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湘文化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
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湖湘文化具有以下特色:
(1)民俗性。湖南人在古代被称为“蛮人”,固有刻苦耐劳的“霸蛮”性格,说话以直率、泼辣著称。这就造就了湖湘文化“朴实”的特色。湖湘文化历来崇尚实际,不尚空际,办事讲究实效;湖湘文化历来崇尚进取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湖湘文化历来倡导朴实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湖南普通民众的性格。湖南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历史遗产都体现了“鱼米之乡”的乡土风格。
(2)包容性。湖湘文化历来具有崇尚真理、兼容并蓄的风格。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仅湘籍人士为湖湘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非湘籍人士也为湖湘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湖湘文化并不都是湖南人创造的。李肖聃在《湘学略》一文中专门记载了非湘籍人士对湖湘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明确指出“屈子楚人,非生于湘中,第被放至此耳。”但他始创了湘学,成为湖湘文化的初创者。此外,柳宗元、胡安国、胡宏等都不是湖南籍人,他们来到湖南,为湖湘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湖湘文化不尽在湖南,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湘籍人士也宣传和弘扬湖湘文化,扩大了湖湘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影响。这表明:湖湘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与整个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不断优化和发展。
(3)历史性。湖湘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湖南古代乃荒蛮锢塞之域,直到唐朝还是安置贬官谪史的地方,在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中,先后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才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相对稳定并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地域文化形态。在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分不开的;在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不能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的发展
1、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且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崇尚实践”的实干精神、“民为邦本”的民主精神、“保种救国”的爱国精神等都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只有弘扬湖南人精神,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哪里有困难,哪里就需要奋斗。要奋斗,就需要有精神动力。“湖南人精神”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2、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精神,是实现湖南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湖南现代化,因为湖南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湖南的现代化,因为湖南人居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要实现湖南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就必须认真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的伟大精神。思想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现代化的思想,就没有现代化的实践。湖湘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格。从王船山到魏源;再从魏源到毛泽东,开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之先河,推进了湖湘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了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现代化。王船山率先打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朱程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禁锢,创立了具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光辉的哲学体系,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魏源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首创者。毛率先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为实现思想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可见,弘扬湖南人精神,确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包括湖南现代化的需要。
3、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精神,是打造和谐湖南的需要。
蕴藏在湖湘文化中的湖南人精神,反映了湖南人的共同特性,体现了全体湖南人的思想风貌。弘扬湖南人精神,必然使湖南人民大众一心,同心同德,增强湖南人民的团结。湖湘文化具有“通天人之故”,穷“大本大源”的致思趋向。几千年以来,湖湘学者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哲学思考,不断地探索宇宙固有的客观规律,认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湖湘文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统一”,“民族与民族和谐统一”的和谐理念;倡导“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处事方式;具有“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亲仁善邻”的宽广胸怀;富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理念;彰显关心他人,体恤民众的人文关怀;推崇“道德教化”,“内圣外王”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化精粹对于打造和谐湖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Ⅱ 湖湘文化有哪些代表人物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Ⅲ 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吗为什么
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一个骄傲。“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然而,到底什么是湖湘文化,它究竟形成于哪个时期,它最突出的特色与闪光点是什么,它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纵横谈》,《湖湘文化通论》是两本他们的书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无庸讳言,这些研究虽然数量繁多,名目各异,但距离整体把握和具体把握,似乎还有一定差距。刘旭教授主编的《湖湘文化概论》,就是力图缩短这段差距,从系统思维中走近湖湘文化本质的重要尝试。
整体把握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足以总揽全局的窗口,而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不像众多学者那样把目光投向事实与现象的表面,而是着重关注那对于文化整体最具有统帅意义的东西——它的灵魂。这一“灵魂”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深蕴于整体中的内核,那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足以“鼓天下之动”的总枢纽——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著者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这一概括是极其全面的,也是极其精当的。在此之前,论者常用“湖湘人物性格”或“湖湘文化性格”对此进行概括。对照之下,本著的深度就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诚如黑格尔老人所言:“外延最广,也就是内涵最深……概念愈是高级,它的明确性亦愈大,愈确定,愈发挥,愈深邃,因此它的领域也最广。”无疑,这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本著的第一大贡献。
Ⅳ 湖湘文化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与楚文化是什么关系
湖湘文化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雏形了 本人偏向于楚文化 硬要把他们区分的话 可以把楚文化看成是一种本土文化 而湖湘文化就像是在中原主体文化渲染下的一个与楚文化之间过渡的文化 因为不管是楚还是楚的前身九黎都有一种用不屈服 绝不妥协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还在北方的时候 湖湘文化就成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过渡 很明显的看出湖湘文化这个特征 像它崇尚儒学 吸收各家之长
楚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而湖湘文化在曾国藩时期最为有名
Ⅳ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溯源等方面的问题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http://huxiangwenhua.lingd.net
湖南,古荆州之域,楚湘文明之地。
早在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湖南这块土地上溥衍生息,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因受到中原诸部落的影响,当时的湖南就有了种植水稻的经验。同时,湖南是上古时期比较开发的地区,这主要反映在夏禹治水、黄帝轩辕氏等神话传说和部分遗迹上。
公元前6世纪的商周时期,湖南与中原关系进一步融洽,引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和科学技术。解放以来,在湖南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达3000多件,大多是精美之物,实属国内罕见的珍品,如兽面纹大铙、牛尊、牺首兽面纹方尊等,说明那时的湖南,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它是对世界冶金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大量地移居湖南。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新兴的村建制度文化与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
春秋中晚期楚国大量移民至湖南垦殖,给湘水流域一带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当时的长沙已成为楚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水运交通相当发达,常来往于湘、资、沅、澧四水,与江汉各地进行贸易。同时,楚人与当地的杨越、桂人、巴人等杂居,大部分融合成今天湖南的汉族。
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是实行封建郡县制的国家,设立黔中郡,即在湖南设县住尹,封君封邑,统辖湖南全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黔中郡东南部分出,建立了长沙郡。汉高祖时,将湖南划为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属刑州管辖。
这一时期的湖南,楚人为湖南不仅带来了文字、文献、典籍,还带来了先进的礼仪习尚和文化思想。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涉及大批帛书、哲学、历史、天文、医学、科学技术等到名个领域的各个方面。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更是典型。
东汉时期,由于朝廷对湖南采取了一系列的招抗和羁縻的措施,湖南当时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桂阳郡耒阳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造出“蔡侯纸”,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当时的湖南医学、天文与地理学也已有较大程度的发展,长沙太守张仲景著成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不再统一,长达400年的分裂与战乱,使得全国人口大幅度减少,湖南也由原来的281万减少到97万。但湖南因处江南,远闻战争中心,经济仍然向前发展。湖南在当时已开始发展成为全国大米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工商业区的繁荣。湖南当时的酿酒业、青瓷制造业、造纸业、造船业以及金属制造业在商业领域已十分活跃。
唐代时,到处是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湖南的文化也变得空前的繁荣。但这些文化名人多是在唐太宗以后,被迁谪或流离到湖南的骚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其文其名均显赫。至于大书法家欧阳询和怀素,都是长沙人。
宋代,湖南属荆州湖南路,长沙又为路的首府。由于社会较为稳定,湖南的教育时业得到较大的发展。湖南各地创办书院达40多所。周敦颐是道州人,撰《通书》、《太极图说》、对宋代理学有深刻影响,被推为理学的开山祖。
南宋初年,湖湘地区划爆发了数十万人的大规模的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此后湖南还不断发生过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元朝建立后,湖南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农民起义,湖南为陈友谅所占领。友谅死,其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湖南遂为明朝管辖。
经过元末明初的扰乱,湖南人口锐减,经济衰败。洪武二年(1369年),湖南隶属湖广布政使司。从明洪武年间起,邻省即大量向湖南移民。移民不仅使湖南地区居民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优良精神,以及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湖南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湖南人才的兴起带来了一片生机。故至明后期,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基地,遂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
随着科学、理学、书院等文化事业的兴盛,湖南在明中叶时,人才辈出。茶陵人李东阳开创了文学上的“茶陵诗派”,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他的作品被赞为“以深厚雄浑之体,洗涤喑缓见沓之刀”,是当时文坛上领袖。继起的有郴州人何孟春。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入湖南,湖南人民纷纷响应。李、张虽在川鄂一带被清兵的地主武装打败,先后牺牲,但他们的余部仍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南明永历统治时,湖南衡阳的爱国者和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曾在永历朝廷供职;积极地为抗清斗争效力。后受排挤,被迫返回湖南,隐居于衡阳县石船山下,著书立说,写成百多种著作。还有湘潭人周圣楷、画家武陵人。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下令将偏沅巡抚由沅州移镇长沙,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省。1678年八月,清军旋克岳州、长沙,平定湖南全省。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十八,嘉庆六年(1801年)三月、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湘黔苗民皆因不能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大起义,亦被清统治者镇压下去。
史家至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鸦片战争前,邵阳人魏源是坚决主张禁烟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对当时及以后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62年,西北爆发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清朝任湘阴人左宗棠为陕甘总督,镇压了陕甘回起义。左宗棠在大西北期间平定了浩罕阿古柏,收复了新疆,为保卫祖国的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清代中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湖南的学术也相应比较发达。新化有邹氏地理学家世家,女学者关瑚珊教授和她的6个儿子邹汉纪、邹汉璜等,专习此学,一直传了七代的46人,持续了一个半世纪,著述190多种,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的地理、地图学专家。另外,著书者还有平江的李元度、溆浦严如煜、长沙王先谦、湘阴郭嵩焘等。
然而,清朝鸦片战争以后,国势衰弱,统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湖南是维新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浏阳谭嗣同、唐才常。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湖南各地会社兴起,革命志士也不断涌现。如长沙的杨毓麟,新化的陈天华,对当时的民主革命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浏阳焦达峰、陈作新于10月22日率领新军炮队和步兵攻占了长沙,次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湖南各地继续光复。10月28日焦达峰率军赴鄂,支援武昌革命军。10月31日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乘机发动兵变,湖南政权被谭延闿篡夺。
辛亥革命之后,湖南无疑成为新一轮的革命和权力争锋的拼杀之地。
1913年3月,以湖南桃源人宋教仁赴京途中遇刺为导火线,“二次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湖南曾一度宣布独立。不久,国民党领导的反袁斗争失败,茶陵人谭延闿又倒向袁世凯。袁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处,谭被迫出走。汤芗铭一到湖南,便逮捕了主张反袁的人士,并大肆枪杀。仅长沙一地被无辜杀害者达万余人。汤被群众称为“汤屠夫”。
1915年12月,袁世凯准备登基称帝。邵阳人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举兵讨袁。湘乡人杨王鹏举义响应,不幸遇害。1916年,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和讨袁,袁世凯被迫取清帝制。汤芗铭见势不妙,于5月29日也宣布“湖南独立”。谭延闿出任湖南省长。
接下来,湖南便成了南北军阀混战的弹之地。1917年,首先由段祺瑞政府派乾州人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谭延闿避往上海。零陵镇守刘建藩和湘军旅长林修梅宣布衡、永等24个县独立。宝庆湘军第二区司令周佛也宣布独立。南军与北军八师王汝贤、二十师范国璋都在衡山、宝庆一线交战。湘粤桂联军总司令员谭浩明率领两广部队支援刘建藩、周伟,反攻株洲、湘潭。傅良佐及省长周肇祥狼狈逃走,王汝贤、范国璋也逃出省城,北军被俘两万多人。接着,直系冯国璋又命张敬尧为攻岳前敌总司令,曹锟为湖南宜抚使,合兵50万。分4路进攻湖南,并派吴佩孚连陷长沙、衡阳、安江、耒阳。不久,任张敬尧为督军。桂军谭浩明退守湖南、湘西一带。张敬尧统治的湖南期间,大肆搜括民财、擢残教育,激起湖南人民的反对。
全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战争之中,致使人们生活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中国,追求真理,一批进步青年迅速联合起来。1918年四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这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几经酝酿,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同时创办工人夜校。
不久,“五四”爆发,湖南的历史也开始步入了新民主民主时期,至此,成为一大转折点。
中国的现代史是充满血腥斗争的历史,而一直站在时代前沿的湖南人更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燕风血雨洒江天”。在湖南大地上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湖南,拯救中国的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中,湖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奋起、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立即投入战斗,组织和领导“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湖南各界联合会”等进步团体,发动了长沙学生总罢课,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并组织大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同年7月,又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毛泽东以省学联为基础,联络教育界、新闻界,发动了“驱张”运动,张敬尧终于被迫下台。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毛泽东出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真正开始了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有组织的无产阶级革命。毛泽东和李立三、刘少奇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同时又和郭亮发动粤汉铁路大罢工。湖南各地罢工节节胜利,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923年9月,湖南农村第一个农会组织——衡山岳北农工会诞生了
1923年3月,为收回旅顺、大连,全国反日运动进入高潮。湖南工团联合会、联合教育会和商会积极响应,发起游行示威。6月1日,日本水兵枪杀长沙市民,造成“六一惨案”,全市罢市、罢工、罢课。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1926年夏,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叶挺独立团和北伐第四军由广东入郴州,第七军李宗仁部也由广西入永州。湘军唐生智部在衡阳宣布参加北伐,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在北伐军的追击下,叶开鑫逃出长沙,余荫森部缴械投诚,吴佩孚在平江、岳阳、临湘一带大败北遁,1927年5月,“马日事变”扼杀了不少湖南工农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后率领工农革命军走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朱德、陈毅举行湘南起义,随后率军与毛泽东井冈会师。1930年秋,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团夺取长沙,建立省苏维埃政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突破反动派的包围圈,开始了震惊中华的万里长征。任弼时、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粉碎了国民党100多个团的围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省人民掀起了抗日热潮,国民党器张气焰也随之高涨,在湘北大地上,制造了三次大扫荡。
1943年3月,日寇攻陷华容、南县、安乡,5月9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汉寿厂窖大屠杀。大屠杀持续了四天四夜,残杀群众达3万余人。1944年,常德、平江、浏阳、岳阳、华容、安乡、湘潭、株洲、湘乡、衡山、攸县、安仁等10多个县市相继被日寇攻陷。
为了粉碎日寇逼降蒋介石集团的阴谋,解救被奴役的湖南、广东两省群众,194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派八路军三五九派旅南下援湘,开展敌后斗争。1945年3月部队进入湖南,开始在平江、浏阳、岳阳、湘阴建立民主政权,组织抗日游击队,又转战长沙、宁乡、湘潭、湘、衡山、衡阳一带。8月,主力军进入湘粤边境。1945年8月5日,日本投降,中国终于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外强侵略凌辱的历史。但中国并没有走出水深火热,而是陷入了蒋介石挑起的国内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湖南处于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先后有湘南、湘中、湘西各路游击队,在共产党领导下,配合解放大军打击敌人。1949年7月,解放军南下湖南,19日解放平江、浏阳,20日解放岳阳,直副长沙、株洲。另一路又解放澧县、临澧、直副常德。8月4日,程潜、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起义,湖南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湖南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进入社会主义建议时期。
Ⅵ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有,屈原、贾谊、欧阳询、毛泽东、蔡和森。
1、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贾谊 (汉代名士)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3、欧阳询 (唐朝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4、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5、蔡和森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Ⅶ 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人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首先,“经世致用”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并不能凸显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其次,“实事求是”是儒学本来存在的一种治学方式,它仅是湖湘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治学选择。
第三,“百折不挠”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
第四,“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
Ⅷ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心忧天下”。
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爱国人士既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把“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提到新的高度。
二是“百折不挠”。
这是湖湘文化的高贵品格。湖南人民历来就是追求理想而坚忍执著,战胜困难而义无反顾。
三是“敢为人先”。
这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从屈原求索天地由来开始,湖湘知识群体思想开阔,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
四是“兼容并蓄”。
这是湖湘文化的活力源泉。湖南三面环山,北为洞庭,古为“四塞之地”,但就在这块土地上,湖南本土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丰富发展自身,最终形成了顽强坚毅和灵性飘逸相结合的湖湘文化。
(8)中华湖湘文化基金会扩展阅读: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时的民族精神和应世策略。它的多重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一是中原文化通过移民南下,湖南因而从"蛮夷区"成为儒家正统区;
二是唐宋以前的土著人创造的本土文化,即荆楚文化。
中原移民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和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彼此长期相触相融相斥,便形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经世致用、兼容并包、刚毅倔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
Ⅸ 湖湘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我国考古学界认定,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此前的湖南,还拥有数十万年旧石器文化的历史。湖南气候温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
旧石器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称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白陶,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湖湘文化从此更不断创新。6500年前,澧县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澧县八十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族因缔造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败于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酋邦时代。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炎黄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当然,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有的人希望将湖南这两种文化形态连接起来,并称之楚湘文化。
美术: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中国画的源头之一,西汉彩绘漆画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孕育了易元吉、张宜尊、齐白石等美术大师。
体育:
奥运湘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中湖南代表团夺得7块金牌。金牌:杨霞:女子举重53公斤级 占旭刚:男子举重77公斤级 龚智超:羽毛球女子单打 刘璇:女子体操平衡木 熊倪:跳水男子三米板 熊倪/肖海亮:跳水男子三米板双人 李小鹏:体操男子双杠
音乐: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 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
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汤灿
戏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
舞蹈: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现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回族、瓦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各不同的舞蹈艺术。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傩愿舞》、《渡关舞》和鼓舞、芦笙舞等。土家舞蹈有《摆手舞》、《毛古斯》、 《八宝铜铃》、《仗鼓舞》、《跑马舞》、《造旗舞》、《团鸡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跳丧》等。 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冬冬推》等。瑶族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龙》及多种祭祀舞。
文学: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的南楚到明代,为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屈原、阴铿、李群玉、胡曾、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代到中日甲午战争,为湖湘经世文学时期, 其文学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龄前魏源、曾国藩、何绍基、郭嵩焘、邓辅纶、王闿运等;第三个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为资产阶级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谭嗣同、陈天华、宁调元、易顺鼎等;第四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欧阳予倩、田汉、丁玲、沈从文、张天翼、周扬、周立波、康濯、莫应丰、古华、谭谈、孙健忠等。
屈原的辞赋,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景物、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
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都曾流寓湖南, 并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伟大诗人杜甫还客死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宋元明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
在乡先贤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的理论遥相倡导下,湖南文士得风气之先,经陶澍、贺长龄、魏源弘扬光大后,形成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派文学群体。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文则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这一时期, 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趋于繁荣。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桐城古文湘乡派,涌现了吴敏树、邓辅纶等一些著名作家,他们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义法,明确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范畴,认为文章除了必须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外,还应当力矫空疏,经世致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绍基、王闿运等名家。他们都是门人****甚众,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交相辉映在三湘天宇, 造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奇丽景观。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时间上为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熟练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及浅显的白话文,写作了《猛回头》、《警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文物:
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晚唐时,长沙窑的产品已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和西亚, 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陶瓷产品之一。
较重要的有西汉牛镫、魏晋人形吊灯、五代马殷铁盆、马希广和马希范铜镜、宋代铜则、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玉春瓶、双鱼大盘和清初的铁炮等。
湖南是南方发现商代晚期的铜器最多的省区之一,总数约有300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的四羊方尊,黄材寨子山的人面方鼎,醴陵狮形山的象尊,衡阳市包家台子的牛尊,湘潭县九华金盆养鲤的豕尊,华容、 岳阳、常宁的牺首兽面纹尊等。这些青铜器以体形高大厚重,纹饰优雅秀丽,造型雄奇,铸造精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青铜文化宝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马王堆西汉古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长沙西汉王室墓的发掘出土、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的出土,分别被评为1992年、1993年、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觅踪者湖湘文化溯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