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研究生論文中國內外研究現狀對比怎麼寫
首先要先選好點,你是想寫科學的還是寫政治的還是寫經濟的,或者你是要一塊都寫的
選好一個點深入的挖掘,結合實際案例,不僅要寫出來現狀,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對現狀的一個思考,最好能找到中外的差距,你來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B.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元素硫溶解度及沉積運移實驗研究現狀
(1)元素硫溶解度研究現狀
對高含硫天然氣中元素硫溶解度的認識是該類氣藏開發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國內外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硫溶解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實驗和理論兩個部分,以下為實驗部分。
1960年,Kennedy[7]等人研究了硫在不同含量的CH4、CO2和H2S三種氣體中的平衡溶解問題。並且首次說明了硫的溶解性能與氣體壓力、溫度和組分有關。在一定溫度壓力的條件下,其溶解能力大小依次為H2S、CO2、CH4。
1971年,Roof[8]通過實驗研究了低溫低壓條件下硫在硫化氫氣體中的溶解度(壓力6.8~30.6MPa,溫度43.3℃~114℃)。
1976年,為了更好地研究深層氣藏的高溫高壓條件下硫在酸性氣體中的溶解度,Swift[9]進行了溶解度實驗研究(壓力34.5 MPa~138 MPa,溫度121℃~204℃)。
1980年和1988年,E.Brunner[10~11]等人將Kennedy等人研究進行推廣(壓力6.6MPa ~155MPa,溫度116℃~213℃),研究了硫在不同比例的CO2、H2S、C1~C4的14個合成酸性氣體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1992年和1993年,P.M.Davis[12]等人將E.Brunner等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研究(壓力7 MPa~55MPa,溫度60℃~150℃),將硫在簡單多組分中的溶解擴展到實際的酸氣組分中。
1993年,谷明星[13~14]等人建立了靜態法測定難揮發溶質(固體或液體)在超臨界、近臨界流體中溶解度的實驗裝置,針對硫化氫大於50%的富含H2S酸性流體溶解度進行了測試。
2003年,C.Y.Sun[15]在谷明星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在室內利用靜態實驗測試裝置完成了元素硫在7個高含硫混合氣體(H2S CO2、CH4)中溶解度測定,並建立了能預測和關聯硫在高含硫天然氣中溶解度的氣固熱力學模型。
2005年,曾平[16~17]對元素硫在天然氣中的溶解度進行了實驗研究,並對其機理進行了說明,分析了不同組分對元素硫溶解度的影響,提出混合物中含碳原子數目較多的烴類組分對硫溶解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2009年,楊學鋒[18]通過自主設計的元素硫溶解度實驗設備,針對Chrasnti[19]和Roberts[20]常系數模型進行了關聯性研究,發現Chrasnti l溶解度計算模型更加科學可靠; 而Roberts溶解度模型,由於是根據有限特定的幾組數據擬合得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於硫在含硫混合氣中溶解度測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故為了更好的得到硫在含硫混合氣中的溶解度,國內外學者在理論模型方面也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
1980年和1983年,J.B.Hyne[21~22]等人研究發現隨著溫度壓力的升高,元素硫和硫化氫會生成多硫化氫。反之,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多硫化氫又會分解成為元素硫和硫化氫,從而導致硫沉積。
1982年,Chrastil[19]基於理想溶液理論,提出了一個簡化的熱力學方程來計算硫的溶解度。該經驗公式已經廣泛用於超臨界流體溶質溶解度的計算。
1989年,R.A.Tamxej[23]等人在對大量實驗數據進行擬合的基礎上,得到了元素硫在含硫氣體中溶解度的預測模型。
1997年,E.Bruce[20]等人利用Brunner[10]和Woll的實驗數據,對Chrastil經驗公式進行了回歸擬合,建立了元素硫在酸性氣體中的溶解度經驗公式,該公式考慮了溫度、壓力和氣體組分對元素硫溶解度的影響,因為方便應用,故一直被用於預測元素硫在含硫天然氣中的溶解度。
1998年,Kunal Karan[24]等人建立一個熱動態模型,可用於預測酸氣混合氣體中硫溶解度,並利用該模型計算了元素硫在硫化氫和高含硫氣體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2003年,C.Y.Sun[15]等人採用與谷明星類似的方法,建立了能夠預測和關聯元素硫在高含硫天然混合氣中溶解度的氣固熱力學模型。
2006年,楊學鋒[25]引入了超臨界流體的壓縮氣體模型,建立了元素硫和高含硫天然氣達到氣固相平衡時定量計算元素硫溶解度的關聯和預測模型。
(2)元素硫沉積運移實驗研究現狀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元素硫會從含硫天然氣中析出,部分硫顆粒將會沉降,部分硫顆粒則會隨儲層流體運移。
目前,元素硫沉積實驗主要集中在油藏方面[27~29],由於硫化氫的劇毒性,開展高含硫元素硫沉積儲層傷害的實驗極少。
2000年,Jamal H.Abou-Kassem[30]利用氮氣攜帶升華的元素硫進入碳酸岩岩心,觀察和測定了元素硫對岩心的傷害。提出了一種簡易的方法來模擬實際高含硫氣藏元素硫對儲層的傷害,但由於元素硫升華的溫度極高,對其實驗及數據的可行性值得深入探討。
2008年,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31 ]自主研製了模擬實際儲層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元素硫沉積對儲層傷害驅替實驗儀器,完成了不同初始壓力、溫度下元素硫對天然碳酸鹽岩岩心滲透率和孔隙度的傷害。
1.2.2 含硫氣藏儲層改造鐵離子傷害研究現狀
儲層改造作為低滲透油氣藏重要的增產措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目前含硫氣藏也通常進行酸壓改造增產作業。由於含硫氣藏涉及元素硫沉積和酸性氣體等因素,對其儲層改造必要性的探討還存在空白。
考慮到元素硫沉積和酸性氣體的影響,含硫氣藏儲層改造的核心就是控硫控鐵。在處理含硫化氫氣井的儲層改造問題上,國內外主要集中在控制鐵沉積上[32~37]。在酸壓作業中,對於控制鐵離子沉澱,通常有三種方法:
一是對主體工作液進行研究,採用弱酸體系來控制殘酸液的pH值,使得殘酸pH值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以便於抑制殘液中析出含鐵的硫化物。
二是採用鐵離子絡合劑。由於絡合劑對高價的金屬離子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從而使得溶液中鐵離子濃度低於析出沉澱的濃度,從而抑制鐵離子沉積的產生。
三是採用還原劑,將溶液中的三價鐵離子還原成為二價鐵離子,從而達到避免沉澱析出的目的。
2004年,陳紅軍[38]等人對於含硫化氫氣井酸化過程中,硫化鐵沉澱預測及抑制劑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和研究,並提出了一套適應含硫氣井酸壓作業且與之匹配的添加劑,優化了酸液體系的整體性能,其具體表現為鐵離子穩定劑、硫化氫吸收劑和控硫劑。
2007年,Jairo Leal[39]等人在分析了在對解除硫化鐵沉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系統有序的方法來對硫化鐵沉澱進行移除。
2009年,Tao Chen[40]等人建立了一套新的硫化鐵測試方法來評價硫化鐵抑制劑的性能。在此基礎上,研製了一種新的抑制劑並對硫化鐵抑制劑機理進行了說明。
1.2.3 元素硫沉積對儲層傷害研究現狀
為了研究地層條件下元素硫沉積對儲層的傷害,國內外學者分別建立了考慮元素硫傷害的含硫氣藏傷害模型,分析元素硫沉積對儲層參數及產能的影響。
1966年,C.H.Kuo[41]建立流體流動數學模型,該模型能夠描述多孔介質中固相沉積。該模型假設初始狀態含硫天然氣飽和溶解元素硫。
1972年,C.H.Kuo[42]將硫沉積模型引入,在黑油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元素硫沉積的儲層傷害數學模型,該模型考慮了硫溶解度的變化和硫沉積對滲透率和孔隙度的影響。該模型能夠模擬均質氣藏一維徑向流動情況下,采氣速度、井距和井筒半徑對硫沉積的影響。
1980年,J.B.Hyne[21]等人通過統計學原理,分析了100多口含硫氣井的元素硫沉積問題,分析了混合物中不同碳原子數、CO2、硫化氫含量對元素硫沉積的影響。
1997年,E.Boberts[20]在等溫穩態理想流動的條件下,研究了酸性氣井中元素硫沉積對流人動態的影響,建立了考慮元素硫沉積儲層傷害模型,分析了不同時間,不同徑向距離處元素硫飽和度的分布。發現硫的聚集速度與徑向距離平方成反比,徑向距離小,元素硫沉降距離的越快。同時還考慮表皮的影響,表皮越小,硫的聚集速度越小,但該模型假設元素硫析出就地沉降,沒有考慮元素硫運移。
1997年,王琛[43]在Roberts建立的理論基礎上,研究了硫沉積對氣井產能的影響及各因素對硫沉積的影響。
2001年,Faruk Civan[44]將延遲效應引入到元素硫沉積裡面,考慮元素硫動態沉積,即元素硫析出後不會就地沉降,而是運移一段時間或位移後再沉降。但並沒有說明元素硫何時沉降,運移多長時間和位移。
2002年,Nicholas Hands[45]等建立了天然裂縫性含硫氣藏硫沉積預測解析模型,該模型考慮了溫度和近井地帶的氣流臨界流速的影響,對元素硫在近井地帶的分布進行了分區和詳細地研究,並給出了相應的井底除硫時間,但對於元素硫顆粒臨界流速計算並沒有給出具體計算方法。
2004年,楊滿平[46]考慮非達西滲流的影響,建立了高含硫氣藏元素硫沉積模型。該模型在完善硫沉積傷害模型基礎上,對比了考慮非達西和達西流動下,不同徑向距離,不同時間元素硫飽和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同時還分析了產能對硫顆粒沉積堵塞的影響。
2005年,曾平[47]就高含硫氣藏滲流規律進行了研究,得到孔隙度,滲透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進一步完善了考慮非達西影響的元素硫沉積傷害模型。
2006年,楊學鋒[48]在Faruk Civan建立的模型基礎上,考慮元素硫沉積的延遲效應,完善了元素硫動態沉積預測模型。
2006年,H.Mei[49]等人在Roberts建立傷害模型基礎上,根據實際井參數,建立了無阻流量與滲透率和儲層厚度之間的關系。
2006年,Du Zhi-Ming[50]等人建立了裂縫性氣藏氣液固三相耦合數學模型,並利用Roberts實例井數據進行計算,同時進行了結果對比分析。
2006年,Guo Xiao[51]等人將氣液固三相耦合模型與硫沉積實驗相對比,分析了流速,初始硫濃度和岩心滲透率對元素硫沉積的影響。
2007年,Guo Xiao[52]等人基於組分模型和相平衡原理建立了氣液固三相數學模型,該模型可用於預測元素硫沉積,並提出需要進行儲層解堵時間。
1.2.4 考慮元素硫沉積的產能方程及物質平衡方程研究現狀
由於壓力降最快的地方在近井地帶,導致元素硫析出最快的地方聚集在近井地帶,從而使得常規的產能方程需要進一步考慮元素硫沉積的影響。含硫氣藏開發過程中元素硫沉積而導致試井曲線發生變化,對此學者們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2005年,李成勇[53]等人進行了高含硫氣藏解釋方法研究,建立了高含硫氣藏兩區復合試井模型,並用Stehfest反演演算法對井底壓力響應典型曲線進行了計算,分析了污染半徑和流度比對井底壓力動態的影響。
2007年,段永剛[54]等人建立了基於含硫氣藏與井筒耦合的非穩態產能預測新方法,該方法為沒有試采資料的氣井合理配產提供了一種方法。
2008年,張烈輝[55]等人基於滲流力學相關理論,對高含硫氣藏的滲流模式進行了分析,建立了考慮附加表皮的復合滲流模型與產能試井解釋數學模型。
2009年,晏中平[56]等人在現代試井解釋方法和油氣滲流理論基礎上,建立了考慮含硫氣井硫污染區和未污染區兩區雙孔介質復合試井解釋數學模型,並利用Stehfest反演演算法對井底壓力響應典型曲線進行了計算,同時完成了多參數對井底壓力的敏感性分析。
隨著高含硫氣藏的開發,儲層壓力會不斷降低,析出的元素硫將會占據儲層部分孔隙空間,使得在建立含硫氣藏物質平衡方程的時候,體積平衡方程發生了變化。
1936年,R.J.Schilthuis[57]根據物質平衡原理首先建立了油藏的物質平衡方程式,因為該方法需要的相關地質及流體生產數據較少,同時計算方法相對簡單,故一直在油藏工程中得到廣泛使用。
國內的陳元千[58~60]等人在物質平衡原理的基礎上建立了氣藏的物質平衡方程,並完善了不同類型的氣藏物質平衡方程式。
在凝析氣藏物質平衡方程式的問題上,國內的馬永詳[61~62]利用摩爾平衡原理對凝析氣藏物質平衡方程進行了研討。
2006年,張勇[63]等人給出了高含硫氣藏物質平衡方程的推導,該模型考慮了元素硫沉積的影響,但僅僅是基於體積平衡原理,沒有考慮元素硫的析出會導致混合天然氣密度發生變化。
2008年,卞小強[64]考慮了元素硫析出後,會使得天然氣密度發生變化,必須使用質量平衡原理來建立含硫氣藏物質平衡方程,故其利用摩爾平衡原理建立了氣藏物質平衡方程,並進行了實例計算,但在建立物質平衡時,由於對元素硫產生的機理認識不足,使得摩爾平衡原理建立的方程求解具有一定難度。
C. 國內外第四紀更新世內分研究歷史與現狀
早在1909年,彭克(Penck)和布留克涅爾(Brǔckner)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的冰磧物,將第四紀劃分為4次冰期與3次間冰期,這是將第四紀進一步劃分的首次嘗試。
在國際第四紀聯合會第二屆會議(1932)上,人們提出以生物地層學為基礎將第四紀劃分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4個階段。其中早、中更新世界線(Q2/Q1),其劃分標准為早更新世動物群中更新世特有的屬佔多數,同時還有較少數新近紀殘余種和少數現生種;而中更新世動物群則包括大量的更新世特有種,同時還有大量的現生種,可能還有極少數第三紀殘余種。據此標准,早、中更新世界線一般置於0.78Ma左右。1973年,國際地層委員會主席威內爾雷姆(Wenner-Grem)推薦以古地磁布容(B)/松山(M)時的界線作為早、中更新世的分界,其時間也在0.78Ma左右,與生物地層學分界大體一致。中、晚更新世界線(Q3/Q2),晚更新世動物群包括大量現生種,只有少量更新世特有種,已不存在新近紀殘余種。地層學界線大致在0.10Ma左右。
1940年,國際第四紀聯合會蘇聯分會,又進一步將此方案與阿爾卑斯山的冰期進行了對比(表2.1)。
表2.1 阿爾卑斯冰期與第四紀生物地層學分期的對比
(據夏正楷,1997)
這兩個方案至今仍為流行。我國第四紀劃分主要採用前者,而以冰期作為第四紀劃分的方案,未被廣泛採用。
西歐的第四紀地質學家,根據西北歐冰緣沉積特徵及間冰期喜暖植物群與動物群的存在,加上同位素及古地磁測年,建立了一個第四紀分期模式,該模式目前通用於西北歐(表2.2)。
表2.2 西北歐地區第四紀分期表
(據林景星,1984)
近年來,隨著黃土、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測年研究工作的深入,對第四紀更新世的內分開展了進一步的對比研究。里奇蒙(Richmond)認為,以深海氧同位素第5階段和第6階段的分界線及巴哈馬、新幾內亞最後一次高海面時間作為中、晚更新世的界線,時間大致在0.15~0.13Ma;晚更新世下界放在末次間冰期之始,時間大致在0.14~0.13Ma,它與深海氧同位素第5階段下界一致,也和黃土剖面S1古土壤層相一致。
由於黃土-古土壤序列時間標尺具有與深海沉積、極地冰心氧同位素階段古氣候冷暖旋迴變化的可對比性,已成為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基石之一。我國黃土高原巨厚的風成黃土堆積,自上而下可數出33層古土壤(S0—S32)和33層黃土(L1—L33)相互成層。L2—L15為中更新世離石黃土,S15—L33為早更新世午城黃土,其下為新近紀黏土。
N.W.Rutter(1992)也曾明確指出中國黃土的地層結構、磁化率曲線及粒度曲線表明:中國黃土所記錄的古氣候演化歷史與全球氣候變化具有緊密的聯系,地球軌道變化可能是黃土-古土壤反復疊置的驅動機制,這為黃土剖面的軌道調階時間標尺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劉東生等(2000)、丁仲禮等(1994)、劉嘉麒等(2000),根據黃土地層與深海氧同位素記錄均存在明顯的米蘭科維奇軌道周期的事實,以寶雞黃土-古土壤序列剖面為代表,分別就黃土-古土壤序列及粒度曲線與國際公認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線進行了對比,開展了以氣候變化為標志的中國第四紀地層的對比,得到2.60Ma以來與深海(DSDP607孔、DSDP677孔)氧同位素階段(Marine Isotope Stages,MIS)相互對應的年齡標尺(見圖2.1)。
目前,國際地層表第四紀通常採用二分即更新世和全新世。但更新世又分Calabrian期、Sicilian期和Tyrrhenian期,實際上也是三分。我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多採取三分的方案:
2.3.1.1 早更新世(泥河灣期)(Qp1)/中更新世(周口店期)(Qp2)界線
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界線通常劃在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期(B/M)轉換界線上,時間為0.78Ma,相當於深海氧同位素的19/20階,黃土剖面的L8層中或S7底界,也恰為周口店組的底界和泥河灣剖面中小渡口組的頂界。
從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界線到第四系底界(Qp/N2界線)屬於早更新世(Qp1),這段地質歷史很長(2.60~0.78Ma),如何進一步劃分,目前研究得尚少。有人建議,以古地磁賈拉米洛(Jaramillo)亞時(時限為0.97Ma)和奧爾都維(Oldo-vai)亞時(時限為1.87Ma)為界,劃出早早更新世(
2.3.1.2 中更新世(周口店期)(Qp2)/晚更新世(薩拉烏蘇期)(Qp3)界線
中更新世(Qp2)/晚更新世(Qp3)界線,近年來研究成果比較一致地劃在末次間冰期起始的時間即0.128Ma,相當於深海氧同位素階5e的起始時間,從這時起發生了第四紀以來全球最大的一次海侵;中國黃土地層中為S1/L2的界線,也為周口店組的頂界和薩拉烏蘇組的底界。
2.3.1.3 晚更新世(薩拉烏蘇期)(Qp3)/全新世(Qh)界線
多年來,人們一直把10000a以來這段地質歷史稱作全新世。從這個時期開始,自然界和生物界趨於現代化,氣候也從冰後期開始轉暖,結束了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突冷事件。根據新近發表的資料,這個事件結束於約11050a前,而W.Dansgaard等測定為10700a前,A.Hubbard根據在蘇格蘭的研究結果,新仙女木事件為約12900~11000a前,S.Bondevik等對挪威西海岸海相沉積研究給出新仙女木事件介於約12300~11000a前。
全新世從新仙女木事件之後開始,其年齡約為11000a。C.Emiliani根據深海岩心中有孔蟲介殼氧同位素O18/O16值建立的同位素期,將第1期定為全新世。我國以黃土堆積比較普遍且穩定、到處可見的全新世古土壤(S0)與晚更新世馬蘭黃土(L1)為界,也恰為薩拉烏蘇組的頂界,其時限一般為11000a。江蘇建湖慶豐湖相沉積剖面給出全新世底界14C年齡為10085a(未做日歷年齡校正)。
綜上考慮,我國和其他許多國家認為晚更新世(Qp3)/全新世(Qh)界線定在11000a較為合適。
D. 現代裝飾畫國內外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都在不停的越變越美好,當然我們的審美也在不停的上升層次,家裝中講究風格,現代風很流行哦,當然在其中會有裝飾畫在整體中提高質量,提高審美,提高裝修的檔次,那麼最為現代裝飾畫,在國內外的研究中,現代裝飾畫對我們的重要性,當然,國內外的研究到底想表達什麼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吧。
什麼是現代裝飾畫,其背景又是什麼?
現代裝飾畫的定義廣泛,因為其風格多樣、運用材質多樣、多功能等特點,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概念來闡述。不管是什麼風格、材質的現代裝飾畫都是受現代美術與現代設計理論與風格的影響,現代裝飾畫實質上是現代藝術一個側面的反映。
背景:現代美術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藝術流派主要是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之前的是傳統藝術。19世紀時,西方傳統藝術觀念受到沖擊時,東方藝術適時傳入,讓西方藝術家認識到繪畫並非只是寫實性的模仿才是藝術的表現,具抽象、表現性、平面感的繪畫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後來在以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派畫家開始表現主觀精神,到20世紀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又出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或表現自我心靈感受或強調潛意識的客觀描繪。
現代裝飾畫國內外的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現代裝飾畫的構圖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內容,形象,表現形式組織在一個整體上,自然的獨特處理進行設計,它追求構圖的平面感,注重整體畫面的經營位置,構圖的平衡時為了表現形式需要而突破自然,服從視覺美感,這種自然原貌的再現,重形式與表現時常常可見到的。
裝飾色彩著重強調物體之間的色彩關系,固有色之間的色相,顏色純度,明度之間的對比調和的規律。強調的人們對於色彩的感情聯想和色彩的象徵寓意。作為裝飾語言表現的色彩,它在整個畫面的造型結構中的意義就不是再現自然形態的色彩關系,而是依照造型的結構關系進行色彩配置。
並且裝飾畫不像油畫等一些畫種是以材料和工具而命名的,它是可以由豐富的材料來表現,從而產生千變萬化的視覺效果。現代的裝飾畫除了各種裝飾語言的表達,更加註重繪畫材料的運用。
其實現代的裝飾畫在表達藝術特徵上還是在於它的裝飾性,浪漫性,裝飾畫要在其真實的表面上進行創新,在中外的裝飾畫上,主要的是以創新手法,使裝飾畫更富有想像力,在秩序化上創造反常化,使裝飾畫在美的高度更上一層樓,並且裝飾畫的反常化也是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地方。經過小編的一番述說,希望愛好美術亦或者在學習中的同胞能有所幫助哦。
E. 基金會的發展現狀
據基金會中心網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8日,中國共有基金會4115家,其中公募基金會1476家,非公募基金會2639家。自2010年非公募基金會數量超過公募基金會之後,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很快。非公募基金會數量增長迅速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政策推動,《基金會管理條例》明確了非公募基金會的地位和基本運作規則,近幾年非公募基金會登記管理許可權下放進一步促進了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增長;2008年之後社會對慈善行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關注;2008年1月1日起《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提高了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免稅比例等。
從數量與分布概況看,基金會發展顯現出以下趨勢:
1. 基金會數量自2004年以來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
2. 活動領域發展趨勢:一枝獨秀、整體多樣;
3. 7個省市基金會數量占據全國總數的61%。
從地域分布上看,基金會數量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分布著較多的基金會。截止2013年底,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內蒙古、湖南省是基金會最多的10個省份。 在美國,基金會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關注的范圍日益擴展,除了關注傳統的扶貧、教育、環境、醫療、公共事業等領域外,還擴展到全球發展、精神、個人潛質發掘等方面。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捐贈范圍為全球發展、健康、教育。E-bay創始人奧米迪亞夫婦的基金會則是積極支持個人潛質發掘。懷特基金會則將主要精力放在古代研究、藝術、人文科學上。
截止2013年底,我國基金會的活動領域大多集中在教育以及傳統的救災濟貧、扶弱助殘、醫療救助、文化等方面,而致力於推動藝術、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社區發展、及公益支持等更為廣闊的社會公共領域內的基金會則比較少。也有一些新成立的基金會已經更多地關注新興領域,包括國防建設、傳媒、地質科學等方面,包括:雲南三益文化國防基金會、環球公益基金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等。 2011年,中國公益慈善界經歷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多事之秋,先是郭美美網路炫富的行為引發了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接著,中華慈善總會發票事件、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中非希望工程、河南宋慶齡基金會的投資放貸,又相繼遭到輿論的質疑和抨擊。在「一人生病,全家吃葯」的公益界,不斷涌現的慈善丑聞使得整個公益行業的公信力都受到影響。
正如當年的希望工程創始人、如今的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所言,由郭美美引發的「官辦」慈善公信力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顯現:「盡管四個機構涉及的麻煩和背景、原因、性質各不相同,但社會對這些事件的質疑和責問,不論是專業還是外行,理性還是不理性,無不指向『官辦』慈善機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表達了對『官辦』慈善機構的不信任。這個亂局的出現看似偶然實屬必然,歸根到底是官民不分的慈善體制惹的禍。」
2012年8月29日,中基透明指數(簡稱FTI)在北京發布。中基透明指數,即中國公益基金會透明指數。這是一套有關基金會透明標準的評價系統,其評價指標包括基金會的基本信息、財務信息、項目信息、捐贈信息等共60個,並以基金會信息披露的渠道和完整度等作為參數,以排行榜單為呈現形式。排行榜將按照基金會最新透明分數每周更新一次,排名越靠前,代表基金會透明度越高。中基透明指數由基金會中心網、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中國NPO自律行動委員會、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論壇和眾多基金會組織參與研發。「它標志著我國公益基金會在制定社會管理標准方面邁出了重大一步。」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據介紹,這個指數具有公開性、科學性、民間性、國際性,將推動我國公益基金會行業提升信息化水平。
中基透明指數一方面樹立行業可量化的透明度標准,另一方面分享實踐經驗和互聯網工具,實現基金會透明度的提升和基金會管理能力的跨越式發展。這個指數將幫助基金會根據標准增強自身透明度,並了解自己的信息公開程度在行業內的位置。對於公眾而言,可以以透明指數作為捐贈參考,從而促進慈善行業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力。 1、公募基金會亟需轉型
公募基金會擁有著公募權這一優勢資源,很多老牌公募基金會規模擴大迅速。然而,「如何把錢花好」成為這些基金會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這促使他們思考基金會的未來定位。有些則開始了由運作型向資助型基金會過渡的轉型嘗試;也有基金會開始創造平台,將公募權分享給草根公益組織。
事實上,自2010年開始,一些全國大型公募基金會就紛紛宣布,將從操作型基金會轉向資助型基金會,即基金會由籌資後自己做項目,轉變為培育和資助草根公益組織。
越來越多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試圖從操作性基金會轉型資助型基金會,然而捐贈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態度以及草根公益組織專業性不高、執行項目效果難以預估的現狀,使得公募基金會轉型步履維艱。
2、非公募基金會發展過程中的挑戰
對於大多數非公募基金會來說,其自身的可持續性的資金來源問題也開始引起重視。按《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要求,基金會每年支出資金不是來源於投資回報,而是來源於企業和個人的捐贈。因此如何保證基金會自身的良性發展已經是個問題。
如何獲得持續性的基金來源,採取多樣的基金增值方式,獲得安全的高收益,已經成為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過程中無法繞過的課題。事實上,在一些基金會發展發達的國家,捐助基金會不是單純的捐助,而是一種「投資」。非公募基金會應該利用自身的創始基金進行運作投資,產生效益,從而使基金會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可持續地發展。
F. 國內外水資源管理與供水安全的研究對比分析
一、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方面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方面,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注重開發利用的技術研究,注重流域水資源的評價,因為河流是聯系陸地和海洋的物質傳遞和能量流動的紐帶,也是保護海洋資源最重要的戰場。人類活動的強度和范圍不僅直接影響到河流生態系統,而且可能間接地通過河流影響到海洋的生態環境。此外,河流還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條件之一———淡水的主要來源。
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情況都可以歸為以下兩大類: 一類是工業污水、農業污水、生活污水的長期大量排放及降水、地下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河水的高富營養化、鹽漬化等;另一類是自然和非自然因素使水資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這類河流有因洪水成災的密西西比河、因乾旱引起河水大量蒸發的尼羅河、因森林採伐造成水土流失的亞馬孫河和因水消費超過供給造成水量不足的科羅拉多河等。我國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了污染防治的措施,但是起步晚、技術落後,特別是針對自然因素引起的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研究不夠深入。
二、水資源管理方面
正確定位水資源管理是有效實施水務管理的根本前提。盡管世界各國水管理體制不盡一致,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水管理是有序的,即水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社會各界都能嚴格遵守,一切水務活動依法辦事。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一般採取兩種形式: 一是通過制定全流域的法律進行管理,如科羅拉多河的 「河流法」,密西西比河的 「洪水災害防禦法」、「水資源規劃法」; 二是對某一方面的管理採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條例,如伊利湖的 《大湖區管理協議》等。另外,各國水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和收費管理體系的完整性等因素的差異,決定了各國水價執行程序的不同,但多數國家能做到依法收取水費,處罰違規行為。在水管理體制上,管理職責明確、責權劃分清楚,規定各個權利主體和機構的權利范圍和機構體系,明確規定國家、流域委員會、地方分級管理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美、法等國把參與水事活動的政府機構、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的職責明確分開,各自在法律賦予的許可權范圍內充分發揮作用,若有越權或違法行為發生,通過法律手段予以糾正和處罰。目前,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已成為各國水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水資源管理隨經濟發展在不斷合理化,但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造成浪費嚴重,效率低下。而且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管理相分離,由於流域水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涉及各地區、各部門,利益關系十分復雜,各國都賦予流域水資源管理機構相當大的權力,以保證其完成職責,依靠雄厚的技術力量,充分發揮指導、審核和監督的作用。近 20 年來的變化表明,以國家和地方為依託的管理、以流域為基礎的管理在不同的國家都納入了各自適宜的管理體制。不過,總的趨勢是強調以流域為基礎,與國家和地方行政監督、協調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三、水資源綜合開發與管理方面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世界上不少國家對大江大河進行了綜合治理與開發。它們以流域為單元,以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合理地組織、安排生產力,建立工業區、城市群和產業帶,不僅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促進了流域內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流域面臨的問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成功的江河治理經驗。水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管理成為當今世界水資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國也是以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對幾大流域的水資源進行評價和研究。
當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洪水、缺水、水污染。因此,建立流域環境和開發利用的一體化管理模式,改變傳統的重經濟輕生態環境、重資源利用輕保護、重流域本身治理輕流域綜合治理的模式。目前,我國流域統一管理已經普及。大河流域的水管理涉及防洪、航運、水電、供水、水環境保護、娛樂六個方面,是一種廣義的、綜合的、多目標的一體化管理,呈現出流域水環境和水資源統一管理的發展趨勢。在發達國家,水質保護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水量方面。我國在水環境保護方面是剛剛起步,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四、水資源服務運行機制方面
歐美國家雖然是市場經濟,但根據水的資源特性,其供水機構管理和水價政策仍在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內。美國和加拿大政府規定供水機構既不能盈利,也不讓其虧損,因此在水價制定上以不盈利為原則,但必須保證投資的回收、運行維護管理和更新改造所需開支的自理。在制定水價時,把排水費、污水處理費、國家規定徵收的增值稅等也核算進去。當水價太高,用戶承擔有困難時,國家會補助一部分,起到調控作用。法國的流域水務局除負責流域水規劃的審批和上報外,同時又作為流域綜合治理的主要融資機構,代表國家接受地方省、區上繳的部分稅款,然後根據需要投資新建水工程,通過更好地開發利用流域水資源為社會服務。另外,發達國家現行的城市水管理中,非常重視投入產出,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供水機構在修建供水工程之前就將供水價格確定下來,並與用水戶簽訂合同,用合同相互約束,政府不再干預。如英法兩國將水資源開發經營作為一種產業,水務投資體制適應市場經濟規律。水利基礎設施可向政府貸款或向社會籌資,靠水費或售電支付利息和償還政府貸款。水費標准隨著市場經濟通貨膨脹指數浮動,各地區、各城市多少不一,各年度也有變化。各水公司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在我國還未形成服務型的水務運行機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分離,更談不上開發利用技術服務。
五、城市水資源公眾管理方面
公眾參與有關水問題的立法和管理過程中提高水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由於城市水管理的廣泛性和社會性,國外相當重視公眾參與,並將其作為水管理的關鍵因素,包括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和提高用水戶的關心程度。法國的流域委員會中,採取「三三制」的組織形式。委員會由一百多人組成,其中,1/3是用戶和專業協會代表,1/3是地方當局代表(市長等選舉產生),其餘1/3是政府有關部門的代表(指派),因此被稱為「水務議會」。同時,將開展面向社會的宣傳教育,提高各階層的人士對水務事業的關心程度作為今後水務管理工作的重點。法國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向社會發布各種水信息,使社會了解水資源開發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動員社會關心支持水務工作,並將其作為水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的城市水資源管理是由政府負責,公眾對城市水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知識缺乏,更無法涉足管理。
六、資源、環境管制和經濟管制方面
世界各國水管理的經驗表明,資源、環境管制和經濟管制最好與服務相分離,而且資源、環境管制與經濟管制之間最好也彼此分離。決策必須是政府的直接職責,但把管制職能(如經濟管制)分配給各個自主的機構(具有管理功能的事業單位)有相當大的優點———通過經濟管制可提高供水、排水和水處理等服務機構(企業)的技術業績和財務業績,這也是已達到高度認同的水行業管理模式。而我國資源、環境管制和經濟管制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盡管可以進行協調,但未形成資源、環境管制和經濟管制的系統性制度,責、權、利不清楚,更不可能讓一個部門把服務與管理分清。
七、水環境治理方面
經濟發達國家的污水回收利用歷史較早,經過多年的發展,污水處理和回收利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1968年,世界上第一家合格的再生飲用水工廠在納米比亞建成,日產水6200m3,水質達到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環境保護署公布的標准。以色列由於長期缺水,在污水凈化和回收利用方面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色列中水回收利用程度之高堪稱世界第一。佔全國污水處理總量46%的中水直接回收利用於灌溉,其餘33.3%和約20%分別回滲於地下或排入河道。回灌地下的再抽出至管網系統,抽送到南部地區,最南部地區甚至將它作為飲用水源。日本是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眾多,人均年降水量僅為世界年降水量的1/5,且沒有大江大湖可作跨流域調水之用。日本靠什麼支撐了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復興呢?靠的就是污水回收利用,他們稱之為下水處理水的再利用。美國水資源總量較多,城市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主要分布於水資源短缺、地下水嚴重超採的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得克薩斯和佛羅里達等州,其中以南加利福尼亞成績最為顯著。
由於水資源和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美國針對污水回收利用問題採取了大量有效措施,已普遍實現了總用水量逐年增加,而新鮮水的總取水量逐年減少的良性循環局面。其基本特點是污水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另外,德國、巴西和奧地利等國家的中水、污水回收利用方面很成功,不僅處理程度比較高,污水處理量和回收利用量也高。
當前,我國可持續發展水利正全面向前推進,長江治理開發和保護工作也隨著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確定的以防洪為中心的治江三階段戰略的基本付諸實施而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廣泛學習國外治水、管水的先進理念、經驗和技術,是做好新時期治江工作、完成新的歷史使命的要求。基於對中外不同的國情、社會制度、發展階段、文化背景和水情,有目的地選擇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水資源與供水安全研究體系。
G. 私募基金的國內外研究情況怎麼寫
基金業協會做過一個中外私募行業的對比研究,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數據,你可以去協會網站上下載參考
H.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動態
從全球來看,在中低緯度的岩溶區,如:東亞和地中海地區,尤其是我國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堅硬緻密的碳酸鹽岩層極少或無冰川沉積覆蓋,成土緩慢,土壤缺乏,而岩溶雙層結構空間發育,新生代地殼上升強烈,水源漏失嚴重,加上干濕分明的季風氣候,導致生態環境脆弱,普遍乾旱缺水,石漠化嚴重[18]。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平原的岩溶區,廣泛覆蓋於碳酸鹽岩層之上的冰川及河流沖積層,有利於土壤的形成,而下伏碳酸鹽岩中的岩溶空隙有利於排除沼澤地區過多的積水,偏鹼性的碳酸鹽岩也有利於中和酸性環境。因此,高緯度的岩溶區都成了主要的農業基地。而在東南亞、美國東南部和中美洲廣泛分布的第三系碳酸鹽岩層,具有高達16%~44%的孔隙度,含水量很高,乾旱缺水和石漠化較弱[19]。所以,受生態地質環境條件影響和供水需求的帶動,歐洲國家和我國都比較重視對岩溶及岩溶水勘查開發技術的研究。而且,我國岩溶不但分布面積廣,並且由於一系列地域優勢條件所決定,許多岩溶類型在全球有範例性,客觀上使得我國的岩溶研究能夠依託地域優勢,為全球岩溶學科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2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中有關岩溶的3個項目:IGCP299-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1990~1994);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1995~1999);IGCP448-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2000~2004),均由我國提出並組織領導,一直由我國科學家袁道先院士擔任項目工作組主席。2004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GCP執行局第32屆理事會還通過了世界岩溶研究中心(IRCK)設在中國的提案,充分體現了我國岩溶研究水平在國際學術界的權威地位。
在岩溶水的勘查研究程度方面,目前發達國家對岩溶區都作了系統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內容和程序與國內基本相似。但對每個岩溶泉或暗河流域投入的勘探、試驗工作和所達到的控製程度普遍高於國內。他們對於每一個可能的落水洞與泉、暗河出口或鑽孔之間都作了示蹤試驗,對各個岩溶水徑流通道間的聯系和展布方向、流速、流域邊界掌握很確切。對主要的岩溶暗河、大泉、供水水源地都建立了長期自動監測系統和預報及管理模型,實現了定量化的預測預報。而且近些年來,國外地下水模擬軟體不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巨大的發展和提高,前後處理的可視化功能日益強大[21],公益性、基礎性的地下水資料庫建設也很完善和普及[22]。
在地下水勘查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是主要的技術手段,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20世紀50~60年代地球物理方法就已被應用於地下水勘查領域,方法以直流電測深、激發極化法、電測井為主,勘探的目標主要為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方法成熟簡單,目前許多地質勘查單位仍以其為主要勘探手段。70~80年代期間,找水工作開始面向勘查難度較大的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相應的物探技術方法也有了新的發展,如音頻大地電場法、甚低頻法、放射性法、綜合測井等方法的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並形成有特色的系列找水技術。從90年代至今,由於地下水勘查的內容和范圍不斷擴大,研究的問題更加深入,更具有針對性,所採用的技術方法通常都以綜合物探手段為主,包括常規手段以及先進的電磁法、高解析度地震技術等。
目前,國外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發展迅速,電法已經從直流電阻率法發展到儀器輕便、解析度高的電磁法,包括頻率測深、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瞬變電磁測深、可控源大地電磁測深等高靈敏度方法。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地球物理技術研究實力和儀器開發能力基礎雄厚,工藝先進,先後研製了多系列的電磁法儀器,如美國Zong公司研製開發的GDP電磁法勘查系列,加拿大Geonics公司研製開發的EM瞬變電磁系列,加拿大Phoenix公司研製開發的V5、V6電磁法勘查系列,澳大利亞Geoinstru Ments公司研製開發的Sirotem電磁勘查系列以及俄羅斯研製的建場測深法系列等。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在非洲、南亞地區有專門從事地下水勘探的地球物理公司,應用的方法主要為電磁剖面法、甚低頻法、頻率域電磁測深法,瞬變電磁法等[23]。另外,白俄羅斯和法國生產的核磁共振直接找水技術更是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一大進步,其實質也屬電磁法勘探范疇。它不僅能直接反映地下含水層的特徵,而且還能提供如孔隙度、滲透率、導水性等水文地質參數,是最具發展潛力的一種地下水探測新技術。
我國在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測方面,也經歷了從直流電法到電磁法的發展過程,目前擁有相當數量的上述大型電磁法勘查設備,但均為引進設備,自行研製能力較差,但在應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先後開展了多項專項技術研究,如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音頻大地電場儀及找水研究、綜合物探技術尋找基岩裂隙水應用研究、西北沙漠和黃土地區EH-4電導率成像系統勘查地下水技術研究、西北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戰略研究等都是以電磁法為主流的應用研究。另外,在應用方面以電磁法為主開展了地質條件復雜、找水難度大、環境惡劣的一些生態地質環境條件下的地下水勘查工作,例如:羅布泊及塔里木盆地的鬆散岩類孔隙水、西部山地基岩裂隙水、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岩溶水的勘查等,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不難看出,上述國內外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發展現狀表明:信息量大、解析度高、勘探深度大的電磁法探測技術已成為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主要手段,在地下水資源勘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4]。眾所周知,物探結果僅是地層物性層空間分布特性的反映,解釋結果是多解性的。如何將具有多解性的物探結果進行合理的地質解譯,提高解釋精度,這是水文地質和物探工作者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實踐證明,研究水文地質條件、掌握岩溶發育規律及地層岩性與物性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合理的地質—地球物理模型與解釋標准,是解決地質問題的核心。另外,任何一種物探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國內外的地球物理學家都共同認識到,在岩溶水勘查工作中,不能僅僅依靠某一種物探方法來解決問題,應該充分考慮實際水文地質條件,研究選擇適宜不同地質環境條件和探測對象的方法組合和實施方案,多方法探測和綜合解釋,才能提高解釋精度,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由於我國岩溶面積廣闊,岩溶類型多樣,條件復雜。所以國內的水文地質和物探工作者,利用傳統技術方法與引進的部分新技術設備結合,加強水文地質條件和岩溶發育規律研究,結合自身的經驗,在找水的准確性上,也有很大的進步,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在應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居於世界前列。
在岩溶水的開發技術方面,國內外引、提、堵、蓄的技術原理都基本上相同。歐洲岩溶水的開發方式,過去曾經以鑽井取水為主,實行就地分散供水。20世紀後期,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水文地質學家認為,一個岩溶泉流系統的各部分存在著密切的水力聯系,水流的大部分最終都將匯集到泉口集中排泄,加之泉域面積較小,地形高差不大,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按泉域統一規劃和集中開發與調配更有利於岩溶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開發方式已經逐漸演變為以泉為水源,建設水廠,集中布設管網供水為主,僅在部分邊遠的地區還保留著一些分散供水井。在岩溶防滲成庫技術上,在歐洲的法國和前南斯拉夫等國的岩溶分布區,自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的時期,就建設了多個岩溶暗河開發工程和利用岩溶谷地建庫建設水電站,解決岩溶區缺水困難和能源短缺問題,取得了岩溶水資源開發和水能開發帶動農業、工業和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如法國的拉蘇斯城市供水水源地、特里波羅農業區的夏特里赫暗河開發工程、前南斯拉夫的特例比西尼察、涅列特瓦岩溶流域的水能開發等[25][26]。在鑽井技術上,國外的技術設備遠比國內的先進,能夠滿足乾旱岩溶石山地區無沖洗液鑽進的要求,鑽進速度和自動化程度都高得多。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西部地區地下找水工作,20世紀70~80年代,組織完成了大部分地區1:20萬的水文地質普查,80~90年代,又組織開展了部分城市和重要經濟區1:10萬至1:2.5萬的水文地質普查。之後,在20世紀末開展的「西北地區地下水資源特別計劃」、「西北地區地下水勘查戰略研究」、「西南貧困岩溶石山地區扶貧找水計劃」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組織實施了「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地下水緊急勘查工程」,2002年實施了「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其目的是通過對不同缺水類型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野外調查及分析,找出解決農村生活和生產用水困難的找水方向與途徑,並通過適量的勘探工作加以驗證,取得不同缺水類型區的找水經驗,指導當地解決乾旱缺水問題。探采結合示範井的實施,不僅獲得了找水與取水的先進技術方法及經驗,還直接解決部分嚴重缺水地區的人畜飲用水困難。「九五」期間直到2002年西部找水工作施工探采結合井約400眼,施工小口徑淺井約3000眼,直接解決約120×104人飲用水困難。在岩溶水開發工程技術上,國內如蒙自五里沖這樣的工程,也創造了超高防滲帷幕、超高超薄防滲牆、加密高壓灌漿技術處理特殊復雜的溶塌堆積體等國際領先技術。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岩溶石山區分散中小型岩溶泉和暗河引、提、堵、蓄工程技術。
現代地下水勘查已成為一項巨大而復雜的工作,其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等。從單一方法向地質測繪、地面物探和綜合測井、「3S」技術等綜合方法密切配合方向發展。在不同岩溶水源地類型的勘查中,不斷提高岩溶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程度,加深岩溶水賦存規律的研究,開展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優化組合示範研究及應用,使地下水勘查工作達到快速高效之目的,已成為國內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開發技術上,根據岩溶石山地區的需水特點,大型與中小型工程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並舉,特別是西部大開發及扶貧找水的推動,促使中小型工程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得到了空前廣泛地開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目前,急需系統地研究總結和推廣。國外的岩溶水探測技術主要朝著進一步提高精度、簡便易行的方向發展,開發新的方法和設備,改進已有的設備,開發功能更全面和強大的解譯軟體。同時不斷研究與改進岩溶水開發、水處理的工程技術設備,提高對復雜的岩溶地質環境的實用性和效率。另外,隨著岩溶水開發程度的提高,一些地區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導致發生了岩溶塌陷、泉水疏干、地下水污染等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引起了社會對岩溶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上的關注。因此,對岩溶水的脆弱性、環境監測預報與保護技術的研究,也已成為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研究工作的一個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