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富爾號航空母艦的大小
Length 長度 244米
Width 寬度 39米
Flight deck 飛行甲板 186米
滿載排水量 27100噸
動力 88,000 馬力
航速 28節
自持力 7000英里 20節
Ⅱ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基金會在俄羅斯算最有實力的嗎
中國和俄羅斯除核實力外,應該實力伯仲之間
首先,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種戰略遏制力就是核武器,俄羅斯有至少2000枚核彈,而且大部分都是二代核武器,攻擊實力非常利害,俄羅斯還有遠程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這些都是最有遠程殺傷力的武器。光是這些,我們就不是人家的對手
在說說常規武器的實力對比,空軍來說吧,我們比較厲害的J10,只是SU27的國產版罷了,而且其發動機還是由俄羅斯提供,網上熱抄的太行發動機很明顯不能提供足夠的動力。至於什麼J14呀,雖不敢說性能不好,但於T50來說,最好也就是個伯仲之間了,所以空軍未必是俄羅斯的對手。
海軍來說,我們的中華神盾,也就是052c或052b,都是人家俄羅斯現代級的國產改進版,我們沒有航母,就算老瓦在改,人家俄羅斯也終究清楚的很,畢竟是人家的設計建造。而俄羅斯可是有航母戰斗群的,海戰上勝算不大。但他們打不過來,我們的東風系列導彈可不是吃素的,數量龐大的潛艇部隊也是很有殺傷力的。
至於陸軍,沒的說,贏定了,弱小的西伯利亞軍區和遠東軍區。強大的北京軍區和沈陽軍區。唉,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我們經濟實力此他強。他們能源供給能力強。其實以中俄兩國的國家戰略,是在近五十年不會有大的沖突的,更不會開戰。
Ⅲ 台灣有沒有航母
你有點過了,三樓的。
沒有,純航母的價錢,「尼米茲」級在60億美元左右,「庫茲涅佐」夫級在40億美元左右,而一艘「尼米茲」級
在服役期間的總費用,超過了400億美元,就算美國、俄羅斯肯賣,台灣也買不起。
Ⅳ 河南老年文化基金會在哪
河南鄭州愛馨老年公寓養老院:河南鄭州愛馨老年公寓養老院成立於1999年3月,是一家專業從事社會化養老的服務機構,目前擁有八家法人單位,六家實體養老機構,也是河南省愛心助老基金會發起單位之一。目前在職員工近300人,被列為中國老齡科研基地、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文化研究中心。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河南鄭州愛馨老年公寓養老院建立和完善了以機構養老為基礎,社區居家養老為依託、互動養老為延伸的大服務體系。
河南鄭州愛馨老年公寓養老院作為河南省的養老界的航母,走的是普惠型路線,收費不高,但是服務絕對是最好的。而且各大媒體對河南鄭州愛馨老年公寓養老院都做過報道
你可以網路愛馨養老訪問他們網站
Ⅳ 我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款為何至今查詢不到
如果你查詢不到你的捐款信息,那是因為建行提供給紅十字基金會的開戶行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紅十字基金會已經收到你的捐款.但是銀行有可能將你的600元的匯款人全稱用B2C或者是同城票據來代替。基金會的帳戶上也就無法體現捐款人的信息。如果你想核實就必須要跟基金會聯系,基金會會給捐款人出具一張收據。此收據可以抵扣個人所得稅。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你捐款的賬號不是基金會的,有可能是其他會的。你可以核實一下你當時捐款的賬號是否是基金會的。
像你這樣的情況不單單是基金會有,我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做過自願者。同樣的情況也有很多。有時間大家不妨抽時間去做做自願者哪怕是一天也行。
Ⅵ 美俄航母的差別
美國航母
http://ke..com/view/563920.htm
美國航母
航空母艦是一種離奇的龐然大物,它具有最強大的威力,但又不堪一擊。過去,它曾馳騁疆場,風靡一時。1940 年以前,航空母艦還被海軍里的許多人看作是附屬於戰列艦的艦只,然而僅僅過了 5 年,它就取而代之,淘汰了戰列艦。如今 60 多年過去了,人們對航空母艦的前途眾說紛紛,有許多人認為,這種龐然大物註定要衰亡。
常常有人說,戰列艦耗資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艦,耗資同樣驚人,配備的艦員更多。現在,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造價平均大約 40 億美元,艦員超過 6,000 人。
回答上述種種疑問決非三言兩語,這困於一個簡單事實:不論是最原始還是最先進的航空母艦都具有雙重用途,即能使人們同時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佔地球表面的 2/3,在人類試圖控制海洋時,具有有效控制海洋手段的人們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同樣,征服天空的權力,是屬於那些實力強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難以駕馭的,它浩瀚無垠,早期的飛機無法跨越。還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遠程飛機一旦離開陸地,在海上進行任何距離的飛行,也會遇到麻煩。天空是沒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卻是許多岸基航空部隊無法逾越的一道屏障,這種情形還要繼續下去。
初期航空母艦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它使人們很快認識到了航空母艦的潛在價值。1908 年,美國海軍曾准備讓一架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起飛,由於它沒有購買任何飛機,結果兩年來一事無成。倒是一篇報道引起了強烈反響:航行在漢堡-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它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來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這是在空中發生戰爭的第一個信號。人們當即懷疑,德國軍事當局以郵政為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這篇報道,使不久前負責與飛行事務保持聯系的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受益不淺。他迅速獲准負責飛機在軍艦上起飛的試驗,並於 1910 年 1 月 9 日,在新型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安裝了一個起飛平台。
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
錢伯斯物色飛行員比物色軍艦還難。但是,在探詢了包括威爾伯·萊特在內的好幾位飛行家後,他遇到了與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飛行先驅格倫·柯蒂斯一道工作的表演飛行員尤金·B·伊利。伊利表示願意為海軍干這件事。為了敲打一下美國海軍,《世界報》決定支持另一位柯蒂斯飛行員 J·麥克迪從航行在漢堡-美國航線上「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起飛的嘗試,這就增加了這一計劃的戲劇性。麥克迪在 11 月 12 日試飛,但他起動引擎時,螺旋槳打到加油用的一個油壺,破壞了槳葉。
在這一競爭的推動下,諾福克海軍船廠第二天(星期天)大幹了一整天,在「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裝了起飛平台。這是一個長 25.3 米、寬 7.3 米的木質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開始平緩地向前甲板傾斜。11 月 14 月晨,伊利的柯蒂斯推進式雙翼機被吊上軍艦,飛機經過改裝,裝了兩個氣囊,以便失去高度撞到水面時減少飛機的沖力。
「伯明翰」號按時駛出漢普頓水道,進入切薩皮克灣,沿途有 4 艘驅逐艦在固定地點為它保駕,下午 3 時左右,天氣好轉,可以進行試飛。當巡洋艦平穩地以 10 節航速耕波犁浪時,伊利發動了他的 50 馬力引擎,開始從跑道上下滑。雙翼機離開跑道,眼看著它一個勁地往下跌,機輪、氣囊和螺旋槳的葉梢碰到了水面,觀看這次起飛的人都為伊利捏把冷汗。但是,盡管螺旋槳受了些損傷,它仍然在旋轉,使飛機開始爬高。飛機離開了軍艦,漸漸消失在蒙蒙細雨中。世界上飛機第一次從軍艦上起飛獲得了成功。
1910 年 11 月 14 月,伊利從「伯明翰」號起飛
天空灰沉沉的,伊利很快無影無蹤。他在離軍艦大約 2.5 海里的地方安全降落。這件事立刻轟動了美國海軍。錢伯斯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同時,還有人提出了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以及一些奇特的見解。幸運的是,這股熱情沒有就此完結,「伯明翰」號試飛的主要結果是,美國海軍在 12 月里選派了第一個飛行學員西奧多·G·埃利森海軍上尉,去接受格倫·柯蒂斯的訓練。
下一步計劃更加雄心勃勃。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這次飛行難度更大,對軍艦本身也有相當危險。在巡洋艦艦尾上方安裝了一長近 30 米、寬 9.6 米的平合,平台從主桅底部開始一直伸向艦尾之外,外伸板是傾斜的。這次飛行做了這樣的安排:伊利在軍艦航行時降落,以便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比較容易地控制飛機。他的飛機沒有制動裝置,艦上的降落阻攔裝置也很原始,是由 22 根兩端系有沙袋的攔阻索組成的。
1911 年 1 月 18 日這天,舊金山灣的天氣不好。更糟糕的是,「賓夕法尼亞」號艦長認為該艦所處的水域太小,無法進行機動,於是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對任何飛行員來說,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樣的配合實在是糟糕造項。也許伊利對這種情況下難以克服的危險全然無知,他駕駛飛機飛向「賓夕法尼亞」號,降低高度沖向艦尾。當飛機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然後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沖力和順風,輪架下面的掛鉤只掛住了後 11 根攔阻索,飛機在距平台前端 9 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
尤金·伊利的成功標志著海軍航空兵襁褓階段的開始。不過,當時對此寄以厚望,條件並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嫻熟的表演飛行員,一個專門拍危險鏡頭的雜技演員,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險在艦上降落。僅就這一點而言,美國海軍要有足夠的飛行員和飛機隨時完成飛行任務,尚需有待時日。此外飛機本身還處在早期開發階段,既沒有跟地面進行通訊的設備,也沒有裝備比手榴彈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上述情況,對於人們了解為什麼拋棄能夠在甲板上降落的陸上飛機,轉而研製水上飛機,不無益處。水上飛機是機翼裝有浮筒的專門設計的一種飛機,或者在機輪旁邊裝有氣囊,能夠浮在水面的陸上飛機。象伊利那樣,水上飛機從坡道上起飛,可以在母艦附近水面降落,然後用吊桿吊到甲板上。1911 年 2 月,格倫·柯蒂斯在聖迭戈港進行了這一試驗,軍艦仍然是「賓夕法尼亞」號。
為了繼續進行飛行試驗,美國國會在一個月以後給海軍撥款 2 萬 5 千美元。正如錢伯斯海軍上校所說的那樣,不到一年時間就取得了幾項驚人的進展:從飛機上可以照相;飛機能一氣飛行好幾個小時;中等風浪的情況下可以把飛機吊到艦上。不久,第二名海軍軍官約翰·羅傑斯海軍上尉被送到萊特兄弟那裡受訓。海軍購買了兩架柯蒂斯式 A-1 型飛機和一架萊特式飛機。1911 年 7 月,飛機進行了第一次試飛。
挫折也隨之而來。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幾個月,便在一次事故中喪生了。除了一封感謝信外,對於伊利的飛行,美國海軍沒有給予任何報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會為他支付了 500 美金,這么是個絕妙的諷刺。25 年後美國國會給他追授一枚飛行十字勛章承認了他對美國海軍航空兵事業的貢獻。
1914 年 4 月,當美國和墨西哥再次發生糾紛的時候,美國海軍有 12 架水上飛機。為了顯露新式空中武器,其中 6 架被派到維拉克魯斯進行偵察。它們由「密西西比」號戰列艦搭載,出色地為登陸部隊完成了偵察任務。但一位飛行員在他的飛機水平尾翼帶著一彈孔返回時,新間界竟把這件事報道成「第一次空戰」,這未免有些滑稽。
第一個原始的彈射器,是 1911 年由西奧多·埃利森海軍上尉在紐約哈蒙德港格倫·柯蒂斯工廠里製造的。那隻是一個由 3 根下斜的繩索和一塊砝碼組成的加速器。負責海軍飛行的錢伯斯海軍上校看到這種設計有缺陷,於是不屈不撓地改進自己的彈射裝置。他的裝置使用壓縮空氣,很象一個魚雷發射管,把飛機推出軍艦的甲板。1912 年 6 月,這個裝置造好,安裝在安納波利斯的桑提碼頭上。這一年的 11 月 12 日,埃利森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彈射起飛。此後繼續進行試驗,1915 年 10 月,在「北卡來羅納」號裝甲巡洋艦的後甲板裝了一部彈射器的試驗樣機。1915 年 11 月 5 日,它彈射起飛了一架柯蒂斯 AB-3 式飛機,飛行員亨利· C·馬斯丁海軍少校。1917 年初,「西雅圖」號和「亨廷登」號裝甲巡洋艦上裝上了這樣的彈射器,在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彈射器使被拆掉,原因是它們影響軍艦為船隻護航。
1915 年 11 月 5 日,馬斯丁駕機作首次彈射起飛
1920 年 7 月,美國海軍提出了 3 年內建造 4 艘航空母艦的計劃。一年後,又提出至少要優先建造 3 艘。這一步走得太快了。美國海軍雄心勃勃的計劃,受到國會人為的財政緊張的影響。很難說國會的財力已經枯竭,自從凡爾塞和會以後,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動趨於緩和,國會不願撥出大筆錢重整軍備。海軍部全體委員希望在 1929 年財政年度計劃中,批准建造一艘能搭載 24 架飛機的大型航空母艦。這艘航空母艦的設計,是 1918 年 8 月古多爾(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的設計師)所作的研究方案,艦長 240 米,排水量 22,000 噸。1918 年 10 月,又對這個方案進行了修改,航速 35 節、排水量 24,000 噸,配備 10 門 152 毫米火炮。1919 年 3 月,海軍部全體委員會決定增加 4 門 203 毫米炮和 6 門 152 毫米炮,4 個魚雷發射管,和 4 門 102 毫米高炮。這樣的火力配備表明,它是一艘大型軍艦,可節省修造局修改 34,800 噸戰列巡洋艦原有設計的時間。後來,這幾艘戰列巡洋艦改裝成了 4,3000 噸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設計別出心裁,有兩個島式上層建築,一左一右。艦首和艦尾配有 203 毫米炮。132 毫米炮配置在兩舷舷側,在艦尾飛行甲板端部下面配置雙聯裝 152 毫米炮。每個島式上層建築都有一個象戰列艦那樣的很大的籠式桅。據計算,正常排水量剛剛超過 29,000 噸,航速 35 節,主機功率 14 萬馬力。
可是,國會寸步不讓,拒絕在 1920 年、1921 年財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艦。計劃用於建造普通船隻的經費被壓縮到 1916 年的水平,對於試制耗費錢財的「新玩意兒」,更是無從談起。要做的一切,只是為了進行試驗,同意把一艘大型艦隊煤船「木星」號改裝成航空母艦。該船是 7 年前建造的兩艘煤船之一,排水量 5,500 噸,航速 15 節;它的姊妹船在 1918 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沒。現在,由於艦隊大多數戰列艦已經燒油,或計劃改成燒油,「木星」號成了一個累贅。它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採用汽輪機-電動機動力裝置的大型船隻。1917 年,它曾把第一批海軍飛行員送到英國。
CV 1「蘭利」號
海軍全體委員會不樂於改裝這艘船,把這次改裝僅僅看做權宜之計,總比沒有航空母艦好。不久,它的名字改為「蘭利」號,以紀念先驅塞繆爾·皮爾龐特·蘭利;代號為航空母艦 1 號,或CV 1。「蘭利」號雖說長度不夠(全長只有 150 米),航速也低,但也不無優點:船艙深,可為飛機和修理車間提供寬大的庫房;所需艦員少。1920 年 3 月,它進了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為期兩年的改裝。改裝期間,拆除了上層建築和裝卸吊桿,重新布置艙室,裝了一個長 162.8 米、寬 19.5 米的木質飛行甲板。
「蘭利」號的 6 個大艙全部進行了改裝,首艙改成航空汽油艙,緊靠首艙的兩個大艙改成兩個機庫。兩個機庫總共容納飛機 56 架。在飛行甲板下面,在貫通首尾的軌道上有兩台移動式 3 噸吊車,可以把飛機從機庫用到升降機上,再由升降機提到飛行甲板。這里用「機庫」一詞不太貼切,因為它沒有機庫通常採用的機庫甲板,只有 4 個庫房,飛機得用吊車放到庫里。在兩舷中部,各有一部吊車吊放水上飛機。飛行甲板和庫之間有一片很大的空間,用來進行飛機機務的有關作業。
「蘭利」號最初完工時,有點象日本的「鳳翔」號,在左舷側裝了一個鉸鏈式煙囪,在飛行作業時可以放倒,後來又裝了一煙囪。駕駛台位於飛行甲板右舷艦首下部,兩個伸縮桅在飛行作業時可以放低到同飛行甲板一樣平。雖然這艘軍艦其貌不揚,象一輛蓬馬車,但在 1922 年 3 月服役後,飛行員們都喜歡它。該艦安裝了直通飛行甲板,可載飛機 20 余架,主要用來為戰列艦進行空中掩護和進行海上偵察之用。從此,世界海軍系列中有了航空母艦。
二次大戰初期,美國官方對軸心國軍事力量的增長,依然奉行不介入政策。1938 年 5 月,國會通過了海軍擴建方案。根據這項法案,允許建造 4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但是,美國海軍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艦仍為 2 萬 7 千噸,總噸位限制在 17 萬 5 千噸。美國海軍部全體委員會為了搶時間,決定建造約克城級同型艦,一方面繼續進行新級航空母艦的設計。這艘艦就是「大黃蜂」號,是在「企業」號服役 5 天後批准建造的。它於 1939 年 9 月動工。搶時間建造「大黃蜂」號是明智的,這不僅為對日作戰及時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艦,也使修造局有時間來准備新設計,把航空母艦的建造技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V8 大黃蜂號
美國海軍最終決定建造大型航空母艦。這一決定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比起 30 年代所做的任何其它決定的影響都大。海軍部全體委員會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載機量,還要求速度快,防護性好。結果,新型航空母艦的設計,排水量從 CV9A 的 20,400 噸一下提高到 CVI9E、CVI9F 的 25,000 噸和 26,000 噸。CV9 的最終設計為 27,100 噸。1940 年夏天,國會通過了《艦隊擴大百分之十法案》和《兩洋海軍法案》,廢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個法案批准建造 3 艘 27,100 噸級航空母艦,後一個法案批准追加建造 8 艘。根據這項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成了最終打垮日本的有力武器,雖說它們在兩年之後才竣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的突擊能力是作為襲擊港灣基地中的作戰艦艇而顯示出來的。在太平洋海區,明顯的戰例就是珍珠港事件。1941 年,日本為了鉗制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便取得戰區制海權,保障日本軍隊能爭取時間順利地侵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和荷屬東印度的東部,就決定襲擊珍珠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親自擬定作戰計劃。由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的這支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由 20 艘艦只組成(其中航空母艦 6 艘),有艦載機 360 架,於同年 12 月 7 日檀香山時間 7 時 49 分襲擊了珍珠港。日海軍艦載機分兩個波次對珍珠港進行約兩個小時的轟炸,共擊沉艦艇 8 艘(戰列艦和巡洋艦各 4 艘),擊傷艦艇 11 艘,另外擊沉油船一艘,擊毀各種飛機 464 架。自己僅損失飛機 29 架。由於日本人得到的情報不夠准確,「企業」號和「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沒有在珍珠港遭劫。再者,日本人在作戰計劃中忽略了兩個關鍵打擊目標即工廠和油庫。這樣,美軍受創艦只可以修理,防禦設施可以重建。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航空母艦作戰史上的里程碑。戰列艦部隊已經不存在,不可能採用戰列艦戰術了;唯一選擇的是,採用純粹的航空母艦戰術來進攻日本人。此後,美國海軍盡管沒有正式頒發文件,實際卻已經放棄用戰列艦來作為艦隊主力,改而組編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重視已有相當經驗的海軍航空兵。
在二次大戰中,航空母艦的突擊能力更顯示在航空母艦編隊的相互之間的對抗上。主要戰斗行動都是在雙方航空母艦編隊之間進行的海戰,那就是珊瑚海海戰以及隨後爆發的使太平洋戰局發生轉折的中途島海戰。1942 年 5 月 7-8 日,美日雙方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在澳大利亞東北面的珊瑚海上,進行了僅僅是航空母艦之間的一場海上戰斗。7 日上午,日海軍艦載機在搜索過程中,把美軍的「涅騷」號油船和「西姆斯」號驅逐艦誤認為是包括一艘航空母艦的特混編隊。於是從「瑞鶴」號和「翔鶴」號上立即起飛轟炸機、魚雷機和戰斗機 78 架的全部攻擊兵力。可是,隨後的艦載偵察機的搜索報告證實了最初的情報有誤,但此時要改變攻擊目標已經來不及了。其結果是雖然炸沉了「涅騷」號油船和「西姆斯」號驅逐艦,但卻錯過了對美航空母艦攻擊的戰機。就在上午 11 時許,美方艦載機發現了日近距離掩護編隊中的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於是「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起飛了近百架飛機,他們突破「祥鳳」號的「中島」型殲擊機的攔截,對「祥鳳」號實施了攻擊,頃刻間,使它命中 13 枚炸彈和 8 條魚雷,從艦首到艦尾燃起大火,15 分鍾後就沉沒了。
第 2 天上午,美艦載偵察機中隊於 8 時 22 分在離其航空母艦 190 多海里處發現日本的航空母艦編隊,兩分鍾後,「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截獲到日本偵察機發出的搜索到美方航空母艦編隊的無線電報,日美雙方幾乎是同時偵察到對方。於是歷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海戰開始了。日、美雙方都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各自出動航空母艦上的全部攻擊兵力,日方起飛了魚雷機和轟炸機共 70 架,美方起飛了魚雷機和轟炸機共 67 架,並起飛了 15 架殲擊機進行空中掩護。美艦載機不是在距目標 20 海里的接近路上就是在對方航空母艦上空遭到猛烈的攔截,展開了激烈的空中交手戰。10 時 57 分,「列剋星敦」號對「翔鶴」號進行攻擊,一分鍾後「約克城」號也對其發起攻擊,該艦直接命中 3 枚炸彈而受傷。「瑞鶴」號見美方飛機來勢很猛,就駛入臨近的暴風雨區以擺脫攻擊。另一方面,11 時 20 分,日本魚雷機和轟炸機幾乎是同時地從「列剋星敦」號兩舷進行攻擊。「列剋星敦」號中了 5 枚炸彈,左航又中了兩條魚雷,3 顆近彈所掀起的水柱淹沒了飛行甲板,整個攻擊只持續了 9 分鍾。艦上損管隊很快撲滅了火源,並抽掉水櫃中的水,以消除魚雷爆炸所產生的產傾斜,使該艦又可全速航行。正當艦上回收飛機,進行加油、補充彈葯,准備再戰之際,於 12 時 47 分「列剋星敦」號艦底突然發生劇烈爆炸,飛行甲板的升降口隨即冒出濃煙。這是航空油艙被魚雷擊中後,艙內的汽油流進鄰近艙室,汽油揮發逐漸聚集在一起而引發劇烈爆炸,最後於傍晚時沉沒。在「列剋星敦」號遭到攻擊的同時,「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也受到日本魚雷和轟炸機的攻擊,但該艦順利地規避了魚雷,只中了一顆重磅炸彈。炸彈穿透飛行甲板,在下面的儲藏室內爆炸了,除有 37 人死亡外,沒有造成其它損傷。第一波飛機攻擊後,雙方航空母艦都後撤,脫離接觸。當日方再想進行第二波攻擊擴大戰果時,但為時已晚而失去戰機。
列剋星敦號的最後一幕
珊瑚海海戰中,日方總共損失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驅逐艦一股和 3 艘小艇,航空母艦」翔鶴」號受傷;未能實現侵佔莫爾茲比港,使其從海上擴大南部佔領區的企圖受挫;美方損失總計有: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油船「涅騷」號和驅逐艦「西姆斯」號沉沒,航空母艦「約克城」號受傷。「約克城」號返
回珍珠港後,經過兩晝夜的搶修,就又能出海執行戰斗任務了。珊瑚海海戰標志郎本海軍航空兵作戰達到了頂峰,這是日本人在整整 5 個月以前偷襲珍珠港開始的一連串勝利中的最後一次勝利。而美軍則在戰略上取得了重大勝利。
中途島海戰是繼珊瑚海戰役後,日、美雙方航空母艦進行的一次大決戰。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的頭 5 個月里,日軍奪取了馬來亞、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主要島嶼、新幾內亞的一部、新不列顛和索羅門群島以及香港等地。至此日本為了奪取油源和橡膠等豐富的戰略自然資源的第一階段的戰略行動就告完成。但是,山本海軍大將以及整個日本海軍都認為,他們的首要使命是殲滅美國的航空母艦。山本認為,中途島這個彈丸之地是整個作戰計劃的關鍵。日本人一旦控制了中途島,就等於在以珍珠港為頂點,以美國西海岸為底邊的美國防禦三角區上插進一個楔子。山本認為,這一行動肯定會誘使美國人出擊,來保衛中途島。迄今為止,雖然美國航空母艦取得的戰果甚微,但很明顯,如果不幹掉他們,接踵而來的只能是災難。
進攻中途島的日海軍聯合艦隊由山本海軍大將指揮,轄有三個艦隊、一個進擊部隊和兩個駐島部隊。主力部隊由山本親自指揮,進擊部隊(4 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部隊)由南雲中將指揮,入侵部隊由近藤中將指揮,北方部隊由細川中將指揮。駐島部隊中有挺進部隊。另有岸基航空部隊,在威克島駐有戰斗機 36 架、轟炸機 10 架和飛艇 6 架;在誇賈林島駐有戰斗機和魚雷機各 72 架。美軍由於獲得日軍的電報密碼,早已得知日軍的企圖。防守中途島的部隊統由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轄有兩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和一個駐島部隊。第 16 特混艦隊由斯普魯思斯海軍少將指揮,第 17 特混艦隊由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這兩支特混艦隊在海上統一行動時,則由弗萊徹負責指揮。另有潛艇 25 艘在中途島西面的海上通路上布好了陣位。從雙方參戰的兵力來看,日軍校比美軍擁有絕對的優勢。
1942 年 5 月 26 日到 29 日,日海軍聯合艦隊兵分三路從本洲北部的大湊港、本洲廣島灣的柱島錨地和塞班島。關島出發。赴中途島的戰斗部隊大都從技島錨地出航,艦艇行動非常隱蔽,無線電保持靜默,以企圖在戰術上能夠做到出其不意,使美方艦隊待中途島遭到襲擊後才能做出反映,從而達到吸引美太平洋艦隊駛出珍珠港後,逼其在不利的情況下進行決戰,而一舉將其摧毀。
6 月 3 日 8 時,日本主力部隊航行到中途島西北約 900 海里處,主力部隊中的警衛部隊離開主力部隊向阿留申群島方向行駛,以掩護進攻該島的戰斗。9 時,由田中少將指揮的 12 艘兩棲登陸部隊的運輸艦及其護衛艦艇已前出到中途島西南 500 海里處,即被美海軍巡邏機發現。6 月 4 日晨,日海軍進擊部隊就要向中途島進行空襲時,南雲中將與其參謀人員還不知道他們的運輸艦群已於昨日被美軍發現並遭到了攻擊。4 時 30 分,從進擊部隊的 4 艘航空母艦上共同組成的第一攻擊波共 108 架飛機開始起飛,15 分鍾後就起飛完畢。在 6 時 45 分距中途島不到 30 海里處,遭到美
方飛機攔截,第一攻擊波飛機起飛後,4 艘航空母艦上緊接著都忙於准備第二攻擊波的飛機,以便用來進攻美特混編隊。由於中途島上的飛機都已升空,地面部隊也都處於臨戰狀態,使日方空襲未能見效。第一攻擊波便在返航之際發出電報,除報告情況外,並建議有必要進行第二次攻擊。7 時 15 分,南雲見到電報後,就下令第二攻擊被准備向中途島攻擊。這樣,「赤誠」號和「加賀」號上魚雷機就得卸去魚雷改裝炸彈。於是,已經在甲板上的魚雷機又被回收到機庫。正當人們緊張地進行卸魚雷裝炸彈之際,進擊部隊的搜索機在中途島方位 10º 距離 240 海里處,發現美方 10 艘軍艦,航向 150º,航速 20 節,此時是 7 時 28 分。在 8 時 20 分搜索機又進一步查明該編隊中有一艘航空母艦,雙方距離約為 200 海里。這時進擊部隊中擔任掩護第二攻擊波的戰斗機隨即升空,以加強其空中的戰斗巡邏。8 時 30 分第一攻擊波飛機返回,准備著艦。而早已准備就緒停在「飛龍」號和「蒼龍」號飛行甲板上的 36 架轟炸機還處於待命出擊的狀態,不便著艦。此時南雲命令先收回飛機核准備好後再出擊。當各航空母艦都在整理甲板准備收回飛機之際,在「赤城」號和「加賀」號上已經很疲乏的地勤人員又把魚雷機回收到機庫去;到 9 時 18 分才將第一攻擊波和第二攻擊波的戰斗機全部收回。最後確定在 10 時 30 分起飛 102 架飛機,對美特混艦隊進行攻擊。另一方面。8 時 30 分,美特混艦隊中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大黃蜂」號和「約克城」號先後派出飛機攻擊日本進擊部隊。此時雙方距離 200 海里,超過魚雷機的作戰半徑,但美特混艦隊為了爭取主動,仍冒險採取超遠距離的長途奔襲。當「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的艦載機到達指定陣位時,海面上發現不了任何目標,於是各飛行中隊就各自分散搜索,但大多數飛機由於沒有搜索到目標只好返航。「大黃蜂」號上的第 8 魚雷機中隊的 15 架飛機,在 9 時 20 分搜索到日方的 4 艘航空母艦。此時,他們已無法獲得戰斗機的掩護和轟炸機的配合,只好單獨向「赤誠」號發起攻擊,但在接近路上遭到日方近 50 架飛機的攔截,結果全部被擊毀。10 分鍾後,「企業」號的第 6 魚雷機中隊的 14 架飛機,接著「約克城」號的第 3 魚雷機中隊的 12 架飛機都發現了目標。各自發起攻擊,但都遭到日機的攔截,只有第 3 中隊的 5 架魚雷機最後向「飛龍」號投擲了魚雷,但無一命中。兩個中隊只有 8 架飛機返回。就在 10 時 24 分,日方 4 艘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都已發動引擎,艦只轉向頂風,就在起飛攻擊的關鍵時刻,「企業」號和「約克城」號的轟炸機中隊到達目標上空。這兩個中隊完全出於偶然,各自選定不同的目標進行俯沖攻擊,他們從 5,000 多米的高空幾乎垂直地俯沖到 700 多米處進行投彈,沒有遇到日方飛機的攔截。此時,日方戰斗機仍在低空准備攔截對方的魚雷機。結果「約克城」號的兩枚炸彈命中「赤城」號, 「企業」號飛機的 4 枚炸彈命中「加貿」號,另外 3 枚炸彈命中「蒼龍」號,3 艘艦都爆炸起火,並引起附近飛機、炸彈、油箱等的連鎖爆炸。最後,這 3 艘航空母艦都先後沉沒了。
現在,日海軍進擊部隊只剩下一艘「飛龍」號航空母艦,他於 10 時 40 分起飛轟炸機 18 架在 6 架戰斗機的掩護下發起攻擊。飛行途中,他們發現返航的美方艦載機就尾隨飛行,但在接近路上遭到對方戰斗機的攔截,最後只剩下 8 架轟炸機於 12 時許向 「約克城」號俯沖投彈,該艦命中 3 枚炸彈,經過損管,於 14 時許又可以以 19 節航速繼續航行。12 時 50 分,「飛龍」號又起飛 10 架魚雷機,在 6
Ⅶ 航母發展史
美國航母
航空母艦是一種離奇的龐然大物,它具有最強大的威力,但又不堪一擊。過去,它曾馳騁疆場,風靡一時。1940 年以前,航空母艦還被海軍里的許多人看作是附屬於戰列艦的艦只,然而僅僅過了 5 年,它就取而代之,淘汰了戰列艦。如今 60 多年過去了,人們對航空母艦的前途眾說紛紛,有許多人認為,這種龐然大物註定要衰亡。
常常有人說,戰列艦耗資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艦,耗資同樣驚人,配備的艦員更多。現在,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造價平均大約 40 億美元,艦員超過 6,000 人。
回答上述種種疑問決非三言兩語,這困於一個簡單事實:不論是最原始還是最先進的航空母艦都具有雙重用途,即能使人們同時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佔地球表面的 2/3,在人類試圖控制海洋時,具有有效控制海洋手段的人們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同樣,征服天空的權力,是屬於那些實力強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難以駕馭的,它浩瀚無垠,早期的飛機無法跨越。還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遠程飛機一旦離開陸地,在海上進行任何距離的飛行,也會遇到麻煩。天空是沒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卻是許多岸基航空部隊無法逾越的一道屏障,這種情形還要繼續下去。
初期航空母艦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它使人們很快認識到了航空母艦的潛在價值。1908 年,美國海軍曾准備讓一架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起飛,由於它沒有購買任何飛機,結果兩年來一事無成。倒是一篇報道引起了強烈反響:航行在漢堡-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它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來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這是在空中發生戰爭的第一個信號。人們當即懷疑,德國軍事當局以郵政為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這篇報道,使不久前負責與飛行事務保持聯系的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受益不淺。他迅速獲准負責飛機在軍艦上起飛的試驗,並於 1910 年 1 月 9 日,在新型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安裝了一個起飛平台。
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
錢伯斯物色飛行員比物色軍艦還難。但是,在探詢了包括威爾伯·萊特在內的好幾位飛行家後,他遇到了與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飛行先驅格倫·柯蒂斯一道工作的表演飛行員尤金·B·伊利。伊利表示願意為海軍干這件事。為了敲打一下美國海軍,《世界報》決定支持另一位柯蒂斯飛行員 J·麥克迪從航行在漢堡-美國航線上「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起飛的嘗試,這就增加了這一計劃的戲劇性。麥克迪在 11 月 12 日試飛,但他起動引擎時,螺旋槳打到加油用的一個油壺,破壞了槳葉。
在這一競爭的推動下,諾福克海軍船廠第二天(星期天)大幹了一整天,在「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裝了起飛平台。這是一個長 25.3 米、寬 7.3 米的木質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開始平緩地向前甲板傾斜。11 月 14 月晨,伊利的柯蒂斯推進式雙翼機被吊上軍艦,飛機經過改裝,裝了兩個氣囊,以便失去高度撞到水面時減少飛機的沖力。
「伯明翰」號按時駛出漢普頓水道,進入切薩皮克灣,沿途有 4 艘驅逐艦在固定地點為它保駕,下午 3 時左右,天氣好轉,可以進行試飛。當巡洋艦平穩地以 10 節航速耕波犁浪時,伊利發動了他的 50 馬力引擎,開始從跑道上下滑。雙翼機離開跑道,眼看著它一個勁地往下跌,機輪、氣囊和螺旋槳的葉梢碰到了水面,觀看這次起飛的人都為伊利捏把冷汗。但是,盡管螺旋槳受了些損傷,它仍然在旋轉,使飛機開始爬高。飛機離開了軍艦,漸漸消失在蒙蒙細雨中。世界上飛機第一次從軍艦上起飛獲得了成功。
1910 年 11 月 14 月,伊利從「伯明翰」號起飛
天空灰沉沉的,伊利很快無影無蹤。他在離軍艦大約 2.5 海里的地方安全降落。這件事立刻轟動了美國海軍。錢伯斯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同時,還有人提出了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以及一些奇特的見解。幸運的是,這股熱情沒有就此完結,「伯明翰」號試飛的主要結果是,美國海軍在 12 月里選派了第一個飛行學員西奧多·G·埃利森海軍上尉,去接受格倫·柯蒂斯的訓練。
下一步計劃更加雄心勃勃。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這次飛行難度更大,對軍艦本身也有相當危險。在巡洋艦艦尾上方安裝了一長近 30 米、寬 9.6 米的平合,平台從主桅底部開始一直伸向艦尾之外,外伸板是傾斜的。這次飛行做了這樣的安排:伊利在軍艦航行時降落,以便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比較容易地控制飛機。他的飛機沒有制動裝置,艦上的降落阻攔裝置也很原始,是由 22 根兩端系有沙袋的攔阻索組成的。
1911 年 1 月 18 日這天,舊金山灣的天氣不好。更糟糕的是,「賓夕法尼亞」號艦長認為該艦所處的水域太小,無法進行機動,於是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對任何飛行員來說,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樣的配合實在是糟糕造項。也許伊利對這種情況下難以克服的危險全然無知,他駕駛飛機飛向「賓夕法尼亞」號,降低高度沖向艦尾。當飛機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然後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沖力和順風,輪架下面的掛鉤只掛住了後 11 根攔阻索,飛機在距平台前端 9 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
尤金·伊利的成功標志著海軍航空兵襁褓階段的開始。不過,當時對此寄以厚望,條件並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嫻熟的表演飛行員,一個專門拍危險鏡頭的雜技演員,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險在艦上降落。僅就這一點而言,美國海軍要有足夠的飛行員和飛機隨時完成飛行任務,尚需有待時日。此外飛機本身還處在早期開發階段,既沒有跟地面進行通訊的設備,也沒有裝備比手榴彈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上述情況,對於人們了解為什麼拋棄能夠在甲板上降落的陸上飛機,轉而研製水上飛機,不無益處。水上飛機是機翼裝有浮筒的專門設計的一種飛機,或者在機輪旁邊裝有氣囊,能夠浮在水面的陸上飛機。象伊利那樣,水上飛機從坡道上起飛,可以在母艦附近水面降落,然後用吊桿吊到甲板上。1911 年 2 月,格倫·柯蒂斯在聖迭戈港進行了這一試驗,軍艦仍然是「賓夕法尼亞」號。
為了繼續進行飛行試驗,美國國會在一個月以後給海軍撥款 2 萬 5 千美元。正如錢伯斯海軍上校所說的那樣,不到一年時間就取得了幾項驚人的進展:從飛機上可以照相;飛機能一氣飛行好幾個小時;中等風浪的情況下可以把飛機吊到艦上。不久,第二名海軍軍官約翰·羅傑斯海軍上尉被送到萊特兄弟那裡受訓。海軍購買了兩架柯蒂斯式 A-1 型飛機和一架萊特式飛機。1911 年 7 月,飛機進行了第一次試飛。
挫折也隨之而來。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幾個月,便在一次事故中喪生了。除了一封感謝信外,對於伊利的飛行,美國海軍沒有給予任何報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會為他支付了 500 美金,這么是個絕妙的諷刺。25 年後美國國會給他追授一枚飛行十字勛章承認了他對美國海軍航空兵事業的貢獻。
1914 年 4 月,當美國和墨西哥再次發生糾紛的時候,美國海軍有 12 架水上飛機。為了顯露新式空中武器,其中 6 架被派到維拉克魯斯進行偵察。它們由「密西西比」號戰列艦搭載,出色地為登陸部隊完成了偵察任務。但一位飛行員在他的飛機水平尾翼帶著一彈孔返回時,新間界竟把這件事報道成「第一次空戰」,這未免有些滑稽。
第一個原始的彈射器,是 1911 年由西奧多·埃利森海軍上尉在紐約哈蒙德港格倫·柯蒂斯工廠里製造的。那隻是一個由 3 根下斜的繩索和一塊砝碼組成的加速器。負責海軍飛行的錢伯斯海軍上校看到這種設計有缺陷,於是不屈不撓地改進自己的彈射裝置。他的裝置使用壓縮空氣,很象一個魚雷發射管,把飛機推出軍艦的甲板。1912 年 6 月,這個裝置造好,安裝在安納波利斯的桑提碼頭上。這一年的 11 月 12 日,埃利森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彈射起飛。此後繼續進行試驗,1915 年 10 月,在「北卡來羅納」號裝甲巡洋艦的後甲板裝了一部彈射器的試驗樣機。1915 年 11 月 5 日,它彈射起飛了一架柯蒂斯 AB-3 式飛機,飛行員亨利· C·馬斯丁海軍少校。1917 年初,「西雅圖」號和「亨廷登」號裝甲巡洋艦上裝上了這樣的彈射器,在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彈射器使被拆掉,原因是它們影響軍艦為船隻護航。
1915 年 11 月 5 日,馬斯丁駕機作首次彈射起飛
1920 年 7 月,美國海軍提出了 3 年內建造 4 艘航空母艦的計劃。一年後,又提出至少要優先建造 3 艘。這一步走得太快了。美國海軍雄心勃勃的計劃,受到國會人為的財政緊張的影響。很難說國會的財力已經枯竭,自從凡爾塞和會以後,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動趨於緩和,國會不願撥出大筆錢重整軍備。海軍部全體委員希望在 1929 年財政年度計劃中,批准建造一艘能搭載 24 架飛機的大型航空母艦。這艘航空母艦的設計,是 1918 年 8 月古多爾(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的設計師)所作的研究方案,艦長 240 米,排水量 22,000 噸。1918 年 10 月,又對這個方案進行了修改,航速 35 節、排水量 24,000 噸,配備 10 門 152 毫米火炮。1919 年 3 月,海軍部全體委員會決定增加 4 門 203 毫米炮和 6 門 152 毫米炮,4 個魚雷發射管,和 4 門 102 毫米高炮。這樣的火力配備表明,它是一艘大型軍艦,可節省修造局修改 34,800 噸戰列巡洋艦原有設計的時間。後來,這幾艘戰列巡洋艦改裝成了 4,3000 噸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設計別出心裁,有兩個島式上層建築,一左一右。艦首和艦尾配有 203 毫米炮。132 毫米炮配置在兩舷舷側,在艦尾飛行甲板端部下面配置雙聯裝 152 毫米炮。每個島式上層建築都有一個象戰列艦那樣的很大的籠式桅。據計算,正常排水量剛剛超過 29,000 噸,航速 35 節,主機功率 14 萬馬力。
可是,國會寸步不讓,拒絕在 1920 年、1921 年財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艦。計劃用於建造普通船隻的經費被壓縮到 1916 年的水平,對於試制耗費錢財的「新玩意兒」,更是無從談起。要做的一切,只是為了進行試驗,同意把一艘大型艦隊煤船「木星」號改裝成航空母艦。該船是 7 年前建造的兩艘煤船之一,排水量 5,500 噸,航速 15 節;它的姊妹船在 1918 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沒。現在,由於艦隊大多數戰列艦已經燒油,或計劃改成燒油,「木星」號成了一個累贅。它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採用汽輪機-電動機動力裝置的大型船隻。1917 年,它曾把第一批海軍飛行員送到英國。
CV 1「蘭利」號
海軍全體委員會不樂於改裝這艘船,把這次改裝僅僅看做權宜之計,總比沒有航空母艦好。不久,它的名字改為「蘭利」號,以紀念先驅塞繆爾·皮爾龐特·蘭利;代號為航空母艦 1 號,或CV 1。「蘭利」號雖說長度不夠(全長只有 150 米),航速也低,但也不無優點:船艙深,可為飛機和修理車間提供寬大的庫房;所需艦員少。1920 年 3 月,它進了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為期兩年的改裝。改裝期間,拆除了上層建築和裝卸吊桿,重新布置艙室,裝了一個長 162.8 米、寬 19.5 米的木質飛行甲板。
「蘭利」號的 6 個大艙全部進行了改裝,首艙改成航空汽油艙,緊靠首艙的兩個大艙改成兩個機庫。兩個機庫總共容納飛機 56 架。在飛行甲板下面,在貫通首尾的軌道上有兩台移動式 3 噸吊車,可以把飛機從機庫用到升降機上,再由升降機提到飛行甲板。這里用「機庫」一詞不太貼切,因為它沒有機庫通常採用的機庫甲板,只有 4 個庫房,飛機得用吊車放到庫里。在兩舷中部,各有一部吊車吊放水上飛機。飛行甲板和庫之間有一片很大的空間,用來進行飛機機務的有關作業。
「蘭利」號最初完工時,有點象日本的「鳳翔」號,在左舷側裝了一個鉸鏈式煙囪,在飛行作業時可以放倒,後來又裝了一煙囪。駕駛台位於飛行甲板右舷艦首下部,兩個伸縮桅在飛行作業時可以放低到同飛行甲板一樣平。雖然這艘軍艦其貌不揚,象一輛蓬馬車,但在 1922 年 3 月服役後,飛行員們都喜歡它。該艦安裝了直通飛行甲板,可載飛機 20 余架,主要用來為戰列艦進行空中掩護和進行海上偵察之用。從此,世界海軍系列中有了航空母艦。
二次大戰初期,美國官方對軸心國軍事力量的增長,依然奉行不介入政策。1938 年 5 月,國會通過了海軍擴建方案。根據這項法案,允許建造 4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但是,美國海軍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艦仍為 2 萬 7 千噸,總噸位限制在 17 萬 5 千噸。美國海軍部全體委員會為了搶時間,決定建造約克城級同型艦,一方面繼續進行新級航空母艦的設計。這艘艦就是「大黃蜂」號,是在「企業」號服役 5 天後批准建造的。它於 1939 年 9 月動工。搶時間建造「大黃蜂」號是明智的,這不僅為對日作戰及時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艦,也使修造局有時間來准備新設計,把航空母艦的建造技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V8 大黃蜂號
美國海軍最終決定建造大型航空母艦。這一決定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比起 30 年代所做的任何其它決定的影響都大。海軍部全體委員會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載機量,還要求速度快,防護性好。結果,新型航空母艦的設計,排水量從 CV9A 的 20,400 噸一下提高到 CVI9E、CVI9F 的 25,000 噸和 26,000 噸。CV9 的最終設計為 27,100 噸。1940 年夏天,國會通過了《艦隊擴大百分之十法案》和《兩洋海軍法案》,廢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個法案批准建造 3 艘 27,100 噸級航空母艦,後一個法案批准追加建造 8 艘。根據這項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成了最終打垮日本的有力武器,雖說它們在兩年之後才竣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的突擊能力是作為襲擊港灣基地中的作戰艦艇而顯示出來的。在太平洋海區,明顯的戰例就是珍珠港事件。1941 年,日本為了鉗制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便取得戰區制海權,保障日本軍隊能爭取時間順利地侵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和荷屬東印度的東部,就決定襲擊珍珠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親自擬定作戰計劃。由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的這支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由 20 艘艦只組成(其中航空母艦 6 艘),有艦載機 360 架,於同年 12 月 7 日檀香山時間 7 時 49 分襲擊了珍珠港。日海軍艦載機分兩個波次對珍珠港進行約兩個小時的轟炸,共擊沉艦艇 8 艘(戰列艦和巡洋艦各 4 艘),擊傷艦艇 11 艘,另外擊沉油船一艘,擊毀各種飛機 464 架。自己僅損失飛機 29 架。由於日本人得到的情報不夠准確,「企業」號和「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沒有在珍珠港遭劫。再者,日本人在作戰計劃中忽略了兩個關鍵打擊目標即工廠和油庫。這樣,美軍受創艦只可以修理,防禦設施可以重建。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航空母艦作戰史上的里程碑。戰列艦部隊已經不存在,不可能採用戰列艦戰術了;唯一選擇的是,採用純粹的航空母艦戰術來進攻日本人。此後,美國海軍盡管沒有正式頒發文件,實際卻已經放棄用戰列艦來作為艦隊主力,改而組編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重視已有相當經驗的海軍航空兵。
在二次大戰中,航空母艦的突擊能力更顯示在航空母艦編隊的相互之間的對抗上。主要戰斗行動都是在雙方航空母艦編隊之間進行的海戰,那就是珊瑚海海戰以及隨後爆發的使太平洋戰局發生轉折的中途島海戰。1942 年 5 月 7-8 日,美日雙方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在澳大利亞東北面的珊瑚海上,進行了僅僅是航空母艦之間的一場海上戰斗。7 日上午,日海軍艦載機在搜索過程中,把美軍的「涅騷」號油船和「西姆斯」號驅逐艦誤認為是包括一艘航空母艦的特混編隊。於是從「瑞鶴」號和「翔鶴」號上立即起飛轟炸機、魚雷機和戰斗機 78 架的全部攻擊兵力。可是,隨後的艦載偵察機的搜索報告證實了最初的情報有誤,但此時要改變攻擊目標已經來不及了。其結果是雖然炸沉了「涅騷」號油船和「西姆斯」號驅逐艦,但卻錯過了對美航空母艦攻擊的戰機。就在上午 11 時許,美方艦載機發現了日近距離掩護編隊中的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於是「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起飛了近百架飛機,他們突破「祥鳳」號的「中島」型殲擊機的攔截,對「祥鳳」號實施了攻擊,頃刻間,使它命中 13 枚炸彈和 8 條魚雷,從艦首到艦尾燃起大火,15 分鍾後就沉沒了。
第 2 天上午,美艦載偵察機中隊於 8 時 22 分在離其航空母艦 190 多海里處發現日本的航空母艦編隊,兩分鍾後,「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截獲到日本偵察機發出的搜索到美方航空母艦編隊的無線電報,日美雙方幾乎是同時偵察到對方。於是歷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海戰開始了。日、美雙方都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各自出動航空母艦上的全部攻擊兵力,日方起飛了魚雷機和轟炸機共 70 架,美方起飛了魚雷機和轟炸機共 67 架,並起飛了 15 架殲擊機進行空中掩護。美艦載機不是在距目標 20 海里的接近路上就是在對方航空母艦上空遭到猛烈的攔截,展開了激烈的空中交手戰。10 時 57 分,「列剋星敦」號對「翔鶴」號進行攻擊,一分鍾後「約克城」號也對其發起攻擊,該艦直接命中 3 枚炸彈而受傷。「瑞鶴」號見美方飛機來勢很猛,就駛入臨近的暴風雨區以擺脫攻擊。另一方面,11 時 20 分,日本魚雷機和轟炸機幾乎是同時地從「列剋星敦」號兩舷進行攻擊。「列剋星敦」號中了 5 枚炸彈,左航又中了兩條魚雷,3 顆近彈所掀起的水柱淹沒了飛行甲板,整個攻擊只持續了 9 分鍾。艦上損管隊很快撲滅了火源,並抽掉水櫃中的水,以消除魚雷爆炸所產生的產傾斜,使該艦又可全速航行。正當艦上回收飛機,進行加油、補充彈葯,准備再戰之際,於 12 時 47 分「列剋星敦」號艦底突然發生劇烈爆炸,飛行甲板的升降口隨即冒出濃煙。這是航空油艙被魚雷擊中後,艙內的汽油流進鄰近艙室,汽油揮發逐漸聚集在一起而引發劇烈爆炸,最後於傍晚時沉沒。在「列剋星敦」號遭到攻擊的同時,「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也受到日本魚雷和轟炸機的攻擊,但該艦順利地規避了魚雷,只中了一顆重磅炸彈。炸彈穿透飛行甲板,在下面的儲藏室內爆炸了,除有 37 人死亡外,沒有造成其它損傷。第一波飛機攻擊後,雙方航空母艦都後撤,脫離接觸。當日方再想進行第二波攻擊擴大戰果時,但為時已晚而失去戰機。
列剋星敦號的最後一幕
珊瑚海海戰中,日方總共損失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驅逐艦一股和 3 艘小艇,航空母艦」翔鶴」號受傷;未能實現侵佔莫爾茲比港,使其從海上擴大南部佔領區的企圖受挫;美方損失總計有: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油船「涅騷」號和驅逐艦「西姆斯」號沉沒,航空母艦「約克城」號受傷。「約克城」號返
回珍珠港後,經過兩晝夜的搶修,就又能出海執行戰斗任務了。珊瑚海海戰標志郎本海軍航空兵作戰達到了頂峰,這是日本人在整整 5 個月以前偷襲珍珠港開始的一連串勝利中的最後一次勝利。而美軍則在戰略上取得了重大勝利。
中途島海戰是繼珊瑚海戰役後,日、美雙方航空母艦進行的一次大決戰。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的頭 5 個月里,日軍奪取了馬來亞、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主要島嶼、新幾內亞的一部、新不列顛和索羅門群島以及香港等地。至此日本為了奪取油源和橡膠等豐富的戰略自然資源的第一階段的戰略行動就告完成。但是,山本海軍大將以及整個日本海軍都認為,他們的首要使命是殲滅美國的航空母艦。山本認為,中途島這個彈丸之地是整個作戰計劃的關鍵。日本人一旦控制了中途島,就等於在以珍珠港為頂點,以美國西海岸為底邊的美國防禦三角區上插進一個楔子。山本認為,這一行動肯定會誘使美國人出擊,來保衛中途島。迄今為止,雖然美國航空母艦取得的戰果甚微,但很明顯,如果不幹掉他們,接踵而來的只能是災難。
進攻中途島的日海軍聯合艦隊由山本海軍大將指揮,轄有三個艦隊、一個進擊部隊和兩個駐島部隊。主力部隊由山本親自指揮,進擊部隊(4 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部隊)由南雲中將指揮,入侵部隊由近藤中將指揮,北方部隊由細川中將指揮。駐島部隊中有挺進部隊。另有岸基航空部隊,在威克島駐有戰斗機 36 架、轟炸機 10 架和飛艇 6 架;在誇賈林島駐有戰斗機和魚雷機各 72 架。美軍由於獲得日軍的電報密碼,早已得知日軍的企圖。防守中途島的部隊統由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轄有兩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和一個駐島部隊。第 16 特混艦隊由斯普魯思斯海軍少將指揮,第 17 特混艦隊由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這兩支特混艦隊在海上統一行動時,則由弗萊徹負責指揮。另有潛艇 25 艘在中途島西面的海上通路上布好了陣位。從雙方參戰的兵力來看,日軍校比美軍擁有絕對的優勢。
1942 年 5 月 26 日到 29 日,日海軍聯合艦隊兵分三路從本洲北部的大湊港、本洲廣島灣的柱島錨地和塞班島。關島出發。赴中途島的戰斗部隊大都從技島錨地出航,艦艇行動非常隱蔽,無線電保持靜默,以企圖在戰術上能夠做到出其不意,使美方艦隊待中途島遭到襲擊後才能做出反映,從而達到吸引美太平洋艦隊駛出珍珠港後,逼其在不利的情況下進行決戰,而一舉將其摧毀。
6 月 3 日 8 時,日本主力部隊航行到中途島西北約 900 海里處,主力部隊中的警衛部隊離開主力部隊向阿留申群島方向行駛,以掩護進攻該島的戰斗。9 時,由田中少將指揮的 12 艘兩棲登陸部隊的運輸艦及其護衛艦艇已前出到中途島西南 500 海里處,即被美海軍巡邏機發現。6 月 4 日晨,日海軍進擊部隊就要向中途島進行空襲時,南雲中將與其參謀人員還不知道他們的運輸艦群已於昨日被美軍發現並遭到了攻擊。4 時 30 分,從進擊部隊的 4 艘航空母艦上共同組成的第一攻擊波共 108 架飛機開始起飛,15 分鍾後就起飛完畢。在 6 時 45 分距中途島不到 30 海里處,遭到美
方飛機攔截,第一攻擊波飛機起飛後,4 艘航空母艦上緊接著都忙於准備第二攻擊波的飛機,以便用來進攻美特混編隊。由於中途島上的飛機都已升空,地面部隊也都處於臨戰狀態,使日方空襲未能見效。第一攻擊波便在返航之際發出電報,除報告情況外,並建議有必要進行第二次攻擊。7 時 15 分,南雲見到電報後,就下令第二攻擊被准備向中途島攻擊。這樣,「赤誠」號和「加賀」號上魚雷機就得卸去魚雷改裝炸彈。於是,已經在甲板上的魚雷機又被回收到機庫。正當人們緊張地進行卸魚雷裝炸彈之際,進擊部隊的搜索機在中途島方位 10º 距離 240 海里處,發現美方 10 艘軍艦,航向 150º,航速 20 節,此時是 7 時 28 分。在 8 時 20 分搜索機又進一步查明該編隊中有一艘航空母艦,雙方距離約為 200 海里。這時進擊部隊中擔任掩護第二攻擊波的戰斗機隨即升空,以加強其空中的戰斗巡邏。8 時 30 分第一攻擊波飛機返回,准備著艦。而早已准備就緒停在「飛龍」號和「蒼龍」號飛行甲板上的 36 架轟炸機還處於待命出擊的狀態,不便著艦。此時南雲命令先收回飛機核准備好後再出擊。當各航空母艦都在整理甲板准備收回飛機之際,在「赤城」號和「加賀」號上已經很疲乏的地勤人員又把魚雷機回收到機庫去;到 9 時 18 分才將第一攻擊波和第二攻擊波的戰斗機全部收回。最後確定在 10 時 30 分起飛 102 架飛機,對美特混艦隊進行攻擊。另一方面。8 時 30 分,美特混艦隊中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大黃蜂」號和「約克城」號先後派出飛機攻擊日本進擊部隊。此時雙方距離 200 海里,超過魚雷機的作戰半徑,但美特混艦隊為了爭取主動,仍冒險採取超遠距離的長途奔襲。當「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的艦載機到達指定陣位時,海面上發現不了任何目標,於是各飛行中隊就各自分散搜索,但大多數飛機由於沒有搜索到目標只好返航。「大黃蜂」號上的第 8 魚雷機中隊的 15 架飛機,在 9 時 20 分搜索到日方的 4 艘航空母艦。此時,他們已無法獲得戰斗機的掩護和轟炸機的配合,只好單獨向「赤誠」號發起攻擊,但在接近路上遭到日方近 50 架飛機的攔截,結果全部被擊毀。10 分鍾後,「企業」號的第 6 魚雷機中隊的 14 架飛機,接著「約克城」號的第 3 魚雷機中隊的 12 架飛機都發現了目標。各自發起攻擊,但都遭到日機的攔截,只有第 3 中隊的 5 架魚雷機最後向「飛龍」號投擲了魚雷,但無一命中。兩個中隊只有 8 架飛機返回。就在 10 時 24 分,日方 4 艘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都已發動引擎,艦只轉向頂風,就在起飛攻擊的關鍵時刻,「企業」號和「約克城」號的轟炸機中隊到達目標上空。這兩個中隊完全出於偶然,各自選定不同的目標進行俯沖攻擊,他們從 5,000 多米的高空幾乎垂直地俯沖到 700 多米處進行投彈,沒有遇到日方飛機的攔截。此時,日方戰斗機仍在低空准備攔截對方的魚雷機。結果「約克城」號的兩枚炸彈命中「赤城」號, 「企業」號飛機的 4 枚炸彈命中「加貿」號,另外 3 枚炸彈命中「蒼龍」號,3 艘艦都爆炸起火,並引起附近飛機、炸彈、油箱等的連鎖爆炸。最後,這 3 艘航空母艦都先後沉沒了。
現在,日海軍進擊部隊只剩下一艘「飛龍」號航空母艦,他於 10 時 40 分起飛轟炸機 18 架在 6 架戰斗機的掩護下發起攻擊。飛行途中,他們發現返航的美方艦載機就尾隨飛行,但在接近路上遭到對方戰斗機的攔截,最後只剩下 8 架轟炸機於 12 時許向 「約克城」號俯沖投彈,該艦命中 3 枚炸彈,經過損管,於 14 時許又可以以 19 節航速繼續航行。12 時 50 分,「飛龍」號又起飛 10 架魚雷機,在 6 架戰斗機的掩護下飛向目標,在接近路上同樣遭到美方戰斗
Ⅷ 簡述航母發展史
美國的蘭利號和英國的百眼巨人號是世界上最早的兩艘航空母艦。日本的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而非有其它艦種改裝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