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始末
日本在70年代-80年代时 经济急剧腾飞和目前的中国很相似 日本也是利用国家财富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这带来工作也带来了财富 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的基本设施建设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是日本政府依然大举国债 来疯狂的建设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房地产也开始兴起 日本人对土地的疯狂甚至超过了中国大量炒作使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出现 假繁荣经济也开始产生 但是给日本带来致命性的还是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的“广岛协议”迫使日本对外出口出现锐减 失业率居高不下 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又大举国债继续建设基础设施 但是这使得日本政府财政及其恶化 也使得日本经济开始下滑进而崩溃 到90年代时已经基本崩溃 加上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是让日本经济复苏吃力 这次的金融危机机会要了日本的命了 呵呵 (一个一个字的打好累啊)
㈡ 为什么中国购买日本国债会让日元升值
增持日元,会让日元升值。日本这个国家的出口对日本来说很重要。如果日元很贵的话,那日本经济可是有危机了
㈢ 关于上世纪末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
(2)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关于泡沫经济破灭对不良资产的影响,日本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才首次宣布,按照国际通行国际会计标准计算的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已经达到50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个估计偏低,有西方人士认为,到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经超过日本GDP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是不良资产。
(3)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使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占日本GDP60%的个人消费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续下降。
(4)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出现了零增长。
㈣ 日本国债总额已经是GDP的240%了日本人就不担心吗
日本的情况和希腊以及欧盟国家的情况还是有些不同的,日本的国债持有者大约三分版之二以上权都是日本的国民和机构所持有的,日本政府主要面对的都是内债而不是外债,只要国民能和政府站在一起的话对于日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日本本身也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国(仅次于中国),负债过多自然有问题,但是爆发像希腊那样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㈤ 日本有非常严重的债务危机,为何还没有爆发
日本没发生债务危机是因为日本的债务多是内债,外债的比率占1/10不到。日本的债务为11.5万亿美元,而日本的GDP为5万亿美元,日本的负债率为224%多,显然日本的债务是GDP的两倍多,负债率是美国的2倍,但日本没有发生债务危机。
日本债务危机没有爆发的另一个原因他们向国内民众借钱,也就是向国内发行债券。而在日本,老百姓在银行存钱是要收取手续费的;另一方面,日本人存钱是没有利息的,甚至负利率。而日本发行的债卷利率从来不会超过1%,通常也只有0.3%。如此一来,日本政府对于金融是何其的精打细算。这就稳定了日元不发生危机的基础,日本政府发行的债卷90%都是国内民众买走的。
所以日本债务危机不会爆发。
㈥ 新闻上说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超过1000万亿日元了、那大家觉得日本会国家破产吗日本如果国家破产会不会
日本国债90%是在日本国内消化。所以不会出现类似希腊债务危机的情况,更不会出现国家破产的情况。日本现在正在以增加消费税 日元贬值 削减财政支出的方式消化债务 所以不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另外国家债务和公债不一样。日本国家债务只有不到700兆日元 地方债务300兆左右 所以日本的实际国债累计没有你说的那么多。此外,十年期日元国债的长期利息只有0.8%,所以日本国债负担的利息压力很小。
相反 中国的地方不良债务就非常惊人了。与其担心日本还是担心担心国内吧
㈦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1、日本1990年危机的背景是什么?
(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政府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加了,才会更多地去消费、去储蓄、去投资,才能刺激生产。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克服“滞”;市场供应增加了,就能克服“胀”,从而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同时,“我们不只是希望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而且还要通过减税来减少政府开支、压缩政府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里根,1991)。
(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里根经济学”为基础的,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1980~198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3.3%,失业率降到6%,平均通胀率大幅降低到4%。但是,由于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不断增加,里根政府关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时,美国私人部门的盈余和政府部门赤字尚能大体保持平衡,两者抵消仍能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净储蓄额还能为政府的过度开支提供融资支持。1980年以后,美国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投资持续缩小,政府支出不断扩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198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79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9%。1985年,里根总统第一届任期结束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为212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5.2%
在里根政府实施减税计划、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美联储则通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上任之初,他就连续三次提高利率。当时,美国的官方利率达到两位数,明显高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市场利率高达20%左右,比主要发达国家大都高4个百分点。
(三)美元持续升值与巨额贸易赤字。
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启动了“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过程。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升值。1979~1985年2月,美元与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比率上升了73%,美元对这些国家的汇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的水平。
美元升值使美国的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1980年,美国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1982年增加到360亿美元,1983年增加到670亿美元,1984年增加到113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赤字使美国从1981年的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转变成1985年的拥有1110亿美元负债的债务国。在4年时间里就发生了高达2500亿美元财富的转移。到1986年末,美国对外净债务总额达2636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
对于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贸易赤字是过度投资的必然结果,而过度投资又是巨额预算赤字造成的。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当时担任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一再向里根解释,只减少贸易赤字、不减少预算赤字不利于国民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运行。但是,里根政府始终没有把削减预算赤字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保罗·沃克、行天丰雄,1996)。
1985年初,美元涨风席卷了整个国际货币市场,美元汇率已经达到了极端高价。盛极必衰,从1985年2月起,美元开始走低。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贸易计价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的贬值过程也就是非美元货币的升值过程。因此,也是从1985年2月起,世界主要国家的非美元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也开始走强,并从此进入了一个持续升值的通道,后来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了日元的升值进程。
(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受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和出口衰退的影响,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1985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日贸易决议案》和《紧急贸易及促进出口法案》,提出凡对美出口超过从美进口额65%的国家,将对其进口产品一律征收25%附加税。日本首当其冲。1985年9月,里根总统首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授权对日本进行贸易报复。
(五)“国际经济协调”和詹姆斯·贝克。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无法保证协调参与国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尤其是汇率政策合作,寻求最佳政策组合,以提高参与国的福利水平。1973年以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方主要国家实行本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协调双边汇率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从1976年起,在牙买加体系下,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协调,尤其是多边汇率政策协调,主要通过七国首脑会议或七国财长会议的形式进行。
1975年,在法国朗布依埃举行的第一次七国首脑会议,标志着以大国会议方式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开始,不过,这次会议主要强调各国内部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讨论国际经济协调问题.1978年的德国波恩会议,第一次提出,七国政府应该联合行动,共同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次会议是国际经济协调的真正开端。1982年,法国凡尔赛会议建立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五国财长会议制度。1986年,加拿大和意大利加入,成为七国财长会议。其中 “广场会议”是汇率政策协调的典型例子;1987年的“卢浮宫会议”增加了包括利率、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等在内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内容,成为利率政策协调的一个典型例子。 1985年初,詹姆斯·贝克成为第二任里根政府的财政部长。他是一个强硬、务实的政治家,主张采取实用性贸易政策来解决美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为了降低美
元汇率,减少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他要求召开五国财长会议,并提出了就多边汇率问题进行联合行动的“国际经济协调新措施”。
(六)日本的1985年。
在日本历史上,尤其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的过程中,198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其中的一环。
1. 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曾带有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2. 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1983年,中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后来的“广场会议”和“卢浮宫会议”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3. 1985年前后,日本还酝酿着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即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舆论更是指责日本政府封闭市场,输出失业。这些舆论给了日本政府以强烈的震慑。1985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1)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2)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3)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显而易见,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同一个年份,本身就缩小了宏观政策的回旋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国内经济目标与国外经济目标问题、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增加了宏观政策选择和调整的困难。
(七)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
1985年前后,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与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从1964年开始,日本出现了贸易盈余,并逐年扩大,由此引发了长期的日美贸易冲突。1980年以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激化、贸易摩擦升级。1980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76.62亿美元,1985年为461.5亿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5倍。
(八)“中曾根主义”。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内阁首相。1983年,他提出了日本的“大国
思维”战略,从此日本进入了“中曾根主义”时代,即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以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理想。
早在1964年,日本加入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时,日本政府就提出,“日本只有争取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直接参与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和发展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大国”。1983年和1984年,中曾根在七国首脑会议上反复强调,日本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现以内需为中心的稳定增长,维护世界经济自由贸易体制,通过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通过稳定外汇价格,扩大世界贸易。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这些讲话均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阐述日本立场的,大国思维跃然其中”。
2、日本1990年危机的诱因是什么? 日经指数看跌期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首先,政府及政策部门决策失误与泡沫经济直接相关。美国的高压迫使日元快速升值,与大幅降低利率一起诱发了金融资产泡沫的产生。而股市泡沫迅速膨胀之时,日本银行却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直至1989年5月,才将维持了两年零三个月的超低利率提高,延误了使过热经济软着陆的时机。之后日本银行连续五次加息,至1990年8月,2.5%的再贴现率已提高至6.0%,同时出台了土地融资的总量控制、土地税制改革等严厉的紧缩政策,最终刺破了泡沫。
其次,来自国际市场金融衍生商品的冲击,给日本证券市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力。日本于1984年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政府管制,开放了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的自由流动,为投机资本的入侵打开了大门。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运用诸如股指期货这一崭新的投资手法,与现货指数之间进行套利交易,对大牛市的破灭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而高盛发明的“日经指数看跌期权”最终要了日本股市的命。日经指数看跌期权做为一种权证很容易买卖,普通投资者交易时很方便,看空的力量大增。同时日本人沉迷在股价上扬的梦幻中,认为股价怎么可能下降呢?所以日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在诱惑之下纷纷与高盛对赌,签订巨额对赌合同。衍生品的交易使得泡沫加速破灭。
最后,银行和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1990至1991年,日本证券公司、银行丑闻频发,如野村、日兴等证券公司为大客户填补损失,富士、东海银行等以假名义提取存款等欺诈事件,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动摇了投资者信心。在大牛市面前,追逐资本增值的投机目的使投资者狂热地投入到股市,投资者信心过度膨胀,风险意识薄弱。
3、日本1990年危机的有哪些前兆?可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1)危机前的征兆:
1985年的“广场协议”成为日本股市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日本股市由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盈利推动转向估值提升。日本央行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对经济的紧缩作用,采取了低利率的扩张政策,结果导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明显增速,M2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迅速增长的财富使广大投资人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催生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也为日后的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阶段,日本实际GDP仅增长17.19%,但汇率升值了72.17%,股市上
涨了456%,市场估值水平由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
(2)经验教训:
a) 宏观政策的失误
1985年9月七国财长会议之后,日本一味迎合美国的需求,放纵了银根,以刺激国内需求,降低居高不下的贸易收支盈余。此外,由于80年代重建财政、减少财政赤字和减少国债发行量成为日本最优先的课题,使得刺激经济的工具完全靠央行的再贴现率的下调。
b) 金融自由化的负面效应
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企业开始积极利用证券市场筹资,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恶化。外汇市场的过早以及衍生工具的发展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冲击,国际投行与本国金融机构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风险的监控与管理。
4、日本1990年危机时美日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态度如何,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1990年2月27日,日本财务省出台了限制房地产贷款的措施,由于市场对政府的限制措施将会损及地价的担心,导致此后的股市下滑更为剧烈---戳破资产泡沫的利刺
日本央行并未意识到泡沫破灭,反而认为股市和地价仍会居高不下,日本经济依然过热,因此在1990年8月将政策利率从5.25%急升至6.0%。
1991年7月,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从6%下调至5.5%,同年12月财务省宣布废除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措施,但这些举措并未阻止股市走低和地价下滑。
1992年2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经济将陷入衰退,日经指数当年3月跌破2万点大关,并在8月跌破1.5万关口。政府在随后几年都在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促进股市回稳。同时,央行也阶段性降低政策利率,并在1995年 年9月降至0.5%。
㈧ 日本在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和12月先后采取了“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和“紧急经济对策”措施,被称为“三级火箭助推”。三次政策措施共投入财政资金12.4万亿日元,相当GDP的1.9%,预计将带动75万亿规模的事业投资。
三次经济对策主要包括支付定额消费补贴金(2万亿日元)、下调高速公路收费、改善就业政策、住宅减税、实施医疗、看护、社会福利政策等措施。同时,为了加强金融系统的稳定,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担保规模扩大到30万亿日元)、增加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公共注资(12万亿日元)、成立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股票回购机构等。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向短期金融市场大量供给资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市场提供美元流动性,两次下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诱导目标,2008年10月从0.5%下调至0.3%,12月从0.3%下调至0.1%。2008年12月,又实施购入长期国债、购买一般企业商业票据(CP)等特别措施。直到2009年6月,日本银行一直维持0.1%的低利率不变,继续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鉴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恶化速度加快,日本政府又于2009年4月决定出台新的“追加经济对策”,追加额高达15.4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3%,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财政投资,预计带动56万亿日元的事业规模。据预测,此举将推升2009财年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
上述一系列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已初见成效。2009年5月份以来,日本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出现若干回暖迹象,节能汽车减税及绿色补贴、定额消费补贴金等对策已产生效果。据预测,如果不实施经济对策,2009年度实际GDP将为超过-5%的负增长,而实施经济对策后,将维持在-3%左右
㈨ 新闻上说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超过1000万亿日元了.那大家觉得日本会国家破产吗日本如果国家破产会不会很惨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债过多未必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有国债的,而中国是少有的没有国家债务的国家(不是指买的国家债券),这也跟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有关。
看国家债务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主要从它占当年国家总收入的百分比来判断。下面举两个例子
首先是希腊,希腊前几年由于国家债务达到了90%以上的比例,最终导致国家破产,致使整个欧元区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㈩ 国债话题:日本可以撑多久
这篇文章是上一期的周报的商业版的话题。因为正好现在国内反日浪潮高涨,就贴出来和大家共享一下。 总之,日本的路已经走到头,大概就是7-8年的时间了。在这个阶段,决定性的因素,是看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有多快。 对其他国家而言,真正对日本经济的打击,不是抵制日货,而是拒绝去日本旅游消费。因为如果日本品牌货物,不是在日本本土生产,其利润将无法帮助日本的财政危机。 今天想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日本的国债,到底可以撑多久。 先看一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图。 从这里看到,日本是最严重,基本冲着200%去了。所以大家想知道的,就是AKB48 其实任何国债过重的国家,如果你可以把财政支出减低下来,说白了,就是把老年人的社会安保费用降低下来,就可以顶一阵子。 最近大家可能没注意一个消息,就是中国的香港地区,现在是全球女性最长寿的地方。 本来是日本的,不过因为这次的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日本政府的救灾措施一塌糊涂,不少老年人被遗弃在灾区受饿受冻而死。当然还有不少自杀的,就把日本的平均寿命给拖低下来了。 美国就有小年轻们对战后婴儿潮一代,胡吃海喝把美国的未来搞垮非常不满。有人提议将这些将来的婴儿潮老年直接送毒气室,就解决美国的财政问题了。 当然这种是极端的气话,因为要动社会安保,在选举频繁的国家,是比较难的。因为国家放弃了的养老责任,肯定会落到中年人的肩膀上。 日本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大部分的日本国债,是掌握在国内的机构和民众的手里,所以不受到外国人的威胁。 这张图是外国人持有国债的比重,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国债很少外国人持有。 当然日本经济一直处于通缩状态,也导致了这个结果。 但是日本由于人口老化的原因,非常明显家庭的储蓄率慢慢开始枯竭,现在逐渐要靠企业和公司机构手上的钱,来支持国债。 而企业和公司的利润,主要受到了两个打击。一个是持续的日元升值,一个是核灾难之后无法大规模启动核发电能力,导致天然气发电的成本太高。这个已经从日本的外贸数据核企业盈利报告上显示出来了。 这个因素加在一起,估计日本会在2018年的时候,国债撑不下去。 最近日本搞的5%消费税增加,算是一个短期的救命方案。而且这个方案还只可以顶几年,估计到2015年的时候,就会再次提高一把。不过如果日本的财政赤字不能有效缩减,就算两次提高消费税,在过了2020年的时候,估计就比较麻烦了。 这个时候,看日本的财政赤字,就要看其经常帐户是不是还能保持正数。 现在主要影响的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没有了核电之后的能源进口,另一个是日本产业转移出去的空心化。 日本海外企业的生产,在2010年占比是18%。如果在2020年上升到24%,那么还可以保持正常帐户。但是要是上升到33%,那么贸易赤字就会增长很快,导致2019年出现经常帐户负数。 那么当日本的国债得不到内部支撑的话,就必须寻求海外投资者的帮助,而这个时候就是资本大鳄们用攻击欧洲的方法的时候了。 当然日本政府如果可以同时增加收税的同时,把社会安保给裁减下去,就会令日子比较好过。 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日本本国投资者失去信心的话,又正好有一个大得可以容纳日本资金的市场出现(比如说中国债券市场),那么大家就可以逃离生天了。 看一下日本的人口老化率,确实比较恐怖。 这张是全球主要人口大国的非老年人比重。 所以看日本人能不能在减低政府社保支出和加重税负的双重打击之下挺过来,不然的话,大概7-8年之后,大家就要准备炮弹,摧毁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