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郑又平的人物介绍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 专任副教授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家安全组 特约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 客座教授
财团法人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 董事
台湾真相电视台制作人、主持人
“三军大学”战略研究所 讲座教授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策研究工作会副主任
台北大学选举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中华欧亚基金会 顾问
台湾地区公共政策学会 副秘书长
“世界自由民主联盟中华民国总会” 顾问
㈡ 有谁知道台大教授郑又平先生的详细资料啊
学历
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 (Ph.D., M.I.T.)
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硕士 (MPP, Harvard)
台湾大学政治系,学士 (B.A., N.T.U.)
现职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 专任副教授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家安全组 特约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 客座教授
财团法人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 董事
曾任
台湾真相电视台 制作人、主持人
三军大学战略研究所 讲座教授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策研究工作会副主任
台北大学选举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中华欧亚基金会 顾问
中华民国公共政策学会 副秘书长
世界自由民主联盟中华民国总会 顾问
经历
1.教学研究部分
1996-99年 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东亚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6-98年 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兼任副教授
1993-95年 中正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1994-96年 成功大学政治经济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3-95年 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4-96年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专业部分
1997¬-98年 世界自由民主联盟中华民国总会副秘书长
1997年 中国国民党修宪咨询顾问
1995年 亚太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1993年 上海广欣谘群企管顾问公司执行副总裁
1993年 论群市场调查公司副总经理
1992年 理成营造、理成钢铁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
1992年 台湾 Reebok董事长特别助理
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政府与企业,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贸政治
比较政府,政府、企业与媒体,大中华经济圈,工业东亚政治经济学,政治发展
荣誉
2005年 台北大学93学年度教学评量优良教师奖
2005年 台北大学资深教师服务奖
1996-97年 中国国民党华夏奖章
1994年 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人
1989年 美国亚洲基金会亚太事务中心研究学人
1988年 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麦克阿瑟学者
1985年 国际扶轮社研究奖学金
1983年 哈佛大学中华民国同学会奖学金
㈢ 圣严法师的遗言如何理解
其实很多问题不一定需要答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所持的看法,可能只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
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了解一二他人生的意义
http://ke..com/view/366511.html?wtp=tt
圣严法师自在语
提升人品篇
1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4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5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 『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9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 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享受工作篇
1 「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於在意,同时也过於在意他人的评断。
1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12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平安人生篇
1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2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8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於是穷人。
幸福人间篇
1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 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5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著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7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8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9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0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间菩提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著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我们不要对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去。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绝望’,总要满怀'期望’,而且永不放弃'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清凉菩提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正觉
◎健时,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时,常作贫想,可以守家;少时,常作老想,可以力学;活时,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所结合的心。
◎信佛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来的,而爱是由感情发出来的。
◎学佛是心灵的净化,学佛是生命的解脱,学佛是福慧的圆满。
◎开悟后所获得的东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够放下是智慧,能够包容是慈悲。
◎往好处想的人,快乐满怀;往悲观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来处理他人的事;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
◎所谓'放下’,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
◎佛法的价值观,就是肯定世间是因缘无常,人类应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动都必须指向内心的寂静,及贪嗔痴的止息。
◎我们的权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学问,放下乃是功夫,能彻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
◎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著的心。
◎修行重点是:改革你的内在世界,使你的内在变得更柔软、更谦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们断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们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生死解脱,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门是:'看得破、放得下。’从哪里下手?'布施’。
◎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
◎佛法是从一般恋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无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时,就是向著极乐世界;心想财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狱钻。
修行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
◎唯有无限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全部。
◎一切恶念不令生,处处忍让,处处学吃亏,当作还债想。
◎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恭敬,心里有杂念即不恭敬。
◎讲经说法、传播真理、转移社会风气,就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养生之道,以能戒除烦恼与忧悲为本,从清心寡欲入手。
◎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家庭为烦恼之根本,出家要出烦恼的家及无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会一心求解脱。《宝王三昧论》云:'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对的,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他忏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玄奘法师说:'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须敬凡僧。’修行人应学唐太宗——'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学佛不守戒,莫谈了生死。能够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凉’
◎慈舟大师云:'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师说:'想要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的力量,足够让心中潜藏的贪嗔痴扫荡无余,进而实践止恶、修善。
◎有愿无求,就自在!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菩萨行里,最重要的课题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导我们要'远离众恶’。
◎顺境不动欢喜心,逆境不动嗔恚心,才能看到诸法实相。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
清心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一样会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心。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遗失现在,未来就会后悔。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逆境现前,要欢喜接受,才能消除业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闻利养,其实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清净平和。
◎要从'声、色’调习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做好事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为人服务,就是幸福。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屋宽不如心宽。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人间菩提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爱的人,不会与人计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个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人的生命要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知缘、惜缘,再造善缘!
◎生命无常,慧命永久;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愿是成功的起点!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也就是希望。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
◎愿——必须要发利济众生的大愿,并且必须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能力,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只要经常提醒自己,什么是该做的或不该做的。
◎常常抱著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要得到别人的赞叹,就得先赞叹别人。
◎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天堂地狱由心造!(心如工画师、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们要响应,坏事绝对要停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则是缺点的累积。
◎人往往不是没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来的;有第一年的播种,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须去走方能到达,'事’必须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则必须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进一步的本钱。
◎能原谅别人的人最快乐!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中的烦苦也同时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难,一定要用更大的斗志面对,惟有勇敢面对困难,才有机会致胜。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无争,则世界亦安矣。
◎世间事都是彼此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自重
◎一个人能被别人所尊重,且有能力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读书求学不只是增广知识、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变气质。
◎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把恨人、嗔人的怨嫌心,转变成爱心、宽恕心。
◎别人强过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学习;别人不如自己,我要谦虚他、鼓励他。
◎我不轻视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会落空。
◎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谦卑的胸襟。
◎听到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
◎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孝顺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天职,侍奉公婆是儿媳应有的孝道。
◎孝顺要及时,行善也要及时。
◎让父母赞美一句,胜过拿钱到处消灾,因为父母的赞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儿女的欢笑,是父母的冬阳。
◎不要总是要求别人给我什么,要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离群独居。
◎要祝福别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声叹气。
◎凡夫只看到别人外在的污点,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垃圾。
㈣ 台湾周荃父亲是谁
周荃父亲是江山市贺村镇后村人,供职于军统,戴笠部下。1949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
周荃原为台湾“中视”记者、主持人、女主播。现为台湾贤德惜福基金会董事长,连任三届台湾“立法院”顾问,北京联合大学客座教授。是台湾地区政坛、管理、传媒界“三栖才女”。
㈤ 国内著名的十大养生专家是谁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 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5)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扩展阅读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