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csr基金會

csr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3-05 20:38:59

㈠ 恩派的公益事業

NPI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CSR)理念,促成了大量企業公益資源流入草根組織,支持社會創新,通過與聯想、諾基亞、康師傅、英特爾、帝亞吉歐、招商局等優秀企業的合作,實現了各方多贏,如今企業支持民間公益已蔚然成風。從2007年起, NPI引入並不斷實踐的「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公益投入方式引起了各界的廣泛認同, NPI先後與企業、基金會、政府合作開展了若干「公益創投」和「公益大賽」項目,掀起了一個個民間公益創業的熱潮。至今,由NPI託管的公益創投資金已超過5000萬,資助的公益項目近300個。2009年,由NPI主要發起成立了上海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聯勸」),它將探索新型的聯合勸募和公益資助模式,整合更多社會資源服務於新興公益組織的成長需要。
2010年, NPI設計並承擔運營的上海社會創新孵化園(「鳳巢」)正式開園,這標志著NPI建立綜合性社會創新創意園區的創想正在付諸實施。此外, NPI推出的「公益廣交會」、「企業公民在行動」等大型活動也都成為了業內的重要景觀。
如今,恩派(NPI)旗下各業務單元已形成了以「注冊獨立、品牌共享、資源整合、業務互補」為特徵的聯合艦隊型管理格局。它將在公益支持性領域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對已有公益產品深耕細作,精益求精,為建立和完善中國公益的基礎設施而不懈努力。

㈡ 誰知道乳腺癌研究基金會相關資料

伊芙琳·蘭黛,雅詩蘭黛集團高級副總裁,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BCAC)發起人
在雅詩蘭黛集團的議程上,CSR(企業社會責任)總是處在重要的地位。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BCAC)是該公司CSR的成果中一個傑出的和成功的例子。
乳腺癌被認為是全球「頭號女性殺手」。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美國每年有超過21萬人被診斷為患有乳腺癌,其中死亡人數約4萬例,原因就是女性對乳腺癌的了解和預防措施相對較少。

1992年,雅詩蘭黛集團的高級副總裁伊芙琳·蘭黛夫人,再也不願看到女性遭受乳腺癌之苦。她回憶說:「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憤怒———為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女性死於乳腺癌而憤怒。為什麼這些女性沒有發出更多的聲音和吶喊?為什麼這些女性沒有要求更好的醫療條件?」

隨後她意識到:全球女性在和乳腺癌斗爭的過程中需要一個聲音。她決定發起一個防治乳腺癌的活動,提倡公眾關注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一點是幫助那些病人,使她們重拾生活信心。伊芙琳·蘭黛夫人同SELF雜志的主編:A lexand ra Penn y女士一起,將粉紅絲帶作為乳房健康的一個全世界的標志。

「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全球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的宗旨。因為只要及早發現,85%-90%的乳腺癌是可以治療的,免除了乳房切除的痛苦,許多生命也有可能因此得到拯救。「向盡可能多的人們傳遞及早發現能挽救生命的信息,盡可能多地資助相關研究,通過這些努力,我們確實能減少那些死亡數字,直到有一天能完全抵禦疾病。」伊芙琳·蘭黛說。

2001年,雅詩蘭黛集團發起了又一項影響力廣泛的活動:在全球著名的建築物、紀念碑和陸標上面亮起粉色燈光,以提高對乳腺癌的重視。截止到今年,50多個國家中有超過260個建築物參與了這項名為「全球粉紅絲帶亮燈儀式」的活動,包括義大利的比薩塔、加拿大的尼亞加拉大瀑布、美國的帝國大廈、羅馬尼亞的帕台農神廟等。它是一項影響巨大而有效的倡導行動,極大地引發了人們對乳腺癌防治的關注。

自1993年由伊芙琳·蘭黛創立乳腺癌研究基金會(Th e B rea s t C an ce r R e sea rch Found a tion)起,始終堅信通

過全球在臨床治療及遺傳科學方面的研究和創新,乳腺癌的預防和治癒一定可以實現。每年,至少有85%的基金直接投入於80位傑出科學家的研究。該組織還連續第三年,獲得了由C h a r ity N av iga to r機構頒發的四星標志,並得到了美國慈善事業協會的A類獎勵。

2003年雅詩蘭黛集團在中國發起了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BCAC)。

2004年粉紅絲帶活動的創辦人伊芙琳·蘭黛夫人來到北京。2004年11月16日-21日,雅詩蘭黛集團和《時尚健康》雜志在北京紅門畫廊共同舉辦了以「美麗,健康和乳房」為主題的攝影展。這是伊芙琳·蘭黛夫人的攝影成果首次在中國展出。

伊芙琳·蘭黛夫人通過照片探索自然世界的奧妙:那種積極的復原能力。「自然滋養了我們;撫慰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當我想幫助某人———甚至只是幫我自己———尋找到寧靜的時候,我的目標就達到了。」伊芙琳·蘭黛夫人解釋到。她在攝影中探索治癒和復原的個人主題同樣也表現在對乳腺癌研究的努力上。

自從1992年以來,伊芙琳·蘭黛夫人已經在世界各地30多處舉辦了攝影展。許多作品被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所獲收益全部捐贈給乳腺癌研究基金會———這是她最熱衷的。在長達一星期的展覽之後,38張照片被出售,2萬多美元的收益全部捐贈給「乳腺癌教育基地」。

㈢ 如何制定中國CSR戰略

在今天的中國,跨國公司不僅需要遵守法律法規,獲得市場與口碑雙贏的關鍵,還在於是否能夠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近年來,常有跨國企業負面新聞纏身,隨即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公眾的質疑和壓力。
加拿大和諧基金會和商道縱橫公司共同撰寫了《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社會責任指南》並於日前在北京發布,希望能夠幫助跨國公司了解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現狀,建立能夠同時滿足社會與企業雙方利益和需求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通過與公民社會的可信賴夥伴關系,建立起與當地社區的長期聯系。
只捐款會有「漂綠」嫌疑
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單純的公益事業。對企業和社會來說,救災捐助及其他公益活動不僅為突發性事件提供資助,還為社會、教育、健康及環境等項目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因此也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重要部分。一些領先的跨國公司為了與當地消費者和政府建立更好的關系,已經根據中國國情制定了有針對性的社會責任項目。
2006年《福布斯雜志》曾發布了一份跨國公司在華捐贈的名單。匯豐銀行以總額2270萬元的捐贈排在首位。緊隨其後的是英國石油公司(BP),捐贈額1610萬元,豐田、殼牌、安利及其他知名企業也位於此排行榜的前幾名。
不幸的是,近年來媒體與NGO對一些已經成功樹立起公益形象的企業進行披露,發現一些知名企業在中國有違法行為,或是銷售未達到基本標準的產品。位居捐贈榜榜首的匯豐銀行因管理不善,導致其被指控資助恐怖組織和為販毒集團洗錢。這個例子提醒我們,企業社會責任不應只限於「捐贈」和「社會服務」。
企業社會責任從本質上講是企業在經營模式中的自律行為,目的在於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因此,公益活動雖然重要,但只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一部分;慈善應服務社會,而不是為了滿足企業公關的需要。
根據ISO26000,企業社會責任包括七項主要內容: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公平運營實踐、環境、消費者問題、社區參與和發展;這表明企業社會責任涉及企業對其利益相關方和整個社會的理解、態度與表現。
2011年,江森自控在全球范圍內對非營利組織和社區捐款超過1540萬美元。江森自控聲稱其通過經濟援助和員工志願者活動良好地滿足慈善與社區的需求。然而該企業卻被《南方周末》報道存在漂綠行為。盡管江森對外塑造了一個慷慨和環保的形象,但它卻在一片反對聲中建立了一條新的生產線,並在上海地區導致了嚴重污染。
因此,企業對重大事件的捐贈對環境、教育、健康和社會發展都非常重要,而社會責任還要求企業在其他方面有所作為,單純捐助是不夠的。企業通過幾十年的慈善活動所營造的聲譽可能會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腐敗丑聞或是環境破壞行為而毀於一旦。這些不良行為也會引起執法機構、政府、投資人、消費者和媒體的特別關注。在企業內部建立起真正的社會責任文化能夠降低這些風險,才能幫助企業取得更大的成功。
創造共享價值觀
在管理層戰略性地推廣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加強公司競爭力、提升企業聲譽,並改善企業運營所在地社區的經濟與社會條件。有價值的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觀,著眼於發現並延續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企業開發能滿足社會和環境要求的產品及服務,不僅能維持已有市場,更易於開拓新的市場,並降低創新成本。
例如中國移動通過與貴州省衛生廳合作,在該省建立了新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系統。這個項目雖然看起來在經濟上未能收回1800萬元的投資,但是董事會與股東都稱贊該項目富有遠見,對社會有回饋、對企業有長期回報。目前,這一系統涵蓋了貴州72個縣、1083個鎮、10256個醫療點,2399萬農民參與,其中1302萬人通過這一平台獲得了醫療救助。
企業通過加強業務流程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從而在提高產品質量、可靠性,改善服務,降低成本和提高聲譽的同時,保護重要的自然資源、促進社會發展。
例如,為了使其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更加貼近顧客和有利於環境,沃爾瑪設計了「可持續發展360計劃」。2011年,沃爾瑪的廢物排放降低了80%,為顧客節省了10億美元,利用了11億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
跨國公司並不是一座孤島,其運營依賴於周圍環境乃至整個世界。當地供應商、承包商、合作夥伴和經銷商都是商業網路的一部分,而企業對這個網路是負有責任的,也因此可以在這個網路傳播和共享其價值觀。一個負責的企業應該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集群效應」,並將會從中獲益。
總而言之,經濟的成功應當基於通過共享的價值觀體系來創造共同利益,以滿足人的需求、提高效率、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促進中國可持續社區發展。
如何因地制宜
在制定地方性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時,跨國公司需要了解當地利益相關方的期望,了解公司運營對地方環境與社會的最大影響,並針對社會責任方面最重要的問題和最佳實踐為當地社區和環境帶來實質性利益。
第一步,分析企業與社會責任的聯系,確定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關聯點。
許多國際公司的子公司通常簡單復制母公司的社會責任戰略。這樣做有很多原因,如運營成本低、便於管理等,但是這種方式在實踐上的有效性值得懷疑。忽視當地特定的需求與市場差異很可能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產出比和公眾的認可。
另外,要制定適合中國的實質性戰略,跨國公司必須先透徹地理解民眾的需求、關注點與期望。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政府的影響甚至是控制,因而可以說中國政府是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從對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不難看出中國官方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態度。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中對企業提出了未來幾年內需要強制實行和自願遵守的新的要求。
比如中國正致力於促進社區自治。跨國公司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機會:鼓勵員工作為志願者參與社區服務,支持NGO參與式治理的工作,參加社區社會發展和健康環境項目等。
再比如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政府十二五計劃的首要任務之一。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面對一系列挑戰,包括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節約與管理、建立循環經濟、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改善水資源狀況、加強災難預防與控制等。十二五規劃中所表明的中央政府的環境意識、公眾對跨國企業寄予的更高期望,都使跨國公司面臨更具挑戰的商業環境。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中國將加速低碳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並逐漸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許多跨國公司在碳交易市場上表現良好,為其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贏得口碑。
了解當地利益相關方與國際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區別十分重要。最後,通過積極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實現戰略本地化。
當地利益相關方處於企業活動所在區域,他們希望跨國公司能充分了解並及時解決與他們直接相關的地方性社會與環境問題。跨國公司需要在滿足國際利益相關方期望的同時,與當地利益相關方保持良好的溝通,並面對當地利益相關方的特殊文化風俗、經濟條件與價值觀所帶來的挑戰,這樣才能及時有效地對當地利益相關方的期望作出回應。一般來說,企業最主要的利益相關方有政府、員工、媒體、NGO、商業夥伴和消費者。
在戰略制定過程中傾聽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及建議是明智而必要的。這可以通過高管、員工、商業夥伴及其他關鍵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頭腦風暴來實現;另一方面,與利益相關方的持續溝通有助於檢驗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是否行之有效。通過持續有效地理解、處理關鍵利益相關方的意見,企業戰略及實踐都能得到顯著的改善。

㈣ 企業實現「CSR競爭力」的幾種模式

他們通過創新的想法,將CSR的活動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去,不僅為公司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業績和品牌認知度,使得企業內部推進CSR工作真正變成一種良性循環。下面的這些模式,也許能對您有些啟發。 1.縮小數字鴻溝 對於IT企業來說,縮小數字鴻溝不僅是分內之事,同時也是企業推進CSR最方便最有效的辦法。無論是為落後地區普及通信技術還是為邊遠地區捐贈IT,都是在縮小數字鴻溝,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為企業培育潛在的市場。這種舉措擴大了企業在內陸地區的知名度,使一些在一線城市不再新潮的產品通過二三線市場銷售出去。 代表案例:聯想集團從2005年起通過向農村捐贈電腦的契機悄然布局二三線市場,在培育品牌知名度的同時很好地處理了與政府的關系,最終成為家電下鄉政策的受益者。 2.跨國公司的全球智庫模式 跨國公司往往會面臨這樣的難題:經營范圍往往很大,但是過長的戰線使得他們必須用足夠多種類的產品來滿足不同地區人們的不同需求。這些海量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企業研發部門的負荷,於是一些跨國公司嘗試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和品牌知名度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智庫,不僅使很多中小企業或個人的優秀創意得以商業化,也為企業建立了良好的供應鏈關系。 代表案例:寶潔的聯系+發展模式。寶潔公司2001年成立聯系與發展部,致力於為寶潔尋找外部技術創新解決方案。截至2007年,寶潔公司已藉此收集到了超過3700多個創新方案,扶持了大量具有創新技術的中小企業,寶潔也獲得了企業發展持續不斷的創新源泉。 3.支持教育驅動未來 和扶助貧困相比,支持落後地區教育事業也是很多跨國公司經常採用的CSR策略。比如捐錢成立教育基金,幫助落後地區搭建教育網路,IT企業為落後地區捐贈電腦等。通過支持教育能夠最有效地建立企業良好的公共形象,同時受益於企業善舉的學生都有可能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儲備人才。 代表案例:從2001年-2004年,惠普中國在多個省份的幾十所城鎮鄉村中小學校建立了惠普信息技術示範教室,為不同地區師生創造體驗高科技的機會。 4.食品企業:搶占標準的制高點 近年來,食品企業確保自己產品的無公害越來越成為企業實踐CSR的分內之事。如果有一些企業在承諾自己產品健康透明的同時,還在低糖低鹽不含添加劑等方面倡導食品的健康標准,將會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牢固的品牌認知,並借標準的制高點甩開同行業的競爭對手。 代表案例:美國領先的肉產品和乳酪製造商Boar’s Head日前發起了一項選擇低鹽食品的運動,鼓勵消費者健康飲食,減少鹽的攝入量。同時該公司親歷親為,主動公布了其生產的火腿、烤雞、乳酪等產品的含鹽量,均大大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 5.進入新興市場:CSR先行 當跨國公司進入新興市場時,不僅產品在當地存在品牌認知問題,還需要逐步培養和當地政府的關系。這時,企業如果能夠從CSR的角度切入,不僅能迅速取得當地政府的好感和信任,還能贏得在當地民眾中的好感並為自己培育潛在市場。 代表案例:聯合利華曾在奈及利亞一個偏遠小村莊為當地村民修了4口水井,結束了他們沒有安全潔凈飲用水的歷史。此舉不僅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好感,同時在當地居民習慣使用潔凈水之後,隨之而來的民眾巨大的洗漱和衛生護理需求為聯合利華帶來一個巨大的市場。 6.金融企業:小額信貸布局潛在市場 和傳統企業不同,金融企業在深入二三線市場時會存在業務方向很難被當地普通民眾有效認知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用自己的金融優勢去做CSR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小額信貸為代表的金融手段都可以成為金融企業在推行CSR和開拓市場取得雙贏的利器。 代表案例:渣打銀行早在2007年就在中國農村試行小額信貸業務。如為新疆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在內蒙古成立林格爾渣打村鎮銀行、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推出農村金融等等。通過這些舉措,渣打不僅樹立起了一個負責任的金融機構形象,更長遠來看,也完成了很多金融機構想做卻很難做到的對邊遠地區的市場開拓。

㈤ 明善道(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明善道(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CorporateCitizenshipinAction-以下簡稱CCiA)是一家致力於幫助企業回更有效地進行企答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實踐的咨詢機構。2006年5月由CSR研究和實踐領域的資深人士創辦。CCiA注重在中國推廣企業公民理念和實踐活動,專注於體系化、科學化、本地化的CSR運作模式,尤其關注企業、非政府機構/非營利機構和政府三方的相互作用與合作,從而實現企業與社會的「互益、共贏」。專業咨詢機構,致力於幫助企業更有效的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專業理論基礎-5年豐富的實踐經驗--服務內容涵蓋CSR領域各類咨詢建立廣泛的合作網路-國際CSR研究和倡導機構-公益慈善組織-政府主管部門-企業及基金會-各類媒體關注平台搭建與職業CSR從業人員培養——CCiAClub
法定代表人:呂朝
成立時間:2008-03-19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088868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89號院4號樓506室

㈥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的中國CSR藍皮書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網路風雲榜、凱迪網路版等機構推出的研究成權果,反應網民對待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事件、人物和行為的真實情緒。
首份藍皮書在2012年編撰推出,2014年的藍皮書還加入了中國公益基金會輿情報告的專項調查。

㈦ 請問境外的公益組織進入國內,要接受那些相關法律的調整,那些部門管理

來源:公益時報
3月23日,小母牛聯益慈善之夜在北京舉行,活動流程的第五項是聯益基金會(小母牛)專項基金的啟動儀式。事實上,類似像小母牛這樣努力在中國尋求本土化道路的國際NGO,經過與中國政府的多年合作,已經深諳生存之道。除了資金來源不同外,與本土NGO幾乎並無二致。他們很少或不再僱傭境外人員,並開始逐步嘗試脫離對總部資金的依賴,開拓新的支持渠道。
2013年3月底,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任務分工的通知》指出:公益慈善等四類社會組織年底可直接登記。該舉措被期待為「社會組織發展的春天」。
遺憾的是,這其中並不包括活躍在國內的幾千家國際NGO,他們依舊「登記無門」。而對於相對幸運的基金會來講,雖然參照2004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允許其在中國內地設立代表機構,但登記注冊依然按照雙重登記制度的思路進行。
復雜的身份
國際小母牛組織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阿肯色州的非營利機構,致力於減少全球飢餓和貧困,保護地球環境。因最初向貧困家庭提供小母牛和養牛技術培訓而命名。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在中國深耕超過20年,小母牛項目幫助人群從幾十戶農戶到數萬戶,為貧困地區農戶提供從種畜到飼養技能的鏈條式服務,受助農戶實現自力更生後,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最初接受的農畜後代或等額資助,以及所學知識、技能和經驗一並傳遞給其他貧困農民。
而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聯益)2011年3月獲准成立,自詡是繼「壹基金」在深圳取得公募資格後,首家經北京市民政局獲批成立的民間公募基金會。
雖然這種國際NGO掛靠本土公募基金會,成立專項基金的案例並不多見,但實際上早在兩年前,四川海惠助貧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海惠)就已經開始嘗試與上海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聯勸)達成協議,共同成立聯勸(海惠)專項基金。
海惠即為國際小母牛中國辦事處。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為數不多的NGO之一,1989年,國際小母牛中國辦事處在四川建立,掛靠在四川省畜牧局內。雖然由政府代管在行政上有一定優勢,但為了確保項目的規范化和專業性,國際小母牛組織仍決定單獨注冊建立小母牛項目辦。
探索注冊之路是艱難的,好在國際小母牛組織並沒有一味地去追求以國際NGO的身份注冊,考慮項目辦沒有外籍員工,而是嘗試找省級有關部門探討國際小母牛組織中國本土化之路。四川省民政廳民間管理局負責人很同情小母牛項目的處境,表示只要小母牛項目找到有關廳局(辦)作為掛靠或主管單位,就可進行國際小母牛組織的本土化注冊申請,只是注冊名字不能用小母牛,因為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知道小母牛是國際NGO。
經過各種復雜的交涉後,2008年,國際小母牛中國辦事處終於以「四川海惠助貧服務中心」的名義在四川省民政廳注冊成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簡稱民非)。2011年2月,為參與上海市對口援疆工作中的社區扶貧項目和上海市郊的社區綜合發展,海惠的姐妹單位「上海海惠社區民生發展促進中心」正式成立,身份仍為民非。
「注冊的過程是比較曲折的,但好在我們並沒有一定要以國際NGO的身份來注冊,總部也考慮到國情和機構處境,允許我們以這樣的名稱(海惠)來申請。所以雖然我們是國際組織,但無論在注冊上,還是項目執行上,都在走本土化的道路。現在對外宣傳的牌子就是海惠-小母牛項目。」國際小母牛中國辦主任陳太勇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注冊成民非或者乾脆在工商部門登記是大量在華尋求獨立身份的國際NGO的最終選擇。
針對兩個二級基金的成立,陳太勇就表示目的為了增加一個公募的支持平台。「2012年3月,就已經和聯益簽署了合作協議,但一直在策劃合適的活動方式和時機。」據了解,該天的活動邀請了聯益和小母牛雙方的企業合作夥伴,並在當晚舉行了慈善拍賣。
「基金會」的優勢與尷尬
對於國際組織來講,在華擁有合法身份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更安全地實施項目、可以與更高層級的部門展開合作,企業基金會被認可甚至可以為企業市場開拓帶來機會。
相對於「注冊無門」的其他類型國際組織,基金會顯然要幸運得多。2004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對基金會的設立主體並沒有做境內外的限制,依照該條例,外國人可以在華捐資設立基金會,境外基金會也可以在中國內地設立代表機構。當然,登記注冊依然按照雙重登記制度的思路進行。而且,此類組織必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方能取得合法身份。
2013年1月,研華文教基金會正式拿到了民政部批文,成立了基金會北京代表處。1997年,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在台灣正式成立,主要項目為產學合作、社會公益以及內部員工的企業文化建設。
「基金會在大陸開展項目是比較早的,但在2011年下半年才開始准備注冊,通過國台辦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申請,從准備材料到調查審核再到被批復大約是一年半的時間。」基金會工作人員鄭妲新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因為研華科技是台資企業,所以作為企業基金會的研華文教基金會主管職能部門是國台辦。
鄭妲新表示,辦事處的注冊成功得力於國台辦的大力支持。「上層部門的交涉和溝通會相對容易一些。」她認為對於有注冊需求的境外背景基金會來講,相比准備民政部要求的眾多資料,其職能主管部門是否負責更為關鍵。
「另外,研華科技在北京算是納稅數額比較大的台資企業,可能在注冊審核上也有一定考量。」鄭妲新補充。
據中國社會組織網顯示,目前正式在中國登記注冊的境外基金會(含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僅二十幾家。
致力於保護野生生物和自然棲息地的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CS)成立於189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1996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國項目辦公室,2005年,中國項目總部轉移到北京。總部遷移後,WCS就開始籌劃向民政部門申請注冊。「2007年,做了第一次努力,申請遞到了國家林業局,因為國家林業局是我們的業務主管單位。」WCS工作人員甘敏芳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此次申請得到的回復是對於協會類性質的境外機構注冊辦事處,沒有相應的法律可以參照。
「後來就不了了之,2011年有消息說民政部要修訂社會組織管理三條例(即《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又陸續有開放登記的說法,我們就一直在等。」甘敏芳說。
但實際上,等待並沒有給這些國際組織帶來收獲。他們開始考慮曲線操作。「雖然仍缺少適用的法律條款,但境外的基金會是可以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的。WCS在美國和基金會的性質是沒有區別的,適用於相同的法律注冊條款、相同的免稅政策,所以總部批准我們也可以叫WCS foundation(基金會),以基金會的名義提出申請。」甘敏芳表示,2012年WCS開始做第二次努力,包括總部在內又把相關的資料重新准備了一輪。
「因為拿到證書沒有多久,具體的不同還沒辦法講,只能說有好處。包括邀請合作夥伴時,有民政部認可的基金會代表處的身份會顯得更正式,也更有公益色彩。包括一些項目的執行,之前是和高校合作,有了身份後合作夥伴的層級可以上升到教育部,這樣項目運作也會更方便。」鄭妲新介紹,2013年3月底,由研華文教基金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合作的某創新經營模式競賽已經開賽。
單一的資金渠道
改頭換面注冊民非、工商注冊、正式在民政部注冊基金會、掛靠本土公募基金會成立二級基金……為了達到生存和開展活動的目的,國際組織選擇了各種各樣的存在方式。但對於那些項目和合作夥伴相對單純的機構而言,身份則沒那麼重要。
湯森路透基金會是依託於新聞和專業信息供應商湯森路透集團成立的公益機構。其旗下網站 TrustLaw提供免費的全球法律服務,以及婦女權益和高效行政的信息及新聞資訊。在中國,基金會主要向社會企業家和NGO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恩派(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等均有合作。「我們就是一家企業基金會,沒有獨立的法人身份,暫時也並沒有申請注冊成立辦事處的打算。」基金會中國項目主管劉東偉認為身份問題對於基金會執行項目並無影響。
「因為我們沒有任何資金支持的項目,與合作夥伴沒有資金往來,不需要一個獨立帳號。」劉東偉介紹,基金會和企業CSR部門分開,在中國的全職員工只有他一人,因此基金會每年所需要支出的經費只包括他一人的工資和差旅,均來自公司財務。
同樣作為企業基金會的研華文教基金會,所有的資金也均源於企業。「研華科技股東分紅的百分之三,每年會滾動到基金會里,所以不需要開拓其他收入渠道。」鄭妲新表示。
事實上,因身份問題制約,在華國際NGO的資金來源均較單一,對總部的依賴程度很高。「WCS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金來自美國,大約每年100萬美金左右。從2009年開始,國內開始有個人捐贈進來,但筆數很少,額度也不大,每年也就一二十萬的樣子。」甘敏芳說,2012年,WCS「野生生物衛士獎」的項目得到了阿拉善SEE基金會支持,是第一筆來自國內機構的資助。
「大部分的資金還是來自海外,以上一個財務年度(2011年6月—2012年7月)為例,機構53%的資金來自香港,30%的資金來自美國,剩下的不到20%是機構自籌。」陳太勇告訴記者,小母牛香港的籌款能力很強,每年的捐贈收入都有幾千萬,而海惠上一年包括承諾分期捐贈在內的捐贈總收入(自籌部分)為1500萬。「主要來自企業和企業基金會的捐贈。」
海惠在資金上對國際小母牛組織總部和其香港分會嚴重依賴,減少依賴的唯一辦法就是解決籌款問題。實施本土化戰略以來,海惠積極拓展新的收入渠道,包括成立二級基金在內,但效果卻並不明顯。據了解,聯勸(海惠)專項基金成立兩年來,包括捐贈物資摺合在內共籌款不足20萬。上文提到的小母牛聯益之夜舉行的慈善拍賣,截止到記者發稿,到賬約50萬。
「我們雖然沒有掛靠成立二級基金,但和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有項目的合作,也算是有公募的渠道。」甘敏芳說,同海惠一樣,雖然環基會積極幫助WCS尋找資金支持,但卻一直沒有獲得額外的捐贈機會。
發展趨勢與官方合作
事實上,國際NGO在華活躍的時間並不長,上世紀80年代後,較多地進入中國;以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事件為契機,國際NGO開始迅速發展。除了扶貧、教育等傳統慈善領域,國際NGO更關注艾滋病防治、環境保護、婦女兒童、社會企業、公平貿易、農民工權利保護等較新的公益領域,一段時間內為中國公益事業發展帶來了國際經驗和國際視角。
以國際NGO最活躍的雲南省為例,21世紀初期,國際組織貢獻較大。根據雲南省國際民間組織促進會《境外非政府組織發展及管理研究》的統計,國際NGO在滇的項目資金投入2003年是3200萬元,2004年是5300萬元,2005年是8600萬元,2006年達到1.2億元。
而近幾年,在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的援助政策做出方向性調整,許多國際組織也相應靈敏地做出回應,逐步減少或停止在中國的資金支持。
同時,2008年發生在雲南的香港偽慈善家李國華猥褻孤兒院女童案件進一步為境外NGO管理敲響了警鍾。2009年12月29日,為了規范境外NGO管理,同時也為了進一步為雲南省內有關組織與境外NGO交流合作提供服務保障,雲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雲南省規范境外非政府組織活動暫行規定》,並於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境外非政府組織(以下簡稱境外NGO)在雲南開展項目及活動,均需到省民政廳登記備案,否則即為非法。極少數身份可疑的國際機構開始撤出中國。
因為身份各異的原因,在華國際NGO的規模一直難以統計。僅就在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來看,資金投入可圈可點。2012年1月16日,民政部在京召開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工作座談會。會上發布消息,自《基金會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民政部依法登記的19家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累計在中國內地實施了1714個公益項目,總投入超過40億元人民幣,其中,2011年的公益項目支出為10.5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身份如何,幾乎所有現存的在華國際NGO都傾向與政府部門合作。據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系韓俊魁在2011年的調查統計,選擇經常與政府合作的境外在華NGO比例高達74.5%,若加上偶爾合作,這一比例達到93.6%。「從合法性上看,與政府合作會讓那些沒有登記的國際NGO繞開法律合法性的質疑展開活動,獲得的行政合法性讓其獲得了較大的騰挪空間。」
「我們所有的工作都要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因為我們的工作都是在保護區內進行,一定要和當地的林業部門合作開展項目。尤其是廣州方面的項目,與野生動物走私有關,必須和國家執法部門合作。」甘敏芳表示。

㈧ 非政府組織的著名組織

能源基金會
免費午餐基金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壹基金
基金會中心網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
NPP新公益夥伴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SEE)
中國影視演員協會(CTAA)
保護國際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GVB)
深圳衡平機構(EJI)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MWPCCB)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BECon)
北京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
北京市協作者文化傳播中心
中國內刊協會
甘肅伊山伊水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陝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
西安志願者協會環保服務隊
北京震旦紀公益信息技術中心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
道德茶葉合作聯盟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
福特基金會
富平學校
根與芽環境教育項目
公平勞工協會(FLA)
廣東省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國際計劃
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中國大陸區分會
國際青年成就中國部
國際商業領袖論壇(IBLF)
國際行動援助中國辦公室
救助兒童會
勞工教育及服務網路
綠色和平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美國家庭健康國際(FHI)
美國商會(中國)
8090後心智模式研究院
南都公益基金會
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
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CSR Europe)
帕斯組織
沛豐中國
氣候組織
牽手上海
晴天公益聯盟(CCA)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推進協會
全球環境研究所
全球企業抗艾滋病聯合會(GBC)
仁人家園國際組織
日本商會
瑞麗市婦女兒童發展中心
商務社會責任協會(BSR)
上海美國商會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ICO)
世界宣明會
世界資源研究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碳信息披露項目
維泰國際機構
未來500強(中國)
香港地球之友
香港樂施會
亞洲基金會
亞洲可持續發展投資協會(ASrIA)
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MRC)
雲南省互滿愛人與人組織合作項目辦公室
中法可持續發展中心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CDPF)
中國為公會(JLC)
中國村絡工程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建設推廣委員會(RSCA)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CSPGP)
中國國際礦業企業工作組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CANGO)
中國紅十字會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CBCSD)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中國歐盟商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企研)
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
中國企業聯合會全球契約辦公室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CYDF)
中國生產力學會生產力布局與地區經濟發展專業委員會(CPDC)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投資性公司工作委員會(ECFIC)
中國消費者協會(CCA)
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COSHA)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華全國總工會(ACFTU)
自然之友
法律人俱樂部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
自然之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㈨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的歷屆責任年會介紹

2014年7月25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六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在北京舉行。
南方周末每年會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上推舉出年度「責任領袖」,以表彰那些「對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有著自己的理念和堅持,樂於付諸實踐並取得了公認的成就,同時也善於引導和帶動其他有志於此的人」。
同時,年會還推出了2014年中國CSR藍皮書,包含了年度CSR輿情報告和中國公益基金會輿情報告。
年會還在下午舉行了兩場分論壇,公益論壇重點就「公益基金會」領域的相關話題,在與會的多位公益基金會負責人及行業學者間展開了研討交流;在醫葯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分論壇上,發布了「2014中國醫葯行業CSR調研」的榜單,並發布了國內首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關鍵定量指標指引》。
在當天會議現場,主辦方將「公益透明」作為本年度的「年度關注」話題,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和「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就這一話題進行了「站而論道」。 第五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於2013年7月5日在北京舉行。
2013年度責任領袖,頒發給致力於微博打拐事業的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大愛清塵」項目發起人王克勤,用藝術詮釋公益的鋼琴家李雲迪,以及長期引領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諾華集團(中國)總裁徐海瑛和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
「年度關注特別貢獻獎」是南方周末著眼那些過去一年中所發生的意義重大的事件話題,在當中尋找對中國社會具有進步意義的關注點,向推動進步的機構組織致敬。「420聯合救援行動」是雅安地震後民間自發組成的公益行動聯盟,是民間公益力量高效整合模式的先鋒;支付寶是企業發揮專業力量救災,擺脫數字榮譽感的示範;新浪微公益,向我們展示了社交網路能發揮的潛能,在災難中輸出億萬人的正能量。他們共同獲得「年度關注特別貢獻獎」。
本屆責任年會推出了《2013年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藍皮書》。該藍皮書由南方周末、凱迪數據研究中心和網路風雲榜聯合推出。該藍皮書是國內首份由傳統媒體調研機構與新媒體調研機構聯手打造的專門領域報告。 第四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於8月31日在北京光華路5號財富中心舉行。本屆年會以大戰略時代為主題,呼籲「不做責任時代旁觀者」,強調企業在發展中須系統變革、關懷弱勢、注重公共利益及社會均衡。年度口號為「不做責任時代旁觀者」,旨在要個體發展,也要公共利益;要弱勢關懷,也要系統變革;要商業模式,更要社會均衡;關注責任,關注戰略大時代。
出席嘉賓: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韓方明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馬繼生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
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孫曉華
佳能(中國)總裁兼CEO,小澤秀樹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
普華永道合夥人,周星
BASF中國區總裁,關志華
百威英博亞太區法律及企業事務副總裁,王仁榮
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
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凱
公眾與環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
WWF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首席專家,孫繼榮
德國萊茵TUV集團大中華區培訓與咨詢總監,林小霞
壹基金秘書長,楊鵬
商道縱橫咨詢公司總經理,郭沛源
立人鄉村圖書館、立人大學創始人,李英強
百年職校創辦人,姚莉
擲出窗外網創辦人,吳恆
2009年8月14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暨南方周末「三榜」頒獎典禮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圓滿落幕。大會對過去一年中在中國不懈踐行著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企業進行了表彰,並為中國國有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排行榜、世界500強在華企業貢獻排行榜、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創富榜三個權威榜單的上榜企業頒發榮譽。

㈩ 龍花樓的科研業績

學術兼職
Habitat International(UK)副主編
Land Use Policy(UK)編委、客座主編(SI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UK)編委、客座主編(SI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地理研究》、《地理科學進展》、《山地學報》、《經濟地理》、《地域研究與開發》編委
環境保護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專家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顧問
國土資源部全國土地整治規劃修編組專家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生態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土地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主要獲獎
第九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2007)
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09)
第二屆「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2014)
第一屆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優秀科技獎(2013)
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第五)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第七)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2013/第四)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2015/第二,2005/第三,2010/第四,2006/第四)
成果發表
在城鄉發展與土地利用轉型研究的基礎理論與方法、演化機理與模式及其與土地整治的綜合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科技成果。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SCI/SSCI收錄論文32篇(第一/通訊作者23篇,第一作者論文H指數12)。代表性論著:
龍花樓. 論土地整治與鄉村空間重構. 地理學報, 2013, 68(8): 1019-1028.
龍花樓. 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1618.
龍花樓. 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 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2): 131-138.
龍花樓. 中國農村宅基地轉型的理論與證實. 地理學報, 2006, 61(10): 1093-1100.
龍花樓. 區域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整理. 地理科學進展, 2003, 22(2): 133-140.
龍花樓. 土地利用轉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綜合研究的新途徑.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3, 19(1): 87-90.
龍花樓, 李秀彬. 長江沿線樣帶農村宅基地轉型. 地理學報, 2005, 60(2): 179-188.
龍花樓, 李婷婷. 中國耕地和農村宅基地利用轉型耦合分析. 地理學報, 2012, 67(2): 201-210.
龍花樓, 李秀彬. 長江沿線樣帶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地理學報, 2001, 56(4): 417-425.
龍花樓, 李裕瑞, 劉彥隨. 中國空心化村莊演化特徵及其動力機制. 地理學報, 2009, 64(10): 1203-1213.
龍花樓, 劉彥隨, 鄒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類型及其鄉村性評價. 地理學報, 2009, 64(4): 426-434.
龍花樓, 劉彥隨, 張小林, 喬家君. 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研究新近進展. 地理學報, 2014, 69(8): 1145-1158.
龍花樓, 蔡運龍, 萬軍. 開發區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以江蘇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地理學報, 2000, 55(6): 719-728.
龍花樓, 胡智超, 鄒健. 英國鄉村發展政策演變及啟示. 地理研究, 2010, 29(8): 1369-1378.
龍花樓, 張杏娜. 新世紀以來鄉村地理學國際研究進展及啟示. 經濟地理, 2012, 32(8): 1-7, 135.
龍花樓, 劉永強, 李婷婷, 王靜, 劉愛霞. 生態用地分類初步研究. 生態環境學報, 2015, 24(1): 1-7.
LONG Hualou (Guest Editor). SI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Vol. 40 (2014) 1-146.
龍花樓. 中國鄉村轉型發展與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龍花樓, 蒙吉軍. 中國開發區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劉彥隨, 龍花樓 等. 中國農業現代化與農民.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劉彥隨, 龍花樓 等. 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劉衛東, 龍花樓 等. 2013中國區域發展報告—轉型視角下的中國區域發展態勢.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4.
Long Hualou, Liu Yansui. A brief background to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A forthcoming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10): 1279-1280.
Li Yurui, Long Hualou*, Liu Yansui.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 38: 12-26.
Liu Yongqiang,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u Shuangshuang.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5, 47: 293-301.
Li Tingting, Long Hualou*, Liu Yongqiang, Tu Shuangshuang. Multi-scal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under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Bohai Rim.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8: 227-238.
Xiong Shangao, Long Hualou*, Tang Guoping, Wan Jun, Li Hongyuan. The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marine oil spill from ship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96: 7-17.
Long Hualou, Liu Yansui, Li Tingting. Agricultural proction in China under globalization. Editors: Guy M. Robinson, Doris A. Carson. Handbook on the Globalisation of Agriculture. Publisher: Edward Elgar, 2015, 214-234.
Long Hualou. Land consolidation: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2): 211-225.
Long Hualou.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Introction.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1-5.
Long Hualou, Liu Yongqiang, Hou Xuegang, Li Tingting, Li Yurui. Effe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e to rapid urbaniz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i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of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4: 536-544.
Liu Yansui, Yang Ren, Long Hualou*, Gao Jay, Wang Jieyong. Implications of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Shandong province.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111-118.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Zhang Xingna.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Change in China』s Countrysi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Editors: Cawley M., Bicalho A.M.S.M., Laurens L.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Systems: Global and Lo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ublisher: The Commission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Systems (CSR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and the Whitaker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2013, 123-133.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Woods M., Zou Jian.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 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 Land Use Policy, 2012, 29(1): 11-22.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3): 548-562.
Long Hualou, Liu Yansui. A commentar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 Issues and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2, 3(4): 384-384.
Wang Ling, Long Hualou*, Liu Huiqing, Dong Guihu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nd Land-Use Changes in West Jilin, China. Disaster Advances, 2012, 5(4): 652-658.
Long Hualou, Woods M.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global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Wales? Journal of Rur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11, 6(1): 70-94.
Long Hualou, Zou Jian, Pykett J., Li Yurui. Analysi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3): 1094-1105.
Long Hualou.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Disaster Advances, 2011, 4(1): 3-5. (Invited Editorial)
Long Hualou, Liu Yansui, Li Xiubin, Chen Yufu.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
Long Hualou, Zou Jian. Farmland destroyed by natural hazards in China: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 Disaster Advances, 2010, 3(4): 592-597.
Long Hualou, Zou Jian. Grain proction driven by variations in farmland use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security patter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1): 60-67.
LI Yurui, LONG Hualou*, LIU Yansui. In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their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4): 438-448.
Long Hualou, Zou Jian, Liu Yansui.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4): 454-462.
Long Hualou, Liu Yansui, Wu Xiuqin, Dong Guihu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Su-Xi-Chang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322-333.
Long Hualou, Wu Xiuqin, Wang Wenjie, Dong Guihua. Analysis of urban-rural land-use change ring 1995–2006 and its policy dimensional driving forces in Chongqing, China. Sensors, 2008, 8(2), 681-699.
Long Hualou, Heilig G.K., Li Xiubin, Zhang M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hang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the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7, 24(1): 141-153.
Long Hualou, Tang Guoping, Li Xiubin, Heilig G.K.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rea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3(3): 351-364.
LONG HL, HEILIG GK, WANG J, LI XB, LUO M, WU XQ, ZHANG M.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me 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6): 589-603.

閱讀全文

與csr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