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二战对日不落帝国的影响
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里, 英国试图依靠其庞大的殖民地资源试图振兴其经济,在其殖民地区域建立了许多的项目, 比方说在埃及阿斯旺地区早在50年代苏联人入驻之前,英国便投资建坝,该项目既帮助埃及建立起灌溉体系造福当地的棉农,同时也间接加强了英国在兰开郡的棉纺工业的竞争力。但是英国传统的棉纺业此时已经不敌日本。英国的总体工业能力在下降。在三十年代,美国的拖拉机及汽车产量已经远超英国。英国的生产效率,竞争力及经济恢复也远不如同时期的纳粹德国。
1939年,二战终于开打了,英国的战前准备工作很差,显然不如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英军行动迟缓,指挥不当,很快便陷入重围。 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奇迹,英国在欧洲的远征军应该是全军覆灭的。
在抵御德国空袭的过程中,依仗劳斯莱斯引擎的威力英国飓风战斗机性能优于德国容克战斗机。加上德国空军的一些战术失误,英国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虽然得以自保,英国陆军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在希腊,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远非德军的对手, 在各个战场受到重创, 狼狈不已。
当然最让英国丢脸的的是其在远东战场与日军对决的惨败。 英军被派去太平洋战场的威尔士亲王号战舰被日本空军击沉,而后,香港,马来西洋,相继陷落。尤其是新加坡的失手让英国丢尽了面子。拥有10万之中的英军向3万日军缴械投降实在是英国战争史上的奇耻大辱。这也是首次欧洲白种人在亚洲被黄种人击败。这似乎是在告诉许多殖民地人民, 白人至高无上的优越性是虚幻的。 事实证明,白人照样可以被亚洲人击败。 这一系列事件给后来印度及马来亚等地区的独立运动人士壮了胆。
二战后,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其的制约。美国是信奉自由贸易的国家, 美国的财团始终认为,英国对海外殖民市场的控制阻止了美国商业贸易在全球的扩张。 加之战后,英国欠了美国一屁股的债, 在美国的处处施压下, 英国也不得不放松其对殖民地的控制。比如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里,美国非但不支持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占领,反而施压让其撤离。虽然表面上,英美之间的关系宣传成亲如一家,实际上,英国的有识之士都知道美国背地里是不断对英国做小动作试图削弱英国,美国在战后对日不落帝国的解体是起推动作用的。
② 二战期间,英国向哪些国家借款
英国的主要借款来自于美国,其次就是本国自己发行的国债。这也是国债的起源,其他国家自己都难保上哪里找钱来贷给英国。瑞士、瑞典、西班牙这些国家虽然有钱,但是都是中立国,又都怕引火烧身,所以只有美国会贷款给英国。
③ 为什么一战对英国的消耗是决定性的
英国还是欧洲的大国,但美国不会染指欧洲事务,在一战中,英国的伤亡超过90万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二战。在战争爆发以前,英国与德国展开了海军军备竞赛。德国每建成一艘军舰,英国就建成两艘作为回应。虽然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但是也无法长期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消耗。战争爆发以后,交战双方都感觉自己可以在半年内击败对手,在圣诞节之前可以回家。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速战速决演变成了长期的阵地战,双方都欲哭无泪。
在英国不参战的情况下,法国很难独自抵抗德国的进攻。德国显然会成为欧洲另一个大国,不过法国不会被彻底打垮。在欧洲那种复杂民族、复杂文化的背景之下,一个国家直接吞并另一个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的德国也不会变态到进行种族大屠杀或者类似于满清“剃发易服”的政策。法国最多也就是付出一些赔款,然后在割让一些土地。而德国会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强国,其实现在德国也确实是欧洲第一强国。
④ 昨天看《太平洋战争》中,有人提到了美国国家战争债券,想知道美国在二战期间买了多少战争债券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introces the Series E Bond.By the summer of 1940, the victories of Nazi Germany against Poland, Denmark, Norway,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France brought urgency to the government discreetly preparing for possible 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I.[19] Of principal concern were issues surrounding war financing. Many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advisers favored a system of tax increases and enforced savings program as advocated by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19] In theory, this would permit increased spending while decreasing the risk of inflation.[19]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Henry Morgenthau, Jr. however preferred a voluntary loan system and began planning a national defense bond program in the fall of 1940. The intent was to unit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baby bonds that had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with the patriotic element of the Liberty Bonds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20]
Cover of the August 1943 issue of the 4 Favorites showing "War Bond" beating Hirohito, Adolf Hitler and Benito Mussolini.Morgenthau sought the aid of Peter Odegard, a political scientist specialized in propaganda, in drawing up the goals for the bond program.[21] On the advice of Odegard the Treasury began marketing the previously successful baby bonds as "defense bonds".[21] Three new series of bond notes, Series E, F and G, would be introced, of which Series E would be targeted at indivials as "defense bonds".[21] Like the baby bonds, they were sold for as little as $18.75 and matured in ten years, at which tim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aid the bondholder $25[21] Large denominations of between $50 and $1000 were also made available, all of which, unlike the Liberty Bond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ere non-negotiable bonds.[21] For those that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rchase an entire bond at once, 10 cent savings stamps could be purchased and collected in Treasury approved stamp albums until the recipient had accumulated enough stamps for a bond purchase.[22] The name of the bonds was eventually changed to War Bonds after the Japane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on 7 December, 1941, which resul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ering the war.
The War Finance Committee was placed in charge of supervising the sale of all bonds, and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promoted voluntary compliance with bond buying. Popular contemporary art was used to help promote the bond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advertising was donated 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avings Program. The government appealed to the public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Norman Rockwell's painting series, the Four Freedoms, toured in a war bond effort that raised $132 million.[23][24] Bond rallies were hel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famous celebrities, usually Hollywood film stars, to enhance the bo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usic Publisher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encouraged its members to include patriotic messages on the front of their sheet music like "Buy U.S. Bonds and Stamp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 85 million Americans purchased bonds totalling approximately $185.7 billion.
National Service Board for Religious Objectors offered civilian b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ng World War II, primarily to members of the historic peace church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conscientiously buy something meant to support the war. These were U.S. Government Bonds not labelled as defence bonds. In all, 33,006 subscriptions were sold for a total value of $6,740,161, mostly to Mennonites, Brethren and Quakers.[25][26]
二战开始后 美国就开始发行战争债券 并没分几次发售 一直都在买 只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 债券改名了而已 发售面额最初是没张债券18.75美金 期限十年 期满后返还25美金 后来面值在 50-100美金的也开始发行 整个过程中 8千8百万美国人 买了1857亿美元的战争债券
⑤ 一战后英国为何从债券国变为债务国
一战和之后的二战都把英国打穷了,两次战争中英国都向美国买了大量的物资的军事装备,这些东西在当时可以不付帐,但战争结束后就得买单了。
具体到一战,英国在一战中从美国买了大量的武器,还在自己研制坦克上花了太多的银子,再就是对盟国的支援。
⑥ 求英国工业革命,一战,二战对英国的影响!!!
只有中文的
工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 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⒈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⒉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一战:
经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纽约转移到了美国伦敦,“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一战中,商船损失,使得其航运业遭遇重创,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
社会:一战使大量英国男子离开原先的工作岗位而参战,一贯被视为弱者的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战时工作,一方面妇女作为家庭支柱,承担稳定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妇女广泛就业,直接参加战时经济和社会事务,为英国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妇女社会经济地位,加速了女权运动的发展,而且使英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偏见有所削弱;经过一战的冲击、影响,英国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一战推动了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殖民地: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
削减,再之后英国的殖民地有很多开始独立,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很大影响;、
政治:英国自由党的没落;在一战爆发前,英国自由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立法,开创复兴的局面;历史事实证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下,才进一步激化了英国的国内矛盾,加剧了政坛的冲突,从而导致了英国自由党的没落
二战:
经济:二战让英国耗去250亿英镑巨额经费。为了支付军火费用,英国变卖了战前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国债较战前增加了两倍,外债高达37亿英镑。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开始降低,英国经济陷入依附于美国的地位。
⑦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债的走势,与1929年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债的走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⑧ 二战期间美国买战争国债的民众发财了吗
没有发财
二战中的美国国债实际上类似于国库券,都是约定利息的,发不了财版
能发财的,是一战之前,在国权际市场上出售的战争债券
典型代表就是1904年日俄战争之前,日本发行的国债
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结果这种债券利息很高(年利息超过12%),还是折价发行(票面打65折)
后来日本获胜后,价格大涨,不少投机商人赚钱了
⑨ 综合而论,二战五大战胜国谁损失最大
综合评定,因二战损失最大的当属英国了吧
以前始终停留着一个概念,就是谁死的人多谁损失最大,所以想当然的认为苏联和中国是二战参战国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因为两者都超过了两千万的死亡数字。不过后来了解到了人口损失比例这样一个概念,发现苏联和中国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背景的话,在二战参战国中至少都不如波兰的损失比例那样大,因为当时波兰二千七百万人口中竟然有五百万人直接死亡,其概念就是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死于那场浩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感觉这个世界上在和平年代最为宝贵的必然是生命,但战争年代最不值钱的却也还是生命,在整个二战失去生命的数千万人口中,死去的人就好似蚂蚁一样被碾杀,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来得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许这样说实在是太冷血了,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物品,死了可以再生可以再造,所以说仅凭人口损失来权衡惨重颇为片面。这个时候我又把目光放在了那些亡了国和半亡国的国家身上,先说亡了国的,如果说每个国家亡国都可以像法国、低地三国一样好似德国平稳接收一般近似于平稳过渡,使之可以保留大量的文化财产还算不错。但不同的是诸如德国、日本这样在战败国亡国时已然是千疮百孔的毕竟占据多数,作为欧洲、亚洲这两个引领着时代的强者,经过数年战争的洗礼它们被榨干了最后一丝血液,作为战败国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品尝到了战败的恶果,重工业损失殆尽,德累斯顿和广岛直接回到了石器时代,领土都分治管理占领军横行街头,从前的元帅、将军一个个走上了断头台接受战争的惩罚,可以说对于德国和日本来说,二战的战败算得上前所未有的耻辱,所以我又想当然的认为德国和日本应该算得上二战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因为它们在战争的终结连起码的自我支配能力都不具备了,这恐怕要比单纯的死人更为耻辱。但是战争说白了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游戏,只不过大家玩的过火动了手伤了身而已,战时战胜国可以让你千疮百孔回到石器时代,但战后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又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复苏生机,这样一来又让我对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是否给予德国还有日本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时至今日对于德国和日本而言它们在物质上俨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似乎二战对于它们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政治和战后的那短短十年,它们恢复的很快也成长的很快,如果你不告诉德国和日本的青年,恐怕他们永远都想象不到自己现在所处的优良环境曾经积满了遗留的航空弹片,所以说德国和日本也算不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既然是综合评定的话,我认为英国或许是经过二战一役失去最多也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因为它失去的似乎永远也拿不回来了,一战英国人失去的不过是商船和欠下的巨额国债,而到了二战英国人虽然也赢了,但失去的往日日不落帝国的雄风和那从前遍布世界的殖民领地,英国海军牢牢占据了世界三百五十年霸主的地位,但是二战之后把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大侄子美国人、英国作为世界一流,二战之后无奈的将自己划分到了二流阵营的行列、曾经遍布世界控制了四亿人口的殖民帝国,在战后仅仅十年的时间辖下就包括约旦、印巴、缅甸、斯里兰卡等数十个国家在内相继宣告独立,问题就是这失去的海军位置、这失去的超强国地位、这失去的殖民领土日后还有希望再夺回来么?恐怕英国人自己都没有那个信心吧。之所以之前我说英国是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就是因为还有一个国家和它遭遇了相同的命运,那就是法兰西,不过介于英国的影响力始终在法国之上,所以说在我看来综合评定英国或许是因为二战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了。
一张经典的合影(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苏联元帅朱可夫、法国元帅朱安)虽然大家都是战胜国,但是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四个国家中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美国,苏联人虽然最终也确立了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失去的东西比之美国太多太多了,而失意者定当是英国和法国这一对难兄难弟毫无疑问。
⑩ 二战时期美国租借法案哪个国家受益最大
是苏联
二战期间,按照租借法案获得物资最多的两个国家就是英有国和苏联
但英国特殊性,其一英国在战后还是还款了,而且英国被坑了。美国在1945年夏天突然终止了二战中实施的向盟国贷款的《租借法案》。英国政府当时需要新的巨额贷款,便于1945年向美国借贷43亿美元。1946年,英国又向加拿大借款12亿美元。这些借款是用于帮助英国购买石油、粮食、武器以及其他军事设备以继续参与战争。此外,对于战后英国的重建也至关重要。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的国债曾经居高不下,1950年时曾占GDP的200%。
这些借款的条件包括50年期限和2%的年利率。这些贷款从1950年开始偿还,尽管利率并不高,但是由于种种财政问题,英国有6次延期还款,其中包括在1967年货币贬值和1976年的经济危机时。
但前苏联就截然不同了,靠着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他们打败了德国,完善了自己的战争机器,在战后更是控制了东欧,成了帝国
而且苏联赖账了,之后没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