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民黨抗戰老兵的轉折——老兵納入社保
2013年6月4日,民政部發布紅頭文件,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列入優撫對象,享有與退役中國 人民解放軍同等的社會養老保障待遇。此文件出台的幕後推動者,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接受了記者訪問,他認為國家優撫國民黨老兵是突破性做法,民間努力終於有了重大進展。他們尋找到的1500多名抗戰老兵將因此獲益。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致力於尋找、關愛抗戰老兵,並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提供提案素材,希望國家能夠重視抗戰老兵問題。孫春龍表示,多年的奔走呼籲終於得到了好消息,尋找到的1500多人將很快享受到國家優撫計劃,這些老兵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國家的認可。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根據中央要求,民政部、財政部2015年8月份下發通知,向部分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
具體發放對象包括:1.抗日戰爭時期的在鄉復員軍人和殘疾軍人;2.移交政府安置的抗日戰爭時期軍隊離休幹部、無軍籍職工;3.抗日戰爭時期在國民黨軍隊服役,後在解放戰爭中起義、投誠編入解放軍序列的在鄉復員軍人;4.參加過抗日戰爭,後回鄉務農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發放標准為每人5000元。
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財政部門要密切配合,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盡快組織實施向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工作,確保9月份前將一次性生活補助金發放到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手中。民政部門要按照規定的發放范圍認真審核發放對象,嚴格規范發放程序,精心組織發放工作;財政部門要及時下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確保資金足額及時到位。同時,要加強對一次性生活補助金發放工作的監督管理,做到資金發放公正、公開、透明。
② 為什麼王琪老人的親友團在咸陽機場等候接機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84歲的咸陽退休老幹部王致遠終於一償夙願,通過視頻和遠在印度農村、54年未謀面的的弟弟王琪視頻通話,盡管兩位老人均已鬢發蒼白,但王致遠說他明顯能感受到弟弟的言語中的陝西口音,以及希望早日回到陝西家鄉的迫切心情。
而令一家人期待的是,在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呼籲下,國內外多個部門機構已經開始就王琪老人回國返鄉一事商洽,80歲的王琪有望在這個春天返回家鄉。
母親遠赴西寧見兒子一面
直至去世再無兒子音訊
2月3日下午,今年已84歲的王致遠老人告訴華商報記者,他老家在乾縣薛錄鎮薛寨南村,家裡有兄弟姐妹七個,自己是老大,原名王致院,弟弟王琪原名王養院,是家裡的老三。王致遠說,弟弟王琪1937年出生,小學是在乾縣薛錄讀的,初中和高中是被自己帶到咸陽讀的,高中畢業後,又到附近某工廠技校讀了一年,1958年前後,被當時的陝西省體委「招工」去專門打籃球。1960年冬天,弟弟帶話說自己要去青海當兵了。到部隊後,弟弟一直和家裡保持著書信來往,每次寫信的開頭都是「敬愛的母親大人……」
1961年,母親給已經返城工作的王致遠說特別想念兒子王養院(王琪),想去部隊看看兒子。王致遠就請假帶著母親去了青海,結果到了西寧附近才知道部隊已經換防到青海湖去了。部隊首長心疼老太太千里迢迢奔波,於是打電話讓王琪坐車來西寧附近的原部隊駐地見家人。王致遠清楚地記得,弟弟見面後連連給母親和自己賠不是,說部隊剛換防沒來得及寫信給家裡說新地址。那次見面,母子三人還特意合影一張。多年後王致遠才意識到,那應該是弟弟所在部隊開拔往中印邊界前夕,所以部隊首長特意給王琪一星期假,讓他陪遠道而來的家人。
陝西省民政廳:
已著手介入相關工作
2月1日,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就此事通過網路表態: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知悉此事,並一直就此同王先生本人及其親屬、同印度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接觸。我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一直以來提供了相關幫助。相信在中印雙方共同努力下,在尊重當事人本人意願的前提下,此事一定能夠獲得圓滿解決。
3日下午,華商報記者致電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就此事征詢,工作人員表示以1日發表意見態度為主,目前正在協調有關事宜。
3日下午,陝西省民政廳優撫處相關人士表示,已注意到近期媒體對此事的報道,民政廳已著手介入相關工作,並表示會盡力給老兵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咸陽市民政局秘書科楊姓科長表示,已經安排相關部門核實了解相關信息,如果確屬實情,王琪老人回陝後民政局會依照國家相關政策給予優撫待遇。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3日晚間告訴華商報記者,就王琪一事基金會3日下午召開會議,已經初步決定將聯合有關部門,盡快啟動去印度接老兵王琪回陝,所有費用由基金會承擔,老人或在這個春天就可返回家鄉。
王琪老人出生的乾縣薛錄鎮薛寨南村的一位村幹部說,他們多年前就已經聽說了王琪滯留印度的消息,當時村委會就有決定,說如果老人有一天回到老家來,村上會給予和其他村民一樣的待遇,給劃撥一塊宅基地,保證老人在故鄉安度晚年。
③ 四五年三月份參加工作的抗戰老兵的工資待遇
民政部近布紅頭文件,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列入優撫對象,享有與退役中國 人民解放軍同等的社會養老保障待遇。此文件出台的幕後推動者,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接受了記者訪問,他認為國家優撫國民黨老兵是突破性做法,民間努力終於有了重大進展。他們尋找到的1500多名抗戰老兵將因此獲益。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致力於尋找、關愛抗戰老兵,並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提供提案素材,希望國家能夠重視抗戰老兵問題。孫春龍表示,多年的奔走呼籲終於得到了好消息,尋找到的1500多人將很快享受到國家優撫計劃,這些老兵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國家的認可。
不可繞過的詞:「貧困」
生活在廣西柳州市的93歲的黃學文看起來跟其他老人沒有什麼不同。翻開他的回憶錄,才知道老人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五軍200師師部作戰參謀,參加過中國遠征軍同古戰役、平滿納戰役和棠吉戰役等。
老人如今家境拮據。簡陋的農家院中,一張破舊的桌子和一張低矮的木板床就是所有的傢具。患有高血壓的他,幾乎全靠兒子打零工來維持家用。
貧困,是了解抗戰老兵生活情況不可繞過的一個關鍵詞。
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發現並核實健在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約500人,大多已老弱多病,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其中生活在城市的退休
金多在每月1000元至2000元之間;生活在農村的老兵,每月僅有55元至60元的高齡補貼或低保。
參與「尋找老兵」已近10年的志願者李磊告訴記者,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2萬餘人,目前尋找到的不到1/10,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大多數生活在偏遠農村。由於歷史原因,這個群體中孤寡老兵很多,有很多老人還要自己每天為生計奔波。總體來說,貧困比例超過總數量的30%。
「榮譽是他們的生命」
「榮譽是他們的生命」
回憶起1945年日寇投降的那一刻,91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向世點激動地唱起了《八年血戰勝利之歌》。
向世點,原中國駐印軍戰車三營本部連三排戰車駕駛員,解放戰爭時期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整編,後參加抗美援朝。這位極其珍視軍人榮譽的老人,將志願者贈送的「勛章」擦了又擦,努力地別在黃色夾克上。快門按下的那一刻,老人本能地挺直了腰桿,一瞬間恢復了軍人的風采。
④ 尋找抗戰老兵的尋找老兵腳步
2014年9月2日上午,在「尋找抗戰老兵」活動現場,96歲的原國民革命軍新六軍14師40團第一營少校營長趙振英、96歲的原八路軍山東微湖大隊政委孫新民、95歲的原國民革命軍新六軍50師特務連長尤廣才、93歲的原國民革命軍新一軍30師戰車營戰士盧少忱和92歲的原新四軍四師衛生部青年隊隊長、騎兵教官方遠在家人的陪護下,或拄著拐杖,或坐著輪椅,在眾人的熱烈掌聲中緩緩進場。隨後,志願者們為幾位九旬老兵獻上寫有「抗戰英雄」4個大字的紅色綬帶和鮮花。可以看出,這些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兵在接受致敬時,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臉上也長久地浮現出欣慰的淺笑。
活動一開始,作為老兵後人,義務擔任活動主持人的社會學者曹景行介紹說,原本也要親臨現場的93歲原國民革命軍上尉軍官符國仟因病無法出席,令人不禁感慨,「這就告訴我們老兵們真的老了,需要我們加快尋找他們的腳步。」
除6名抗戰老兵之外,陳毅、 呂正操、粟裕、左權、張自忠、張靈甫、黃維等抗戰將領的後人和來自全國43家關懷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的代表也出席了活動。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孫春龍介紹,全國至今倖存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約有兩萬名,平均年齡都在90歲以上。360公司和博時基金將分別捐助360萬元公益經費支持該活動。
⑤ 尋找抗戰老兵的中國尋找抗戰老兵 發掘活著的歷史
大陸地區尋找到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2000多名,只佔健在老兵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這是一回個平答均年齡已90歲的特殊群體。
「我們按年過,他們按天過。」大陸首家專注服務抗戰老兵的基金會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說,「找不到他們,何談關愛?!」
⑥ 我的老父親46年參加解放軍,解放後在雲南等地參加剿匪。58年轉業後回家務 農,算抗戰老兵嗎
老父親復46年參加解放軍,解放後制在雲南等地參加剿匪。58年轉業後回家務農,不能算抗戰老兵,只有是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因為抗日戰爭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在我國認定抗日戰爭結束日為1945年9月9日,也就是日軍代表在南京簽署中國戰區投降書之日。
那麼對於老父親46年參加解放軍,時間結點已經是處於解放戰爭時期了,當然不能作為抗戰老兵的。
⑦ 1962年重返戰場退休老兵待遇
最新抗戰老兵退休待遇:
民政部近布紅頭文件,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列入優撫對象,享有與退役中國 人民解放軍同等的社會養老保障待遇。此文件出台的幕後推動者,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接受了記者訪問,他認為國家優撫國民黨老兵是突破性做法,民間努力終於有了重大進展。他們尋找到的1500多名抗戰老兵將因此獲益。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致力於尋找、關愛抗戰老兵,並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提供提案素材,希望國家能夠重視抗戰老兵問題。孫春龍表示,多年的奔走呼籲終於得到了好消息,尋找到的1500多人將很快享受到國家優撫計劃,這些老兵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國家的認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68年後,昔日的抗日英雄們年事已高,進入耄耋之年。日前,新華社記者奔赴廣西、河南、湖南、北京等地,探訪健在的抗戰老兵。如今,他們安好么?
不可繞過的詞:「貧困」
生活在廣西柳州市的93歲的黃學文看起來跟其他老人沒有什麼不同。翻開他的回憶錄,才知道老人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五軍200師師部作戰參謀,參加過中國遠征軍同古戰役、平滿納戰役和棠吉戰役等。
老人如今家境拮據。簡陋的農家院中,一張破舊的桌子和一張低矮的木板床就是所有的傢具。患有高血壓的他,幾乎全靠兒子打零工來維持家用。
貧困,是了解抗戰老兵生活情況不可繞過的一個關鍵詞。
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發現並核實健在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約500人,大多已老弱多病,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其中生活在城市的退休
金多在每月1000元至2000元之間;生活在農村的老兵,每月僅有55元至60元的高齡補貼或低保。
參與「尋找老兵」已近10年的志願者李磊告訴記者,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2萬餘人,目前尋找到的不到1/10,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大多數生活在偏遠農村。由於歷史原因,這個群體中孤寡老兵很多,有很多老人還要自己每天為生計奔波。總體來說,貧困比例超過總數量的30%。
「榮譽是他們的生命」
回憶起1945年日寇投降的那一刻,91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向世點激動地唱起了《八年血戰勝利之歌》。
向世點,原中國駐印軍戰車三營本部連三排戰車駕駛員,解放戰爭時期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整編,後參加抗美援朝。這位極其珍視軍人榮譽的老人,將志願者贈送的「勛章」擦了又擦,努力地別在黃色夾克上。快門按下的那一刻,老人本能地挺直了腰桿,一瞬間恢復了軍人的風采。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