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发行国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是财政政策.
国债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发行国债是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发国债就属于公开市场业务."这句话是错误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国债是该货币政策实施的标的物,不是货币政策的工具.
❷ 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债券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这个问题需要很多字才能阐述清楚啊 具体可以参看货币银行学或者货币金融学的书籍 我大致说说吧 产出由有效生产力决定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就是落脚到如何影响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与资金的供求关系
希望采纳
❸ 国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按市场利率发行国债是财政政策。但不按市场利率发行国债是货币政策,即公开市场操作。
❹ 为什么政府债券是货币政策,国债是财政政策
这是货币政策,购买债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债券价格上升,同时市场利率专下降。
财政政策是属指财政部的购买,包括基建工程、国家建设、军费开支等等。
但是货币政策是指与货币发行量相关的,调节货币和利率,控制信贷。
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等一般政策,也有信贷控制等选择性政策。
❺ 财政政策中的公债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有什么不同吗
不一样,政府发行公债是解决财政收支问题,所以是财政政策的一种,但同时公债是具有货币效应的。
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是调节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已有的债券,在短期维持货币供求稳定。
❻ 公债与货币政策关系
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根据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差异,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所谓广义公开市场,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有限,因此,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之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以达到调节信用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所谓狭义公开市场,是指主要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发行量大,且流通范围广泛,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需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就可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量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长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3.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❼ 为什么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您的问题,规范来说应是,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进行正回购,即央行与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将央行自己所持有的国债按照面值卖出,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后,再将这部分国债买回,央行按中标利率支付的利息,就是这段时间内资金的使用成本。
央行按规定的期限(一般为28天、91天等)实施正回购出售国债时,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要将其在央行准备金账户中的超额准备金划转给央行,用于购买这部分国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中准备金是分两部分的,一是按期核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额的部分,就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用于商业银行同央行或其他商业银行业务结算或往来。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必须按一般存款账户存款余额核缴,不得动用。而正常情况下,该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当下一期法定存款准备金按当期一般存款账户余额核缴时,由于先前该行与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时购买了央行出售的国债,超额准备金被占用,甚至其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内的准备金余额有可能达不到法定存款准备金额度标准,只得大量上缴准备金,充实其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
这样一来,该商业银行能用于贷款的头寸就减少了,只得减少新增贷款的额度。也就是说,央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的正回购,回笼了一定量的资金;又同时利用了存款准备金制度限制了商业银行后期发放新增贷款的能力,减少了货币供应量。所以,是有时效性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这是因为,随着正回购的到期,这部分资金又回流到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中,这时商业银行在下一期可相应的减少准备金的上缴数量,适当增大新增贷款额度。
❽ 公开市场业务属于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市场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指央行在市场上买卖国债。
❾ 卖出政府债券属于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这是货币政策,政府购买债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债券价格上升,同回时市场利率下降。
财政政答策是指财政部的政府购买,包括基建工程、国家建设、军费开支等等。
但是货币政策是指与货币发行量相关的,调节货币和利率,控制信贷。
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等一般政策,也有信贷控制等选择性政策。
❿ 发行国债属于哪种经济政策
国债的挤出效应是国债的副产品,挤出效应等于政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间主体的权利,表明政府参与市场过多,因而损害了市场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因为政策支出规模的扩大而压抑、排挤了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合适了,意味着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挤出效应存在与否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债务对利率的影响,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经验以及多国实践的研究都令人惊奇地发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选用我国1984年-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预算赤字与利率并无直接关系。这表明挤出效应存在的现实性较难把握,原因是挤出效应的产生,存在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如果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其价格则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政府支出对利率和私人投资影响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其次,如果在预算赤字以及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时,货币供给相应增加以及增加额能够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需要,则国债扩张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可抵消挤出效应。自从我国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通过国债发行扩大财政支出并未产生挤出效应。基本原因在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量增加,银行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和资金剩余,增发国债使银行一部分剩余资金转化为投资,并未由此引起利率和融资成本上升。从国债投资的领域和项目看,也不存在取代、排挤社会投资的问题。适应财政扩张的要求,中央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是国债政策重要的约束条件,如果国债政策导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国债政策的实行就必须十分谨慎。1994年《预算法》和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前,财政部一直与中国人民银行保持直接融资关系,相当部分的政府赤字采取了货币化融资方式。到1994年末,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和长期借款余额高达2145亿元,占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2.2%,相当于当年GDP的4.6%,而同期国债负担率也只有6.1%。这种用创造新货币的办法支付债务本息的赤字融资方式,是这一时期通胀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后,财政赤字必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中央银行不能从国债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这就从制度上阻断了财政赤字扩大直接引起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并导致通货膨胀的渠道。但是,赤字债务化以后,财政赤字与超量货币发行之间的间接通道依然存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间接影响的大小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关系密切。目前,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中央银行会根据货币和信贷稳定增长的要求进行国债的买卖,吞吐基础货币。由于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过多,则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收回基础货币,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国债交易只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会构成通货膨胀的诱因。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资金偏松,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大规模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创造了条件。1998年的1000亿元建设国债只对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就是考虑到1998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偏少,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商业银行资金存差较大,物价总水平继续下降。此时增发国债不仅不会导致货币过量发行而引发通货膨胀,相反却可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