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元朗青商基金會有限公司

元朗青商基金會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3-06 03:44:08

Ⅰ 香港警務處的基本薪酬

截止年2月9日,香港警員起薪點為19545港元,見習督察起薪點為34580港元。香港警察屬於香港六支紀律部隊之一,薪酬高於其他公務員。但是競爭非常激烈,想要成為帥氣的阿sir,除了實力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香港公職人員的薪酬,已有成熟的調整機制,基本上每年一調。但調整的幅度有多大,就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最基本的是與香港社會整體的薪酬浮動情況掛鉤。不過,香港公務員的薪酬並不存在只增不減的情況,如果經濟形勢不好、財政收入吃緊,公務員可能會凍薪,甚至會減薪。


香港也經歷過類似內地公務員的養老金並軌,在2003年將長俸制改成了公務員公積金制。2003年以前,香港一直仿照英國的公務員退休金制度實行長俸制。按照長俸制的計算方法,如果公務員能夠稱職、清廉地退休,那麼他就可以一次性領取上百萬甚至上千萬港幣的退休金,而且以後每月繼續領取相當於原工資60%至80%的退休金,直到死亡。


然而,長俸退休金制度給香港財政造成很大負擔,在2003年,香港推行了公務員公積金計劃。按照新制度規定,政府對公積金計劃的供款包括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供款率按員工無間斷服務年期累進計算,比率為所任職級基本薪金的5%至25%不等。


公務員退休時,政府將按照公務員的工作年限、職務等一次性發放退休金,不再像先前的長俸制一樣每月另發退休金。如果一名員工25歲入職、60歲退休,離開政府時,可獲的退休金相當於最後月薪的80倍,依然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1)元朗青商基金會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香港警務處人員占特區政府公務員隊伍的近五分之一,是實際人數最多的政府部門。警務處雖然隸屬於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但在維持香港社會秩序和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警務處處長職位被列為特區政府主要官員。

警察這個職業在香港是個熱門行當。一方面是薪資待遇相對較高,如警員月薪在24110元至38580元,督察或高級督察月薪在42665元至84250元不等。另一方面,大部分香港市民對香港警隊充滿信心和愛戴,對許多求職者來說,考入警隊能帶來職業榮譽感。

Ⅱ 香港的資料,快快快

香港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但相繼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根據中英兩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回歸後50年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將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個人口僅5000人的小漁村,時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每年訪問香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1997年回歸後有自己的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
名稱由來:香港,意為「清香的海港」,大概與很早以前在島上製造檀香和香燭所散發出的香氣有關。
民族:華人佔97%,大部分是廣東籍;外籍佔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譽稱:東方之珠、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區花:紫荊花

歷史概覽
1842年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1896年 英國強迫清政府再訂條約,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島嶼,租期9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國重新佔領。
1984年 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 香港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氣候溫度
香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22.8攝氏度,平均降雨量為222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喜慶節日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農歷正月):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除了合家團圓、拜訪親友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香港的春節特色項目還有:
年宵花市:農歷新年前數天在多區舉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最熱鬧,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種賀歲鮮花及其他商品。
花車巡遊:大年初一,在市內舉行。每年的巡遊表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以及顯示不同地區文化和風情的巡遊隊伍,組合成多姿多採的大型表演,慶賀新一年繁榮豐盛。
煙花匯演:大年初二 ,在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海港兩岸和高層建築臨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觀賞位置。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是香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高大建築,提前個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繽紛的燈飾,各商店也換上聖誕裝飾,僅是這一風景,就引得不少遊人贊嘆不已。此時的香港,展現出最輝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對香港的繁華有興趣,那麼,最好的游覽時間一定是聖誕。
最熱鬧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聖的平安夜彌撒,一些酒店和商場還有唱詩班獻唱聖誕歌,全港市民紛紛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濱花園長廊和臨近大街更是人潮湧動。
如果能在聖誕來香港,購物也是一大樂趣。這時各大商場都會實施大減價,可低至半價, 這已經成了香港的慣例,香港居民都會選擇這個時候購買聖誕禮物,為至愛送上濃濃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天後誕(農歷三月二十三)、佛誕(農歷四月初八)、太平清醮(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盂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萬聖節(10月31日)。

香港歷史: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
主條目: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今日的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台。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准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颳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佔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岑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里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見光明的意思)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幹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1967年,中國國內的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咨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由於受國際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故災和經濟大衰退,恆生指數從1700多點暴跌至400多點。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歸功於中國的開放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既改變了新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也給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讓香港發揮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中介人角色,從而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稍微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市及港元匯價大幅度波動,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界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的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主條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自由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為「泛珠三角9+2」經濟整合的成員,繼續發揮原有的優勢。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繼續成為大陸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外國和香港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窗口」。人民幣可在香港兌換令香港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特區政府亦開始和中央、各級政府商討香港和內地的公路、鐵路規劃,加強兩地的陸路交通聯系,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同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以健康為由辭職,同時獲中央委任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的原因,社會普遍認為他是面對各種壓力,尤其面對七年來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以替代董建華辭職的空缺,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長官,並於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職。曾蔭權繼任之後,給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評價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亞洲第二個迪士尼樂園於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開幕,為香港的旅遊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理及授時
主條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態, 和香港時間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於珠江口外、南中國海的香港島。亦包括四周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合共235個小島組成。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兩倍多的大嶼山。

授時
香港的授時服務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時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後遷訊號山[8]的鐵球作為授時之用,並由香港天文台負責。1904年正式確定為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快八小時(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實施夏令時間,但除了日本淪陷期間,名義上實施夏令時間,實則以日本當地時間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機曾於冬天期間,以冬行夏令方式實施夏令時間,1977年及1978年沒有實施夏令時間外,每年皆有實施夏令時間。1972年1月1日,香港時間則改用協調世界時作為法定時間標准。現時,香港天文台以銫原子鍾報時系統作為香港時間的標准,誤差僅為每日1微秒之內,只要每隔數年在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午夜十二時,把時間較慢一秒作為閏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現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約的年期計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種,但有例外[9]。其後,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土地契約年期劃一為75年,並容許該等契約續期,惟承租人每年須根據舊有的《官契條例》繳付重新評估的地稅。至於新界及新九龍的土地契約則由1898年7月1日起計,年期一般為99年減三天或75年加24年減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開埠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開拓

香港島
自1841年6月7日公報可公開發售的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義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當中39幅為海旁地段、75幅為市區地段、22幅為郊區地段118幅為上市場段,150幅為下市場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設立年薪1000鎊的總量地官一職,1844年5月9日A.T哥頓委任為總量地官負責基建及維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設、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買賣等。

當中上、下市場段[11]被列為華人區,其後香港政府為收取更多地稅,以水坑口以東,皇後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區一帶,換取原上市場段的1.5英畝土地。1843年田土廳廳長哥頓(即總量地官A.T哥頓)把文鹹海旁至歌賦街及上市場一帶,並限華人於1844年7月前遷出。華商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被遷至水坑口以東城皇街以西一帶,但從事不道德行業的不能獲40元賠償及不準予1849年1月才需繳付為新地稅。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時至翌日5時半由東起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南至皇後大道中、西至乍畏街與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場面積達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後豁免共700鎊地稅,並把大火出現的瓦爍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至摩利臣街的文鹹海旁及築一條闊50呎道路並再次進行拍賣,香港自開埠以來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於上述土地大多數業主皆為華人及土地約滿,業主不多作投資,故填海阻力較小,但政府仍未意識到原擁有海旁土地業權的業主對新填土地業權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雖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憲訂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歸英皇所有作為賣地條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寶靈計劃推出後,旋即受到擁有3號及4號海旁地段的寶順洋行強烈反對,並申明於1841年6月14日購買的土地面績及范圍,不希增加地段面積及堅持擁有海旁業權,最後寶靈計劃在軍方及英商的反對下失敗告終。雖然擴展都市不成,但亦見規模,可分為四環九約,並繼續向東西發展。

繼1850年代,香港政府於1868年在文咸東街以西與摩利臣街37號A交匯點向西發展,建造文咸西街並於同年完工,是次填海還披露的早期的技術和建築特色如強調防禦台風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為2:1;陸地為1:1,提基用每塊不少於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則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劑築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為日後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灣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線向北推至德輔道西。但1875年東邊街及西邊街的填海計劃及一條由山道至掃桿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風災無法推行。

由寶靈計劃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統籌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龍倉大班保羅遮打提出由西環的煤氣公司至中環美利碼頭填出一幅長10200呎,闊250呎,面積達58.7英畝,當中5.5英畝為政府土地、27英畝為道路,其餘可建1320幢樓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夠紓緩人口壓力及改善衛生,最後幾經波拆及圖積修改,最後工程於1889年開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過招標讓私人公司承辦西環堅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早期長達二十年磋商由軒尼詩道與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於灣仔醫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騰出一幅廣闊空地,最後工程隨著軍部同意把醫院山的海軍醫院遷至昂船州及業主協調,相關法例通過於1921年動工,但工程較預期艱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遲及要374.4萬超支167.7萬。

自從1841年香港開埠至上世紀初,華人雖於在政治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但在財政上已可與英人匹敵,如商人李升逝世時,其後人所繳的遺產稅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歲入三倍。故很多富裕華人不斷遷往原有的歐借人士區域居住,亦使原先居於上址的歐借人士不斷向山上遷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過《保留山頂住宅區條例》,禁止華人居住山頂[12],該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間華人想遷居至山頂,需得到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批准,才能遷居至山頂。在殖民統治下,華人不能享有和西人同等的待遇,是殖民統治的痕跡之一。

九龍半島
政府於九龍半島與香港島的賣地條款合約,按土地劃分為海旁地段、內陸地段、郊區建築地段,花園地段,年期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臨海及潮漲能接觸海水;一種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與海濱中間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政府曾把填海計劃加入賣地條款,進行小規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賣東起廟街、南至甘肅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帶的海床出售,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後於1899年再次透過拍賣差館里以西一帶土地,與1876年那次一樣,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並年繳地稅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於1900年擴闊五十呎後,減至27元一年。

1882年九龍倉創辦人保羅遮打獲得尖沙咀兩幅地段,後於1900年、1904年透過補地價來修改地契,使面積倍增,奠下九龍倉在尖沙咀於二十世紀的商業地位。並誘使其他擁有海旁段的業主更積極參與填海工程,政府從中增加不少收入、減少填海工程開支及增加土地,使九龍半島大大地發展。

九龍塘花園城

Ⅲ 幫我翻譯幾個地址名稱

1、香港元朗青山公路牛潭尾段DD104段

Lot DD104, Ngau Tam Mei, Castle Peak Road, Yuen Long, New Territory, Hong Kong

2、深圳市鳳凰建設機械有限公司版

Shenzhen Phoenix Construction Machine Company Limited

3、深圳鳳凰建設機械城商檢權(檢驗中心)

Shenzhen Phoenix Construction Machine City Inspection Centre

4、深圳鳳凰機械城管理處

Shenzhen Phoenix Construction Machine City Management Office

5、深圳瀚慷工程機械銷售中心

Shenzhen Han Kong Engineering Machinery Sales Centre

6、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鳳凰村107國道旁

Next to 107 State Drive, Phoenix Village, Fu Yong Street, Bao An District, Shenzhen

Ⅳ 香港榮華集團有限公司簡介。請幫幫忙,在線等。

1950年.元朗榮華酒樓成立,經營酒樓茶市、中式禮餅及月餅業務。1962年. 改組成?有限公司,引進管理階層發展臘腸、月餅業務。1963年. 率先棄用豬油,?用純植物油及正湘蓮子,以低油及低糖,配合師傅的精湛功藝慢火烹調白蓮蓉,口感清香嫩滑、味道與別不同1967年. 在灣仔洛克道開設第二間酒樓。70年代. 於元朗開設大榮華酒樓。 ?品日趨多元化,自購元朗大廈廠房以作發展餅食業務。 於青山道開設首間門市部。 開始出口月餅至世界各地各大主要城市。80年代. 在旺角、官塘、香港仔、荃灣及深水開設門市,並進一步擴充元朗廠房。90年代. 元朗榮華中心落成?用,當中七層作生?及行政之用,鞏固業務發展。門市數目亦迅速增長,遍?港九新界;而新機場禁區及非禁區的分店亦相繼開業。2000年. 不斷擴展分店至地鐵站、東鐵站、馬鐵站及各大商場;更全力進軍國內市場,並致力發展網上購物服務,與時並進。2006年. 將於大嶼山昂坪旅遊村開設全球首間互動多媒體資訊茶藝館,配合嶄新多媒體技術及尖端電腦科技,向遊客展示中國和香港茶藝及餅食之?史和文化。另於機場翔天廊新增分店,進一步推廣中式食品文化至世界各地。2006年.榮華月餅榮獲瑞士認可處SAS頒發ISO 22000國際認證,以表揚榮華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系統完善,認證范圍覆蓋整個食品生?過程,由材料?購、加工到銷售均獲國際認同。踏入2007年,我們將繼續堅守對顧客的承諾,?你們提供更優質的?品。榮華集團屹立香港五十數年,全靠數百位員工上下一心,致力拓展業務。公司的行政管理勇於求變,集團董事、股東敢於投資,再配合師傅的豐富經驗,令集團?品更趨多元。而勞資雙方多年的衷心合作更是公司及餅食的成功關鍵。榮華一向?用正宗材料,並經嚴格挑選,保?品質一流;而集團亦不斷更新生?設備,令生?過程全面自動化,?品自然能夠長期保持高質素;公司亦緊貼最新生?技術,滿足未來發展需要。榮華月餅素來品質昭著,同時亦帶領健康飲食新潮流,早在三十年前,榮華月餅率先棄用豬油而?用有益健康的植物油,而中式禮餅及老婆餅亦在四年前轉用植物油,令消費者食得健康又放心!

Ⅳ 請介紹一下香港

香港(Hong Kong)

香港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另一為澳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但相繼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根據中英兩國所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回歸後50年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將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將享受到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個人口僅5000人的小漁村,時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每年訪問香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1997年回歸後有自己的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
名稱由來:香港,意為「清香的海港」,大概與很早以前在島上製造檀香和香燭所散發出的香氣有關。
民族:華人佔97%,大部分是廣東籍;外籍佔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譽稱:東方之珠、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區花:紫荊花

歷史背景:

1842年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1896年 英國強迫清政府再訂條約,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島嶼,租期99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國重新佔領。
1984年 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 香港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氣候溫度:

香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22.8攝氏度,平均降雨量為222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活動節慶: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 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 (農歷正月):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除了合家團圓、 拜訪親友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香港的春節特色項目還有:
年宵花市:農歷新年前數天在多區舉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最熱鬧,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種賀歲鮮花及其他商品。
花車巡遊:大年初一,在市內舉行。每年的巡遊表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以及顯示不同地區文化和風情的巡遊隊伍,組合成多姿多採的大型表演,慶賀新一年繁榮豐盛。
煙花匯演:大年初二 ,在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海港兩岸和高層建築臨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觀賞位置。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是香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高大建築,提前個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繽紛的燈飾,各商店也換上聖誕裝飾,僅是這一風景,就引得不少遊人贊嘆不已。此時的香港,展現出最輝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對香港的繁華有興趣,那麼,最好的游覽時間一定是聖誕。
最熱鬧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聖的平安夜彌撒,一些酒店和商場還有唱詩班獻唱聖誕歌,全港市民紛紛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濱花園長廊和臨近大街更是人潮湧動。
如果能在聖誕來香港,購物也是一大樂趣。這時各大商場都會實施大減價,可低至半價, 這已經成了香港的慣例,香港居民都會選擇這個時候購買聖誕禮物,為至愛送上濃濃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天後誕(農歷三月二十三)、佛誕(農歷四月初八)、太平清醮(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孟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萬聖節(10月31日)。

歷史

主條目: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今日的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台。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准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颳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佔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岑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里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見光明的意思)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幹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1967年,中國國內的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咨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香港繼續發揮中介人本領而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悄為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主條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為「泛珠三角9+2」經濟整合的成員,繼續發揮原有的優勢。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繼續成為大陸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外國和香港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窗口」。人民幣可在香港兌換令香港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特區政府亦開始和中央、各級政府商討香港和內地的公路、鐵路規劃,加強兩地的陸路交通聯系,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同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以健康為由辭職,同時獲中央委任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的原因,社會普遍認為他是面對各種壓力,尤其面對七年來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以替代董建華辭職的空缺,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長官,並於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職。曾蔭權繼任之後,給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評價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亞洲第二個迪士尼樂園於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開幕,為香港的旅遊和經濟注入了活力。

地理及授時
主條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態, 和 香港時間

香港在中國及亞太地區的位置
地形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於珠江口外、南中國海的香港島。亦包括四周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合共235個小島組成。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授時
香港的授時服務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時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後遷訊號山[8]的鐵球作為授時之用,並由香港天文台負責。1904年正式確定為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快八小時(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實施夏令時間,但除了日本淪陷期間,名義上實施夏令時間,實則以日本當地時間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機曾於冬天期間,以冬行夏令方式實施夏令時間,1977年及1978年沒有實施夏令時間外,每年皆有實施夏令時間。1972年1月1日,香港時間則改用協調世界時作為法定時間標准。現時,香港天文台以銫原子鍾報時系統作為香港時間的標准,誤差僅為每日1微秒之內,只要每隔數年在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午夜十二時,把時間較慢一秒作為閏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現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約的年期計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種,但有例外[9]。其後,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土地契約年期劃一為75年,並容許該等契約續期,惟承租人每年須根據舊有的《官契條例》繳付重新評估的地稅。至於新界及新九龍的土地契約則由1898年7月1日起計,年期一般為99年減三天或75年加24年減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開埠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開拓

香港島
自1841年6月7日公報可公開發售的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義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當中39幅為海旁地段、75幅為市區地段、22幅為郊區地段118幅為上市場段,150幅為下市場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設立年薪1000鎊的總量地官一職,1844年5月9日A.T哥頓委任為總量地官負責基建及維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設、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買賣等。

當中上、下市場段[11]被列為華人區,其後香港政府為收取更多地稅,以水坑口以東,皇後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區一帶,換取原上市場段的1.5英畝土地。1843年田土廳廳長哥頓(即總量地官A.T哥頓)把文鹹海旁至歌賦街及上市場一帶,並限華人於1844年7月前遷出。華商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被遷至水坑口以東城皇街以西一帶,但從事不道德行業的不能獲40元賠償及不準予1849年1月才需繳付為新地稅。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時至翌日5時半由東起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南至皇後大道中、西至乍畏街與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場面積達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後豁免共700鎊地稅,並把大火出現的瓦爍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至摩利臣街的文鹹海旁及築一條闊50呎道路並再次進行拍賣,香港自開埠以來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於上述土地大多數業主皆為華人及土地約滿,業主不多作投資,故填海阻力較小,但政府仍未意識到原擁有海旁土地業權的業主對新填土地業權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雖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憲訂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歸英皇所有作為賣地條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寶靈計劃推出後,旋即受到擁有3號及4號海旁地段的寶順洋行強烈反對,並申明於1841年6月14日購買的土地面績及范圍,不希增加地段面積及堅持擁有海旁業權,最後寶靈計劃在軍方及英商的反對下失敗告終。雖然擴展都市不成,但亦見規模,可分為四環九約,並繼續向東西發展。

繼1850年代,香港政府於1868年在文咸東街以西與摩利臣街37號A交匯點向西發展,建造文咸西街並於同年完工,是次填海還披露的早期的技術和建築特色如強調防禦台風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為2:1;陸地為1:1,提基用每塊不少於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則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劑築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為日後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灣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線向北推至德輔道西。但1875年東邊街及西邊街的填海計劃及一條由山道至掃桿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風災無法推行。

由寶靈計劃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統籌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龍倉大班保羅遮打提出由西環的煤氣公司至中環美利碼頭填出一幅長10200呎,闊250呎,面積達58.7英畝,當中5.5英畝為政府土地、27英畝為道路,其餘可建1320幢樓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夠紓緩人口壓力及改善衛生,最後幾經波拆及圖積修改,最後工程於1889年開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過招標讓私人公司承辦西環堅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早期長達二十年磋商由軒尼詩道與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於灣仔醫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騰出一幅廣闊空地,最後工程隨著軍部同意把醫院山的海軍醫院遷至昂船州及業主協調,相關法例通過於1921年動工,但工程較預期艱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遲及要374.4萬超支167.7萬。

自從1841年香港開埠至上世紀初,華人雖於在政治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但在財政上已可與英人匹敵,如商人李升逝世時,其後人所繳的遺產稅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歲入三倍。故很多富裕華人不斷遷往原有的歐借人士區域居住,亦使原先居於上址的歐借人士不斷向山上遷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過《保留山頂住宅區條例》,禁止華人居住山頂[12],該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間華人想遷居至山頂,需得到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首肯,才能遷居至山頂。

九龍半島
政府於九龍半島與香港島的賣地條款合約,按土地劃分為海旁地段、內陸地段、郊區建築地段,花園地段,年期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臨海及潮漲能接觸海水;一種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與海濱中間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政府曾把填海計劃加入賣地條款,進行小規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賣東起廟街、南至甘肅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帶的海床出售,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後於1899年再次透過拍賣差館里以西一帶土地,與1876年那次一樣,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並年繳地稅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於1900年擴闊五十呎後,減至27元一年。

Ⅵ 谷歌 搜搜這幾天香港元朗傷人事故的新聞

元朗發生懷疑尋仇砍人血案,前晚兩名蒙面刀手闖入一間「機鋪」版,疑窺准目標後,走近一名打權機青年揮刀狂劈,事主遭砍多刀倒地,同行女友嚇得驚叫求救,雙煞逞凶後逃去,警方掩至在附近兜截,惟毫無凶徒蹤影,事發後16分鍾,懷疑涉案的私家車即在八鄉錦河路被縱火燒毀,企圖毀滅證據。警方不排除案件涉及黑社會尋仇,將兩案合並調查。

案發現場為谷亭街一間電子游戲機中心,姓張(24歲)事主與姓葉(21歲)女友,於前晚在上址游戲機中心打機消遣,直至深夜11時許,兩名年約30歲蒙面大漢,悄然進入店內,似乎早已鎖定目標,直撲向張身後,不由分說舉刀就砍,事主毫無防範被砍多刀,分別背及手部受傷濺血,其女友嚇得驚叫求助。

警方接報趕抵現場,張仍清醒,且表現冷靜。另據文匯報報導,事隔大約16分鍾,警方再接報指八鄉錦河路一處有私家車焚燒。警方及消防員接報趕至,但私家車已嚴重焚毀。警方相信該車涉及早前的砍人血案,初步不排除凶徒砍人後,縱火燒車毀滅證據。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青年打機被砍 疑跟黑道結仇

Ⅶ 香港 資料 (最好有圖片)謝謝!!!!

香港
香港(Hong Kong)

附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區旗。區旗上紅色背景代表祖國,紫荊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份,並將在祖國懷抱中興旺發達。紫荊花的五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上的五星相對應,紅白兩色象徵著香港成功的一國兩制。

香港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另一為澳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但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或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了行使主權。

根據中英兩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回歸後50年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將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將享受到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50年後也將不變。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個人口僅5000人的小漁村,時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每年訪問香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1997年回歸後有自己的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
名稱由來:香港,意為「清香的海港」,大概與很早以前在島上製造檀香和香燭所散發出的香氣有關。
民族:華人佔97%,大部分是廣東籍;外籍佔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譽稱:東方之珠、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區花:紫荊花

歷史年表

1842年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1896年 英國強迫清政府再訂不平等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二百多個小島嶼(離島),租期99年。
1942年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國重新佔領。
1984年 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 香港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氣候溫度:

香港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清涼且乾燥,春季則和暖多雨,夏季炎熱潮濕,而秋季涼爽,陽光充沛。香港每年6月至10月或會被熱帶氣旋(台風)侵襲。全年平均氣溫為22.8攝氏度,平均降雨量為222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8%。

〈杭?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活動節慶: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 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 (農歷正月):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除了合家團圓、 拜訪親友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香港的春節特色項目還有:
年宵花市:農歷新年前數天在多區舉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最熱鬧,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種賀歲鮮花及其他商品。
花車巡遊:大年初一,在市內舉行。每年的巡遊表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以及顯示不同地區文化和風情的巡遊隊伍,組合成多姿多採的大型表演,慶賀新一年繁榮豐盛。
煙花匯演:大年初二 ,在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海港兩岸和高層建築臨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觀賞位置。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是香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高大建築,提前個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繽紛的燈飾,各商店也換上聖誕裝飾,僅是這一風景,就引得不少遊人贊嘆不已。此時的香港,展現出最輝煌的城市面貌。
最熱鬧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聖的平安夜彌撒,一些酒店和商場還有唱詩班獻唱聖誕歌,全港市民紛紛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濱花園長廊和臨近大街更是人潮湧動。
如果能在聖誕來香港,購物也是一大樂趣。這時各大商場都會實施大減價,可低至半價,這已經成了香港的慣例,香港居民都會選擇這個時候購買聖誕禮物,為至愛送上濃濃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天後誕(農歷三月二十三)、佛誕(農歷四月初八)、太平清醮(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孟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萬聖節(10月31日)。

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今日的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台。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准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颳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佔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岑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里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見光明的意思)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幹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1967年,中國國內的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炸彈或詐彈),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咨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香港繼續發揮中介人本領而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悄為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為「泛珠三角9+2」經濟整合的成員,繼續發揮原有的優勢。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繼續成為大陸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外國和香港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窗口」。人民幣可在香港兌換令香港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特區政府亦開始和中央、各級政府商討香港和內地的公路、鐵路規劃,加強兩地的陸路交通聯系,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同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以健康為由辭職,同時獲中央委任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的原因,社會普遍認為他是面對各種壓力,尤其面對七年來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以替代董建華辭職的空缺,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長官,並於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職。曾蔭權繼任之後,給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評價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亞洲第二個迪士尼樂園於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開幕,為香港的旅遊和經濟注入了活力。

地理及授時

香港在中國及亞太地區的位置
地形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於珠江口外、南中國海的香港島。亦包括四周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合共235個小島組成。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授時
香港的授時服務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時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後遷訊號山[8]的鐵球作為授時之用,並由香港天文台負責。1904年正式確定為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快八小時(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實施夏令時間,但除了日本淪陷期間,名義上實施夏令時間,實則以日本當地時間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機曾於冬天期間,以冬行夏令方式實施夏令時間,1977年及1978年沒有實施夏令時間外,每年皆有實施夏令時間。1972年1月1日,香港時間則改用協調世界時作為法定時間標准。現時,香港天文台以銫原子鍾報時系統作為香港時間的標准,誤差僅為每日1微秒之內,只要每隔數年在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午夜十二時,把時間較慢一秒作為閏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現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約的年期計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種,但有例外[9]。其後,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土地契約年期劃一為75年,並容許該等契約續期,惟承租人每年須根據舊有的《官契條例》繳付重新評估的地稅。至於新界及新九龍的土地契約則由1898年7月1日起計,年期一般為99年減三天或75年加24年減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開埠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開拓

香港島
自1841年6月7日公報可公開發售的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義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當中39幅為海旁地段、75幅為市區地段、22幅為郊區地段118幅為上市場段,150幅為下市場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設立年薪1000鎊的總量地官一職,1844年5月9日A.T哥頓委任為總量地官負責基建及維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設、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買賣等。

當中上、下市場段[11]被列為華人區,其後香港政府為收取更多地稅,以水坑口以東,皇後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區一帶,換取原上市場段的1.5英畝土地。1843年田土廳廳長哥頓(即總量地官A.T哥頓)把文鹹海旁至歌賦街及上市場一帶,並限華人於1844年7月前遷出。華商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被遷至水坑口以東城皇街以西一帶,但從事不道德行業的不能獲40元賠償及不準予1849年1月才需繳付為新地稅。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時至翌日5時半由東起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南至皇後大道中、西至乍畏街與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場面積達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後豁免共700鎊地稅,並把大火出現的瓦爍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至摩利臣街的文鹹海旁及築一條闊50呎道路並再次進行拍賣,香港自開埠以來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於上述土地大多數業主皆為華人及土地約滿,業主不多作投資,故填海阻力較小,但政府仍未意識到原擁有海旁土地業權的業主對新填土地業權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雖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憲訂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歸英皇所有作為賣地條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寶靈計劃推出後,旋即受到擁有3號及4號海旁地段的寶順洋行強烈反對,並申明於1841年6月14日購買的土地面績及范圍,不希增加地段面積及堅持擁有海旁業權,最後寶靈計劃在軍方及英商的反對下失敗告終。雖然擴展都市不成,但亦見規模,可分為四環九約,並繼續向東西發展。

繼1850年代,香港政府於1868年在文咸東街以西與摩利臣街37號A交匯點向西發展,建造文咸西街並於同年完工,是次填海還披露的早期的技術和建築特色如強調防禦台風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為2:1;陸地為1:1,提基用每塊不少於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則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劑築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為日後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灣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線向北推至德輔道西。但1875年東邊街及西邊街的填海計劃及一條由山道至掃桿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風災無法推行。

由寶靈計劃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統籌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龍倉大班保羅遮打提出由西環的煤氣公司至中環美利碼頭填出一幅長10200呎,闊250呎,面積達58.7英畝,當中5.5英畝為政府土地、27英畝為道路,其餘可建1320幢樓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夠紓緩人口壓力及改善衛生,最後幾經波拆及圖積修改,最後工程於1889年開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過招標讓私人公司承辦西環堅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早期長達二十年磋商由軒尼詩道與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於灣仔醫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騰出一幅廣闊空地,最後工程隨著軍部同意把醫院山的海軍醫院遷至昂船州及業主協調,相關法例通過於1921年動工,但工程較預期艱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遲及要374.4萬超支167.7萬。

自從1841年香港開埠至上世紀初,華人雖於在政治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但在財政上已可與英人匹敵,如商人李升逝世時,其後人所繳的遺產稅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歲入三倍。故很多富裕華人不斷遷往原有的歐借人士區域居住,亦使原先居於上址的歐借人士不斷向山上遷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過《保留山頂住宅區條例》,禁止華人居住山頂[12],該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間華人想遷居至山頂,需得到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首肯,才能遷居至山頂。

九龍半島
政府於九龍半島與香港島的賣地條款合約,按土地劃分為海旁地段、內陸地段、郊區建築地段,花園地段,年期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臨海及潮漲能接觸海水;一種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與海濱中間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政府曾把填海計劃加入賣地條款,進行小規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賣東起廟街、南至甘肅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帶的海床出售,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後於1899年再次透過拍賣差館里以西一帶土地,與1876年那次一樣,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並年繳地稅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於1900年擴闊五十呎後,減至27元一年。

1882年九龍倉創辦人保羅遮打獲得尖沙咀兩幅地段

Ⅷ 關於香港的資料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專香港屬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Ⅸ 關於香港的許留山很有名么

恩,是很有名的連鎖店

許留山地址如下:

港島區:
灣仔 灣仔軒尼詩道151 號地鋪
電話:2583-9082

灣仔 寶漢大廈26號地鋪
電話:2574-6866

銅鑼灣 銅鑼灣波斯富街24 - 30 號寶漢大廈26 號地鋪
電話:2574-6866

北角 北角英皇道425 - 431 號安寧大廈地下2號鋪
電話:2960-1705

北角 安寧大廈
電話:2960-1705

九龍區:
旺角 旺角登打士街43H
電話:2385-2256

旺角 旺角上海街263 號地鋪
電話:2384-9868

旺角 旺角亞皆老街74 號地下
電話:2787-2660

尖沙咀 尖沙咀海防道31 號地鋪
電話:2730-0703

尖沙咀 尖沙咀金馬倫道12 號恆順商業大廈地庫
電話:2368-9783

尖沙咀 夏蕙樓
電話:2366-8025

深水步 深水步福華街146 - 153 號黃金大廈47B 地鋪
電話:2729-7228

土瓜灣 定安大廈
電話:2333-7985

九龍城 九龍城衙前圍道47 號地下B 鋪
電話:2716-7920

觀塘 觀塘輔仁街87 - 89 號L2 地鋪
電話:2950-4083

藍田 藍田匯景花園匯景廣場第三層16 號鋪
電話:2346-2449

將軍澳 將軍澳新都城中心2 期2028 - 2029
電話:3194-3100

新界區:
上水 新都廣場
電話:2639-7337

大埔 大埔廣場第一期14 號地鋪
電話:2663-3747

大埔 大埔新達廣場1 樓97 號鋪
電話:2656-8050

沙田 沙田第一城商場地下G12 - 13 號鋪
電話:2649-1250

荃灣 荃灣大河道22 - 28 號榮安大廈A1 地鋪
電話:2493-2252

青衣 青衣青衣城1 樓172 號鋪
電話:2189-7028

屯門 屯門市廣場1 期1 樓1103A 鋪
電話:2452-2132

屯門 屯門鄉事會路雅都商場19 號A地鋪
電話:2618-4128

屯門 華樂大廈
電話:2618-4648

元朗 元朗教育路3 - 7 號富好大廈地下 B號鋪
電話:2473-4156

元朗 富好大樓
電話:2473-4156

元朗 富華工業大廈
電話:2475-1594

許留山食品製造有限公司

元朗 富華工業大廈
電話:2442-1882 傳真:2782-7321

推介美食:芒果西米撈,各式鮮果甜品

Ⅹ 鬼鬼是哪個公司的

經紀公司 華納
個人簡介
藝名鬼鬼,原就讀於台北市私立稻江護家應用日語科,目前就讀於台北莊敬高級職業學校表演藝術科,高中與棒棒堂的人氣王王子同班。因為參加電視節目《我愛黑澀會》出名,在我愛黑澀會中因表現亮眼,被選中為第一批正式出道的八位黑Girl(前稱黑澀會美眉)成員之一。並與飛輪海炎亞綸和棒棒堂的王子不斷傳出緋聞。鬼鬼曾於國際標准舞新人賽中獲得第三名的佳績。亦多次參與演出電視偶像劇。
鬼鬼
中文名:吳映潔
英文名:Ghost(Ghost是粉絲說的,傳說實際上是Even)
身高:163cm
體重:49.2kg
年齡:20歲
生日:1989年08月11日
星座:獅子座
血型:B型
偶像:林依晨 賀軍翔 趙薇 古巨基 胡宇崴
職業:學生 ,歌手,演員, 藝人
鬼鬼的粉絲稱呼:飄飄 ,鬼迷
興趣:玩,高爾夫,放空,發呆,整人,搞怪
特長:跳舞,唱歌,搞怪,搞笑,可愛
語言:國語&閩南語&日語&英語
收集品:史迪奇、kiki&lala 、合異之星
愛吃的食物:巧克力、起司、養樂多
最喜歡的音樂類型:快節奏的歌曲
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嚇死人不償命的恐怖電影或小說
熒幕初吻:男主角 霹靂mit里的「詹士德」 (炎亞綸 飾)(最初宣傳時就說銀幕初吻獻給了炎亞綸,廣州宣傳時還說獻給了炎亞綸)
[編輯本段]出演作品
電視劇:
2007 黑糖瑪奇朵 飾 鬼鬼(已播畢)
2008黑糖群俠傳 飾 客串:五人護法之一 (已播畢)
2008 霹靂MIT 飾 李曉星(已播畢)
2008 桃花愛無敵 飾 田中桃花(停拍中,復拍日期未定)
MV:
2005 男佣 吳克群(擔任女主角)
2005 我愛黑澀會 黑澀會美眉 & 黑人
2006 Shake It Baby 黑澀會美眉
2006 123木頭人 粉紅高壓電(大牙,apple,丫頭,鬼鬼,小蠻)
2006 我要愛的好 粉紅高壓電(大牙,apple,丫頭,鬼鬼,小蠻)
2007 幸福的泡泡 黑澀會九妞妞
2008 叫姐姐 黑girl
2008 OOXX 黑girl
2008 女生 黑girl
2008 哈庫吶瑪塔塔 黑girl

參與過的節目

《我愛黑澀會》
《流行in house》
《娛樂新聞 美眉報報》
《美眉普普風》
《模範棒棒堂》
《我猜-美眉愛上課》
《大小愛吃》(與丫頭一起上的節目)
《康熙來了》(和模範棒棒堂的成員參加)
《娛樂百分百》(和妞妞。)
《無敵青春克》
《百萬大歌星》
《快樂大本營》
東南衛視《娛樂樂翻天》
《周日我最大》
星空衛視《星空8爪娛》(和炎亞綸。)

發行專輯

黑girl單曲EP《我愛黑澀會》
發行時間:2006.07.14
唱片公司:福茂唱片
第二張EP《美眉私密一天の粉紅高壓電》
發行時間:2006.12.15
唱片公司:福茂唱片
第三張 單曲影音寫真《美眉私密Party+幸福的泡泡EP》
發行時間:2007年06月07日
唱片公司:福茂唱片
第四張 與棒棒堂合體出輯《黑糖瑪奇朵 偶像劇原聲帶》
發行時間:2007年08月31日
唱片公司:EMI
第五張 《黑girl同名專輯》
發行時間:2008年08月29日
唱片公司:華納

活動代言

2008年
EPSON 星框幫創意PK賽(另一入口)
2008香港動漫電玩節大使(黑Girl-八妞妞)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公益大使
Cosplay游戲橘子可愛風冒險游戲《奪寶王》玩家見面會並擔任活動大使
每日C代言
表演
2006年黑澀會美眉出道記者會
2006年」我愛黑澀會」全省簽名會
2006年美眉首次見面會
2006年12月3號 美眉私密的一天」預購首簽會 簽唱會 唱片店頭簽名會
2006年12月09日[v]power音樂風暴演唱會
2007年06月09日高雄La Tea樂派對
樂派對 記者會
第13屆華語音樂榜中榜 表演嘉賓
雲林古坑咖啡節 表演嘉賓
星空傳媒尾牙
台北資訊展-新蜀山劍俠
2007年第十三屆上海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1/25)
2007台客搖滾嘉年華 表演嘉賓
2007年自由慶功Party
2007年黑糖瑪奇朵周邊產品
2007年黑糖瑪奇朵電視原聲帶首場簽唱會
2007年黑糖私密PARTY
2007年黑糖瑪奇朵自由影友會
2007年10月27日MTV樂翻天演唱會
2007金馬獎星光大道 特別來賓
2007年金鍾獎頒獎典禮
2007年12月23日香港觀塘APM商場「黑澀會美眉聖誕Encore Show」
2007年12月24日香港觀塘APM商場「平安夜倒數音樂會」特別嘉賓
2007年12月25日香港大埔大埔超級城「聖誕星躍馬戲團」
2007年12月26日香港元朗元朗廣場
2007年12月26日 香港元朗元朗廣場
2007年香港VIP零距離炫風粉絲見面會
2007年香港APM簽名會
2008年1月26日棒棒堂哪裡怕台北小巨蛋演唱會 特別來賓
2008年03月29日 pandora's box 春天花園下午茶
2008年CHANNEL[V]總監「Andy」張世明婚宴伴娘
2008年6月1日香港西九龍中天地「演藝界512關愛行動」大匯演
2008年8月1日 - 香港灣仔會展「動漫節」開幕嘉賓+表演嘉賓(八妞妞)
2008年8月3日 - 香港荃新天地「荃新天地X黑Girl [夏日大作戰]簽名會 」(八妞妞)
2008年8月15日 黑Girl大碟發表記者會
2008年8月23日 黑Girl預購簽唱會(台中+高雄)
2008年8月24日 黑Girl預購簽唱會台北西門町聯合醫院廣場)
2008年8月30日 黑Girl發片簽唱會台北西門町電影街
2008年8月31日 黑Girl發片簽唱會(台中+高雄)
2008年10月03日 台灣 捷運‧愛‧關懷銀發族音樂晚會 表演嘉賓
2008年10月24日 黑Girl 湖心亭百周年紀念活動
2008年10月25日 黑GIRL 奪寶王活動
2008年10月31日 台北第四十三屆金鍾獎表演嘉賓(黑Girl+模範七棒)
2008年11月06日 霹靂MIT 校園首映會
2008年11月22日范瑋琪「我們是朋友范瑋琪2008巡迴演唱會」- 演唱會嘉賓
2008年11月29日 [V] POWER 愛音樂演唱會
2008年12月19日 福州於山頂九日台音樂廳 (簽售會)
福州於山頂九日台音樂廳 (歌友會)
2008年12月22日 天心區解放西路451號新靚歌坊KTV (簽售會)
2008年12月23日黑Girl長沙錄制快樂大本營(2009年1月17日快樂大本營播放)
2008年12月24日 香港屯門市廣場1樓中央廣場「平安夜倒數」 (黑Girl+模範七棒)
2008年12月25日 深圳中心書城 (歌友會)
2008年12月27日 裕豐潮流先鋒會室外直播間 (歌友會)
2008年12月31日 「就是愛台中.就是要跨年!2009台中市跨年晚會」表演嘉賓 (八妞妞)
2009年4月 廣州霹靂MIT宣傳活動

節目錄影

台灣
中視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人不可貌相-Sweet!!笑顏美女(2006/01/26)
《綜藝大哥大》唱片宣傳(2007/06/09)
中天娛樂
《全民大悶鍋》唱片宣傳(2006/12/22)
中天綜合
《康熙來了》唱片宣傳(2007/01/01)
三立都會
《完全娛樂》唱片宣傳(2007/06/15)
八大綜合
《大小愛吃》特別來賓(2007/08/15) 學校沒教的事 助理主持人
《模範棒棒堂》唱片宣傳(2008/08/12)
《我愛黑澀會》唱片宣傳(2008/08/18)
《無敵青春克》無敵大來賓(2008/08/25-2008/08/27)
《娛樂百分百》藝能發表會(2008/09/01)
《康熙來了》唱片宣傳(2008/09/01)
《流行in House》唱片宣傳(2008/09/06)
《我愛黑澀會》唱片宣傳(2008/09/09-2008/09/10)
《Money Money麥克瘋》唱片宣傳(2008/09/10)
《娛樂百分百》黑Girl選美會 唱片宣傳(2008/09/12)
《國光幫幫忙》唱片宣傳(2008/09/12)
《百萬大歌星》唱片宣傳(2008/09/13)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唱片宣傳(2008/09/13)
《完全娛樂》唱片宣傳(2008/09/14)
《鑽石夜總會》唱片宣傳(2008/09/14)
《娛樂百分百》百分百娛樂王 唱片宣傳(2008/09/25)
《王牌大賤諜》唱片宣傳(2008/09/29)
《娛樂百分百》 (2009/04/29)
《娛樂百分百—我家也有大明星》(2009/5/16)
廣州
《亞洲新勢力》(2008/07/02)
《Fun轉紅人館》(2008/07/04)

閱讀全文

與元朗青商基金會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