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国内层面的三重因素会推升物价
一是资源价格改革会增加资源消费成本,其中包括电价上调,水价上调,成品油价改革以及各种环境税和资源税的推广普及;二是社保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最低工资收入标准翻倍计划必然会推升必须消费品价格;三是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力成本上升也是必然趋势。
基于上述判断,债券投资以短久期为主,进可功退可守。
2012年债券市场创新力度和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者参与群体和创新投资品种。投资机会将重点关注场内债券市场的高收益债券
鉴于资金面偏紧的长期压力,债券投资又是偏重短期债券,这样留出相当一部分头寸投资货币市场,收益也将是相当可观和可行的。
② 如何改善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扩大市场交易主体,提高国债交易活跃程度。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达到了693家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但是,目前的投资者数量还很少,一般的非金融企业无法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
第二,对国债的发行进行长期规划。现在财政部国债发行是按年度发行额管理的,这是制约短期国债发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债发行如果实行额度管理,在长期内统一规划国债的品种与数量,将有利于国债期限结构的改善,改变目前偏重于中期国债,长期和短期国债不足甚至空缺的状况。
第三,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但我国目前仍十分缺乏专业的债券投资基金。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建立债券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双向报价,有利于发现市场价格,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第四,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监管。随着国债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风险防范问题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为防范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冲击国债市场,必须完善法规,加强监管,稳步推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五,提高国债发行计划透明度。提高国债发行计划的透明度可以使投资者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行为,也能避免国债发行市场上对个人投资者的不公平行为。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做到了按季公布国债发行计划。今后需要继续加以完善,为市场有序、平稳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③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概况
· 1.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问题,请网络文库“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产品”文章中第一页中查询。
http://wenku..com/view/e345650d763231126edb1195.html
2.交易规则,请网络文库“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规则”中查阅。
http://wenku..com/view/990d0a83bceb19e8b8f6bae5.html
3.监管条例,请阅读网络文库”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 “。
http://wenku..com/view/d12f3207de80d4d8d15a4f81.html
4.各交易主体如何盈利,请网络文库“ 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业务介绍 ”第三章中专门介绍了盈利的模式。
http://wenku..com/view/83786a1afad6195f312ba691.html
④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怎么样
这方面的论文在一方网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一方网王老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
这里还有些资料,你看看
资产证券化可以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提供新的融资和投资渠道,提高资本周转率,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还可以解决资产负债不匹配、资本不足等问题,同时转移部分系统性风险。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不仅可以在现有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上丰富产品内容,满足各方面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而且可以根据控制风险需要推出表内双担保债券,减少投机行为。但是,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权威的评级机构,进入门槛较低,信用评级缺乏公信力;二是资产证券化领域法律不健全,资产证券化的税收、会计与信息披露等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三是投资者数量有限、市场规模太小;四是监管过严、审批程序复杂、且期限较长,导致产品数量太少,没有发挥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关于如何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笔者建议,一要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扩大市场规模;二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三要完善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四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提高评级机构质量,创造信用评级需求,加强评级机构道德风险管理;五要拓宽市场参与者范围;六要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支持证券化业务发展。
还有不懂的地方,你上一方网自己看吧~
摘要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基本思路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理论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分类
建立利率模型与确定利率波动率
专项分析:MBS分析
MPS分析
CMO分析
商业房产按揭抵押债券
美国次贷危机的理论分析
美国住房贷款证券化
次级贷款概述
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
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了经济增长
次贷危机发生过程
次级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的过度的透支消费
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存在漏洞
投资银行过度竞争
金融杠杆化程度过高和金融机构短期行为
信用评级领域存在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借鉴
借鉴场内金融工具经验
金融法案改革控制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改革推出巴塞尔协议Ⅲ
房屋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现状与问题
房地产市场与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
债券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位置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
证券化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信用评级体系存在问题
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与参与者数量不够
SPV的监管
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与创新建议
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
推出MBS的可行性
完善证券化品种推动金融创新机制
相关法律与制度创新
法律建设方面创新
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
适用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调整
会计准则一致性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质量
创造评级需求
加强监管防范道德风险
拓宽市场参与者范围
引入机构投资者
引入个人投资者
引入外部投资者
货币政策与资产证券化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宏观调控引导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
结论与展望
后记
最好先拟提纲,再写论文,你参考下这个吧,当时一方的王老师给我,直接就通过了,呵呵,老师拿我的当别人的范文了
你好
⑤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2020年3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3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37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3875.2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6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61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1156.2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7万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债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⑥ 关于我国债券市场现状的描述,正确的有( )。
【答案】A、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知识。选项C应该是债券市场的主体是银行间债券市场。
⑦ 我国债券市场目前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问题之一: 市场规模小,交易不活跃 在中国,债券市场本身就并不发达,而企业债券市场相对国债和金融债的发展更加缓慢,在美国,企业债券余额则基本保持在整个债券市场的20%的份额。 交易不活跃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债券的流通与转让只能在交易所进行,而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存在诸多限制性条款,按规定只有企业债券中信誉较高的才可获准上市流通,致使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在交易所上市转让,交易对象减少,市场交投不活,交易市场发展缓慢。二级市场的滞后,必然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整个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问题之二:品种单一, 定价不合理 方向,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这是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再次强调。这些都说明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指明了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 而且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和人们投资心理的好转,楼市政策的严格,资金的涌动方向不明的情况下,债券市场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⑧ 我国金融市场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l.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
中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统一拆借市场的形成,结束了市场分割、多头拆借的局面,规范了各金融机构的拆借行为,提高了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效率,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并为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条件。这几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逐年扩大,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3.4万亿元。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回购和现券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债券回购累计交易量达6.1万亿元,现券交易累计交易量为1597.6亿元。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2000年底全国商业汇票的贴现余额为1236.3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4.2%;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1258.27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1.5%。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经过12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160家,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市值1.45万亿元,市价总值与GDP的比为45.4%。1991年以来,A、B、H股累计筹资7700亿元。证券市场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可以从股票市场筹资规模的扩张以及股票筹资额和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变化中得以体现。1993年境内股票筹资额为276.41亿元,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为4.36%,而2001年境内股票筹资额达到1182.15亿元,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外,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扩张,也是推动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扩张、改变金融资产结构的重要力量。在开始发行企业债和金融债的1986年,国债余额占各种债券余额的比重为73%,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的绝对规模迅速攀升,国债发行额与GDP的比率也不断上升,1995年新开辟了政策性金融债,形成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共同主导债券市场的局面。到2001年底,国债余额、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和企业债额分别为15618亿元、8534.48亿元和1008.63亿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占债券总余额的96%。
3.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保险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保费收入较快增长。1989年末全国保费收入142.4亿元,2001年为2109.4亿元,年均增长25,2%。2001年,中国保险机构共对19.3万亿元财产进行了保险。全年保费收人与GDP的比率(保险深度)为2.2%,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598.3亿元,同比增加70,9亿元。商业保险已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外汇市场的发展
1994年4月,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将原来分散的外汇交易集中统一起来,为成功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8年多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了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4397.7亿美无其中,2001年各币种外汇交易折合750亿美元。
⑨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证券市场现状及对策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证券市场的任何动荡都会波及摘要 到整个金融系统,并且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证券市场的监管尤为重要,科学的监管措施可以有效克制证券市场不足,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保障证券市场平稳和透 明,提高交易效率和证券创新能力,降低风险。在监管措施方面,建议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的约束、 引入公司型基金制度, 完善基金持有人大会监管机制并强化托管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现行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专业技术的匮乏, 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造成资产证券化没有取得更大的发展。通过本次次贷危机,我们同时发现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不断的成长与完善,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大环境。但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关于 SPV 的设立。SPV 作为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核心机构,其功能主要在于实现“破产隔离”和“真实出售。但我国 SPV 的主体将是信托投资公司,资产证券化过程中SPV 将以信托的方式进行。 但现有的法律条文对SPV 的经营范围没有进行合理的限制,造成 SPV 的经营范 围过大。 第二,现行的法律体系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限制。 首先,现阶段,我国房地产抵押贷 款证券化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目前还没有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 市场,目前的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 其次,按目前的相关规定,政府无法为房地产抵押贷款 提供信用担保,这无疑将大大制约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第三,证券评级制度不健全。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因此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评级机构应该是与各方面无利害关系的中介机构,它们在评价证券 的偿还本利能力时不会由于利害关系者的压力而有所偏倚。 第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对房地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至关重要。但 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完全按照《证券法》的 相关条文进行具有全面性,真实性,时效性的信息披露。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部门权力分散 证监会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具有明确的监督和管理权力。但是,由于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较多, 除了证监会履行监管职能,还包括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在不同程度的执行部分 监管权利。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证监会的权利, 同时影响了证券监管的反应速度和效率。 证监会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监管目标不明确, 往往导致其对市场变化反应滞后。 2.证券发行市场监管不完善 当前中国实行的是带实质性审查的核准制,但是仍然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没 有完全遵照市场机制进行新股发行定价,政府干预太多。实行核准制后,新股发行定价标准 仍然由监管机构内部掌握。对当前我国企业来说,争取发行额度就是最低成本的融资,形成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企业进行各种伪包装和虚假宣传, 并提供虚假信息, 误导投资者的投 资决策。②上市公司往往隐瞒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信息,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更多的偏重于 发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准确性差,从而损失利益。 3.证券交易市场监管不完善 由于证券交易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 只能对证券市场能做多但不能做空, 而导致各种违法违 规的行为出现,例如,在市场连续暴涨时,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采用多开户手段。 证券市场的波动,大部分原因是“政策市”的存在,为了控制交易价格,政府往往通过各种 手段在证券市场上托市或抑市。 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 使得有 价证券的供求关系不能通过市场反映出来。 4.证券中介机构自律性不强 我国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作为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服务机构,在经营规模、经营手段、经营方式 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由于政府实行不透明的资格审批 制,在机构设立或者获取证券业务上,造成不公正、不公开、不科学的结果,影响了证券机 构及业务的发展及规范。②中介机构的上级部门,为了追求高效益和高份额指标,往往放松 对营业部的内部管理和调整控制。③中介机构由于利益驱使,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也 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④虽然有的中介机构制订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控制制度,但是有 些营业部却没有切实的贯彻执行。 三.监管的基本原则 从国外对证券业与银行业监管的实践来看, 监管奉行三个基本原则: ①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 的“卖主自行当心原则”;②旨在促进公平竞争的公平交易原则;③以法律为基础的依法管 理原则。 1.“卖主自行当心”原则 美国证券监督,在发展初期,并没有保护证券投资者的法律,证券市场上通行的原则是与一 般商品市场相同的“买主自行当心”原则,由证券投资者自己识别证券的质量,判断公司性 质,决定是否购买,至于是否上当受骗则是买主自己的事。当时不仅上市审查程序不严格、 不规范,而且允许大量透支炒股。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市场破坏性的大崩溃。 2.“公平”原则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一般准则, 所有投资者都平等交易, 具有资金优势的不能享有垄断 特权,具有信息优势的也不可能借此获利。各国都有有关法律或规定,明令禁止各种形式的 价格操纵以及内幕人员的证券活动。并且,还设置了有效的证券交易监控系统。以证券交易 中的委托、成交、持股记录为基础,根据交易的时间,证券的选择等有关记录,判断交易活 动的性质。 3.以立法为基础的依法监管原则、改 从发达国家监管的实际情况看, 无论是对直接金融交易市场的监管, 还是对间接金融交易中 银行部门的监管, 统一监管加强立法管理是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特征。 通过立法形 式把一定时期内的管理政策固定在法律基础上,这样,就使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有了准则, 管理有了依据,从而使管理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四.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监管的建议 1.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的约束 与其他国家的许可制相比,我国对基金设置了较高的准入条件。我国《基金法》第 13 条规 定,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 1 亿元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另外,将 基金发起人资格限定为三类金融机构,即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并要求 每个发起人的实收资本不少于 3 亿元。 应当在保证市场秩序的范围内, 适当放宽基金管理公 司的设立条件、降低基金托管人的参与门槛,使基金在规模上能够有较大的提高,从而增强 市场竞争力,通过声誉机制等方式让市场对基金管理人、托管人构成足够的压力,从而形成 自我约束力,提高基金运作的效率。 2.引入公司型基金制度,丰富基金的组织形式 契约型与公司型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在法律依据、法律地位、资金的 性质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别。基金托管人对基金管理人投资运作的监督是动态的、即时的,能 有效弥补董事会事后及定期监督的不足。所以,我国的基金立法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在优化 契约型基金治理的同时,尽快引入公司型基金,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有利 于有效治理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切实保障基金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基金持有人大会监管机制 基金持有人大会是基金持有人行使表决权、监督权,实现自我权益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因 此应首先,引入大股东机制。其次应积极推进书面投票制度。持有人不必亲自出席大会,但 可以解决不一定能找到适当而值得信赖的代理人, 征集投票权的人, 或许有自身特定的目的, 如为了争夺或维持基金控制权而支持特定派系的候选人, 这些特定的目的, 不一定与持有人 的表决意愿相吻合。 (四)强化托管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 由于基金的持有者相对较为分散, 而且基金可以随时被赎回, 基金份额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使得基金持有人无法作为日常的监督主体, 基金治理中需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来代为行使基 金契约的监护权。基金经营业务的特殊性,以及管理人行为的不易观察性,决定了监督权的 实施同样是高成本的, 监督者需要获取相应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这既需要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如果将这种监督权赋予专业机构或人员,监督的效 率将大大提高,这就是基金架构中设置托管人这一角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