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羅素賽奇基金會

羅素賽奇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3-06 14:27:00

1. 瑪麗·道格拉斯的生平

她出生時,名為瑪格麗特·瑪麗·陶(Margaret Mary Tew),生於義大利聖雷莫,父親是吉伯特·陶(Gilbert Tew),母親是菲力絲·陶(Phyllis Tew)。父親擔任英國殖民地官員,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瑪麗和妹妹派翠西亞,就在這個信仰之下被養育成人。母親去世後,這對姐妹就由外祖父母所撫養,並就讀在羅漢普頓(Roehampton)的天主教聖心修院(Sacred Heart Convent,其後稱為沃丁漢學校Woldingham School)。
瑪麗從1939年到1943年,在英國牛津聖安娜學院讀書;在那裡,她受到艾德華·伊凡-普理查(Edward Evans-Pritchard)影響。
她在英國殖民部工作到1947年,之後她回到牛津大學,繼續她未完成的研究所課業。她向艾德華·伊凡-普理查與M. N. Srinivas學習。1949年,她前往當時位於比屬剛果的利利人(Lele)從事田野調查;這使得她前往位於開賽河與Loange河之間的區域,過著鄉村生活。利利人生活在先前庫巴王國的邊緣。
在1950年代初期,她完成博士學位,嫁給詹姆斯·道格拉斯。他也是天主教徒,也出生於一個殖民地家庭(在印度Simla,當時他的父親在印度軍隊服役)。他們共生育三個孩子。她任教於倫敦大學學院將近25年,之後她前往美國任教並寫作達11年。她所發表關於風險分析和環境、消費與福利經濟學、以及食品與儀式等主題的著作,引起了人類學學術圈以外的人們關注。
在美國紐約羅素賽奇學院(Russell Sage Institute)擔任為期四年的基金會文化研究教授(1977–81)之後,她前往西北大學擔任人文學亞維隆教授,將神學與人類學研究連結起來。她的學術聲望藉由她的書《純凈和危險》(Purity and Danger)(1966)而建立。她與計量經濟學家伊舍伍德(Baron Isherwood)合寫了《財貨的世界》(The World of Goods)(1978)一書,被視為經濟人類學的先驅作品。
在英國女皇於2006年12月30日公布的新年授勛名單中,瑪麗獲頒大英帝國勛章(爵級司令勛章 DBE),成為女爵士。她在2007年5月16日,因癌症並發症於倫敦辭世,享年86歲。身後遺下三個孩子。她的丈夫則於2004年去世。

2. 19世紀的美國社會

去過美國的朋友告訴我,我們普天下大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美國百姓相差一百年左右。這個我信。2002年中國的人均GDP約1000美元,1900年美國的人均GDP也在1000美元之間。但我更看重的是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理念,在這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恐怕不是以多少年的差距可比的。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念。也許正是由於這種不同的理念,造成了兩國之間巨大的文明差距。

更年輕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做《美國精神》,這本書是美國史學家、評論家康馬傑教授最著名的著作。書中闡明了被稱為「美國精神」的難以捉摸的東西,即獨特的美國思想,性格和行為方式。讀來令人感觸至深。二十年過去了,我始終難以忘記康教授所闡明的那些理喻——

在整個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樣萬事順利,每一個美國人都了解這一點。地球上沒有任何地方自然條件如此優越,資源如此豐富,每一個有進取心和運氣好的美國人都可以致富。由於大自然和經驗都告訴他們應該保持樂觀,美國人的樂觀精神是異乎尋常的。就總體來說,他們從來不知道失敗、貧困和壓迫;他們認為這些不幸是舊世界所特有的。對他們來說進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經驗:他們每天看到荒野變成良田,村莊變成城市,社會和國家不斷變得富有和強大。

(十九世紀美國人所看到的情形,中國人到了二十世紀末才看到。據說,目前全世界用於建築行業的起重機,有70%在中國運作。中國的大江南北都出現了「圈地運動」和大興土木的光景。至於歷史感,我們一直標榜自己的文明源遠流長,幾千年過來了,美國才多少年的歷史?——正因為沒有多少年的歷史,美國人沒有包袱感,可以輕裝上陣。我們就不行。幾千年固執的舊傳統是不可能一刀切斷的。對此,魯迅先生早就有言:我們總是喜歡調和的。「不給以雷霆萬鈞之聲,不足以迷夢之醒」。我們能否超越美國,GDP的大小決不是一個最根本的參照,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創建立於人類先進民族行列的「中國精神」。)

那此留戀過去的歐洲人對美國很反感,因為美國人總是屬意於未來,不太關心今天會怎麼樣,而主要想明天會怎麼樣,怎麼樣撈錢。他們野心勃勃,甚至最不著邊際的計劃他們也認為能夠實現。他們終於得到這樣一個信念:沒有什麼事是辦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徹底勝利就決不甘休。他們很少過去的意識,也不關心過去;他們沒有歷史觀念,而且認為只有那些對未來不可能發生興趣的老嫗才對過去的家族感興趣。......美國人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他們看到的不是散亂灰暗的市鎮而是漂亮和城市,不是破舊的車間而是轟鳴的工廠,不是鄉間的泥土而是鋥亮的鐵路。他們從每一個打赤腳的男孩身上看到未來的總統和百萬富翁。由於未來屬於兒童,他們關心愛護兒童,為他們工作,放手讓他們成長。

(美國人的這種精神很容易讓人想起巴頓將軍:向前,向前,永遠向前。從鄉村泥土中一個打赤腳的孩子身上看到他未來輝煌的人生,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看看如今在中國檯面上的大人物,有多少個「紅色接班人」而非平民出身?但是,1998年當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他就用了一句相當美國化的稱呼,他稱北大的學生是「未來中國的領袖們」。我們的領袖是不可能會如此稱呼學生的。說得最動人的,也就是毛澤東當年在莫斯科對中國留學生講的一段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屬於你們的。」除此之外,我們的大人物長期來都是高高在上的,總是提「希望」,提「要求」,彷彿教父一般。大人與孩子的不平等,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社會的不平等,人權的不平等。——延伸開來,就是權者為大,剿滅童心。)

(美國人)他們的文化是物質性的:他們認為生活舒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且懷著優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準不如他們的人。

美國人總是頑強地去戰勝困難,部分原因是,他們確信堅韌不拔加上勤勞、機智和運氣終會有好的結局。他們的信條是艱苦工作,並認為偷懶是一種罪惡,比不道德還要壞。他們喜歡實實在在的財富,不信浮誇虛飾。別處的婦女有錢有地位就雇傭僕人,美國婦女則自己操持家務。

3.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誰獲得了

2017年諾貝獎經濟學獎正式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如今行為經濟學在中國還算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沿著理查德·泰勒當時奠定的方向,今天行為經濟學已經加入了大量新的工具,比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技術助推這門學科快速發展,它還與神經生物學、心理學角度等學科交叉關聯,形成了神經經濟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閱讀全文

與羅素賽奇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