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谈家桢的简介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
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浙江科技出版社)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当选为日本和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被美国罗斯福夫人肿瘤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聘为科学顾问,国际遗传学报,国际生物学与哲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家”报等聘为顾问编辑。1984、1985年分别被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
谈家桢先生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⑵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历年获奖
2015年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把成就奖颁给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田克恭获得产业化奖。
9人获得了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他们分别是: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祁海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研究员杨正林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斌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钦伦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涛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绍荣。 2014年第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邓宏魁男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
高福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宣利江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师咏勇男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教授,特聘教授,课题组组长。
朱冰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长,研究员。
吴蓓丽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宋保亮男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李劲松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范祖森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免疫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郭红卫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惠利健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裴端卿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⑶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评审原则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申报、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规范》的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为了推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的发展,促进生命科学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激励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特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并制订本章程。
第三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由联合基因集团捐资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
第四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第五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申报、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六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设立下列奖项:
(一)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每年2名,每名奖金人民币250,000元;
(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每年10名,每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根据申请人情况,没有符合条件的,经评审(奖励)委员会决议可以空缺。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七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负责奖项的评审组织和管理工作。评审(奖励)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若干。
评审(奖励)委员会由出资人联合基因集团和承办方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共同协商任命和更换。
第八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若干。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的任期为3年。
第九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对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二)任命和更换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确定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
(三)审定评审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结果;
(四)提出完善奖励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第十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的职责为:
(一)负责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人选的评审工作,提出评审结论和奖励人选建议;
(二)对评审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三)对完善奖励工作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
第三章 评奖范围与评审标准
第十一条“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为成就奖,同一人只授一次,申报人选没有年龄限制。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奖励中青年生命科学科技工作者,获奖者申报奖励时必须50周岁以下。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技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个人均可申报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一)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原始创新成果;
(二)在生命科学领域重大项目产业化上具有突破性成果,科研成果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水平;
(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奖范围不涉及与国防秘密和国家安全相关的人才、技术和项目。
第四章 评审和授予
第十四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五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每一年度的评奖程序和细则,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根据本章程制订,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请人由下列单位和个人推荐:
(一)具有合法资格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院系;
(二)科研院所;
(三)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
(四)相关专业领域的行业协会或者学术协会;
(五)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科技专家。
第十七条 符合第十六条的单位和个人限额推荐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请人;推荐时,申请人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在指定申报截止日期之前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八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作出认定获奖成果的结论,并向评审(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种类的建议。评审(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作出获奖人选的决议。
第十九条 评审(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委员会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候选人所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知识产权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二十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凡评审(奖励)委员会或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为申请人,在评审(奖励)委员会或评审专家委员会讨论该奖项时应予回避。与申请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评审(奖励)委员会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不得担任主审人。
第二十一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二条 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⑷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评选程序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每年评奖一次,参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提名推荐、资格认定、函评、复评、公示、终评、颁奖的程序进行。
经评审(奖励)委员会核准的国内有关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术权威、主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为推荐人。评审(奖励)委员会和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每人每年可提出两名被推荐人,其他推荐人每人每年可提出一名被推荐人,向评审(奖励)委员会推荐。也欢迎有突出成就的个人通过自荐方式参加评选。
推荐结果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认定后,由评审专家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组进行函评,对各位申请人打分并对申请人给出评价,产生“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申请人的复评名单。
每年八月,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专家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正式专家评审,逐一听取介绍并进行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获奖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须得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须得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半数以上同意。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后产生的“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者,方可提交评审(奖励)委员会进行终评。
每年九月,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召开终评会议,会议须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参加方能举行。提名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人须经在场的评审(奖励)委员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批准为本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
⑸ 谈家桢的资料
谈家桢(1909年— )
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县的慈溪。他的祖父是个世传的银匠。父亲谈振镛在家乡的一个杂货铺里当学徒,以后在邮政局里当一名小职员。母亲杨梅英心地善良、勤劳刻苦。
6岁那年,谈家桢在当地上私塾,12岁毕业于教会办的道本小学。1921年,谈家桢进入教会办的宁波斐迪中学。1925年转学到浙江湖州东吴第三中学高中部。1926年毕业并被免试保送苏州东吴大学。他曾想攻读平时基础好的数学,但由于对生物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最后选择了生物学专业。
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获博士学位。1937年应竺可桢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执教,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当选为日本和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被美国罗斯福夫人肿瘤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聘为科学顾问,国际遗传学报,国际生物学与哲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家”报等聘为顾问编辑。1984、1985年分别被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
谈家桢先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谈家桢(1909-),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慈溪人。1930年获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回国后应竺可桢校长之邀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1999年获国
⑹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评选机构
奖项评选机构由评审(奖励)委员会和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评审(奖励)委员会由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精深学术造诣、热心科技奖励事业的国内科技权威和著名学者组成。评审(奖励)委员会聘请的评审专家经过评审(奖励)委员会批准、颁发聘任书后,独立行使职能、负责评选工作。评审(奖励)委员会委员最多不超过20人。
⑺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介绍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为纪念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教授,为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评选。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年度奖金达100万元,旨在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该奖项下设“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⑻ 谁知道谈家桢的生平简介
谈家桢(1909年— )
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县的慈溪。他的祖父是个世传的银匠。父亲谈振镛在家乡的一个杂货铺里当学徒,以后在邮政局里当一名小职员。母亲杨梅英心地善良、勤劳刻苦。
6岁那年,谈家桢在当地上私塾,12岁毕业于教会办的道本小学。1921年,谈家桢进入教会办的宁波斐迪中学。1925年转学到浙江湖州东吴第三中学高中部。1926年毕业并被免试保送苏州东吴大学。他曾想攻读平时基础好的数学,但由于对生物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最后选择了生物学专业。
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获博士学位。1937年应竺可桢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执教,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当选为日本和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被美国罗斯福夫人肿瘤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聘为科学顾问,国际遗传学报,国际生物学与哲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家”报等聘为顾问编辑。1984、1985年分别被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
谈家桢先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⑼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设立背景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集团出资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正式启动。
而以谈家桢命名该奖项,源于谈家桢为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他的主要作品有《生物学引论》、《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与遗传》、《谈谈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说》、《基因工程》、《谈家桢论文集》、《谈家桢论文选》、《基因的萦梦》。
设立单位联合基因集团1997年发源于复旦大学,由毛裕民教授、谢毅教授带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批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起组建。由100万起步,迄今已经形成资产超过60亿、拥有30多家企业(两家为香港主板上市)的以基因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该奖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企业设立的第一个奖项,也是联合基因集团在树立生物技术领域的品牌后,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⑽ 谈家桢 生平事迹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的慈溪县慈城的一个邮务员家庭。1926年7月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1930年8月被推荐至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汝祺教授。1932年2月回东吴大学执教。1934年9月至1937年7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在美国工作期间,从事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利用当时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蝇近缘种之间的染色体差异和染色体的遗传图,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先后单独或与美,德等国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1937年8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被聘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1年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1961年4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谈家桢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他还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身兼多种职务。主要有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第十五届国际遗传学会(1980)副会长。上海市自然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民盟八届主任委员。198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3年9月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组织的以谈家桢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沪论证并通过了强伯勤教授、陈竺研究员申请的《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重大项目之后,宣布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2000年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称号。 2008年11月1日早晨7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谈家桢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