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禪宗怎麼學 有哪些書可以看
說實話我對禪宗所知不多,說點我知道的僅供參考。
禪宗的最高經典:《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可以看成觀法師的《楞伽經義貫》,在這之前也可以先學《大乘百法明門論》,以便對法相唯識的名詞概念有所了解,在學《楞伽經》時會少些障難。這部經也是唯識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其它:《金剛經》、《心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心經》非常適合持誦,很短,初學者就能背下來當作每日的功課,但其內涵很深,是講究竟智慧的(「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也是禪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五祖弘忍因當時大眾根性難以傳授《楞伽經》,便改為以《金剛經》印心,且《金剛經》又因六祖而聞名天下,相對於《楞伽經》,這部經很易讀,適合做日常功課,但是理上很難解。《金剛經》盛行後,《楞伽經》逐漸隱沒,直至北宋又再度被發掘出來。此外還有《圓覺經》《維摩詰所說經》《六祖壇經》,都是禪宗必學的經典,甚至不止禪宗,各派都有修學,其實各宗派只是入門的路徑不同,最終都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無論哪個宗派,都講「戒定慧」三學,即持戒,禪定,般若。
時下較容易忽視戒律的是禪和密,不是說禪宗和密教本身不持戒,而是有些門外漢附庸風雅,沒有正統的傳承卻妄自揣度佛法,看看公案,耍耍口頭禪,學些來歷不明的真言手印,就覺得自己很牛不用像「普通人」那樣持戒,很瀟灑的樣子,沒事拿些自己都沒搞懂的般若經典為顛倒行找借口,號稱「不著相」,卻掉到「著相」的坑裡而不自知。所以學者一定要明白這點,不要讓自己成為狂禪、邪密。如來戒法是佛法的命根子,是正定、正慧的基礎,否則入邪定,生邪慧,造作惡業,無法解脫,甚至現世遭報。另外有些法對戒律要求很高,如果不持戒而硬修那些法,只能自求多福了。關於戒律,還有一點,就是要真正持戒,只有一個持戒的虛名是沒用的。現在受戒很容易,有人對戒律根本不了解,就在皈依時把菩薩戒受了(傳戒的人也不負責任),然後呢,就天天破戒玩了,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如果對戒律比較了解,也得量力而行,沒修到那個程度,就去受高層次的戒,無異於拔苗助長,這不是鬧著玩的,佛法在實修上有時要有點豁得出去的勇猛精神,但也得有點自知之明。如果緣不成熟不能得戒,就盡量少造惡業,這種情況下的實修也是能得些受用的。在家居士可以看《優婆塞五戒相經》,了解在家人的戒律,沒有受戒也可以將其作為自己行事的參考,而對於律藏中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是絕對不能看的。
禪定是佛教實修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生出般若智慧的關鍵法門,初學者建議看成觀法師的《天台小止觀講解》視頻,書籍可以看寶靜法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成觀法師的《禪之甘露》。另外要注意一點,現在很多人喜歡講「行住坐卧都是禪」於是不修坐禪,但要知道那是有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能坐住就不錯了,能在靜坐這種類似「無菌室」的環境中得些小定就很不容易了。漂亮話誰都會講,但是呢,空談無益。
般若是佛教的無上智慧,這個我實在沒資格講,只能自己慢慢學慢慢悟了。禪宗常習的經典中有很多是講般若的。般若經典中,最著名也最浩大的即是玄奘大師所譯的600卷《大般若經》,《金剛經》和《心經》都是《大般若經》中的,這部大塊頭一般人很難有時間去讀,更別說思維修行了,所以大多數人以《金剛經》《心經》為總持。
任何法門,都要踏踏實實地修學,最好能拜到有傳承的師父,如果緣不具足,只能自學的話,也請一定慎重,不要亂來。如果要入禪宗的門,我的建議是——別把自己當六祖。禪宗講不立文字,但也不能離文字。文字是指月之指,雖不能執著手指而不看月亮,但也不能沒有手指的指引而到處瞎看。
Ⅱ 禪宗的『以心印心』是怎麼回事
勉強可以這樣理解:
傳法者和受法者的「靈魂」升起了共振,於是就象電腦復制文件一樣,把傳法者的智慧和能力「復印」給了受法者。
其實各個宗教都有這個方法。
在禪宗叫做印心、在佛教其它宗派也有直接叫傳法的;在道家也有稱「點化」的;在基督教被稱為「洗禮」,不過現在的基督教受洗多半已經流於形式了。
Ⅲ 禪宗的印心是怎麼回事
禪宗印心佛法的由來與傳承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供養了一朵金色蓮花給世尊,世尊舉起金色蓮花不講話,摩訶迦葉尊者在旁明白了世尊的意思,破顏微笑。
這到底什麼意思呢?他是說一個人生在污濁的世界(地球),要如何才能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要解脫超然、超越自在、歡喜完美。摩訶迦葉尊者懂了,所以世尊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一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就是禪宗的傳承,佛心印心,佛心傳心,也就是印心的傳承,不需要經過語言、文字。
迦葉尊者秉承世尊衣缽,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法脈迭傳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秉承師父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的囑咐,來到中國弘法,成為中土禪宗初祖。
當時中國正值南北朝時期,北朝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而自認很有功德,達摩祖師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雙方終因會晤不契,祖師一葦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六祖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共分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五宗,成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與曹洞二宗。
如今,禪宗印心佛法法脈幸未失傳,殊勝因緣已迭傳至第八十五代(中土第五十八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悟覺妙天禪師秉承佛燈心傳,深感責任重大,眼觀世人學佛,仍注重人間佛教,執於講經聞法及研究經典,不求心悟禪定,因此成立台灣禪宗佛教會,積極弘揚世尊真傳「真修實證、見性成佛」之印心佛法,普化度眾,至今已歷二十一年,並將此一禪宗傳承付予印心弟子,代代相傳,佛祖心燈,不令斷絕。
Ⅳ 不管是莊子裡面製造輪子的人還是禪宗故事裡面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講印心,關於心傳你知道是該怎麼做到嗎
不知道啊
您知道嗎
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好像需要師徒傳承吧?
如果自己看兩本書就能理解什麼心法
那簡直不可想像
各人比較愚笨
無法理解什麼空啊 心啊 這種好深的詞彙
所以對於那種自以為大徹大悟的境界
當然無法企及
Ⅳ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是什麼意思
處暑之後不過三天,就有了陣陣涼風,這種舒服愜意的感覺真是千金都買不來的。如今雖然人已年老,經過了不少世事,可是自己的內心仍然如春天的青草一般清靜寂定的心境。
這句話出自宋代蘇泂的蘇泂《長江二首》。全文如下: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譯文:
處暑之後不過三天,就有了陣陣涼風,這種舒服愜意的感覺真是千金都買不來的。如今雖然人已年老,早已看透了世間的萬事,那青草依然生機勃發,我的內心仍然清靜寂定。
看到仙鶴婆娑起舞,聽那蟋蟀的叫聲開始斷斷續續。突然感嘆哪怕是心胸寬廣的人會長壽,但能夠做到這樣大海的深邃也未必能夠相比。
(5)印心禪學文教基金會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處暑節氣後,炎熱即將過去,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氣溫開始逐漸下降的身體感受,以及動物昆蟲的一個自然反應。說的是自然的一個規律。
然後用大自然的事物,領悟大自然的任何事情都蘊含著哲理,世間萬物都可以是人的老師。凡事都應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
Ⅵ 方雲禪畫一平尺多少錢
「方雲書畫」藝術作品有著濃厚的人文情懷和清雅的藝術品格,作品涉獵廣泛:工筆重彩系列整體氣勢磅礴,但細節又精緻細膩,威嚴厚重;雲禪畫系列意境簡而能遠,淡而有味,高古脫塵;雲禪書拙樸天真,圓潤鋒藏,淡定脫俗。
方雲,字學水,號四方方雲。雲南曲靖沾益人,1962年10月21日生於江西南昌。藝術家、禪者、學者。江西四方緣主,南昌大學四方藝術研究院院長。
方雲先生一直致力於禪藝術的義理研究和傳承創新,用禪藝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人間真善美。方雲先生獨創「雲禪畫」「雲禪書」的藝術表現形式,創作的「星雲禪話·方雲禪畫」系列作品,已在海峽兩岸巡展四年;雲禪畫《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系列四部專著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三百餘幅「方雲禪畫」作品選入《星雲大師全集》。
專著分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中國和平出版社、中國物資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出版。
作品被政府機關及專業美術機構收藏。
方雲禪畫目前是一萬元一平尺。
Ⅶ 禪學是什麼
禪學就是研究「禪」的學術門類。
禪的定義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為基本三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根本法門。我們這里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 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禪定」或「禪觀」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與「禪」相聯的有禪觀、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法、禪風、禪機等由禪引伸出來的禪語,真是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禪宗興起之後,它所提倡的「禪」與原來的「禪觀」或「禪定」雖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對於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那麼不同的是什麼呢?
第一,禪宗的「禪」是一種認識。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禪定度」,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禪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學人的智慧。
第三,禪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為只有「悟後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凈化緊密結合,認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
禪的種類
《楞伽經》中分為四種禪,一是愚夫所行禪,即執有法不空而行禪。二是觀察義禪,即於定中對義諦作靜慮之禪。三是攀援如禪,即圭峰宗密禪師所說「欣上厭下」之凡夫禪。四是如來禪,即自證聖智境界之禪。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分禪為五種: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宗密所分,是專就學理上的分類。在實際修行中,這五種禪可作為循序而進的五個階段。在有真修實證的禪師引導下,每提高一個層次,就有一番悟境,就會在認識上來一次超越,這才是禪宗所提倡的「禪」。
究竟應該怎樣來定義禪宗所提倡的「禪」,既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多餘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禪宗是主張參「活句」的,歷代禪師在接引學人時總是應病與葯,精方解縛,從無死法與人。
chanxue
禪學
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全稱「禪那」,源於梵文,意譯「靜慮」、「思維修」等,謂靜中思慮,心緒專注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禪那」,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禪」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禪是定的一種,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並稱為「禪定」,含義比較廣泛。
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有小乘大乘的區別,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集中精神,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於一定的觀察對象,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以根除煩惱,去惡為善,轉痴為智,以得到精神解脫。
禪學在中國的發展 因時代、地區和派別的不同,禪學發展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禪宗,禪學進一步中國化,較以前的禪學產生了重大的差異。
禪學的興起和盛行 中國禪學始於東漢後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讖譯經的流傳。三國吳康僧會、晉代釋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禪法。後來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覺賢)又相繼譯出禪經,推進了禪學的興起。在漢魏晉期間流行的禪法約有 4類:①安般禪。為安世高所譯《安般守意經》倡導。「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數息」。它重在調息(呼吸),以集中精神,進入禪定意境;又以「法數」(按數字對教義的分類)為止觀對象,構成「禪數」形式,屬於小乘佛教的禪法。因與當時道家「食氣」、「導氣」等吐納養生術相類似而傳習較廣。
② 念佛禪。為支婁迦讖譯出的菩薩乘禪經《般舟三昧經》和《首楞嚴三昧經》所倡導。「般舟」即念佛:「首楞嚴」,意為健行、健步如飛;「三昧」即定。前經說藉助於智慧,專心觀念佛的32種相、80種好,可使10方諸佛現前。後經則認為修持首楞嚴三昧可為成佛的行動增加力量,易於達到成佛的目標。
③ 五門禪鳩摩羅什根據弟子僧睿的請求,綜合各家禪法編譯了 3卷《禪秘要法經》,倡導五門禪觀(「五停心」),針對具體情況,講究不同對治:貪欲重的修「不凈」觀;恚重的修「慈悲」觀;愚痴的修「因緣」觀;散亂心重的修「數息」觀;一般的人修習「念佛」。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也講五門禪。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的禪學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貫的禪,強調禪智雙運,寂照相濟。對後來佛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④ 實相禪所謂實相就是空,實相觀就是空觀。大小乘禪法融貫的關鍵,在於把禪觀和空觀聯系起來。鳩摩羅什所傳的禪觀要求同實相聯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諸法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這對後來的天台宗產生了影響。
南北朝時代,由於政治情況的不同,南方偏重義理,北方持重禪法。北魏孝文帝為佛陀禪師於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為禪僧集居之所,此後禪法大行。北魏時著名禪師菩提達摩在少林寺修禪,其禪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進行佛教理論思索,即「壁觀」,在牆壁上塗成觀想的圖樣,面壁觀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屬於修持實踐。他強調「理」和「行」兩者結合,在啟發信仰時不離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後不隨於文教,不憑借言教。達摩後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北齊禪師慧文奉行實相禪,他根據《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思想和《大智度論》的一心中行得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觀點,認為從萬物因緣和合而生就可觀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諦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時觀察三諦。一境三諦就是萬物的實相,一心三觀就是實相禪。慧文將這種禪法傳給慧思,慧思又傳給智,智在江東傳播實相禪,推動了南方禪法的盛行,使偏重義理的學風有所轉變。
南北宗禪學的流傳 中國佛學到南北朝末期,隨著南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北師說逐漸出現綜合調和的趨勢,開始形成學派。禪宗的出現是中國禪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國禪宗的思想導源於《坐禪三昧》、《達摩多羅禪經》中的 「念佛法門」。相傳菩提達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傳,弘忍後分化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時稱「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禪法、講動、定一體,即所謂「斂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張「拂塵看凈,方便通徑」,即逐漸領會,逐漸貫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禪方法是頓。他自居於教外別傳,雖不和教義絕緣,但強調傳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覺悟眾生本有佛性為主旨。主張單刀直入,直摩心源,見性成佛。這是對以往禪學思想的最大變革。反映慧能禪學思想的《壇經》成為中國禪學的最重要著作。由於慧能弟子神會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為禪宗六祖,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成為佛教中勢力最大、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張經過門下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一二傳後,禪師們更是把禪法融會在日常生活里,認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倫日用都可體現禪法,形成一種隨緣任運的主張,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國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徑庭。
禪教調和 禪宗禪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現調和禪教的趨勢。中唐時代的宗密是荷澤系的禪師,又是華嚴宗的大師,他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提出和闡發禪教統一的主張。五代、北宋之際法眼宗禪師延壽鑒於禪宗學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識、華嚴、天台三家佛教學生互相質疑,最後用禪宗的觀點作為評判的標准加以評定,成《宗鏡錄》100卷。延壽統一各家對教的不同說法,又調和禪與教的矛盾,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壽調和禪教,都把教定於《華嚴》。由此出現華嚴思想和禪學相融合的華嚴禪,對於宋代禪師和宋明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禪宗禪學的分化 宋代禪宗流派都依賴統治者的支持,著名禪師常與上層人物交往,思想上越來越充分肯定現實。由此禪學思想的發展又發生顯著變化,出現了3種類型的禪:①文字禪。延壽以來禪宗雖重視教理,但真正作為依據判斷是非,還是前輩祖師的語句。由於所傳的語句簡略難解,禪師就用偈頌來陳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禪師都走上從文字上追求禪意的道路。禪學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於理解,一方面也產生舞文弄墨的現象。②看話禪。兩宋之際臨濟宗禪師宗杲反對文字禪,他主張不把祖師的語句作為正面文章來領會,只作為「話頭」即題目來參究,認為這樣才能自發地產生智慧,達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禪。曹洞宗禪師正覺和宗杲交誼頗深,但他反對看話禪,提出寂默靜照,即靜坐看心的禪法。實際上這是以前禪宗北宗的禪法。默照禪出現,禪宗南宗流派轉而採用北宗的禪法,標志著南宗禪學已走到自身發展的盡頭,自此以後禪學思想就愈來愈趨於停滯了。
禪學的影響 禪學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尤其是作為隋唐哲學的重要部分,對其他哲學流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它倡導的不信權威、不信經典的口號,曾為一些進步思想家如李贄、譚嗣同等利用,以攻擊封建正統思想;它宣揚的唯心主義心性學說,為宋明理學家如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吸取,成為理學唯心主義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
Ⅷ 禪宗的一心印心是什麼意思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學習,網路下以下優酷土豆、視頻鍾茂森講的《弟子規》4集或12集請聽凈空法師講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注意講公案的部分,也許能開悟)阿彌陀佛
Ⅸ 禪宗首先以楞伽經印心,後來為什麼改成了金剛經了楞伽和金剛有什麼不同
六祖因為《金剛經》開悟,所以改為此經來印證後學。另外《楞伽經》比《金剛經》繁雜,學人不容易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