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纪要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办公室
( 2007 年 6 月 1 日)
时 间 2007 年 5 月 30 日
地 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楼二层第二会议室
主 持 人 陈毓川
出席人员 孙 枢 刘宝和 ( 杜金虎代) 李干生 寿嘉华
王泽九 邓起东 朱立新 姜树叶 孙肇均
董伟良( 王伟元代) 孙升林( 宁树正代) 王香萍
张洪年 张金带( 张秋营代) 廖维凯 赵政璋
( 杜金虎代)
议 题 ( 1) 汇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成立情况
( 2) 学习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章程
( 3) 讨论基金会管理办法及基金会工作
( 4) 颁发聘书及其他事项
记 录 马秀兰
会 议 纪 要
一、会议首先由王泽九秘书长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筹备情况作了说明,表明了基金会已按国务院颁布的 《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办妥了各种手续,宣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正式成立,并宣读了聘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共 16 人) 、监事 ( 共 5 人) 的决定,随即向各位理事和监事颁发了聘书( 任期 4 年) 。
二、会议组织学习了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章程》。本章程是按照国务院颁发的 “基金会章程”范本制定的,它明确了基金会的性质、宗旨、业务范围、工作方法、组织机构,规定了理事和监事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职责范围等。理事和监事表示一定要严格执行 “章程”有关规定,切实履行职责,努力把基金会的事情办好。
三、会议对办公室提出的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管理办法 ( 讨论稿) 》及基金会今后工作进行了讨论,形成以下决定:
( 1) 同意基金会办公室人员的组成,其与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办公室主任由秘书长兼,副主任苗培实、李知用,办公室成员马秀兰、尚新,财务人员由院财务处王红、冯钰兼。
( 2) 基金捐赠征集工作在本届理事会期间需要继续进行,以不少于 600 万元为目标。要抓紧办理募集基金免税的手续,为进一步募集资金做好准备。
( 3) 基金资金运作,首先要确保资金安全,力争多增值;要充分调研,寻找最佳投资渠道。对理财人员成绩的奖励由理事会决定。
( 4) 根据与会理事、监事提出的意见,秘书处对 “办法”进行修改。修改后尽快印发各理事和监事,请再修改。办公室在此基础上,集中完善,拿出一个修改稿,供下次理事议决。
( 5) 会议还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次奖励的名额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要求办公室根据讨论情况再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提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议决。
『贰』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管理办法及说明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基金会的管理,确保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以利于基金会的健康发展,按照章程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金会下设办公室,由专兼职人员 5 ~ 6 人组成,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办公室主任由秘书长兼; 办公室负责理事会决议的实施、基金的募集和运作以及日常事务性工作。
第三条 理事会、监事会实行民主管理,基金会理事会一般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因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会议,会议由理事长主持; 听取办公室的工作汇报,讨论有关问题,并对重要事项做出决定。凡须表决通过的重要事项,均须有到会理事的 2/3 同意方可有效。
第四条 监事会监事参加理事会,因工作需要可独立召开会议,并做出相关决定。
第五条 严格保密制度,理事会、监事会讨论和决定的事项,未经授权不得外传。
第六条 基金运作是保证基金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保障基金安全,减少风险,确保投资受益最大化,使基金不断增值,根据 《基金会管理条例》精神,基金会采取 “多元化”投资运作方式。
第七条 办公室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在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投资计划。投资计划须经理事长和秘书长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八条 理事会、监事会每半年听取一次办公室基金运作情况汇报,并进行对策研究,逐步做到科学理财,以求基金运作的最佳效果。
第九条 为激励相关人员积极努力做好基金运作与投资工作,基金会每年可从市场运作资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奖励相关人员,但须经理事长批准后执行。
第十条 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按章程规定,作好预算,由基金利息收入中列支。
第十一条 基金会形成的各项文件、资料均应建立档案并妥善保管。
第十二条 本办法经理事会、监事会通过后实施。
说 明
在基金会成立第一次全会上,办公室提供了一个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管理办法 ( 讨论稿) 》,共 12 条,明确了基金会的机构设置、基金管理原则、运作方法和途径,基金安全、增值、合理使用等。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修改,为使该办法更切合实际并要求各理事在会后对 “办法”进行认真修改补充,一个月内将修改意见反馈到办公室,同时办公室将会议上的意见进行梳理并进行必要的调研。连同反馈意见再一次修改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后试行。
会后办公室先后向同类奖励单位,如詹天佑科学技术奖、陈嘉庚奖等进行调研,并听取各方面意见,主要有: 第一,基金会对基金的运作必须掌握主动权,投向哪儿? 怎么投? 由基金会决定,不能简单地委托他人运作; 第二,任何一项投资,都有风险,为少担风险,可请一个理财有经验的同志当顾问,为理财出谋献策; 第三,投资多元化较为理想,即买国债、银行理财、购买基金三三制最为合适,也可拿出少量资金投资于企业。办法发出后,各理事未提出不同意见,只在文字上做了一些斟酌现发给大家,请理事会审议。
『叁』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肆』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任:孙文盛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事长
常务副主任: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副主任:孙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邱中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
秘书长:王弭力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副秘书长: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禹启仁 中国地质学会高级工程师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福臣 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王弭力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石宝珩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局局长
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孙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孙文盛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事长
孙肇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邢新田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原局长
何永年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咨询委员会主任
邱中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
陈跃辉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
周玉琦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际勘探公司副总经理
苗树茂 武警黄金指挥部总工程师
柳小衡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 客座教授
茹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
赵逊 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
赵政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副总经理
倪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原副局长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局长
黄洁生 黄汲清先生之女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局长
傅应铨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蔡希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地质师
『伍』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奖励人数是如何控制的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奖。每次奖励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获奖人数不得少于50%。
『陆』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的要求、时间以及奖品是什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奖。每次奖励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获奖人数不得少于50%。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负责颁奖,奖品包括证书、奖章和奖金,奖金额度由委员会确定。每次颁奖日期定在李四光诞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
『柒』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什么意思
科技成果奖是一个统称,主要指各省人民政府或国家部委授予的科技奖项,比如某某省科学技术奖就属于省部级科技奖,参照国家科技奖有一些分类,但每个省情况不同,基本分类是最高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成果推广奖等,不同的地级市获得省部级科技奖的数目是不一样的,要和科技实力挂钩。
地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按其理论水平,学术意义和作用划分奖励等级,地质报告,主要按理论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划分奖励等级。地质科技成果奖分为四等。
(7)基金会地质科技奖扩展阅读: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以下四类成果:
1、属于国内首创,本行业先进和经过实践证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2、在推广、转让、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成果。
3、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
4、在科学技术管理和标准、计量、科学技术情报等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特别显著效益的工作成果。
『捌』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一共分有几个单项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一共分有四个单项奖: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和李四光特别奖。
『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孙文盛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五届四次全委会上的总结讲话
( 2007 年 9 月 23 日)
各位委员: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首先,我们完成了第十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评奖任务,共评出16 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其中荣誉奖 1 人,野外奖 8 人,科技奖 5 人,教师奖2 人。获奖者都是在地质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他们分别来自地质行业的12 个部门,有较强的代表性。我们对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会后,办公室尽快在网上和原单位进行公示。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地质工作者,虽然申请了,但这次未能获奖,盼大家继续努力。他们的获奖,或者说,我们的评奖都是对地质事业的承前启后的发展、对地质人才的持续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得起前人,也对得起后人。
会议第二阶段,我们对获奖者的名额设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同意秘书处的意见,总名额不变,仍为 15 人,并同意今后获奖证书一律统一使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证书,不再分奖别。但评奖条件设置及评奖过程仍分为野外、科研和教师奖,并建议下届委员会对章程进行相应修改。
我们研究了捐资问题,同意秘书处意见,并一定要严肃认真落实。这件事实在有意义,对地质行业各部门尤其重要。国土资源部捐 100 万元,请嘉华同志向徐部长报告,相信他会同意。三大石油公司每家 300 万元,其余各部门的捐资额度就按秘书处的意见办,拜托各位回去后,尽快传达,积极落实。秘书长积极催办,大家要共同努力,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自1989 年成立以来已颁奖9 次,共有14 个地质部门,150 多位专家获奖,其中有两院院士 47 名,获奖后被评为两院院士的 22 名,占野外奖、科技奖、教师奖获奖人数的15% ,这充分体现出我们这件事的重要。其中科技奖获奖者获奖后被选为院士的有16 人,占获奖人数的39%,野外奖获奖者获奖后被选为院士的有3 人,占4%; 教师奖获奖者获奖后被选为院士的有3 人,占17%。这些足以说明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地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年是第十次评奖,又有16 位同志获奖。
我们研究了基金运作的事情。要求在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效益,注意资金的安全。秘书处要继续向科协要钱,尽量把钱要回来。
办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委员会的荣誉,也是委员的重要责任,是一件严肃重要的事情。按章程规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任期 4 年,每届评奖两次,第五届委员会今年届满。就我个人体会,我们的委员会很好,我很想和大家一起继续工作,但现在我已从一线退下来了,现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徐绍史同志来担任第六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更合适,工作起来更有利,更方便。所以,我在这里郑重地提出,我们要按章程规定,按时换届,请秘书处认真落实。我也希望各位委员今后不管是否仍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的委员,都要继续支持和关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工作,使其越办越好。
这次会议由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承办,他们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他们考虑到马上就到中秋节,对大家尤其关照,我在这里代表大家再一次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也预祝大家阖家团圆、幸福,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4 年来,在各位委员和各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届内的各项工作完成得都不错,对大家的责任心,对大家的工作态度,我深表敬意!
谢谢大家。
『拾』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奖项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事业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从事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做贡献,特设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第二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工作者的、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一人只能获得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
第三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共分四个奖项: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第四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逢单数年评奖),届时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向全国地质工作各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发出受理申请通知,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五条
每次评选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不得多于8人;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不得多于5人;李四光地质教师奖,不得多于2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一般不受名额限制。
第六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由地质工作各主管单位推荐的代表组成,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二章评奖条件
第七条 凡是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学风正派,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第八条 各类奖项条件
1.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简称“野外奖”)
(1) 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包括矿山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勘查技术等)工作,并有重大发现或重要新认识,或出色完成重大地质勘查任务,并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者;
(2) 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提出建议,并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者;
(3) 创造性地组织和领导野外地质工作卓有成效者。
2.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简称“科技奖”)
(1) 在地质科学技术的某学科、某领域有重要的创见或发现,为丰富、发展和提高其学科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者;
(2) 在地质科技实验工作中,有新的发明创造;在改造、研制、仪器设备方面,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或提出某种新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已经初步验证者;
(3) 通过科学研究,对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地质环境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议,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者;
(4) 在科研组织管理工作中创造性地做出重要贡献者。
3.李四光地质教师奖(简称“教师奖”)
(1) 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培养出较多的优秀人才;编写出高水平的、有创新见解、阐述新理论教材者;
(2) 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有新的创见、发现和发明创造者;
(3) 通过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对人才培养、地质调查、资源勘查、改造仪器设备等方面提出重要建议,并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者。
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简称“荣誉奖”)
凡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经本奖委员会讨论通过即授予荣誉奖。
以上各类奖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条者,即可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第三章评奖办法
第九条 申报程序:个人申请、单位提名、主管部门推荐。
1. 个人申请:申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必须用第一人称填写本奖委员会印发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请书》一式三份,随附主要成果、获奖证明等各种材料一份,并有不同单位的两位教授级专家推荐,推荐意见由推荐人书写,并签名。
2. 单位提名:一般5000人以下提名一人,以上每10000人提名二人,单位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要逐项进行核实,并提出客观的评价意见,报送各自主管部门。
3. 主管部门推荐:根据单位的提名,对被推荐人做出客观地、实事求是的评价。推荐意见由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报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办公室。各主管部门推荐人数不得超过各奖项人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条 评选办法:办公室登记、专家组初评、委员会终评。
1. 登记: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登记,并按通知要求逐项进行核对,对不符合要求的退回,限期返还,逾期未返还者,被视为放弃申请。
2. 初评:由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初评专家组,分野外奖、科技奖、教师奖三个组进行初评。各组按评奖规定人数的30%差额进行遴选,即野外奖11人、科技奖7人、教师奖3人。初评专家组要对初选者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并形成文字,填入申请书有关栏目,组长签字生效。
3. 终评: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负责进行,2/3委员出席,会议有效。委员会在听取专家组初评汇报后,全面客观的审阅申请者(包括申请荣誉奖)的材料,并进行酝酿讨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注意遴选人不要过多集中在少数单位,要在横向对比评议的基础上,按规定人数,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获到会人数2/3票者即可入选。入选者公示十个工作日,若无异议即当选。如有异议需进一步调查核实者,留下次评奖时复议。
第十一条 颁奖
1. 颁奖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定在当年的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日颁奖。
2. 奖励形式:分别向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颁发获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只颁发证书和奖章。
3. 奖金额度: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确定。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十二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由地质工作各主管部门推荐的代表组成,下设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野外奖、科技奖、教师奖三个初评专家组及办公室。
1.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
(1) 委员会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届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
(2) 委员会由21-25人组成,委员由地质工作各主管部门推荐;
(3) 委员要积极推进委员会各项工作,并客观、公正、公平、认真地做好评奖工作;
(4) 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一人,由委员会选举产生;
(5) 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评好奖、颁好奖,弘扬李四光精神,积极推进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
(6) 委员会负责筹集基金,修改章程,确定奖金额度等;
(7) 委员会实行回避制度。当本届委员申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时,在评奖过程中全程回避,本届委员亦不能作为推荐专家。
2.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
(1) 基金会在委员会的领导下筹集和管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
(2) 基金会由15-21名理事组成理事会,理事每届任期四年,任期届满后可连选连任;
(3) 理事由地质工作各主管部门推荐;
(4) 理事会依法行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章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5) 基金设监事3-5名,组成监事会,依照《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章程》的规定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监督理事会遵守法律和章程。
3. 专家初评组
(1) 组长由本奖委员会委员担任,并聘任有关方面的地质学家,一般由5-7人组成。
(2) 负责初评工作,按各奖项分配的人数进行差额评选,并向委员会提出初评报告。
4. 办公室
(1) 由主任(秘书长兼)、副主任和兼职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地点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办公费用由基金利息支付。
(2) 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评奖的组织协调、申报材料的登记核对、颁奖的准备及宣传工作等。编辑出版有关书刊以及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五章 基金管理
第十三条 基金
1. 基金来源
(1) 由国内地质工作各主管单位集资;
(2) 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
(3) 其它合法途径。
2. 基金管理
(1) 基金会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章程》进行基金管理;
(2) 基金会每两年向委员会报告一次基金收支情况供审议;
(3) 每两年拿出不多于一名获奖者奖金额度的资金支持宣传李四光的学术活动和青少年科普活动。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章程”的修改、解释权属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若本“章程”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