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有關於銀行理財的經典新聞報道
那就跟你分復享一個經典的理財報制道。具體大意是這樣的,畢竟我看過沒有記熟。是這樣的,一個去銀行出款的人,要存180萬。結果銀行的理財經理知道了,叫他做銀行理財產品。好,180萬做了。他出國了,結果一年後回國。他的理財賬戶只有10萬了。一開始銀行的理財經理跟他說的很好,收收益好。一看只有10萬了,客戶大怒。要行長給出解釋。結果查出來是這樣的,銀行的理財經理做私單,把客戶的錢,拿去做現貨黃金了,你看那個高風險的東西,這理財經理都敢去做,就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因為180萬的客戶,這個理財經理的提成是很高的。比較經典吧~~~~銀行也有一些理財產品,但是那些理財產品都達不到預期收益。上一次的一個報道,說銀行的90%理財產品都達不到預期。幾是因為你相信銀行的老牌子~~~~
『貳』 為什麼說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都是坑錢的
可能是實際上收益並不高。建議購買貨幣基金,和理財產品的收益差不多,還相當於活期存款一樣方便
『叄』 前面看到新聞理財監管要重挫銀行不知道對我買的這個理財產品有影響嗎還有一個月千萬要撐住啊,求教啊
銀行這個投向范圍太廣了,按道理是不允許的,你投什麼就寫什麼,10%-90%,耍鬼啊!
這次整頓有一段整改時間的,已經發售的受影響應該較小
『肆』 理財產品到底風險如何,現在很多負面新聞叫理財是騙錢背後都有陰謀。我朋友家十七萬就沒了,說是公司倒閉
這要看你從什麼地方買的。如果是民間理財擔保公司,恕我直言,只怕凶多吉少。民間理財已經進入資金鏈加速斷裂階段了,很多城市,一周都能跑路三五家。如果是銀行理財,那就沒啥事,放心就好。
『伍』 現在那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騙人的
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沒有問題 不騙人 但絕對不要買他們代理的保險啊之類的產品 那些很坑爹
『陸』 最近聽新聞說以後銀行將有可能倒閉,只賠存款不賠理財類存款,那現在那些理財產品可以買嗎
現在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還是可以買的。也要分具體產品,如果是投資房地產、煤礦、鋼鐵等領域的,就要小心了;如果是投資銀行間債券的,就可以買。從收益率上看,如果年化收益率在6%以下的,期限在3個月左右的,比較安全;如果期限太長,比如一年,或者預期收益率特別高,比如8%以上甚至10%以上,就不建議購買了。
『柒』 平安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兌換難的新聞,是不是代表現在都不能去理財呢
平安銀行有推出多種理財產品以滿足投資者需求,不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投資方向,風險均不一樣,按是否保本分為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
您可以登錄平安口袋銀行APP-理財,搜索理財產品名稱或代碼查看詳細的產品說明書進行了解及購買。
溫馨提示:您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理財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審慎評估理財產品的資金投資方向、風險類型等基本情況,在充分了解並清楚知曉本理財產品蘊含風險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判斷自主參與交易,並自願承擔相關風險,在慎重考慮後自行決定購買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管理需求匹配的理財產品。
應答時間:2020-08-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捌』 請問最近新聞說光大銀行 交通銀行的理財產品血本無歸 是否真的
好說的噢,理財產品也有保本和不保本兩種,不同產品風險也各不相同。有些是保固定收益的,有些是要麼賺錢,要麼不賺錢保本的。這個說到底就是把錢給到銀行幫你買金融產品。但是金融產品的風險是不同的,之前也有過打官司的,就是去匯豐買了一個極高風險的理財產品,結果因為杠桿效應,不僅本金沒了還倒欠銀行錢的。
所以建議購買前搞清楚具體規則和收益,例如多長時間的產品,是否保本,收益是如何計算的,搞清楚後再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購買。如果你害怕血本無歸就買保本的好了。但是要記住,風險越高收益才能越高,風險低的產品收益可能就跟銀行存定期差不了多少啦。
『玖』 銀行最近的新聞和細談銀行理財產品最近什麼理財產品好
1、銀行在理財上具有天然優勢,因為他的資金成本低於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的成本是儲蓄利息(活期0.35%),其他金融機構至少是同業拆借利息;來源也廣,我們愛存錢,現在我國月居民儲蓄增量都是7000億左右,總規模超過40萬億。
2、銀行的覆蓋面廣,分支行多如牛毛,所以他們賣什麼產品都賣得出去,在有「余額寶」這樣的互聯網銷售之前,基金公司的大部分基金都是銀行賣出去的;但是銀行成本也高,網點房租、人員工資、氣派的大廳„„都是要錢的,所以雁過拔毛,要麼合作機構支付不菲的渠道費,要麼把本來設計時能賺5%的產品變成4.8%銷售
3、大部分的理財產品,銀行的身份都是「銷售」,銷售的風格就是:賣什麼劃算就推薦什麼。一般來說,「不劃算」的產品都不會出現在櫃台上,而這些「不劃算」有時不是投資人不賺錢,而是銀行代銷不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