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凱風基金會

凱風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4-02 15:46:26

⑴ 泰鴻集團的企業理念

泰鴻集團精心發掘和整合具有戰略優勢的英才和資源,擁有跨越不同文化、專長的能力和氣質,因此獨具融合力。融通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持續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執行能力,使之成為集團的獨特優勢。
集團始終站在全球前沿,關注宏觀經濟發展和全球行業動態,前瞻性地發掘商業機遇,並以戰略投資引領行業發展。
集團擁有與中國商界和各級政府的良好關系,資源網路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集團與名望顯赫的國際財富家族及其家族辦公室關系密切,並能藉助這些家族及其家族辦公室的專業知識、資源和影響力,提升項目選擇與發展的空間。
集團注重在發展的各個層面融入創造性的元素,並在跨越不同文化和領域的交流與融合中不斷提升標准,保持持續性的創新。
集團與多個領域的國際頂尖專業人士保持著穩固的夥伴關系,同時匯聚全球范圍內的英才,組成最佳陣容。通過與引領潮流的建築師、酒店及餐廳運營商、零售專家等服務商合作,確保所投資項目得到高效執行。 融通財智,以惠澤社會。泰鴻集團自成立伊始,就始終堅持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集團贊助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社會活動,包括中英論壇、中歐論壇等高級部長會議和商業首腦會議等;更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設立了沈棟夫婦研究獎學金,長年支持哈佛大學博士生到中國進行實地研究。
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加系統和有效地開展社會公益活動,2007年3月,泰鴻集團獨資發起成立了凱風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是首批由企業發起、國家民政部批准設立、並由國家民政部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的國家級公益基金會。
凱風公益基金會以「推動人類進步、促進社會發展」為願景,以推動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解,推動人類多元文化的共生,促進社會轉型的平穩實現,促進社會公正的普遍建立為核心使命,在人文、社科與藝術領域開展項目。
凱風公益基金會捐建了清華大學凱風人文社科圖書館、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凱風發展研究院及家族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全方位支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復建、在清華大學設立了清華之友-凱風公益基金會獎學金和凱風社會管理MPA獎學金、資助了包括中國青年就業創業基金會、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以及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等一系列NGO項目。

⑵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項目課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開展各種與教育改革、教育創新、教育調查相關的項目與課題。 【「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項目簡介】
由於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風險性,每一項具體措施都「牽一發動全身」,利弊互見,十分復雜。正因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通過社會參與、公開討論,凝聚改革共識。為此,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啟動高考改革研究,並通過政策倡導活動推動中國高考制度實質性的變革。
2007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發布首份民間版高考改革方案,並於2009年《規劃綱要》問計於民時再次發布方案升級版;2014年,在國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醞釀的關鍵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結合中國教育現狀與未來需求,提出3.0版民間高考改革方案。
【「高等教育信息公開」項目簡介】
在各級教育中,高等教育享有力度最大的國家財政投入。作為公共部門,高等學校肩負對公眾的社會責任,理應向納稅人及至整個社會匯報其獨占的學校信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更是如此,均應保證公眾知情權,並為其監督權的行使提供便利。
然而,由於中國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仰仗於政府劃撥,不像國外(如美國等)依靠社會資金籌措的大學那樣,存在回應公眾問責、依靠信息公開來維持甚或提高社會聲譽的內動力;因而對信息公開重視程度不夠,即便在有政府明令(2010年《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要求的情況下,執行情況也良莠不齊(據2011年中國政法大學的調查,沒有一所「211」高校主動公開了學校的經費來源和年度經費預決算方案;僅13.4%的「211」高校提供公民申請公開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2014年起開展「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公開」項目,推動有利於教育公平的高校信息公開。
該項目已對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13屆「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內容完備性、信息公開化及公信力做出評價、排名。
【「農村教育研究」項目簡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長期關注農村教育。伴隨農村學齡兒童減少、大規模人口流動,以及持續十年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點並校」,農村教育出現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流失輟學、大班額、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等問題,充分暴露了撤點並校政策實施帶來的嚴重後果。2012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關農村撤點並校的討論與調查,並於12月份舉辦了「一切為了農村學生」的高峰論壇,對撤點並校政策進行了集中反思與評價。後來,這些討論與調查集結成書《農村教育向何處去——對農村撤點並校政策的評價與反思》。
近年來,各地農村教育已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探索實踐。這些探索啟示著農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會使得農村教育成為新農村建設和新的鄉村文明的生長點,使得中華民族的古老的鄉村文明得到繼承、滋養和更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13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討「新農村·新教育」,探索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的科學發展之路。
在對農村教育作整體研究與關照後,研究院發現以村小、教學點為主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是農村學校最後的20%,是關涉農村教育公平實現的關鍵。因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2012年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研究的基礎上開始重點關注「農村小規模學校」,進行跟蹤性調研及政策倡導;2013年,對「後撤點並校時代」農村小規模學校恢復重建的案例進行了實地調研,並於2013年11月發布了《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研究報告》,同時對美國、日本、東南亞國家及台灣地區建設振興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實踐進行了研討。
【「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項目」項目簡介】
隨著國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國教育正面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長期為教育貧困所掩蓋的教育領域深層次問題的逐漸暴露,顯示教育問題正在從外部逐漸轉移為以內部問題為主,凸顯了當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落後的教育體制的矛盾,先進的社會發展觀與落後的教育體制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就需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在當前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強大動力,從而形成教育制度改革的良好的社會氛圍。
教育從本質上應當是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實際需要出發,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連的。由於中國地域廣大、情況各異,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改革實踐和探索,往往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具有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創新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為了更好的推動地方教育制度創新向縱深方向發展,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南都公益基金會、搜狐教育頻道共同發起「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活動,邀請國內教育界、企業界、文化界、傳媒界、著名校長、教師等社會精英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及建設普通公眾參與評價的網路平台,對各地參選案例進行評獎。多家著名媒體如《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等聯袂支持宣傳推廣 。
活動原則:獨立、公益、公開、公正。活動不向任何參與方收取任何費用。
活動周期:從2008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
案例來源: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自薦;中央級媒體推薦;聘請各地知名人士成立「地方推舉委員會」成員推薦以及知名學者專家推薦等多種方式。
評選方式:評選過程分初選和終選兩輪,採取專家投票、記者投票、和公眾網路參與投票相結合的方式。
2008年,參選的案例共53個,主要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評價、農村教育改革和民辦教育改革等七大類。詳見搜狐網「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專題頁。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項目簡介】
「小升初」擇校熱是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從2011年起,研究院開展這一研究,分析了近十年來「小升初」政策的演變過程、揭示了「以錢擇校、以權擇校、以優擇校」的「小升初」亂象,辨析原因並提出六管齊下的治理建議,以促進北京市實現在2015年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承諾。研究報告發布後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受到教育部及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中國教育公益組織」項目簡介】
教育是人的發展與成長,學校教育是社會文化延續的主要途徑之一。現代公民社會中制度化的學校教育往往以國家為建設主體,但是來自各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將會更好地支持各類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各級各類教育方式的建設。真正和諧的社會需要公民與各類公益組織在一定的機制架構下廣泛參與到教育事業的建設中來。
隨著教育社會組織(教育NGO)的數量在逐年增長,在某些省份教育NGO已經佔到該地區社會組織數量的7成以上。教育NGO涉足的領域也越來越豐富,如鄉村教師培訓、下鄉支教、打工子弟教育、農民工創業培訓、民間教育科研等等,均開展了各種有益、有影響、有實效的嘗試。
然而與其他領域的社會組織相比,教育NGO存在著內部組織能力薄弱、專業能力不足,各組織間缺乏溝通、項目重復建設等問題,制約了教育NGO的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聯合《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共同發起「中國教育社會組織發展論壇」,擬搭建教育NGO的溝通平台,並聯合教育社會組織、基金會和企業三方組建教育NGO的協作網路,使教育NGO與基金會、企業之間能夠加強溝通,資源互補,互通有無,共同成長。
自2009年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等機構每隔兩年合作發起教育公益組織年會,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公益組織、基金會共同探討未來我國教育公益組織的發展方向。教育公益組織年會是對教育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系統梳理,對當前熱點教育問題與教育公益組織發展問題的共同研討,是教育公益組織實踐探索案例的交流與學習平台,是民間教育行動者之間信息激盪、交朋會友、資源對接的聚會,也是民間教育探索行動的集體發聲與展示。 【「LIFE 教育創新」項目簡介】
「LIFE 教育創新」(Learners』Innovation Forumfor Ecation)項目於2014 年2 月正式啟動,緣起於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對教育的反思: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們相信,教育關乎生命、融於生活、適於終身,教育創新源於社會中每個個體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點滴改變。
「LIFE 教育創新」通過年度峰會和月度系列活動,旨在反思教育哲學和真偽命題,促進公眾參與教育的對話與創新性的行動,以期增強中國教育的生命力和多元化。旨在發現、支持和匯聚創新型教育個人和團體,並幫助這些行動傳播、反思和成長。
在2014 年月度系列活動中,研究院將與多個實踐教育創新的組織及個人合作,針對不同專題開展系列圍繞教育創新的活動;2015 年春天的年度峰會,將匯集社會各界和中西方的教育創新力量,活動形式包括主題論壇、工作坊、辯論賽、藝術展等。
【「在家上學」研究項目】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在此背景下,一些家長嘗試在學校之外尋找一種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或將孩子留在家裡由自己來教育,或幾位家長將孩子集中在一起,聘任教師,舉辦小學堂等。這些形式在國際上有個專業稱謂即「在家上學」,更確切的說這些形式是非學校化教育的實踐。
「在家上學」作為一種個性化的教育潮流在我國教育實踐領域迅速展開,雖然只是小眾化的零星實踐,卻得到了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但其在中國的具體數量、教學質量和發展速度等狀況都還沒有任何專業機構做過權威的統計和調研,其在國內的合法地位也還在爭議之中,為了切實的了解「在家上學」在中國的發展現況,並對這一教育模式在中國的發展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引導其在中國健康發展,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2011年夏啟動了「在家上學」研究項目。 【「教育滿意度」項目簡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年度「教育藍皮書」中,年度中國教育滿意度調查數據尤其受到關注,廣為傳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國家重要的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引入公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指標來評價我國教育改革成效及教育事業發展狀況。
【政府咨詢與規劃】
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後,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再次發力,提出要「促進管辦評分離」。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提出,要「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轉變政府職能。21世紀教育研究院作為獨立的第三方,近些年來開展了一些列的政府咨詢與規劃項目,如「上海浦東新區教育發展『十二五』規劃項目」、「四川成都武侯區教育發展『十二五』規劃」項目、「天津中新生態城教育發展規劃項目」、「順義區域教育發展評估項目」、「鎮江學前教育規劃項目」等。
【學校咨詢與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為政府提供咨詢與規劃的同時,在學校教育領域也開展了相應的咨詢服務,將倡導的教育理念落實在學校教學、管理等方面,如「江西美佛兒國際學校發展規劃項目」、「浙江嵊州市越劇藝術學校發展規劃項目」等。
【公益項目評估】
教育公益組織,是促進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質量的重要的民間力量。伴隨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和社會公眾對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教育公益組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近年來,21世紀教育研究院承接系列公益項目評估,如「清華之友-凱風公益基金會獎學金評估項目」、「安利公益基金會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調研項目」、「中國扶貧基金會基礎教育現狀調研」、「中國扶貧基金會兒童發展調研」、「感恩基金會流動-留守兒童素質教育項目評估」等。 【「中國教育藍皮書」項目簡介】
《中國教育藍皮書》是反映中國教育狀況的年度性報告,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持編寫。主編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寫作團隊主要由國內高校、教育研究機構、新聞媒體的中青年教育學者、記者等組成。
《中國教育藍皮書》致力於從民間的立場和視角來透視、研究和記錄中國教育問題,以年度各教育領域掃描為基礎,重點研讀當年教育熱點事件及其對中國教育未來的影響。該書的主體結構是:總報告、年度主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職業教育、政策專題,全書穩定在25-30萬字左右。在內容上,藍皮書持續關注宏觀政策的動態與走向、弱勢群體的教育狀況、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等方面的變化情況,並積極倡導政策改善。
自2003年首次問世以來,《中國教育藍皮書》已連續出版5年。自2008年起,《中國教育藍皮書》已經列入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荷蘭博睿學術出版集團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英文版合作計劃,正式走向國際學界。
【21世紀教育書系簡介】
《農村教育向何處去——對農村撤點並校政策的評價與反思》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著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3年
2012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對於農村學校的布局調整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調查研究。11月,在北京舉行以「一切為了農村學生」為主題的「21世紀教育高峰論壇」,作為這一階段的工作成果,發布了《探索農村教育的科學發展之路——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的評價與反思》的研究報告,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2012年9月,國務院發文暫停這一政策。農村教育進入了所謂的「後撤點並校時代」。作為對2012年對「撤點並校」政策研究的延伸和後續,2013年研究院開展「尋找美麗鄉村學校」的調查和活動,對「後撤點並校時代」農村教育改造進行關注。
本書即在這一背景下完成。於2012年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對撤點並校的研究進一步細化、深化;同時,加大了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教育科學發展的研究,關注面向未來的鄉村建設和教育發展。
《激流勇進:地方教育制度變革的理論和實踐——中國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研究(2008—2012)》
楊東平 劉胡權 主編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3年
為了促進地方政府的教育創新,自2008年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連續舉行了三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的評選活動,發現、總結、傳播和推廣地方行之有效的改革實踐,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本書對三屆創新獎的重要案例進行研討總結,同時基於地方改革的實踐,對我國教育制度變革的機制、路徑、方法、問題進行了多層面、多角度的探討,不僅是對地方教育制度創新成果的展示,也為今後的深入改革提供了理論思考。
在大致相同的社會和政策環境之中,總有一些地方能夠不同凡響、有所作為,產生實質性的教育變革。這不僅增強了人們改革的信心,也促使我們去認識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去關注如何改變教育,或者說,教育改革是怎樣發生的?作為一種初步的探索,希望本書的案例和討論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繼續推動我國教育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開展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
《2020:中國教育改革方略》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編 楊東平 主編 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正式頒發,面向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價值、目標和任務已經確定,需要轉化為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操作方案,在各地的改革探索和實踐中加以落實。為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參與《教育規劃綱要》研究制定的基礎上撰寫本書。與具體解讀《教育規劃綱要》的讀物不同,本書是在《教育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圍繞國家和地方政府關心的教育問題,結合我國地方政府教育創新的案例以及國際教育改革的經驗,提供的更加豐富的前瞻性的理論思考,以及具有建設性、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因而,是對理解與貫徹《教育規劃綱要》、促進教育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延伸性、拓展性閱讀,以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參考和服務。
本書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進行了理論梳理和實證研究,涉及中小學「擇校熱」、重點學校制度、示範性高中、「轉制」學校、「校中校」、「名校辦民校」、教育投入、教育亂收費、教育發展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性別之間的教育差異、高校招生中的不公現象、高校擴招、高校貧困生現象、「獨立學院」現象、「教育產業化」等若乾熱點問題,以及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公平的評價等。
【「21世紀教育沙龍」項目簡介】
21世紀教育沙龍是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2010年9月創辦,每月舉行一期。
這是不一樣的沙龍!每月,邀五湖四海友人,在春風里坐一遭,談談中國教育的憂與喜。沙龍秉承「教育,每一個人的關切」的宗旨,直面中國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努力為關心中國教育的各界人士搭建一個自由開放的高質量交流平台。
研究院相信教育的改變源於每個人的改變。只有常識被不斷討論,謬認被不斷匡正,好的、理想的教育方式被不斷傳遞,每個人的關切才能成為每個個體的改變。
沙龍採取嘉賓主講、聽眾參與互動的模式,每期邀請教育領域深具影響力的思考者、實踐者擔任主講嘉賓,話題涉及鄉村教育、中小學課改、教育國際化、在線教育等前沿話題,回望過去放眼未來,縱深思考汲取教育變革力量。沙龍注重平等尊重、多元開放,倡導建設性、正能量、理性對話,集思廣益促進教育現狀的改變。
沙龍創辦近四年來,迄今已舉辦35期,匯集民間辦學者、教育研究者、NGO、媒體、家長、教師及企業家等各界人士,思維的碰撞產生不少睿智思考與精彩見解。
附:歷屆沙龍主題及主講人 主題 主講人 1、國學教育在台灣 龔鵬程(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 2、學校的困境與教育現代化 康 健(北京大學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長) 3、父母皆禍害: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王占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平衡式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4、回望民國基礎教育 王 麗(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副主編) 5、上海 PISA 測試告訴我們什麼? 占盛麗(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6、從義務教育均衡看教育公平 胡平平(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監測中心副主任) 7、「教育國際化」及對中國現代化作用 郭玉貴(北京師范大學「985」特聘教授) 8、新課程:我們到底走了有多遠 劉 堅(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 8、中小學課改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溫儒敏(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10、生源危機與大學生就業 王伯慶(麥可思HR信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 11、電視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 李 濤(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導演) 12、鄉村教育,路在何方 ? 梁 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師,《中國在梁庄》作者) 13、生長在學校之外的教育模式 王曉峰(北京日日新學堂負責人) 14、中學校長看美國基礎教育 郝顯軍(石景山教委副主任、北京九中校長) 15、八十年代的中學生 任曙林(攝影集《八十年代中學生》作者) 16、一個90後對中國教育批評和反思 鍾道然(中國人民大學三年級學生,著書《我不原諒》)(因故取消) 17、我們今天如何做父母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18、媒介素養教育 卜 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陳昌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19、家長委員會與教育的明天 李繼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游學與青少年成長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21、《蒙特梭利教育紀實》看片研討會
李新萍:教育電視製片人
伏爾特·加高莫:法國人,聯合國MMUN亞洲區總裁 22、過去的小學——北師大附屬小學百年祭 李 楯: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
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鄭也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3、尋找師魂—紀錄片《老師》放映會 樊 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秘書長 24、留學低齡化背後的冷思考 王輝耀: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25、還原留守兒童的真實世界 蔚 然:文化及「三農」問題學者、《糧民》著者
趙俊超: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項目主任 26、教育,回到自然中去! 張巳瑛:北京愛·自然教育咨詢中心負責人 27、學習的革命,真來了?——中國在線教育機遇與挑戰 劉 安:北師大TEDxBNU策展人、OpentoLearn創始人
陳廣濤:多貝網CEO
徐明軍:中國開放大學校長辦公室
尚俊傑:北大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技術系主任
彭 天:友成基金會「創業咖啡」項目負責人 28、怎樣讓一支鉛筆愛上寫作?——寫作與童年的二重變奏 山姆·史沃普:美國知名兒童作家
漆永祥: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語文閱卷領導小組副組長
陳長泉:密雲縣十里堡中心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
遠 慕:80後創意寫作實踐者 29、誰能定義我們的青春?——教育與多元視野的重塑 趙 晗:香港突破機構項目官員
康 夏:「參差計劃」發起人
張內咸:《待業青年》導演
曾郭偲:前網路游戲頻道小編 30、「他們」如何渡過最難就業季?——中國高等教育的供求與轉型 王嘉賓:普通院校畢業生
王伯慶:麥可思總裁
胡瑞文: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
蔣國華:中國民辦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刁 文:百年職校校長 31、博物館里的童年 張 鵬:10年義務講解員
羅 曦:史家小學語文教師
宋向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 32、「熱衷」失敗,造就最聰明的腦袋——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高佑思:以色列在華留學生
高哲銘:英菲尼迪投資集團總裁、曾是以色列空軍F-16戰機和特技飛行隊的飛行員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董冰卉:定居以色列10年的中國媽媽 33、誰能教我們做好父母?——「新世代」的家庭教育困局 三川玲:著名童書出版人
瘦 駝:果殼網主筆、科學松鼠會會員、科普作家
楊 傑:家庭教育專家,長期從事家庭教育咨詢工作 34、英語教育改什麼?——That is a question! 龔亞夫:英語教育專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李俊和:北京四中外語教研組組長、北京市骨幹教師 35、在「美國」發現教育——藍帶小學和哈佛大學的故事 向蓓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王 可:麥可思副總裁
李建文:北師大三帆中學朝陽學校執行校長 36、先生曾經這樣上學——資中筠和她的校園 資中筠:著名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 37、學習有意思——互聯網時代的自我教育 李銓:原核工業九部科研人員,退休後嘗鮮互聯網
黎敏:谷歌中國開發者社區組織者,知乎問答達人
韋曉亮:極智批改網、智課網聯合創始人 【「開放日」項目簡介】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參與到教育改變的進程中來,研究院從2014年3月起每月舉辦一期「開放日」(Open Day),面向公眾公開研究成果、項目狀況,為每個致力於改變中國教育的機構和個人提供集結平台,合力共建。
【「教育信息雙周刊」項目簡介】
自2008年5月起出版《教育信息雙周刊》,期從媒體公開發布的信息中,整理編輯中國教育信息雙周電子通 訊,旨在幫助關心教育、工作繁忙的各界人士,了解中國教育的 主要動態、標志事件、重要觀點、關鍵數據,以便在全局視野中 更好地思察、改進相關工作。
【「新民教育講壇」項目簡介】
「新民教育講壇」是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的公益性教育講壇。「講壇」從「大教育」的視野,廣邀重量級的經濟、科技、社會、文化各界精英,即「教育界外部人士」,發表他們對中國教育的新思維,建言獻策,營造社會共同參與中國教育改革的交流平台。講壇在每月最後一周的周末舉行。從 2008 年初,「講壇」已經進行了 多期。
正如講壇的首期嘉賓、著名經濟學家湯敏先生表示,「教育這么重大的問題,我們都應該有發言權。教育不能被教育學家們、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所壟斷。因為教育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太重要了。……人們常說旁觀者清,旁觀者也不一定就清,但是旁觀者往往有與當局者不同的角度。從這一點角度出發,我們才斗膽、才覺得有責任來經常對教育發表一些觀點。」
新民教育講壇向社會各界公眾免費開放。通過這樣的活動,喚醒公眾對自身教育權利的認知,促成他們對教育行業各方面事務的理解,從而提高他們參與教育決策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媒體的廣泛參與,也將讓「講壇」的成果廣泛擴散,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講壇」與公眾有效互動的目標。 鑒於目前國內尚沒有相對成熟的教育問題公共討論平台,21世紀教育研究院以「民間智庫,公共平台」為定位,發起建設教育思想網。網站聚焦、深入挖掘中國教育問題,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改革方案,推動中國教育轉型變革。

⑶ 泰勒·本-沙哈爾的沙哈爾的學問

20世紀先後出現的三大件:飛機、電視、互聯網,這三大件威力無比,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空間感、時間感、圖像意識和視覺經驗。
20世紀的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在「貓論」的鞭策鼓舞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策的保駕護航下,中國經濟以核裂變方式高速發展。與此同時,這個過程也不斷撕扯著我們的神經,挑戰著我們的底線。曾經延續數千年的普世倫理和價值觀已「粉身碎骨」。每一個中國人,不管你是有錢沒錢,有權沒權,有文化沒文化,你時時刻刻能感受到時代帶來的躁動、焦慮與孤獨。
抬望眼:40%離婚率,地溝油,毒牛奶,毒膠囊,茫然的留守兒童,孤苦留守老人,跳樓自殺的血汗工廠,屢禁不止的礦難,早已麻木人們神經的拆遷自焚……
亦或我們是小有所成的一族:
我們的身體居住豪華別墅,我們的腳步出入高檔酒店會所,我們的雙手在各種場合表演著各種成功的故事……
只是在喧囂褪盡時,體驗人間冷暖,是那顆疲憊而孤獨的心靈。當我們仰望星空、回望故鄉時,早已潸然淚下……
忙碌的中國人,辛苦的中國人。3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極大豐富了,但離幸福也越來越遠了……
仰天追問,俯首思索:幸福,你到底在哪裡?我該怎樣追求你?
2006年,美國哈佛大學,當一個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青年教師,推出一個名為《幸福課》之後,很快風靡哈佛,成為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其中23%的聽課者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兩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隨後便風靡全球!2011年4月,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更是專門致信省直機關幹部和各市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推薦閱讀沙哈爾博士的專著《幸福的方法》。
課程特色:
◆ 深入涉及幸福心理學各個主題。
◆ 深度分享與體驗。
◆ 通過兩天封閉式體驗教學。
◆ 包括授課、互動、游戲、分享、討論等多種方式。
◆ 讓參與者在體驗中自我探索,對人生全方位領悟和內省。
◆ 潛移默化地獲得認知與行為上的改變。
◆ 從而達到自我認知、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的目標。
◆ 帶著成功與「更幸福」感受離開,並將收獲帶入今後的生活。
◆ 實證: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科學實證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讓你信服。
◆ 實用:跟羅素的《走進幸福》偏重說道理不同,沙哈爾偏重的是操作層面的技巧,他把增進幸福變成一件實實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深圳商報》)
◆ 實效:哈佛大學,這個世界精英薈萃的地方,其中百分之二十三的聽課者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兩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課程收獲:
□ 幫助學員了解幸福的概念與成因,培養幸福的能力。
□ 進行深入的自我觀察與探索;
□ 發掘與培養自我優勢與美德;
□ 建立幸福自我認知體系(自信、自尊);
□ 獲得幸福情緒體驗的能力(快樂、投入等);
□ 建立幸福信念(希望、樂觀);
□ 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愛與被愛的能力);
□ 提高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心理調節能力;
□ 設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 「幸福心理學」通過嚴格的科學實證研究,以可操作的心理學手段,使「幸福心理力量」可以「學習和練習」。
課程分享:
陳婷 《環球企業家》雜志總經理:
Tal Ben-Shahar博士的工作坊以潤物細無聲的辦法,把很多很好的理念,用各種方式和方法,滲透到了每個學員靈魂深處。一個人做給別人看是容易的,難的是認識自己。
孫雅君《時尚健康》雜志社主編:
幸福心理學讓我意識到很多束縛來自於自身,而幸福心理學讓我得以擺脫這些束縛。
段偉紅 中國凱風基金會董事長:
內容很好!此課程適合中國大、中型企業老總和副總來聽,因為他們平時忙碌,很少作此類系統的積極思考和反思。

⑷ 泰鴻集團的公益事業

融通財智,以惠澤社會。泰鴻集團自成立伊始,就始終堅持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集團贊助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社會活動,包括中英論壇、中歐論壇等高級部長會議和商業首腦會議等;更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設立了沈棟夫婦研究獎學金,長年支持哈佛大學博士生到中國進行實地研究。
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加系統和有效地開展社會公益活動,2007年3月,泰鴻集團獨資發起成立了凱風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是首批由企業發起、國家民政部批准設立、並由國家民政部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的國家級公益基金會。
凱風公益基金會以「推動人類進步、促進社會發展」為願景,以推動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解,推動人類多元文化的共生,促進社會轉型的平穩實現,促進社會公正的普遍建立為核心使命,在人文、社科與藝術領域開展項目。
凱風公益基金會捐建了清華大學凱風人文社科圖書館、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凱風發展研究院及家族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全方位支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復建、在清華大學設立了清華之友-凱風公益基金會獎學金和凱風社會管理MPA獎學金、資助了包括中國青年就業創業基金會、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以及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等一系列NGO項目。

⑸ 泰鴻集團的簡介

泰鴻集團 成立於1996年,是一家綜合性控股集團,總部設在北京。集團致力於長期投資,專注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行業和市場。其核心投資領域為創新型房地產項目和高端消費品,重點關注中國市場。
泰鴻集團在所有投資項目中均占據主導地位。集團融通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持續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執行能力,秉持審慎躬行的原則,與合作夥伴和管理團隊密切合作。集團投資的項目經過嚴格甄選,或出自名門,或獨樹一幟。集團通過持續運營改善,打造行業領先項目。
秉承「融通財智,惠澤社會」的宗旨,泰鴻集團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通過設立凱風公益基金會,對在教育與文化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具備實力與潛力的公益精英與文化精英,進行資助與獎勵。
泰鴻集團精心培養跨越不同文化和專長的能力,因此獨具融合力,匯聚全球范圍內的英才及資源,組成最佳陣容,在追求機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標准。

⑹ 牛津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獎學金是怎樣設置的

一、牛津大學獎學金設置
牛津大學給非歐盟國際研究生的獎學金較為豐厚,主要有以下幾種獎學金提供給中國學生:
·國家留學基金委-牛津大學獎學金或稱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Oxford Scholarships):只提供給PhD學生,牛津大學共有20個名額。英語水平必須達到學校無條件錄取要求。除覆蓋全額的學費+醫療保險費外,還包含有一個£14,057/年的生活補助外加一次往返倫敦的機票和簽證申請費。該獎學金獲獎者畢業後必須回國服務2年。
·中國牛津獎學金(China Oxford Scholarship Fund):是一個完全獨立於牛津大學的外部獎學金,面向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所有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研究生項目的學生,只有20個名額,金額£10,000-£20,000不等。
·科瑞牛津獎學金(Oxford-Creat Graate Scholarships):由北京科瑞集團提供,只有2個名額,面向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碩士項目的中國大陸學生。覆蓋全額學費+£14,057/年的生活補助。該獎學金無需單獨申請,自動隨Offer發放,申請者只需在牛津課程既定的申請截止日期前申請就可以。
·凱風牛津獎學金(Oxford-Kai Feng Graate Scholarships):由位於北京的凱風基金開設,清華、哈佛和牛津都有該獎學金,只有2個名額,面向前往牛津大學攻讀人文社科類碩士項目的中國大陸學生。覆蓋全額學費+£14,057/年的生活補助。該獎學金無需單獨申請,自動隨Offer發放,申請者只需在牛津課程既定的申請截止日期前申請就可以。
·克萊倫登獎學金(Clarendon Fund Clarendon Fund):面向所有欲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研究生項目的學生,不分國籍,每年有130個名額,覆蓋全額的學費+生活費,無需單獨申請,自動隨Offer發放。
除上述5種獎學金外,牛津大學還有Jardine Scholarships、志奮領獎學金等。
二、聖安德魯斯大學獎學金設置
·本科國際學生獎學金:金額4000英鎊,僅針對大一新生。可延續整個本科階段,用於減免學費。
·劍橋公爵&夫人獎學金,針對所有優秀學生,3月31日申請截止。
·Aga Khan基金會,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成績優異的,攻讀研究生課程,沒有學費來源的部分學生提供學費總額50%的獎學金。申請人需要在每年6月提出申請。基金會同樣會考慮那些攻讀博士學位的申請人,前提是如果博士學位對申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是一個必需的條件。
·英國志奮領獎學金,這一獎學金項目由聯邦辦公室提供,由英國委員會管理,每年提供給2300名到英國學習研究生課程的學生。這一項目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以幫助有才華和年輕的專業人才熟悉英國,獲得先進的知識,並對他們各自的國家建設做出貢獻。申請人必須向當地英國使館或英國委員會提出申請。
·海外學生研究獎學金(ORS),與英國其他大學一樣,經濟資助同樣提供給期望到聖安德魯斯大學做學科研究的海外學生。每一名學生的獎學金體現了英國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學費的差額。每年有800-850個名額,申請人必須已獲得學校無條件或有條件錄取,並向學校提出申請,唯一的標准就是優秀的學術成就和研究潛力。
·蘇格蘭國際獎學金項目,為來自中國,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到蘇格蘭各院校攻讀碩士課程的學生每年提供22個獎學金名額。對學習理工科的學生優先考慮。
三、牛津大學VS聖安德魯斯大學獎學金設置對比
牛津大學對非歐盟國際學生設置的本科獎學金也非常有限,而且基本上沒有全額獎學金。對研究型項目而言,牛津大學各系各項目還可能有自己的獎學金,具體一般需與導師聯系確定。一般而言,PhD多會有一定的獎學金,但研究型碩士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就較少。

⑺ 向哪些公益機構捐贈 個人所得稅可扣除

個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規定

  1. 對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其中包括新建)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青少年活動場所電子游戲廳有關所得稅和營業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21號)規定,對個人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對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其中包括新建)的捐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准予全額扣除。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是指專門為青少年學生提供科技、文化、德育、愛國主義教育、體育活動的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的公益性場所。對農村義務教育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向農村義務教育捐贈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1]103號)規定,對個人通過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農村義務教育的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的所得額中全額扣除。農村義務教育范圍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舉辦的農村鄉鎮(不含縣和縣級市政府所在地的鎮)、村的小學和初中以及屬於這一階段的特殊教育學校。納稅人對農村義務教育與高中在一起的學校的捐贈,也享受所得稅前全額扣除政策。

  2. 向宋慶齡基金會等6家單位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向宋慶齡基金會等6家單位捐贈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4]172號)規定,對個人通過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煤礦塵肺病治療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用於公益救助性的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

  3. 對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的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捐贈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6]67號)規定,個人通過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

  4. 對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6]68號)規定,個人通過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

  5. 對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等8家單位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等8家單位捐贈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6]66號)規定,對個人通過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

  6. 對中華快車基金會等5家單位捐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向中華快車基金會等5家單位的捐贈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財稅[2003]204號)規定,為支持我國農村醫療衛生、經濟科學教育、慈善、法律援助和見義勇為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經國務院批准,個人自2003年1月1日起(註:也可以直接)向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和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和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的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

  7. 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究開發經費捐贈:《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24號)規定,個人或個體工商戶的所得(不含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用於對非關聯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經費資助的,可以全額在下月(工資、薪金所得)或下次(按次計征的所得)或當年(按年計征的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時,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不足抵扣的,不得結轉抵扣。

⑻ 段偉紅的人物經歷

段偉紅博士是凱風公益基金會創始人 和理事長、泰鴻集團創始人、兼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及清華大學戰略發展顧問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閱讀全文

與凱風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