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是税收的一种特殊方式对吗
不是。
国家取复得财政收入的途径主要制有四种,
一是税收收入。就是征收的各种税
2,利润收入。指的是国有企业上缴给国家的利润。
3.债务收入。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取得的财政收入。
第四是其他收入。包括国家增收的各种费用,罚款等
所以发行国债取得的收入不属于税收收入。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一下哦。
2. 有人认为:“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对此,你如何看待
国债一来可以抄为国家筹袭集资金,二来可以调整市场经济,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首先,国债到期是要还本付息的,就是说国家从人们手中借钱,如果到期无法还本付息就会引发经济混乱,或者国债数额巨大,一次性还本付息也会给国家很大的经济负担。
其次,国债是调节市场的,若一下子抽走太多资金,会让市场经济疲软。
国债的发行一定与市场经济相协调,过量的发行国债会导致市场经济的不稳定。
3. 增发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是拉动经济增长长期有效的方法 请问这句话对吗
可这句话是正确的,是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实现的!!!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专,因为投资和实际属利率是反向变动关系,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政府购买,也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增加了国民收入!!
增发国债,相当于增加了政府投资和政府购买,从而也拉动经济的增长
4.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是税收的一种特殊方式 对还是错
错。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回
税收的特征是指税答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方式,与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的特殊性。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基本标志是税收 的“三性” 。
税收与公债的区别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债,通常以发行 公债的方式募集,或由政府委托银行代募。外债是国家在国外举借的债,包括在国外发行或 推销的公债和向外国政府、 经济组织和私人的借款。 公债虽然也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形式, 但一般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 因为它属于一种信用关系, 有借有还, 必须按时支付利息。在发行公债的年份,表现为财政收入;而在还本付息的年分,则表现为 财政支出。
5. 发行国债导致的到底是财政收入增加还是支出增加感觉很矛盾诶…
发行国债肯定增加的是财政收入呀。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有4个来源。
第一是税收收入。第二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第三就是国债收入,第四是其他收入。
6. 为什么发行国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使经济复苏而发行汇票则会降低投资需求
发行国债,民间投资人资金购买国债,资金集中到国家手中,国家用金钱进行版宏观调控,权刺激经济。并不矛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刺激经济无直接关系,刺激经济需要扩大内需,一般是降低银行利率,使民众取出现金刺激消费。
7. 辨析题:发行国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国债怎可能是财政收入?难道不用还吗?既然要还,那便是负债,怎么可能是收入。
所以,国债发行的目的是平衡财政收支,以应付必须的开支。如果越多越好,除非政府觉得利息不是钱。
8. 发行国债就是为了弥补财政收入不足。 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错误,发行国债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9. 辨析: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国债发行越多越好的观点不对的,什么都有个度。也存在风险,一是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二是国债增发的融资风险。
10. 为什么国家要发国债,直接增税不就能增加财政收入,有更多的钱能花了吗
其实是等价的,李嘉图已经分析了这个问题,就是李嘉图等价定理。不过这有一定的前提,就是封闭经济和政府活动的非生产性。现实中这个前提几乎是不存在的。
征税和举债是否等效,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托宾(Tobin,J.)在其著作《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Asset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一书中,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失效,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财产为正值
首先,等价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 遗留给后代的财富并不总是正值。比如,虽然消费者关心其后代的效用,但如果后代比他本人更富裕,他便会认为即使从后代那里获得财富,也不会影响后代的效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留给后代的财富就不一定会是正值,这并不改变消费者的利他属性。
实际上,消费者也许并没有遗赠动机,因为可能他们没有子女,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他人的福利。因而,当政府采用公债替代征税时,消费者便不会将债券留给后 代,让其用于应付未来税负的增加。相反,由于偿还公债本息所需增加的税收要在他死后才开征,因而他所要承担的税负的现值下降,财富会增加,因而消费者当期 的消费支出完全可能会随之而增加。
数额相同
其次,支撑等价定理的假设是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税负的数额相同,并且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这一假设很容易遭到攻击,因为现实生活中一次性总付的人头税并不存在,政府的财政政策常常会造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对每个消费者来说,税收减少的数额不可能相同,并且消费者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为了方便说明,假定政府减税政策的受益者为消费者人数的一半,受益 者当期税负减少200元。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要保持不变,因此,减税而引起的收入减少,政府将通过向所有的消费者发行100元的债券来筹措。假如政府 债券利息为年息5%,人口不变,若政府在第二年偿还本息,采取向每个消费者征收105元的新税来实现。
范围的不一致性
公债持有者与税负承担者范围的不一致性,以及同为公债持有者、税负承担者,其公债持有比例与税负承担比例的不一致性,使社会资源从税负不变的消费者转移到 了税负减少的消费者手中。其结果是,减税的受益者将会增加当期消费,受损者将会减少当期消费。消费结构的这一改变,是否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取决于受益者 和受损者之间边际消费倾向的对比。如果二者相等,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如果二者不等,前者大于后者,社会总需求会增加;而前者小于后者,则社会总需求便会 减少。消费者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的差异,使李嘉图等价定理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