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廣州市中庸基金會

廣州市中庸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4-10 11:23:58

1. 請說說中國人對數字是理解,吉祥數字有哪些

為您討個好口彩中國人不但拿數字來「呈祥」,還拿它來罵人:你這「二百五」,做起事「不三不四」,還敢說我「十三點」和「三八」?!

2. 山東理工大學專升本有英語專業嗎要考多少分

專升本的話,文科就只有會計專業,其餘的就是計算機,機械製造,交通等理科專業了——言簡意賅。。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3. 廣州市中庸房地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中庸公司是一家以投資和房地產為主體,兼顧化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物業管理的多元化發展的大型公司。公司目前擁有超過2000名員工,企業資產近10億。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與不懈努力,公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投資與房地產兩大板塊並駕齊驅的局面,最終形成今天的中庸。中庸公司下設總裁辦、人力資源中心、財務中心、房地產事業部、投資事業部、監事會等相關機構,對各部門進行全面的管理和工作協調。     中庸公司擁有一支高學歷、高素質和高效率的經營管理團隊,堅持「誠信、協作、和諧、創新」的核心理念,秉承「為客戶服務,為員工服務,為股東服務,為社會服務」的經營宗旨,強調知識資本和社會回報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對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二十一世紀,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公司全體員工正滿懷信心,積極開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力爭成為投資領域內知名的公司。
法定代表人:李浩斌
成立時間:1985-04-07
注冊資本:534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10100006041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11號三樓D1

4. 廣州市中庸集團怎麼樣

廣州市中庸集團是2012-07-30在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注冊成立的集團,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11號201之一自編A5-2房。

廣州市中庸集團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440101000211585,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市中庸集團,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州市中庸集團更多信息和資訊。

5. 廣州市中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州市中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2013-06-06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長堤大馬路99號1303-1304房。

廣州市中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01070176394U,企業法人唐元正,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市中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小額貸款業務(具體經營項目以金融管理部門核發批文為准);。在廣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30659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07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州市中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6. 急求十個清末時期到民國時期文化名人 的事跡!最好具體一點!注意是文化名人!有教育意義的!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范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7年起,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對當時文藝界頗有影響,辛亥革命後以清室遺老自居。至老,王國維也沒有剪掉作為時代象徵的辮子。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先後致力於歷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寫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釋研究,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註疏工作。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徵,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史學界有開一代學風的影響。1923年春,當時溥儀小朝廷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五品)。次年冬天,馮玉祥「逼宮」事件發生,王國維結束了「南書房行走」的工作。胡適、顧頡剛等人邀約他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而不就,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家學者。時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給後人留下了難解之謎。當時的一些清朝遺老把王國維比作屈原懷忠而自沉汨羅。《清史稿》還為他立了個「忠義傳」。一向苛以譽人的魯迅先生認為「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熱風·不懂的音譯》)。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筆名主要有過哀時客、飲冰子、飲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廣東新會人。他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他的一生,經歷了晚清與民國兩個時期;他的業績,並包了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
梁啟超出生於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自幼聰穎,四歲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九歲即能寫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1890年,他十七歲時拜康有為為師,從康學習四年,受康有為的影響,開始探索挽救祖國危亡的變法維新之術。1894年6月,他隨康有為入京參加會試。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皇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年七月,宣傳變法維新的第一個刊物《中外紀聞》在京創刊,梁啟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維新團體「強學會」成立,梁任書記,成為康有為進行維新活動的得力助手。
梁啟超的後半生與圖書館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16年,反對袁士凱稱帝的蔡鍔(字松坡)將軍病逝,梁啟超上書大總統黎元洪《接受快雪堂設立松坡圖書館呈》,請撥北海快雪堂設立圖書館。此議得到批准。1923年松坡圖書館成立,後廡奉祀蔡鍔及護國戰爭死難烈士,前楹設圖書館。為此,梁啟超作《松坡圖書館記》及《松坡圖書館勸捐啟》,號召社會各界關心該館藏書建設及資金籌備,"庶仗群力,共襄闕成"。短短時間內,松坡圖書館已經辦的頗有起色。
1925年5月,中華圖書館協會在北京成立,梁啟超出席並在會上作《演說辭》,備述"建設中國圖書館學"和"養成管理圖書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中華圖書館協會的具體任務:(一)、"把分類、編目兩專門組切實組織,……製成極綿密極利便的目錄,務使這種目錄不惟可以適用於全國,並可以適用於外國圖書館內中國書之部分。"(二)、"擇一個適當都市,建設一個大規模的圖書館,全國圖書館學者都借他作研究中心。"這是因為"一則財力不逮,二則人才不彀,與其貪多鶩廣,鬧得量多而質壞,不如聚精會神,不如將'一個'模範館先行辦好,不愁將來不會分枝發展。"(三)、"在這個模範圖書館內設一個圖書館專門學校,除教授現代圖書館學外,尤注重於'中國的圖書館學'之建設。"(四)、與私人藏書樓不同,這個圖書館"提倡不收費","許借書出外"。(五)、"另籌基金,編纂類書"。在本次會上,中華圖書館協會舉行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公選梁啟超為董事長。
1925年梁啟超兼任國立京師圖書館(館址在方家胡同)館長和北京圖書館(館址在北海慶霄樓)館長,至1927年6月卸任,秉館長職一年有餘。
從1925年起到1929年梁啟超病逝前,梁啟超為中國圖書館事業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其中重點還在於"建設中國圖書館學"和"養成管理圖書館人才"兩件事項上。1925年12月20日梁啟超在至副館長李四光、圖書部長袁同禮的信中說:"購書事日本方面不可忽略,……最要者為幾種專門雜志,最好能自第一號搜起,購一全份,例如《史學雜志》、《史林》、《支那學》、《佛教研究》、《宗教研究》、《佛教學雜志》、《東洋學藝》、《外交時報》等。"1926年4月14日至張元濟的信說:"聞東方圖書館購取孟蘋蔣氏密韻樓之藏,神往無已。……其中倘有副本,而可以見讓者,願為北京圖書館求分一臠,則南北學者,胥渥嘉惠,寧非盛事。"
在爭取圖書館辦公和購書經費方面,更讓梁啟超費盡精力。1926年7月5日,梁啟超致信李四光、袁同禮:"頗聞日人之東方文化會眈眈於方家舊籍,吾館似不能不乘此時急起直追……。"在至任志清等人信中又雲:"館中國寶甚多,仆屍館長之名,而未舉其實,萬一有疏虞,責將誰卸?半年以來為茲事寢不安席。"1926年10月15日又致張東蓀信雲:"此館誠為美庚款所辦,但款極有限,開辦費僅一百萬元,建築及購書在內(現所劃建築費僅六十萬元,實不成門面,餘三十五萬供購書費),無法敷分配,每月經常費僅三千耳。"甚至在不得已之中,將自己十餘年來在永年保險公司所買保險單向北京通易信託公司押款,用以支撐經費周轉,半年之間,共墊出九千七百五十元。
1927年梁啟超因身體狀況,辭去館長職務。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康有為(1858~1927)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後為保皇派首領。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初年從簡鳳儀受傳統儒學。繼從朱次琦學,朱主「濟人經世,不為無用之空談高論」,力除漢、宋門戶之見,而歸宗於孔子。康有為受其影響,始覺「日埋古紙堆中,汨其靈明,因棄之」,「靜坐養心」。國家的危亡,現實的刺激,使他對舊學發生懷疑。1879年,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和當時的改良思潮。後游香港,以為「西人治國有法度」。1882年,過上海,購讀各種西書譯本和報刊,開始向西方尋找真理。1885年,撰《康子內外篇》和《實理公法全書》,想往「平等公同」。1886年撰《教學通議》,主張「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禮》,企圖揉合古今中西之學,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鑒於中法戰爭後「國勢日蹙」,形勢險惡,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指出日本「伺吉林於東,英啟藏衛而窺川滇於西,俄築鐵路於北而迫盛京。法煽亂民於南以取滇粵」,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返粵後,受今文經學家廖平啟示,「明今學之正」。1890~1893年,在廣州、桂林聚徒講學,著有《長興學記》、《桂學答問》,主張「勉強為學,務在逆乎常緯。」運用今文經學講求變革,將《公羊傳》的「三統」說闡發為「改制」、「因革」的理論,「三世」說推演為「亂世」、「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會歷史的演變程序,認為只有變法,才能使中國富強,最後達到「大同」的境界。1891年,刊印《新學偽經考》,謂東漢以來經學,多出劉歆偽造,是新莽一朝之學,「非孔子之經」(見經今古文學)。用以推翻古文經學「述而不作」的舊說,打擊封建頑固派的「恪守祖訓」,為掃除變法維新的障礙准備理論條件。繼又編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為教主,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馬關條約》簽訂時,他正在北京應會試。聽到與日本議和,割讓奉天沿邊及台灣一省的消息,震驚憤慨,於5月2日聯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餘人發動「公車上書」,極陳時局憂危,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並在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變法綱領。會試榜發,康得中進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書》中,再次闡述變法的理由和步驟,提出富國、養民、養士、練兵的自強雪恥之策。接著,又上「第四書」,正式提出「設議院以通下情」的主張。8月17日,創《萬國公報》,宣傳「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說為八月),與帝黨開明官僚文廷式、陳熾等創立強學會,改《萬國公報》為《中外紀聞》。隨後赴上海設強學會,創《強學報》,推動各地設立學會、報館、鼓吹變法維新。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康又趕赴北京,上書光緒帝,要求「采法俄、日以定國是,大集群才而謀變政,聽任疆臣各自變法」,還向光緒帝提出不變法即將亡國的嚴重警告。1898年1月24日,光緒帝命王、大臣傳康有為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問話。康批駁了榮祿「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頑固思想與李鴻章維持現狀的保守思想,講述了變法的必要性和具體措施。經翁同□奏報推薦,康有為上書統籌全局,請誓群臣以定國是,設制度局以行新制。4月,於北京成立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根據翁同□、徐致靖、楊深秀等人建議,光緒帝於6月11日下詔明定國是,宣布變法。康有為亦於6月16日被光緒帝召見,深得倚重。康又將所撰《俄大彼得變法考》、《日本變政考》等進呈。在維新變法期間,康有為迭上奏摺,起草詔令,對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議,與譚嗣同等全力策劃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模式改變中國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見戊戌變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在光緒帝支持下,聯合一部分帝黨官僚,雖然力排舊議,銳意維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勢力的極力反對,時時准備撲滅新政。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以「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為名,將康通緝。康有為由北京逃滬轉港,又離港赴日,旋抵加拿大,越大西洋赴英國,再返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與李福基等創設保皇會,以保救光緒帝,排除慈禧太後、榮祿、剛毅等頑固勢力為宗旨,成為保皇派首領。次年,義和團運動發生,他主張「助外人攻團匪以救上」,策動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軍「勤王」,雖言定在海外籌辦經費,卻遲遲不寄。自立軍因宗旨模糊,經費無著,旋即失敗。康亦再無作為。1901~1903年間,他在印度撰《大同書》、《中庸注》、《論語注》、《春秋筆削微言大義考》諸書,闡述「循序漸進」、「不能躐等」的改制說,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07年,改保皇會為國民憲政會(後正式定為「帝國憲政會」),成為推動清政府實施憲政的政治團體。辛亥革命成功後,康仍以為「共和政體不能行於中國」,鼓吹「虛君共和」。1913年返國,在上海主編《不忍》雜志,發表反對共和、保存國粹的言論,並任孔教會會長。1917年和張勛策劃溥儀復辟(見張勛復辟),迅告失敗。晚年在上海辦天游學院,講授國學。康生平著作甚豐,有人統計,達一百三十九種。台灣蔣貴麟輯成《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萬木草堂遺稿》、《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等。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炳麟,號太炎,浙江餘杭人。少從俞樾學經史,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和《經世報》編輯,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1898年避往台灣,任《台北日報》記者。1899年東渡日本,結識孫中山。1902年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周年紀念會,號召推翻滿清政府。旋迴國與蔡元培等共組中國教育會,設立愛國學社。1903年在《蘇報》上發表革命排滿文章,被捕入獄。1906年出獄後東渡日本,參加中國同盟會,主編《民報》。後與陶成章等重組光復會,任會長。辛亥革命上海光復後回國,宣傳「革命軍興,革命黨消」。宋教仁被刺後,參與反袁斗爭。1917年7月任廣州大元帥府秘書長。1922年在上海組織聯省自治促進會,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立章氏國學講習會。1936年病逝於蘇州。

嚴復(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時期,嚴復考入了家鄉的船政學堂,接受了廣泛的自然科學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 他的譯著既區別與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這一行為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但也因其逆潮流而為多受世人的指責。

鄭觀應(1842.7.24—1922.5),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杞憂生、慕雍山人、待鶴山人。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父親鄭文瑞是一個無功名的讀書人,在家鄉設帳授徒,並督促鄭觀應習帖括之學。咸豐八年(1858年),應童子試未中,即奉父命遠游上海,棄學從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買辦的叔父鄭廷江處「供走奔之勞」。次年,由親友介紹進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寶順洋行任職。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務。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後掌管洋行的絲樓,並兼管輪船攬載事項。同時進入英國人傅蘭雅所辦的英華書館夜校學習英語,並對西方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同治七年(1868年),寶順洋行停業,鄭觀應轉任生祥茶棧的通事,並出資合夥經營公正輪船公司。十二年(1873年),參與創辦太古輪船公司。次年,受聘為該公司總理之職並兼管帳房、棧房等事,鄭觀應著手在長江各主要口岸開設了商務機構和金融機構,太古船運生意頗為紅火。鄭觀應同時還投資於實業,先後參股於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造紙公司、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企業,並納資捐得郎中、道員銜,與李鴻章等洋務派大員也交納日深。光緒六年(1880年),編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義思想的《易言》一書,書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國富為中心的內政改革措施,主張向西方學習,組織人員將西方國富強兵的書籍翻譯過來,廣泛傳播於天下,使人人得而學之。並主張採用機器生產,加快工商業發展,鼓勵商民投資實業,鼓勵民辦開礦、造船、鐵路。對華洋商稅賦不平等的關稅政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主張「我國所有者輕稅以廣去路,我國所無者重稅以遏來源」的保護性關稅政策。鄭觀應在《易言》中還大力宣揚了西方議會制度,力主中國應實行政治制度的變革,實行君主立憲制。光緒四年(1878年),直隸總督李鴻章札委鄭觀應籌辦上海機器織布局。六年(1880年),正式委派鄭觀應為織布局總辦,旋又委鄭觀應為上海電報局總辦。八年(1882年),鄭觀應與太古洋行聘期屆滿以後,正式脫離太古,接收李鴻章之聘,出任當時幾至不能維持的輪船招商局幫辦。上任伊始,即擬「救弊大綱」十六條上呈李鴻章,從得人用人、職責相符、賞罰分明、增加盈利、降低消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並付諸實施。對外為制止太古、怡和洋行的削價競爭,鄭觀應親與二洋行交涉簽訂了齊價合同。由於他的內外治理,輪船招商局的營業額和股票市值大幅提高。九年(1883年)十月,李鴻章擢升鄭觀應為輪船招商局總辦。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鄭觀應自薦並經王之春推薦,粵東防務大臣彭玉麟調鄭觀應前往廣東,總辦湘軍營務處事宜。彭玉麟與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襲擊法軍糧草儲存地西貢,派鄭觀應潛往越南西貢、柬埔寨金邊等地偵察敵情,並謀聯絡南洋各地人士襲擊法軍。回到廣州後不久,法國艦隊進攻台灣,鄭觀應建議與法軍決戰,並條陳作戰建議七條。旋被委任辦理援台事宜,鄭觀應隨即去香港租船,向台灣運送軍隊和糧草彈葯。於此同時,鄭觀應被織布局案和太古輪船公司追賠案所纏繞。前一案是由於中法戰爭期間上海市面銀根抽緊,股票大跌,使織布局外放之款收不回而出現虧損,經元善等受清政府委派來清理局務,發現總辦龔壽圖有挪用公款的行為,而龔壽圖卻攀誣鄭觀應經營不善,鄭觀應只得墊出兩萬金了結此案。後一案由於鄭觀應離開太古時所推薦的繼任者楊桂軒經營不善,挪用公司款項,致使太古公司損失十萬余元,太古援引保人虧欠有償還義務的法律,將鄭觀應扣留於香港追索賠款。經過這兩件案子,鄭觀應已是心力交瘁。光緒十年(1884年)十月十三日,他在給盛宣懷的信中感慨道:「年來命運坎坷,事多拂逆。以致上司朋友責於外,父兄妻子怨於內,進退維谷,申訴無門。惟今身敗名裂,不足取信於人,雖到處乞憐,終難應手。」於是退隱澳門,寄情山水,將全幅精力用於修訂重寫《易言》,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一部體現他成熟而完整維新體系的《盛世危言》終於殺青。《盛世危言》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給甲午戰敗以後沮喪、迷茫的晚清末世開出了一帖拯危於安的良葯。洋務干將張之洞讀了《盛世危言》以後評點道:「論時務之書雖多,究不及此書之統籌全局擇精語詳」。「上而以此輔世,可謂良葯之方;下而以此儲才,可作金針之度」。《盛世危言》在政治方面超越同時代其他思想家的是,提出了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的議會政治;這一思想早在《易言》中已經表露,在《盛世危言》中更是張大之。他認為「專制政體利於官,利於外人耳。利於官者,借壓力以剝削百姓;利於外人者,借官力以壓迫百姓。」竭力主張速行君主立憲,針對清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頑固和強硬態度,以及英國、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後的成效,鄭觀應憤憤說「猶謂議院不可行哉?而猶謂中國尚不亟行哉?噫!傎奕!」並主張賦予議會以「攬庶政之綱領」之權。為了君主立憲能順利推行,鄭觀應還提出了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內政改革,主張廣辦報紙,以使下隱可以上達,並對大小官員起輿論監督作用,以勸善懲惡,興利除弊。主張改革官員選拔制度,官吏應由民選產生,淘汰冗員和年老讓賢。「延聘名師,廣開藝院」。認為要國強必須重視西學,發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人學的新式人才的培養,他說按古今中外各國立教養之規,奏富強之效,厚本首在學校,「藝院日多,書物日備,製造日廣,國勢日強」。主張大力翻譯西方書籍,改革科舉考試,增設格致、電子、醫學等新科目,錄用精通西學的人才。在經濟方面,鄭觀應提出了著名的「商戰」理論。他認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場」,遂採用「兵戰」和「商戰」的手段來對付中國,而商戰比兵戰的手法更為隱密,危害更大,所謂「兵之並吞禍人易覺,商之捭可敝國無形」。主張「西人以商為戰,……彼既以商來,我亦當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興,由彼之貪謀亦一日不輟」。只有以商立國,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該書一出,朝野震動,各界人士紛紛爭閱,求書者絡繹不絕,以致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場考試也常以書中所談時務為題目。禮部尚書孫家鼐將該書推薦給光緒皇帝,光緒讀畢嘉嘆不已,詔命分發大臣閱讀。該書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思想界,而且惠及後世,如康有為、孫中山即頗受該書影響,毛澤東年輕時也經常閱讀《盛世危言》。光緒十七年(1891年)三月,鄭觀應蟄久思動,自請盛宣懷舉薦,由李鴻章委任為開平煤礦粵局總辦,負責購地建廠,填築碼頭。第二年李鴻章再度委任其為招商局幫辦,整頓經營不景氣的招商局,入局伊始,鄭觀應即與最大競爭對手太古、怡和洋行再簽齊價合同。並擬出《整頓招商局十條》,旋又作《上北洋大臣李傅相稟陳招商局情形並整頓條陳》十四條,內容涉及到開源節流及具體經營方略。十九年(1893年),鄭觀應微服尋視長江各口,了解各分局利弊情形,調查怡和、太古在各地的經營情況,後又巡視汕頭、廈門、福州、浙江、天津各分局。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鄭觀應上書清廷說日本人將偷襲清軍,開戰後,又多次上書提請防備日本奸細、採取不準日本人使用電報密碼等措施,報告日軍運送軍械的情況,決定將招商局部分船隻撥作軍用以運送人員軍械。日軍攻佔東北後,鄭觀應等將招商局輪船20艘「明賣暗托」於德、英等國洋行,掛外國旗照常行駛,並上《條陳中日戰事》,反對向日本乞和。戰爭結束後,鄭觀應將輪船全部收回,並堅決反對《馬關條約》。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張之洞委任鄭觀應為漢陽鐵廠總辦。次年元月,兼任粵漢鐵路總董。五月,由輪船招商局幫辦改稱為會同辦理。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又兼任吉林礦務公司駐滬總董,廣招股份。李鴻章死後,繼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將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奪為己有。鄭觀應離開招商局,應廣西巡撫王之春之邀去桂,署理左江道,同時兼辦粵漢鐵路工程局務並粵漢鐵路購地局總辦,旋因王之春被革職而去職赴粵,參與收回粵漢鐵路路權的活動。任廣州商務總會協理。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被廣東商民推舉為廣東商辦粵漢鐵路有限公司總辦,主持募股集資工作,旋因「守制」去職。宣統元年(1909年),三入招商局任董事,負責招商局商辦去商部注冊之事。次年,盛宣懷任命鄭觀應為會辦,全權委託鄭觀應整頓商辦以後的輪船招商局,再度出巡長江各口岸局務。武昌起義爆發後,鄭觀應自川回滬。民國以後,鄭觀應傾主要精力辦教育,並兼招商局公學住校董事、主任、上海商務中學名譽董事等職。十年(1921年)四月,鄭觀應致書招商局董事會,請求辭職退休。一年後,病逝於上海提籃橋招商公學宿舍。

7. 理雅各的人物生平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在於英國蘇格蘭阿伯丁郡的哈德利鎮。1815年至1822年間理雅各家與在馬六甲傳教的英國傳教士米憐經常通信,這些信使理雅各初步接觸了傳教事業。1822年,美魏茶(米憐之子)與理雅各在同一所學校讀書,此時理雅各更多地受了傳教士家庭的影響。
1829年,理雅各完成了在哈德利教區學校的小學學業,進入阿伯丁語言學校開始接受中等教育。
1831理雅各經考試獲阿伯丁皇家學院一等獎學金。此前他因遇到公眾集會騷亂而遇險,但是死裡逃生。1831年至1835年理雅各就學於阿伯丁皇家學院,即大學教育期間。1835年畢業時獲阿伯丁皇家學院授予的最高獎學金哈頓尼恩獎學金。
1836年,理雅各因堅持非國教信仰,不改信國教而放棄在阿伯丁皇家學院教拉丁語的機會,隨後在英格蘭布萊克本一所公理宗學校教數學與拉丁語一年半時間。
1837年,理雅各在倫敦海伯里神學院攻讀神學。
1838年,理雅各加入倫敦會,決心到海外傳教。是年理雅各與倫敦會理事會的成員約翰·摩里遜的女兒瑪麗·伊莎貝拉·摩里遜訂婚。
1839年,理雅各師從倫敦大學中文教授修德學習漢語。是年理雅各不顧醫生對其健康狀況的警告,與米憐的孩子美魏茶乘同一批船到馬六甲傳教。
1840年1月10日理雅各到達馬六甲,此後理雅各夫妻水土不服,健康欠佳。在馬六甲,理雅各擔任倫敦聖教書會的記者與顧問,兼任馬六甲英華書院的伊雲士的助理,同時管理書院的印刷事宜。是年,馬六甲發生霍亂。11月,伊雲士與約塞亞·修茲染霍亂而死,理雅各獲得書院一個教高級的職位。這時英國與清廷正談判開放通商口岸,理雅各向倫敦會建議將英華書院遷至香港。
1841年,理雅各編寫了《英、漢及馬來語詞典》,後用作馬六甲英華書院的教材。此時理雅各已經開始了漢學研究,並進行基督教漢語文獻方面的整理,翻譯與編撰工作。馬六甲流行霍亂之際,理雅各寫了《致馬六甲華人有關霍亂書》在當地頒發,從醫學角度勸人們放棄迷信,皈依基督教。此時華人何福通成了理雅各的傳教助手。1841年7月13日理雅各因「為基督教世界與文學領域的顯赫貢獻以及虔誠的信仰」獲美國紐約大學所授予的神學名譽博士學位。11月理雅各正式擔任英華書院校長。
1842年,《南京條約》後,倫敦會理事會決定籌募龐大的基金,展開對華的傳教活動。理雅各繼續為學校遷址而努力,他與給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通信,馬儒翰時任東印度公司的秘書、馬禮遜教育協會及香港華民的秘書與翻譯。
1843年7月,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中文印刷所遷入香港。此後,理雅各面臨著艱苦的生活,混亂的社會治安與惡劣的生活條件等問題。但他的住宅已成了上聖經課的地方,何進善繼續配合理雅各佈道傳教。是年理雅各向香港政府申請撥地擴建英華書院遭拒絕,因為香港政府需要翻譯的時候,英華書院未做反應。8月22日至9月4日,英美來華新教傳教士在香港討論《聖經》譯本的修訂問題,希望能推出統一的委辦本;理雅各具有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對漢語也具有相當的把握,因此被邀加入。但修訂工作進行中傳教士的宗教學術爭議一開始就很激烈。
1844年,英華書院更名為英華神學院。1844年第二個安息日理雅各在香港開設了倫敦會的第一座華人禮拜堂下市場堂。教堂由理雅各主持,但其後理雅各暫時返回英國時,何進善受理雅各委託管理教堂,實際上許多事務也由何進善負責。是年起由何進善和黃勝做理雅各的助手編寫,印刷漢語的宗教宣傳冊子。其中理雅各撰寫的宗教文冊《耶穌山上垂訓》(1865年再版)是由何進善合作翻譯注釋的。
1845年年初,理雅各對香港政府提出應該有一所政府資助的學校,「免費」為中國人提供教育,但該建議未被採納,因為計劃「過於繁雜,而且代價太高」。是年理雅各籌建的佑寧堂落成。這年理雅各與麥都思博士談了他的基督教文獻的翻譯觀,認為「神」是翻譯「Elohim」與「Theos」的合適字眼。11月,理雅各因幾次長時間高燒不退而回國治療,並帶去三個中國學生:吳文秀、李金麟與宋佛儉。
1846年,理雅各一行到達英國,在英國社會引起注意。從到達英國至1848年,理雅各周遊英國講道。此間,理雅各向國務大臣格萊斯通談了香港傳教近況,尤其是教育的發展,試圖推行教育世俗化的改革,後來得格萊斯通就此事致信香港總督德庇時。
1847年5月20日,理雅各在返回香港的途中立志要研究漢學,翻譯中國經書,襄助傳教。7月2日,《聖經》修訂工作開始,到5日就出現了嚴重分歧,形成了後來曠日持久的譯名之爭,理雅各不可避免地將捲入這個問題。是年,理雅各推崇的補助書館計劃開始在香港實施。12月6日,港府在《香港政府憲報》上宣布以每月10元的標准資助三所中文學塾,並成立教育委員會,負責監督。這標志著政府對教育干預的開始。但此時政府並沒有與教會爭奪教育控制權,而且此時宗教教育的氣氛仍頗為濃重。(註:1847年理雅各尚未抵達香港,仍在路途中。)
1848年4月,啟程返香港。途中離開新加坡的時候,理雅各與家人乘坐的船發生火災,理雅各指揮男乘客滅火。7月22日到達香港。1848年8月香港與廣州的傳教士開會建立傳教站,理雅各任秘書。傳教站每三個月聚會一次,協調兩地傳教事宜。8月31至12月1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一次摧毀性的台風。是年理雅各的第四個女兒安妮死去,理雅各夫婦悲痛不已。黃勝任職於英華書院,曾協助理雅各翻譯儒家經典。自1848年起,理雅各改變了自己在「術語之爭」中的立場,選擇了「上帝」一詞來翻譯基督教的「God」。
1849年,理雅各撰寫佈道文冊《上帝的日子》。
1850年,理雅各第一任妻子瑪麗寫信給倫敦會東方委員會,要求加大對英華書院附屬女子學校的支持。該校是英華書院遷港之初理雅各授意瑪麗創建的,該校是中國最早的女學之一。倫敦會基本同意瑪麗的提議。3月20日,理雅各向總部提出了到廣州建立教堂的想法。8月20日,總部致函理雅各,否決理雅各的提議。
1851年12月28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二次摧毀性的台風。
1852年,廣東南部農民起義軍被清軍擊潰後,清軍大肆屠殺。理雅各從清軍手下解救一個中國女孩,並幫助急救一個老人。是年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中國人的鬼神觀》,這是理雅各研究中國宗教學術的真正開始。這年理雅各又撰寫了宗教文冊《約瑟紀略》、《養心神詩》(後改名《宗主詩章》)與《重休禮拜堂仁濟醫館祈禱上帝祝文》。10月17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三次摧毀性的台風。也在10月,理雅各第一任夫人瑪麗病逝,其後兩個女兒先後夭折。11月22日,理雅各繼續進言倫敦會總部要求到廣州建立教堂,但沒有結果。
1853年,理雅各應邀進入教育委員會(1853—1862,後改為教育局),提出了官學的獎學金制度:《聖經》或《四書》知識掌握得最好的獎勵1.5英鎊,英語或地理讀得最好獎一英鎊。是年起理雅各主理香港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由黃勝協助。同年,淘金熱使大量華人湧入美國加州與澳洲,理雅各以傳教為目的撰寫了關於移民美國事務的冊子《往金山要訣》,並安排五位英華書院的學生到美國加州建立教堂與兩個青年到澳洲宣教。也在1853年理雅各最小的女兒在被送往蘇格蘭的路上死了。理雅各悲痛不已,當時只剩下他一個人在香港。大約在1853年前後,理雅各幫助太平天國確立了「拜上帝會」的名稱。
1854年理雅各撰寫中文傳道冊子《勸崇聖書》、《新約全書注釋》與《耶穌門徒信經》並初次翻譯《周易》。同年韓山文把在逃的洪仁玕帶來見理雅各,理雅各幫助安排他去教書。
1855年,理雅各發展一個道士皈依基督教。1855年1月12日,理雅各繼續堅持要倫敦會總部到廣州建立教堂,提出將印字局移到中國腹地上海去發展,沒有結果。《遐邇貫珍》因人力不濟停刊。1855年(至1858年),洪仁玕受雇於倫敦會,成為牧師,解經佈道,做理雅各的助理。
1856年,理雅各編譯的教材《智環啟蒙塾課初步》在香港出版,作為英華神學院的教科書。(1859年香港官學把該書作為標准教材,1862年、1864年分別在廣州、香港重版;1867年傳入日本,首先由江戶開物社出版訓點翻印本,名為《翻刻智環啟蒙》,在日本廣泛流傳,成為許多學校的教科書,出現多種版本。)但1856年在香港維持了13年的英華神學院因人手不足及經費問題而停辦。是年理雅各撰寫了《聖書要說析義》、《亞伯拉罕紀略》。同年理雅各給車錦光施洗。這一年,理雅各要求付給中國醫生王風與西方傳教士同樣的工資,引起外國人的議論。(關於給華人基督教徒與西方相同的工資的問題,理雅各與倫敦會之間的商議持續至1860年。)是年理雅各在英華書院的學生樑柱臣離開香港到澳洲維多利亞省與傳教士建起禮拜堂。(60年代初樑柱臣在澳洲的巴拉臘特又建了兩所教堂,1866年在中國內地建立佛山堂,這是華人自發自資並成功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教堂。)1856年起,理雅各在香港的公理宗用英語、漢語佈道,閑暇時間翻譯中國經書。
1857年,當地一家麵包店的廚師下毒要毒死所有英國人,理雅各倖免於難。這年理雅各因健康問題以及中國經書譯著的出版事宜第二次返英。理雅各走後,洪仁玕得湛約翰牧師資助盤纏到南京。
1858年,理雅各在英格蘭的時候,通過其長兄喬治所在的公理宗之安排,結識了寡婦漢娜,其亡夫也是牧師,已有一個女兒。後來理雅各與她結了婚。同年理雅各帶著第二任夫人及其女兒和他原來的兩個女兒到香港。回港後,香港最高法院的注冊主任拜訪理雅各,要黃勝到法院任口譯。黃勝出於傳教工作的志向而婉拒。
1859年,理雅各發表了《秦國——倫敦會成立六十五周年講話》。10月間,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四次摧毀性的台風。50年代後期,理雅各的兩個女兒加入理雅各的事業,分別在理雅各所建立的不同學校里教書,並都在香港結了婚並居住下來。
1860年,洪仁玕被洪秀全封為干王,此後與理雅各通信頻繁,理雅各希望他能夠糾正太平天國在信仰上的偏差,並堅持與外國人和解的路線。洪仁玕曾託人給理雅各送錢,但理雅各拒收。這年,理雅各撰寫了宗教文冊《聖會准繩》與《基督教信仰與行為》,並為車錦光帶來的人施洗。同年,香港教育委員會被改組為教育局,成為專管官立學校的政府機構。此時理雅各已成為該機構的權利人物,便大張旗鼓地推崇世俗教育。7月3日,理雅各在教育局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革新計劃」,後來又以書面形式刊登在《香港政府憲報》上。他建議停辦所有位於維多利亞城的皇家書館(即受資助的學校),把全部學童集中於一所新的中央書院並強調英語教學。在理雅各的推波助瀾下,香港教育事業的重點從19世紀60年代起始由宗教教育轉向世俗教育。
1861-1872年間《中國經典》第一版在香港陸續出版。其中,第一卷含《論語》、《大學》與《中庸》,出版於1861年,第二卷《孟子》出版於1861年,第三卷《書經》與《竹書紀年》(分兩冊)出版於1865年,第四卷《詩經》(分兩冊)出版於1871年,第五卷含《春秋》與《左傳》(分兩冊)出版於1872年。
1861年,廣東被英法攻陷之後,理雅各與他的朋友在廣東河南(廣州市的地名,現中山大學康樂園的一帶)參觀,看一座佛教寺廟遭到襲擊,原因是民眾敵視所有外國人。同年春天,理雅各與湛約翰乘船到廣東的博羅等地去看看車錦光的傳教工作,一路上受到當地人的歡迎。他們此行長達四個星期,但後來遭到了襲擊。10月,由理雅各施洗的廣東人車錦光被其仇家所害,理雅各曾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救車錦光,而且臨走前叮囑英國領事:萬一他死了,不要動用軍艦,因為他要把清白的名聲帶回家。
1862年,理雅各在香港太平山與灣仔籌建兩所教堂。2月,在港府的支持下,中央書院正式開學,標志著香港教育事業把重點轉向了世俗教育。中央書院首任校長由史釗活擔任。史釗活承襲了理雅各的世俗教育主張,並付之於實踐。理雅各就此解除了教育局繁重的文秘和管理職責。是年,理雅各的一封信在英國公開發表,抗議戈登率領的英法聯軍鎮壓太平軍的行為。同年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五次摧毀性的台風。這年王韜流亡香港,開始襄助理雅各翻譯中國經書,歷時20年。(從1862年到1865年,理雅各為香港政府培訓筆譯、口譯人員三年。)
1863年年底,理雅各為修建佑寧堂籌捐了21000元。
1864年6月6日理雅各在香港經歷了第六次摧毀性的台風。是年理雅各再次陷入健康危機,於是到廣東省的西河去游歷、養病。
1865年,理雅各與教育理事會其他成員退位,政府辦學部取而代之。同年因為理雅各在公益事業上的突出貢獻,被邀到香港政府用茶點。是年,理雅各陪第二任妻子漢娜到汕頭、廈門、上海,後到日本治病。漢娜終因水土不服回國,也帶走了女兒。
1866年,香港發生了罕見的火災,理雅各成功地進行了募捐活動以賑災。是年他又探訪感染猩紅熱的學生,還為一個他認為無罪的死囚奔忙。理雅各在香港昂船洲經歷一次爆炸的事件,一艘載著80噸炸葯的商船被引爆,原因不明。
1867年2月,理雅各因健康欠佳暫回英國養病,翻譯中國古代經典的工作暫時中斷。理雅各不久來信邀請王韜去蘇格蘭。年底王韜赴蘇格蘭,並游歷了法國等國家。
1868-1869年理雅各與王韜在哥拉潛心譯書,抽空游歷愛丁堡、格拉斯哥、雷斯與阿伯丁。當時理雅各已經不想繼續留在倫敦會,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中國古代經典的翻譯。
1870年1月5日,理雅各及其女瑪麗與王韜一起返華。3月,抵達香港,此後王韜成為獨立的報業人士並逐步成為社會改良者,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理雅各與倫敦會簽訂合同,在佑寧堂做了三年牧師。由於佑寧堂有印刷業務,理雅各印刷其譯著《中國經典》更為方便。
1871年,理雅各在英國士兵中開《聖經》課。是年撰寫了佈道文冊《無償的福音》。2隻,理雅各聯合其他傳教士和一些商會,組織了一千多人簽字,要求取締賭場。
1872年7月,理雅各深夜翻譯過勞而休克,手部摔傷。
1873年,理雅各到中國北方觀光,對落後的狀況非常痛惜。5月17日,理雅各游歷孔府,在日記里提到當地種植鴉片的情況。是年理雅各告別香港,臨別王韜撰文贊美理雅各。理雅各後又游歷了美國,其後返英定居。理雅各回到英國公開反對鴉片貿易。從1873年到1876年理雅各寫了長達330頁的手稿,力圖將贊美詩翻譯成詩體拉丁語,並對一些語言點做了一番詮釋,類似於他在其譯著《中國經典》中所做的工作。
1874至1875年,約翰·萊格牧師等人為理雅各再譯《詩經》提供幫助。
1875年,穆勒約理雅各為《東方聖書》系列譯著提供譯稿。4月20日,牛津大學決定讓理雅各做首任漢學教授。
1876年,理雅各因翻譯中國經書的成就獲儒蓮中國文學首屆國際獎。10月27日,理雅各在謝爾德廉戲院發表就職演說,開始了執教牛津大學的生涯至去世。
1877年,理雅各的著作《儒教與基督教對比》在對華傳教士上海大會由人代讀,在傳教士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被認為過高評價儒教和再次引發術語問題而被拒絕出版。後該文在友人資助下獨立出版。是年理雅各准備重新翻譯《易經》,再次邀王韜前往。但王韜未受此邀。
1878年,理雅各發表論文《中華帝國的儒教》、兩小卷的《孔子生平及其學說》與《孟子生平及其學說》。
1879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三卷,含《書經》、《詩經中的宗教》和《孝經》。是年理雅各應邀請到長老宗做牧師。
1880年,理雅各以他在牛津大學講課和研究心得,在倫敦發表了《中國的宗教:儒教、道教與基督教的對比》。是年,理雅各提名中央書院第二任校長。同年理雅各的第二任妻子漢娜去世。
1882年,理雅各完全失聰,但仍然堅持授課與翻譯。是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十六卷《周易》,為第九版《不列顛網路全書》撰寫了《老子》的條目。
1883年,理雅各的《基督教與儒教關於人生教義的對比》由倫敦聖教書會出版。
1884年,理雅各到授予他神學博士的愛丁堡大學參加校慶。
1885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禮記》。
1886年,理雅各譯出了《法顯行傳》(或稱《佛國記》)。是年理雅各患中風,健康狀況惡化。
1887年,理雅各發表漢學研究論文《菩薩的形象》。
1888年,理雅各開設「在華基督教傳教史」的講座,再一次對鴉片貿易深表痛惜。同年理雅各發表了《基督教在中國:景教、羅馬天主教與新教》一書。
1891年,理雅各譯出《東方聖書》第三十九、四十卷《道德經》與《莊子文集》,並發表漢學研究論文《因果報應論》。
1892年,理雅各的《四書》譯本經他修訂後再版。
1893年至1895年理雅各修訂《中國經典》,並由牛津克萊仁登出版社再版。
1897年11月29日,理雅各病逝牛津。
(資料來源:架設東西方的橋梁 [專著]: 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 / 岳峰著.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 370頁 : 圖 ; 20cm. --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叢書/篇名略有改動)

8. 為什麼孔氏家族千年不衰

一、孔子簡介
孔子是孔氏家族成為千年望族、儒學世家的締造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 yì)(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
二、 《孔子世家譜》
《孔子世家譜》涵蓋孔子家族整個傳承史,是世界上連續傳承時間最悠久,記錄最完整,資料最詳謹,內容最廣泛的家譜。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每位後裔都能上溯至孔子。2009年版《孔子世家譜》耗資1300多萬,歷時10年,收錄孔子後裔總人數約計達200萬,約計2500餘萬字。全譜共分卷首和五集,共80冊,重達125公斤。因此,《孔子世家譜》被譽稱為「中國第一家譜」。
2009年版《孔子世家譜》有三大創新:一是跨越性別、民族與地域,收入女性、少數民族、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後裔;二是增加個人信息;三是建立資料庫。
三、《孔氏祖訓箴規》
孔氏家族的族規族訓,是為了維護家族內部的正常秩序,約束族人的思想和行為,使之維持在常規之內。族人凡有違犯族規家訓者,會受到家法的相應制裁甚至官府的懲處,嚴重者甚至被家譜處名。
孔氏族人歷來重視族規家訓的制定與實施,而且族規家訓中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衍聖公府作為全族的大宗主,頒布有綱領性的族規《孔氏祖訓箴規》,具有指導作用,各地族人必須共同遵循。祖訓箴規共分十條:
一、春秋祭祀,各隨土宜。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此報本追遠之道,子孫所當知者;
二、譜牒之設,正所以聯同支而親本。各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為聖裔;
三、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氏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
四、孔氏子孫徙寓各州縣,朝廷追念聖裔,優免差役,其正供國課,只憑族長催征,皇恩深為浩大。宜各踴躍輸將,照限完納,勿誤有司奏銷之期;
五、譜牒家規,正所以別外孔而親一體。子孫勿得互相譽換,以混來歷宗枝;
六、婚姻嫁娶,理倫守重。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七、子孫出仕者,凡遇民間詞訟,所犯自有虛實,務從理斷而哀矜勿喜,庶不愧為良吏;
八、聖裔設立族長,給與衣項,原以總理聖譜,約束族人,務要克已奉公,庶足以為族望;
九、孔氏嗣孫,男不得為奴,女不得為婢,凡有職官員不可擅辱。如遇大事,中奉朝廷,小事仍請本家族長責究;
十、祖訓家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勿得入於流俗,甘為下人。
流寓各地的族人,大都能根據大宗主所立的訓規精神,結合各所流寓地及本支族人的具體情況,自訂家規。
四、孔子後裔,人物輩出
孔子後七世單傳,二代孔鯉,除了「詩禮趨庭」故事,沒有更多事跡載於史冊,宋時追為泗水候。三代孔伋(子思子),師承孔子學生宗聖曾子,與再傳弟子亞聖孟子創立了思孟學派,著有《中庸》,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後追為述聖沂水侯。四代孔白,齊威王曾招為相;五代孔求;六代孔箕,為魏相;七代孔穿,齊魏趙三國交聘,作《諫言》;八代孔謙為魏相,封文信君。
先秦孔氏無論是否出仕,均以習儒為業,聚徒授學。此後孔氏家族以儒學為家學,代代相傳,尤其在兩漢的孔氏先輩奠定了儒學世家的基礎。二十代孔季彥談及古文《尚書》說:「先聖垂訓,壁出古文。臨淮傳義,可謂妙矣!……斯業之所以不泯,賴吾家世世獨修之也。」
九代孔鮒,又名孔甲,秦焚書坑儒時將儒家經典葬於壁中,隱居嵩山。後攜禮器投陳勝,拜博士。
第10代孫西漢孔聚(?-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謚「夷」。
第11代孫西漢孔臧,孔聚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第11代孫西漢孔安國,西漢著名經學家。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晚年,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請教經學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
第14代孫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謚簡烈侯。
第19代孫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舉。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第26代孫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勛,謚「簡」。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第33代孫唐孔紹安,以文才知名,隋末為監察御史。歸唐拜內史舍人。少年時誦古文集數十萬言,曾奉詔撰寫《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詩七首。
第37代孫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准、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成功勸說藩鎮田悅歸順。後為藩鎮李懷光部眾所殺。
第38代孫唐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監博士,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第45代孫北宋孔道輔(985-1039),字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第46代孫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第47代孫北宋孔平仲,字義甫。性剛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祐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孫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台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第60代孫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足跡所至,均開館會生徒。著有《易經代言》、《詩經代言》、《書經代言》、《四書代言》等。
第62代孫明孔聞詩(?-1643),字四可。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條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時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縣,聞詩應援守御,戰績卓著。編有《奏議》數卷。
第63代孫明孔貞運(1574-1644年),字開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試第二名賜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代為輔相。編著有《詞林典類》等書。
第63代孫清孔貞瑄,字壁六,清順治庚午舉人,博學多才,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由泰安學正升雲南大姚知縣,因爭公道不得而辭官。晚年專事著述,著有《聊園文集》等。
第64代孫清孔尚任,知名戲曲《桃花扇》作者,與《長生殿》作者洪升齊名,俗謂「南洪北孔」。博通經學、史學,康熙帝拜為「國子監博士」遷戶部主事。後《桃花扇》一劇,被糾舉心懷明朝,遂罷黜,遂歸故里養老。
第69代孫清孔繼汾(1725~1786),經學家。有《闕里文獻考》100卷,《孔氏家儀》14卷,《樂舞全譜》2卷,《匡儀糾謬集》3卷,《行余詩草》2卷,並校刻《文獻通考序》1卷。
第69代孫清孔繼涵(1739~1783),校勘學家。有《微波榭叢書》。
第70代孫清孔廣森(1752-1786),經學家、音韻學家。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等。
第70代孫清孔廣陶(1832-1890),廣州藏書名家。藏書處稱「三十三萬卷書堂」,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康有為「萬木草堂」,合稱「粵省四家」。
第71代孫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廣森子。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善隸書,工吟詠,於古聲韻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
第71代孫清孔昭薰,宇惠如,衍聖公孔傳鐸第四子孔繼汾之孫。嘉慶舉人,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任山東臨邑縣訓導。刻苦好學,嗜古工詩,好金石學。於曲阜城郊掘得漢、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編成《至聖林碑目》六卷。
第72代孫清孔憲彝,著名詩人。
第72代孫孔憲鐸(1935年生),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第73代孫孔慶東,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73代孫孔慶翔(1983-),美國偶像參賽者。
第74代孫孔繁禮(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蘇軾研究專家。
第74代孫孔繁星,當代詩人。
第74代孫孔繁森(1944-1994),曾任西藏阿里地委書記。
第74代孫孔伯華,名繁棣,字伯華。中醫學家,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
第75代孫孔祥熙,(1880-1967)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第75代孫孔祥柯,北京譯學館英文專業畢業,山東省議會議員、副議長、山東高等學堂教務長、校長,山東人民赴巴黎和會請願代表。
第75代孫孔從洲,譜名祥瀛,字郁文,國民黨陸軍第三十八軍中將副軍長,後率部起義。建國後歷任西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第二炮兵學校校長、西南軍區軍械部部長,高級炮兵學校校長,炮兵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兼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授中將軍銜。其子孔令華,娶毛澤東女李敏。
第75代孫孔祥吉,當代著名清史學家。
第75代孫孔邁(1919─2008),譜名祥哲,歷任新華社新德里、哈瓦那、東京分社社長,新華社外事部主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宣傳司司長,廣播電視部秘書長兼外事局局長等職。
第75代孫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
第75代孫孔祥明,當代著名圍棋女棋手,至八段。
第75代孫孔祥德,香港戲班「七小福」之一,藝名元德,與洪金寶和成龍為師兄弟。
第76代孫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又名若君。近代文學家。
第76代孫孔令朋(1919─2002),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外貿學院教授、香港孔教學院永遠名譽院長等職。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大陸改名為《今生今世》出版》,《大哉孔子》,《孔裔談孔》,《曠古同欽》,《說孔古今談》,《論語精句今用新解》。
第76代孫孔令馥(1953─),藝名謝雪心,香港粵劇演員。[1]。
第76代孫孔泉,外交官,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言人,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外交部長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蘭西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第76代孫孔令輝(1975─),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第76代孫孔傑,原名孔令傑,圍棋棋手,九段。
第76代孫孔令奇(1980─),台灣歌手,美國籍。
第77代孫孔德成,男高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第77代孫孔德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
第77代孫孔蘭薰,本名「孔德坤」,台灣群星會時期著名歌星
第78代孫孔維克(1956─),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書畫家,山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一級美術師。作品入選「1997中國畫壇百傑展」。
第78代孫孔維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副院長、耳鼻咽喉科主任。奧地利Innsbruck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五、為什麼孔氏家族千年不衰?
孔氏家族千年不衰的傳家寶:①《孔子世家譜》;②《孔氏祖訓箴規》;③儒家文化。

9. 求介紹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坐落在中國第三大城市廣州市,位於國內一流大學園區--廣州大學城的西南端。廣大利用地處廣州以及這一地理環境優勢,努力抓住發展機遇,成為目前中國發展勢頭最好的重點高校之一,多項指標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廣州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具有相當規模,基礎較為雄厚,辦學效益顯著,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分數線
2011 -- 575 568 -- 11 本科一批
2010 -- 558 555 -- 8 本科一批
2009 545 550 546 -- 4 本科一批
學費環境這些很難說,要自己去看看。
我覺得還可以啊,廣州大學是不錯,但還不算名牌大學。

10.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文化傳統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徵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梁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中外優秀文化講座
中外優秀文化講座是由學校教務處主辦、歷史系團總支和學生會協辦的一個校內文化講座。自1994年10月創辦以來,本著弘揚中外優秀文化、促進校內文化建設的宗旨,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廣泛的文化交流的空間,內容涉及文、史、哲、政、經、法和自然科學等領域。
人生講壇
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弘揚民族藝術精粹,校團委多年來一直注重藝術教育和開展藝術活動。如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學藝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不僅成為了該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活動,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國各高校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科技藝術節
2002年,該校將藝術節和科技節這兩項大型校園文化活動合二為一,創辦首屆中山大學科技藝術節,這是新中山大學成立之後的第一次大型校園文化盛典,以其全新的面貌、獨特的風格、多樣的形式吸引廣大師生普遍參與,成為新中大,乃至華南高校的一次盛會。
主要活動項目有藝術類、詩配樂朗誦比賽、中國象棋圍棋比賽、系際歌手對抗賽、校慶文藝晚會、中外優秀藝術作品晚會、現代舞專場表演、袁歌靈小提琴獨奏晚會、書畫攝影大賽、「挑戰杯」科技學術論文比賽、戰士雜技團魔術雜技專場晚會、科幻電影展播、科幻小說創作比賽、校園DV短劇攝像大賽、院系際辯論賽、網頁設計比賽、環保手工藝品設計比賽、FLASH綠色校園公益設計大賽、科技藝術節系列講座、科技藝術節閉幕式暨獲獎作品展示晚會。
「挑戰杯」
為調動該校學生的學術科技研究熱情,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推進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更好地備戰全省、全國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團委於雙數年主辦中山大學「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凡該校在冊的全日制學生(含專、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均可參加。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類、科技發明製作類作品三類。
維納斯歌手大賽
維納斯歌手大賽是中山大學每年一度的校內歌手大賽,在校內外都受到廣泛關注。維納斯的覆蓋面廣,地跨廣州、珠海兩大城市,四個校區。在校外,維納斯歌唱大賽也享有很高的聲譽,維納斯歌手在廣州各高校以至社會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學術與學風系列講座
由校黨委宣傳部、教務處、校團委主辦,校研究生會承辦的大型「學術」與「學風」講座,於2003年9月開講,講座根據主題分為「知名教授系列」、「院士系列」以及「知名校友系列」三個部分,邀請了校內外的知名學者教授及校友主講,和中大的廣大師生共同探討,在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特定時代進程中,如何尋覓我們的精神家園,重塑價值理性的時代內涵;批判和反思大學的精神理念;整飭和重構大學的人文關懷,確立和堅守大學的真正使命。
校長講壇系列講座活動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學校發展的現狀,讓同學們能夠零距離接觸學校領導,感受該校領導的學者風范與人格魅力,同時也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注,校團委在李延保書記、黃達人校長等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精心策劃並主辦了「校長講壇」。通過讓廣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校領導,感受來自各個學科領域校領導的學者風范和人格魅力,增強他們對中山大學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是校領導以實際行動推動該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現。「校長講壇」每隔一周在東校區舉行。
「醫學人文」學術講座
為倡導人文精神,培養綜合人才,由北校區團工委主辦具有醫學特色的「醫學·人文」系列講座。此項活動在合校前已是中山醫科大學的老品牌,並納入了學校的教學計劃,以專項活動基金作為支持。合校後,此項活動更是適應高等教育學科交叉、文理科滲透的趨勢,達到了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發揮南北校區的資源優勢,文理醫各學科融合,極大地拓展了醫學生視野,成為了北校區學術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
醫學節
為弘揚醫學精神,展示中山大學醫學生的風采,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樹立和強化醫學生光榮感與使命感,打造一個醫學生的品牌欄目,自2004年起醫學節成功在北校區舉辦。醫學節以醫學人文、醫學科技和醫學普及為主題,涵蓋了學術篇——醫海揚帆、展示篇——杏林風采、實踐篇——知易行難、文體篇——百花齊放、院系篇——百家爭鳴、總結篇——碩果累累六大板塊,涉及學術科研、社區服務、競技娛樂等多個方面。 民主、務實、愛校
中大精神是潛在的、無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價值觀、共有的品格和氣質表現出來的。從中大教師及校友們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務實的作風、愛校的情結。中大的民主精神體現於學術研究上的包容性、創造性,教師教學上的自主性及學生學習上的選擇性。在中大的歷史上,學閥學霸作風鮮見,對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行政干預也不多。另外,從中大校友濃得化不開的愛校情結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結著一種團結的精神,一種由對學校深厚的愛而形成的內聚力。

閱讀全文

與廣州市中庸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