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行貸款必須買理財產品合理嗎
辦理銀行貸款一般不要求買理財產品,這種要求肯定是不合適的,可以投訴到當地銀保監局。
② 可不可以向銀行貸款再去另一個銀行買理財產品
可以的,但是看看具體的收益率啊,貸款的利率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沒有那麼版高的收益。
貸款是權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按一定利率和必須歸還等條件出借貨幣資金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廣義的貸款指貸款、貼現 、透支等出貸資金的總稱。銀行通過貸款的方式將所集中的貨幣和貨幣資金投放出去,可以滿足社會擴大再生產對補充資金的需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銀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貸款利息收入,增加銀行自身的積累。
③ 貸款買理財產品劃算嗎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質押貸款,利息有兩種:基準預期年化利率或上浮%。於是有人問,如果把質押貸款的資金再去買銀行理財產品,會賺到錢嗎?這樣貸款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劃算主要看貸款利息和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比。如果預期年化收益比利息高,就會劃算。下面,希財網詳細為你介紹。
目前市面上的銀行理財產品,歷史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5%至5.8%之間,比一年期銀行貸款基準預期年化利率稍高。
以100萬元買理財產品為例,若投資期限為1年,歷史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5%,投資預期年化收益為5.5萬元。在該產品剛起息時,質押貸款獲得90萬元,然後到另一銀行買投資期限為11個月的理財產品,歷史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8%,投資預期年化收益約為4.8萬元。
兩款產品獲得的預期年化收益共為10.3萬元。若上述貸款預期年化利率為5.1%,貸款期限為11個月,則90萬元貸款利息約為4.6萬元。10.3萬元減去4.6萬元,純預期年化收益為5.7萬元。也就是說,折騰了半天,冒著被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風險,純預期年化收益才多收入2000元。
綜上來看,貸款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想賺到錢,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原來購買的理財產品,歷史預期年化收益率要比質押貸款預期年化利率高;二是重新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歷史預期年化收益率也要比貸款預期年化利率高出許多。
此外,還要注意理財產品質押貸款主要是針對急需資金周轉的投資者,貸款資金禁止用作購買理財產品等權益類投資。如果被銀行發現貸款資金用來投資理財,那麼會對個人造成影響。
④ 貸款可以買理財產品嗎
不能。《流動資金來貸款管理暫行辦自法》規定:
貸款人應與借款人約定明確、合法的貸款用途。
流動資金貸款不得用於固定資產、股權等投資,不得用於國家禁止生產、經營的領域和用途。
流動資金貸款不得挪用,貸款人應按照合同約定檢查、監督流動資金貸款的使用情況。
⑤ 購房去銀行貸款為什麼一定要購買理財產品
為了掙錢。不買的話辦理不了。
貸款辦理條件:
1、在中國境內有固定住所、有當地城鎮常住戶口、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8-65周歲的中國公民;
2、有正當且有穩定經濟收入的良好職業,具有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3、遵紀守法,沒有違法行為及不良信用記錄;
4、貸款用途明確,符合國家規定,且可提供相關證明;
5、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⑥ 貸款是否可以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有什麼明文規定
不能。《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
貸款人應與借款人約定明確版、合法的權貸款用途。
流動資金貸款不得用於固定資產、股權等投資,不得用於國家禁止生產、經營的領域和用途。
流動資金貸款不得挪用,貸款人應按照合同約定檢查、監督流動資金貸款的使用情況。
⑦ 為什麼貸款買理財利率低
貸款買理財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因為收益是有風險的,但是貸款的利率都會比較高。
⑧ 你好我想問一下貸款買房貸款下來了,銀行讓買個理財產品,一年一萬交三年,五年才能取這樣保險安全嗎
保險不是必須買的,你可以說有錢還貸什麼款啊!如果銀行強迫購買,那就是違法,你可以投訴到銀監會
⑨ 貸款是否可以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有什麼文件明文規定
原則上是不可以的。但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往往沒有貸款利率高,如果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過貸款利率,往往隱含著較大的風險,否則銀行為什麼自己不去購買?而要把錢貸給你?
⑩ 從銀行貸款之後,買理財產品賺取差價是否可行
經濟學上講成本與抄收益,要想賺錢,收益就要大於成本。也講風險與收益,收益越高風險就越大。
首先從您說的銀行貸款利息大概4.5%左右,而理財產品大概6%以上,如果簡單這樣的計算,似乎你能賺取1.5%的差價,賺錢有這么容易?
請冷靜,我們首先分析您的理財產品是什麼,目前市面上的理財項目太多,銀行的、基金的、P2P等等琳琅滿目,買理財看到承諾收益外,您首先要考慮的是風險問題,通常來講,國有資產發布的理財產品安全性相對較高,這樣說來,安全性最高的就是銀行類理財,那麼問題來了,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一定不會大於它的貸款利率的,賠錢買賣沒人會做。
下面就是基金類、P2P類,通常情況這些產品的收益都會大於銀行類理財產品,但是此類產品的風險也較大,您可以看一下P2P跑路案件的數量。
簡單來講,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賺錢從沒有那麼容易,在您參與任何一項理財產品的購買時首先要考慮風險在哪,其次才是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