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状况如何
会越来越好的
2. 美中环境基金会如何形成的
美中环境基金会,简称USCEF,是一个有着十多年历史,在美国和中国驻有办事处的非政府环境组织。自1993年以来,美中环境基金会建立了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事业。1995年1月,美中环境基金会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开设办事机构的国际环保组织。
美中环境基金会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国政府部门进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相互协调发展,并且通过环境示范项目加强美中两国双边友好关系。美中环境基金会是一个项目执行性的非会员组织,虽然也对一些项目合作伙伴进行一定的资助,但是工作重点在于引进国际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经验,创建并执行环境示范项目。
美中环境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为中国政府部门建立多方合作渠道。美中环境基金会协调联合中外专家和技术力量,建立多方合作小组,以支持中国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工作。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推进项目开展。美中环境基金会通过协调中外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企业、院校和专业协会等多方相关单位,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和资源保护项目。
提供优质服务,获得项目资助。美中环境基金会引进海外专家资源,比如景观规划与建设、公园解说与游人教育、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和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帮助开展中国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资助,并且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开展工作,使赞助者为环境事业的投入得到最佳回报。
美中环境基金会主要开展有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资源保护规划和环境教育。
3. 甘肃省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会环境怎么样
甘肃省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的省级基金会,由甘肃省民政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发展教育为宗旨的基金会。
甘肃省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会聘请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飞青、卢克俭,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杜大仕为名誉理事长,聘请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慧娥,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崔正华为名誉副理事长,聘请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茂盛、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原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郝洪涛、原甘肃省教委主任罗鸿福、原甘肃省文化厅厅长张炳玉、原甘肃省经委副主任刘长凯、原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炳武等为顾问。理事会由省内各有关方面领导、社会贤达和社会各界热心教育事业的各方面人士组成。
甘肃省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会主要从事:募集资金,组织资助我省的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奖励对甘肃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和奖励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接受国内外支持甘肃省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捐赠资金,开展国际合作,从事项目开发,举办各类教育实体,积极为甘肃的教育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基金会下设:普通教育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民族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实业发展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少儿教育中心、办公室、募集部、项目部、信息联络部、策划部、财务部等工作部门。
教育是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关系亿万学生成长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十分落后,特别是老、少、边、困地区,尚有不少学生仍在十分简陋的房屋和窑洞中读书,还有些儿童因家境贫寒上不了学或面临缀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伸出双手,积极支持甘肃的教育事业。
甘肃省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会衷心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国内外有识之士、社会贤达,把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助学济困看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看作是一项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恳切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积极捐资捐物,关心下一代,支持教育事业。
伸出我们的双手,助学济困,奉献爱心。
4. 中国境内目前有哪些环境保护基金会
1、中国境内目前环境保护基金会有: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版、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权会、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
2、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4月,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基金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2005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专门咨商地位”。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建立了严格的资金筹集 、管理和使用制度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者和公众的监督。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人类”的原则广泛筹集资全。并将之用于奖励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资助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和项目,促进中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台作,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3、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英文名: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UNDATION)成立于1993年4月,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基金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2005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专门资商地位”。
5. 想办一个基金会,关于治理环境的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希望营造公益氛围,发展公益事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资助重点包括:水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支持环保类公益组织的发展。
6. 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8日,中国共有基金会4115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476家,非公募基金会2639家。自2010年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会之后,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很快。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推动,《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了非公募基金会的地位和基本运作规则,近几年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下放进一步促进了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增长;2008年之后社会对慈善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免税比例等。
从数量与分布概况看,基金会发展显现出以下趋势:
1. 基金会数量自2004年以来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
2. 活动领域发展趋势:一枝独秀、整体多样;
3. 7个省市基金会数量占据全国总数的61%。
从地域分布上看,基金会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基金会。截止2013年底,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内蒙古、湖南省是基金会最多的10个省份。 在美国,基金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关注的范围日益扩展,除了关注传统的扶贫、教育、环境、医疗、公共事业等领域外,还扩展到全球发展、精神、个人潜质发掘等方面。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捐赠范围为全球发展、健康、教育。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夫妇的基金会则是积极支持个人潜质发掘。怀特基金会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古代研究、艺术、人文科学上。
截止2013年底,我国基金会的活动领域大多集中在教育以及传统的救灾济贫、扶弱助残、医疗救助、文化等方面,而致力于推动艺术、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区发展、及公益支持等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内的基金会则比较少。也有一些新成立的基金会已经更多地关注新兴领域,包括国防建设、传媒、地质科学等方面,包括:云南三益文化国防基金会、环球公益基金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等。 2011年,中国公益慈善界经历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先是郭美美网络炫富的行为引发了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接着,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投资放贷,又相继遭到舆论的质疑和抨击。在“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公益界,不断涌现的慈善丑闻使得整个公益行业的公信力都受到影响。
正如当年的希望工程创始人、如今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所言,由郭美美引发的“官办”慈善公信力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显现:“尽管四个机构涉及的麻烦和背景、原因、性质各不相同,但社会对这些事件的质疑和责问,不论是专业还是外行,理性还是不理性,无不指向‘官办’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表达了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这个乱局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归根到底是官民不分的慈善体制惹的祸。”
2012年8月29日,中基透明指数(简称FTI)在北京发布。中基透明指数,即中国公益基金会透明指数。这是一套有关基金会透明标准的评价系统,其评价指标包括基金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项目信息、捐赠信息等共60个,并以基金会信息披露的渠道和完整度等作为参数,以排行榜单为呈现形式。排行榜将按照基金会最新透明分数每周更新一次,排名越靠前,代表基金会透明度越高。中基透明指数由基金会中心网、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中国NPO自律行动委员会、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和众多基金会组织参与研发。“它标志着我国公益基金会在制定社会管理标准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据介绍,这个指数具有公开性、科学性、民间性、国际性,将推动我国公益基金会行业提升信息化水平。
中基透明指数一方面树立行业可量化的透明度标准,另一方面分享实践经验和互联网工具,实现基金会透明度的提升和基金会管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指数将帮助基金会根据标准增强自身透明度,并了解自己的信息公开程度在行业内的位置。对于公众而言,可以以透明指数作为捐赠参考,从而促进慈善行业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1、公募基金会亟需转型
公募基金会拥有着公募权这一优势资源,很多老牌公募基金会规模扩大迅速。然而,“如何把钱花好”成为这些基金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促使他们思考基金会的未来定位。有些则开始了由运作型向资助型基金会过渡的转型尝试;也有基金会开始创造平台,将公募权分享给草根公益组织。
事实上,自2010年开始,一些全国大型公募基金会就纷纷宣布,将从操作型基金会转向资助型基金会,即基金会由筹资后自己做项目,转变为培育和资助草根公益组织。
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试图从操作性基金会转型资助型基金会,然而捐赠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以及草根公益组织专业性不高、执行项目效果难以预估的现状,使得公募基金会转型步履维艰。
2、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非公募基金会来说,其自身的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按《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基金会每年支出资金不是来源于投资回报,而是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因此如何保证基金会自身的良性发展已经是个问题。
如何获得持续性的基金来源,采取多样的基金增值方式,获得安全的高收益,已经成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过程中无法绕过的课题。事实上,在一些基金会发展发达的国家,捐助基金会不是单纯的捐助,而是一种“投资”。非公募基金会应该利用自身的创始基金进行运作投资,产生效益,从而使基金会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可持续地发展。
7. 福特基金会的中国状况
为美 *国 中 情* 局 在中*国的*特 务 * 机* 构,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对我国*的政专* 治进 行*干*预,国* 人*需 警 醒*!!堤属 防 美*国佬的* 颜色革*命!*
8.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发展情况
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协议。协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成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六人委员会,三名成员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另外三人来自新组建的中国环境科学协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联系。它在中国开始了重点优先项目,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熊猫的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因此成为在中国开展实地工作的第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
1985-1988年 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大熊猫以及其栖息地的调查。根据这一调查,大约有1000只大熊猫在野外栖息。
1992年 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启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计划新建14个新的熊猫保护区,提高原有的13个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创建15个生态走廊促进不同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等到这个计划结束,60%的熊猫栖息地将得到保护。
1989-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了一系列的熊猫保护工作,包括培训,巡护和科研设备提供等,支持建立卧龙熊猫繁育中心,支持卧龙保护区五一棚区域的每月监测工作等。
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降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
1996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环境教育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使人口对于资源的需求不会造成对于环境的破坏;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森林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森林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以提供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成立;TRAFFIC开始在中国开展与野生动植物贸易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199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开始平武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强调在保护项目中考虑当地社区发展,以实现如何缓解熊猫与人之间的冲突;“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在中国发起。该项目旨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中小学课程中。1996-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平武培训了300多名自然保护员工和当地政府官员,培训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测、反盗猎及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等。
1998年四川省林业厅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始岷山区域的11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
2000年中国新的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节约大量电力资源,防止低于 最低能效标准的空调器在市场上销售。
2001年开展2001湿地使者行动,主题为“把知识带回家乡”,10个高校环保社团到长江项目示范点接受培训后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宣传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大熊猫分布的最北区域-秦岭山脉开始实施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森林认证工作组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制定中国的森林认证政策;TRAFFIC中国项目成立;600多只天鹅返回青山垸越冬;西畔山洲替代产业初现成果,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2002年14块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全球第71份献给地球的礼物,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份“礼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陕西省林业厅签署协议,新建13个自然保护区及5条生态走廊。该项目旨在将秦岭区域破碎的熊猫种群重新联系起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四川大熊猫保护通讯创办,成为四川省各熊猫保护区间的一个有效交流平台;中国国有林首次获得FSC认证,共计420,000公顷;包括长江项目在内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投资大自然”项目正式启动。这个新启动的长江项目主要工作区域在湖北,目标是恢复沿岸湖泊与长江的联系。
2003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正式在北京启动并举行首次工作会议,计划在未来的二年里给中央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如何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书;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项目的推动下,陕西省政府批准新建5个熊猫自然保护区和5条生态走廊,使秦岭的熊猫保护区域超过15万公顷。这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确认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2005年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森林和贸易网络的一部分,中国森林和贸易网络也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该网络旨在促进承诺负责任的森林经营单位和购买林产品公司之间的市场联系;9块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到30个;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动创建的 “长江论坛”在武汉启动。来自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交通部、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长江干流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层代表首次共聚一堂,共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