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可以提供给我中国近10年来的储蓄率和人居GDP 的值啊!谢谢阿!尽快阿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
② 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在哪里找
对于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可以在国家数据库的官网查询(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具体步骤:
1、进入官网,选择年度数据选项
补充: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
自2009年以来,我国储蓄率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一万元。
③ 中国储蓄率数据表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④ 通货储蓄率如何计算
一、名词解释
1.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2.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3.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4.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其计算方便,手续简单。一般适应短期借贷。
5.复利法-----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利息额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复利是更能符合利息定义的计算方法。一般适于长期借贷。
6.年利率-----以年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7.月利率-----以月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8.日利率-----以日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9.官方利率-----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10.公定利率-----由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利率。
11.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12.固定利率----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的利率。它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
13.浮动利率-----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14.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5.差别利率-----指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用途、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借贷能力等实行不同的利率。它体现了金融机构不同的贷款意向以及国家的政策倾向。
16.短期利率-----一般来说,一年期以内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
17.长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总的来说,较长期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期的利率。
18.名义利率-----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19.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20.终值和现值-----任何一笔货币金额都可根据利率计算出在未来的某一时点上将会是多少金额。这个未来的金额就是终值,即本利和,而最初的本金即现值。
21.即期利率-----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示的利率。
22.远期利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23.到期收益率-----相当于投资人按照当期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一直持有到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24.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25.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降低的现象
20.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二、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利息 interest
利率 interest rate
回报率、报酬率 return rate of return
资本化 capitalization
本金 principal
单利 simple interest
复利 compound interest
年利率 annual interest rate
月利率 monthly interest rate
日利率 daily interest rate
官定利率,官方利率 official interest rate
市场利率 market interest rate
固定利率 fixed interest rate
浮动利率 floating rate
基准利率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差别利率 differential interest rate
长期利率 long-term interest rate
短期利率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名义利率 nominal interest rate
实际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
即期利率 spot rate of interest
远期利率 forward rate of interest
到期收益率 yield to maturity
利率的风险结构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利率的期限结构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违约风险 default risk
风险溢价 risk premium
流动性风险 liquidity risk
税收风险 tax risk
预期假说 expectation theory expectation hypothesis
分割市场理论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segmented markets theory
流动性升水理论 liquidity premium theory
利率对储蓄的弹性 interest elasticity of saving
利率对投资的弹性 interest elasticity of investment
利率管制 interest rate control
利率市场化改革 market 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三、公式汇总
1.单利法计算公式:
I=P·r·n
S=P(1+r·n)
式中, I代表利息额,P代表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2.复利法计算公式:
I=P[(1+r)·n-1]
S= P·(1+r)·n
式中, I代表利息额,P代表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利和。
3.收益的计算公式:
B=P·r
式中,B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息率。
4. 收益资本化的计算公式:
P=B/r
5.现值和终值的计算公式:
P=S/(1+r)·n
式中, S代表终值,P代表现值,r代表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
6.一次支付现值系数的计算公式:
一次支付现值系数 =1/(1+r)·n
式中, 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
四、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利息在收益资本化中的作用?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用利息来表示收益,从而使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种转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即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正是按照这种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的资产,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如土地,它本身并不是劳动产品,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于是就可以取得价格;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收益的资本化而视为资本,以人力为例,若一人年工资为 3万元,当年利率为10%时,他的人力资本额可达30万元。收益资本化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领域是有价证券价格的形成。
收益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规律日益显示出它的作用。如在土地的买卖和长期租用、相对工资体系的调整,以及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中,价格形成都受这一规律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益资本化”规律的作用还会不断扩大与深化。
2.怎样把握利率的种类?
各种利率是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的,以此更清楚的表明不同种类利率的特征。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 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差别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利率体系。
3.如何理解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对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西方的利率决定论大都着眼于供求对比关系的分析,认为利率是种价格。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如马歇尔的实际利率论就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生产率由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量和储蓄量的均衡点;凯恩斯的货币供求论认为决定利率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则倾向于增加货币持有数量,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供给包括总储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需求包括总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量,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马克思观点为指导,借鉴西方经验,考虑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幅度、国外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
4.如何分析决定与影响我国利率的主要因素?
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3)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经济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我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我国的利率水平;②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我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在讨论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时,应当注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简单地套用哪一种西方理论,而应该以马克思的利率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5.为什么说利率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经济杠杆”的功能?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它具有以下经济功能:联系国家、企业和个人、沟通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连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介功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分配功能;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功能;把重大经济活动控制在平衡、协调、发展所要求的范围之内的控制功能。
利率的作用正是通过上述五种功能发挥出来的。而利率之所以具备这些功能,是因为利率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由此,利率发挥“经济杠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宏观经济活动中通过影响储蓄收益可以调节社会资本的供给,例如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居民储蓄;(2)通过对投资成本的影响可以调节社会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例如提高利率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量,而差别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投资结构,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变动将影响社会总供求;(3)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利率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收益发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作用;(4)通过改变储蓄收益对居民的储蓄倾向和储蓄方式的选择发挥作用,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然而,利率发挥作用不是无条件的。它一方面要受到利率管制、授信限额、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环境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完善的利率机制,其中包括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等。如果利率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利率的杠杆性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使政府对利率的调控间接化。中央银行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从而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能影响利率,并使反映市场供求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符合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升降变化应有相当的灵敏度;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要建立在健全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且对利率有较高的弹性。只有从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有利率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⑤ 面对金融危机 各大银行储蓄率居高不下 你怎么认为
1.银行是间接融资的主要场所,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普遍受到资金短缺影响,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近期证券市场融资操作难、审批难,因此特别中小企业普遍采用银行贷款方式融资;短期出现需求大于供给;银行吸收资金采取基准利率下的浮动利率,各大银行储蓄率居高不下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2.国际积极呼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扶持,是对企业复苏和扩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发送信号,增加信心,经济复苏步步推进。
3.股市风云变化,上证指数总是玩“过山车”,企业、个人投资举棋不定,处于“流动性陷阱”银行储蓄风险相对较低,目前利率诱人,加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教育储蓄、养老储蓄、方式多样,效果显著。
⑥ 求1978-2014年中国储蓄率的数据,谢谢!
不知道你具体要哪一个,在统计年鉴上找吧。
举例: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⑦ 中国储蓄率数据在哪找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⑧ 为什么高储蓄率不好说详细点!
高储蓄率的利与弊
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抑制即期消费。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和长期下降的平均消费倾向。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已经由1952年的83.6%下降到2002年的58.2%,而2003年消费率又下降至56%左右。一项2004年一季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城镇居民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人数占比30.8%,消费意愿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而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为34.7%。其中城镇居民除对买车、买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外,普遍消费意愿减弱。
第二,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么多的钱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这笔存款。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存在着盲目追求贷款规模、忽视贷款质量的倾向,这无疑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2003年,国内非金融企业和部门各种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银行贷款高居85.1%,包括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在内的直接融资仅占14.9%。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另外,这种融资格局易使企业形成以外源融资为主,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资本结构,事实说明,这种资本结构是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
⑨ 我国1990-2011年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以及企业储蓄率是多少,哪里找或者怎么算,这是论文要的数据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⑩ 什么是储蓄率,我国近年来的储蓄率
储蓄率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总储蓄率和个人储蓄率。 总储蓄率是指一国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总储蓄率=总储蓄/国民生产总值×100% 在西方经济学中,总储蓄是居民个人储蓄,公司企业储蓄及政府机构储蓄的总和。 个人储蓄率是指一国个人储蓄金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中国的个人储蓄率则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个人在银行储蓄存款的金额占城乡居民或单位职工货币收入的百分比。 个人储蓄率=存入储蓄的金额/居民或职工收入总额×100% 在研究储蓄与收入的关系时,西方经济学认为可以用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来加以说明。前者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后者是指储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 储蓄率除了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之外,还受以下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1)国家的金融政策和经济指导思想;(2)人口与就业状况;(3)国民消费结构;(4)市场供应与价格变动情况;(5)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因素。
我国近年储蓄率在世界名列前茅,1994年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二,1996年储蓄率高达41.4%。1991年到1996年出现11100亿人民币的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