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舒马赫的年收入
本报讯 随着迈克尔•舒马赫上赛季历史性地夺得第七个总冠军,他的经纪人为他又签下了几份新广告合同,车王年收入将有一个大幅的提高,预计将达到1.2亿欧元,甚至极有可能取代高尔夫选手“老虎”伍兹,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体育明星。
车王的收入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法拉利车队的工资。本赛季舒马赫的身价为4000万欧元,而根据此间报道的新消息,如果法拉利想与舒马赫续约至2006赛季,必须再掏3500万,届时车王的工资将达到令人咋舌的7500万欧元。第二,广告收入。舒马赫与英国移动巨头沃达丰新签了一份价值400万欧元的广告合同,他同时还是壳牌石油、普利司通轮胎、欧米茄手表等著名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又能为车王带来大约2000万欧元。第三,投资收益。舒马赫投资的国债和股票基金可以为他带来1400万的进项。第四,特许经营。来自舒马赫车迷收藏品和许可经营权分配的收益大约1100万欧元。
按照老合同计算,舒马赫平均每站比赛能挣到550万欧元,如果他与法拉利续约成功,最晚到2006年,车王的个人资产总额将突破10亿欧元大关。(宽儿)
㈡ 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区别,怎么理解
1、 挤出效应会带来产出效应,比如加大投资力度、投资房地产、投资高铁、势必要花钱投资。这样积极的政府决策刺激了经济,带来产出效应,同时市场上流通的钱就多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预期,银行利率就要相应提高。
2、产出效应(output effect of money)--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实际产出量发生影响的一种反映。
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3、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的是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2)国债挤入效应扩展阅读: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从而利率升高,贷款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2、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3、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4、政府支出会以下列方式挤出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物价就会上涨,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就会下跌,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投资减少。
5、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㈢ 财政政策中投资津贴的影响
目前来讲,宏观经济出现了很严重的矛盾,突出的问题就是长期高速增长累积下来的一系列的结构矛盾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经济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在目前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趋势。
中国从08年春天开始到09年春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6%到10.1%到9%到6.8%再到6.1%,这么长时期的持续下降,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那么由此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宏观问题是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失业率持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不活跃。大量的企业停产、破产导致国民经济当中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削弱,然后伴随着劳动力的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中国城镇劳动力2亿多人,4%是多少呢?2亿多人的4%差不多就是1000万。2008年是4.2%,就是1000多万;2009年,预计的数据,政策目标是力争不超过4.5%,就算控制住,达到这个政策目标不超过4.5%。那从07、08到09,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是直线上升,从4%上升到4.2%再上升到4.5%。
除此之外,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开始让位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所以同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直线下降。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有三个世界第一(劳动力的增量,劳动力的存量,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劳动力的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直线下降的阶段。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慢下来,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带来最深刻的威胁就是失业率的持续攀升,而失业率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它背后有更复杂、更宽泛的社会内涵。
失业问题就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导致的宏观层面的突出矛盾,就是中国当前实体经济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针对这问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做出调整。
我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结合并调整好其结合方式。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类型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GDP的影响
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增加政治开支,包括政治购买和转移支付)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投资津贴)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 下降 增加 增加 增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由上图来看,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y0 ,利益为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为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也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y*,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使用的办法。如图中所示,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这两种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例如,上图中,IS和LM移动幅度相同,因而产出增加时利率也不变,若财政政策影响大于货币政策,IS右移距离超过LM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接下来这个表,给出了各种政策结合使用的效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1 扩展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展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扩展性财政政策和扩展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的情况,因此可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希望采纳
㈣ 试结合“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谈谈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实际阐释其发生与否、发生的
通俗而言,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比如,政府经常会遇到需要筹资的情况。这时,往往采取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方法。在政府发行国债时,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的出售便会导致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接着,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形象说来,就像是私人投资被“挤”出了公开市场。这就是挤出效应。在这时,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发明显。
当然,政府引发挤出效应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债。当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筹资时,由于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同样会引起挤出效应。另外,如果政府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时,政府支出增加便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它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以上所涉及的国债、税收、充分就业等与挤出效应有关的内容,由于涉及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不过,它们都可以从经济学最基本的市场供需理论加以理解。再以国债为例。大家都知道,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是个受欢迎的,它能吸引很多投资者,因而国债被大量购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于国债,实际上是投资于非生产领域,国债买得越多,就会导致用于企业生产的资金越少,因为大批投资人出于低风险获利的目的,不向企业投资了,生产所需的投资因此大为减少。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筹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将更加明显,将会对企业生产产生害处。不过,如果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它们将用于国家项目投资(即用于社会生产)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便被减到最小。
一般来说,政府支出增加会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私人会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产生一种悲观看法,认为收益将会减少,很明显,这时私人便会减少投资。
在当今世界,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同样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便是在特定情况下,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一种副作用。但是,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政策产生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与“挤出效应”相对,可以将之称为“挤进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所提出。这一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
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某些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即拉动私人投资,从而带动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如修建公路、绿化环境、通信建设、医疗卫生建设等,这些都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得私人投资成本下降,将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另外,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起更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就会给居民吃下“定心丸”,可以形成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未来有保障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便会不再保守,这样自然会拿出储蓄去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社会生产。
http://data.book.163.com/book/section/000BAfLS/000BAfLS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