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清水祖師慈善基金會

清水祖師慈善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3-06 16:38:26

1. 易經譯釋txt 下載!

孔德(譯)

[原文〕

動靜不失,人所易明。動靜互根,人多不覺。天運行,動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亂,靜主焉。地持載,靜也;而人物代謝,五寶環生,動使焉。日月盈虧而終歸圓滿,星縮飛度而終歸本位,胥不少動靜互根也。而人亦何獨不然?

〔註解〕

天地萬物中,有動也有靜,動與靜都同樣存在,人們都清楚這種現象。但是,動離不開靜,靜離不開動,動靜是互為因果的,這道理很多人卻不懂得。天有春夏秋冬,日有白天黑夜,這是天道的運行,就是動;我們所住的大地上,東西南北方位不變,春夏秋冬的順序不亂,就是靜在主宰。大地負載著萬物,它是靜的;而人與萬物有生有死,物質形式不斷演變,這是動的作用現象。日有雲霧遮蓋,月有盈虧變化,但最後還是圓滿的,太空的星宿也不停運轉最後又復歸本位,這些現象無不說明都是動靜互根的現象。而人為什麼又不清楚這些道理而去順應它呢?

〔原文〕

修土既講求此道,最宜先明動靜之理,動靜之用,動靜互根之法,動靜互根之效,方可入門。使動而不靜,如浮萍飛羽,無所定止,精必耗,氣必搖,而神必茫。靜而不動,如枵(註:枵,音消,空朽之義)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氣必餒,而神必倦。惟按《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動靜不使其所居,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無動不靜,動極生靜,陽極生陰;靜中求動,無靜不動,靜極生動,陰極生陽。欲使陰陽無偏枯,動靜安可偏勝乎?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運乎五臟,達乎六臟,貫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遍體周身,無微不入,無處不通。互根而生,造化無窮。

〔註解〕

修煉者既然意行《易筋洗髓》之功,最好先明白動與靜的的道理,動與靜的使用,動靜互根的方法,動靜互相的效果,這才算得入門。如果光動而不能靜,身心就好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和飄飛動盪的羽毛,因為無所定止,精必消耗,氣必搖散,而神必迷茫。如果光靜而不能動,身心就如朽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死,氣必衰弱,而神必疲倦。惟有按照《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立坐卧,言行舉止,一切行為皆使該動的動,該靜的靜,使動靜各得其所,並使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能求自然之靜,一切動都有靜,動的極點就生出靜,陽到極點就生出陰;靜中能求自然之動,一切靜都有動,靜到極點就生出動,陰到極點就生出陽。欲使陰陽不走向極端,那麼動靜難道就能使它們各走極端嗎?所以,以動化靜,以靜以運動,這就合乎陰陽,順應五行。有動靜陰陽運化五臟,通達六腑,貫徹三焦,那麼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周身遍體,再細微的地方也都會得到調整,沒有不通不活的。所以,動靜互根就生機無窮,造化萬物。

〔原文〕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來,天道之循環,陰陽之遞嬗。貫四時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補不足瀉有餘,去舊生新,實內充外,杜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病雲爾哉。其用莫妙於盈者消之,虛者長之,一陰一陽,以一上一下運之;一往一復,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濁,以一升一降還之。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靜亦翕,其動也辟,有廣生之功。是皆動靜也,是皆動靜互根之用也,動靜可歧而二之乎!

[註解〕

精與氣是物質,由信息能量產生運變。陽光的強弱,月亮的明晦,寒暑的交替,自然的循環,陰陽的轉換,都是這種現象。它們能貫四肘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僅限於對人身心補不足瀉有有餘、新陳代謝、實內壯外、杜絕外感之邪氣、消除內生之百病這些小小作用呢!陰陽動靜的妙用在於,盈滿的要削弱,虛虧的要增補。運動形式是,以一上一下運化陰陽,一屈一伸引導往復,一升一降還其清濁。其靜含吸力,主團聚;其動放斥力,主排放;具有不息的吸斥就呈現大生之象。其靜主合,其動主開,具有不停的開合就能產生。

所以說,凡有動靜之處,都是動靜互根在顯現作用。動與靜難道能截然分開嗎?

揭開少林工夫的「家底」

「我曾經開玩笑地對弟子們說,『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有形的,保護的是文物;而無形的非物之類的,則保護的是人。你們好好練功,申報成功後,就都是人類的寶貝了。」少林寺永信法師對記者說。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崑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隨時代遷延與變革而往往被人類忽略或忘卻了的文化記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說。而作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歲的永信希望在這份國際名單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後初晴,記者隨文化部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趕往少林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申請每兩年一次。」田青對記者說,「第一次我們推薦了崑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們推薦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參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薦。由於中國是文化大國,目前到文化部排隊的已經有100多種。」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經由口耳、形體傳播,隨著老藝人們的退出、減少,這類遺產面臨比自然和物質遺產更艱難的處境。以崑曲為例,新中國成立時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紀80年代只有200多部傳承下來。

依據少林寺提供的資料,少林寺功夫有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在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中共記載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術和器械套路為552套,另外七十二絕技、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功法為156套。而目前所實際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術178套,器械193套,對練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經》、鐵布衫、二指禪、少林棍、達摩劍、少林錯骨擒拿手等早已在華人世界中耳熟能詳。

「而現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樣板武術』。」方丈永信說,「少林寺申報的是『功夫』,而不是武術。功夫是修行,是參禪。練『功夫』的真正目的,是為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素質;少林僧人的練武,正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申報文化遺產才是有價值的。作為競技運動的武術,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條規矩,叫『踢不過膝』。若用國家現行標准來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術比賽講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錯骨擒拿手』,在臨敵對搏中,有誰數得清用了幾路?」

「少林功夫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少林易筋經洗髓經傳人延王法師說。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戰,則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據少林寺統計,全國共有80家武術學校冠以少林名頭而未經授權,「他們有一部分傳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腸、少林啤酒、少林客車……以少林為商標的商品有54種,塔林里回盪的不是晨鍾暮鼓,而是門口小販的流行音樂。

登封市因為少林寺每年都會迎來150萬遊客,去年旅遊收入占財政收入的38%。「少林寺這個品牌是屬於誰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副市長何宏波接受采訪時說,「我的想法是,第一,這個品牌不能被無償佔用,這將造成財產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該為某一集團所壟斷。」少林1500年,當神秘的少林功夫成為全人類的記憶時,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與利的干擾。

寺產與功夫

早上5點少林寺還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聲音響起來,36聲後,四周僧房的燈逐漸亮起來。穿戴整齊的和尚們穿過庭院匯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寶殿」。5點半,在一名老僧帶領下,早課開始,一個小時的早課後,僧人們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點打開山門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築,甬道兩側有七株大銀杏樹,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3萬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緣起是為保護寺產,沒有沖突、沒有戰爭就沒有武術和功夫。」永信法師在接受采訪時說,少林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寺院,興衰起落都與政治關系密切,「少林最輝煌的時候,有30多處下院,全國5處少林,最遠的在今蒙古國境內。」永信說,「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實際上少林僧兵最早是為了對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實上,當年「十三棍僧」也並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離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擁有土地800餘頃,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東至禹縣,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於嵩山的腹地,雖處一隅,實為嵩山地區的管理機構。

過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從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給了100頃地,唐太宗給了40頃,元朝的一個時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畝,而每個時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難算清。」呂秀軍對記者說。他是登封縣志辦公室主任。解放後實施土改,和尚們的土地也重新劃分,「當時少林還有21頃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給了周邊農民,剩下28畝最好的田地給了少林寺,讓他們自耕自養。」呂秀軍說。目前少林的和尚們已不再種地,幾年前他們把這些坡地都種上了樹。永信介紹說,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門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會的供養。少林寺每年遊客150萬左右,門票每張40元,1/4歸寺廟。寺內僧人每月會領到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寺院年日常開銷需要200餘萬元,年正常維修支出約200餘萬元。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少林寺為寺內文物重建維護等事項支出2841萬元。

就固定的寺產而言,少林已不復當年;但作為保護寺產而發端的少林功夫卻已喧賓奪主,成為少林最大的無形資產。

《易筋經》是什麼功夫?

登封市副市長何宏波說:「應該給金庸頒發特別貢獻獎。」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易筋經》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絕學,然而《易筋經》究竟是什麼功夫?

「《易筋經》的版本非常復雜,我總共看到了幾十個版本,少林寺里有一個手抄本,我開始跟老和尚學,跟少林附近的武師學,誰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師說。記者在鄭州采訪了延王法師,他在寺內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經洗髓經傳人」。其曾在中央戲劇學院讀研究生,畢業劇本《血禪》已拍成28集電視連續劇。1995年底覺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兩三個月命。他後來回到河南腫瘤醫院,躺在床上想起以前在少林學的《易筋經》。「因為《易筋經》有卧式,躺著也可以練。我就一邊治療一邊練功。」一年後他可以下床,身體基本無礙,就回到寺里專心研究《易筋經》。「什麼是易筋?易就是變化,筋就是筋絡,易筋是改變筋絡。在金庸小說里,要練上乘功夫的話,就要打通任督二脈,這沒有錯。中醫理論中,縱向叫『脈』,橫向叫『絡』,任督二脈正好在人體的前後中心,前面是任脈,後面是督脈,是人體的子午線。但人並不止這兩條脈,按中醫理論,人體有十二正脈和奇經八脈,《易筋經》就是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延王說。延王搜集各種版本和民間功法,將其拼湊完整,殘缺部分則自創招式來過渡。記者所見到的《易筋經》,實際上是一套運氣吐納動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練的。」延王說。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經》的來歷考證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少林寺的傳統說法是:1500年前,達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就開了,原來上面有蠟,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易筋經》和《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而當時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了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雲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對梵文略知一二,於是各自翻譯,使後來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在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游歸來後,《洗髓經》已經翻譯完成,「這時大家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但後人則只知有《易筋經》不知有《洗髓經》」。

杭州師院體育學院教師周維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種版本的《易筋經》,他告訴記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寧道人寫的《易筋經》,內容相當雜亂,「其中還有房中術」。方丈永信也談到,「《易筋經》較少有佛意」,說少林功夫起源於《易筋經》則有些牽強,「實際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間神話了。」永信說。

「少林功夫不是樣板武術」

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隊總教頭延魯喚出一名13歲的小沙彌給記者展示二指禪。延魯說他年紀還小,力量不足,所以後面還有兩名僧人扛著鐵棍幫他穩一下腳。小沙彌先是左右揮掌運氣於指,然後通過兩手的四隻手指倒立撐起身體,隨後慢慢放開左手,身體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動作持續了十餘秒鍾。小沙彌比記者矮一頭,但手卻大了一圈。延魯說,這種功夫要從小練,選材時要挑骨頭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幾百個俯卧撐,另一方面要學會運氣,把氣運在手指上。延魯本人所擅長的功夫是鐵布衫,也就是民間說的「刀槍不入」,「也同樣要運氣,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開始用10斤,後面能加到1000斤」。

幾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醫宗密集》,系統梳理了少林功夫,這套書由中華書局出版,標價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著自己的特點。」延江說,「比如開始前雙手合十行禮,以消除對方敵意,開始的幾招都是防守,並不先進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為棍沒有鋒芒,不易傷人。」少林僧人的練功傳統,叫練「三地」。「三地」是指和尚們常去練功的三個地方:千佛殿、黑龍潭和後山墳地。1982年電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鏡頭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們在石頭上踏出了48個腳窩。「為什麼在千佛殿練功?」永信說,「一般人都以為千佛殿前有靈氣。實際上只是說說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來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這里練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須集中注意力。練功專注了,長功就快。」黑龍潭在少林寺前面山頭的山坳里,早年間那裡的大樹還沒砍,草木叢生野獸出沒,「在黑龍潭我練過一段時間,半夜天最黑時候去,都是一個人去的。我年紀還小。拿一根蠟燭,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別是第一次,緊張極了。到了黑龍潭,找了一塊地,點亮蠟燭,四周都不敢久看。這樣的地方練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練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時兩個月的功力。平時我們修定,無非就是摒棄雜念,跑了一趟黑龍潭,等於坐了一夜禪堂。」

「說到底少林功夫並不是套路。」永信說,「誰能把『少林武術』的內涵說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說不清楚。我現在也只能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歡講公案,關於少林功夫的極致,永信也有一個公案好講。古時候,少林寺有一位禪師,有一位武師找他比武。武師的箭術厲害,可以百步穿楊,他說兵器、場地都由禪師來定。禪師說,就比射箭吧,將場地定在了懸崖峭壁上。第二天兩人如約而至。武師站在懸崖畔,弓未拉開,已嚇得抖如篩糠。其實禪師並不會武功,但他定立崖頭傲然如松。武師問有何秘訣?禪師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武師頓然開悟,後成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說『四梢齊』——發為血梢、指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延魯說,「就是說練功要練到這樣的境界:怒發沖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齒可以切金斷玉、舌頭可以把牙頂掉。這些都是比喻,但說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現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說,現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脅是競技體育的標准化。1928年民國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參照西方體育競賽規則,中國武術開始走向標准化。1958年國家成立中國武術協會,頒布《武術比賽規則》,1959年武術在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1990年武術進入亞運會,徹底標准化了。「少林功夫標准化的工程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含蓄、小幅度、講求內勁的傳統風格,被類似於雜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轉、大幅度沖踢等比賽動作所取代。這種動作風格不僅盛行於全世界的少林武術館校,而且也已經影響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個——拿金牌。再這樣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殼了。」僧俗之爭

出家人不言利,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少林功夫」的價值,則會有驚人發現。

豫劇《卷席筒》里有這樣一句:「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少室山下12公里就是登封市,漢武帝到嵩山祭祀時,劃出山下300戶人家,世世代代免其賦稅徭役,專司祭山。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來嵩山封禪,「登嵩山而封中嶽」,由此定下了「登封」的名字。

「1981年我來少林出家的時候,登封縣還只是一條街,雞犬之聲相聞。」永信說。80年代呂秀軍曾寫過一個調查報告《今日少林》,他發現少林寺周圍的村民每年產值只有30元,村民們沒用過煤,全是砍樹作燃料,沒有電器也沒有電。「全省100多個縣排在倒數十幾位。」何宏波說,「少林寺的和尚當時也窮,都沒人願意當方丈。」「1974年9月20日,少林寺對國內遊客開放,門票是5分錢。」呂秀軍說,從1974到1978年根據門票統計,少林總共的遊客是20萬左右。少林寺的全面開放是1982年,「這一年香港電影《少林寺》上映」。何宏波說。當年少林的遊客達到了70多萬人,1984年達到260萬人,90年代以後遊客基本穩定在每年150萬人左右。「少林旅遊的國際化程度高,每年穩定有20萬左右的外國遊客。」「登封現在有三大經濟支柱;旅遊、煤炭和電力。」呂秀軍說,「現在全省117個縣市中,登封排到了第11名。」

從1979年到1989年國家投入500多萬元,對少林寺進行大規模整修。呂秀軍說,到1999年,所有少林所有殿堂都被修過了一遍。當廟堂整修一新的時候,少林寺發現他們已經被旅遊包圍:一路的門麵店、一路的小攤子。鄭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對面投資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羅漢,請了假和尚設功德箱。「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更讓少林僧人心情復雜的是武術產業。

呂秀軍告訴記者,1958年登封政府創辦了第一所「登封業余武校」,請的師傅是少林和尚德根,現在幾乎所有登封的武師都是他的徒子徒孫。「登封現在有66所武校,這還是整頓過的,他們千方百計想要和少林拉上關系,大部分都掛著少林的名字,而且都願意在少林寺邊上扎堆,誰離少林近,誰就更正宗,更好拉學生。」何宏波說。現在最大的少林塔溝武校有1.5萬人,記者在少林時正好遇到塔溝武校的學生跑步上山,隊伍整整跑了半個小時。「武校造就了登封最早的富裕階層。」

「武校的功利性與少林精神是不符的,武校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打比賽拿獎牌,傳的更多是『樣板武術』,怎麼能說是少林功夫呢?」永信由此說,不是武校搬家就是我少林搬家,「這不是我個人的好惡,誰在這里當家都會這么做」。

1999年登封市政府選中了清華大學的方案,對少林寺景區作了重新規劃,旅遊和武校一期整治。「2001年底從迎賓佛開始向里,已經完成了兩期拆遷。」何宏波說,「總共40萬平方米的門面建築都要拆掉,武校統統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術城裡去,拆遷費粗算估計要8000多萬元,整個景區的整頓則需要3個億左右。」

周星馳也不行

少林寺的態度是主動的。少林寺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少林武術隊,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內首次公開對外表演,第二年改名為少林武僧團,開始了國內外的演出。永信強調這種演出並不是商業性的,目的是正本清源。1994年少林寺起訴漯河罐頭食品廠生產「少林牌」火腿腸。

2000年周星馳拍攝《少林足球》,2001年全國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永信提出議案,呼籲制止《少林足球》的發行,理由是:製片商「恣意濫用我們『少林』專有名稱,用一些無厘頭、低級趣味的嬉皮演技和手法聯合拍攝《少林足球》電影……並大肆進行庸俗的桃色新聞充斥的娛記炒作」。

目前國內已搶注了54個少林商標產品,內容五花八門,從酒店、海鮮火鍋,到啤酒、汽車、輪胎、傢具、砂輪、電線、電料等。從1998年起少林寺開始在國內外注冊有關「少林」商標,為此特地成立了「少林寺事業發展有限公司」,因為宗教法人是不可以申請商標的。這家公司目前已經注冊了國內48大類商品中29大類近100個商標。2000年10月向全球68個國家提出「少林」商標注冊申請。同時這家公司還和香港公司合資經營了自己的兩項產品——少林素餅和少林禪茶。少林寺下面還有另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延王,他同時也是少林寺網站首席執行官、少林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少林易筋洗髓經研究中心主席、中華禪詩研究會會長和《禪露》雜志主編。影視公司目前除了拍攝一些少林功夫教學片外,與其他電視台合作攝制了電視劇《少林血禪》。同時少林寺也有自己的正規武校——「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培訓基地」,學員除學功夫和文化課外,還必修英語和電腦,隊員合格後可以留寺擔任武僧或輸送到體院、軍校、武警等處工作,學費每年6000元。

為什麼說「天下功夫出少林」?

——訪杭州師院體育學院周維良博士

三聯生活周刊:少林功夫從何起源?誰是創始人?周維良:少林功夫究竟是由誰創立,通常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達摩,有《易筋經》及《羅漢十八手》為證;二是認為源於少林寺第一代祖師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說慧光可以在井欄上反踢毽子500下,而僧稠「筋骨強勁,拳捷驍武」。

我考證下來,認為少林習武興起在元末明初,不會在北魏,也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打入少林寺,和尚們四散逃跑,這時有一名燒火僧人叫緊那羅,用燒火棍跟紅巾軍打了一仗。現在少林寺里還有緊那羅王殿。事實上從明朝開始才有少林僧兵的記載。《少林寺》電影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這只是說明了13名和尚參加了一次軍事行動,並不能代表少林的廣泛習武。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麼說天下功夫出少林?

周維良: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少林功夫是不是少林寺功夫。

少林功夫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原生態意義以寺院為活動基地的武術;第二個階段,就是次生態意義的少林功夫,這時的少林功夫已經兼收並蓄了其他傳統武術特點和招式。明朝歷史上曾有多次徵用少林僧兵的記錄,明萬曆年間鄭若曾寫的《江南經略中》有這樣一段話,「天下功夫莫不讓少林」。少林功夫於是逐步取得無可替代的地位。到清初時,已經「今人談武藝,輒曰從少林寺出來」。這時少林已經成為民間習武的旗幟。三聯生活周刊:少林傳統功夫與作為競技運動的武術有什麼區別?

周維良:傳統功夫是一套價值體系,韓非在《五蠹》中說,「俠以武犯禁」,俠代表了武術在民間的發展,歷史相當長。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說,他家祖上就在趙國練劍,什麼是傳統功夫,司馬遷在《史記》就說得很清楚了:習練劍術,「內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說,功夫不僅是防身健身的技術,更是一種道德追求。它是一種技、身、心的價值體系。

中國的競技武術則分為兩類,一類是散打,已經基本遵循西方規則;另一類是套路,把傳統功夫套路化、標准化。現在國家體委已經認定了大概129個拳種。傳統功夫主要靠師徒的口耳相傳,招式動靜分明,講求實戰;而競技武術依靠的是樣板化的「拳譜」,追求動作穩定和好看,不動不跳。(李偉)

2. 關於民俗民風就宗教的事說說看

灣民間信仰普及與盛行,是個「多神之島」。教堂寺廟扁布,信徒眾多。依台灣官方統計,到2000年,台灣總計有寺廟教堂21186個,神(佛)職人員49658人,信徒人數1082萬人,外籍傳教士1926人,神學院84所。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種,主要有觀音、媽祖、土地爺、釋迦牟尼、關公、保生大帝等。台灣的宗教信仰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高山族的原始信仰。二是民間通俗信仰。三是各種正式宗教。

高山族的原始信仰

台灣高山族至今仍保留原始的宗教信仰,但也接納了許多其他新的宗教信仰。其祭祀活動頗具原始宗教特色,較著名的有阿美族摔角節(元月初)、曹族團結祭(2月15日)、布農族打耳祭(四月底)、阿美族趕鬼儀式(五月底)、卑南族豐年祭(七月上旬)、阿美族祭司節、賽夏族矮靈祭、排灣族竹竿祭(每五年舉行一次,又稱五年祭)等。現在許多儀式成為旅遊的主要節目。

每年二月十五日,是曹族的團結祭日,要舉行隆重的歌舞迎神活動,以祈福、感謝天神團結構部落的意志。傳說百步蛇是魯凱人的祖先,因此魯凱族將百步蛇的圖案作為祖靈的象徵,進行祭拜。魯凱族也有「豐年祭」的祭祀活動,阿美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是各部落的「豐年祭」,一般在每年收獲期的尾聲開始,時間持續一個周到半個月不等。屆時,能歌善舞的阿美人身著傳統盛裝,載歌載舞,飲酒食肉,通霄達旦。每年五月底,阿美族還要舉行趕鬼儀式,由祭司主持儀式,小男孩持檳榔葉趕鬼,將吃稻的鬼趕走,以保豐年。泰雅族早年有男女在臉上剌黥的習俗,傳說可以避邪,表現美麗與黃俊,也是代表族群的記號,但現在年輕一代的泰雅族人已無剌黥習慣。曹族祭祀活動很多,其中以整個部落舉行的「凱旋祭」與「團結祭」(祈福、感謝天神團結部落意志)最為重要。卑南族接受現代文明較早,在習俗上有部分已漢化,但社會組織仍保持著世襲頭目制,屬母系社會,過去由長女繼續家屋與財產,行招贅婚。男性一般在12-13歲舉行第一次成年禮,然後進入村中的「少年會所」,進行「斯巴達克式」的訓練,以培養其體魄與力量。女性則多數要學習巫術。祭儀活動也以「豐年祭」為代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分年齡組織歌舞活動,感謝神明,以慶豐收。賽夏族傳統祭儀活動以「矮靈祭」最重要,兩年舉行一次(十一月初),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送靈等儀式與歌舞活動,用以感恩追思傳說中的祖先黑矮人。
民間通俗信仰

民間通俗信仰是指融匯一般風俗習慣而為多數人普遍信奉的一種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在台灣非常盛行,歷久不衰。一般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天地、神佛與祖先,但不同群體有不同的信仰與崇拜。基本上,泉州籍主要信奉保生大帝、清水祖師與郭聖王等,漳州籍多尊奉開漳聖王,客家人則多尊三山國王及在當地形成的義民廟。每逢年節,婚嫁喪葬,祭典,民眾都會祭天地、神佛與祖先。其中媽祖崇拜是台灣民間信仰人數最多與最普遍的一種信仰。

媽祖信仰。媽祖俗名林默娘,傳說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島。因出生彌月不哭,故名默娘。家裡有兄弟姐妹7人,排行最小。自幼善游泳,心地善良,經常解救海上遇險漁民,頗受民眾愛戴。28歲時,默娘因病去世,鄉親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湄州島立廟祭典,不久又在澎湖立像建廟,尊稱為「天妃」、「聖妃」或「媽祖」。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媽祖也被供奉到台灣島,尊稱為「聖母」。清統一台灣時,施琅將軍率部進駐澎湖天妃宮時,正逢盛夏缺水,戰士飲水困難。次日清晨,戰士發現天妃宮的井裡有了水,且取之不盡,於是認為是媽祖顯靈的結果。施琅統一台灣後,奏請康熙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後」,人們對媽祖的祭祀更加隆重了。此後,台灣興建了許多媽祖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宮香火最為旺盛,每年都會舉行北港媽祖繞境巡行的盛大慶典活動。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信奉媽祖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從全台各地湧入雲林北港的朝天宮,掀起盛大的媽祖生日進香活動。

大甲媽祖回娘家是另一大型祭典活動。台中大甲天後宮,每年暮春三月必到北港天後宮探親,與父母團聚,形成「大甲媽祖回娘家」的祭典活動。屆時,全台數十萬計的媽祖信徒,從各地趕到台中大甲鎮匯合,障伴著媽祖神像步行到北港天後宮探親。禮完結束後,又護駕返回大甲鎮,來回往返300公里。

最隆重的活動則數媽祖信徒每年一次的回福建湄州島的「割香」活動。屆時,全台灣的媽祖信徒雲集北港,推選出上千人的「進香團」,奉媽祖「金身」,乘船橫渡台灣海峽到湄州「進香」,盛況空前。1920年前後,日本殖民統治者下令斷絕海峽兩岸海上交通,媽祖信徒才不得不改在北港遙祭。台灣光復後不久,海峽兩岸又進入軍事對峙時期,這一進香活動未能恢復。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台灣民眾才突破台灣當局的限制,開始了到福建湄州島的進香活動。

城隍爺出巡。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日,有盛大的城隍爺出巡活動,俗稱五月十三日大拜拜。台北霞海城隍爺是清代淡水廳的縣城隍,於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請來台,其信徒眾多,祭典活動盛大。城隍爺出巡時,先舉行請神儀式,就是把城隍爺及配祀各神像請出,安放在神輦里,然後出發。出巡行列中有南北管樂隊、舞獅隊、信徒,加上參觀民眾,人員眾多,盛況空前。
回鄉謁祖祭。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一日,位於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一方面追懷大陸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遙祭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祖廟。當年,追隨鄭成功來台的福建部屬,為祈求沿途平安,特地從家鄉白礁鄉慈濟宮請出保生大帝神像,希望能隨行保架,將來再送回大陸故鄉。他們來到學甲鎮,建立了一座廟宇,供奉庇護他 們來台的保生大帝神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生日,為讓保生大帝有足夠時間渡海回鄉謁祖,所以提前四天,即農歷三月二十一日舉行「上白礁祭祀」活動。這一祭典從鄭成功來台到現在,連續300多年,從未間斷,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飲水思源的精神。

祭孔大典。至聖先師孔子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地位相當特殊。孔子的思想與影像雖深植人心,但孔廟並不多見,每縣市只有一座,與其他神明相較顯得過少。孔子的祭典活動必須完全依照「釋典之禮」,不得任意更動,民間也不可用其他方式慶祝孔子誕辰。台灣早期祭孔大典,分為春秋兩季舉行,後改在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典禮開始時,首先以鳴炮為號,身穿各種古式禮服的祭祀人員就位,開始一系列完整的儀式,包括迎神、請祭文、初獻、亞獻、終獻、撒饌、送神等,其中最特殊、最具魅力的是奏樂以樂佾舞。

中元節普渡。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又名「盂蘭節」、鬼節,是台灣民間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教與佛教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在這個節日,台灣鄉村家家戶戶要殺豬宰羊,准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陰間鬼魂,企望「普渡」眾生與亡靈。每到這個節日,要點燃高高掛起的燈籠,以便指引回到陽間的鬼魂前來聚集。若是邀請水裡的鬼魂,就得「放水燈」。台灣放水燈活動極為普遍,規模盛大,現在不再流行,只在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園一些地方還保留著這一傳統。祭奠方式與過去也有所不同,家家戶戶不再殺豬宰羊,而多以鮮花水果取代。

中西並存的宗教

台灣依法登記的、有組織活動的正式宗教有14種,即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大同教、天理教、理教、軒轅教、天帝教、天德教、一貫道、巴哈伊教(大同教)與真光教團等。

台灣開發早期,民間信仰主要是由大陸南部傳入的一些宗教信仰。17世紀,荷蘭與西班人相繼占據台灣後,開始了西方的傳教活動。至明清時期,台灣除對天主教與基督教有所限制外,其他宗教信仰不受限制,宗教活動得以發展。鴉片戰爭後,天主教與基督教開始在台灣傳播。日本佔領台灣後,採取了「獨崇神道」、排斥「異端」的宗教政策。對回教,禁宰牛羊,禁從大陸聘阿訇;對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大肆驅逐其教徒,原有的傳教士改由日本人控制;對道教,禁傳禁信。與此同時,大搞「寺廟神升天」,焚毀神像,沒收財產,宗教發展大受影響。
台灣光復後,正常的宗教活動得到恢復與發展。台灣宗教信仰自由,發展迅速,同時也出現一些新興的宗教。2001年9月,台灣「行政院」通過「宗教團體法」草案,將宗教團體明定為三大類,即寺院、宮廟與教會,宗教社會團體,宗教基金會。

台灣宗教門類繁多,依來源可分成三類。一是源於祖國大陸的中國傳統宗教,如佛教、道教等;二是由外國傳入的,如基督教、天主教等;三是台灣本地創立的,如軒轅教與天帝教。雖然各宗教來源不同,教義和教規也有很大差異,但基本上相互承認與尊重,較少發生宗教之間的沖突。90年代以來,台灣島內也出現許多新的宗教組織與派別,如新中華理教、新儒教、救世救、天宮教、真空教、存在教、科學人教、統一教與摩門教等。

道教。台灣的道教由大陸傳入。在鄭成功治台時,道教已以組織形式出現。1951年,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發起成立「台灣省道教會」,1968年7月正式成立所謂的「中華民國道教會」。道教府除設總會於台北外,還下設有台灣省、台北市與高雄市3個分會及各縣市分會。到2000年,台灣道教寺廟8604個,道士33850人,信眾455萬人。道教屬多神教,台灣道教宮觀,有供奉三清玉皇、張天師、真武大帝、呂祖 等道教尊神為主的,也有供奉保生大帝、三山國王、開台聖王、開漳聖王等閩台民間神明的。

佛教。佛教在台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49年,國民黨控制的「中國佛教會」遷台,1950年2月依法登記,並在各地設立分會。台灣佛教寺廟林立,信徒眾多。到2000年,正式統計的佛教寺廟為4010個,佛教職業人數為9304人,信徒367.5萬人。台灣還有多個佛學院與刊物出版。其中,佛光協會與慈濟公德會兩個佛教組織在台灣最具影響力。佛光協會前身是佛光山寺,創建於1967年,1969年成立佛光山朝山會館,1991年成立「中華佛光協會」,1992年成立「國際佛光協會」。星雲法師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與世界佛徒友誼會名譽會長。目前佛光山除在台灣有幾十個道場外,在全球也有50個道場。

慈濟公德會由證嚴法師創立,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佛教團體,在世界各地設有分會組織。本會位於台灣花蓮縣新城鄉,主要從事慈善事業,相繼建立了慈濟醫院、慈濟護士專科學校與三個基金會,信眾有300多萬人。

回教。也稱伊斯蘭教。台灣回教由閩南傳入。鄭成功收台後,信仰穆斯林的士兵開始在台灣依照福建泉州清真寺興建清真寺。日本統治時期,回教受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打擊,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國民黨退台後,約有2萬穆斯林到台。1950年,台灣「回教青年會」創建「文化清真寺」,成為回民誦經、禮拜與祈禱之地。台北市、桃園市與高雄市等地均設有清真寺,共計6座,有阿訇執掌傳播教義,並舉辦阿拉拍文講習班。到2000年,回教信徒為5.3萬人,神職人員34人。
天主教。1619年,西班牙聖多明尼會派(Dominican)教父隨西班牙侵略軍進入台傳教,天主教自此傳入台灣。1952年,羅馬教廷將駐華公使館由香港遷台,並大量增建教堂,廣收信徒。1976年,天主教在台灣正式成立「中國主教團」。台灣天主教有7個教區與澎湖、金馬2個署理區。到2000年,有教堂1193個,神職人員693人,信徒30.4萬人,外籍傳教人士664人。其中,高雄教區的萬金庄聖母無染原罪大教堂被教皇若望保羅二世敕封為「宗座聖殿」。天主教在台灣建有一座神學院,241所學校,22所醫院(診所),9個出版社。

基督教。荷蘭東印度公司占據台灣後,於1627年僱傭荷蘭改革宗教會教士來台傳教,基督教由此傳入台灣。1949年國民黨退台後,基督教各教派如衛理公會、浸信會、聖公會、神召會與長老會等先後遷台。到2000年,台灣基督教有教堂3857個,神職人員超過3000人,外籍傳教士超過1000人,信徒59.3萬人。設有神學院29所,各類學校62所,醫療機構29所,出版社78所。其分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則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宗教團體。

軒轅教。1957年,由國民黨老CC派成員王寒生發起創立。它以「繼軒轅黃帝道統,恢復中國固有宗教」、「啟發中華民族魂」為目的,以「尊天法祖」為信條,以「儒、墨、道三家同源」為理論基礎,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以「光大民族文化,凈化現實生活,提高精神生活境界」為實務。該教奉軒轅黃帝為宗主,傳教所稱「宗社」,信徒皈依稱為「歸宗」。總部設在台北市歸綏街,稱為「黃帝神宮」。到2000年,總計有21個宗社,教務人員150人,信徒15萬人。

大同教。也稱巴哈伊教或巴海大同教。1844年創建於波斯(今伊朗),1947年由大陸傳入台灣,1970年完成社團法人登記。該教的基本教義是:宇宙間有一超自然造物主,人類一家,各宗教本質上同源,提倡「工作就是崇拜,服務就是祈禱」的生活原則。教務由信徒定期選舉生產的數十個地方「靈使會」和台灣「總靈使會」負責。到2000年,外籍神職人員62位,信徒1.6萬人。

天理教。由日本人中山美枝於1838年所創立,後流傳於世界不少地區。該教信仰父母神歐諾彌格多,認為「父母神創造人類之目的,是要看人類過健康生活,而達到神人共樂之境界」。該教於1896年傳入台灣,早期主要在台北、嘉義一帶活動。日本投降後,教士多被遣返日本,教會活動長期處於停頓狀態。1962年,日本傳教士再度赴台恢復傳教活動。1971年,在台灣正式成立「中國天理教總會」,但實權基本上仍掌握在日本教會手中。到2000年,該教布教所達150處,信徒2.4萬人,外籍傳教士32人。

理教。也稱「在理教」。為中國傳統民間宗教,由明末進士楊來如創立。日據時,理教已正式在台灣開始傳教,後一度停止活動。1950年,該教總領趙東書召集在台教徒復教,設總壇於台北,趙被推舉為第22代「總領正提點大法師」。觀世音菩薩為該教主神,以「王倫八德」為教義,「淫、盜、煙、妄、酒」為戒律,強調「性命雙修,內功外果,循儒家教條為入世規范,參佛法道功為出世修程」。主要經典有《無字真經》、《參經》、《心經》、《金剛經》與《道德經》等。到2000年,傳教場所131處,教職人員638人,信徒18.7萬人。

閱讀全文

與清水祖師慈善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