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隸屬那個部門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是綜合性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前身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根據中央關於建立一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的指示,於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設七個研究所、三個院直屬研究室、十個研究中心以及院長辦公室等職能部門,現有研究、行政和輔助人員約400人,其中研究員、副研究員175人。
❷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的發展歷史
一九七九年二月,南京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代表在南京就發起成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進行磋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成立大會終於在一九八O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廣州舉行。參加大會的有全國十八個省、市、自治區的三十八所高等院校、五所軍事院校、四個研究機構和三個新聞出版單位的代表共七十四人。
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成立大會和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由光仁洪、蔣相澤、石磊、齊世榮、衛林、劉同舜、吳世民等同志主持。會議圍繞「均勢政策在近代國際關系史上的作用」和「綏靖政策的實質」兩個討論題進行學術研討。除此之外,與會代表還討論了戰後國際關系史的分期問題和蘇聯對外政策問題。會議共收到論文42篇。二十二日上午,大會通過了學會章程並選舉了二十名理事,一致決定聘請宦鄉同志為學會名譽理事長,聘請陳翰笙、劉思慕、何戊雙、王鐵崖、張之毅等同志為學會顧問,並決定學會會址設在外交學院。 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於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南京舉行。本屆年會由南京大學歷史系英美對外關系研究室具體負責籌備。參加大會的有來自全國十九個省、市、自治區四十六所高等院校、十五所軍事院校、十二個研究機構和市各新聞出版單位的代表、列席代表和工作人員共155人。大會議程主要有三項:一、審核並通過會務報告;二、交流研究成果,開展學術討論;三、改選理事會,制定今後工作規劃。第二屆年會由王繩祖、何戊雙、張之毅、光洪仁、蔣相澤、石磊、衛林等同志主持。
本屆年會收到論文八十八篇、資料兩篇。論題包括近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戰後各個時期的國際關系。根據所涉及的論題,與會代表分四組進行了熱烈討論。討論自始自終貫徹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做到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十二月一日,大會通過了修改後的學會章程,並改選了理事會,新理事會由33名理事組成。新理事會一致決定聘請宦鄉同志為名譽理事長,陳翰笙、劉思慕、何戊雙、王鐵崖、張之毅、陶樾同志為顧問,推選王繩祖同志為理事長。這屆年會在全體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名單
名譽理事長 宦鄉
顧 問 陳翰笙 劉思慕 何戊雙 王鐵崖 張之毅 陶樾
理 事 長 王繩祖
副 理事 長 蔣相澤 光仁洪 衛林 魯毅 劉同舜
秘 書 長 魯毅(兼)
副 秘書 長 李石生(兼)(華北、北京) 徐明(兼)(東北)李肇新(兼)(中南)
吳世民(兼)(華東、上海) 王德仁(聘請)
理事(按姓氏筆畫為序)
衛林(北京) 王繩祖(華東) 王貴正(東北) 王斯德(上海)
王鵬飛(北京) 王桂厚(女)(東北) 方德昭(西南)李石生(北京)
李肇新(中南)劉同舜(上海) 劉陵(北京) 光洪仁(華東)
伍正大(上海) 任重(中南) 伊亞洲(西北) 許果復(華東)
孫福生(華東) 何春超(北京) 湯季芳(西北)吳世民(華東)
張興伯(北京)張季良(北京) 張義德(天津) 孟憲榮(北京)
侯振彤(天津) 侯鐸訓(中南) 趙清彬(東北)徐明(東北)
唐希中(中南) 黃德祿(華北) 蔣相澤(中南) 魯毅(北京)
(台灣保留一個名額) 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於1985年7月28日至8月4日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舉行第三屆年會。自1982年12月第二屆年會結束以來,研究會新增會員單位46個、會員188名,現共有會員單位146個、會員566名。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57所高等院校、15所軍事院校、13個研究機構,10家新聞出版單位的125名代表和32名列席代表出席了本屆年會。年會由王繩祖、光仁洪、衛林、魯毅等同志主持。年會成立了臨時黨組。本次會議議程為:1、審核並通過第二屆理事會會務工作報告;2、交流研究成果,開展學術討論;3、討論多卷本《國際關系史》和《國際關系史叢書》編寫工作;4、選舉第三屆理事會,制定今後工作規劃;5、選舉出席中國世界史學會成立大會的代表。
本次年會修改了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三屆理事會和理事長王繩祖、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魯毅。大會邀請外交部副部長錢其琛同志作了「國際形勢和我國對外政策」報告,討論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史」、「近代國際關系史與英俄爭奪」、「反法西斯和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戰後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等問題,收到論文資料88篇。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名單
名譽理事長 宦鄉
顧 問 陳翰笙 何戊雙 王鐵崖 張之毅 陶樾
理 事 長 王繩祖
副 理 事 長 魯毅 劉同舜 王貴正
常 務 理 事 王繩祖 蔣相澤 光洪仁 衛林 魯毅 劉同舜 王貴正
秘 書 長 魯毅(兼)
副秘書長 李石生 李肇新 吳世民 王德仁 趙清斌 王德仁 周尊南
理事(按姓氏筆畫為序)
丁詩傳(華東) 衛林(北京) 王繩祖(華東) 王貴正(東北)
王斯德(上海) 王鵬飛(北京) 方德昭(西南) 李文業(東北)
李石生(北京) 李肇新(中南) 劉同舜(上海) 劉星漢(上海)
劉陵(北京) 向子祥(中南) 光洪仁(華東) 伍正大(上海)
孫福生(華東) 何春超(北京) 湯季芳(西北) 吳世民(華東)
張志(北京) 張興伯(北京) 張季良(北京) 張義德(天津)
周紀榮(北京) 陳文藝(中南) 孟憲榮(北京) 楊錚(北京)
侯振彤(天津) 趙清彬(東北)蔣相澤(中南) 唐希中(中南)
隋兆蔚(華東) 黃德祿(華北) 彭鐵生(東北) 魯毅(北京)
(華北、西北、台灣各保留一個名額) 1996年5月21日至24日,中國國際關系研究會在北京外交學院舉行了第五屆年會,出席年會的代表共88人,列席代表45人,共代表國內56個學術單位。本屆年會的議程共五項:一,總結研究會成立16年來的學術成果的研究會的會務工作;二,進行學術討論與交流,並就十卷本《國際關系史》的出版舉行座談;三,修改研究會的組織章程;四,理事會進行換屆改選;五,通過第五屆理事會工作設想與安排。
在開幕式上,外交學院的劉山院長、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的諶取榮所長、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吳恩遠副所長等到會講話,熱烈祝賀年會的召開以及10卷本《國際關系史》的出版問世,並對今後研究會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本屆年會通過了修改後的研究會章程,並經過民主選舉與協商,組成了研究會新的領導機構,進行了新的分工。在與會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屆年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於24日勝利閉幕。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名單
顧問: 陳翰笙 王鐵崖 張之毅 陶樾 蔣相澤 陳忠經
咨詢委員: 衛林 石磊 王貴正 劉同舜 吳機鵬 唐承運 王德仁 吳世民
會長: 魯毅
副會長: 顧關福 朱瀛泉 俞正梁
秘書長: 傅耀祖
副秘書長: 沈永興 王斯德 丁詩傳 李景全 張運城 吳元凱 趙平安
侯振彤 蘇格
理事(按姓氏筆畫)
丁詩傳(華東) 亓成章(北京) 於春苓(東北) 馬貴琪(中南)
方連慶(北京) 王慶海(東北) 王逸舟(北京) 王斯德(上海)
王新(北京) 方德昭(西南) 葉江(上海) 盧厚明(中南)
馮特君(北京) 李廣義(西北) 李玉君(西北)李曄(東北)
李壽源(華北) 李鐵城(北京) 李剛(上海) 李景全(華北)
劉獻(中南) 孫寶珊(華東) 孫福生(華東) 朱瀛泉(華東)
關紹紀(華東) 沈永興(北京) 王宏玉(華東)蘇格(北京)
羅志剛(中南) 張運城(西南)張志(北京) 陳文波(北京
陳顯泗(華東)陳惠新(上海) 楊錚(北京) 嚴烈(東北)
周建平(中南) 周鋼(北京) 武元凱(東北)林和紳(天津)
鄭憲(華東) 趙平安(西北)趙振軍(華北) 胡世建(北京)
侯振彤(天津)俞正梁(上海) 姚春齡(上海) 顧關福(北京)
顧德欣(北京) 黃正伯(中南) 諶取榮(北京)魯毅(北京) 傅耀祖(北京)( 中南兩名、華北一名待補、港澳台各保留一名) 2000年12月19-21日,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會議進行換屆選舉,選舉產生了新的理事會,並圍繞「跨世紀國際關系的回顧與展望」這一主題進行了學術討論。來自全國各高校、研究機構、部隊院校和有關政府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盛會,與會代表提供了50多篇學術論文。在為期三天的討論中,代表們各抒己見,圍繞以下四個主題——冷戰時期國際關系的回顧與總結,冷戰後國際關系的新發展與新趨勢、國際關系中的專門問題以及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等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學術討論。
這次會議由暨南大學籌備。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李道豫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梅兆榮大使等應邀出席會議,並和專家們一起進行學術討論。同時,在此次會議上,與會代表一致通過將「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更名為「中國國際關系學會」,以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這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的一屆盛事。會議在完成各項議題,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成員後,於21日圓滿結束。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名單
顧問: 陳翰笙 王鐵崖 張之毅 蔣相澤 陳忠經 衛林 石磊 魯毅 王貴正 劉同舜
吳機鵬 唐承運 王德仁 武世民
會長: 楊福昌(2002年4月起)
副會長: 顧關福(常務) 傅耀祖(兼秘書長)方連慶 周榮耀 朱瀛泉 俞正梁
秘書長: 傅耀祖
常務理事: 方連慶 馮特君 亓成章 顧德欣 周榮耀 陳文波 傅耀祖 俞正梁 朱瀛泉王斯德 陳顯泗 李曄 周青 張驥
副秘書長: 趙懷普
理事(按姓氏筆畫)
丁詩傳(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於宏君(中聯部)亓成章(中央黨校)
於春苓(哈爾濱師范大學) 方連慶(北京大學) 王慶海(吉林大學)
王逸舟(社科院世經政所) 王斯德(華東師范大學) 王義德(安徽師范大學)
計秋楓(南京大學) 葉江(上海師范大學) 盧厚明(國防科技大學)
馮特君(中國人民大學) 李廣義(西安政治學院) 李玉君(蘭州大學)
李永輝(北京外國語大學)李曄(東北師范大學) 李壽源(北京廣播學院)
李鐵城(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李景全(中國人民武警學院) 劉獻(河南大學)
孫寶珊(煙台大學)孫福生(廈門大學 朱衛斌(中山大學)朱瀛泉(南京大學)
余麗(鄭州大學)蘇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肖憲(雲南大學)羅志剛(武漢大學)
張廣秦(西安外國語學院)張運城(四川教育學院)張建華(北京師范大學)
張驥(河北師范大學) 陳文波(國際關系學院) 陳顯泗(南京政治學院)
周建平(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周青(暨南大學)周鋼(首都師范大學)
周榮耀(社科院世界史所) 武元凱(大連海事大學)林和紳(南開大學)
趙平安(陝西師范大學)趙懷普(外交學院)趙振軍(解放軍機械工程學院)
侯尚智(青島大學) 侯振彤(天津師范大學)俞正梁(復旦大學)
俞新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胡禮忠(上海外國語大學)金應忠(上海國際關系學會)顧關福(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會)顧德欣(國防大學) 黃正柏(華中師范大學)
諶取榮(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 傅耀祖(外交學院) 唐朱昌(復旦大學)
董秀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章前明(浙江大學) 閻學通(清華大學)
潘光(上海社科院)黎家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戴超武(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❸ 中國的兩大智庫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有何特色與區別
要求是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成績過關以後,還要參加內部好多次的考試面試才能錄取。難度不低。
❹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隸屬於哪個機構管理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是綜合性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前身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根據中央關於建立一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的指示,於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設七個研究所、三個院直屬研究室、十個研究中心以及院長辦公室等職能部門,現有研究、行政和輔助人員約400人,其中研究員、副研究員175人。
是獨立研究機構,沒有隸屬
❺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組織刊物
中文版月刊《現代國際關系》、英文版月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中文版月刊《國際資料信息》。此外,本院還不定期出版有關國際問題的各種專著。
《現代國際關系》(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主辦,是國際問題研究領域的中央級綜合性學術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81年10月創刊,1986年定為季刊,1992年改為雙月刊,1993年起始為月刊。1992年以來,連續三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為外交和國際關系類、國際經濟類核心期刊,在外交和國際關系類中一直名列前茅,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2002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成為此屆國家期刊獎三個等級獎項中唯一一份國際政治、國際關系類獲獎學術期刊。
《現代國際關系》雜志本著為黨、政、軍、學、企各界讀者深入了解和認識世界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宗旨,力求充分展現專家和學者對重大國際戰略問題、世界形勢、國際關系理論、各地區和國家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社會、軍事的重要發展變化、世界經濟、重大熱點等問題的最新最優研究成果;在發揮政策性、時效性、學術性「三位一體」辦刊優勢的基礎上,突出理論研究與動向研究有機結合,基礎性與時效性兼顧的特色,也希望得到您的積極參與和監督。
作為國際問題研究領域的一本權威性刊物,《現代國際關系》雜志更強調創新與開拓。繼2001年7月全面改版,在形式上與國際標准接軌之後,從進一步提高內容質量著眼,開辟了政策報告、特約評論、專題研討、熱點對談、書評等廣受歡迎和好評的欄目。願擁有《現代國際關系》的您,多一個助手,多一個益友的同時,能助其廣之。
《國際資料信息》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主辦的月刊。它藉助該研究院是國內權威性國際問題研究機構、擁有雄厚研究力量的優勢,向廣大讀者提供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系統性專題資料和信息,幫助讀者分析把握當今千變萬化的世界形勢走向。國家圖書館已將之列為館藏刊物,一些單位將之全文輸入資料庫,許多高等院校將之列為重要參考教材,不少媒體亦大量轉載本刊文章。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本刊從2002年第7期再次改版後,擴大了刊物容量,向廣大作者和讀者提供了更多的資料和信息,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新版《國際資料信息》設有背景資料庫、國際組織動態庫、人物庫、思想庫、數據統計庫、周邊國家情況庫等多個欄目,加大向讀者提供國際問題的背景性、基礎性研究成果和系列資料的力度,讓讀者在更廣闊的面上、更深的層次上,了解世界局勢,把握世界變化。
《國際資料信息》提供的信息准確、系統、及時、適用,可以成為黨政軍領導,宣傳、外事、經濟、科研和社會團體工作人員以及大中專院校師生的良師益友和助手。據多年來讀者反饋的信息顯示,本刊特別有助於研究人員獲取詳實、權威性的基礎資料以及大學生了解國際背景知識和考研使用。
❻ 中國有哪些研究國際關系的專家
1、蘇浩
蘇浩,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國際問題專家,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現任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沖突管理中心主任,「韓中思想庫」論壇中方召集人。 曾任外交學院中國對外關系教研室主任、外交學系教學副主任和代理系主任、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2、張植榮
張植榮,男,漢族,1964年9月10日出生於湖北,法學博士。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3、杜曉軍
杜曉軍,男,河北樂亭人,北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聯合培養,北京大學法學(國際政治)博士。現為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國際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亞太地區安全、美日澳印關系、中國海外利益、日本政治外交、國際海洋事務。
曾任(海南)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多次參加電視、網路國際問題時評節目,並到各級黨政機關作國際問題學術報告。
4、陳菲
國際關系專家,著名國際時事評論員。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後,國際政治博士。
兼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現階段主要研究方向為:一帶一路、海外利益保護、大數據與國家安全。
在《世界經濟與政治》、《歐洲研究》、《國際觀察》、《西亞非洲》、《拉丁美洲研究》、《社會主義研究》等核心刊物發篇論文10餘篇。
曾在中宣部第一期國際新聞評論員培訓班接受培訓,並在《國際先驅導報》、《環球時報》(英文版)、湖北衛視等多家媒體擔任特約評論員。發表評論文章50餘篇,接受媒體采訪500餘次。
5、李東燕
女,1960年生於北京,籍貫湖南。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政治研究室主任。
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政治學系,獲法學碩士學位。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工作。
❼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隸屬於政府哪個機構部門
你好!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屬於教育部。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是綜合性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前身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根據中央關於建立一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的指示,於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設七個研究所、三個院直屬研究室、十個研究中心以及院長辦公室等職能部門,現有研究、行政和輔助人員約380人,其中研究員、副研究員150人。
❽ 怎樣才能進入中國國際關系研究院
學歷本科以上,畢業於清華等重點高等院校,學國際關系研究的專業,你就可以去了
❾ 中國較有影響力的智囊團或國際關系研究院有哪些
一個正在崛起的群體
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小組等單位擬定一些重大研究題目,布置給全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機構。像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等,都是中央決策極為重要的智囊機構。
❿ 國內有哪些知名國際關系研究院他們各有什麼特色希望知道的給小弟詳細介紹一下~謝謝啦
社科院國際部下屬的各個研究所,尤其是世經政所和美國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