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白鱀豚基金會

白鱀豚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4-03 16:37:56

① 白鰭豚滅絕了嗎

白暨豚是鯨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動物。「暨」音 jì;媒體也常寫作「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

白暨豚身體呈紡錘形,臍處最粗。體長1.5-2.5米,體重約230千克。吻極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頭頂偏左。

眼極小,位於口角後上方。耳孔小如針眼,位於頭兩側,眼的後下方。背鰭三角形,位於體中部略後,上端尖,基閽長,鰭肢較寬,末端圓鈍。

白暨豚滅絕事件,反映的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而對淡水豚實施遷地保護,終究只是權宜之計,自然保護區外的長江水域目前仍被人類佔用,未來能否再次成為淡水豚的棲息地,暫時還無法得出答案。

②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中國項目

WWF在中國的工作開始於保護大熊貓。1980年,WWF作為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始在四川進行大熊貓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國家林業局成功合作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隨後制定了全國大熊貓保護計劃,並經國務院批准實施。1999年,WWF與國家林業局又共同啟動了第三次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調查,所獲得的科學詳實的數據為中國日後大熊貓保護奠定了基礎。此外,WWF還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及西部開發對熊貓棲息地影響等研究項目,這些研究為WWF的實地保護項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縣啟動了「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ICDP)。項目在幫助當地機構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的同時,還試行了當地社區發展替代生計的開發,以減少社區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壓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王朗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反偷獵巡護、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和保護區管理、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以及周邊社區的發展等方面,已成為保護區管理的典範,,並為大熊貓的野外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2002年,WWF將平武ICDP項目擴大到整個岷山景觀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使大熊貓保護工作由單一點上的保護,發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個岷山的區域性大熊貓棲息地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為目標的新階段。同年,WWF還啟動了在大熊貓分布的最北限秦嶺山系的保護。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可持續經濟發展項目覆蓋了整個秦嶺地區,項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有效手段和機制,以及可持續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模式。 濕地與淡水保護
WWF在全球50多個流域開展濕地與淡水保護及流域綜合管理示範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後,濕地和淡水生態系統保護也成為WWF在中國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通過與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先後在濕地恢復、濕地替代生計、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重建江湖季節性生態與水文聯系、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宣傳教育、流域綜合管理政策倡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蘭分會的支持下,「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首先在湖南啟動,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開展濕地恢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工作,通過發展濕地替代生計、促進社區共管、協助建立保護區並不斷提高其能力、宣傳教育等途徑,推動洞庭湖地區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同時,支持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總結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的經驗與教訓,以此推動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綜合管理工作。
在此項目的影響下,2002年匯豐銀行(HSBC)通過其「投資大自然」項目支持WWF在湖北啟動了以「重建江湖聯系,恢復長江中游生命網路」為目標的「恢復長江生命之網」——WWF-HSBC長江項目,開展了湖北省濕地保護網路建設、推動「灌江納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聯系、實施基於社區的濕地保護與恢復示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作為白鱀豚和江豚棲息地的天鵝洲故道群濕地保護等項目,這些工作將為恢復江湖聯系、探討長江中游湖泊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建設長江中下游的濕地保護網路與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種保護網路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與此同時,WWF建議並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共同資助成立了「國合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該課題組於2004年10月向國務院提交了《推進流域綜合管理,恢復中國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議報告,為促進中國流域水資源、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治」出謀劃策。報告中建立「長江論壇」的建議已被27家單位採納,首屆長江論壇於2005年4月在武漢成功舉辦,通過了《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一致贊同通過對長江流域實施綜合管理,來確保實現防洪安全、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等三大目標。
WWF一直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推動《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制訂與優先項目實施等,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支持濕地類保護區的基礎調查、保護區管理人員培訓、濕地類型保護區的管理等。在WWF的協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國兩次新增23個國際重要濕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個國際重要濕地被WWF總部評為來自中國的第一份「獻給地球的禮物」;與國家林業局、上海市農林局合作開展「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管理項目」,探索「國際重要濕地」的建設與管理;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組織了2004年、2005年長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鳥調查,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和國際重要濕地的提名工作準備了詳實的基礎數據。
WWF還與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來連續組織「濕地使者行動」,分別以「把知識帶回家鄉」、「走進國際重要濕地」、「追尋通江湖泊」、「生命之河:從高山到大海」、「還長江生命之網——長江行動」等為主題,在全國各地系統地開展了濕地科普與宣教活動和調查工作。累計參與競標社團有226個,有131個大學生環保社團、1500多名師生成為濕地使者直接參與到該活動中來,足跡踏遍中國黑龍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的20個省、市、自治區和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5國境內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將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知識傳遞給數百萬濕地地區的基層幹部與群眾。 森林的發生和發展時代,距今已有6億年的歷史,經歷了裸蕨類草叢、小型森林和蕨類森林,最終發展到今天被子植物佔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國疆域廣闊,自然條件復雜,森林資源豐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態環境始終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農業出現時,森林的砍伐即已開始。隨著農田的開墾、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斷發生的戰亂和社會動盪,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從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森林資源得到一定的恢復,1973年到1998年開展的五次森林資源清查報告反映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積
量從86。56億立方米增加到112。67億立方米。但是,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後,並且與森林密切相關的生態問題表現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斷流、地質災害頻發、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生態惡化的現狀,增加森林資源及其質量,中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相繼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在內的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在較短的時間內使中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其對中國生態建設的長期影響將不斷體現。
WWF北京辦事處林業項目結合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在長江上游岷山地區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開展了大熊貓和東北虎棲息地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向國內介紹並引進了最新的景觀保護理念和方法,通過建立保護區、提高保護區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區和企業參與的共管機制,使呈現破碎化的棲息地得到連接和恢復。同時,為了提高中國森林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把森林認
證和產銷監管鏈認證引入中國,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國內標准,幫助森林經營單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了減少中國進口木材需求增長對南美、東南亞等天然林豐富地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WWF北京辦事處成立了中國森林貿易網路(CFTN), 鼓勵在中國(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從事木材貿易和生產的廠商,通過加盟全球森林貿易網路組織,促進合法採伐和貿易,推動可持續森林經營和可信賴的森林認證。與此相關的大豆和棕櫚油圓桌會議(RSPO)也是林業項目的工作重點,旨在鼓勵有影響力的廠商通過參加圓桌會議承諾促進有利於森林土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 「人類是可持續性發展關注的中心,他們有權利與自然和諧相處,過一個健康而有價值的人生。」——《里約熱內盧宣言》(1992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頒發的活動證書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被正式提出後,即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這一戰略的實施意味著人類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變革的呼喚,意味著人類需要重新認識和調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這種調整即意味著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為全世界人民把一個聽起來抽象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轉為現實」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教育的任務。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們將社會理想轉為現實的能力。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了解到威脅人類未來的世界問題:如貧困、環境惡化、健康、沖突和人權的侵害等之間的復雜而互相關連的關系;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將掌握為了可持續的未來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並具備進行積極的社會變革所需的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建設一個認知人類尊嚴的人道的、平等的、和關懷的和諧社會。」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的開展,以實現WWF的最終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設立辦事處之時,就創建了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原環境教育項目)。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與發展,該項目始終貫徹「能力建設、資源開發、政策影響和網路構建」的工作策略,並通過與中國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政府部門,高校學術科研機構,社區,宗教團體以及地方相關NGO合作,開展了一系列項目,成功地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國的正規教育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
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在中國開展的項目有「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香格里拉可持續社區」、「青少年愛水行動」、「香格里拉河流與湖泊」、「巴珠可持續社區」、「滇西北社區能力建設」、「藏東社區保護與和發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時,該項目也為WWF 在中國的其他項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並承擔資源開發、經驗總結和成果分享的職責。 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
「我們現在對減緩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越少,未來需要適應氣候變化的難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過去的100年裡,地球溫度已經上升了0。74攝氏度;北極氣溫升高是全球
平均值的兩倍,北極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亞地區的乾旱趨勢加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乾旱的時間和強度增加,強降水和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熱帶颶風的強度加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地球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比工業化前約高35%。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再次證明了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90%是因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所致。眾多獨立的研究表明,人類只有將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才能避免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人類和全球經濟產生災難性影響。我們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決定必須在近幾年內達成。
緊迫性:需要在未來五年內,真正落實推動低碳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遲都會加大減緩氣候變化的難度和成本; 野生物貿易項目
TRAFFIC (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創建於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貿易研究項目,其目標是確保野生物貿易不會對自然環境構成威脅。
TRAFFIC 總部在英國,全球共設立了21個辦公室,形成一個全球性工作網路,是全球最具規模的野生物貿易監測組織。TRAFFIC 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協助CITES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開展工作。在這方面,TRAFFIC已積累了近30年的經驗。
1996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 East Asia)開始在中國開展工作,並於2001年在WWF辦公室設立中國項目,即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在中國的項目力求以葯用動植物資源保護為切入點,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醫學界、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使葯用動植物的使用逐漸找到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葯用資源貿易。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強調TRAFFIC在野生物貿易過程中的預警作用,通過定期的市場調查,對可能因貿易導致瀕危的野生物種,提前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以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證貿易不造成物種的瀕危。
每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將定期出版通訊,介紹瀕危動植物資源的現狀,探討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交流國內外野生動植物貿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過在中國開展的各項工作,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希望能夠為制止非法野生物貿易、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與國內外各個不同的組織一同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更多的貢獻。 全球協作,走向哥本哈根,實現中國的低碳未來
WWF
氣候變化給人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在未來50年內,全世界必須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變化需要我們的領導人制定良好的政策,並迅速行動。
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為工業化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具有約束性目標的國際法律文件。所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員國將於2009年12月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進行協商。這次的全球新協議是我們使全球氣候變化能保持在正常范圍內的重要機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在與許多合作夥伴——民間社團、政府、社區和私營部門共同努力,以實現公正、有效、科學的全球氣候協議。
WWF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議的期待
WWF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議為使全球實現清潔能源經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性影響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WWF希望看到我們的領導者們就形成一個公正、有效以及科學的氣候變化協議達成共識,此協議應包括:
#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0%
#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
# 到2020年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0%
# 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國家採取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 為向低碳經濟過渡提供便利
# 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清潔技術,以及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建設
#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標 黃海——生物多樣性之海。在2006年12月發表的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的指導下,中國和韓國當地社區即將擔當起黃海生態區的保護義務。2007年9月7日,為期7年的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在北京啟動。
保護黃海里的生命
廣闊的黃海海域被中國和朝鮮半島環繞著,其大陸架的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享受著黃海豐富的漁業資源。WWF將包括黃海、渤海和東海北部在內的460000平方公裏海域劃定為「黃海生態區」,該生態區被確定為WWF全球最優先保護的200多個生態區之一。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的目標是使海洋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完整,並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電器為本項目提供了全部資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與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開接受小額基金的申請,這些小額基金將用於支持地方社團和組織的宣傳保護活動。
以優先保護區為基礎的行動計劃
2002年7月,WWF、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韓國環境研究所(KEI)三方啟動了黃海生態區規劃項目,通過科學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的關鍵棲息地,來確定優先保護區域。作為該研究項目的成果,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於2006年12月被公布。該圖已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採納。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將以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以黃海生態區為基礎,支持中國和韓國的當地社區開展具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願景宣言:黃海生態區支援項目將與合作夥伴攜手實現如下願景:到2020年,讓黃海中所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息地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讓最有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的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並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使之發恢全部服務功能,造福沿海社區。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獨立的環保組織,WWF在淡水保護、森林保護、氣候變化、野生動植物貿易等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領導力和影響力。WWF也開始拓展其傳統的業務領域,其中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與上述保護項目密切相關的跨項目的政策領域工作。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項目(簡稱為政策項目)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學發展」即可持續發展,也承擔WWF全球網路之間與中國相關的政策工作的溝通、協調和實施。
啟動與開展政策領域的工作,一方面來自於WWF相關保護項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實現WWF在2007年北京年會上發布的有關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這兩大目標的保證措施之一。我們期望通過加強對政策的影響和關注,注重各領域間的相互聯系,使得政策項目為WWF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務,進而提升WWF的影響力,為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按照WWF中國項目辦公室「五年保護發展計劃(2005~2010年)」,為應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政策項目將著力於以下三個主要方向:即貧困與環境(包括補償機制和生態補償)、消費或可持續生活方式(生態足跡)和貿易、投資與金融(是對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補充,目的在於「綠化」供應鏈環節。此外,政策項目也承擔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的聯系和合作事宜。
開展的政策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貿易與投資、銀行信貸原則和生態足跡等方面。
推動可持續的對外貿易與投資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07年4月,WWF發布了《重新思考中國境外投資》報告。由於中國對外投資飛速發展,整個世界都需要重新考慮現有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報告建議在自然資源供應方、產品和服務生產製造方以及消費方之間建立對話機制,促進全球循環經濟。
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已處於全球前列,但是也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向可持續貿易方式轉變、減少中美與中歐之間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在內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合作,旨在尋找可持續性貿易機會,促進外貿結構升級,探索可持續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同時,我們密切關注中國公司在海外對自然資源(比如木材)投資時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合作並協調全球網路資源,對經濟和環境效益進行綜合分析,推動海外投資的可持續性發展。
銀行信貸原則
WWF期望與相關的金融研究機構合作,分析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進程及其發展趨勢,通過引入國際上公認的環保信貸原則,提升國內銀行的環境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策略在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推廣。WWF正在與國內重要的銀行合作,分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後的發展趨勢,探討引入可持續的信貸原則的可行性,為國內銀行業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生態足跡研究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包括人類擁有的自然資源、耗用的自然資源、以及資源分布情況。WWF(中國)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合作開展了「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中國生態足跡報告》將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認知度、促進中外專家之間的聯合研究、並為中國高層領導決策提供政策建議。國合會和WWF共同委託總部位於美國的環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來負責研究和分析工作。該項目的中期研究報告將於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終報告將於2008年上半年發布。 對環境的廣泛關注已經改變了商界人士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他們的客戶、股東、員工及其家庭一起,他們日益認識到保護自然是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的。他們相信,為了我們自已的安康,也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行動來保護我們地球上的自然財富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
自然保護的社會呼聲日益響亮,這一外在動力正推動著商界加強與WWF及類似機構的合作。因為這種合作既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也能為自然界帶來益處。
WWF企業合作夥伴正是為設在中國的企業提供的交流與合作平台,我們希望與那些承諾承擔社會責任,並希望成為改善環境而努力的企業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③ 淇淇的最後時刻

作家金輝寫
在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活著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1980年1月,它在洞庭湖被漁民捕獲時受了重傷,經過4個多月的精心治療,放養在專門為它建立的水族館里,人們給它取名「淇淇」。20多年來,淇淇一直過著獨身的生活。1986年,曾捕獲一頭雌性白鰭豚,取名「珍珍」,和淇淇一起生活了兩年多。眼看婚期將至,珍珍卻患肺炎死了。現在,淇淇老之將至,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白鰭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1999年底,新華社播發了一條消息,貴州一個10歲的孩子,得知白鰭豚的危急處境和保護工作因經費不足而難以展開後,每月從零花錢中省下10元,以 「愛淇」之名,寄給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兩年多來從未間斷。愛淇在一封信中寫道:「如果再不抓緊搶救工作,我們的下一代說不定只能從書本上,從我們講的故事中知道長江白鰭豚了……我決心為保護它們盡一點微薄之力。我想,只要全社會每個人都盡一點力,白鰭豚一定會像大熊貓一樣有一個生存的空間」。愛淇的這一感人行動,引起了許多人對白鰭豚的關注。白鰭豚是我國長江中下游特有的珍稀動物,它的大腦同猩猩一樣發達,極有靈性,早在幾千萬年前,白鰭豚就從海洋進入長江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是這條大江中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在2000多年前漢代古籍《爾雅》中,就有關於白鰭豚的記載。清代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白秋練》中,講述了慕生與美麗聰明善良的白姑娘相愛的故事,姑娘的母親白媼就是白鰭豚的化身。僅僅30年前,長江中的白鰭豚還有1000多頭。由於江水的嚴重污染、繁忙的航運(螺旋槳擊打)和亂捕濫撈,白鰭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86年,白鰭豚數量約有300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僅剩下二三十頭了。這種可愛的生靈,正在以倒計時向我們作最後的訣別。專家們絕望地稱其為「活著的滅絕動物」。白鰭豚和大熊貓、水杉一樣,都有「活化石」之稱,都是「孑遺生物」。孑遺生物在地質歷史的較古時期,發充生長旺盛,種類繁多,分布很廣,但到較新時期或現代,則大大衰退,只剩下一兩種孤獨地生存於個別地區,有的甚至有逐漸滅絕的趨勢。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中華鱘、白鱘等動物,水杉、銀杉、銀杏、香果樹、樹蕨等植物,都是僅存於我國的世界著名孑遺生物,它們是在長江的庇護下才躲過了九死一生的地質災變。長江流域正是以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世界罕見的孑遺生物避難所。現在,長江正日益失去這種特質。白鰭豚的命運,就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危機的縮影。登臨武漢長江邊的黃鶴樓,唐人崔顥的詩句浮上心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我們不禁要問,在長江這部大書中,難道註定要由我們親手寫上「地球上最後一隻白鰭豚,已在長江中孤獨地死去」這樣一筆嗎?要對白鰭豚進行人工繁育,至少需要捕獲20頭。而1992年就斥資興建的洪湖新螺和石首天鵝洲兩個白鰭豚自然保護區,至今依然空空如也。一個物種滅絕之後,它便從地球的生命序列中不可逆轉地永遠消失了,它所具有的獨特基因庫亦不復存在。歐洲和美國現在的環境保護都搞得不錯,但過去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許多野生動物基本上已經滅絕,因此那兩片大陸也就喪失了生物的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任何損失,都是即使花再多的錢和用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恢復、無法彌補的。如今,愛淇和許多人還在為保存白鰭豚進行著最後的努力,雖然誰也不敢奢望這種努力能夠使白鰭豚進行著最後的努力,雖然誰也不敢奢望這種努力能夠使白鰭豚免遭滅頂之災,但是,如果我們對身邊的生靈們的滅絕熟視無睹,災難降臨到人類自己頭上,也就為時不遠了。不能容納白鰭豚生存的長江,最終也必將不能容納人類的生存。保護長江,保護像白鰭豚一樣的珍稀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④ 白鰭豚的資料

白暨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稱白豚、白鰭豚、白旗。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為中國特產的淡水齒鯨類動物,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中也有發現。體呈紡錘形,體長 1.5 ~2.5 米,體重可達230千克;吻部呈喙狀,窄而長,吻尖略向上翹;額頂顯著隆起;眼小,位於口角下方;耳孔極小,形似針眼,位於眼的後下方;背鰭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於背中部而略靠後;鰭肢寬,末端圓鈍,尾鰭後緣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藍灰色,腹面白色,背鰭、鰭肢背面、尾鰭均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噴出的水花不高,尾鰭並不出水。白暨豚善潛水,但易被機動船的螺旋槳擊傷而致死。通常成對活動。以魚為食,用長喙可捕捉底棲魚類。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 30%,自然繁殖率很低。

⑤ 中國還有白鰭豚嗎

白鰭豚,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

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在武漢去世。25歲的「淇淇」體長2.07米,體重98.5公斤,在淡水鯨類動物中已屬老齡。

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生物學快報》(BiologyLetters)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道時稱,專家們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2006年底,六國科考隊從武漢出發沿長江向上海尋找,途經3436公里,考察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所有支流,但經過大規模高精度的搜尋,未發現白鰭豚。

⑥ 白鰭豚的詳細資料

白鰭豚又叫「白旗」,屬哺乳綱鯨目豚科,體長2至3米,重100至300千克,背呈淡藍灰色,嘴扁長似鴨嘴,有齒約130枚,齒根側扁而寬,頭圓有短頸,頸椎不癒合。由於長期生活在水中,前肢已演變成前鰭,後肢已演變成尾鰭,身體呈流線型,十分適宜於游泳。白鰭豚的耳朵和眼睛高度退化,在水中活動時只能靠發出超聲波的回聲來識別物體,常三五成群地在水中沉浮,遇到危險時就發出低沉似水牛的吼聲。白鰭豚主要以魚類為食,一頭成年的白鰭豚每天要吃12至18千克的鮮魚,雌豚在哺乳期食量比平時還要大一些。白鰭豚有四個胃,腸子長達30至40米,消化力很強。白鰭豚的睡眠方式很特別,它的兩個大腦半球輪流處於覺醒和睡眠狀態,有規律地交替工作和休息。

白鰭豚是世界上僅有五種淡水豚類中的一種,它的祖先在四五千萬年前曾生活在陸地上,後來因自然環境的變化才近居到水中。為了適應水生環境,其身體的各部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徵,每隔一兩分鍾就要到水面上換氣,換氣時將頭伸出水面,吸氣後猛往水中一紮,激起一圈浪花。尤其是在暴風雨到來之前,由於氣壓變低,它們頻繁地露出水面換氣,漁民常根據白鰭豚的這一特點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白鱔豚的繁殖率很低,每兩年才生育一次,一胎只生一頭,很少有生雙胞胎的。與一般胎生動物不同的是,為了避免被溺死,小豚出生時先露出尾巴。剛出生的小豚長約七八寸,體重不到1千克,用沒有長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鰭,每隔幾秒鍾由母豚帶出水面換一次氣。兩個星期以後小豚才開始尾隨母豚活動,再過一個多月後小豚便能獨立生活了,大約經過八九年才發育成熟。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水生珍獸,目前僅生存於長江中下游,以湖北、安徽兩省境內的河段中最多,生活區域十分狹小。由於用肺呼吸容易淹死,所以白鰭豚反應敏捷,因而也使人類捕捉其活體很困難。從1916年在洞庭湖裡發現白鰭豚後,一直到1980年才在洞庭湖口用網活捉了兩頭,其中的「淇淇」是當時世界上僅存的4頭人工飼養的淡水豚之一,剛捕到時體長1.37米,重36.5千克,目前長2米多,重125千克。1986年3月一頭名叫「珍珍」的雌豚曾與之配對,過了兩年半,「珍珍」不幸染上肺炎而死去。因此,直到2002年7月「淇淇」病死時,它仍是「光棍」一條。

白鱔豚原先分布在長江三峽至河口的江段以及與長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時候富春江和錢塘江中也有分布,後來由於環境變化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富春江和錢塘江一帶已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而在長江中下遊河段與沿岸湖泊中的分布范圍也不斷縮小,特別是隨著長江水利工程和航運、采砂等生產活動的開展以及水體污染的加劇與有害漁具的使用,使白鰭豚的數量越來越少,群體的規模也越來越小。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調查的結果來看,1980年白鰭豚總數為400頭左右,而1986年下降到300來頭,1990年已不足200頭,1993年又銳減到150頭,1995年不足100頭,白鰭豚已瀕臨滅絕。為了掌握白鰭豚的現存數量和活動規律,1997年11月4至10日,農業部組織實施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白鰭豚搶救計劃——長江水域白鰭豚江豚同步觀測行動」,16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與漁政工作者分別在21個水域同時開始觀測,全流域總共僅觀測到白鰭豚21頭。結果表明:一方面白鰭豚的數量在減少;另一方面白鰭豚活動地域也在不斷地縮小。過去上起湖北枝城,下到江蘇瀏河口長江幹道中都有分布,現在荊州以上、南京以下江段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蹤影了。有關研究白鰭豚的專家預言,如果目前的保護措施不進一步加強,白鰭豚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徹底滅絕,其處境比大熊貓更為險惡。

白鰭豚是一種古老的孑遺動物,它的大腦同海豚一樣發達,其智力水平與陸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意義。由於白鰭豚現存數量極為有限,因此被稱之為「長江里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的形態結構原始,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差,為了使這種珍稀動物免於滅絕,20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在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新灘口江段和石首市天鵝洲附近的長江故道分別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以及多個保護站和養護場。

長江新螺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地處江漢平原南部,全長135.5千米,這里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氣溫16℃至18℃,無霜期260多天,兩岸土壤肥沃,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該河段江面寬闊,江心洲廣為發育,河道比較曲折,水深25米左右,坡降和緩,水流速度為0.3至0.8米/秒。沿岸有發育良好的淺灘以及眾多天然的或人工的礬頭控制著江水的流態和流向,形成一系列的深槽和大回水區,江段上游緊接洞庭湖湖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以及陸水等河湖匯入,餌料豐富,魚蝦充足,為白鰭豚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目前生活在保護區內的白鰭豚大約有20至40頭,佔全流域的1/3左右。該保護區於1992年10月由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為了讓全社會都來保護白鰭豚,1997年7月洪湖市政府專門發布了《關於加強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通告》,劃定並確立了8個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規定在核心區和緩沖區嚴禁漁業生產活動,禁止炸、毒、電捕魚,對由此造成白鰭豚傷亡者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還規定過往的船隻在此江段要減速行駛,發現沖灘、擱淺和傷亡的白鰭豚要及時報告。

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位於石首市境內的長江故道中,這段長江故道是1972年7月河道發生自然截彎取直的產物,目前故道上遊河口已經被泥沙淤塞,下遊河口離長江一千米處一分為二與長江相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所在的水域呈一個不規則的半封閉環形,故稱故道環繞的沙洲為天鵝洲,保護區因此而得名。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長20.9千米,水面面積1800至2000公頃,水深15至25米,一月份平均最低氣溫在3.7℃左右,河水終年不凍,水域沿岸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大量餌料隨地表徑流進入水中,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充足的食物、清潔的水質以及和長江相似的自然環境是白鰭豚遷移及實行異地保護的最佳地點。

1990年以來,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分數次將捕捉的29頭江豚放在天鵝洲長江故道里試養,這些江豚很快地適應了新環境,到1997年初共生下了11條小豚。由於江豚的習性與白鰭豚接近,因此,此次試養成功為白鰭豚的遷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1995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水產局組織的捕豚隊終於捕獲了一條長2.29米、重150千克的雌性白鰭豚,並將其安全地送到自然保護區內,自此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有了第一頭白鰭豚,令人遺憾的是半年後這頭白鰭豚不幸被攔網掛住,窒息而亡。1996年6月24日被工作人員發現時,只見其頭部多處淤血,屍體已經開始腐爛。由此可見,保護白鰭豚仍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⑦ 白_豚在東晉郭璞筆下還是「江中多有之」,為何現在也被逼到滅絕

白鱀豚(「鱀」音 jì;媒體常寫作「白鰭豚」或「白暨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僅產於長江中下游水系,有「長江女神」 「水中大熊貓」 「水中國寶」之稱。

未發現任何白鱀豚,認定其功能性滅絕。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更新發布,暫未確認白鱀豚滅絕,保持原定評級「極危」。[1]

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認為,現今瀕危程度最高的水生哺乳動物不再是白鱀豚而是加灣鼠海豚,原因是白鱀豚早已滅絕。按照此觀點,在20世紀 50-70 年代加勒比僧海豹和日本海獅滅絕後,白鱀豚成為半個世紀以來首個滅絕的大型動物,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滅絕的國家保護動物,更是全球首個被人類滅絕的鯨種。

學界指出,拯救白鱀豚的行動太少而且太晚了,當人們開始著手保護時,這一古老物種就已經走到末路,其種群已經出現不可挽回的損失。

國際上白鱀豚被視為動物保護失敗的典型案例,中國因此受到外界批評。西方媒體認為,雖然國際社會對白鱀豚的保護需求給予關注,但中國政府沒有為保護它而做任何嚴肅的投資。

⑧ 貴州孩子為什麼每月寄10元給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請寫出兩點理由

1.當時白鰭豚的處境危急,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僅剩下二三十頭了。
2.很多白鰭豚的保護工作因經費不足而難以展開,白鰭豚館的設施條件很差。
3.白鰭豚和大熊貓一樣,都是祖國的瑰寶,是我國特有的珍稀老的孑遺生物,每個人都有保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1999年底,新華社播發了一條消息,貴州一個10歲的孩子,得知白鰭豚的危急處境和保護工作因經費不足而難以展開後,每月從零花錢中省下10元,以「愛淇」之名,寄給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兩年多來從未間斷。愛淇在一封信中寫道:「如果再不抓緊搶救工作,我們的下一代說不定只能從書本上,從我們講的故事中知道長江白鰭豚了……我決心為保護它們盡一點微薄之力。我想,只要全社會每個人都盡一點力,白鰭豚一定會像大熊貓一樣有一個生存的空間」。愛淇的這一感人行動,引起了許多人對白鰭豚的關注。
愛淇一直堅持每月寄給白鰭豚館飼養的唯一白鰭豚「淇淇」10元錢,直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後一個月。
不能容納白鰭豚生存的長江,最終也必將不能容納人類的生存。保護長江,保護像白鰭豚一樣的珍稀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這並不是一句口號,我們每個人的簡單善舉,都有可能讓白鰭豚的未來得到改變。大家行動起來,為了可愛的白鰭豚,也為了我們共同生存的家園。
目前,白鰭豚已功能性滅絕,作為白鰭豚吧的一員,我急切呼籲大家關注長江江豚的保護,保護長江環境,不要讓長江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鰭豚。

⑨ 白鰭豚的滅絕與對白鰭豚的保護對大家又有什麼影響呢

有人說,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的長江白鰭豚太老了,這個物種和恐龍一樣,遲早是要滅絕的。然而專家認為,白鰭豚並沒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干擾才使它加快了滅絕的速度。白鰭豚的同類在亞馬孫河、恆河、紅河都生活得很好。

2002年7月14日早上6點多鍾,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往日一樣巡視「白公館」——世界上僅存的4種淡水豚之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池,沒有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
8點鍾,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白鰭豚是水生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幾下起不來,一嗆水就沒命了。
淇淇斷氣至今已整整3年。3年來,關愛著淇淇的人們思念著它。
大約2000萬年前,白鰭豚離開海洋進入長江。它只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下游。雖然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生存年限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鰭豚。
公元前200年,《爾雅》中就出現了關於白鰭豚的描述,據估計當時白鰭豚數量超過5000頭。時至今日,人稱「長江女神」的白鰭豚已不足百頭。
今天,亞馬孫豚有十萬頭之多。恆河豚、紅河豚的數量也有2000多頭,且還有增加的趨勢。

淇淇的故事
身體做成了標本,內臟泡在了福爾馬林里,DNA永遠地留了下來

淇淇是一頭雄性的白鰭豚,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漁民誤捕到時只有兩歲。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鐵鉤子勾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離開長江後淇淇住進中科院水生所為它建的一個大房子里的水池中,人們戲稱那兒為「白公館」。
白鰭豚和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所以和我們人類得的病差不多。1996年,淇淇就得了非常嚴重的肝壞死,有一個月它什麼都不吃,科學家們買來大魚,把刺弄出來,把肉打成漿用水調和後給它吃,希望留住它的生命。當時這個消息驚動了國際動物學界,各國專家為它出主意、想辦法。靠中西醫結合治療整整四個月後,淇淇康復了。
每年的3-6月是白鰭豚的發情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學家們一直想為它找一個「新娘」,1986年,曾經捕到了一頭白鰭豚,取名為「珍珍」。起初科學家們並沒把它們放在一起,而是分放在兩個池子里,兩個池子中間有一個有水的過道。兩頭豚在裡面可以交換信息。
開始兩頭豚都非常緊張,不吃東西。後來就慢慢往過道邊上游,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是在互相觀察。工作人員在它們中間放了一個水聽器,放在水下能採集信號,結果真發現了很多信號。其中一種是相互之間通信用的呼喚聲。
一天早上,科學家們發現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里去了。它剛游進去時,淇淇非常緊張,就在一個小地方轉,不搭理珍珍。這樣持續了兩三天,它們慢慢比較熟悉了。遺憾的是,那時珍珍未達到性成熟,還沒有交配的能力。
和珍珍一塊捕到的還有「連連」,珍珍的父親。珍珍剛被捕上來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不吃東西,曾經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過去很多年後,水生所的科學家們還在說,那情景讓人看了,真感動。
在人工飼養的狀態下,連連活了沒幾天,珍珍也沒能和淇淇「完婚」就病故了,剩下孤苦伶仃守著「空房」的淇淇。
2000年5月我第三次見到淇淇。那天我們15名綠家園志願者從北京趕到武漢參加保護長江水拯救的白鰭豚大型展覽。一下火車我們就直奔「白公館」。已經快兩年沒有見到淇淇了,它有什麼變化嗎?
「白公館」里,22歲的淇淇原本靜靜地在水裡游著,見到我們後突然加快了游速,當我們靠近池邊的欄桿時,它的尾部用力地躍出水面,拍打出的水花濺了我們一身。就在我們還不知是驚、是奇、是喜時,淇淇這一獨特的歡迎方式又重復了一遍。
淇淇太孤獨了,盼著有人來看它,也許更盼著我們這樣的老朋友。白鰭豚專家張先鋒告訴我們:淇淇每年5月、6月進入發情期時,不單銀灰色的身體會變得有些發紅,而且還會時不時地發出一種平時難得聽到的尖叫聲。
就在我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它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的情景出現了。淇淇緊貼池邊,不停地將身體與池邊的水泥牆磨擦,然後一個滾兒又翻回水裡,一貫腹部向下游泳的淇淇,這時肚子朝上,粉紅色的生殖器尖挺地在下腹部不斷向上延伸,二寸,四寸,六寸,直到一尺多長,隨著它的身體在水中游動,生殖器也在水中來回漂浮。
還未回過味來的我們繼續目不轉睛地盯著淇淇。它又游到我們身邊的水泥牆上蹭開了。這回它又一個滾肚皮翻身朝上時,生殖器比第一次伸出來時還要長,充血的顏色也更濃烈。
我們當中一位只有6歲的小志願者王翰臣指著淇淇的生殖器問我:那是什麼?他顯然是聽到我們大人剛才脫口而出的話。張先鋒想了想回答他:生殖器,是用來生小豚的。王翰臣馬上說,下次再來看淇淇,它要是能生一個小豚就好了。
那天,我們從張先鋒那兒得知白鰭豚吃奶比較特別,母豚下腹部生殖器官旁皮膚上有兩條縫,叫乳裂。平時兩個乳房藏在裡面,哺乳時乳頭從乳裂里伸出來,小白鰭豚要在很短的時間里把乳頭咬住,母豚的乳房是擠壓式的,乳汁噴射到小豚的嘴裡。然後母親要趕快游出水面呼吸,再回過頭喂第二口。
小翰臣的願望沒有能夠實現。2002年7月14日,我的電子信箱收到一封郵件,主題為「大壞消息」,信是張先鋒寫來的。他告訴我淇淇走了。一個月後我利用到武漢出差的機會,又走進了「白公館」。「人去屋空」。9個月前張先鋒告訴我,自從記者志願者關注白鰭豚,在報紙上呼籲保護長江水、珍愛白鰭豚以來,武漢的中小學生常常到那裡去了解淇淇的習性,學習應該怎麼保護它的家園。一位小學生每次來都在數淇淇多長時間游出水面呼吸一次,後來他在作文里寫道:淇淇一分鍾要游出水面5次呼吸,長江里有那麼多大船,生活在那裡白鰭豚多危險呀!
站在空空的池子邊,張先鋒還告訴我:淇淇近年來衰老的跡象很明顯,食量下降,過去一天要吃8到9公斤魚,最後這一年差不多就吃五六公斤,食量減了近一半,抓魚明顯地抓不住了。為了保證它吃到活的魚,飼養員就把活魚的魚腮用剪刀剪斷,魚還活著,但游不快,淇淇才可能抓住。淇淇的衰老還表現在它的牙齒磨平了,頸部皺紋增多,就像人老了後的皮膚,皺、松。再就是體重減輕,明顯消瘦。
2002年7月14日8點25分,水生所的科學家們紛紛趕到「白公館」,當時池裡的水很滿,兩個多小時後水被抽干,淇淇被抬上來,當時天比較熱,水溫是25度,淇淇的身體不涼,關節都沒有僵硬,很靈活,也還是松軟的。
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淇淇為我們的研究工作貢獻那麼大,不是一般的動物,是大家的夥伴、朋友,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不要動它,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另外一種意見認為淇淇已經為科研工作、為保護白鰭豚貢獻了20多年,從理智的角度講應該把它的內臟取出來研究。張先鋒說,最後在理智與感情之間找到平衡,把淇淇的內臟取出來,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溫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爾馬林里保存,身體的形狀用一般哺乳動物的製作標本的方法,把皮剝下來,再還原成它的形態。
幾年以後我問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淇淇去世以後,「白公館」的遊客是不是就少了。王博士說:「還是有,因為還有江豚在那裡。我們這個地方不對公眾開放,但是開展一些環境教育項目,學生可以來。淇淇的去世對我們的科研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淇淇去世以後你們做了些什麼呢?除了把它的身體做成標本,內臟泡在了福爾馬林里,DNA永遠地留下來了,還能做什麼?」
王博士說:「淇淇的指紋庫我們做了,但是它活體細胞的保存我們沒有做到,因為當時天太熱了,淇淇死後細胞很快就死去了,沒有保存下來。我們做了DNA的指紋庫,希望把它的遺傳信息保留下來。目前,我們協助政府、協助農業部做了白鰭豚的圈地保護計劃。難度非常大,但這是最後的希望,否則我們將永遠失去白鰭豚。」

白鰭豚的家族及家園
白鰭豚的滅絕不只是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整個科的滅絕

白鰭豚(Lipotes vexillifer)屬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總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歷史上白鰭豚不但分布於上起黃陵廟(宜昌以上)、下至長江入海口的長江幹流,而且長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分布范圍縮小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蘇瀏河口的長江幹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沒有它們的蹤影。
據調查,在1980年代初,白鰭豚的種群數量尚有約400頭,1980年至1986年的調查結果是約為300頭,到了1990年是約為200頭,1994年以後就不足100頭了。進入1990年代以來,湖北沙市以上江段和江蘇江陰以下江段已見不到白鰭豚的分布。
1997年11月4日至10日,由農業部發起了長江白鰭豚、江豚同步觀測行動,50多艘中國漁政的船隻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五省一市進行了為期7天的觀測。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我國長江白鰭豚、江豚的數量和它們棲息的環境。那次考察看到白鰭豚23頭,最後確認為13頭。2003年中科院水生所再次進行江上觀測。那些天,我天天開著手機,到了第十天,負責這次考察的張先鋒博士打來電話,十分遺憾地說:一頭白鰭豚也沒有看到。
近年來一直有人說,白鰭豚太老了,這個物種和恐龍一樣,遲早是要滅絕的。我國最具權威的白鰭豚專家、南京師范大學周開亞教授不同意這個說法。周開亞教授說:白鰭豚並沒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干擾才使它加快了種群滅絕的速度。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前收集到的已知死亡原因的白鰭豚標本中,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導致死亡的約佔90%。而從1995年至今在全長江收集到的3頭白鰭豚標本中,因捕魚電擊而死的有兩頭,另外一頭是因為清理航道爆炸而喪生。白鰭豚的同類在亞馬孫河、恆河、紅河都生活得很好。
白鰭豚這一物種是一個叫米勒的美國人1918年命名的。當時只有英文名字,不叫白鰭豚,只是叫白色的豚。在翻譯成中文時,在南師大工作的周開亞通過中文系老師的幫忙從《爾雅》里找到了對白鰭豚的描繪。後來周教授又到江邊問過漁民,他們說都叫白鰭豚,但不知道那幾個字是怎麼寫的。
周開亞教授說,過去曾有人說白鰭豚是亞河豚,後來又有人說它是淡水豚科。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也提出白鰭豚是一個亞科。經我國專家做了多年的比較仔細的研究後認為,白鰭豚自成一科:哺乳綱鯨目白鰭豚科。
通常一個科里有很多物種,而白鰭豚科只有一個物種。那天,我采訪周開亞教授時,這位老科學家十分嚴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白鰭豚的滅絕不是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一個科的滅絕。
世界上另外三種淡水豚運氣比白鰭豚好,是因為亞馬孫豚、印度河豚和恆河豚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甚至是沒有人煙的地方。造成白鰭豚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白鰭豚的家園———長江環境的急劇惡化。比如:沿江眾多湖泊的建壩建閘和有害漁具的大量使用,造成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對白鰭豚都造成了直接的傷害。還有船舶數量的大增,不但大大縮小了長江白鰭豚的生存空間,有時甚至直接殺死白鰭豚。如果說長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長江環境的巨大變化,大大減少了白鰭豚的生存范圍,那麼污染的日趨嚴重亦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白鰭豚的生存。
2004年冬天,站在湖北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中的船上,鎮江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的高成洪主任說,從1999年到2003年,長江鎮江江段看到的白鰭豚有六七頭,其中一頭在鎮江江岸發現時已經死亡。高成洪認為它肯定不是餓死的,很有可能是江水的污染和長江繁忙的航運及非法電力捕魚所致。
農業部長江資源管理辦公室陳正國先生認為還有一個導致白鰭豚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白鰭豚、江豚都以魚為食。由於圍湖造田減少了湖泊面積,加之修壩阻隔了魚類江湖間洄遊,長江里的四大家———草魚、青魚、鱅魚、白鰱都具有半洄遊性,即在江里產卵,在湖泊長大。如今,有8個四大家魚的產卵場被淹掉了,以至於四大家魚的魚苗這些年來銳減了80%。魚類資源的自然增殖受到嚴重影響,直接影響到白鰭豚和江豚的生存。
陳正國說,長江是一條極具代表性的生物多樣性的河流,長江里就我們目前所知就有360多種魚類。長江里,同樣一種魚,上游下游竟然具有不同的基因。魚種的基因優勢體現在,過去漁民在長江里捕到魚後在船里養一兩個星期都沒有問題。可是現在,過度繁忙的江上運輸、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每個工程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雜訊的污染,就像我們人一樣,長期在分貝很高的情況下生活,會是什麼狀態。現在江里捕上的魚放在船里,養一兩個小時就死了。
周開亞教授說,長江里有8種魚是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名貴的漁業資源還有:河豚魚、鰣魚、鱖魚等。這是其他任何一條江都不可能與之相比的。數千萬年來,白鰭豚和它們生活在共同的家園里,相互依存。它們的消失不能不讓白鰭豚哀鳴。為此周教授說,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保護,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而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十年甚至幾年。

白鰭豚的明天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公館」與淇淇為鄰了很多年的一頭江豚,2005年7月5日成了世界上第一頭人工飼養自然繁殖的小江豚的媽媽。小江豚出生後的第一天,與母親相伴而游的情景,讓每一位站在它們身邊的科學工作者興奮不已。在長江里的江豚也越來越瀕危的情況下,這頭雄性小江豚的出世,無疑是長江江豚保護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淇淇去世3年後,白鰭豚館也因此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幼豚的父母於去年春夏之交在白鰭豚館自然交配成功。在大約11個月的妊娠期內,科研人員一直嚴密監測母豚的動態,包括行為、食量、血液生化指標等。在我國湖北石首天鵝洲保護區和安徽銅陵保護區半天然環境中,長江江豚已成功繁殖數年。
江豚俗稱「江豬」,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和南亞海洋沿岸及部分江河的一種小型鯨類,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的長江江豚為我國特有,目前處於瀕危狀況,野外種群的估計數量約1000頭。鑒於中國白鰭豚及江豚目前的現狀,國際上14位鯨類專家和保護工作者曾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拯救白鰭豚。專家一致認為,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美國墨西哥灣的小頭鼠海豚緊隨其後),考慮到長江兩岸的較高的人口壓力與迅速的經濟發展,白鰭豚種群數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的快速下降並不令人驚訝。其個體數從1980年的約400頭下降到1998年的可能僅幾十頭。盡管中國的科學家們對所剩白鰭豚的確切數目還很不肯定,但可以肯定其總量正在持續地下降,因此該物種的恢復也越來越困難。對白鰭豚的威脅主要來自漁業活動的誤殺、船隻碰撞、污染、水利工程帶來的環境生態變化,以及可能食物資源的減少。
14位科學家認為,雖然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和野生動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鰭豚,但是如果不能採取一個更大膽更積極的保護方案,將很難獲得成功。而這一物種的滅絕將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對於一個大的保護行動來說,這樣的理由已經足夠了。同時,白鰭豚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生動物保護中都是一個重要的旗艦種,如果我們沒有在對這個物種的保護中竭盡全力,將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認為他們能夠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與海洋生物中的寶貴的、不可替代的成分的代價。
為此國際專家們建議:認真識別白鰭豚經常出現的「熱點」,並將全部保護力量集中在這些區域,包括加大這些區域里現行漁業管理制度的實施力度;雖然對一個主要種群的評估比較有趣,但首先要考慮的應是監控幾個已知的白鰭豚群體,這可以使用飛行考察或其他新技術;照片識別技術可以用於輔助實施上述措施。對單一個體的監控能夠為確定其活動規律提供信息,這將有助於對重要棲息地的確定,並可以用來判定個體是否受到某種威脅;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技術和方法應該被用來幫助確定保護區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參考數據應包括:捕魚活動、白鰭豚的集聚出現、長江的漁業儲量、白鰭豚喜歡的自然特徵(如河流交匯、江心洲)、污染源、船隻活動的水平;除農業部頒布的《白鰭豚保護行動計劃》中所提及的社會范圍外,還應該為生活在現存的及即將建立的保護區周圍———尤其是已經建立保護區內的以及常有白鰭豚群體出現的區域內的———進行漁業轉產的居民提供幫助;非政府組織應該與政府組織和當地群眾聯合起來,在白鰭豚的熱點地區一起管理保護,包括對白鰭豚的監控和進行保護活動。
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淇淇去世後他們很想再捕一兩頭白鰭豚用於科學研究。雖然捕豚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但所用的設備工具比較落後,用的是小漁船,機動能力不太好,反應能力也不太好。這方面需要世界鯨類專家和基金會的支持。
我記得1997年暑假,綠家園志願者到武漢看望淇淇。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回答記者的問題「你為什麼要給白鰭豚捐錢」時,說得很簡單:「因為白鰭豚還沒吃魚呢!」孩子認為,不光我們人類要吃飯,白鰭豚也要吃飯。
那天也有學生問王丁,科學發展,人類發明了克隆技術和試管嬰兒,能用來培育白鰭豚嗎?白鰭豚和白海豚有很近的血緣關系,能不能找一頭中華白海豚和淇淇交配?
王博士回答:克隆是一種辦法,但難度非常大,要有一個受體把細胞移到另一個動物身上,讓它生育。白鰭豚本身非常少,要找替代的動物,可在中國沒有和它血緣關系接近的,難度很大。和中華白海豚交配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的科。
孩子們能提出問題,就是一種希望,長江女神,是中國人給予白鰭豚的美譽,我們這代人還能讓我們的後代看到這女神嗎?(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721/wh/dl/200507210061.asp)
http://www.soa.gov.cn/soa/meeting/9972b.htm
http://www.se.org.cn/base/banutare/1019800836.shtml
http://www.bjkp.gov.cn/dwly/dwzw/k10327-02.htm
http://www.hnnyzz.com/hnnynews.asp?id=2262

⑩ 2020年長江發現了多少只白鰭豚

2020年沒有發現。最近的一次官方報道的發現白鰭豚在2017年。

2017年5月14日早上9:53,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官方微博發消息稱,14日早晨6:30,綠發會白鱀豚科考隊在長江蕪湖段「中華白鱀豚保護地」目擊、拍攝、記錄到兩頭疑似白鰭豚。

14日中午,中國綠發會白鰭豚科考隊工作組工作人員蘇菲向澎湃新聞還原了整個發現過程:5月14日上午五點五十八分,科考隊開啟了考察取證工作。

起初,科考隊員發現了江豚越出江面的情景,隨即攝像拍照跟隨江豚「而上」,隨著江豚兩三個,四五個一群的情景多次出現,科考隊員當機立斷的登上小型快艇,貼近拍攝。

(10)白鱀豚基金會擴展閱讀

白鰭豚這極為珍貴的物種的命運卻令人痛心。2010年8月8日,英國《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道時稱,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事實上,白鰭豚的數量在20年的時間里減少得非常嚴重。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早期,長江中下游尚有400多頭白鰭豚,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頭,1997年再次考察的時候,已經只發現了17頭。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因素就是人類的活動。

閱讀全文

與白鱀豚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