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潘的基金会爱心人士有哪些名字
这个有很多名字,这个也记不清楚,多谢了,不可能想的出来
㈡ 帮我找些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陕西高姓的来源
高姓的发展史
「高」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在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傒,以祖封邑为名氏,称高傒,其后有高氏。
二: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孙以王父字「高」为氏。
三 ; 改姓,据《北齐书》云,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因有功,被赐姓高。北齐时高隆之,本姓徐氏,因其父为高欢所养,改姓高。《魏书》载,后燕皇帝慕容云,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代,改姓高,称高云。
家族名人
高洋
高力士(684~762)
唐代的宦官。个性谨慎细心而聪敏,深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擅权弄政。肃宗时,被弹劾流放至巫州,宝应时被赦还,病死途中。
高崇文
唐代幽州人。贞元年间(公元785~805)跟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管理军队很有成绩。吐蕃侵犯宁州时,他率兵前往营救,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谋反,高崇文被推荐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领兵征讨,八战皆胜,刻石记功,封南平郡王。铭功:刻文字于石头上记载功绩。
地望分布
河北,辽宁渤海湾 北京密云 辽宁大凌河以东 江苏阳州 河南洛阳
㈢ 炎黄姓氏文化历史基金会是否是正规单位
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是按照国家新颁布的《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设立的回。基金答会是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独立社团法人。基金会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文化厅,登记管理机关为河南省民政厅。
㈣ 对基金会的名称有哪些要求
对抄基金会名称的要袭求为: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基金会名称的管理,保护基金会的合法权益,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设立的基金会。
第三条 基金会名称应当反映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
基金会的名称应当依次包括字号、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并以“基金会”字样结束。
公募基金会的名称可以不使用字号。
第四条 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应当在名称中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非公募基金会不得使用上述字样。
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应当冠以所在地的县级或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冠以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名称的,可以同时冠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冠以市辖区名称的,应当同时冠以市的名称。
第五条 基金会的字号应当由2个以上的字组成。
基金会不得使用姓氏、县或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作为字号。
㈤ 姓氏联谊会上的发言稿怎么样的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首先我在这里对大家的到来致以深深的感谢! 今晚,我们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目的是让大家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慢下步调,感受诗意的生活,细品高雅的艺术,希望每一位来宾都能在今晚的节目里找到心中的共鸣。
青葱岁月里,年少轻狂的懵懂爱情永远是最真实最纯粹的,若是我没有记忆怎会怀念,若是我们不曾拥有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岁月,难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样一段《爱情岁月》,有请XXX。
感谢歌手的动情演唱,听完这首歌,也许大家都明白了,不要等到爱情搁浅的时候,才懂得要珍惜。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遗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比皆是,像书法,剪纸艺术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依旧屡见不鲜,接下来,有情XXX同学为我们展示《炎黄技术》。
十分感谢xxx精彩的演绎,展示让我们大开眼界。 江南乃书香之地,玉米之乡,富足的文化营养孕育了不计其数的才子佳人,相传古代更是有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下面,将由xx为我们带来小品《江南才子与才女》。
真的是一个幽默又不失可爱的精彩节目,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接下来,到了我们现场的互动游戏环节,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个有趣又好玩的小游戏,叫做“我爱歌曲,我爱生活”,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 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
欢迎回来,有趣的游戏环节似乎把我们现场的气氛提到了高潮,那么接下来继续为大家奉上精彩的节目。世界上最动人的是什么?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好似水莲花不胜微凉的娇羞。是的,最动人的就是女孩子的笑容,女孩子的舞姿,接下来,有请XXX为我们带来舞蹈《荷塘月色》。
今晚的节目可谓异彩纷呈,高潮不断,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节目内容,不仅有美妙动人的舞蹈,更有婉转动听的歌曲,大家对歌曲串烧一定不会陌生,不过接下来为大家准备的节目准备的节目更加有趣,请欣赏一组诗歌串烧,掌声有情XXXX.。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㈥ 姓氏的特点和作用
纵观中国姓氏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姓氏发展如同咆哮奔腾的长江,由涓涓细流形成的壮丽宏大的巨澜汇聚到浩瀚的大海;俯视中华民族姓氏的分布,中国姓氏犹如一株巨大无比的榕树,其冠如盖,铺天盖地,其根如须,盘根错节。梳理以下中国姓氏的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扩大以及名字系统内涵的完备和丰富。由于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中,姓的数量几乎是跳跃式地增长。炎黄时期为16姓,唐代姓的数量是293个,宋初的姓是503个,明代的姓最多达2635个。到了现代,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的姓共有11969个(其中有些姓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单字姓是5233个,双字姓为4329个,三字姓为1615个,四字姓为569个,五字姓为96个,六字姓为22个,七字姓为7个,八字姓为3个,九字姓为1个。
开放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名字系统的日趋完备和内涵的渐趋丰富。姓和氏在上古社会就产生了,为了区别社会成员,作为标志,名也就随之产生了。《仪礼·丧服传》记载:“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仪礼·檀弓》曰:“人女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对人的称谓,除名字之外,还有号,大致可分为自号、别号、法号、室号、绰号、谥号等。姓氏和名字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来明血缘,氏则别贵贱;字的作用是正体,“字以表德,号以美称”。这种名字系统最早形成于商和西周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有明确的论述。
第二,等级性。
最早给姓氏打上人为印记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强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鲜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至少表面汉化的过程。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项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将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给每个等级制定了标准。在拓拔(元)宏开了先河的情况下,以后,谁掌握政权,谁的身份就高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诏,将原本第二等级的李姓,提升为第一等级,把王姓挤入第二等级。以后历朝君主基本如此。这种姓氏的等级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譬如改姓、赐姓、讳姓等。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绝对不在少数,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牵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围内,姓氏往往按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陇西、赵郡)、崔(清河、博陵)、卢(范阳)、郑(荥阳)、王(太原)。人类学家、文化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文中,曾经引用过他的朋友罗伯特·哈特给他的信说:“在中国许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庄,全村只有一个姓。比方说,在一个地区见到三个村庄,每一个村住三千人。第一个村庄全姓马,第二个村庄全姓杨,第三个村庄全姓牛。”这种现象在中国极为普遍,这种自称村落的姓氏带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
所谓多源性,是指在中国的常见姓氏中(按照国家自然基金会研究划定:人口占0.1%的姓氏称为常见姓氏,现有129个。占人口总数87%),大多数有多个源头。为了便于说明起见,用列图表的方式,借以表达。
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1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21)以谥号为氏。
2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作用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作用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作用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宋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仅收录438个姓;明代编纂的《千家姓》,共收录1968个姓;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中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姓氏更多达12000个;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㈦ 萧氏家族各支糸代表发言稿
萧氏永和公族族谱第一次续修工作会上
的讲话
萧承雄(2014年4月2日)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好!通过几年努力,今天终于召开正式工作会议了。我能参加萧氏永和公族族谱续修工作,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在坐的各位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在这里,现有几点感想和工作建议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族谱功能
族谱、县志、史记,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了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族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步优秀教科书。
那么,族谱有何功能呢?我认为至少有五方面:一是寻根留本。就是让谱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古人云:“雁过留声,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人过留名。”“名”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修谱,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是亲缘备查。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就在于人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族群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
三是增知育人。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不懂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用什么教育他们呢?谱书中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规范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就能很好的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族人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族争光,为国贡献。
四是结亲联情。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只要是同姓萧,血肉亲情一定会让你获得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五是承前启后。先人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我们留下萧氏族谱,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造了伟绩,我们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或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有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特别是留下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全面发展。这些精神财富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后代,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明确修谱宗旨,坚持六大原则
我们修谱的宗旨可归纳为十二句话四十八个字,即:尊宗敬祖,理顺世系;明辨昭穆,缅怀祖先;弘扬祖德,激励子孙;结亲联谊,密切感情;增进团结,凝聚民心;促进和谐,共建家园。因此,我们编修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客观公正地叙述各个时期的萧家人物和事件,记录全部人口状况,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宗族发展史,让子孙铭记列祖列宗,弘扬萧氏皇族精神,增强使命感,承担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在编修工作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一是人人入谱原则。凡永和公后裔男丁女丁,无论他(她)是否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即使侨居国外,改变国籍;无论他(她)世居还是客居,只要姓
㈧ '河南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是国务院批准合法的政府机构単位,存里边钱取不出来找们应咳怎公办
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是按照国家新颁布的《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设立的。基金会是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独立社团法人。
他只接受公益募捐,不接受存款
㈨ 河南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寻马氏族谱
湖南·林塘马氏四修族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记事至 清同治间 上图:6874
湖南·林塘马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中和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61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重续族谱:三十三卷 (清)马锡元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 存卷1、3下、6、14、20—22、24、26、28、29、3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4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三续族谱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0、13、28、41、47、49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75
广东省
广东顺德·马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注:记事至国民七年
广东·扶风马氏宗谱 (清)马有勋修 清光绪年间钞本 一册科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马氏族谱五卷 (民国)马胜文 马季豪等编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铅印本 广西容县党史办(存卷首)注:本书记载广西平南、容县、北海、桂平、玉林等
马氏广西·马氏族谱□□卷民国间铅印本广西图(存卷二)注:该族散詹平南、容县等地
四川省
四川成都·马氏宗谱二卷 (民国)马开桂 马开甲续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新都石印本 二册 四川图注:马凤鸣首修于 清道光年间
四川崇庆·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双延 马中长等纂修民国间排印本 二册四川图
四川内江马氏 清修族谱一卷 (清)马英校纂修民国间钞本 一册四川图注:谱后增修 清末民初世系
四川简阳·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大德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四册 四川图
四川·马氏族谱二卷 (民国)马宣尊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石印本 四川图
云南省
云南大理龙关马氏家谱不分卷稿本 一册云南大理州图
云南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寿圭等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谢宏态钞本十册中央民院
陕西省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谱五卷 (民国)马凌甫续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科图 吉林大学 广东中山图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世系表不分卷 (民国)马凌甫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二册 美国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传记不分卷 (民国)马凌甫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陕西大荔·关西马氏世行录十四卷 (清)马先登纂 清同治七年(1868年)敦伦堂刻本 八册 国图 美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马氏族谱初集四卷二集三卷三集三卷四集三卷 (民国)马鸿逵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铅印本宁夏图
马氏家乘不分卷 (清)马国璷录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本 一册人民大学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纂原稿本 三册 国图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修 清传钞本 二册 国图
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清刻本四JII图(存一册)
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其中一册配 清刻本)北京大学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马庆馀 马凌云等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伏波堂刻本 十四册哈尔滨师大注: 清光绪六年马福臣庄茂卿等创修
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马骥如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木刻本安徽宣城地区档
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钞本 六册 美国
马氏家谱 清一本堂刻本 二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6
马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