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慈济是骗人的邪教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台湾的慈济是近年来在亚洲比红十字会更有名望的慈善组,无论是东南亚海啸、日本核灾地震、中国雅安、汶川地震不只捐钱,还派出最大的人力到现场。所以不是。
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2. 慈济拜会证严上人是是做什么的好像很有名在中国。
证严法师是台湾的一位女出家师父,一生奉献于慈善事业。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当时,要建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
四十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
如今的慈济功德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救济组织,其“业务范围”涉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社区志工、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用慈济的术语来说,就是“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今年初,慈济功德会也成功“登陆”,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合法营运的台湾宗教性质的慈善组织。
在台湾东部的花莲郊区山上有一座破旧的木板房,里面住着这样一位挂单修行的比丘尼,她当时看到一位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为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赶出了大门,就发出宏愿,要建造一座医院,专门给穷苦的人看病,当时她所需要的资金是八亿台币,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后来她不仅完成了这个愿望,而且三十多年以来,她一共筹集了上百亿台币的善款,而台湾几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四百多万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她的慈善活动。在全球有一千多万她的志愿者,
他(她)-----就是人称“东方德蕾莎”“人间观世音菩萨”的证严法师。
辞亲修行,普爱众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前两个月出生的证严法师, 俗名景云,出生在台中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非常懂事、孝顺,十五岁时,母亲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五0、六0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发愿「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茹素,为母亲增寿祈福」,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吧!母亲的病奇迹似的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
五年后父亲因脑中风骤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探索父亲的去处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使幼小的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众生的痛苦,几度的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未找到栖身静修之所,时而台北、台中、台东四处挂单,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师,艰苦修行—— ——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只身到台北市临济寺准备受戒,却因没有剃度师父而无法报名。戒场报名截止前一个小时,由于到慧日讲堂请购《太虚大师全集》的因缘,巧遇印顺导师(继太虚大师后主张人间佛教,台湾比丘界第一位以论文获得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学问僧),至为惊喜,并以一颗谦卑恭敬,姑且一试的心,请求拜印老为师,想不到竟获导师应允,证严法师喜出望外。由于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在简单的皈依仪式中对证严法师开示说:「你我因缘殊胜,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并且马上为他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报名,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三十二天之后,证严法师返回花莲,就在普明寺后方,由当时佛教大德许聪敏老居士发心,为他搭建的一间简陋的,十尺十二尺见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于屋内诵经、抄经、拜经、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进用功,过着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师开端在花莲慈善寺讲授地藏经,因而与最早四位随他出家的弟子结下师徒之缘。法师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缘、不做法会、不赶经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规。法师及追随他修行的僧众们,坚持自给自足,过着简单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农历春节后,他们开端在普明寺后的五分地耕种花生,还到车间拿原料加工,买水泥袋,然后把水泥袋拆开擦拭干净后,改糊成小纸袋,再卖给饲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将裁缝店不要的碎布拿来缝制成婴儿鞋,以贴补生活所需。
悲心的触动———— 一九六六年法师到一诊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开刀的父亲,从病房区走出来看到地上有一滩血,但是人呢?人到哪里去了?旁边有人说:「抬走了!是一个山地妇人小产,由四个年轻的山胞从丰滨轮流抬着,走了七、八小时的山路,才到这里,因为缴不起医疗费与保证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轻法师的心里,排山倒海地撞击着,他想着:不知道是两条命还是一条命?是活还是死?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无奈吗?
法师出家本来是为逃避名利,但此时此刻,对于「金钱」似乎有了新的诠释———钱可以用来救人。
但是光有钱,如果不能及时,一样救不了人;他突然顿悟到佛教那句话:「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活菩萨」,假如每个人都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那么五百人散播在各个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时救苦救难?于是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传统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组织一个五百人的团体,成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任务。
没多久,花莲海星中学有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法师传教,他们谈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把天主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提出来研究讨论。修女在临离去前,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但是,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而你们佛教有吗?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谦虚的观念,都是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他的灵机,也加强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个济世团体的雏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法师与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产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个,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个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空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那年法师二十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只不过四年光景。
慈善志业————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并非现代才有,中国古代就有佛教寺院从事济贫、行医救民的任务;法师早年到全省各偏远地方访视贫户,之后将贫穷的原因作了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很多都是「因病而贫」「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生病了却没有去看病,最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虽然有钱,但因地方欠缺医疗,没有医师,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种是没钱加上地方医疗不便,因此过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转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产生了问题,连带的发生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青少年问题。」
国际赈灾———— 随着国际信息快速交流,国际急难信息通过屏幕映入眼帘身为『世界地球村』一员的慈济人,对世间苦难有着一分不忍之心和责无旁贷的表示。从一九九一年起,慈济便积极参与国际急难救援事务,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各国受灾受难者最适切的帮助与关怀,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鼓舞大无畏的信心与勇气,祈愿他们走出伤痛,迎向未来。
骨髓捐赠———— 基于「尊重生命」理念,法师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属苦候亲属间骨髓配对相符的煎熬与失落,一九九三年,在卫生署及各大医学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库。如今慈济的骨髓数据库,已累积捐赠者数据的人数达二十三万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数据库,也是志愿捐髓比例最高、拒绝率最低的骨髓库。而至二○○二年七月为止,配对成功且已进行移植的实例已高达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湾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两百八十例,而中国大陆即占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谓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济骨髓库已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除了持续加强骨髓库功能外,也将发展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并筹组脐带血库,预定三年内募集一万笔脐带血,作为骨髓配对的第二道防线,万一骨髓配对不符,还可进行脐带血干细胞配对.
环境保护————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师对慈济人在生活层面,所要求遵守的观念。他不赞同人们平时生活中的过度消费,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他提倡「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等观念,更呼吁慈济人勇于献身环保任务,从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内外慈济人抱持「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的信念,从个人环保做到居住小区环保,当前超过两万名环保志工长期在居住小区做资源回收。如果以制造五十公斤的纸,需要砍伐一棵树龄二十年的大树来计算,慈济环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纸量达六万多公吨,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万棵的大树免遭砍伐。这样的成效实在惊人!
法师不仅呼吁所有慈济人培养「惜福爱物」的习惯,在静思精舍利用太阳能发电、四周铺设连锁砖,设置资源回收桶,雨水及废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莲慈济医院雨水回收系统,每年为医院节省三百五十吨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电量;地面铺设连锁砖,让大地能够呼吸;E化电子公文,节省纸张浪费;还有不冲洗X片的医疗图像处理传输系统,在在都显示法师疼惜大地、落实环境保护的决心。
现在他的慈善事业几乎遍步全球,每天有近100万的义工在世界各地为大众服务.
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时空是天长地久的;几千年来人事的变迁频仍,但人间的需要却从不断。慈济的志业是应苦难众生而设。证严法师一念悲悯,以慈悲喜舍、教富济贫直接救渡众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证严法师 静思语 选摘:
『以佛心看人,则遍地都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是狰狞的恶鬼。』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的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档住死期, 让他永住人间;既然这么来去无常的生命, 我们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 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 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行善要即时, 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 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侯,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 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心要像明月一样, 有月就有水; 心要像天空一样, 云开见青天。』
『用宁静的心态, 观大地众生相, 听大地众生声。』
3. 什么叫慈济人
证严上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幼年时代承嗣给亲叔父,后随养父母移居台中县丰原镇。生性颖慧又是长女的她,未满二十岁便能为父亲分劳家业,同时亦协助母亲处理家务。
佛门因缘
上人天性纯孝慈柔,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1960年6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发病到往生仅仅不到二十四小时,这带给上人莫大的冲击;究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也开启她探索生命的契机,常到慈云寺向修道法师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时间里,上人体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篮有权利支配金钱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单单只是为一个家庭付出,女人应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参与社会的悲怀推广到整个人类,将每个人『爱家』的心,推广到爱社会、爱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几度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静修之所,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日子清苦,修学佛法的决心,丝毫不减。1962年秋,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1963年2月,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上人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
回到花莲后,上人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单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目前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上人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上人自立修行清规,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静思精舍所有的开销,仍是常住二众弟子做蜡 、豆粉和出版品来维持的,从没动用到慈济基金会一分一毫的善款。
1966年,上印下顺导师应台北文化大学礼聘讲课,离开嘉义妙云兰若,希望上人能带弟子们到嘉义主持兰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莲数年,平常跟随他修行的两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舍不得他离开,联名上书导师挽留。上人陷入两难的取舍中,但随着因缘的牵引,终于还是留在花莲,并展开慈济会务。
「慈济功德会」的发源
1966年,一滩血事件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因缘巧合,花莲海星中学三位修女来向上人传教,他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修女临离去前说:「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不过,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那么佛教对社会可有什么具体贡献?」上人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佛教徒经常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隐名氏的名义默默行善。可惜这分份丰厚的爱心,零散缺乏组织;上人于是决定将这股力量组织起来,先从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农历3月24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
一针一线缝出慈济的雏型
慈济的慈善济贫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开始。上人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在家信徒一人一个,要她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上人说:「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
「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难的功能很快就发挥了;功德会成立的第二个月,即帮助一位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理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此开展。
此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上人为了让功德会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工作。
慈济功德会创办初期,上人与弟子们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从事加工品制造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功德会会务,场地实在不敷使用。后在上人俗家母亲协助下,于1969年迁入静思精舍现址,依旧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清净庄严、朴实无华的「静思精舍」,是慈济永远的后循,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
一眼观时千眼观 一手动时千手动
慈济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慈济的精神是「诚、正、信、实」,并希望以事理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
「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众生都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
上人又说:「佛教是理,慈济是事,藉事显理,以事启发,回归于理。」因此,慈济的志业由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扩及到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工、环保,成为「一步八脚印」。慈济人以智慧相结合,以爱心相扶持,闻声救苦,即时解难,发挥「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使慈济所及,家家得安康,处处有温暖。
4. 最近参加了一个佛教团体 里面自称是慈济宗 我是佛教徒 怎么不知道有这个宗派 我想问下各位这是什么宗派
你参加的这个团来体应该慈济慈善源事业基金会,捐钱做善事的,就是一个公益组织,比较专业而已,其创始人是台湾证严上人。参加这个公益组织无须信佛,有心做公益的都可以加入。
这个公益组织除了组织公益活动外,因其有佛教背景,还组织佛教性质的读书会,这个就与佛教有关系了。
这个回答下有一个长答案攻击慈济是诈骗集团,附佛外道,这个就挺可笑了,不过也很好理解——
因为,慈济做慈善做到全世界去了,提倡人人捐钱捐时间献爱心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苦人,这个太得罪人了。要知道主流佛教徒献爱心的对象是和尚与寺院,不计其数的人靠这个发了大财。
你放眼看一下周围的慈善组织、公益组织,有几个有佛教背景?都知道天主教的公益组织遍布全球,可是佛教公益组织呢?除了这个慈济你听过哪一个大型公益组织是有佛教的?
你一个佛教徒号召大家捐钱给穷苦人,而不是捐给自己,你让国内那些仁波切、寺庙住持到哪发财去?恨也恨死你了。
所以附佛外道呀、诈骗集团呀之类的说法就都出来了,你挡了人家财路,不黑你黑谁?
呵呵。
5.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收到的钱怎么用
佛教慈济基金会由证严法师创办至今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
为联合国NGO的一员
1、慈善事业
台湾的慈善经验,因着大爱牵引出全球四十七个国家、三百四十五个联络点,在全球六十九国留下爱的足迹,战乱的阿富汗、科索沃、卢安达;民生困顿的外蒙、北朝鲜;遭逢地震重创的土耳其、伊朗、萨尔瓦多;饱受风灾、水灾肆虐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多米尼加,以及南亚海啸的受灾区域,甚至是遭遇飓风的美国,及水患侵袭的玻利维亚,慈济志工皆不分宗教、种族,大爱始终如一。秉持着「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感恩心,悲智双运。
中国大陆自1991年华中、华东发生世纪洪灾,慈济基金会秉持「直接、重点、尊重、务实、及时」的原则,在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展慈善工作,慈济人自筹旅费,不计辛劳,年年以一分如同对亲人的疼惜与关爱,从未间断,已帮助超过二千万人次。
在江苏、安徽、甘肃、贵州、福建、广东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各种慈善工作,对洪灾、雪灾及震灾地区的民众发放民生物资,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学,提供清寒奖助学金,援建水窖,移民迁村、冬令发放粮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5月14日慈济志工紧急赶赴灾区;5月15日,全球慈济人同步展开「慈济川缅肤苦难,大爱善行聚福缘」募款、募心活动,启动人人的爱心善行,汇聚善的共振、爱的福缘。慈济由设立赈灾服务点,展开热食供应、义诊服务及心理的关怀等服务工作,并鼓励受灾的乡亲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务走出悲恸。看到乡亲由忧愁至展开笑容,彼此鼓舞照顾,令人深感欣慰与安心。慈济动员医护团队投入义诊、往诊服务乡亲,守护乡亲的生命及健康。
慈济在川震的重建脚步,将以四年三阶段的执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协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园重建规划的同时,协助灾区先行搭设能够使用三年以上的简易教室、简易寺庙,提供一个可以遮风、躲雨、驱寒、避热之处,让灾民得以暂时先安身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个缓冲地,并藉以鼓励灾民走出阴霾,并恢复生机。紧接着慈济将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开工或进行规划中计十三所学校。
2、医疗志业
证严上人一念悲悯,于慈善工作中发现,因病而贫,初始设义诊所为贫困者义诊,进而创立医院。在累积十余年救贫经验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贫穷的由来」,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于是,怀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担,发愿为缺乏医疗设施的台湾东部民众筹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人本医疗、尊重生命」的愿景,提升东部医疗水平。
慈济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医疗保证金,让贫者免费就医,并且成立「国际慈济人医会」(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个国家,设有五十八个据点、超过七千名医护专业志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全球医疗服务网。
四川震灾中有许多前往义诊的慈济志工,他们都是来自慈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国际人医会成员;人医会志工,平日以关怀居住地贫苦患者为主,执行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全科性义诊服务,若国际间发生灾难,也配合慈济赈灾行动,启动医疗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个国家义诊,服务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次,为偏远及医疗资源缺乏者义诊,也为海外贫病民众进行大型跨国义诊。
2000年6月,慈济援建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病房大楼,2004年9月再度筹款援建福建福鼎市医院医疗大楼。同时,慈济与残疾人协会针对白内障患者给予复明手术,期望慈济的医疗之爱,让病苦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慈济并在宁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兴建爱幼中心,加强对妇幼同胞的照护。
3、骨髓捐赠
在佛教经典中,将自己的肉身奉献出来,布施给急需救助的人,称为最上布施;捐赠骨髓即是最上布施。目前台湾有许多志愿捐赠骨髓的民众,他们的无私布施,让对岸同胞受惠,成就生命交融的髓缘大爱。
海内外慈济人响应证严上人的号召,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争取生存的权利,于1993年成立「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2002年改制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以脐带血、周边血干细胞移植,希望为人类医疗带来新的展望。在慈济志工全力倡导及热烈参与下,许多善心民众加入骨髓捐赠验血行列。每一对案例都是由慈济志工一路劝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缘显示台湾的爱心密度之高,这些具备大爱胸怀的捐赠者所奉献的,是清净无染的大爱,证严上人说,这就是「清水之爱」。
骨髓移植能够根治几十种过去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特别是白血病和其它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免疫学中组织配型的严格要求,骨髓移植大多由同胞手足提供骨髓,凡是没有配型相同的手足,就只能从没有血缘关系的数万人中去寻找合适的供髓者。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建立一个数量庞大的骨髓数据库更为迫切。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刘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经由慈济骨髓数据库配对找到捐髓者,此后两岸髓缘不断。本着「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无损己身」的理念,慈济骨髓数据库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万笔资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对,移植成功率更超过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个国家及地区,其中大陆地区就达七百四十八例。慈济骨髓志业推动为大陆血液疾病患者积极开启生命另一扇窗。
4、教育志业
慈济继踏出了慈善和医疗的脚步之后,基于培育医护人才,和解决台湾东部少女的就业问题,于是在1989年成立慈济护专,迈向教育志业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并于海内外设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社会教育推 广,落实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慈济教育是以「慈悲喜舍」为校训,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为目标,不仅重视专业教育,更重视启发人的「良能」。所以在学校里,不只教授学业,还要五育并进,更要强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静思语教学的推广下,让孩子学习付出、学会感恩。例如在慈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优秀的学生才能打扫厕所,以相对于将劳动服务视为处罚的想法,坚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并培养学生待人热情与礼貌的态度。
为了让慈济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实,因此在全球推动社会人文教育,希望慈济人文不仅在学校开枝散叶,更要在每一个有爱的地方开花结果,开设人文推广课程,设立儿童精进班、青少年成长班等。而在大专院校更组织了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及在各级学校成立了慈济教师联谊会,数万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切磋教育的真义,更难得的是,有一群大爱妈妈深入台湾七百多所小学,利用晨间自习时间,以「静思语」的真情大爱陪伴孩子成长。
自1991年华东水灾起,慈济在大陆帮助教育资源缺乏地区所援建的各级学校已达五十三所,并以助学金方式补助河北、河南、江苏、江西、安徽、湖北、贵州、福建、广东、上海市等地贫困学生就学。
目前慈济在全球援建了一百六十二所教育机构,虽各地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与学程,却有共同的方向 -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5、国际赈灾
慈济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开国际赈灾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七十个国家地区。对於受灾国家,除了提供粮食、衣被、榖种、药品的紧急援助外,还援助建房、建校、协助开发水源、提供义诊;关怀项目尽管有别,「尊重生命」理念却是始终如一。
从关怀台湾本土出发,发展为具国际宏观视野的全方位人道关怀,慈济全球性的救援行动,足迹横跨欧、美、亚、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在2003年获联合国肯定,成为台湾第一个加入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的慈善团体。
爱的力量,可以抚平不安心灵;爱的力量,更能化解世间一切灾难。这正是所有慈济志工不畏艰难、不计辛劳,穿梭於世界各角落,在灾变里抚悲伤、在战火中慰苦痛的信念所在。
除此以外,慈济还积极推动人文事业、环保事业、小区志工等,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佛教慈善团体。
6. 正严上人属于哪个佛教宗派
为什么一定要分是何宗派?佛陀住世时可没有宗派之说。楞严咒是支持天地不灭的神咒,任何佛弟子都可以学习。
7. 证严上人是哪里人
证严法师:1937年出生于台中县清水镇,1963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禀师训“为佛教,为众生”,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著作有:《静思语》、《八大人觉经》、《人有十二难》、《三十七道品讲义》、《父母恩重难报经》、《净因三要》、《静思晨语》、《清净的智慧》、《欢喜自在》、《回归心灵的故乡》、《人间菩萨》、《慈济心灯》、《慈济叮叮语》、《证严法师说故事》、《自在的心灵》、《证严法师心莲等》。
8. 慈济是台的佛教慈善团体,慈济人是是谁
慈济的主办人是证严法师,是佛教界非常了不起的女法师。
慈济人是代表所有参加慈济工作的人,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台湾是他们的总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去做的慈善事业,您可以去学习一下慈济的精神,了解一下证严法师。
愿吉祥如意,准提心脉善嘉幢唐圣杰合十。
9. 请问慈济证严法师何谓佛法因为我不相信台湾慈济证严上人传的是佛法
佛法很深奥,您也许只看到表相,佛陀讲经开始讲的都是方便法,是大家能理解的话,根据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对机的教话,教他们怎么面对生活和烦恼的方法,佛法没有离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佛法,都在变,变通的意思,也就是无常,行菩萨道,了解一下妙法莲花经,什么是声闻,缘觉,菩萨行,不要客观的发表意见。慈济也只有你自己走进去体悟,感受一下,也许您都找不到答案。只是个人的己见,不代表就正确。佛法每个人心中理解都不会一样的,都会有自己的己见添加进去,就是同样的话理解都不会相同呢,何况佛法都两千多年了,不同人解释经文都不一样,只有问我们自己的心,在闻佛法以后,生活和心境有没有变化,还停留表相上面,还是有更深的理解了进入无相中。感恩您
10. 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基金会概况
1966年,台湾正努力摆脱农业生产的型态,为吸引外资,在高雄成立第一个加工出口区;曾经在台湾投注大量关怀的国际慈善组织,完成阶段性任务后,陆续将资源转向世界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当时台湾一千两百万人口中,仍有一百三十万处于政府的贫穷线下,等待援助。
在最进步富裕的社会,也有暗角苦难的众生,何况在那匮乏年代里的偏僻贫穷「后山」━━花莲。时值二十九岁的证严上人,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结合四位同修弟子及三十位信众,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从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每日节省五毛钱买菜金,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开启了救贫、救苦、救急、救难的慈善工作。
上人亲自带领弟子深入社会暗角、关怀贫病,走过无数的风霜雨露━━
「在慈善工作上救济的方式有长期济助与急难救助;善款的运用则秉持『诚正信实』;且要一元当作两元用的去『亲手遍布施』。」「慈善是慈济志业的根基;而慈善工作要达到『直接、重点、务实』,就必须借助访视。进行访视可说是福慧双修━━走入案家,看到人间疾苦进而伸援,就是造福;看尽人生形貌而有所悟,即是增加智慧。」
━━直至今日慈济人仍然亲耳、亲眼、亲手、亲脚的关怀贫病苦难,一日也不曾停歇,为普天下苦难众生作怙恃。
从最初一年救济十三位贫困个案,到70年代台风赈灾进行数千人份的发放,在一次又一次的赈灾、济贫活动当中,归纳出了「勘灾、造册、发放」的准则,也确立了对受助者长期关怀、定期访视的作法,也成为慈济日后对应灾变的根本程序,于急难时从容运作。
慈济的每一项救助活动,从访查、发放到追踪,都是由委员们亲自进行。在受济者最迫切需要的当下,施予援手,给予物质上的救助及心灵上的温慰;在政府及其他团体济助之后,寻找真正需要救助的漏网之鱼;该救助的绝不吝惜,不该花的,则一毛钱也不浪费,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达受济者手中。在济贫的同时,也会善用智慧,鼓励贫户尽快摆脱贫穷的阴影,自力更生;并且在情况改善后,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也捐款救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以真正达到济贫、互助的目的。
慈济的慈善志业由花莲一地逐步扩展到台湾各地,进而泽被海外。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开国际赈灾的序幕,对于受灾国家,除了提供粮食、衣被、种、药品的紧急援助外,还援建房屋、协助开发水源、提供义诊;关怀项目尽管有别,「尊重生命」的理念却是始终如一。
随着经验累积,建立的「长期济助」、「急难济助」、「房屋修缮」、「冬令发放」、「大型赈灾」等五大基本模式,至今依旧是最主要的慈善工作型态。
※
慈善工作的型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而更形丰富。许多富有者在从事济贫工作的同时,心底潜藏的悲悯之爱、助人之忱也跟着被启发出来,使他们的爱心得到落实的力量;参与慈济的人数与日俱增,所从事的慈善工作也已由早期的物质救助,提升必须辅以深入的精神疏导和关怀。
除了长期关心照顾户,带给他们物质和精神的肤慰外;一些隐藏于社会一角的仁爱之家、狱政机关、身心障碍收容机构也受到慈济人的关怀眷顾。定期的探访,以活泼生动的手语教唱、亲切温柔的按摩喂食、感人热泪的现身说法或带动资源回收,温暖了他们凄苦的心田,化落寞的暗角为一方清净的福田。
尽管时代脉动与社会情势不断转变,慈济志业也走向更多元的风貌,然而慈善基本精神,从教富济贫到济贫教富的内涵不曾改变。慈济重视的不只是救济、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己之力的人,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长」--教富济贫,是富者因施而乐,学习付出爱心济助贫困,找到生命的意义;济贫教富,启发贫困者富有爱的的心怀,走出生命的幽谷。
「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济的慈善事业,在上人以宗教家的实践精神带领下,以佛教精神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清净大爱为基础,将「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使佛教的教义,具体落实到人间、社会、生活中,将古代佛教教义中「慈悲喜舍」的精神,透过力行实践的过程,济世利他,重新发扬光大。
2003年,以「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之名,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联系单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的一员。同年,台湾有一群企业家志工为能让慈济急难救援,更掌握时效、及时配合供应灾区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资需求,他们以慈济大爱的精神和环保理念,成立「慈济国际人道援助会」(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是一个有系统的后勤行政与研发团队,以提升赈灾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