并成立福州大学。至1952年6月,福州大学先后并入福建省立师范学院(1941-1952年)、福建省研究院(1939-1951年)、私立福建学院(1911年-1951年)等单位。经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1953年9月,福州大学改称福建师范学院。
1969年,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停办,1972年5月复校,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2003年,福建司法学校(1983-2003年)并入该校。
2003年11月,福建师范大学确立为首批八所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2007年11月,福建师范大学迎来百年华诞。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出席庆祝大会。
2012年11月,教育部与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签署共建福建师范大学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和福建省委常委、时任副省长陈桦代表双方签署协议。福建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2012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成立董事会,福建省政府省长苏树林任董事会主席。
2014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由厦门大学牵头,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核心单位参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入选国家“2011计划”,福建师范大学成为国家“2011计划”核心参与高校。
备注:以上历史图片资料来源:福建师范大学校庆105周年纪念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