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諦閑的民國經歷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駐錫上海留雲寺,在寺內組織「佛學研究社」,自任主講,先後講《圓覺經》、《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等。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受寧波當局之請,出任四明山觀宗寺住持。他受任之後,仰體四明大師遺志,立志恢復祖庭。他募集巨金,重建大殿、天王殿、念佛堂、禪堂、藏經閣等,重為佛像裝金,重訂規約,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改觀宗寺名為「觀宗講寺」,數年之間,使觀宗寺成為東南一大名剎。
在接主觀宗寺之後,他成立了「觀宗學社」,自任主講,專攻天台教觀。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應北京名流居士的邀請,北上在京中講《楞嚴經》,京中善信,踴躍赴會,使他道譽遠播。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京中復設講經會,由徐蔚如居士南下禮請,他乃再到京中講《圓覺經》,由蔣維喬、黃少希從旁記錄,講經歷兩月始畢,成《圓覺經講義》數十萬言。離京之際,葉恭綽、蒯若木兩居士各致贈二千銀元,其他信眾亦有饋贈。諦閑即以此款,擴充觀宗學社為正式僧教育機構,是時入學僧侶,有仁山、妙柔、倓虛、靜權、寶靜、妙真、可端、常惺、顯蔭、持松等,後來這些人分燈於大江南北,各為天台重要法匠。
到了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諦閑把觀宗學社改組為《弘法研究社》,由座下弟子寶靜協助社務。寶靜學識淵博,辯才無礙,講經授課,亦深受學僧歡迎,由是入學者增多,研究社乃擴大規模,增加預料,培養了大批的佛學人才。同時,研究社發行「弘法月刊」,弘揚天台教義。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諦閑的門人倓虛,在東北哈爾濱創建極樂寺,就寺傳戒,請諦師為得戒和尚。時,他已七十二歲高齡,不辭辛勞,遠赴東北。四眾聞風而來者人數極眾,盛況空前。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他又應上海玉佛寺的禮請,開講《楞嚴經》。自春至夏,歷時四閱月講畢,其間從未請人代座,每次登座二、三小時,從無倦態。
上海講經圓滿,返回寧波觀宗寺,自感體力衰退,即電促時在雲南弘法的弟子寶靜返回寧波,為寶靜傳法授記,授為天台宗四十四代祖。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九日(陽歷七月三日),安詳坐逝。臨終前書偈曰∶
「我經念佛,凈土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旃。」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五年。
諦師一生講經說法四十餘年,歲無虛日。他先後修繕或重建的寺院,計有天台山的萬年寺、永嘉的頭陀寺、紹興的戒珠寺、黃岩的常寂寺,及海門的西方寺。他門下弟子眾多,著名的有寶靜、常惺、倓虛、妙真、顯蔭、持松等。在家弟子十餘萬人,遍及各地,著名的有蔣維喬、徐蔚如等人。他生平的著作,主要有《圓覺經講義》、《圓覺經親聞記》、《大乘止觀述記》、《教觀綱宗講義》、《金剛經新述》、《楞嚴經敘指味疏》、《始終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等,後來由弟子倓虛等輯為《諦閑大師遺集》行世。
諦師圓寂,蔣維喬居士挽以聯雲∶
說法四十八年,教觀圓融,普為人天垂模範;
示寂七月三日,端詳坐逝,無邊剎土現庄嚴。
近代高僧諦閑(1858一1932),浙江黃岩人。二十一歲出家。由天台山國清寺跡端授記付法,為天台宗第43世。應請在各叢林講經,最後住持天台山萬年寺。主辦過南京借師范學堂及寧波觀宗學社(後改弘法研究社)。著有《教觀綱宗講義》《大乘止觀述記》《金剛經新疏》《圓覺經講義》等,門人輯為《諦閑大師全集》行世。為印光大師最相契之蓮友。
(1858-1932)近代高僧。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浙江台州人。父母早亡,幼年隨舅父佐理葯業,稍長即通醫道。因悟醫但能治病,不能治命之理,遂萌離俗出世之想。20歲到臨海白雲山依成道和尚出家。24歲,受具足戒於天台山國清寺。初學禪觀,頗有領悟,曾從敏曦法師學教,受上海龍華寺方丈跡端法師器重,授記付法為傳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1910年住持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主席。1913年,駐錫上海留雲寺;冬,住持寧波觀宗寺,立志興復台宗,募巨資、修大殿、藏經閣,裝金佛像,嚴訂規約,觀宗寺遂為東南一大名剎。1919年成立觀宗學社,自任主講,招收青年學僧。1928年改名弘法研究社,並發行《弘法月刊》,弘揚「教宗天台,行歸凈土」之義理,為近代天台宗法師之行歸凈土打下基礎,故台凈合修於近現代盛行。1929年,應請至哈爾濱極樂寺傳戒。晚年應上海玉佛寺之請,開講《楞嚴經》,講畢返寧波觀宗寺,電召弟子寶靜回寺嗣法。1932年圓寂,塔於浙江慈懺五磊山。平生講經說法40餘年,寶靜、倓虛、常惺、妙真等,皆為其學子,在家弟子10餘萬人。著作有《觀經疏鈔演義》、《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彌陀經親聞記》、《省庵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大乘止觀述記》等20餘種,後人輯為《諦閑大師遺集》行世。
Ⅱ 諦閑的參考信息
現代高僧(1858~1932)號古虛、字卓三。浙江黃岩人,俗姓朱,父度潤、母王氏,大師為第三子。九歲入私塾攻讀,智慧超群!?
一八七三年(十六歲),隨其母舅習醫,有一日問其母舅說:葯能醫命否?舅答:葯只能治病,豈能醫命!大師遂厭治病學,轉尋求醫命學,故在弱冠之年(1877),至臨海縣白雲山,投禮成道大師出家。
一八八一年(二十四歲)受具戒於國清寺。留寺學戒參禪,日夜不懈而精勤,且具宿慧,故功夫一日上進如千里之速!?
一八八二年(二十五歲),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師學習天台教觀,當時被大眾嘆為法門龍象!?
一八八五年(二十八歲),至上海龍華寺,親近曉柔法師聽講『法華經』。又親近大海法師聽講『楞嚴經』得益頗深!同年冬,受諸同學邀請,至杭州六通寺升座講『法華經』,講至「方便品」開佛知見時,忽然深入禪定,出定遂獲辯才無礙,答難析疑,如瓶瀉千里,莫之能御!?
一八八六年(二十九歲),承跡瑞定融大師授記付法,傳持天台第四十三世(龍樹大士算起)。
一八八九年(三十二歲),在龍華寺宣講『法華』聽眾二千多人。後至鎮江金山寺參禪兩年。
一八九一年(三十四歲)至寧波慈溪蘆山聖果寺掩關,專修天台教觀再而深造。
一八九三年(三十六歲),復受信眾要求,至龍華寺講『楞嚴』,時為初學者方便以了知『楞嚴』奧理,提綱挈領剖析玄微,遂著『楞嚴指味疏』問世。又應信眾邀請經常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東北地帶,宣講天台教觀。
一九一○年(五十三歲),就任佛教師范僧學校長兼總監。當時乃清代末期,而佛教亦遭不振!大師有鑒及此,遂慨然應聘,遴選各省優秀僧青年分班講授,並指導教行並進,且依天台教旨之理論和實踐,開創中國新僧教學史上新紀元。
一九一二年冬(五十五歲),受聘主持寧波觀宗寺。該寺系延慶寺觀堂舊址,乃宋元豐年間(約1078~1085),知禮五世孫介然法師(?),按照『觀無量壽經』觀行修行法,於延慶寺之東北角空地,建房六十餘間,最中為寶閣,四周環以十六觀堂,作為實踐觀行場地。該寺幾經興廢,降至嘉慶(1796頃)年間,重修殿堂增建僧房,而獨立門庭另設方丈。
諦閑大師,自接掌觀宗寺,即時重修大殿、天王殿、禪堂、藏經閣等,整修煥然一新,且得十方檀信護持,遂成為東南名剎之一。同時創設觀宗研究社,為專門培養天台學者之根本道場。
一九一八年(六十一歲),應徐文蔚居士之請,至北京宣講『圓覺經』『大乘止觀』三個多月,隨行有仁山、倓虛兩法師等。講經法會圓滿,請求皈依者數萬眾!束裝南歸時,有葉恭綽、蒯壽樞等居士設宴送行,並慨捐巨款,為請設觀宗學舍之資,翌年觀宗學舍正式開辦,大師自任主講,造就不少優秀法師,如仁山、顯蔭、寶靜、靜權、顯慈、根慧、倓虛、定西、允禪等法師,皆是當代聞名高僧。
一九二一年(六十四歲),應浙江省督軍廬永祥之請,在海潮寺宣講『仁王護國經』。當時,廬督軍下令全省禁屠三天。
一九二二年(六十五歲),在上海凈土庵講『彌陀經』。又於蕪湖講『法華經』。後應南園居士之請,宣講『大乘止觀』。
一九二四年(六十七歲),在觀宗寺宣講『梁皇懺』,並撰成『梁皇懺隨聞錄』三卷。
一九二八年,物著長達九萬多字『觀經疏鈔演義』一冊。該經『疏鈔』全名為『觀無量佛經疏妙宗鈔』。『疏』是智者大師著,『妙宗鈔』是宋知禮大師撰。諦閑大師自受戒,即以該經為每日必誦功課之一。該經疏鈔問世,既經達千年之久,但對之研究者甚少!諦公大師奉持此經四十多年,將體會之心得和盤托出,且為初學者方便研究,修改科文,撰成為『觀經疏鈔演義』流通。
一九三二年(七十五歲)五月十九日,將觀宗寺交與寶靜法師掌理,至七月初二午前,對大眾曰:「我勤念佛,凈土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旃!」向西合掌,和大眾念佛聲中,端坐含笑安詳圓寂。十月十六日奉安入塔於慈溪五磊山,該日沿途群眾焚香,默哀恭送者達數萬人之多!足見諦老道德感人之深!世壽七五、僧臘五五。諦大師雖被稱為義學沙門,但其實踐密行卻罕見,即日誦『普賢行願品』『金剛經』『圓覺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念佛萬聲為常課,且朔望更加誦『梵網經』『菩薩大戒』等,終身未曾間斷!故得倓虛法師,在香港新界華南佛學院,撰文贊頌諦閑大師,即:
「古人有三不朽,一曰立德,次曰立功,三曰立言,然則世之立德者,未必立言、立功,立功者未必立德、立言。而立言者,亦未必立功、立德!唯我大師兼而有之!乘戒俱急,止觀圓融,勤苦自處,慈憫待人立德也。興建伽藍,樹立學社培植後進,衛教弘法立功也。法嗣天台,行修凈土,疏經流布,昭示因果,立言也。誠以大師乃智者嫡傳,靈峰嗣響,法門龍象,近世耆德!曩年弘化南北,海宇欽崇,凡當時名士,莫不以歸依座下為榮!」又蔣維喬居士之輓聯雲:「說法四十八年,教觀圓融,普為人天垂模範!?
示寂七月二日,端祥坐逝,無邊剎土現庄嚴!」?
諦閑大師之門下弟子極盛!著述有十三種之多,為近代中興天台教觀祖師!(參照諦公遺述語錄。年譜四七一~四九○頁。中國文史出版社『名僧錄』十一頁,朱哲撰「諦閑法師傳略」)?
來自:【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
(1858~1932)清末民初天台宗名僧。浙江黃岩人,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幼見沙門即喜。少時習醫,二十歲,懸壺邑中,屢為貧者施葯。未久,以妻亡子死、慈母見背,遂遁入白雲山,依成道法師出家。二十四歲,於天台山國清寺受具足戒。先後親炙敏曦、曉柔、大海等諸師研習法華、楞嚴等經。光緒十二年(1886),受跡瑞融祖之法,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先後掩關三次,專修禪觀。歷任永嘉頭陀寺、紹興戒珠寺、上海龍華寺、鄞縣觀宗寺等住持;其間應各地僧俗之請,講經四十餘年。
宣統二年(1910),於南京設立佛教師范學校,並任校長;民國八年(1919),於觀宗寺開創觀宗學舍,並講經弘法。後又主講於觀宗學舍,羅致學僧,授以台宗大小諸部,於是人才蔚起,其僧俗弟子有常惺、仁山、顯蔭、倓虛、戒塵、持松、妙真、蔣維喬、黃少希等,對於天台義學之弘揚,貢獻殊大。民國二十一年七月入寂於觀宗寺,世壽七十五。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指昧疏、圓覺經講義、金剛經新疏、始終心要解、觀經疏鈔演義、教觀綱宗講記等書,後人合輯為「諦閑大師遺集」行世。p6295
來自:【佛光大辭典】
中國僧人。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浙江黃岩人。光緒五年(1879)於臨海白雲山出家。越二年,受具足戒於天台山國清寺。後從嘉興楞嚴寺敏曦聽講《妙法蓮華經》。28歲即於杭州六通寺開大座講《妙法蓮華經》。不久於慈溪聖果庵閉關閱藏。出關後又在上海龍華寺講解此經。後到鎮江金山寺參禪,旋迴國清寺,由跡端授記付法,為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此後,各叢林禮請講經,歲無虛日。歷住慈溪獅子庵、永嘉頭陀寺、紹興戒珠寺、寧波觀宗寺,最後住持天台山萬年寺。其間曾赴北京講經兩次。主辦過南京僧師范學堂及寧波觀宗學社,自任主講。1928年改觀宗學社為弘法研究社,規模益備。翌年傳戒於哈爾濱極樂寺,盛況空前。1931年應上海玉佛寺之請,開講《楞嚴經》。卒後建塔於慈溪五磊山。生平說法40餘年,著有《教觀綱宗講義》、《圓覺經講義》、《金剛經新疏》、《楞嚴經序指味疏》、《大乘止觀述記》、《始終心要解略鈔》等。門人輯有《諦閑大師全集》行世。
(林子青)
來自:【《中國大網路全書(摘錄)》】
現代天台宗僧。浙江省黃岩人。俗姓朱。諱古虛,號卓三。九歲時父親病歿,乃從舅習醫;十八歲結婚,經營葯店;未幾,妻亡子喪。二十歲往白雲山,依成道出家。二十四歲於天台山國清寺受具足戒。二十六歲至平湖福臻寺,從敏曦學《法華》。復往慈溪聖果庵閉關閱藏。二十九歲時,承跡瑞定融授記付法,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四十六歲首任永嘉頭陀寺住持。自此,歷任紹興戒珠寺、上海龍華寺、寧波觀宗寺、天台山萬年寺住持。
宣統二年(1910),師於南京設立佛教師范學校,並任校長。民國初年,至北京向知識份子傳教,並抗拒廟產興學運動,盡力保護寺院,並致力於教導青年僧眾。其間,嘗創辦觀宗研究社、觀宗學舍,並將觀宗宏法社、研究社合並為宏法研究社。晚年,於哈爾濱極樂寺傳戒,盛況空前。
民國二十一年師示寂於觀宗寺。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後建塔於慈溪五磊山。弟子有倓虛、常惺、仁山、顯蔭、戒塵、禪定、可端、根慧、妙真、持松等人,俗家弟子有葉恭綽、蔣維喬、黃少希等人。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指昧疏》、《圓覺經講義》、《金剛經新疏》、《始終心要解》、《教觀綱宗講義》、《大乘止觀述記》等書,後人合輯為《諦閑大師遺集》十冊刊行。
〔參考資料〕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慧岳《天台教學史》第六章;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第二十四章;《名僧錄》;於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一集。
來自:【中華佛教網路全書】
Ⅲ 慈航法師的赴台傳法
1948年,慈航法師在馬來亞檳城極樂寺,接了圓瑛法師的法。1948年秋天,慈航法師應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之請,來台辦「台灣佛學院」,佛學院只辦了半年就結束。後來由汐止靜修禪院住持達心、玄光兩位尼師發心,在汐止秀峰山興建「彌勒內院」,迎他去駐錫,並繼續授課。一些大陸來台的學僧紛紛投止,靜修禪院的尼師和一些社會居士也從而受學。在那段時間,「彌勒內院」成了台灣的佛學教學中心。
彌勒內院授課采單級制,每日授課6小時,除《楞嚴》、《楞伽》、《法華》、《華嚴》,以及《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等大乘經論外,兼及《諦閑大師遺集》、《圓瑛法匯》與《太虛大師全書》等作為參考。課程由慈航法師一人講授,後來增加國文一科,由胡國偉居士講授。1953年初,道安法師也分擔了一部分課程。在彌勒內院親近慈老的大陸來台學僧,到後來都是法門龍象、佛教精英。這些學僧,包括了中、自立(乘如)、唯慈(日照)、幻生、凈海、妙峰、能果、果宗、印海、宏慈、戒視、嚴持、浩霖、清霖、以德、寬裕、常證、清月、真華等,後來分別在島內外各地弘化一方,為佛教貢獻力量。
在那幾年,慈航法師創設了星期念佛會,每星期日在靜修禪院舉行。他又經常作通俗佛學演講,他說理圓融,喻解詳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對於接引初機人士,發生了很大的作用。
1953年的舊歷除夕,在各方行化的內院學僧,回到內院過年,慈航法師對弟子們說:「我的舊舍(指色身)已壞,要換新舍,我明年2、3月不走,最遲3、4月就要走。」他並囑咐各人,不要把消息傳出去。果然到翌年舊歷四月初四——即1954年5月6日,以腦溢血示寂。
他寂後坐缸,面目如生,儼然老僧入定;封缸後,安葬在後山基塔。5年之後,在1959年5月19日,弟子們開缸檢視,發現他肉身不壞,袈裟完好,面呈紫色,眼睛發亮,耳鼻口俱全,唇尚軟,並長出稀疏的頭發和髭須,眉毛亦長了許多。後來經裝金後,迎歸於彌勒內院安座供養——成為台灣第一尊肉身菩薩。
慈航法師示寂後,弟子們組成「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整理遺稿,印行《慈航法師全集》,計上、中、下3冊,內容共5篇,第一篇是《相宗十講》,第二篇是《大乘起信論講話》,第三篇是《十二門論講話》,第四篇是《成唯識論講話》,第五篇是《菩提心影》,全書130餘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