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現當代形勢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孝道文化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朴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么?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么?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心對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心父母、愛護父母。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很多事例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這方面,有不少小學學校開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他們通過「五心」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胸懷大志,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孝心獎章」爭章活動。這一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也是傳統孝道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弘揚的有力證明。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面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盡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註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瀆褻!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㈡ 我去的雜志名
雜志簡介
背景介紹
組織介紹
目標定位
欄目介紹
雜志特色
基本信息 《我去》創刊於2013年5月,是由中裕冠中華孝道文化基金會主辦,國際大學生商學聯合會(簡稱IFBS)承辦發行的主要面向在校大學生的雜志。本雜志在香港中裕冠集團及中華孝道文化基金會的指導下,由IFBS華南區主要負責大陸地區的團隊推廣及管理工作,以期實現以下理念:
1.在高校范圍內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弘揚「仁義禮智信」等思想美德,以傳播正能量,積極引導大學生放眼世界、把握未來。
2.整合高校、企業、社會三方資源,從中搭建「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的有效平台,為大學生走出校門,企業招納人才提供渠道。
3.探究新時代下高校紙質傳播媒介的利與弊,在綜合類故事高校類雜志市場化運作前景仍不明朗的情況下,以理論結合實踐的形式走出一條創造性的運作模式之路。 中裕冠中華孝道文化基金會是由中裕冠集團捐資一千萬元人民幣發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以挖掘和弘揚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精華,將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當前建設和諧社會,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為宗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傳承發揚古老文明的中華孝道文化,把基金會辦成弘揚孝道文化的大舞台,學習孝道文化的大學校,使更多的企業和仁人志士加入基金會,共同傳播、踐行孝道文化,推動孝道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國際大學生商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Business Students),簡稱商學會,英文縮寫為IFBS,成立於2010年,總部設在中國香港,是一個全球性大學生自主經營的非盈利性機構。商學會內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作為指導思想,外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立足於高校平台,將商業實踐與學術理論完美結合,為眾多社會企業進行高校的品牌營銷,並輸送符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創造價值;開展公益性活動,造福弱勢群體,回報社會,立志培養出具有商業思維、戰略眼光、感恩之心的中國未來企業家。 《我去》以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真實事例來講述生活中真善美,文章中體現的藝術思想從生活中而來,再而高於生活。
《我去》以人力資源為核心,提倡大學生提前做出職業規劃,鼓勵其勇於追逐夢想,從而贏得先機、實現自我價值。
《我去》幫助大學生培養商業思維、創新及企業家精神,旨在打造中國大學版的《福布斯》。 雜志文章按具體內容歸屬於四大板塊,分別對應從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學生的生活現狀及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1.讀大學:通過闡述當下大學生生活現狀向大一新生展現一個真實生動、具有借鑒意義的大學生活,引導入學新生明確自我發展方向,以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大學模式。
2.玩文藝:主要給已適應大學生活的大二學生補充書籍影視等精神娛樂上的營養,旨在倡導勞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全方位的人才。
3.看世界:此板塊包含了大學生最為關注的財經、時政、民生等熱點,這為即將走出校門卻深感與社會脫節的尷尬的大三學生提供了走進社會的知識儲備。
4.贏未來:主要以訪談的形式展現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職業選擇、創業案例、企業介紹等大四學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內容。
除以上四大板塊外,《我去》每期將選取當前最受大學生關注、最新鮮的話題作為當期的主題,旨在給讀者以精神上的升華,凸顯雜志積極引導學生、傳播正能量的核心價值。
簡介中所提到的「綜合性故事」是指雜志的80%以上的文章內容以上「講故事」的方式來展示,既能增強文章可讀性,又通俗接地氣。而文章的插圖均為當下最為流行的以小清新、小文藝風格見長手繪插畫來展現。
《我去》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通過挖掘大學生最關注的新鮮、時尚、流行的元素,並進行深度的剖析。我們的文章只要高端不要庸俗;我們要求文筆犀利,風格清新;我們的內容要有娛樂,但更要有思想。 (1)專業實驗室:雜志社總編輯直屬部門——第五研究中心的設置是組織架構中的一大亮點。中心下設人力資源與職業規劃研究室、財經與時政研究室,中心將通過多途徑選撥優秀人員組成專業團隊,負責對人力資源、大學生職業規劃及財經時政類新聞等方向的研究,主要由專職的采訪編輯團隊對優秀畢業生進行有深度的訪問,從中提取有用信息進行整理,提供所分享的經驗以幫助在校大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社會,同時雜志將做高校人力資源、大學生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專業分析,最終輔以《我去》特有的清新文筆展現給讀者。這種模式的機構設置採取管理學中「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求專業、高效。
(2)內容故事化:以財經類新聞為核心、人力資源為重點,圍繞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新聞熱點進行深度挖掘,在有效數據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從深度和廣度上展開探究,用通俗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清新的風格將本身枯燥無味的數據及專業術語轉換為可讀性強、充滿趣味且具有思想深度的故事性文章。
(3)呆萌插畫植入:以當下大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手繪漫畫形式,根據文章內容的不同進行文章的配圖,或清新唯美、或時尚呆萌,可以是設計師獨立創作,亦可是對照原圖進行手繪式的藝術改造。這種創造性的插畫模式,既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也使整本雜志渾如手繪本,極大地提高了雜志的收藏價值。 主辦:中裕冠中華孝道文化基金會
承辦:IFBS國際大學生商學聯合會
出版社:《我去》雜志社
發行日期:2013年5月15日
聯系方式: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龍洞迎福路527號
郵編:510521
㈢ 中華孝道文化的作文四百字怎麼寫
感人至深.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冬天到了,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更何談頂天立地.幼時喪母.因為我長大成人了,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好像沒有穿衣一樣,一代更比一代強」,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我們不要做那些後悔的事情,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將韁繩掉到了地上,而且是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孝:「子騫不是冷.子騫跪在父親面前;而給子騫做的棉衣,獃獃地立著.雖然她很累.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我要對你好.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一天,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母去三子單,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這個養育我們的國家呢,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但是我也不能以為內這一點而不孝順她,就從現在開始吧,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要做一個好人「孝」——什麼是孝.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失去了孝,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父親大怒,就是努力學習,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是太驕養了,一個成功的人.從今往後,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不就是一個字嗎,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首先就要做到孝.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比如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媽媽!人只有有了孝心.」好一句「母在一子寒.因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嘮叨.我媽媽工作非常忙.報答她的一片苦心!說起孝順父母.除此之外.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光是一個字,母去三子單」.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我也不能給我經濟和精神上的幫助.孝心讓人成熟,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在這里我想說聲,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有十她累的時候,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否則就會觸犯法律,愛祖國的孝心是「大孝」我願意做有「大孝」的兒子,一個善良的人,請不要趕走母親?「不,我就為她做飯:「母在一子寒,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這樣才不會留下一生的悔恨?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羞愧得無話可說.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然後還要多和父母交流,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父娶某姓女為繼室.「孝」的含義太深刻了,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父親要外出.後妻像木頭一樣,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它的意義大得很,氣得揚起馬鞭!回想這幾年我做過許多對不起她的事,哪裡能禦寒呢,故意稱冷,人又怎麼能談得上愛這個城市,希望她能原諒我這不孝之子.立即回家責罵後妻,從點點滴滴做起.現在只有一點才能孝順她,將子騫猛打,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閔子騫素性講孝.不能再象以前那樣了,孝敬老人是我們人人都要做的一種義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夫孝,孝心,天氣十分寒冷,該到回報的時候了,留下終生悔恨,哭著勸父親說,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世界都充滿「孝」,其中在24孝中,長大?所以,使他們不必為你再擔心、闖出一番天地,可做起來卻是一件永久的事情.這說起來簡單,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才會有責任感,自己隨後再吃,我相信您慢慢就會感覺到兒子長大了,您辛苦了,在歷史上,就要從小開始,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做人要先做到孝,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所以.孝心無價?又有什麼意義呢.愛母親的孝心是「小孝」,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
㈣ 關於孝道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題目:
難報三春暉
第一框:愛灑心間:
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這種恩情要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中。父母為家庭做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應當得到愛的回報,理應受到我們的孝敬。
我國有孝的傳統,孝敬父母的人歷來被人們稱道、尊敬,不肖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第二框: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愛戴父母。這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法律義務。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揚輔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便按照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這個可以上網搜)
第四框:關於孝敬的名言:(這個可以上網搜)
圖畫可以花一些給父母洗腳之類的畫
㈤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病句修改
語序顛倒。
修改:孝道是中華民族先輩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
㈥ 踐行和弘揚中華孝道的1000字作文
弘揚孝道文化建立和諧家庭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對孝道卻避而遠之,視為封建糟粕,以致產生了不少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民政部副部長李寶庫所說:「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已成為影響代際關系的世界性社會問題。」(見2005年3月14日《廣州日報》)當今在家庭關繫上,一些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嚴重滑坡,從而由代際關系引發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孝子孫,不但不盡贍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掠奪老人財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從而影響了社會穩定及和諧家庭的建立。大力宣傳和建立孝道文化,繼承和發揚我國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僅是建立和諧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台灣作家龍應台談過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帶著85歲的父親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當演到楊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時,她發現父親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因為她父親受到劇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時,一天准備幫母親到市場去買菜,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來,輾轉流離去了台灣,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來不及道別的母親……深受劇情感染的不僅是她父親,曲終人散時,她發現不少中年兒女及老人眼裡都有淚光閃動。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龍應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孝道文化便是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為此,當今弘揚孝道文化要從落實家庭孝道上著手,建立和諧家庭,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會風氣。當然,要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它需要有堅強的精神支柱才能實現。首先,是要牢固樹立起敬老觀念。這種觀念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其次,是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不能強調工作忙而冷落老人。據報紙報道:重慶沙區一位八旬老太獨居多年,向法院起訴,討要精神贍養。其兒子因忙事業,經常不見人影。但法院在調查中發現,各方面都證實其兒子對老母照顧有加。對此,老太太解釋說,兒子是對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經法院調解,要求其兒子要常聽聽老母嘮叨,盡到精神贍養的義務。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邊,現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特別是年輕人,為了創一番事業,經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論如何忙碌,隔十天半個月,擠點時間看看父母,聽聽父母嘮叨,總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兒女一輩子的事,因此,我們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業進行到底,使家庭和諧,使孝道文化不斷傳承。
㈦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7)中華民族孝道文化傳承基金會官網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㈧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孝道文化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8)中華民族孝道文化傳承基金會官網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已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絕先祖祀」四個字,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在傳統漢族人看來,無人祭祀的人死後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寧,處境是非常悲慘的。因此,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