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藏中國文物

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藏中國文物

發布時間:2021-04-13 19:15:11

『壹』 未來的天價中國文物是什麼

近些年,中國內地電視台的鑒寶節目十分流行,創下很高的觀眾收視率。其實,這檔子電視鑒寶節目在國外早已存在,最早開創先河者是英國廣播公司。1977年,該公司製作了一部跟拍某拍賣公司赴西部尋寶的紀錄片,節目播出後,意外地受到觀眾熱捧,並且還在英國掀起了鑒寶、藏寶熱。於是,這家廣播公司索性將這個紀錄片的基本形態加以固定,用專家尋寶、鑒寶的基本模式打造了一檔固定欄目,於1979年隆重推出,一直保留至今。央視的《鑒寶》和《尋寶》欄目,節目結構基本上與英國的「鑒寶路演」大同小異。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熱度升溫,拷貝鑒寶節目的電視台越來越多,尤其在歐美和亞洲國家,各種冠名的尋寶鑒寶節目早已成為一些大電視台的熱播欄目。

宋徽宗摹唐張萱《搗練圖》

我曾經多次在英國和美國收看過電視鑒寶節目,並一直關注節目中歐美文物鑒賞家對中國文物的點評,發現這一類節目的價值取向驚人地趨同,基本上都是跟風拍賣市場的熱點拍品。拍賣行近期有什麼拍品天價成交,接下來的電視鑒寶節目就會去尋找那些同類物品湊熱鬧。例如:自從2005年中國元代瓷器「鬼穀子下山圖文罐」和一批景德鎮明清官窯瓷器拍出天價後,美國和英國的電視鑒寶節目便隔三差五播出一些有關中國明清兩代外銷瓷器的鑒定節目。而就在2008-2009年法國佳士得拍賣中國圓明園銅獸首過後,清代宮廷遺物熱受到一定的抑制,一些外國拍賣行似乎正在把目光轉向更為古老的中國時空。這種轉變,我從美國的電視節目里得到部分證實。

今年上半年在紐約講學期間,我收看了一期由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製作的名為Antiques Roadshow(古董路演)的電視節目,其中有這樣一個場面:一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先生亮出家藏的三件中國古董,一件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黑色蛋殼陶杯,另一件是戰國時期的龍鳳玉佩,還有一件是漢代舞人陶俑。在完成對展品的真偽鑒別後,專家們分別給予這三件中國古董開出80,000、200,000、100,000美元的估價。據我所知,這三件東西在中國文物市場上的價格還不到剛才專家估價的三分之一。

節目最後,一位拍賣行的中國部專家還對中國文物的市場價值作出如下評介:「??大家知道,近年來中國近代宮廷瓷器不斷創出新的成交奇跡,但實際上,更為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才能夠真正體現中國古代文化品質和價值。而現在,正是收藏那些寶貝的最佳時候??」

電視鑒寶節目的確是觀察大眾收藏趨勢的一個窗口,其中必定摻雜著製作者和贊助方功利性的主觀意志。為了進一步了解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國際大拍賣行在今後若干年市場運作的動向,我在美英法三國講學期間,對中國古代文物在海外市場上的總體走勢作了數月的專題訪問,受訪對象有各類鑒寶節目的電視製片人、拍賣公司的從業人員、部分海外中國文物收藏家。概括起來,他們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清代官窯瓷器的熱度和價格差不多到了階段性的頂峰,在未來幾年會逐漸降溫。理由基於三方面:一是佳士得、蘇富比多次拍賣圓明園遺物事件,已經引發了中國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憤怒,抵制買賣此類拍品越來越成為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內地民眾的共識。而此類拍品幾乎無一例外全都是搶掠偷盜之物,很少來路清晰、傳承有序,擺在桌面上買賣,肯定都會刺痛中國人的神經,引發抗議和抵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封殺了此類藏品的升值空間,因為畢竟此類拍品的買家從目前來看90%以上都是中國人;二是清代瓷器在歐美國家的藏量巨大,在較長時間里都不會缺貨;三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內地富豪收藏家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品投資經驗會日趨成熟,在選擇藏品時,會更加註重文物的文化品質。

倫敦大威德基金會藏宋汝窯盞托

2.20年之內,中國文物的市場熱度不會減退。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在正常情況下至少會走完一個周期,中國人口袋裡的錢會越來越多,房子買了、車子買了,而藝術品收藏卻是一個可供長期消費、滿足精神需求和投資願望的極好途徑;二是中國的富豪收藏階層已經形成,從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大拍行的預展地點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階層所在區域已經由最初的北京、上海、江浙地區擴散到廣東、山西、福建等地。據兩家公司的職員告訴我,他們每年發出的參展請柬數量越來越大,參展競拍的富豪人數越來越多,投入的資金也越來越大。正如佳士得一位高管所說的一樣:「不管價格多高,只要你有好東西,就有中國人出得起價!」

3.今後幾年的市場亮點將會從明清官窯瓷器逐步轉向四個方面:一是宋代南北名窯瓷器,除膾炙人口的「官、哥、汝、鈞、定」所謂「五大名窯」之外,還有南方青瓷系列中的龍泉窯、建窯兔毫油滴、景德鎮宋影青,北方窯口的耀州窯、磁州窯等;二是新石器時代彩陶、唐三彩等陶器;三是漢代以前的玉器和青銅器。其中,以夏、商、周所謂「早三代」的青銅器,以及戰國和漢代的玉器將最受藏家追捧;四是唐以前的石質造像和元代以前的古字畫。

幾家大拍賣行的有關人士透露:在「元青花熱」、「清宮熱」掀起之前,中國的高古陶瓷器、玉器、青銅器一直都是西方收藏家的「寵兒」,後來由於中國富豪收藏階層的崛起,加上國際拍賣行因為後者貨源充足而作出人為引導,才使得它們的價格屈居元明清三代官窯瓷器之下。這幾年他們又開始做高古瓷和高古玉方面的「試拍」,這方面藏家的人氣正在逐步恢復和提升。

從近年來幾家大拍賣行的拍賣數據上證實了受訪者的觀點,歐洲一家名叫《世界藝術品市場周刊》的雜志,09年初發表了一篇分析世界藝術品市場中中國拍品現象的文章,其中列舉了很多在中國國內鮮為人知的數據。如:2003年以前,國際拍場上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種類60%以上是元代以前的瓷器和漢代以前的青銅器、玉器,清代瓷器僅佔25%,元、明代瓷器瓷器各佔5%,其它雜項佔10%;2003年以後,明清瓷器所佔比例逐年飆升,截至2008年為止,竟然占據拍賣市場中國標的總數的80%以上。但是,該雜志在對2008-2009年的市場調查中發現:這種比例正在悄悄地發生微調,在已經開拍和即將上拍的拍品當中,明清瓷器所佔比例減少了15%,取而代之的正是高古瓷、高古玉和青銅器,還有就是現當代畫家的作品。

《世界藝術品市場周刊》的文章對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所作出的分析,以及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和判斷,跟筆者以上調查結論如出一轍,別無新意。

美國發行的《藝術品與財富》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羅列了另外一組數據,稱:「??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從中國香港外流的中國出土文物有近千萬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由盜墓者與走私者聯手賣出,少數是文博單位的內賊監守自盜所為。這些物品一部分流向歐美各國博物館,一部分被以各種名義取得『合法』身份後,由拍賣行公開拍賣,另外一部分則通過古董市場流向古董收藏家的儲藏室??這些文物大部分售價極低,有些甚至一堆一堆地估價賤賣,但轉手後,無論是經外國古董商還是拍賣行倒賣,一般都可以獲得幾十倍、甚至幾百上千倍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對於拍賣行來說,這些拍品不但可以回歸中國文物的真正價值,可以賺更多錢,而且引起的糾紛還會更少,因為大部分走私出土文物,中國政府都沒有檔案可查,很難舉證追討??」

盡管有些數據很難得到具體證實,但這篇文章所透露出來的基本信息,卻是輕而易舉可以得到印證。我曾就此事咨詢過一些外國拍賣行的中國拍品負責人,他們對這種說法毫不覺得奇怪,只是對其中的數據表示質疑。當我問及今後中國文物的來源是否會逐漸枯竭時,他們一致覺得我是在閉著眼睛搞笑。他們回答說:「第一,明清瓷器在歐洲遍地都是,要求送拍的人非常之多,如果全都收下恐怕還可以拍上幾十年。當然,我們要做挑選,而且要根據買方市場的情況進行排隊;第二,近幾年送拍的中國高古文物數量同樣多得超出想像,可以這么說,過去若干年我們掌握的這類拍品,還不及現在一年主動上門聯系的數量多。質量也一樣,過去能找到一件商代青銅器作為拍品我們就興奮不已,現在賣都賣不過來,一般器物有明顯殘缺的我們都不讓上拍,因為大家都知道你們中國人喜歡完美無缺的東西!」

在調查中還得知:一些拍賣行在公開拍賣明清官窯器的同時,已經開始在私下培育高古陶瓷的市場。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朋友在聊天時告訴我:這幾年,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元代以前的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成交量和成交價格正在逐年上升。

那位朋友舉例說:「前年在紐約的一場中國瓷器藝術品拍賣會上,我們一次性賣出唐三彩器物21組29件,成交率在70%以上。通過這20多年的定向收藏,此類在中國被禁止買賣的出土文物正在源源不斷地被西方收藏家和古董商低價收入囊中,當然,最終大部分文物還會被中國人花錢買回去。我們也樂意看到這種結果,物歸原主嘛!」

記者查閱了有關資料,足以證實那位朋友的判斷:

2002年,僅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家公司就拍出了40件宋代名瓷。其中,香港蘇富比春拍時,一件宋代鈞窯天藍釉葵花式花盆連盆托賣到近400萬元港幣。到了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成交價高達1239萬港元,比較10年前高出幾十倍。到了2004年,高古瓷成交數量進一步增加,宋瓷成交達130件以上,價格則穩步抬升,2005年3月31日,紐約蘇富比拍出的一件北宋定窯花口盤,成交價高達152.8萬美元(約1263萬人民幣)。但據業內人士估計:這一類高古瓷的成交價近期內不會太得過高,因為有關方面還在忙於「吃貨」。

一位在倫敦拍賣行工作的華人也告訴記者,近幾年,加大中國高古文物的試銷力度,已經成為多家海外拍賣行的共同戰略。那位朋友說,除開公開性拍賣之外,他們還以非公開拍賣的方式撮合過幾單這方面的買賣。所謂非公開拍賣方式,就是由中間商為自己熟悉的買賣雙方客戶牽線搭橋,對部分對口古董進行價格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後便私下成交。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買賣雙方都可以省去一些交易稅費,而且價格一般都比較適中,有利於這一類文物按照各家拍賣行的戰略目標調控價格。

那位高管所說的情況,記者在國內調查中也得到了證實。浙江一位富豪收藏家就以這種方式,經人撮合在倫敦市場上僅以摺合人民幣300萬元的價格,一次性買下漢代以前的青銅器20餘件,其中還有珍貴的二里頭青銅器2件。這些批量「打包」買回的青銅器經過國家權威專家認定,全部屬於真品。

通過多方面的調查,記者比較清晰地發現:圍繞中國文物所展開的一場國際商業運作,有著極為縝密的戰略性布局,手法與股市「莊家」慣用的「高拋低吸」伎倆非常相似――一手持續不斷地拉高明清官窯瓷器的價位,並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出貨;另一手則利用中國對出土文物的管制政策,大量廉價收購、儲備那些時代久遠、真正有較高文化含量的高古文物,只待時機成熟,便豎起新的價格標桿,策動這一部分文物「出口轉內銷」的回歸運動,源源不斷地用中國人自己的「物」,賺取中國人自己的錢。

『貳』 大英博物館有多少中國藏品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250年之藏品展」已於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前往中國辦展。與中國公眾見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從被喻為「人類搖籃」的坦尚尼亞奧多維遺址挖掘到的200多萬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達碑石,有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拉斐爾、戈雅和倫勃朗的畫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及日本、韓國、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獨沒有被大英博物館視為「最重要收藏」的中國文物。

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並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據該館有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參觀完中國廳後,可知該館的介紹並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綉、書畫、琺琅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叄』 中國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誘惑中國文物流失的數量非常驚人。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同胞對這一現象追蹤關注,並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歸祖國。

文物流失逾千萬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一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這兩個統計都反映了一個接近的數據: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當然,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幹事牛憲鋒認為:「准確地講,應稱為海外藏中國文物。流失文物應該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國外的文物。具體數量難以統計。」

涵蓋書法、繪畫、青銅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種類

據了解,這1000多萬件海外藏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青銅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類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僅在大英博物館就館藏中國文物2.3萬多件,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珍品和絕品,青銅器中就有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繪畫,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中國繪畫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其中,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

——地方誌和古籍,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寶藏,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七成流失國外。其中,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其中敦煌書畫的三種唐拓本是稀世珍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購、討還、捐贈三種形式

中國自2003年7月開始啟動國寶工程,宗旨是搶救流失文物、保護文化遺產。據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主任張永年介紹,就目前而言,面對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迴流主要有三種形式:回購、討還和捐贈。

回購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圓明園豬首銅像的捐款回購便是一成功案例。豬首銅像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專家從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收藏人最終同意轉讓給中方。澳門富商何鴻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後,2003年9月,他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近700萬元購回圓明園豬首銅像。

回購也有很多困難。雖然文物在市場的自由流通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機會更多,但由於文物的天價和回購的資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購半途夭折。另外,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社會募捐和企業捐款,而企業往往希望把通過其捐助回歸的文物藏於其企業內,這又成為一個新的矛盾。

討還是目前最難以成行的文物迴流方式。因為一旦要求他國歸還所藏中國文物,可能就會牽涉到很多遺留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牛憲鋒說,討還的對象應主要針對戰爭中被搶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畫、佛造像這類不可移動文物。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就是討還的目標。該作品由乾隆年間的兩位宮廷畫師依據圓明園最美的40處實景繪制而成,是現存唯一能夠全面反映圓明園原貌的詩歌繪畫作品,在圓明園大劫中,被法國的杜潘上校搶走,後來在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保存至今。

以捐贈的方式迴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畢竟任何一件文物都價格不菲。在現階段,真正有此善舉的有識之士依然為數鮮少,但也不是沒有。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銅亭寶雲閣流失的10扇銅窗,就是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公司創辦人斯達先生的基金會於1993年從法國收藏家手中購得,並無償送還中國的,可謂功德無量的義舉。

『肆』 我想知道中國十大收藏家是誰都收藏了那些東西

世界十大收藏家郵票大王為瑞士人菲利普·馮·弗拉里,他用近六十年的時間搜集了百版分之七十五的世權界最早期最珍貴的郵票。 火花大王 為日本千葉縣七十多歲的吉澤貝一,他在五十多年的時間里搜集了一百三十二個國家的火柴盒貼六十六萬多枚。 煙標大王為義大利的雷勃茲克,他搜集了世界各國的七點四萬多種卷煙商標。 集報大王為美國人埃爾濤·凱特海姆,他總共收藏了十萬多份世界各地的報紙,最珍貴的一份是一六六五年二月十二日的《倫敦大公報》。 啤酒商標大王 為美國紐約的歐艾斯特,他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啤酒商標十二點五萬多份。 明信片大王為捷克的柯切斯特,五十多年共收藏世界各國的明信片二百二十萬張。女收藏家安東妮娜·考欽達,也收集有一百五十二萬張明信片。 紐扣大王為英國的查普曼女士,她共收藏了一萬多種各個國家、各個時代、各種形式的紐扣。 蝴蝶大王為德國的哈勒專區的奧托繆勒,在七十多年的時間里,他搜集了三萬只蝴蝶標本。 鑰匙大王為上海新建機器廠趙金志,畢生四十餘年的心血,收藏了古今中外萬余枚鑰匙,其中最古老的一把是公元七百三十一年唐代的「鎖寒窗」。

『伍』 英國羅斯柴爾德拍賣行究竟是不是真的

無論這家公司在境外的經營業績如何,均與中國內地的藏家無關。
這個名稱的拍賣公司在英國的確有一個,在新加坡也有一個,但兩家公司並無關聯,英國的那家公司在英國默默無聞,在行業國際交流中,英國的拍賣業同行也不了解其背景,只知道這家公司根本沒舉辦過什麼拍賣活動;新加坡這家公司可以確認是由來自中國內地的詐騙團伙組建,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中國內地的藏家實施詐騙,而且利用中英兩種文字注冊的漏洞,給人以其似乎是英資企業的假象。
再者,即使本提問中提到的這家公司取得諸多資質,取得再大的拍賣業績,也與中國無關。中國文物交易唯一遵循的法律是文物保護法,即境外(含港澳台)地區的拍賣機構不得從中國內地徵集拍品;凡目前在中國內地的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人文物品及一九四九年以後視同文物管理的物品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境外交易。否則視為文物走私追究出賣人的刑事責任。
至於所即使有授權也屬於非法,不為國家承認,如果真有這種授權,這種授權本身就屬於被查處對象。而且這種所謂的授權均系偽造。如果是國內機構授權根本子虛烏有,純屬偽造;如果是境外機構給境內機構授權,則屬於公開走私。這種授權說法本身就是騙子的標簽,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該機構是詐騙團伙。
只要記住兩點即可:第一、只要在拍賣或交易以前向賣家收取任何費用或要求賣家辦理任何證書的,敬而遠之;第二、無論境內境外公司、無論以任何名義,只要聲稱在境外(包括港澳台)進行拍賣或聲稱有境外買家的,趕緊敬而遠之。只要記住這兩點,就不會上當。

『陸』 大英博物館有什麼著名的中國雕塑作品

這都是一些歷史問題,也可以說是政治問題,如果你堅持要要回來的話會影響我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因為這些寶物很多都轉手了好多次,好多人花了很多錢才買到,他們已經把他視為自己的財產,你堅持要走那是不可能的,你總不能在去他家裡搶回來吧?就象鴉片戰爭時俄國割占我們的領土比河南省還要大的多,中國現在為什麼連提都不敢提呢?總的來說還是國家實力不夠強大!!!想想當年我們被小日本欺負成什麼 樣子!!!!TMD想起就來氣,現在日本的右翼還很猖狂,根本不承認錯誤,教科書上把侵略中國說是改造!?他娘的,現在好多日本小孩根本不知道侵略過中國,更不要說他們在中國做的那些豬狗不如的事了。所以我現在根本不買日貨,希望看到這個帖子的人也不要在買日貨了
下邊是我找到的資料你看下。記得給我弄成標准答案啊

2003年1月十餘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齊集京城,對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等19家歐美博物館、研究所上月9日聯合發表的一項聲明表示強烈譴責和抗議。在那項《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中,這些收藏了大量被劫掠來的他國、他民族文物的歐美博物館聲稱,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

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在海外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精品中國文物不下上百萬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橫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來被巧取豪奪走的。

歐美博物館發聲明反對歸還

中國專家集會抗議駁斥

2002年12月9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歐美19家博物館、研究所發表《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聲明》中雖然也表示「國際博物館聯盟確信應該堅決不鼓勵文物、藝術品和少數民族作品的非法交易。」但同時卻聲稱:「對以前獲得的這些物品,應該按照不同的價值和敏感來對待,應該反映出先前的時代特點。這些有紀念意義的作品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個世紀以前就被存放於歐美的博物館里,是在與現在不同的條件下獲得的。長期以來,這些獲得的物品———不管是通過購買還是禮品交換等方式,已經成為保管這些物品的博物館的一部分,並且延伸為收藏這些物品的國家的一部分。」《聲明》最後說:「歸還早已屬於博物館藏品的這些作品的呼聲一直是這些年來博物館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盡管需要一事一議,區別對待,但我們應該承認,博物館不僅是為一個國家的人民服務的,而是為各國人民服務的。……限制博物館對不同和多元作品的收藏,就是對所有參觀者的不尊重。」

雖然用詞委婉,但《聲明》中拒絕將文物藝術品歸還原屬國的態度還是十分鮮明的。而且《聲明》故意模糊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它們收藏的大量文物藝術品是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

今年1月21日,王世襄、李學勤、羅哲文等十餘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學者在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組織下,齊聚北京保利大廈,對歐美博物館的上述聲明進行了抗議和駁斥。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表示,是誰的東西還是要還給誰。自鴉片戰爭以來,大量中國珍貴文物通過不正當方式流散海外,這是歷史事實。如果通過這個聲明,就此關閉文物回歸的大門,於情於理,都很難讓人接受。

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說,中國傳世珍貴文物,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但決不因此而允許暗偷明搶,巧取豪奪。像雲岡、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敦煌壁畫、圓明園國寶等,都屬於從我國掠奪走的文物,應該要求無償歸還。

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認為,大量文物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文明古國收迴文物的要求不是從現在才開始。30年以來希臘一直在要求返還文物。流失文物是老問題,第三世界國家反應尤為強烈。我們中國作為文物流失大國,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聲音。一個國家勢單力薄,第三世界國家可以通過民間搞聯合。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量巨大,情況千差萬別。專家們認為,對流失文物,要區別對待。有的流失出去,是歷史上贈送給人家的。但被搶掠去的文物,必須索要回來,身首異處的要完整起來。

謝辰生先生認為,文物流失分兩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大量文物流失,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歷史問題。另一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很多文物因盜墓、走私而流失,主要是經濟問題。

謝辰生認為,在搶救的前提下,應劃清合法的與非法的界限。非法流失的文物,一定要通過法律手段來索回,如用經濟手段,反而會刺激流失,好事辦成壞事。

參加聚會的專家們還紛紛表示,搶救國寶、保護文物,是順民意、得民心的義舉,要有堅定的信念,一代人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這是關乎民族精神、振興中華的長期的事業。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還專門就此發表了公開信,表示:「《聲明》首次表示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相抵觸,與正義公理相違背,是對曾遭受侵害國家和民族正義權利的踐踏。……藝術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不反對中國的文物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只能共享,不能共有。中國有許多藝術品通過正當貿易、禮尚往來等方式流傳到國外。它們擺在世界許多博物館中供人們觀賞、研究,這令中國人深感欣慰和自豪。但這與戰爭中通過不道德、非正義乃至非法途徑而流失的文物,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博物館展出的是靠非法掠奪而來的、甚至殘缺不全的藝術品,則是藝術的不幸,是對人類文明的褻瀆。」

海外中國文物知多少

中華文明歷五千年經久不衰,構成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華彩樂章。以書畫典籍、工藝珍品等文物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中國留給世界的寶貴藝術財富和文化遺產。而今,它們宛若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世界各地的各類博物館、藝術館以及私人收藏中。據不完全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精品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據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祖世龍先生介紹,中國文物大致是通過五種渠道流落海外的:

一、正常的貿易或饋贈,例如瓷器是中國古代大宗出口產品,自唐、五代開始便與絲、茶等商品一起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二、由移居海外的華僑帶出。

三、在戰爭中被劫掠的。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侵略,每一次都被掠走大量文物。

四、被非法發掘、偷盜。

五、被以低價騙取。

祖世龍說,對於以上情況,應作具體分析,凡在正常往來中留存國外的中國文物,當不在追究之列,而對被劫掠、偷盜、騙取之文物,應該訴諸國際法律追索討還。同在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趙宏先生介紹說,中國國寶主要流向了英、法、俄、美、日等近代帝國主義國家。在大英博物館,提供展出的中國文物雖然只是他們所佔有中國文物總數的九牛之一毛,但已擺滿整整一個大廳,敦煌壁畫赫然在目。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和集美博物館,所藏中國敦煌文物舉世無匹。曾經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王朝文物資料,幾乎全被俄羅斯掠走。美國憑借槍炮和大筆的美元,也佔有了大量中國古代精品文物,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經常將中國文物天價拍出。日本為了獲取目前所知形制最大、號稱「寶鼎第一」的西周重器大盂鼎,曾殺人放火、破牆毀門、掘地三尺卻終未得逞。1945年抗戰結束時,據中國政府粗略統計,日本搶奪的中國文物逾360萬件又1870箱。

近代中國被劫掠文物為何難以歸還?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與國際接軌,加入多個文物保護國際公約,並依據這些國際公約,堅持追索歷史上被盜及非法出口的中國文物的嚴正立場,採取外交與法律手段,成功追索回多批流失文物。

然而我們也看到,目前追索回國的文物主要是近年來因非法走私而流失的。而對於戰亂時期的近代中國流失的大批國寶,仍然難以依據國際公約加以追索。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祖世龍先生介紹說,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規定,任何因戰爭原因而被搶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而且沒有任何時間限制。這里所說的「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一是不論戰爭何時發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出歸還要求。不過,這一原則雖然得到了國際間的基本認同,但目前還沒有「條文化」。雖然國際公約規定被掠奪的文物應歸還原屬國,但一些西方國家———同時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幾個國家,至今未在這些公約上簽字。實際上,公約對這些國家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另外,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國家博物館主觀上並不希望歸還其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甚至對參觀、拍照都嚴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異常困難。

原屬國要求歸還文物呼聲不斷高漲

事實上,文物被掠奪並不是中國一個國家遭受的厄運,自17世紀以後的殖民時期,被殖民化國家的文物幾乎是無一例外地遭到掠奪。比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由法國考古隊在伊朗的蘇薩發現並運走的,現存放於盧浮宮博物館。在北非和西亞,拿破崙東征的結果使大量的埃及古物被盜往法國。1800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甚至策劃了把帕台農神廟和希臘神話的雕塑品運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一些新興獨立國家開始意識到,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增強民族意識,啟發自豪感,產生感召力,因此,要求「歸還」或「償還」被掠走的民族文物呼聲日益高漲,一些與此有關的國際條約陸續簽訂。1981年,聯合國曾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各國博物館和公私收藏全部或部分地把收藏在庫中的非法文物歸還給原屬國。由此可見,通過歸還被無禮剝奪的文物來重建破損的文化遺產,已經是主要國際組織承認和接受的道義原則。

然而,由於前面提到的原因,實現這一原則在現實中還有重重的困難。比如,埃爾金大理石雕塑原來置於希臘的帕台農神廟中,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藝術品。19世紀早期,英國人埃爾金通過賄賂有關官員,將其帶回英國並出售給英國政府,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83年,希臘政府正式要求歸還石雕,卻遭到英國政府拒絕,至今未獲解決。

然而,歷史在前進,文明在不斷進步。近30年來,也出現了許多歸還原屬國文物的事例。比如,1977年比利時把幾千件文物歸還給扎伊爾;同年荷蘭把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雕像在內的大批文物歸還給印尼;1997年,失竊20餘年的一批邁錫尼珍貴文物被從美國運回雅典;2000年,英國將一尊距今約3000多年的埃及王後頭像歸還給埃及等等。

中國文物流失幾次重大事件

中國近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中華民族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和掠奪,大批國寶級文物慘遭明搶暗奪,長期流落異國他鄉。其中幾個歷史事件更是中國文物流失的高峰。

圓明園罹難

1860年,英法聯軍搶掠、焚燒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大火三日不絕。圓明園自康熙以來歷代帝王所藏的純金、鍍銀、玉雕、銅鑄佛像達10萬尊以上,自此悉失;圓明園文源閣所藏《四庫全書》收典籍3503種,計79337卷,自此悉失;圓明園所藏商周青銅器、歷代瓷器精品、古籍孤本、名人書畫等等逾千逾萬,無以勝計,自此悉失。法國拿破崙三世皇帝在楓丹白露宮專門建造中國文物館,用以收藏圓明園國寶;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人摹本),還有一件乾隆年間從權臣和家抄出的長3尺、高2尺的白玉馬……

八國聯軍入京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無數宮廷所藏的珍貴文物和古籍遭列強洗劫。經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

敦煌遭劫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甬道北壁後沉睡了幾百年的藏經洞被莫高窟主持王道士雇來清理沙土的楊姓伙計無意中發現。消息輾轉流傳,最早前來掠走敦煌遺書的是俄國人奧勃魯切夫,1905年10月,他僅以6包劣質石蠟為餌,就從王道士手中換得藏經洞珍貴寫本五大包。1907年3月,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打著要把「聖僧玄奘」從印度帶來的佛經送回原處的鬼話,以約200兩銀子盜走精美的佛經和絹畫上千件,共29箱。此後,斯坦因又第二次來到敦煌,以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570多個名貴手卷。後來的法國人伯希和更憑借其卓越的漢學知識,在敦煌翻閱了整整三個星期,以500兩銀子的代價,將藏經洞中的精華悉數盜走,計約6000餘卷,10大木箱。直到此時的1909年,中國學術界、清朝政府才知道了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重大發現。而後直到1923年秋,美國人華爾納還將莫高窟12幅精美壁畫剝去,同時搶走一尊最為優美的唐代彩塑。

甲骨流失

1899年,清代金石學者王懿榮因患病從菜市口達仁堂中葯鋪買來龍骨,發現骨背上依稀刻有文字,古澀難辨,大驚之下,甲骨文因此發現。 殷墟甲骨為中國殷商後期的王室檔案,內容幾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時代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殷墟甲骨即慘遭流失,被以各種名目搜購、席捲。目前所知殷墟甲骨約20萬片,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遍及日、美、英等12個國家。

溥儀「監守自盜」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將六大箱共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這批文物珍品隨他輾轉北京、天津、長春等地,時間長達22年,途中被不時變賣。其間,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圖卷》從天津流出,轉手日本人,二戰後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與唐朝名家韓

『柒』 法國日本英國拿了我們中國的文物是否要他門歸還

他們火燒圓明園
那麼我們也別客氣
乾脆把他們的什麼博物館 什麼拍賣會 給燒了
然後拿回來
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本來就是我們的 是他們以不道德的手段所掠奪的
還正大光明的以所謂的合法手段來拍賣 收藏
落後就要挨打 中國要強大啊!!!!

『捌』 圓明園還有多少珍寶沒有回歸國家

絕大部分都沒有回歸

文物「流失」 超一千萬件「藏」海外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一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這兩個統計都反映了一個接近的數據: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但不應都認為是流失文物。」牛憲鋒說:「准確地講,應稱為海外藏中國文物。流失文物應該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國外的文物。具體數量難以統計。」

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

張永年告訴記者,這1000多萬件「海外藏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瓷器、陶器、雕塑、銅像等各類珍品。

在分布上,主要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僅在大英博物館就館藏中國文物2.3萬多件,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珍品和絕品。

流失文物是筆糊塗賬

近年來我國花兩個多億回收了204件文物。有人據此計算回收1000萬件海外中國文物需要多少錢時,牛憲鋒認為這算的是筆糊塗賬。

他說:「有些文物是想買都買不回來的,有些根本就不能買回來,有些是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的。關鍵問題是必須搞清文物的性質。」

連線·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展總最忙碌

大英博物館公共事務處經理漢娜·布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文物,總數約有2.3萬件之多。據介紹,這些中國文物受到了參觀者的熱烈歡迎,中國文物展總是最持久最忙碌的。不過,漢娜表示,目前博物館還沒有收到任何中國官方關於文物歸還的請求。

連線·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每年保管費數萬美元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媒體接待辦公室的林斯女士告訴記者,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了「數以萬計」的中國古代物品,這些珍貴文物一直得到了博物館最為精心的呵護,博物館每年在保管這些文物上就要花費數萬美元。(文/實習生朱京生)

文物追回

迴流三形式:回購、討還、捐贈2003年7月5日,國寶工程啟動,宗旨是搶救流失文物、保護文化遺產。張永年和牛憲鋒告訴記者,就目前而言,面對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迴流主要有三種形式:回購、討還和捐贈。

回購——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

回購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因為文物在市場的自由流通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機會更多,但有時也難以肯定其是以何種方式流失的,如果被人轉手,找到當事人查清文物流落過程也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同時,文物的天價和回購的資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購半途夭折。首先,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社會募捐和企業捐款。但企業往往希望把通過其捐助回歸的文物藏於其企業內,這又成為一個新的矛盾。同時,社會募捐也總是鮮有成效或難達目標。

成功案例:捐款回購圓明園豬首銅像據介紹,豬首銅像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專家從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美國人最終同意轉讓給中方。澳門富商何鴻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後,2003年9月,他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近700萬元購回圓明園豬首銅像。

討還——最難以成行的迴流方式

討還是目前最難以成行的文物迴流方式。因為一旦要求他國歸還所藏我國文物,可能就會牽涉到很多遺留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牛憲鋒告訴記者,討還的對象應主要針對戰爭中被搶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畫、佛造像這類的不可移動文物。討還目標:《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由乾隆年間的兩位宮廷畫師依據圓明園最美的四十處實景繪制而成,是現存唯一能夠全面反映圓明園原貌的詩歌繪畫作品。在圓明園大劫中,被法國的杜潘上校搶走,後來在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保存至今。如果對方一旦答應歸還,張主任說可以採取適當的文物交換方式,或者可以提供逼真的復製品供他們展覽。

捐贈——需要有識之士的幫助

張主任說,以捐贈的方式迴流的文物不乏先例,但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畢竟任何一件文物都價格不菲。但現階段,真正有此善舉的有識之士依然為數鮮少。成功案例:捐贈頤和園佛香閣銅窗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銅亭寶雲閣流失的十扇銅窗,就是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公司創辦人斯達先生的基金會於1993年從法國收藏家手中購得,並無償送還中國。

中國文物在海外

英國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是歐洲,其中以英國所藏最多。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不列顛圖書館,劍橋的費茨威廉博物館、劍橋大學博物館,牛津的亞士摩蘭博物館,愛丁堡的皇家蘇格蘭博物館,都有大量的中國文物大英博物館中國收藏中以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為引人注目,青銅器包括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法國在歐洲國家中,法國收藏的中國文物僅次於英國盧浮宮博物館中國文物達3萬件以上,尤以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瓷器的收藏量達6000多件巴黎市立東方博物館所藏文物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敦煌文物達1萬多件,其中敦煌書畫的三種唐拓本是稀世珍寶美國有世所公認的七大收藏中國文物的中心: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弗利爾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玖』 盧浮宮有哪些中國藏品

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 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百萬中國文物流失海外


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流失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但由於受條件的限制,這項調查工作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們大多是在舊中國時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國以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測,在全球,我國至少有數百萬件文物流落異域。


舊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姦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強就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圓明園園內四五十處殿堂內裝飾了難以計數的紫檀傢具,陳設了大量的國內外珍奇寶貝,有傢具、錦緞、氈毯、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瑪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寶石、書畫、鍾表、歷代典籍應有盡有。當時的法國文豪雨果說過:「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但是,這座藝術寶庫被徹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寶,包括《永樂大典》,被掠走海外,為英、法、美、日、西歐諸國博物館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宮最多。英軍劫走的圓明園珍寶除部分被拍賣外,其餘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存放在大英博物館。現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歷代珍稀之品多達3萬多件,包括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早募本。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

據長期從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國聯軍縱兵三日為所欲為,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宮禁苑還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鋪都沒有能夠倖免。紫禁城遭洗劫後,宮內收藏損失過半,貴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後,收藏所剩無幾。皇家行宮頤和園內陳設的珍寶幾乎劫掠殆盡。經過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所失「已數十萬不止」。

同時,一些外國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掠去的中國文物也不計其數。據統計,1856~1932年間,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曾考察我國西北地區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國文物。歷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竊取的9000多個卷子和500多幅繪畫,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一部分在大英圖書館,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伯希和竊取的6000餘種經書和一些畫卷,主要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歷年的劫掠,加上國內某些軍閥、奸商及無知國民的盜賣,中國文物被大量偷運出境,國外的中國文物日見豐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流失之中,先是被當作葯材販賣,後又被西方列強的文化掮客以各種名目大量收購而去。據不完全統計,安陽小屯出土的近20萬片甲骨,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後,內憂外患,各地盜掘成風,文物如潮水般地湧出國門。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將六大箱共計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東陵慈禧太後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地盜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間,美國人利用中國社會動盪之機對中國文物大肆收購。

1949年解放以後,我國一度告別了大量文物外流的歷史。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非法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掀起了一波波盜竊、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統計,從1982年起,江西余干縣800多座古墓被盜;1987年1~6月僅半年時間,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盜掘古墓2000餘座,搶走文物一萬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盜;湖南邵陽市某縣在二三年內被盜古墓的面積近全縣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我國文物資源豐富的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度竟成為海內外走私者買賣文物的金三角 又據海關總署統計,1991~2000年,全國海關緝獲走私文物10多萬件。1997年5月,天津海關查獲一起用集裝箱偷運文物案,集裝箱內共有文物5000餘件。據公安部不完全統計,1993~1997年,公安機關偵破文物案4943起,繳獲文物5萬余件。

近20年來,中國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僅從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像。有報道稱,香港做貯裝文物匣盆的師傅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一個月掙五六十萬港元不止。繼倫敦、紐約之後,香港在80年代以後,憑借大陸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文物藝術品中心。

結合我國20年大規模的文物盜掘、走私活動,如果以查一漏九來估算,近20年中,外流文物至少有幾十萬件,甚至接近百萬件。

據有關資料表明:僅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3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為了進一步說明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實,茲列舉部分國外博物館重要中國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館

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周 的《貴妃出浴圖》、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 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面對如此光彩奪目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傑出創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為如此眾多的無價之寶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 近年來,我國政府和民間企業積極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贖買流失海外的文物,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萬、數百萬的祖國文物相比較,能夠回到祖國的文物實在少之又少。

『拾』 中國的文物有多少在外國可不可以想辦法弄回來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一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這兩個統計都反映了一個接近的數據: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 中國自2003年7月開始啟動國寶工程,宗旨是搶救流失文物、保護文化遺產。據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主任張永年介紹,就目前而言,面對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迴流主要有三種形式:回購、討還和捐贈。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購、討還、捐贈三種形式 回購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圓明園豬首銅像的捐款回購便是一成功案例。豬首銅像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專家從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收藏人最終同意轉讓給中方。澳門富商何鴻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後,2003年9月,他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近700萬元購回圓明園豬首銅像。 回購也有很多困難。雖然文物在市場的自由流通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機會更多,但由於文物的天價和回購的資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購半途夭折。另外,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社會募捐和企業捐款,而企業往往希望把通過其捐助回歸的文物藏於其企業內,這又成為一個新的矛盾。 討還是目前最難以成行的文物迴流方式。因為一旦要求他國歸還所藏中國文物,可能就會牽涉到很多遺留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牛憲鋒說,討還的對象應主要針對戰爭中被搶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畫、佛造像這類不可移動文物。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就是討還的目標。該作品由乾隆年間的兩位宮廷畫師依據圓明園最美的四十處實景繪制而成,是現存唯一能夠全面反映圓明園原貌的詩歌繪畫作品,在圓明園大劫中,被法國的杜潘上校搶走,後來在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保存至今。 以捐贈的方式迴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畢竟任何一件文物都價格不菲。在現階段,真正有此善舉的有識之士依然為數鮮少,但也不是沒有。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銅亭寶雲閣流失的10扇銅窗,就是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公司創辦人斯達先生的基金會於1993年從法國收藏家手中購得,並無償送還中國的,可謂功德無量的義舉。 追問: 為什麼不採取有力的回籠辦法來 回收呢?

閱讀全文

與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藏中國文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