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的基金會分為哪幾種應該如何注冊呢
美國非盈利性機構大致分為三大類:公益慈善機構(PublicCharity),私有基金會(PrivateFoundation)和私有管理基金會(PrivateOperatingFoundation)。在美國成立非營利公司和成立一般公司沒有其他區別,注冊流程也很簡單。
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公司法,所以非營利組織都是分別在各州登記注冊,非營利組織一般歸到非股份公司這個大類之下,申報時需要填寫SCC 819表。該表很簡單,只有一頁,六項內容,主要就是機構名稱,注冊法人和公司負責人的姓名和地址,同時要附一份機構章程,以及繳納注冊費。既沒有資金要求,也不管你有多少成員。非營利公司是無股本的有限公司。
四、注冊美國基金會(協會)需要的資料:
1、美國基金(協會)名稱(英文);
2、董事股東的身份證或護照掃描件;
3、組織宗旨,成立目的。
五、非營利組織注冊步驟:
首先向所在州遞交成立非營利組織的申請。
許多州要求非營利組織至少要有三個董事。但是,也有的州僅要求一個董事組織者。這些州有加州、科羅拉多、德拉瓦、愛達華、密西西比州等。其中科羅拉多州注冊比較容易,且費用便宜。
六、注意事項:
1、你的組織章程最好要有符合免稅的條文。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和成立一個營利公司過程很相似。
2、非營利組織必須遵守公司章程程序,舉行年度大會,接受公司章程。但是,公司成立後,要向聯邦和州有關部 門申請獲准免稅,因為免稅的批准並非隨著公司的成立自動授予的。
3、為了符合稅法第 501(c)(3) 條款,非營利組織必須是為了宗教、慈善、教育、文學和科學或者其它公眾利益的目的。
② 美國哪些州可以成立基金會呢
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加州可以成立基金會。注冊美國基金會(協會)需要的資料:
1、美國基金(協會)名稱(英文);
2、董事股東的身份證或護照掃描件;
3、組織宗旨,成立目的。
這些資料准備好就可以申請注冊美國基金會了噢,美國分好多州,不同的州時間也不一樣,基本上注冊時間10-25個工作日 左右
③ 國際援華委員會在二戰時期是個什麼組織
國際援華委員會實為美國援華聯合會的錯誤翻譯。
美國援華聯合會(United China Relief)是美國《時代》雜志創辦人亨利·魯斯(Henry R Luce)於1941年2月成立,整合美國民間支持中國抵抗日本侵華戰爭的組織,去向各地的美國人民宣揚中 國人民是怎樣進行抗日戰爭的,在次年即募得美金七百萬元援華。該會的團體會員有:美國公誼服務會、中國戰災難童委員會、美國醫葯援華會、中華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美國援華會、美國對華急救委員會、美國教會對華救濟會、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美國委員會等。美國援華聯合會的建立,是為了統一美國各地援華募捐活動和統一提供援華經費。該會章程規定,其救濟對象「純為中國人民,絕無黨派和宗教之分」。會址設在紐約市,各州設有地方勸募委員會。美國援華聯合會於1942年在重慶設立駐華辦事處,接受中國各方面有關救濟事宜的申請和初審。抗日戰爭勝利後,駐華辦事處由重慶遷至上海。
1943年6月,美國建立了全國戰時救濟基金會,美國援華聯合會加入了這個全國性組織。從此,該會不再組織勸募活動,它的經費來源主要靠全國戰時救濟基金會的撥款。 美國援華聯合會對華援助分醫葯、災民救助、教育、兒童福利等4個方面。從1941年到1946年8月底,保盟通過美國援華會共得到美國援華聯合會的撥款為:1588286.01美元,439386188.20元法幣。
④ 有人了解美國NAC國際基金會嗎是不是真的
是ANC吧,一個在美囯注冊的民間慈善團體.遵循國際上通用慈善資金商業投資程序。美國地方司法部.中國國家安全部雙向監管,全員義工。不宣傳.不參政.無擔保.無抵押。
⑤ 美國華人基金會騙局嗎
美國華人基金會沒聽說過,覺得應該是騙局。
⑥ 美國如何對待公益基金
一般的公益基金美國沒有什麼管理。 你愛怎麼用怎麼用。 四川大地震的時候老中不是還弄了個清華留學生公益基金么(Silicon Valley Tsinghua Network)。 基本上收的募捐都直接打給國內的紅十字會了。
美國對公益基金的管理主要是稅務審計。 就是你每年保稅的時候IRS會自己核查你的賬單。 看你是不是打著公益的旗號胡來。 否則的話, 沒有什麼管理。還是比較自由的。
另外美國對公益基金的支持主要是給免稅。就是說我捐獻給公益基金的捐獻可以是我的稅前收入。 而且一般的大公司都有公益基金的匹配這個企業倫理。 就是員工向公益基金捐款, 企業會捐同樣的數目。 比如四川地震, 我給清華海外公益基金捐獻了1000美元。 我把收據給我們公司, 我們公司會再給清華留學生基金捐1000美元, 所以最後有2000美元到中國紅十字。當然公司匹配是很慢地。 等公司錢到帳, 地震都過去6個月了。
公司也可以拿這筆開銷抵稅。
你要願意你也可以在美國開個公益基金。 只要你把稅報清楚了就可以。
⑦ 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成立與發展
美國建國初期雖有一定的科學研究,但從事科學的人員較少,而且在地域上很分散。當時的先進科技主要來自歐洲。1848年,美國科促會成立,這標志著美國出現了一個國家級的科學團體。科促會的前身是成立於1840年的美國地質學家協會,該協會於1842年更名為美國地質學家和自然學家協會。這家協會的成員於1848年達成一項一致意見,終止地質學家和自然學家協會的活動,在其基礎上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即美國科促會。這是美國旨在從國家層面提升科學和工程學發展的第一家永久性組織,代表各個學科和門類。參加科促會會議的代表多是科學界的名人,報界對這些會議報道也很多,有時還出版會議文集,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科促會成立後的150年間,其自身的發展也見證了美國科學的發展。
現在科促會許多廣為人知的活動始自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一些項目。在某些基金會和聯邦政府的支持下,科促會發起了許多開拓性項目,包括提高少數群體對科學的參與,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科學進步,探索科學、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分析、評估並跟蹤聯邦研發投入,以及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到國會和聯邦行政機構工作等。科促會還致力於推動學術交流、科學教育以及科技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並向美國政府積極提供科技政策咨詢。歷史上,美國政府許多科技政策的出台都事先經過該會的充分論證和咨詢。其「2061計劃」更是承擔了改革美國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科學教育這一艱巨任務。
科促會是一個向所有公眾開放的組織,現有262個下屬學會並擁有12萬個人和集體會員,服務於1000萬以上的科學家。除了組織其成員的活動,還出版知名學術刊物《科學》雜志、科學快報及圖書,並牽頭開展一些旨在提高全球范圍科學素養的項目。其《科學》雜志是世界上經同行評議的綜合類科學雜志中發行量最大的期刊,讀者數目估計在100萬左右。 在科學與政策項目下的有關建制及開展的活動有:
·科技與國會中心:成立於1994年7月,目的是就現行的科技問題向國會提供及時而客觀的信息,同時幫助科學與工程界理解國會的工作並學習如何做國會的工作;
·關於科學、道德和宗教的對話;
·研發預算分析:科促會每年都就聯邦研發預算作出詳盡分析並向社會公布其分析結果;
·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資助:這一資助的宗旨在於建立並扶植政府決策者和科學家之間的關系,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改進公共政策的制定,以促成並支持那些對國家和全球有益的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執行;
·科學自由、責任與法律:這一項目的重點在於開展與科學研究及科技進步有關的道德、法律及社會問題的研究;
·研究方面的競爭力;
·科學與人權;
·科技與安全政策中心:旨在鼓勵科學與公共政策的結合,以促進國家和國際安全。· 在國際項目下的建制及活動有:
(1)可持續發展:科促會建有科學、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中心,目標有三:
·開展國際科學合作;
·能力建設與科研隊伍的培養;
·促進可持續發展。
(2)國際項目聯合體:這是一個廣泛的、多學科的科學與工程學協會的網路,是在國際上比較活躍的這類協會的聯合體。
(3)女科學家的合作:國際女科學家合作項目是科促會與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共同發起的項目,目的是增加女科學家對國際科學項目的參與。這一計劃鼓勵美國的女科學家與其中歐、東歐、西歐、獨聯體國家、近東、中東、非洲、美洲、亞洲與太平洋國家的同事共同設計新的合作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完整的項目建議,並向國家科學基金會申請資助。
(4)科學家與工程師研究資助。
(5)研究方面的競爭力。
(6)科學與人權。 1985年,美國科促會針對美國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並開始實施「2061計劃」,以期到21世紀中葉使全體美國公民的科學素養能夠適應美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這是一項長期計劃,目的是全面提高美國公民對科學、數學和技術的素養。其內容不僅涉及到科學和技術的原理,而且包含有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科學發展史、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2061計劃」的主報告是《為全體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這個報告同時也是該計劃的綱領性文件。「2061計劃」設有一個由科學家、數學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小組,由這個小組來確定對下一代而言,在科學、數學和技術方面應了解哪些東西以及可以做些什麼工作。該小組對5個獨立的科學技術領域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改革目標,這5個領域是:物理和信息科學以及工程學;生物與保健科學:社會和行為科學;數學;技術。小組的建議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並被納入《為全體美國人的科學》這一報告。
⑧ 美國的醫保支付機制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到底有多糟糕?看看中國的醫保體系就知道了。因為國內醫改的最初藍本就是照搬美國那一套。拍《華氏九一一》的那位導演在去年推出了另一紀錄片《sicko》,痛罵了美國醫療體制的痼疾,一經推出,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電影結尾,一個患病前算的上中產的美國老太太啜泣著說,她奮鬥了一輩子都沒能付的起看病的錢,而在古巴,這些可都是免費的。在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是一大「頑症」,已經成為近年來美國民間指責最多的問題。主要問題是醫療費用太高,而且連年飛漲,導致個人醫保負擔越來越重。同時,政府投入越來越多,效果卻不成正比。在布希政府的推動下,美國國會將於下月起討論醫保制度改革問題。醫保改革與移民改革,將成為今年美國國內改革的兩大熱點。馬薩諸塞通過全民醫保法案最近,美國馬薩諸塞州議會以幾乎全票通過一項醫保制度改革的法案,成為美國第一個試圖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州。這一法案強制性地要求僱主和雇員雙方為購買醫保承擔各自的責任:雇員人數超過10人的僱主如果不為所有員工提供醫療保險,將接受每年每個員工295美元的罰款;有能力購買卻沒有購買醫保的居民自2007年1月1日起將面臨稅務懲罰;同時政府將提供補貼,為低收入居民購買醫療保險。馬薩諸塞州議員表示,這一法案實施後,預計到2009年,州內現有的50萬沒有醫保的居民,95%以上都將擁有醫保。這一法案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與大多數西方國家不同,美國沒有一個全民醫療保險體制,二戰以後的幾任總統,從杜魯門、約翰遜到尼克松、柯林頓,都曾試圖建立某種全民醫保體制,但都以失敗告終。美國國內評論對馬薩諸塞州的這一法案見仁見智,意見不一。支持者認為,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沒有醫保,這一法案是解決醫保問題的首次大膽嘗試;反對者認為,強迫個人購買某種保險產品,違背個人選擇和自由經濟原則,可能導致政府權力過度擴張。記者曾經和一位在美國地方政府福利部門工作的官員交談,連他也承認,美國的醫保制度越來越差。他說,20年前,任何人看病或買醫療保險都不用花自己的錢,這20年來一項改革接著一項改革,個人的醫保負擔越來越重。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的僱主越來越不願意為員工買醫療保險,自2001年以來,美國雇員承擔的醫保費用的份額增長驚人:家庭醫保,雇員承擔份額增長了58%;個人醫保,雇員承擔份額增長了63%。現在只有61.9%的人享有僱主提供的醫保,而在1987年為71%。據估計還有4600萬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醫療費用太高帶動保費暴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孟英英博士長期從事公共衛生政策研究,她向記者介紹了美國醫保制度改革的背景。美國的醫保制度建立在市場化、私有化的基礎上,政府在這一體制中只是一個買家,向私有的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機構購買服務,政府本身對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的干預能力有限。在這方面,美國與加拿大情況不同。加拿大建立了全民的福利醫保體制,政府掌握巨大的市場資源,因此可以強有力地與保險公司、醫院和葯廠談判,壓低價格。而美國政府只掌握兩個社會福利性質的醫保計劃,一是為老年人提供的「醫療照顧計劃」,二是為低收入或失業人士提供的「醫療救助計劃」。這兩個計劃涉及人數有限,限制了政府的談判能力。同時,受政治文化影響,在美國要建立全民醫保體制很難。任何一種全民醫保體制都會限制個人的選擇權,在美國這個崇尚個人選擇的社會里,要想讓部分公民犧牲一點自由會引起很大的社會反彈。要想不犧牲任何人的選擇權,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目前這種市場化、私有化的機制。但這套機制現在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失靈情況,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投入的錢越來越多,收到的效果卻不成正比。美國每年的醫療費用在發達國家中居於前列,近年來更是增長迅速。根據美國「公眾福利基金會」今年3月的調查,從1993年到2003年,美國的醫療開支從9000億美元增長到17000億美元,人均開支從每年3354美元增長到5670美元。這兩項指標在西方國家都算是高的,但醫療服務的質量卻並不是最高。根據對德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六國醫療機構的綜合對比,美國醫療服務的總體質量位居最後。造成這一情況的關鍵問題是醫療費用太高,而且連年飛漲,帶動醫療保險的保費也連年暴漲。葯價缺乏制約福利覆蓋有限那麼,政府為什麼不採取行動遏制醫療費用暴漲的趨勢呢?醫療費用漲價的理由是醫療技術、設備不斷更新和新葯不斷面世,特別是葯費,增長尤為顯著。美國醫療費用的價格主要是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制衡的結果,但缺少對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的制約。醫院並沒有多收錢,多收錢的是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保險公司與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之間沒有直接的經濟關系,不能通過談判壓制這部分漲價的因素。而政府作為向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購買服務的買家,對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也沒有直接干預的經濟杠桿。而葯廠和醫療設備公司是美國兩黨政治中最大的資金捐助者,擁有強大的院外活動能力,任何壓制價格的舉動勢必遇到難以想像的阻力。這就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公司出產的葯,在美國賣很貴,在加拿大賣卻被加拿大政府壓得很低。所以有無數美國人涌到加拿大買葯。費用問題之外,醫療保險的覆蓋率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孟英英博士解釋說,由於美國沒有全民醫保,整個體系建立在市場化、私有化基礎上,造成醫保體系分割、無序的特點。政府和企業的福利覆蓋不了所有人,相當一部分人處在三不管的尷尬中。曾在上海市衛生局工作過的孟英英博士認為,美國的醫保制度走市場化道路,缺乏社會統籌,的確造成了一定的問題;但這種制度也有優勢,即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在市場機制下互相牽制,保險公司要控制費用,同時要保證服務質量,醫療機構要爭取客源,同時要提供良好服務。最理想的醫保制度是市場化和社會統籌的有機結合,但這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改革各行其是難以觸及根本布希總統的改革方法還是自由市場、私有化的思路。他最近提出的「個人健康賬戶」計劃的核心是,個人將稅前工資的一部分存入免稅的「個人健康賬戶」,這一賬戶可以每年遞轉,個人用這個賬戶的錢支付醫療費用,同時購買一種「高抵扣」的保險計劃。「高抵扣」是指,只有當醫療費用達到相當高的金額時,保險公司才支付醫療費用,當然,保費會相當便宜。這一計劃的好處是個人花錢看病時會更加謹慎,同時由於對所有人提供了同等的減稅政策,一部分不買醫療保險的人會加入這一計劃,無醫保問題有望部分解決。但缺點是,它有利於年輕的、健康狀況較好、收入較穩定的人群,對經常要看病的人來說,這一計劃得不償失,而低收入的人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存入「個人健康賬戶」。所以批評者說,這一計劃造成的後果是,健康的人都加入了「個人健康賬戶」計劃,剩下年老多病和低收入的人留在政府福利體系中,政府醫療賬戶的收入減少,支出卻更多,福利體系的崩潰將更快。美國許多州紛紛考慮繞開聯邦,單獨行動。馬薩諸塞州的改革方案是最早出台的一個,馬里蘭州等20多個州考慮立法強制大企業為員工買保險,堪薩斯、緬因、明尼蘇達等州想設計一種方案讓小企業為員工買保險,佛羅里達州去年開始將醫療福利變成現金發放到個人手中,南卡羅萊納州想把「醫療補助計劃」私有化。可以看出,美國目前醫保改革的方向,從聯邦的層次上,是進一步市場化、私有化,從地方政府的層次上,是各行其是,這勢必加深美國醫保體制分割化的趨勢。而且所有的改革都沒有觸及最根本的問題,即平抑葯價、控制醫療費用的問題,因此很難期望能夠完全解決現存的問題。本報駐美記者徐逸鵬相關鏈接醫保制度問題多《洛杉磯時報》4月3日刊載特別報道,舉例說明了一部分美國人因為醫保問題而面臨的種種困境:有的人要離婚,但為了付醫保費,十多年不能辦離婚手續;有的人奮斗一生,從貧困階層進入中產階層,一場大病又跌回貧困階層,只能靠政府的福利醫保生活;有的人從墨西哥移民來美,工作了20多年,仍然付不起美國的家庭醫保,只能買墨西哥的醫保,看病還得回墨西哥。政府醫保陷困境醫療費用增長使政府難以支持,美國政府的兩個醫保計劃都面臨財政危機。「醫療照顧計劃」主要針對退休人士,2011年後,「嬰兒潮」出生的一批人將逐步退休,會給該計劃帶來很大壓力。加之今年1月,布希總統作為政績工程,推出為退休人士購買處方葯保險計劃。預測說,到2013年,光處方葯計劃一項就將耗資5580億美元,屆時,「醫療照顧計劃」的賬戶可能破產。「醫療救助計劃」是針對低收入和失業人群進行醫療補助的,近3年來救助人數增加了800多萬。美國財政部每年的外債,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填補該計劃的缺口。此外,美國政府還要負擔所有公立醫院的急診費用。美國法律規定,所有公立醫院遇到急診病人,不管病人有沒有保險,甚至不管他是不是美國合法居民,必須無條件立即救治,醫療費用最後都掛在政府賬單上。每年這筆開銷也很厲害,幾年前,美國公立醫院系統不得不大幅壓縮,關閉了幾十家醫院,裁員上萬人。「管理醫療計劃」面對各種矛盾,美國保險業也在不斷改革,但它所能做的只是與醫療機構談判,共同降低費用。比如「管理醫療計劃」,由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訂立承包性質的合約,醫療機構承包一定人數的醫療服務,保險公司按人數每月支付固定費用,而不管這些人有沒有看病、看多大的病。這樣能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也使醫療機構更注重疾病預防。這一計劃現在越來越普及,但解決不了醫療費用增長的根本問題。美國醫療費用連年高漲,治病越來越貴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⑨ 計劃生育的目的是什麼據說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
簡單的說是控制人口,宏觀來說就是為了我們的後代,微觀的看計劃生育是畢走的路,畢竟世界不會再大,人達到容納量就應該控制
⑩ 美國ANC國際基金會 是一個公益性基金會 我現在接觸到了這個人 他們說可在國內投資巨額的基金
美國ANC國際基金會 是一個公益性基金會 我現在接觸到了這個人 他們說可在國內投資巨額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