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平台 > 中国投资率储蓄率

中国投资率储蓄率

发布时间:2021-04-14 10:21:54

Ⅰ 谁可以提供给我中国近10年来的储蓄率和人居GDP 的值啊!谢谢阿!尽快阿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

Ⅱ 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消费率低、投资率高、储蓄高的原因

一、我国消费率低的原因



1.劳动力充分压制工资。我国目前大约有1.5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每年还有至少几百万农民工继续进入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压制了工资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而扩大了收入差距,并压抑了大众消费的增长,导致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GDP增长的情况。

2.收入差距致储蓄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收支调查数据,10%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率高达96%,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只有63%。而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居民,这会导致平均的居民储蓄率上升而消费率下降。

3.相关制度需要健全。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工资水平从政府决定转向了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保护劳工的立法和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制度尚未健全。在劳动者收入单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没有形成补充市场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没有自发机制来保证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发生明显改善,但亟待进一步健全。

4.企业带动储蓄上升。企业储蓄迅速上升,成为带动总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合理的资源税体系和国有企业红利分配制度,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可以由企业支配,从而使企业未分配利润越积越多,成为企业储蓄的重要来源。

5.公共服务激励不足。各级地方政府对扩大产出规模、加快经济增长有强烈的冲动,而在完善公共服务和实现充分就业方面激励不足,过多地鼓励资本密集的大项目投资和大中型企业发展,而对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发展缺乏重视,这使要素配置发生倾斜,企业规模和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不断上升,因而减少了就业机会,扩大了收入差距,加速了消费率的下降。

6.公共资金存在漏洞。政府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制度规范不健全,透明度低,特别是对预算外资金的征收和使用更缺乏监督,导致了公共资金使用不当、流失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恶化了收入分配格局。



二、中国投资率高原因



  1. 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福利分房逐步取消,使长期被压抑的需求迅速释放。因此,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从1998年到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由3614亿元增加到1315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2.0%,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高7.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12.7%提高到2004年的18.8%。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消费有其双重性,对个人而言,住房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投资品。既能促进装修等消费,也会抑制其他消费。旧体制下,住房通常是福利性消费,不需个人直接支付消费成本,个人收入可以更多地用于其他消费;在新体制下,住房逐渐成为商品,个人消费时需要直接支付费用,这必然挤压个人的其他日常消费。2004年个人购买商品房已占商品房销售的90%以上,这也是为何现阶段投资率高、消费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积极财政政策
    从1998年到2004年7年间,国家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由此形成了数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经过若干年不断的追加投资,国债投资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出来,形成了较强烈的投资惯性,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表现尤为突出。如,总投资262亿元的青藏铁路,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10多万公里的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旧房屋改造投资也大幅度增加。
    3.重化工业加速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向住、行转变,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等产业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业的发展。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6.5%,比1998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2004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6.3%,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9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1.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2.7%,均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的增速。
    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投资,一些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7年(1998-2004)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02亿美元,比前19年(1979-1997)的总和还多1201亿美元。利用外资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1%,比1998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与此相伴,一些高耗能产业也在向我国转移,许多是通过加工贸易的形式进入我国的。2004年我国已成为钢铁、铝锭净出口国。



三、中国储蓄率高原因



1.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2.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


3.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


4.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5.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


6.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


7.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


8.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9.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

Ⅲ 投资等于储蓄,高投资率等于高储蓄率吗

在封闭经济中S=I,在不封闭的情况下可以有国际借贷,储蓄就不一定要等于投资了,S>I说明CA>0,S

Ⅳ 请问:储蓄率和投资率有什么区别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
投资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年度)内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但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受进出口的影响,又有生产额和使用额的区分。因此,投资率也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率=总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100%



投资率=总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100%

Ⅳ 我国投资率和储蓄率在2008年的时候分别是多少

2008年的投资率:43.92%
2008年的储蓄率:43.04%

Ⅵ 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在哪里找

对于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可以在国家数据库的官网查询(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具体步骤:

1、进入官网,选择年度数据选项

补充:

Ⅶ 用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储蓄率为什么很高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消费信心缺乏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的钱存入银行。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数据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这是看得到的财富。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地来自于过去,危害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Ⅷ 影响中国投资率的主要因素

定向增发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渠道,这几年实现了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增长。由于实施定向增发的门槛相对较低,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通过定向增发来解决项目的融资需求、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以及通过并购重组来扩大公司的实力。定向增发以其高收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然而参与定向增发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据统计2016年定向增发市场解禁的收益率同比下降了几乎一半,跌破定向增发发行价股票的数量和幅度也在变大。一方面,随着机构参与数量的增多,激烈的竞价使得定向增发折价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大量定向增发股票的解禁使得市场承压,而市场的波动也会反过来对定向增发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上市公司还可能发生定向增发项目的收益不及预期,导致业绩变脸,股价下跌,影响定向增发收益的情况。面对定向增发市场的急剧扩张以及参与定向增发风险的逐渐积聚,投资者需要分析定向增发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借此来实现对定向增发标的的快速筛选,以便更充分的完成参与定向增发前的准备工作。本文的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定向增发的假说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提出假设,并建立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本文对投资收益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定向增发折价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折价率越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增发的安全边际也就越高。第二个部分是关于定向增发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在这个方面,前人大都讨论的是机构参与一年锁定期的定向增发收益情况,而大股东参与的三年期定向增发收益情况却很少提及。故本文着重讨论了仅机构参与定向增发和有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这两种情况下定向增发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在折价率的模型中,我们发现实施增发前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是否参与认购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和增发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发上市日前一年的日均换手率和增发折价率有显著正向的关系,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增发折价率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在收益率的模型中我们发现仅机构参与定向增发的情况下,定向增发折价率、资产负债率对定向增发收益率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公司总市值和沪深300市净率对定向增发收益率有显著负向的影响。有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情况下,定向增发的折价率和定向增发收益率之间有着U型的关系。大股东或关联方的认购比例、三年期净资产收益率的复合年增长率对定向增发收益率有正向的影响。而发行期首日前一年的日均换手率对定向增发收益率有显著负向的影响。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领域:
金融; 证券; 投资;
关键词:
定向增发; 定向增发折价率; 定向增发收益率;

管好自己就能成功
8个方向,74个方法,学会自我管理。精选白岩松、孟非、孙俪、舒淇等70多位名人的故事,解析兴趣、个性、情绪...

曹操传(上下)
从小吏到圣人,历经数次磨难和升迁,如何步步升级、成就千秋伟业?曹操的人生启示录 >>

人际交往心理学
掌握人际交往心理学,再也不怕跟人打交道。拆穿行为的层层表象,挖掘隐秘的内心世界,掌握人际交往的秘诀。

读书是最美好的事
读什么书?读书应该达到什么境界?读书的方法与技巧……收下这本阅读指南,让读书成为最美好的事。

说话是门技术活——...
解锁与上级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说话是门技术活,掌握与上级沟通的9种技巧,提升工作效率,告别嘴笨拙舌。

再见,拖延症
再见,拖延症!帮你摆脱一大恶习——拖延。战胜拖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Ⅸ 中国储蓄率数据在哪找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阅读全文

与中国投资率储蓄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低于0 浏览:741
买国债一千万五年有多少利息 浏览:637
厦大教育发展基金会联系电话 浏览:175
广东省信和慈善基金会会长 浏览:846
哪几个基金重仓旅游类股票 浏览:728
金融债和国债的区别 浏览:515
银行的理财产品会损失本金吗 浏览:8
债券的投资风险小于股票 浏览:819
郑州投资理财顾问 浏览:460
支付宝理财产品分类 浏览:232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八条 浏览:856
文化礼堂公益慈善基金会 浏览:499
通过基金可以投资哪些国家的股票 浏览:943
投资金蛋理财靠谱吗 浏览:39
旧车保险如何过户到新车保险 浏览:820
易方达国债 浏览:909
银行理财差不到交易记录 浏览:954
买股票基金应该怎么买 浏览:897
鹏华丰实定期开放债券a 浏览:135
怎么查保险公司年投资收益率 浏览: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