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基金 > 廖凯原基金会

廖凯原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1-03-28 11:04:38

⑴ 悬赏:北大清华复旦金融

1.金融学得好年薪没说的,但学得一般就不如其它工科学得一般的

2.不论问什么都是北大好,不用质疑相信我,你可以自己去看北大光华的毕业去向,全是国际投行的OFFER。复旦次之。人大再次。但你要考虑在上海就业的话,就不得不算上更多因素,比如人脉,适应力,熟悉程度。派你去个办事处你可能找半天。所以在上海复旦生吃香。不过我觉得光华的一般是不会去上海的,即使你喜欢,同学们都出国了,你有勇气一个人漂上海吗?
(所以不得不佩服今年浙江裸分状元,选了复旦,在高分奔清北的趋势中坚持己见)

3.北大有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理科生可以进光华,只要在该省该专业投放名额。目前很多省的理科前十都会选择光华。

补充:一般前十进北大金融 前50进复旦金融 前100人大金融(名次其实根据每年录取人数不同而变动,比如今年清北扩招,那么前100也可能进复旦金融)

⑵ 廖凯原的近况

他是“世界经济论坛”赞助人,“美国亚洲协会”董事,“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海南年会的主要赞助商之一。2010年10月,廖凯原捐赠一亿元资助清华大学法学学科发展。2007年12月,廖凯原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校董。根据2005年4月、2006年12月的协议和此次补充协议,廖凯原基金会对北大承诺捐赠总额达2.242亿元。
2005年4月,廖凯原基金会曾捐赠532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教学用楼,该楼被命名为廖凯原楼(Leo KoGuan Building)。
廖先生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和纽约法学院法律博士(Juris Doctor)学位。
廖先生自2002年起任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董事,并设立基金支持“廖凯原美中关系项目”,以促进美中友谊。廖先生的慈善事业致力于改善全世界所有人的福祉。在中国,他希望增进高等教育的品质。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校董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名誉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复旦大学校董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
Leo KoGuan is the Chairman of Leo Koguan Foundation, USA and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 United States, a global procurement outsourcing company and leading business to business solution provider. In 2006 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 was ranked by Forbes as the 167th largest private comp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nual revenue of over USD 2 billions. Here in Shanghai, he is building 2 hotels; one is a 6-star Conrad Shanghai Hotel and the other is a 7-star Jumeirah Hantang Xintiandi Hotel.
He holds a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earned a Juris Doctor from the NewYork Law School.
He serves as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Asia Society, United States since 2002, and he endowed a fund to sponsor The Leo KoGuan Program Series on U.S. - China Relations, promoting friendship between U.S. and China. He focuses his charity works on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all peoples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he hopes to better the quality of higher ecation. He is the Honorary Truste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Honorary Member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e is a Member of Board of Trustees and Honorary Professor of Law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⑶ 复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住宿情况

宿舍位于杨浦区新江湾城复旦新校区,淞沪路2005号
宿舍比较普通,无空调,4人间,有独立卫生间
以下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简介:
复旦大学法学院初创于1929年(法律系),在八十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法学家群星璀璨,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执教,形成了复旦法学特有的精神特征。后虽几经改组与调整,但依然薪火相传。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

新法学院成立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已设国际法、民商法、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和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设除军事法学外的其他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自2000年起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培养;我院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等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6位,其中31位教授,17位副教授,8位讲师。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1800人左右(本科生450余人,法学硕士生200余人,法律硕士生1000余人,博士生73人)。复旦法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研究学术、服务社会有优良传统,努力为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实现社会正义做贡献。建国以来,张志让教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孙南申教授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笑侠教授获“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乃根、董茂云、龚柏华、谢佑平、季立刚、王志强、陈力等7位教师获得“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有8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孙笑侠、谢佑平、赵立行等3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胡华忠老师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人才计划;王志强教授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人才计划;杜宇、杨严炎等2位教师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人才计划;朱淑娣、陈力、王志强、白江、许凌艳、徐美君、梁咏、刘志刚等8位教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新法学院成立以来,我院教师先后承担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

2008年7月,根据复旦大学的统一安排,法学院整体搬迁至新落成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2011年3月,在美国廖凯原基金会和基金会主席廖凯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廖凯原法学楼”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法学院教学科研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建设依托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该图书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提供藏、查、借、阅一体化的书刊开架服务,还设有兼具上网、阅读与休闲功能的网络学习区,有专供小型团队学习、讨论的研究室等。馆藏法学类图书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4.7万册,外文图书1.3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56种,其中中文期刊220种,外文期刊36种;订有法学类电子数据库和电子期刊库61个,其中中文类23个,外文类38个。

近年来,我院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2000年至今,累计为包括公检法司在内的上海政法系统和律师界培养了两千多名在职法律硕士,在提升上海政法干警的整体素质方面贡献了力量。我院教师也积极投身于服务全国、服务上海的大局,多位教授受聘或受邀参与到国家和上海的法治建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层面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特别是主动服务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孙南申、谢佑平教授受聘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董世忠、张乃根、龚柏华教授担任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成员,孙笑侠、段匡教授受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等等。

我院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发展道路。与哈佛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等十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稳定的院际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到对方开展交流学习。我院的留学生教育也走在国内前列,2010年起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商法”国际硕士项目,每年招收十余名留学生;本科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

复旦大学法学院历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代表队一举夺冠,队员严嘉、季翔为法律系学生。2001年以来,法学院先后有九个班级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2005级本科班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法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一项。2003年,复旦大学代表队获“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比赛。

目前,法学院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复旦学术生态,聚力量,建平台,拓贤路,扩格局,凝炼学科创新特色,建设师生理想家园,正加快法学院发展的步伐,努力提升复旦法学院在国内和国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⑷ 廖凯原的捐资

2010年9月10日,美国廖凯原基金会主席、美国国际软件屋公司创办人和主席、美籍华裔廖凯原与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为推动清华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捐资一亿元人民币。捐赠仪式在工字厅东厅会议室举行。廖凯原、校长顾秉林、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贺美英共同签署捐赠协议。副校长袁驷主持捐赠仪式。
此次捐资意在支持清华大学法学院建设法律图书馆,建立“中国法治研究中心”,并设立讲席教授、奖学金、奖教金等,以推动清华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
2011年4月22日上午,在喜迎百年校庆的欢乐气氛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廖凯原楼在清华大学奠基。
廖凯原楼坐落于清华校园清华路与学堂路交叉路口以南200米的东侧,大楼建设用地面积500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将用于法律图书馆的建设。建成后,法律图书馆藏书量将达到100万册,将是中国最大的法律专业图书馆,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分馆。新大楼的另外1万平方米将用于法学院教师研究室、研讨教室和其他功能设施。该大楼计划于2013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⑸ 复旦大学法律系住宿有空调吗

宿舍比较普通,无空调,4人间,有独立卫生间
以下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简介:
复旦大学法学院初创于1929年(法律系),在八十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法学家群星璀璨,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执教,形成了复旦法学特有的精神特征。后虽几经改组与调整,但依然薪火相传。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

新法学院成立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已设国际法、民商法、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和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设除军事法学外的其他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自2000年起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培养;我院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等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6位,其中31位教授,17位副教授,8位讲师。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1800人左右(本科生450余人,法学硕士生200余人,法律硕士生1000余人,博士生73人)。复旦法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研究学术、服务社会有优良传统,努力为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实现社会正义做贡献。建国以来,张志让教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孙南申教授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笑侠教授获“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乃根、董茂云、龚柏华、谢佑平、季立刚、王志强、陈力等7位教师获得“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有8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孙笑侠、谢佑平、赵立行等3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胡华忠老师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人才计划;王志强教授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人才计划;杜宇、杨严炎等2位教师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人才计划;朱淑娣、陈力、王志强、白江、许凌艳、徐美君、梁咏、刘志刚等8位教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新法学院成立以来,我院教师先后承担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

2008年7月,根据复旦大学的统一安排,法学院整体搬迁至新落成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2011年3月,在美国廖凯原基金会和基金会主席廖凯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廖凯原法学楼”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法学院教学科研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建设依托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该图书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提供藏、查、借、阅一体化的书刊开架服务,还设有兼具上网、阅读与休闲功能的网络学习区,有专供小型团队学习、讨论的研究室等。馆藏法学类图书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4.7万册,外文图书1.3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56种,其中中文期刊220种,外文期刊36种;订有法学类电子数据库和电子期刊库61个,其中中文类23个,外文类38个。

⑹ 许智宏的领导特色

中兴北大学科建设和扩展
九年中,北大的院系整合经历了两次高峰:2000-2002年,教育、社会、物理、新传、地空、政管、环境、信息等学院先后组建,其共同特点是将原来独立而学科相关、相近的系、所、中心乃至专业进行内部整合;2005-2006年,学科建设的触角更多地放在了学科拓展方面,特别是把重心落在了应用与工程学科、交叉学科上,特别是与国家战略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紧密结合。2005年6月,在校友呼吁和许智宏的推动下,恢复建立中断五十余年的北京大学工学院。 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意义非凡。
体制探索和变革
全面革新固然不现实,但北大一直在若干局部进行尝试:工学院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大胆突破陈规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聘任制度,分子医学研究所体现了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前研究为一体的研究战略,先进技术研究院以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整合力量以承担国防项目和大型应用型项目,科维里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致力于以国际通行的运行机制建设具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机构,生命科学学院全球公开招聘院长并由饶毅开启了全面的革新措施,深圳研究生院以汇丰商学院和国际法学院为代表试水新的教育模式,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建设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大样本数据库和社会跟踪调查体系,CCER更是改组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以更大的实现“国家智囊”的雄心,此外,国际数学中心、高能物理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院、《儒藏》编纂中心……一个一个的亮点,构成一条清晰的探索轨迹。
师资队伍
许智宏上任之初,就面临着学者更新换代的问题。与兄弟院校在新建学科上大量招兵买马、“买”著名学者的做法截然不同,他们看到了青年学者队伍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因而推出了被称为“癸未变法”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改革变质或者流产的论调恐怕仍是大多数至今关注此事的人的基本论调,但改革以来的引进师资的总体状况远好于以往;改革的两项核心举措:本校博士原则上不留校做教学科研岗、职务晋升两次失败则不得再申请晋升原岗位,均得到了较好地贯彻。另一项引人注目的举措是06年开始的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俗称“百人计划”),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不同的是,这项计划的对象招聘对象是35岁左右的青年学者,北大的人才战略始终把目光盯准在了青年的潜力上。
争取资源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开始转变,各学科带头人在争取承担国家项目(如973、863、NSFC等)方面的积极性和竞争力都大为提高。其结果是:北京大学的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1.6亿,增加到2007年的8.6亿,从长期徘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前十以外,到一度位居全国第三(2006年)。而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基金会的优秀运作,吸引了来自廖凯原基金会、邱德拔基金会、黄怒波校友、黄志源校友、HSBC等的大额捐赠,极大地拓宽了北大的经费来源。
教学改革
从实施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到元培计划实验班启动,实践本科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直到元培学院成立,本科学院初现雏形;从建设通选课体系,到辅修/双学位制度的实行,到暑期学校的设立,到跨学科院系“古生物学”、“政治-经济-哲学”专业的设立,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都大为增强;从改革博导遴选制度实行“不定资格制”,到研究生定位于培养各行业领袖,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明确分类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完善奖助办法,到研究生待遇提高、校长奖学金设立,研究生教育制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基础建设
用飞跃两个字形容九年来的校园建设丝毫不为过。经过学校不断争取,2003年北大获得了以成府园为主的66公顷土地,在中关村寸土寸金的情况下,将近千亩土地的获得,激活了北大发展规划的蓝图,对北大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同时,2006年朗润园-镜春园地区开始改造,学校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大大扩展。考古、生科、国关、政管、法学、光华、经济、教育等大楼已经建成或基本完工,二教修建,三、四教改造,体育馆、图书馆、校医院和东操场的建设和改造,万柳园区、畅春新园、畅春园、中关园区的兴建,33-42楼的翻建,人文、工学与交叉学科、微电子、数学中心、环境、艺术等大楼已列入下一步日程……九年间,北大校园环境的巨变有目共睹。
重塑凝聚力
如果仅是以上的答卷,许智宏可以算得上北大建国以来难得的“功狗”;可是让这位大学校长一下子名满天下并好评如潮的,居然是2008年新年狂欢夜上的一首流行歌曲。许智宏成功地营造了这所大学的凝聚力。这位满头华发、气质儒雅、亲切和蔼的“许爷爷”,似乎并不是一个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者的形象,却暗合了莘莘学子们对于“我们的校长”的期许,成为北大的精神领袖。北大的孩子都知道,许爷爷开启了新年狂欢夜的传统,许爷爷每年都在此向全校师生和校友发表新年致词,许爷爷还要唱歌,不仅唱《燕园情》,还唱《老鼠爱大米》、《江湖笑》、《隐形的翅膀》。
正如许校长在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评价的那样:百年校庆以来的这十年是“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⑺ 《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里富商廖凯原到底是谁

廖凯原是美国廖凯原基金会主席和美国国际软件屋公司创办人和主席。出生在印尼的美籍华裔
2010年10月,廖凯原捐赠一亿元资助清华大学法学学科发展。
2007年12月,廖凯原受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校董。根据2005年4月、2006年12月的协议和此次补充协议,廖凯原基金会对北大承诺捐赠总额达2.242亿元。
2005年4月,廖凯原基金会曾捐赠532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教学用楼,该楼被命名为廖凯原楼(Leo KoGuan Building)。
非完全统计,从2005年捐给北京大学532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政府管理学院新大楼(廖凯原楼)后,到目前为止,他为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捐款总额不下6亿元人民币。
廖凯原在四所学校的头衔分别为:清华大学名誉校董、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北京大学廖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校董、复旦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凯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校董、上交凯原法学院名誉教授。并且多次在包括四校在内的全国各高校进行讲座,内容涉及黄帝的科学法治观等问题。

⑻ 本人2021年计划考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法学综合研究生,从哪儿能找到专业课资料

上海交大858法学综合考研参考教材是这两本:魏振瀛的第5版《民法》,高铭暄的第5版《刑法学》。考上海交大的法硕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建议提前开始复习,掌握好专业课教材的重难点,再结合专业课真题巩固。专业课资料可以到贴吧或者论坛求助,推荐一下书乐学堂整理好的全套资料,包括课后答案和真题之类的,倒是能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祝取的好成绩!谢谢你,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的话,您可以随时询问我

⑼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和上海交大是一样的么

是一样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育可以上溯到20世纪之初南洋公学时期的政治特班。南洋公学于1901年举办政治特班,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在当时,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为了给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学识的治国人才,特班“专教中西政治、文学、法律、道德诸学”,开设了宪法、国际公法、行政纲要等课程,从而使南洋公学成为首批开展近现代法学教育的中国高等学府之一。


(9)廖凯原基金会扩展阅读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的成立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法学本科、法律硕士(非法学本科和法学本科)、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的多层次的法科人才培养体系。但同时,法科人才培养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一方面,法科人才总体上供过于求,法科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

甚至排在文科各专业的末位,已经就职的多数人从事着与法律无关的工作;另一方面,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又十分短缺,尤其是国际型高端法律人才严重匮乏。这种尴尬的局面呼唤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⑽ 上海金融学

二本里有立信会计和上海金融学院,差点的有上海商学院

阅读全文

与廖凯原基金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低于0 浏览:741
买国债一千万五年有多少利息 浏览:637
厦大教育发展基金会联系电话 浏览:175
广东省信和慈善基金会会长 浏览:846
哪几个基金重仓旅游类股票 浏览:728
金融债和国债的区别 浏览:515
银行的理财产品会损失本金吗 浏览:8
债券的投资风险小于股票 浏览:819
郑州投资理财顾问 浏览:460
支付宝理财产品分类 浏览:232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八条 浏览:856
文化礼堂公益慈善基金会 浏览:499
通过基金可以投资哪些国家的股票 浏览:943
投资金蛋理财靠谱吗 浏览:39
旧车保险如何过户到新车保险 浏览:820
易方达国债 浏览:909
银行理财差不到交易记录 浏览:954
买股票基金应该怎么买 浏览:897
鹏华丰实定期开放债券a 浏览:135
怎么查保险公司年投资收益率 浏览: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