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行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還能買嗎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除了「存款」以外的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為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理財)業務。且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應當主要投資於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因此未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有「固收」類產品,也有股票權益類資產,這類產品也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大家需要做好充分識別。
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例如一些「低風險」的投資於國債、金融債、貨幣市場工具的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
目前「最靠譜」的理財產品可以關注「銀行智能存款」產品,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50萬以內100%賠付;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年化收益率在4.8%左右。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2. 如何購買理財產品
在打算購買理財產品的銀行開立銀行卡,或者理財銀行卡,辦理銀行卡需要本人身份證,不能代辦。如打算在交通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那麼就先在交行開立銀行卡。
開立銀行卡之後,就跟銀行的理財經理說明要開理財賬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跟他們了解清楚理財產品最低購買金額起點是多少錢。之後開立理財賬戶。
大部分銀行的網上銀行都支持網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如開通有網銀可以自己在家通過網銀,簽署相關風險測評,之後進行購買。
往銀行卡裡面存入人民幣,然後登陸自己的理財賬戶,選擇購買自己打算購買的理財產品進行投資,如對銀行理財產品不了解,可以咨詢銀行理財經理,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比如自己打算買2個月左右保本保息的,就喊銀行理財經理幫找出相應的品種。
部分理財產品到期之後需要自己進行贖回或者有些會幫自動續期(簽有續期協議的話),這個自己要認真看產品的說明。
自己要提前了解理財產品的知識,不要全都聽信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有時候他們會推薦一些風險比較大的產品給你。需要自己注意,以前經常看到一些老人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虧錢的。
3. 剛性兌付將被打破,理財該如何選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為什麼說保證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都是騙子?回報率低於6%的產品是否就一定靠譜?老百姓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有不同收益類型
據了解,按收益類型來區分,所有的個人投資基本都可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從樓繼偉的表述看,保證6%以上回報率,顯然屬於保證收益型。
在現實生活中,穩賺不賠的保證收益理財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儲蓄式國債和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最常見。
目前,各家銀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為例,現在銀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戶歡迎的儲蓄式國債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資料顯示,去年11月發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最大發行額為360億元。其中:第七期180億元,期限3年,年利率3.9%。
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顯著高於存款和國債。總體來說,小銀行的產品收益率比大銀行高,期限長的產品比期限短的產品高,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證收益型的產品高。筆者從融360上查詢,石家莊地區在售的非保本浮動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普遍在4.3%。
「有時也能在銀行買到最終實現年化收益6%的產品,還有很多信託、券商集合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產品實際收益率也超過6%了,難道都是騙人的嗎?」
對於消費者的這一疑問,理財專家指出,這些產品如果是正規機構提供的,從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證收益,必須提示投資風險。只不過產品運作不錯,所以最終實現了理想的預期收益。但這不等於其預期收益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產品虧了本或者沒有實現之前預期的最高收益,投資者不能要求金融機構作出賠償,只能自擔風險。
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資者推薦一款理財產品,合同上敢白紙黑字寫明超過6%的無風險保證收益,完全可以像樓繼偉所說的那樣,認定這是詐騙。因為,它違背了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規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資就是這么乾的。投資者前期都能按時收到保證收益,於是逐漸喪失警惕,不僅加大本金還拉來親朋好友參與。最後,機構資金鏈斷裂,投資者竹籃打水一場空。
未來投資理財將打破剛性兌付
前幾年信託和銀行也發行了不少高收益的產品,雖然合同中沒有承諾收益,但無論是金融機構自己還是投資者都「心照不宣」地認為肯定能兌付。因此,即使個別沒有出現風險的產品最終也由金融機構「托底」實現了「剛性兌付」。筆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時至今日,盡管合同中對產品風險白紙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還是不去細看產品合同就簽名購買。
其實,這種違反市場規律的剛性兌付,看似短期內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風險的痛感,損害了資管市場整體的健康和生命力。長此以往,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後果將很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已經下決心打破剛性兌付,今後那些不保本不保證收益的產品真有可能虧本。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這一文件中涉及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文件明確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應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目前只是徵求意見稿,離正式實施還有一段過渡期,投資者暫時可以按現在的原則來選擇理財產品。但無論新規施行與否,投資者都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理財工具。
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且風險等級為R1及R2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情況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即使為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的收益達標率在99%以上。可優先選擇股份制銀行或者規模較大的城商行,這些銀行的同類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比較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過5.5%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大多具有以下三點特徵:一是結構性理財或浮動收益理財,有一定風險,高收益未必能達到;二是投資期限可能較長,比如2~3年,流動性太差;三是起點門檻可能比較高。
如果新規正式落地,大家還應該改變之前認為銀行理財必剛兌的觀念,在選購時嚴格區分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後者不存在剛性兌付,虧損風險大大提高;對於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應關注其資產投向及相應的風險等級,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風險等級的產品。(河北日報綜合)
4. 剛性兌付已成歷史 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各類的理財產品隨便選唄,安全差不多就可以,收益不能太低的,現在投的抱金網也行,你可以看看
5. 央企債券都開始違約了,理財產品怎麼選才安全
一般而言,理財產品有三重保障:一是借款企業自身的抵質押擔保等,二是產品發行方如信託公司的兌付保障,三是理財產品銷售平台的兌付保障,有些情況下,產品發行方和產品銷售平台是同一家企業。
「剛性兌付」指的是,當借款企業違約時,地方政府、監管機構等出於各種考慮,會協調產品發行方和銷售平台進行強制兌付。一旦「剛性兌付」被打破,產品發行方和銷售平台的兌付責任就由「強制」變為「自願」,這對投資者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對理財產品的選擇又有什麼影響呢?
在「剛性兌付」的環境下,當借款企業違約時,產品發行方和銷售方都會承擔兌付責任,必要時地方政府甚至會出錢解決,保障投資者本息的「絕對安全」。對投資者而言,選擇理財產品只要關注利率就好了,很省心。沒有了「剛性兌付」,借款企業違約時,產品發行方和銷售方不再承擔強制性兌付責任,資金的安全性開始成為選擇理財產品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想要安全的理財產品,且看三方面建議
那麼,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非剛性兌付環境下,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呢?
(一)基於借款企業的資信情況選擇理財產品
(二)基於產品發行方和銷售平台選擇理財產品
(三)選擇有大型企業集團背書的理財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