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濒临灭绝的动物
中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名单
兽类:
白唇鹿 白鱀豚 白颊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 白头叶猴 白掌长臂猿
斑 羚 斑海豹 斑林狸 豹 北山羊 藏羚
藏酋猴 藏原羚 豺 长尾叶猴 赤斑羚 穿山甲
大灵猫 大熊猫 滇金丝猴 貂熊 短尾猴 鹅喉羚
蜂猴 高鼻羚羊 海南兔 河麂 河狸 黑麂
黑熊 黑长臂猿 黑叶猴 虎 灰叶猴 江豚
金猫 金丝猴 鬣羚 林麝 马麝 马来熊
马鹿 梅花鹿 蒙古野驴 猕猴 麋鹿 扭角羚
盘羊 坡鹿 黔金丝猴 儒艮 猞猁 水鹿
水獭 塔里木兔 台湾猴 兔狲 豚鹿 豚尾猴
驼鹿 倭蜂猴 西藏野驴 鼷鹿 喜马拉雅塔尔羊 小灵猫
小熊猫 熊猴 熊狸 雪豹 雪兔 亚洲象
岩羊 野马 野骆驼 野牦牛 野牛 云豹
紫貂 棕熊
鸟类:
卷羽鹈鹕 红脚鲣鸟 褐鲣鸟 小苇(开鸟) 白鹳 黑鹳
朱 鹮 白 鹮 白琵鹭 黑脸琵鹭 红胸黑雁 大天鹅
小天鹅 疣鼻天鹅 鸳鸯 金雕 虎头海雕 秃鹫
高山兀鹫 苍鹰 松雀鹰 蜂 鹰 栗鸢 草原雕
乌雕 小雕 蛇雕 游隼 燕隼 红隼
黑琴鸡 岩雷鸟 花尾榛鸡 血雉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红腹角雉 绿尾虹雉 棕尾虹雉 藏马鸡 蓝马鸡 褐马鸡
黑鹇 白鹇 蓝鹇 原鸡 勺鸡 黑颈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白腹锦鸡 红腹锦鸡 孔雀雉
绿孔雀 灰鹤 黑颈鹤 白头鹤 丹顶鹤 白枕鹤
白鹤 赤颈鹤 蓑羽鹤 大鸨 遗鸥 绿皇鸠
大绯胸鹦鹉 花头鹦鹉 灰头鹦鹉 草 鸮 红角鸮 领角鸮
雕 鸮 雪 鸮 鹰 鸮 褐林鸮 长尾林鸮 长耳鸮
蓝耳翠鸟 棕颈犀鸟 冠斑犀鸟 双角犀鸟 长尾阔嘴鸟 蓝翅八色鸫
爬行类:
四爪陆龟 玳瑁 鼋 山瑞 大壁虎 鳄蜥
巨蜥 蟒 扬子鳄
两栖类:
大鲵 细痣疣螈 虎纹蛙
Ⅱ 白鹤是一个什么样子的鸟!有专家帮忙详细的介绍一下吗
脊索动物门鹤科动物
名词释义
白鹤(bái hè): 一种大型涉禽。
物种白鹤
外形特征 白鹤(图1)
[1]白鹤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此特征为其他鹤类所不具有。体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通常在站立时遮住黑色的初级飞羽,故外观全体为白色,但飞翔时可以看见黑色的初级飞羽。 白鹤幼鸟:秋季南迁幼鸟的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头、颈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色。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头、颈、体和尾覆羽白色羽毛逐渐增加,越冬后的亚成体除颈、肩尚留有黄色羽毛之外,其余部分的羽毛已换成白色,与成体相似。 白鹤(图2)
虹膜黄白色,嘴和脚肉红色。 幼鸟虹膜土黄色,嘴和脚暗灰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亚种分化:白鹤虽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但它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2]分布范围 白鹤(图3)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白鹤分布图
[3]在世界范围内,白鹤有3个分离的种群,即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西部种群在俄罗斯西北部繁殖,在里海南岸越冬。[2]生活习性 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 白鹤(图4)
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 000 k㎡,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 000 k㎡。在繁殖地为杂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茎、芽、种子、浆果以及昆虫、鱼、蛙、鼠类等。当有雪覆盖植物性食物难以得到时,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动物为食;当5月中旬气温低于O℃时,白鹤主要吃蔓越桔(Vaccinium macrocarpon),当湿地化冻后,它们吃芦苇块茎、蜻蜓稚虫和小鱼;在营巢季节主要吃植物,有藜芦(Veratum misae)的 白鹤(图6)
根、岩高兰(Empetrum nigrum)的种子、木贼的芽和花蔺(Butomus umbellatus)的根、茎等(Johnsgard,1983)。在南迁途中,白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苔原沼泽地觅食水麦冬(Triglochin palutre)、泽泻、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等植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鱼等。在越冬地鄱阳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马来眼子菜、野荸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鱼、小螺和砂砾。[2] 生长繁殖 白鹤是单配制,5月 白鹤(图5)
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20—60 cm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 cm,巢间距10—20 km,有时只有2—3 km。产卵期常与冰雪融化期一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窝产卵2枚,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雌雄鹤交替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孵化期约为27天,孵化率仅为1/3,多数雏鹤于6月最后5天至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只幼鹤能活到可以飞翔,因为白鹤的幼鹤攻击性太强,较弱的1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死亡,70—75日龄长出飞羽,90日龄能够飞翔。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2] 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主要受到石油开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胁,当亲鹤不在巢边时,卵常被贼鸥、北极鸥和银鸥吃掉。在集结地、迁飞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环境压力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湿地和鱼、芦苇等生物资源的丧失与破坏,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等人为干扰;三峡工程运行有可能使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水面减少,从而对在此越冬的白鹤和其他鹤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白鹤(图7)
物种迁徙 白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已由环志证明从雅库特向南迁飞5 100 km到鄱阳湖越冬,途经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主要停歇地有扎龙、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黄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在莫莫格,途经此地的白鹤除部分种群作短期停留继续迁飞外,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春秋季节皆在此地停歇30—40天,1985年、1986年春季首见日期都是3月25日,直到5月10日左右全部迁走,2000年4月27日见到528只;1983年、1984年秋季迁来日期均为9月14日;统计幼鹤的数量,发现1985年、1986年秋季平均3月龄幼鹤比例为22.3%,较同期白鹤越冬地12月下旬统计到的幼鹤比例,平均 白鹤(图8)
[4]高8.8%;1985年、1986年春季,在126只白鹤中,统计到9月龄幼鹤22只,占总数的17.5%,与同年秋季比较,幼鹤比例降低了4.8%(吴志刚等,1991)。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月下旬飞来,11月初已全部到达,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达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150天。活动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为2成1幼,罕见1成1幼或2成无幼,亚成体集成10—12只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时,双亲还要饲喂幼鹤,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严丽等,1986;刘智勇等,1987)。在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1980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大湖池有91只,此后历年统计,最高年份已接近4 000只,可以认为有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 分类讨论 Archibald (1976)根据白鹤的鸣叫声、头上的裸皮和气管不在胸骨的龙骨突起内卷曲,这些特点都和肉垂鹤相似,建议将白鹤从鹤属划入肉垂鹤属,改名为 Bugeranus leucogeranus;此后,Wood(1979)发现在骨骼特征上,白鹤与肉垂鹤相似,从而同意Archibald 的意见,而 Johnsgard (1983)在其专著《Cranes of the world》中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但绝大多数学者仍将白鹤列在鹤属,保持最早的命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 耍白鹤
)。[5]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年。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文化意义
白鹤在中国文化中占一席之地,象征吉祥长寿。 广东珠海三灶村民,每年农历新年初一开始活动至初七,都舞狮耍鹤。除夕夜,要为新扎的白鹤披红戴花,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白鹤点睛开光,以显其的灵性威力(用新毛笔点朱砂点眼睛)。鹤舞模仿白鹤:梳理羽毛、寻找食物、喝水、飞翔、休息、蹲在一边听鹤歌等动作表演。鹤歌是鹤舞的重要部分,自编自唱,四句一组,长度不限,如果不想继续唱了,按照惯例,歌者只需唱一句“出齐羽毛飞上天”,鹤歌便结束了。歌词歌颂社会发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Ⅲ 有一年有一个女大学生为救丹顶鹤,挂啦,有人写了一首歌,问那个女大学生哪的人了在哪救的丹顶鹤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毕业的徐秀娟,就是这位纯美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仙鹤姑娘”。她出生在一个黑龙江扎龙保护区鹤类保护工程师徐铁林的家里。小时候常帮着父亲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丹顶鹤“赖毛子”总是喜欢粘着她,一天,赖毛子被盗猎者突然抓住脖子,徐秀娟听到它凄惨的叫声,与盗猎者展开激烈搏斗,最终让它捡回了一条生命。虽然“赖毛子”就此受伤受了惊吓,对陌生人充满警惕和敌意,可它对为了救它而同样伤得不轻的徐秀娟却更亲热和依恋了……
1986年大学毕业后,徐秀娟来到南方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这里是保护濒临绝迹的国宝丹顶鹤的一个重要基地。徐秀娟从北方扎龙自然保护区带了两只野性难驯的丹顶鹤赶往盐城。1987年的一天,这两只丹顶鹤又在天黑之时没有按时归巢,因为害怕它们发生意外,徐秀娟在寻找它们的过程中不慎在芦苇沼泽地中殉难。
也许丹顶鹤能与人灵犀相通,令人震惊的是,从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远在北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赖毛子”就变得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一天到晚朝着南方悲鸣。不久后,含悲而死。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丹顶鹤的故事》(又名《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
Ⅳ 查阅有关濒危生物的资料,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濒危生物的玩状,并作摘录。
一、 古朴国宝: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原因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其退缩于山顶,呈孤岛化分布,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 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二、仰鼻蓝面:金丝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学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请看金丝猴的学名)。 金丝猴为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在这个仰鼻猴属中,还有一支中国以外的金丝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这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曾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三种金丝猴都是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川金丝猴为“易危”级(越南金丝猴为极危机)。 它们都面临盗猎、伐木、毁林开荒、生境退缩的威胁,可谓“树倒猢狲散”!
三、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学名:Lipotes vexlifer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声纳系统发达,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是任何现代潜艇所望尘莫及的,当群体被冲散后,它们利用高频率的声纳可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白鳍豚是法国动物学家米勒于1918年在洞庭湖采到首只标本命名的,实际上中国人早就记叙过它,如汉代的《尔雅》、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蒲松龄更在《聊斋》中有白秋练与暮生的爱情故事,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目前人工饲养仅有一只,名为“淇淇”。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在威胁其生存。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四、中华之魂:华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华南虎雄性约重149—225千克,雌性约重90—120千克,个头虽然不是最大,但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渊远流长,人们谈虎色变、畏虎、敬虎,认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结果是,老虎几乎被人类吃光了。华南虎正处于垂危状态,野外数量约20只,呈孤岛分布,且捕食对象稀缺。人工饲养下的50只呈严重近亲,退化现象十分明显。 我们连作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象征的这种大猫都保护不了,还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吗?虎的消失,将预示人类灵魂的失落。 虎有几种奇异色形,如产于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产于中国河北省东陵的黑虎(已于19世纪末灭绝)及产于中国福建的蓝虎(灭绝)。华南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五、东方之珠: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学名:Nipponia nippon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 .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县深山里有适应其存在的自然条件,一是湿地觅食条件,二食高树营巢条件;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坟山而没有滥砍山林,为这种奇异之鸟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机会。而朱鹮的高度濒危,则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有关。 据一个迷信的传说,朱鹮的“ 鹮”字从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种要绝种的鸟,因为它由“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怎能不绝?但洋县人民不信邪,为保护朱鹮,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朱鹮觅食地,不施用农药化肥、不捕捉泥鳅、蛙类,任由朱鹮来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IUCN红皮书“濒危”级。
六、 堪称国鸟:褐马鸡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 褐马鸡虽名为鸡,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为惊人,勇猛善斗,宁死不屈。在山西庞泉沟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农民们就曾见过褐马鸡与老鹰搏斗的情景,二鸟扭成一团,满地翻滚,鹰爪扼住鸡脖,鸡爪抓住鹰眼,两败俱伤,十分惨烈。正因为褐马鸡有勇猛好斗精神,中国早在汉代就有将其尾羽装饰武将帽盔以示英武的记载,东汉的虎贲中郎将,要以“鹖羽”做冠饰,曹*曾曰:“鹖鸡猛气、其斗于必死,令人以和褐鸡为冠,像此也”。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褐马鸡“**齐觅食,有被侵者直往奋斗,虽死忧不置”。(褐马鸡古语称“鹖”)将其羽毛赐予武将的形式称“鹖冠之制”。这种制度世代相袭,直至清朝,能被赐这种羽翎顶戴,乃是一种殊荣。褐马鸡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七、 孑遗物种:扬子鳄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全球鳄鱼共有25种,中国只有湾鳄和扬子鳄。但是作为体型最大的鳄(10米长),湾鳄早已在几百年前灭绝了,而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从远古北方仅存的唯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作为爬行动物,扬子鳄体长2米,善于游泳而栖息于水中,营巢在河湖浅滩、植被密生的草丛中,寒冬,扬子鳄却钻到地下洞之中蛰伏,穴深2—3米,带有1—3个出口,穴顶有通气小孔,洞窟是长达几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内铺枯木、杂草等,冬眠至4、5月份,扬子鳄出蛰 5、6月份进入繁殖期,7、8月份产卵,卵白如鸡蛋,二个月后孵化出壳,出生小鳄十分虚弱,常受到其他动物威胁。 扬子鳄,主食螺、蛙、虾、蟹、鱼、及鼠、鸟等,遇上较大猎物,会以粗硬的尾巴击打,饱食一顿可长时间不食。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人工繁殖相当成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一级保护动物。
八、 高原神鸟:黑颈鹤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学名:G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的颈、尾、翅羽均为黑色,体灰白,头上亦有红顶,但不如丹顶鹤的明显。 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偶蹄目、牛科,与已在中国本土刚刚灭绝半个世纪的高鼻羚羊亲缘关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但以汽车和枪支装备起来的盗猎者却可以成片的杀戮之。目前中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
十、 失而复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这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1865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猎苑故地。麋鹿是湿地动物,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特殊的形态,即所谓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麋鹿,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Ⅳ 中国的十大濒临灭绝的动物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3、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
4、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
5、朱鹮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
6、褐马鸡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扬子鳄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全球鳄鱼共有25种,中国只有湾鳄和扬子鳄。但是作为体型最大的鳄(10米长),湾鳄早已在几百年前灭绝了,而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从远古北方仅存的唯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
8、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9、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
10、四不象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
Ⅵ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1.白鱀豚,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鱀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鱀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鱀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6)国际鹤类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扩展阅读:
红皮书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写的;详细、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等,旨在使政府部门、科学界和公众较为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动物物种现状,提高政府官员及公众对中国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并针对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中国物种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全书共分4卷: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兽类。
此外,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数据库收集了中国592个濒危动物物种的详细描述,包括了濒危的鱼类、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卷。论述了中国鸟类濒危物种的分类地位、濒危等级、种群现状、致危因素、现有保护措施、饲养繁殖状况等。
参考资料
网络-濒危动物
Ⅶ 国际鹤类基金会是什么
国际鹤类基金会,简称ICF,是由一些鹤类爱好者在1973年成立的,其创始者希望它能成为全球领先的鹤类研究和保护中心。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宗旨是保护各种鹤类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湿地和草地,通过提供经验、知识和鼓励,让人们参与到解决生态系统的危机中来。
尽管关注点非常单一,但该基金会指出:鹤类的兴衰是鹤类生存的湿地和草地的生态系统整体是否健康的绝佳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鹤类是一种“旗帜物种”。
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总部,美国的威斯康星,该基金会保留了一套被捕获的各种鹤类,以供科学研究之用,也用来繁育鹤类并放归野外。此外,该基金会也支持研究公众教育活动,以及全球的湿地和草地保护。
Ⅷ 黑颈鹤是什么类别
国际鹤类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开展工作始于1997年,从那时起,国际鹤类基金会多次主办了水鸟种群和栖息地的调查,还支持了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培训。
1992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与美国渐进组织和贵州市环保局合作,在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开始了一个社区发展和自然保护项目,为数以万计包括黑颈鹤在内的水鸟提供冬季栖息地。为了让当地农民不侵害水鸟的栖息地,项目的各合作方为当地农民自己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国际鹤类基金会还设立了多个社区基金以支持当地社区发展的多个计划。草海项目,已经被广泛地赞誉为将环境保护和当地社区发展很好的协调起来的样本,该项目也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2003年,在全球环境基金会的资助下,国际鹤类基金会开始与国家林业局合作进行了一个项目,以保护白鹤在俄罗斯和中国两地间的迁徙通道。该项目覆盖了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位于江西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的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以及位于内蒙古的科尔沁自然保护区。在项目区开展的活动有:培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的社区发展项目。
中国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鸟类课题组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国际鹤类基金会等机构合作,从2005年开始,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技术,追踪东部黑颈鹤的迁徙。研究人员将卫星发射器绑在黑颈鹤背上,利用卫星接收黑颈鹤所在位点的数据,采用GIS技术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通过3年的观察研究,获得了黑颈鹤从越冬地飞往繁殖地的10条迁徙路线,以及从繁殖地飞往越冬地的5条迁徙路线,并评估了黑颈鹤重要停歇地点栖息地状况,以及现有保护区对黑颈鹤保护的效能。该研究结果为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衡量物种保护和实施国家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时,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
Ⅸ 白鹤的繁殖方式
白鹤是单配制,5月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20-60厘米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枯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厘米,巢间距10-20千米,有时只有2-3千米。产卵期常与冰雪融化期一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窝产卵2枚,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雌雄鹤交替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孵化期约为27天,孵化率仅为1/3,多数雏鹤于6月最后5-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只幼鹤能活到可以飞翔,因为白鹤的幼鹤攻击性太强,较弱的1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死亡,70-75日龄长出飞羽,90日龄能够飞翔。
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主要受到石油开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胁,当亲鹤不在巢边时,卵常被贼鸥、北极鸥和银鸥吃掉。在集结地、迁飞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环境压力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湿地和鱼、芦苇等生物资源的丧失与破坏,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等人为干扰;三峡工程运行有可能使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水面减少,从而对在此越冬的白鹤和其他鹤类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