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天福的人物簡歷
1910年8月18日 生於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遷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就讀於福州宮巷私立塾本小學
1923-1927年就讀於福州格致中學
1928年轉學於上海持志中學
1929—1930年 在福建協和大學學習,並畢業
1930—1932年 福建協和大學助教
1934—1935年 赴日本與中國台灣省考察茶業1935—1939年 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校 兼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葉改良場場長
1940—1942年 福建示範茶廠廠長兼蘇皖技藝專科學校副教授
1942—1946年 福建協和大學副教授、教授兼附屬高級職業學院校長
1949—1950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農業廳崇安茶廠廠長
1950—1952年 中國茶葉公司福建省公司技術科長
1952—1950年 福建省農業廳茶葉改進處、特產處茶葉科科長、副處長、享受教授級待遇
1956—1957年 福建省茶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1980—1981年 退休、因病修養
1982—1989年 福建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技術顧問,主持烏龍茶作青工藝與設備研究
1989—至今 福建省茶葉學會名譽會長
『貳』 張天福的人物簡介
張天福,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於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叄』 張天福的主要貢獻
1942—1946年,張天福又一次應聘到福建協和大學任教,他仍利用教學機會,積極收集茶葉資料,編寫教材,搞好茶業教學工作。1946年後,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國茶葉研究所,成立農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崇安茶葉試驗場,繼續從事茶業科研,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張天福調到福州,先後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農廳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葉收購、生產、科研等工作,積極培訓茶葉收購、生產和科研人員,建立機械制茶廠,設置茶葉收購網點,制定合理的收購樣價和評茶計價的方法,指導茶類改制(20世紀50年代初,為適應外銷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綠茶改為紅茶),籌建全省2個地區茶葉指導所、16個縣茶葉指導站和2個茶葉試驗場的機構設置、人才配備,促進全省茶葉產銷由混亂逐步走向由序發展。1953年,他改進由 他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機,分別推廣適應於紅茶、綠茶區,又設計推廣了綠茶三鍋連續殺青機,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同時,還總結了經驗、試驗、示範、推廣茶樹無性繁殖——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驗,大力推廣茶樹良種。1954年親自赴崇安蹲點,指導 創辦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為促進福建茶葉發展做出貢獻。
1957年,張天福被錯劃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這23年中,他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幾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區,寫下了大量很有價值的總結、研究和考證等資料,如《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龍岩斜背茶調查》、《閩西山調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親在福州病故,當時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機棱骨形狀和包揉處理對武夷岩茶外形的影響,無法為母親侍奉送終。他還反復總結、指導對開辟山地茶園非常有價值的「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他在下放壽寧縣龍虎山茶場期間,帶領職工和知識青年推廣科技成果,改造低產茶園,建立豐產茶園,培養職工,改進制茶工藝,使該場茶葉單產、質量、售價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當時已70歲高齡的張天福深感年紀不饒人,這時間更寶貴,寫了一幅「時間就是生命,知識就是力量」的對聯掛在書房裡,時刻勉勵自己,抓緊時間做更多有益於茶業事業的事。他不顧妻兒的勸阻,隻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當顧問。他把幾十年來收集珍存的幾百冊茶葉書籍、資料和標本,全部獻給該所。他帶領科研人員主持省的重點攻關課題——「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在通過技術鑒定之後,有從閩東轉戰到閩南,深入到烏龍茶主產區——安溪縣蘆田茶場進行課題試驗,分析和研究了幾千個數據,取得了成功,解決了烏龍茶品質最關鍵的 「做青」工序難題,首次實現人工控制氣候條件下進行烏龍茶「做青」工藝,對穩定和提高烏龍茶品質取得進展。該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此期間,他還主持編寫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烏龍茶》專著,並容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對進一步宣傳福建烏龍茶起了推動作用。
張天福在被選為福建省第一、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委期間,為加快發展福建茶葉,先後在政協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採用。
20世紀90年代後,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張天福,仍然堅持參加各項茶事活動。
『肆』 茶界泰斗張天福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
張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於上海名醫世家,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近、現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把張天福稱為:「茶學界泰斗」。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於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歲。
立志獻身茶業的張天福認為:除了自己認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外,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培養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強業之路。為此,他自大學畢業被聘任為福建協和大學助教之時起便利用教科書備課的機會收集有關茶業資料,編寫茶樹栽培、茶葉製造等教材,並取得校方資助,轉道台灣實地考察茶業。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寫了《台灣之茶葉》考察報告,並決心創辦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業改良場。
張天福在被選為福建省第一、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委期間,為加快發展福建茶葉,先後在政協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採用。
20世紀90年代後,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張天福,仍然堅持參加各項茶事活動。
對張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張老,您一路走好!
『伍』 張天福幾個老婆
張天福是中國現代茶葉科研與教育的先驅者,他提出的「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 他96高齡時每天晚上還要忙到12點,早上6多點起床。他是中國近代茶葉事業的先驅,被尊為「茶界泰斗」。有這樣一段故事很能見張天福的性格。92歲時,他去鐵觀音的產地參加一個鐵觀音茶王賽。主持人問他:「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他答道:「喝茶。」主持人又問:「是不是喝鐵觀音?」他的回答仍是:「喝茶。」主持人再問:「是不是常喝鐵觀音?」他還是只說兩個字:「喝茶。」 現已歲高齡的張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養身健體之道就是飲茶。他說「茶是萬病之葯」,一天也離不開它。他極力推崇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寶貴財富——中國茶文化。他認為,品茶集解渴、保健、怡情於一身,這是**飲料無法比擬的。品茶對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要求,絕不能厚此薄彼,要用公正平靜的心態去品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喝綠茶、花茶,求仙巧之態,鮮嫩而有芬芳的氣味;飲紅茶,喜紅艷明亮之湯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品烏龍茶則要細心體會醇厚茶湯中的韻味。時至如今,張天福仍然堅持養成的良好習慣,黎明即起,品清茶一百盅。
『陸』 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的主要職責
海峽茶業交流協會於2008年10月18日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協會定位為海峽兩岸地區有關茶產業、茶文化的法人和自然人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組織,以推動茶產業的發展,茶文化的繁榮,茶社會的和諧,促進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茶產業及茶文化的合作交流為主要任務。
海峽茶業交流協會合並福建省茶葉學會、茶葉協會、茶文化研究會、茶產業促進會,旨在發揚福建茶鄉優勢,會員來自大陸、台灣、香港、澳門,覆蓋海峽兩岸。協會將參與起草和制定《福建省保護茶產業發展若干規定》。
福建是全國產茶大省,福建茶園面積、茶葉總產、單產、品種數量、平均單價、茶葉銷售總額、良種數量、良種普及率、特種茶數、品質、發源地茶類、出口總量、出口創匯等十三項指標全國第一。
截至2010年,福建省有茶園面積240萬畝,年產量20萬噸,毛茶產值43億元,涉茶行業產值近200億元,全省涉茶人員超過1200萬人。隨著茶產業的發展,福建省各類為茶業經濟服務的學會、協會、促進會、研究會、聯誼會等服務組織,也應運而生。2008年福建省「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建議,組建一個全省性、綜合性、權威性的茶葉服務組織,具有民辦公助的性質,更好地發揮全局謀劃和服務作用。福建省領導同志對建議十分重視,指示籌建海峽茶業交流協會,整合福建省現有茶業服務組織的人才資源和網路資源,發揮好對茶產業、茶文化交流的組織、協調、服務功能。
而福建省茶葉學會是福建茶業的金字招牌,成立於1956年,由當代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花發起、業界專家共同參與,是福建茶界的權威學術機構,予以保留而由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管瞎。
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了《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章程》,推選了第一屆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和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書記張家坤當選為首屆會長。
『柒』 茶界泰斗張天福去世了
著名的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茶界泰斗」張天福,因年事已高於2017年6月4日9時22分在福州逝世,享年108歲。
為了中國的茶葉,張天福一生都在積極奔走。正如在百歲華誕的慶典上的發言中,謙虛地說:「我的一生,永遠是學生,願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於解決福建茶葉生產中的現實問題。要深入實踐,從源頭創新、打基礎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績,報效祖國和人民。」
張老,一路走好!
『捌』 福建省茶葉學會的名單
福建省茶葉學會第九屆理事會
1.名譽會長:
張天福:中華茶人聯誼會名譽會長、
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終身榮譽理事長
陳明樞: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常務副檢察長、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顧問
張家坤: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黨組書記
劉德章: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書記
張明俊: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福建省慈善基金會名譽會長、
福建省老促會顧問
李祖可:福建省閩港閩澳經濟合作促進會副主任、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
呂居永: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原常務副會長、顧問
鄭義正: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福建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
陳增光: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福建省扶貧協會會長
曾喜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陳家驊: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省鄉村休閑發展協會主席
張立先:福建省農辦主任、福建省農業廳廳長
吳建華:福建省農學會會長、福建省農業廳原廳長
2.高級顧問:
陳小平:福建省財政廳廳長
宋閩旺:省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主任、省文化廳原廳長
葉順煌:福建省政協經委主任、省科協原黨組書記、副主席
柯少愚:福建省殘聯黨組書記、省科協原副主席
李育興:中共福建省委原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蔡爾森:福建省台聯黨組書記、省台辦副主任
詹 毅: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內司委原主任、省工商局原局長
陳保明:福建省政協法制委主任、省司法廳原廳長
趙 氵豈: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辦公廳原主任
趙覺榮:福建省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原主任、省工商局原局長、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陳世澤:福建省人大常委會農經委原主任、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朱永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原主任、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鄭 勇:福建省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省發改委原副主任
林思翔:福建省科協原黨組書記、副主席、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鄭金貴:福建省農林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導
張偉光: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省農科院副院長
葉恩發:福建省農業廳巡視員、福建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
駱少君:全國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原主任、
全國供銷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原院長
詹立錟:原福建省茶業協會會長、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黃華康: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
姜紹豐: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
鄒榮貴:福建省農業廳副巡視員
陶陸軍:福建省人大常委會農經委副主任
湯鳴紹: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原所長、書記、《福建茶葉》主編
陳義鷹:台灣崇德聯誼會執行會長
3.榮譽常務理事: 陳金水、陳成基、錢家強
4.榮譽理事:鍾興松、周玉璠、連學仁、吳道芳、林森知、葉乃壽
5.分支機構
(1)《福建茶葉》編委會主任:馮廷佺
主編:湯鳴紹;副主編:賴筆進、姚信恩;責任編輯:林春蓮
(2)張天福茶學研究分會會長:馮廷佺,副會長兼秘書長:周玉璠
(3)技術咨詢委員會主任:余文權
(4)閩台茶葉合作研究分會會長馮廷佺,副會長兼秘書長:林光華
(5)名優茶推廣工作委員會:尤昌飛
(6)培訓工作委員會主任:姚信恩
(7)茶文化研究分會會長:楊江帆
(8)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蘇峰
(9)茶產業發展研究分會會長:陳杭生,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文毅
(10)電子商務委員會:尤昌飛
(11)期刊編委會
主 任:馮廷佺
副主任:湯鳴紹
委 員:馮廷佺、楊江帆、余文權、湯鳴紹、鄭廼輝、葉乃興、姚信恩、
張文錦、周玉璠、賴筆進、蘇峰、湯榮輝、唐輝
6.內部機構辦事人員聘任:
(1)秘書處:
執行秘書長:湯鳴紹(專職)
常務副秘書長:姚信恩(專職)、潘發斌(兼職)
副秘書長:唐輝、周玉璠、楊芳、林傑、林榕
(2)《茶緣》雜志社社長兼主編:馮廷佺;副社長:唐輝;執行主編:湯榮輝
(3)《閩茶會訊》主編:周玉璠
『玖』 茶界泰斗張天福哪裡人
2.張天福是福州人,
『拾』 茶界泰斗去世是真的嗎
看耐泡度,耐泡度是鑒定古樹茶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前提是搞清楚怎樣才叫耐泡,如果已經泡得都是樹葉味甚至水味的話,是不能計算在內的。另外能泡多少泡和投茶量以及手法都有一定關系。在同等條件下,古樹普遍更耐泡,一般可以泡十幾泡,有的可泡二十到四十泡。普洱茶場地以雲南為主,雲南東創茶葉這些廠家在行業是比較著名的,你要是實在分不清楚,又怕被騙還是直接選個大品牌好點,至少不會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