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近現代名人
中國近代名人有蔡元培,魯迅,康有為,梁啟超等等。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貳』 卓如醫療慈善救助基金會是合法的嗎
基金會是受上級主管部門監管且每年要接受審計的,肯定會合理合法合規的執行每項工作。基金會均將按照撥款條例和程序,遵循基金會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規按時、按質、按量撥付善款。同時基金會也會嚴格審核執行救助單位所提交的每筆救助清單,確保善款的使用。
『叄』 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不少於10個
嶄露頭角、出類拔萃、名列前茅、一鳴驚人、鶴立雞群、威風凜凜、彪形大漢、五大三粗、頂天立地、一表人才。
一、嶄露頭角
白話釋義:比喻突出地顯露出才能和本領(多指青少年)。
朝代:唐
作者:韓愈
出處:·《昌黎集·卷三十二·柳子厚墓誌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
翻譯:雖然少年;已經從成年人;能夠考中進士;特別高峻看到頭角
二、出類拔萃
白話釋義:指超出一般(多用於形容品德、才能)。出:超越。拔:超出。萃(cuì):草叢生的
樣子,比喻成群的人或物。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翻譯:聖人之於民;也一樣;出於其類;超出了其聚集
三、名列前茅
白話釋義:指名次列在前面。古代行軍時持茅(當作旗)的走在前面的叫前茅
朝代:東周魯國
作者:左丘明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
翻譯:前茅已毫無憂慮
四、一鳴驚人
白話釋義:意思是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朝代:西漢
作者:史學家司馬遷
出處:《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翻譯: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
五、鶴立雞群
白話釋義:形容一個人的儀表或本領出眾。
朝代:南朝·宋
作者:劉義慶
出處:·《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嵇紹)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翻譯:有人對王戎說:「嵇延祖(嵇紹)突出如野鶴的在雞群
六、威風凜凜
白話釋義:威嚴可畏、有氣勢的樣子。
朝代:元
作者:費唐臣
出處:·《貶黃州》:「見如今御台威風凜凜;怎敢向翰林院文質彬彬。」
翻譯:看到像現在御台威風凜凜;竟敢向翰林院文化融會貫通。
七、彪形大漢
白話釋義:彪:小老虎,比喻軀干壯大;漢:男子。身材高大、結實的男子。
朝代:清
作者:·吳趼人
出處:《痛史》第九回:「二人都是彪形大漢;濃眉廣顙;燕頜虎腮。」
翻譯:兩人都是身材高大、結實的男子。濃眉毛寬額頭;燕的下巴虎的腮幫
八、五大三粗
白話釋義:形容人身體高大粗壯;魁梧:這個~的青年人,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
朝代:近代
作者:梁斌
出處:《播火記》:「猛回頭,身後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仔細一看是大貴。」
九、頂天立地
白話釋義:頭頂著天,腳踏著地。形容形象雄偉高大,氣概非凡。
朝代:宋
作者:·釋普濟
出處:《五燈會元·道場無庵法全禪師》:「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
翻譯:你們所有人;個個頭頂著天,腳踏著地。
十、一表人才
白話釋義:形容人相貌英俊,風度瀟灑。
朝代:元
作者:關漢卿
出處:·《望江亭》:「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去?」
翻譯:夫人,放著你這一代表人物;哪怕沒有符合你心意的的男人。嫁給一個試試吧
『肆』 現代! 3個 名人生平! 急急急急 急急急急!!300字左右 越快分越多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在將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三十九萬字之多,這體現了多麼驚人的勤奮和才華啊!
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礎。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後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後轉文學院學哲學。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唯心主義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一生服膺。1917年畢業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回國。
[1]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逾兩年;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後台。從1920年至1933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並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寄居美國,致力於《水經注》的考證等工作。後去返回復興基地。1954年,任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7年,出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台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
胡適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長等職。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建樹。就對孔子和儒學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胡適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把孔子和儒學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用「平等的眼光」與諸子進行比較研究,破除了儒學「獨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開創性的影響。以後又發表長篇論文《說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靠他們的禮教知識為衣食之端,他們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禮,穿的是殷衣冠」;周滅殷後,「他們負背著保存故國文化的遺風」,「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帶的文縐縐的樣子,還指亡國遺民忍辱負重的柔道和生觀」;孔子是殷民族「懸記」而生的「救世主」,「他從一個亡國民族的教士階級,變到調和三代文化的師儒」,孔子的最大貢獻在於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擴大到到「仁以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創造者,而是儒學的中興者。孔子的學說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強調教育和仁政,並以此來影響整個社會。胡適「大膽假說」的觀點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他的論證不夠充分,不過他假設「儒」在殷時代就有了被後來的甲骨文研究判為事實。
胡適並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學,他認為「孔教不能適應時勢需要」,「現在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夢」(《新思潮的意義》)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結果,是大家接受一個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結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開倒車是不會成功的。」(《寫在孔子誕辰之後》)對儒家強調的「三綱五常」持批判態度,說:「三綱五論」的話,古人認為是真理,因為這種話在古時宗法社會很有點用處。但現在時勢變了,國體變了……古時的天經地義現在變成廢話了。(實驗主義》)
胡適著作很多,又經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胡適自傳》等。多部作品廣為流傳。
父親是胡傳,字鐵花,官至台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母親馮順弟。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通過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考試,同年夏天回國。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分別叫「沫水」和「若水」);、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
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敗後,拒絕蔣介石的殷切拉攏,寫下《試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後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
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絕了這個頭銜。
新中國成立後,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伍』 清華大學走出過哪些非科研領域的知名人物
錢鍾書 先生
錢鍾書,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獲文學學士,是一位知名作家及文學研究家。1938年,錢鍾書著有《談藝錄》,此書叵受好評,獲得廣大回響,就連文史家曹聚仁都曾說過"讀了《談藝錄》,才算懂得一點舊詩詞",另外,錢鍾書生也曾擔任《毛澤東選集》1-3卷英譯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