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希望小學的回眸
1989年10月30日,自「希望工程」開始實施,一所所希望小學隨著公益和慈善的波浪,在大山深處、在窮鄉僻壤建了起來。萬千貧困孩子帶著求知的渴望和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在希望小學盡情地放飛著「希望」。 1990年5月19日,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基會,在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中心小學原址上修建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南溪鎮曾走出過14位開國將領。長期以來,由於貧困,這里的許多孩子上不起學。過去南溪中心小學校舍由破舊的彭氏祠堂翻建而成。
而如今,記者在金寨希望小學里看到,其前身南溪小學的破舊祠堂已不見蹤影,還設有微機教室。校長彭大海告訴記者,學校的教學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學校由原來的8個班、400餘人,金寨縣希望小學共培養4000餘名畢業生,其中有400多人考上大學。
隨著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落成,在持續如潮的社會捐助下,希望小學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告別危房,上千萬少年兒童直接受益。圖書室、數字電影設備、希望網校、快樂體育園地、快樂音樂教室等教育設施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9月1日前已有79所學校竣工並投入使用,
20年來,希望工程建設希望小學1.5萬多所,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1.4萬多個,培訓鄉村小學教師5.6萬余名。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告別危房,成為希望小學,其中,80%集中在中國的西部、中部和東北三省。 20年來,希望小學像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神州大地播撒,讓掙扎在輟學邊緣的孩子們有了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希望小學里學習知識改變命運。
「沒有希望工程,就沒有我的今天。」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張勝利深情地說。1989年10月,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迎來了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張勝利和另外12名失學孩子成為希望工程資助的第一批孩子。從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後,張勝利回到家鄉當了教師,他要把愛和希望傳遞給更多的孩子。
1991年,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充滿求知渴望的大眼睛的一年級小姑娘——蘇明娟的照片打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靈:「我要讀書!」——人們從這雙明亮的大眼睛中讀出了貧困地區面臨的教育困境,讀出了所有失學兒童的無助與渴望。
「我和數百萬貧窮家庭的孩子一樣,都是希望工程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蘇明娟說。2005年她從安徽大學畢業後到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山區教學條件很差,孩子們求學十分艱苦。蘇明娟清晰地回憶起她當年就讀的張灣小學:教室低矮破舊,冬天窗戶沒有錢裝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線不好,只好任寒風呼嘯著灌進教室,孩子們被凍得縮成一團。
「山區消息閉塞,當時我並不知道有這張照片。直到1994年,在湖南軍校讀書的李萬叔叔,將一份刊登這張照片的報紙和一封信寄到我們學校,說要找照片上的人,願意資助到小學畢業,我才看到這張照片。」蘇明娟說。
李萬是資助蘇明娟上學的第一人。他把微薄的津貼一元一元地攢積起來,每學期都資助蘇明娟100元錢,一直到小學畢業。「希望工程給我的幫助,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讓我懂得了愛的含義。」蘇明娟說。
讀初中時,天津一名老人給她寄來了600元錢,因為已經得到資助,蘇明娟在徵得老人的同意後,將這筆捐款轉給了中國青基會,用於資助他人。
「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回報社會是一種義務。」作為中國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蘇明娟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回報社會。大學期間,她和同學們一起上街賣報紙,將掙來的錢捐給希望工程;2006年,她拿出1000元工資,捐給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在很多公益活動現場,都能見到蘇明娟的身影……
如今,在希望工程資助下完成學業的孩子中,有的成為企業技術工人,有的回到當地農村擔任鄉村教師,還有的成為科研人員、高級管理者……希望工程改變了中國許多農村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甚至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金寨縣團縣委副書記樂緒芹告訴記者,金寨縣培養出了全國第一個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張宗友;榮獲全國「希望之星」稱號的鄧磊,2007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全國第一個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少年大學生。
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周標亮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希望小學模範教師稱號的獲得者。她說:「我從一名失學兒童成長為希望小學校長。希望工程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數百萬失學兒童的命運。我將盡力回報社會,盡己所能傳遞愛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11歲的農村女孩高燕華深深為學校的圖書館所吸引,一上學就能看上品種如此豐富的圖書,她特別珍惜這個機會。
高燕華是福建福州閩侯縣江洋希望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就在她入學的前一年2003年年底,這所學校才告別破舊不堪的教學樓,搬進明亮的新教學樓,從此學校也有了一間專門的圖書室。江洋希望小學許木干介紹,由於江洋村地勢偏遠,原江洋小學校舍於20世紀60年代末由當地廟宇改建而成,因為年久失修,成為危房。如今的江洋希望小學是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捐資興建,學生文體活動場所等各類附屬設施均有配備。
在中國的偏遠農村,有很多孩子每天擠在昏暗的危舊校舍里,為的是讀書識字。援建希望小學,為學生建設一所安全、明亮的學校,已成為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的重要方式。
18年前,福建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龍岩市永定縣湖坑鎮建成。至今,福建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2.28億元,已建成希望小學405所,在校生人數達12萬多名。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塗猛表示,20年來,作為希望工程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堅持「助人自助」的核心價值觀,堅持「助農民的後代人人有書讀」的公益理念,動員社會,協助政府,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持續的、多方面的救助和支持。
20年來,富有愛心的人們,牽起一雙雙的小手,為窮苦孩子們點亮希望的燈火,幫他們邁上了知識殿堂的第一個台階。
在安徽省金寨縣,周火生的名字家喻戶曉。1995年以來的14年裡,這名江蘇崑山市退休教師為了資助大山裡的貧困學生,78次走進金寨縣。他個人捐資達20餘萬元,並動員崑山市50多個單位、500多名愛心人士,捐助希望工程320餘萬元。受資助貧困學生達700人;51名學生考上了大學。
江蘇省無錫市玉祁鎮13歲的初中學生唐燁昕因身患絕症,1996年去世前,他要求母親張淑美在他去世之後,每年要給金寨大山裡的貧困學生寄點學費,張淑美不負兒子的臨終留下的遺願。這位可敬的母親從1997年至今,已有10餘年每年都堅持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將300元學費寄到金寨縣希望小學,救助一個家庭貧困的學生。
曾經擔任河北省軍區副政委的趙渭忠已逾古稀之年。1992年退休至今的17年間,他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奔走呼號,他和家庭向希望工程捐款100萬元,資助學生650人,還發動社會各界向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萬元,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希望爺爺」。
在祖國的版圖上,我們也許不能歷數已經建成的1.5萬多所希望小學的具體名稱,但「希望小學」帶來的「希望」已為貧窮地區的學子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Ⅱ 原百色市人大秘書長黃保算任職去向
任市領導.
Ⅲ 百色市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方案
百色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2013年9月23日)
根據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了防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的滑坡地質災害,檢驗百色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確保學校師生及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市人民政府決定於2013年9月26日在百色市城區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舉行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特編制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構建平安、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全民對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通過開展應急避險演練,提高政府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高效做好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工作,使人民群眾在可能遇到地質災害時聽從指揮,及時撤離,避免出現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現象,並及時總結經驗,更好地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任務目標
(1)演練准備目標:在9月26日前制定好演練籌備工作方案、演練實施方案、演練腳本、演練工作指南以及演練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落實好參演單位和人員,做好應急演練實戰前期准備工作等各項准備工作,為9月26日演練奠定基礎。
(2)接待目標:按自治區級會議標准安排,搞好接待工作,確保做到熱情、周到、細致。
(3)後勤保障目標:電力公司要在9月26日前,接引三相動力電到演練主會場,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准備好會議桌、椅等,機關事務局要准備好交通車輛等物資,民政部門要准備好救援臨時安置帳篷,衛生部門要做好應急醫療救濟帳篷物資准備。
(4)安保目標:公安部門要做好演練現場的安保工作,確保觀摩團和演練單位人員和學校師生及周邊群眾的安全。
(5)交通疏導目標:市交警大隊要做好交通管制和疏導工作,確保從城東大道前龍巷至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大門口及演練現場的交通暢通。
(6)現場布置目標:市國土局(含右江區國土局)、市教育局、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協助南寧市卓華安防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按演練布置圖做好現場布置工作,確保現場秩序順暢。
(7)場地准備目標:市交警大隊、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在現場設置參演氣象監測車、消防車、通信信號車、救援車、領導車和觀摩團車及參演單位、周邊群眾車輛的停放場所,確保停放有序。
三、時間安排
1.2013年9月23日
(1)市應急辦落實參加演練單位、人員名單、聯系電話及參演車輛。
(2)籌備領導小組成員現場采點,擬定工作方案。
(3)召開我市參演單位、參演人員動員布置工作會。
(4)指導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師生應急避險工作,落實學生演員。
2.2013年9月24日
(1)協助南寧市卓華安防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演練預拍工作。
(2)繼續開展接警、出警預拍工作。
(3)完成演練場地接引工作。
3.2013年9月25日
(1)開展現場布置工作,聯系好車輛;
(2)做好信號傳輸連接工作。
(3)做好報道接待工作;
(4)我市參演單位開始預演。
4.2013年9月26日
下午:開展演練
5.2013年9月27日
做好演練掃尾工作。
四、領導小組
為了加強對籌備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成立應急排險演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其成員如下:
組長:李建文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常務副組長:王國愛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副組長:劉忠雷 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黃永全 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黃克勝 右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偉民 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范旭日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文振華 市公安局副局長,沈文聞市教育局副局長,龍志強 市民政局副局長,廖志明 市財政局總會計師,胡景文 市環境保護局紀檢組長,周綱 市住建和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韋革寧 市氣象局副局長,程旭平 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廖新添 市水利局副局長,余顯琳 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根雲 市衛生局紀檢組長,覃蔚東 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黎輝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智君 百色海事局副局長,姚登樹 市公安消防支隊參謀長,何悅 市公安交警支隊副支隊長,農毅忠 右江日報社副社長,黃建成 百色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平 中國電信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潘宇華 中國移動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祁江林 中國聯通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長美 廣西百色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陸燕春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校長
領導小組下設7個小組。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黃永全 市國土局副局長
副組長:黃克勝 右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偉民 市應急辦副主任,沈文聞 市教育局副局長
成員:市國土局2人、右江區國土局2人、商業學校3人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演練活動方案,報請指揮部審定;負責總的聯絡工作;負責演練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報告;掌握現場演練進程,做好綜合協調聯絡工作。
2.現場救援組
組長:姚登樹 市公安消防支隊參謀長。
副組長:黃元魯 市醫院副院長。
成員:消防支隊(4人)、市醫院(4人)。
工作職責:組織搶險人員做好受威脅房屋、被困人員的搶險工作。
3.調查核實組
組長:林長美 百色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
副組長:黃勝勇 右江區國土局副局長。
成員:百色地環站(6人)、右江區國土局(2人)。
工作職責:做好地質災害險情點的應急調查工作。
4.醫療衛生組
組長:張根雲 市衛生局紀檢組長。
副組長:黃元魯 市醫院副院長。
成員:市醫院(4人)、消防支隊(4人)。
工作職責:做好撤離受傷群眾醫療救護工作。
5.治安保衛組
組長:文振華 市公安局副局長。
副組長:何悅 市公安交警支隊副支隊長 。
成員:市公安局2人、市公安交警支隊4人、商業學校2人。
工作職責:負責交通管制,維護社會治安。協助受災害威脅師生疏散轉移到安全地帶。
6.後勤保障組
組長:駱偉麟 市國土局副調研員、右江區國土資源局局長。
副組長:龍志強 市民政局副局長,馬玉林 右江民族商校副校長。
成員:市民政局(2人)、市交通局1人、電力公司1人、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10人)。
工作職責:負責食宿安排(百色市鑫鑫大酒店)。負責搶險物資運輸和道路暢通等保障措施,做好供電線路、通訊設施的搶修、確保供電通訊正常運行。做好受威脅師生轉移和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負責提供4頂救災帳篷。
7.新聞宣傳組
組長:覃蔚東 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
副組長:韋革寧 市氣象局副局長,農毅忠 右江日報社副社長。
成員:市廣播電影電視局1人,右江日報社1人,電視台1人。
工作職責:負責統一協調安排新聞媒體記者采訪報道工作,協調好相關媒體輿論引導工作。
五、參演單位任務
市公安局右江分局:提供1輛警車和警察4名(含協警),隨帶交通警示牌與警戒用隔離帶。
市消防支隊:提供消防車2輛和消防官兵8名。
市醫院:提供救護車2輛,醫護人員8名,隨帶擔架一個,鹽水瓶等醫療救護器材。
市民政局:提供4頂帳篷。
電力公司:派供配電車1輛,工作人員2~3名。
右江區政府:組織人武部預備役人員10名,負責安排好各小組人員到位,負責做好演練的有關前期准備工作,要求統一著裝。
六、工作要求
(1)各工作組必須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細化工作職責,做到責任到崗到人。各工作組要加強聯系,搞好對接,確保萬無一失。
(2)所有工作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這次演練,絕對服從安排,提前到崗到位。
(3)所有準備工作必須提前落實。
聯系人:周文芳 陸瑞雪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Ⅳ 為獎勵教師學校強制教職工捐款,如何看待這種「被捐款」做法
為獎勵教師學校強制教職工捐款,如何看待這種「被捐款」做法?
說起捐款來人們都是很樂意去做這件事情的,因為這表現了自己的道德高尚,從善如流,而且接受捐款一定是遇到困難了,通過捐款可以很好的幫助對方解決困難。但是如果捐款是強制的,就會受到人們心理上的抵觸,因為這就等於是在向對方要錢,每一個人對平白無故的給別人錢,都是沒有這項義務的。面對被強制捐款就等於是剝奪了自己的權力,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本能的保護自己權益的想法,去抵觸這種強制。
雖然這件事情的初衷是好的,優秀教師得到獎勵也是人們所希望的。如果是把事情說明,不是強制而是自願,相信有很多人還是非常樂意去捐出這點兒錢支持對那些優秀教師的獎勵,優秀教師得到獎勵了,才能夠帶動其他教師積極工作,爭當優秀,提高教育水平。其實這個學校只要把「強制」兩個字去掉,把要求的金額100元改成「隨意」,捐款的效果就會很好。
Ⅳ 希望工程有什麼作用
「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援建希望小學與資助貧困學生是希望工程實施的兩大主要公益項目。「希望工程」的實施,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988年,我國頒布了《基金會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基金會的立法。該管理辦法第一次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基金會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這一年,共青團十二大通過了體制改革的決議,會議後成立了共青團中央事業開發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籌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青基會成立後,做什麼類型的公益項目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資助貧困農村孩子上學的「希望工程」破土而出。
其實,「希望工程」的誕生是一個必然。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書雜費而失學。
1986年,團中央派人在廣西柳州地區進行了兩個月的調查,經調查發現,「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全村人2000多人,解放後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輟學率達90%以上。」
1989年初春,時任中國青基會秘書長的徐永光和幾位志同道合者在辦公室里暢想基金會的發展方向。大瑤山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睛在徐永光腦海中閃現,「希望工程」的靈感也躍然而出。
「希望工程」一誕生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關注,匯款單如雪花從海內外飛來。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從花甲之年的老人,到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贈者。到1994年,中國青基會和省級青基會接受的捐款總額達到了3.85億元,救助總規模達到了101.5萬名,建希望小學的總數量達到了749所。這些數字,是基金會原計劃的十幾倍。
「希望工程」從1989年至今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程。它幫助農民的後代改變了命運,喚起了社會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促進了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20年中,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在無數人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努力下,「希望工程」在實現眾多兒童求學夢的同時,更成為了最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全球性公益品牌,改變了無數人的未來。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了旨在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希望工程」。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已經擴展到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農村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學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和大學生。「希望工程」的動員和服務方式也從單一的資金資助發展到「資金資助+勤工儉學+公益實踐」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務等多元化格局。「希望工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啟動最早、規模最大、參與最廣、成效最為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
在「希望工程」實施的二十多年裡,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從國內到海外,數以億計的愛心人士參加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1990年9月5日,鄧小平同志欣然為「希望工程」題名,並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中國青基會經過認真討論,決定將5000元捐款用於鄧小平早期工作、戰斗過的廣西百色,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的25名貧困兒童成為受益者。如今,這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均已走上工作崗位。他們有的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有的成為工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中的多人執教於希望小學,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
Ⅵ 強制教職工繳大病救助錢違規嗎
為獎勵教師學校強制教職工捐款,如何看待這種「被捐款」做法?
說起捐款來人們都是很樂意去做這件事情的,因為這表現了自己的道德高尚,從善如流,而且接受捐款一定是遇到困難了,通過捐款可以很好的幫助對方解決困難。但是如果捐款是強制的,就會受到人們心理上的抵觸,因為這就等於是在向對方要錢,每一個人對平白無故的給別人錢,都是沒有這項義務的。面對被強制捐款就等於是剝奪了自己的權力,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本能的保護自己權益的想法,去抵觸這種強制。
但是近日在百色市田陽高中上班的老師們卻收到了這樣的校方通知,被強制捐款,而且還規定了數目不菲100元。這件事情很快就被曝光出來,有很多社會上的人士要求該校停止這件事情的繼續。其實對於這件事情,這個學校本來也是一番好意,想要在過教師節的時候獎勵一下優秀的教師,但是資金不足,就響應了上級的號召,對職工做出了這樣的通知。
其實這是他們對上級號召的一種誤解,因為他們的上級,廣西百色教育基金會發起了倡議書,這個倡議書里希望有財政等事業單位,在自願的原則上捐款,獎勵教師節這天的優秀教師。這是因為財政資金不夠,而且前提是自願的,但是這個學校誤解了這條倡議書錯誤的做出了為職工下達的通知。
雖然這件事情的初衷是好的,優秀教師得到獎勵也是人們所希望的。如果是把事情說明,不是強制而是自願,相信有很多人還是非常樂意去捐出這點兒錢支持對那些優秀教師的獎勵,優秀教師得到獎勵了,才能夠帶動其他教師積極工作,爭當優秀,提高教育水平。其實這個學校只要把「強制」兩個字去掉,把要求的金額100元改成「隨意」,捐款的效果就會很
Ⅶ 希望工程的發展歷程
1988年,我國頒布了《基金會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基金會的立法。該管理辦法第一次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基金會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
這一年,共青團十二大通過了體制改革的決議,會議後成立了共青團中央事業開發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籌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中國稱青基會)。
中國青基會成立後,做什麼類型的公益項目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資助貧困農村孩子上學的「希望工程」破土而出。
其實,「希望工程」的誕生是一個必然。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書雜費而失學。
1986年,團中央派人在廣西柳州地區進行了兩個月的調查,經調查發現,「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全村人2000多人,解放後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輟學率達90%以上。」
1989年初春,時任中國青基會秘書長的徐永光和幾位志同道合者在辦公室里暢想基金會的發展方向。大瑤山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睛在徐永光腦海中閃現,希望工程的靈感也躍然而出。
希望工程一誕生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關注,匯款單如雪花從海內外飛來。
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從花甲之年的老人,到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贈者。到1994年,中國青基會和省級青基會接受的捐款總額達到了3.85億元,救助總規模達到了101.5萬名,建希望小學的總數量達到了749所。這些數字,是基金會原計劃的十幾倍。 超常規的發展,必然帶來某些方面的失衡,比如,全國地縣基金的數量難以控制,放任自流的現象已經出現。有些地縣籌到錢後不報、不交;有些未經授權,就以希望工程名義接受捐款。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樹大招風,謗隨名高。
創始人徐永光給希望工程概括了「八大隱患」:沒有納入統一管理的募捐「體外循環」;借希望工程之名搞非法牟利的「假名營私」;不按管理規范辦事、另搞一套的「體制磨擦」;法律、政策不完善帶來的「制度風險」;實施機構自己的「管理疏誤」;個別不負責任媒體的「中傷毀譽」;外界以偏概全的「失准評判」;道德風險導致的「自砸招牌」。
「這八大隱患像幽靈一樣徘徊在希望工程的身邊,每一個隱患的惡性發作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而另一方面,公眾要求我們萬無一失,這使得我們猶如在天堂和地獄之間走鋼絲,每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
經歷了十年的發展,作為一個公益項目,希望工程走上了發展的高峰,必然突變。而縱觀中國當時的情況,其他公益組織的公益項目也在日趨成熟,尤其在助學領域,「春蕾計劃」等公益項目大量涌現。
身處「內憂外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希望工程開始謀求變化。
1999年初,中國青基會決定: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學兒童的捐款。希望工程由救助失學兒童轉向對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希望小學由硬體建設轉向軟體建設。
像任何事物一樣,希望工程必然有開始,有高潮,有生命周期的發展變化。希望工程戰略重心的轉移,不僅表明希望工程救助因貧困失學兒童的初始目標已經基本完成,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開發階段;同時也表明中國青基會主導項目地位的改變。這種變化符合中國青基會、希望工程和全社會的利益。 從1988年到2008年初,希望工程募集資金逾35億元人民幣,其中資助貧困學生290多萬名,援建希望小學13000多所,捐贈希望書庫、希望圖書室13000多套,培訓鄉村教師逾35000名。籌集公益善款額度之高,救助貧困學生、援建學校之多,這不但是中國公益史,也是世界公益史的奇跡。
2005年,我國政府開始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兩免一補」,並逐步向城市拓展,希望工程最初要讓農村窮孩子讀得起書的願望完全實現,某種程度上說,希望工程的使命已經完成。
2007年5月20日,中國青基會對外宣布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對學生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根據受助對象的需求,學生資助方面在動員社會力量,繼續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讓莘莘學子圓上學夢的同時,更加關注貧困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物質、精神多方面的持續扶持,幫助受助學生學會自助助人。
在原有助學金等經濟資助項目的基礎上,希望工程面向所有受助學生設計開發了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能力資助項目;同時增加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希望小學擔任希望教師的志願服務項目,為大學生及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公益活動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國青基會表示,希望工程遵循「救助——發展」模式,將與時俱進,探索出更多的幫助受助學生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公益項目。 希望工程從1989年至今走過了20年的歷程。它幫助農民的後代改變了命運,喚起了社會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促進了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20年中,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在無數人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努力下,希望工程在實現眾多兒童求學夢的同時,更成為了最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全球性公益品牌,改變了無數人的未來。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了旨在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希望工程」19。
如今,20年過去了,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已經擴展到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農村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學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和大學生。希望工程的動員和服務方式也從單一的資金資助發展到「資金資助+勤工儉學+公益實踐」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務等多元化格局。希望工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啟動最早、規模最大、參與最廣、成效最為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
在希望工程實施的20年裡,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從國內到海外,數以億計的愛心人士參加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1990年9月5日,鄧小平同志欣然為「希望工程」題名,並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中國青基會經過認真討論,決定將5000元捐款用於鄧小平早期工作、戰斗過的廣西百色,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的25名貧困兒童成為受益者。如今,這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均已走上工作崗位。他們有的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有的成為工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中的多人執教於希望小學,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
在希望工程實施20年之際,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希望工程慶生,即開展「尋訪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動。在全國集中尋找希望工程受益人、捐贈人、建設者、鄉村教師、希望小學共5類典型,搜集一朵朵愛的浪花,尋找一個個愛的故事。這是面向全社會公眾進行的一次審視、評估活動,其根本目的在於,吸取社會的智慧和力量,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推動希望工程乃至整個中國的公益事業繼續健康發展。
希望工程被公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為改善教育落後面貌付出愛心的一塊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