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1)通識教育基金會擴展閱讀: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沖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沖突碰撞的問題。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這個選擇盡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貳』 通識教育為什麼要從中小學基礎教育開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內於不同人群之間的容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或"liberal e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叄』 通識教育是什麼意思
通識教育在中國不是一個新概念,卻因為施行的效果不甚理想,仍然停留在新專事物的位屬置上。通識教育的淵源、流變、背景、定義、理解等都很復雜,目前我國教育界通常提到的通識教育一般是以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為藍本的,其英文名稱是general ecation,意思就是不分專業,讓一個國家的大學生能有一個共同的知識體系、文化背景。
『肆』 通識教育與steam教育有何不同
通識教育是基礎,steam教育是後續提升的手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大學教育一般說來,包括通識教育與技能教育,通識教育指非職業化、非技能化、非功利化的教育,旨在讓學生培養基本能力與素養;技能教育則指職業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
通常在實行精英教育的大學中,通識教育為主體,淡化專業界限;而在一般的應用技術學院和高職學院,技能教育為主體,以職業為導向強調培養學生。
而STEAM是一種教育理念,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
STEAM是一種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概念。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僅僅依靠某一種能力的實現,而是需要借於多種能力之間,比如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建造過程中,不但需要科學技術,運用高科技手段創新產品功能,還需要好看的外觀,也就是藝術等方面的綜合才能,所以單一技能的運用已經無法支撐未來人才的發展,未來,我們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綜合型人才。 從而探索出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最早是美國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議,為加強美國K12關於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教育。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首字母。鼓勵孩子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其全球競爭力。近期加入了Arts,也就是藝術,變得更加全面。
STEAM教育在美國的重要性不亞於中國的素質教育,在美國大部分中小學都設有STEAM教育的經費開支,而STEAM也被老師、校長、教育家們時時掛在嘴邊。在STEAM教育的號召下,機器人、3D列印機進入了學校;奧巴馬也加入了全民學編程的隊伍,寫下了自己的第一條代碼;幫助孩子們學**數學、科學的教育科技產品層出不窮;而且這五個學科,技術和工程結合,藝術和數學結合,打破常規了學科界限。
具體來說,STEAM教育不僅僅是提倡學**這五個學科知識,更提倡的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的、並且和他們生活相關的項目,從過程中學**各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知識。STEAM其實是對基於標准化考試的傳統教育理念的轉型,它代表著一種現代的教育哲學,更注重學**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本質上來說,我們敢於讓孩子們犯錯,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想法,讓他們聽到不同的觀點。與考試相反的,我們希望孩子們創造能夠應用於真實生活的知識,鼓勵孩子動手實踐,從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達到潛能開發的目的。
STEAM理論倡導孩子超學科學**概念,注重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在學科之間,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在相互碰撞中,培養各方面技能和認知,強調孩子的主動探索精神。
『伍』 最近通識教育選修課網課掛了,獎學金保研不知道還有沒有希望
可憐的娃娃,這個就看學校了,這也是屬於掛科呀
『陸』 喜瑪拉雅基金會的漢學合作專案
1. 參與「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海外漢學研究
自1997年起至1999年喜瑪拉雅基金會參與「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海外漢學研究, 主要合作項目包括:
(1)學術機構補助案;
(2)研究計劃案;
(3)編著出版計劃案,對象則遍及歐美與澳洲主要大學漢學學者。
1997年合作補助個案:
1.學術機構補助案
澳洲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hair in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with Emphasis on Taiwan)
2.研究計劃案
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France)
Religion and Societies in South China:The Mei/Lu Networks
3.編著出版計劃案
(1)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SA)
Modern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1945~A Translation Ser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aiwan Fiction and Poetry
(2)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SA)
Shitao, His Late Life and Art Tropologies of Modernity Painting
Around 1700, by Jonathan Hay
1998年合作補助個案:
1.研究企劃案
(1)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USA)
The Rise i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in Taiwan: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velopment
(2)法國遠東學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France)
Water Control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North China
(3)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 (UK)
Local Society and Govern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4)英國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 (UK)
The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Database Expansion
(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Chines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Chinese Dialects in Southeast Asia, Hong Kong and Taiwan:Their Recent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2.編著出版計劃案
俄羅斯科學研究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ussia)
Chinese Statehood and Soviet Politics in China:The Period of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
1999年合作補助個案:
1.學術機構補助案Institutional Enhancement
(1)馬德里自由大學Universidad Autonoma de Madrid (Spain)
Development of an Official Degree in Chinese Studies
(2)澳洲麥克奎爾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Lectureship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Medicine
2.研究計劃案
(1)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A Visual Sourcebook for Chinese Civilization
(2)法國高等應用研究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France)
Divination, Science,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China
(3)德國文化科學研究所Kulturwissenschaftliches Institut (Germany)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Annotated Source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Thinking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3.編著出版計劃案
(1)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巴黎利氏大學Institut Ricci de Paris (France)
Le Grand Ricci (Le Grand Dictionnaire Francais de la Langue Chinoise)
2. 持續辦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
〈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系由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所推動的一項大型漢學計劃,自2000年9月1日起,以每五年為一期持續執行,預計每年召開二次學術研討會,探討中華文化的成就及其在二十一世紀所蘊涵之新意義。該計劃禮聘國立台灣大學黃俊傑教授與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李弘祺教授擔任計劃主持人,並敦請由中央研究院李亦園院士擔任義務顧問。
(1)、簡介
該計劃之擬定系著眼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德澤深厚,是人類締造文明經驗里,一段輝煌燦爛的史詩。隨著人類文明進入第三個千年,全球經濟板塊的移動與重整,以及「全球化」價值影響的與日俱增。中華文化究竟應該如何與今日世界的價值銜接?並且貢獻於當前的世界?在二十一世紀絕對有重大的意義和需要!而中華文化在面對近代價值的挑戰時,如何找尋應變、努力創新,重新解釋中華文化的思想傳統,使得可以載負現代的價值?這種「世紀性」的課題是本計劃的研究重點。
該計劃因研究范圍廣袤,課題甚多,為求涵蓋面之周延與研究觀點之多元,將以系列學術研討會之方式進行,邀請專精中華文化各分枝領域之學者撰寫論文,每次會議以發表20篇論文為原則,論文之撰寫以一般受過大學教育之讀者群為對象,兼顧學術性與原創性,並充分注意論文之易讀性(readability)。每篇論文盡量吸納當前國內外學術界,關於論文研究主題之研究成果,在會中由全體與會學者,充分交換意見後再修改定案,編輯成專書出版。
(2)、網站
為進一步推廣計劃之成果,喜瑪拉雅基金會建立了「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網站其中對於會議的議程、學者的相關背景、論文、會議相關信息、合作單位等均有詳細的介紹。此外,對於會議的總結討論,亦以數字化方式呈現,讀者可以自行下載,了解會議的精采內容。
(3)、探討范圍
該系列研討會暫定探討之主題如下,待研究工作實際展開後,將做進一步之調整與修正。
1.中華文化與東亞世界
2.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間的對話與互動
3.中國社會的家庭關系與人際倫理
4.信仰、宗教與社會實踐
5.人、人格與教育
6.修養、身體觀與傳統醫學
7.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8.邏輯與思維方式
9.政治思想與社會實踐
10.科技與倫理
11.企業組織與管理行為
12.文學與美學
13.藝術傳統及其現代意涵
14.飲食文化
(4)、課程
2002年9月,已於國立台灣大學將開設二學分之通識教育課程「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課程特別重視思想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對中華文化價值系統及其現代意義,獲得較為全面之理解。課程講授內容涉及中華文化傳統中之儒學、美學、史學等領域之重要問題,並分析這些傳統文化價值與現代價值之激盪,以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而該計劃之論文集一、二冊「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為上課教材重要參考書籍。
目前約三百人選修,課程將全程錄像,並公布於網站以資推廣。
2003年3月,並於台北醫學大學,針對醫學系開設二學分之「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講座,選修課程,促進醫學系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價值系統,該系列出版品亦為上課教材。
3. 參與舉辦「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研討會
2003年11月喜瑪拉雅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邀請兩岸之考古學家在台北聚會,舉辦新世紀的考古學研討會,討論今後考古學之發展方向,尤其,注意多元文化之互動及文化區位與環境生態的關系。
4. Queens Library(皇後圖書館)漢學圖書中心計劃
紐約皇後區的Flushing,長期以來一直有大量中國人集中居住,而皇後區Flushing圖書分館,則是美國最活躍的圖書館之一,該館在1998年為順應小區成長需求,增加國際中心。喜瑪拉雅基金會於1997年,以顧問的方式,協助該館國際中心之漢學圖書中心的設立。
『柒』 為什麼說通識教育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發端於19世紀的通識教育在西方大學被廣泛接受,哈佛有通識核心課程,很多美國大學甚至在前兩年不分專業讓學生自由選課。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高校也開始了素質教育改革。近年來,通識教育也面臨一些質疑。面對琳琅滿目的課程表,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摸不到頭緒,通識教育是否一定優於專業化教育?
近日,專欄作家約翰·凱(John Kay)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力挺通識教育,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獨立思考、書寫散文和細心觀察的能力,相比就業技能,這些能力不會過時,學生將終身受益。全文摘錄如下:
在耶魯大學,本科教育前兩年不分專業,學生能自由選課(圖片來源:耶魯大學官網)
很難想像生活中沒有數字搜索和互聯網。對我和其他人都一樣:隨著獲取和檢查相關事實和數據變得越來越便捷,專欄作家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從圖書館書架上取走書,一頁一頁地翻閱查找,已經不再是有效的搜索方法,盡管有時這是有益且有趣的搜索方式。這種需要在圖書館一待幾個小時且往往徒勞無功的工作,現在只要輕點幾下滑鼠就可完成。
這種變化,在我開始為《金融時報》撰寫專欄後的20年中悄然發生,同時也伴隨和印證著知識本質的轉變,以及相應教學方法的變化。現在,對人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知道什麼,而是知道那些已知的東西。期權交易員無需熟悉斯克爾斯期權定價模型,但是他們必須知道模型確實存在,且非常重要;律師無需回憶法官的推理過程,但是必須有高級知識指導她搜索相關案例。
在知識前沿,不管是試圖找到更高級的期權定價模型的金融學者,還是必須找到具體應用案例的法官,他們都必須掌握所有的相關信息。但是寫報紙專欄、經營企業、管理資產或者在法律糾紛時給客戶提建議,這些事務的主要要求是綜合能力。在不同信息來源之間建立聯系的能力,比熟稔於某一特定信息來源更為關鍵和重要。現代科技讓這一任務變得更簡單了。
這也是為什麼「教育應該更關注學習和獲取與工作有關的特定知識」這種普遍認識在21世紀尤其遭到誤讀。一些人認為,應該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教授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課程上,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頗。
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特別在英國和美國,他們不僅不懂數學,而且並不因自己是個數學盲而羞愧,這實在讓人大為震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育過度專業化,而不是教育不夠職業化。在英國,學生可以在15歲時放棄學習任何一門科學學科,這類事情非常常見,年輕人拒絕在年輕的時候學習這些學科。
美國《外交》雜志的主編法里德·扎卡瑞亞(Fareed Zakaria)今年出版的新書捍衛了通識教育----這種傳統教育讓本科生學習各種學科,教給他們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本書說到點子上了。扎卡瑞亞還駁斥一位共和黨州長,因為該州長嘲笑學校在人類學和哲學方面浪費錢。
只要有一點反省能力就會發現,道德不是簡單的常識或者閱讀一本宗教經典,了解其他文化----或者僅僅承認存在其他文化----或許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比如,在伊拉克。
將基礎教育的重心放在培訓特定的工作技能方面是錯誤的,世界變化太快,幾年內技能就更新換代。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享受有報酬的工作,在我們無法預測的未來環境中充實生活。20年後,我們可能不會再用斯克爾斯期權定價模型,但是獨立思考、判斷數字、書寫散文和細心觀察的能力----教育可以而且應該發展的能力----會像現在一樣有用。
『捌』 為什麼通識教育很重要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回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答的知識和價值觀 。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或"liberal e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玖』 什麼叫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專教育」等等。自屬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可是至今對通識教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拾』 什麼是通識教育 有什麼優點 弱點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或"liberal e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專等。自19世紀初屬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可是至今對通識教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
中文名:通識
外文名:Liber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