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城秘境飛躍點怎麼飛
有可能是明清仿哥窯瓷器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的名窯。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目前,對哥窯瓷器的認識,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古代文獻記載。據《國寶大觀》175頁程曉中「哥窯海棠式洗」說:「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哥窯記載,最早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里除柴窯迄今既不見器物,也未見窯址外,餘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對哥窯記載最詳細的,要屬嘉慶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根據這些記載,人們便把上海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帶開片,有紫口或有鐵足的器物稱之為傳世哥窯。」二是清宮舊藏的流傳有序的哥窯瓷器。傳世哥窯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爐、洗、盤、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黃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黃色為多。胎體顏色分黑灰、淺灰、深灰、土黃等色,以黑灰色胎為多。哥窯瓷器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開片,它是由於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種缺陷,但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哥窯以優美的開片而聞名,有金絲鐵線之稱,其大開片中套小開片,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小開片顏色發金黃,稱金絲。從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瓷來看,不完全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徵。有的有紫口,無鐵足,有的有鐵足,無紫口。哥窯瓷器從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現代都有仿製,明清仿製哥窯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沒年款的。明清仿哥窯瓷器與哥窯瓷器特徵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⑵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瓷器帶款者極少,現藏英國大維德藝術基金會的一對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書寫的共計5行62個字:「信州路玉山縣順成鄉德教里荊堂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對,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這屬於專門寫在供器上的供養款式,有供養人姓名及具體年代,對鑒別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參照意義。至正為元末順帝的年號,此對瓶應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見著錄的還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名款的青花釉里紅塔式四靈蓋罐和「後至元戊寅五月」銘文的青花釉里紅樓閣谷倉。「戊寅年」為後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
藍料直書「至正七年置」五字楷款的青白釉蓋罐,「至正七年」應為公元1347年。「戊子年□□」銘文款的青花纏枝靈芝紋罐,「戊子年」為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文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一對。
江西萍鄉市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雙鳳紋高足杯,杯內心書一青花「福」字。這種吉語款由元代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在民窯青花瓷中極為普遍。
另外還有些元青花瓷在底部或蓋里墨書一兩個字,也有的在碗心以青花題詞題字。1980年江西高安縣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底心草書「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詩句,詩意豪放,符合元人游牧民族的性格。
最後要提及藏於伊朗阿特比爾神宮的中國元青花器物。這些器物有的底部或脛部書寫或鑽刻阿拉伯文,據有關專家考證,這些阿拉伯文為伊朗阿巴斯王的名字或阿巴斯題的獻辭,也有的為藏者符號。阿巴斯為16世紀的伊朗國王,將中國元青花獻給神廟里收藏,可見伊斯蘭國家對元青花的崇拜。但經伊朗專家分析確認,元青花器物上的印章式款為波斯文,推斷是簽名,有可能是工匠對自己作品的留名。
藏於山東的:元青花螭龍雙耳人物盤口瓶【完整器】,高37.5厘米,口8.5厘米,底12.8厘米,器體鼓腹直徑較肥大、頸部、腹部、底部接胎外壁接痕清晰可見,《周亞夫細柳營》人物故事紋,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繪有人物故事題材的更是鳳毛麟角。
⑶ 如何理解青花,元青花
青花是一個非常文學化的名字,極富詩意,中國古代陶瓷中只有它這么浪漫。其他品種無論在它之前還是它之後,都以一種科學冷靜的態度面世,與它同時代異曲同工的陶瓷品種「釉里紅」也不叫紅花,而青花也從不叫釉里藍。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國陶瓷品種為何只有青花命名鶴立雞群。千變萬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屬呈色。青花之藍與唐三彩之藍同為金屬鈷作為呈色劑,別無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與瓷在科學上區別極大,燒造的難易差異極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國只可以燒造藍色的釉陶。這些,曾深深地影響過元青花,甚至催發了它的誕生。全世界范圍內只有托普卡帕皇宮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確的傳承記錄,而且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為世界孤品。
隨後,蘇麻離青的身世是否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開始成為問題。過去認為蘇麻離青是由鄭和下西洋所帶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蘇麻離青的身世越來越清晰,表明了這一段歷史的改寫,讓它趨向於真實。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國的國粹,已有七百年的歷史。而這一歷史的秘密已逐漸公開,元青花是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蒙古文化三者的結晶。它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有效結合,利用中國傳統而優秀的制瓷工藝表現伊斯蘭文化的金屬工藝,用伊斯蘭文化鮮艷的藍色改變中國人固有的審美趣味,這一文化結合空前絕後,讓我們坐享其成。
⑷ 碗有碎紋是什麼時代
有可能是明清仿哥窯瓷器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的名窯。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目前,對哥窯瓷器的認識,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古代文獻記載。據《國寶大觀》175頁程曉中「哥窯海棠式洗」說:「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哥窯記載,最早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里除柴窯迄今既不見器物,也未見窯址外,餘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對哥窯記載最詳細的,要屬嘉慶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根據這些記載,人們便把上海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帶開片,有紫口或有鐵足的器物稱之為傳世哥窯。」二是清宮舊藏的流傳有序的哥窯瓷器。傳世哥窯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爐、洗、盤、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黃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黃色為多。胎體顏色分黑灰、淺灰、深灰、土黃等色,以黑灰色胎為多。哥窯瓷器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開片,它是由於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種缺陷,但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哥窯以優美的開片而聞名,有金絲鐵線之稱,其大開片中套小開片,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小開片顏色發金黃,稱金絲。從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瓷來看,不完全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徵。有的有紫口,無鐵足,有的有鐵足,無紫口。哥窯瓷器從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現代都有仿製,明清仿製哥窯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沒年款的。明清仿哥窯瓷器與哥窯瓷器特徵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⑸ 張文進是什麽年代人
到元,必須要說到元青花,目前僅存的至正型元青花的一對青花龍紋象耳盤口瓶。現藏於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瓶上有文字,至正十一年,一個叫張文進的向一個寺廟捐了一對大瓶,一對香爐,祈求平安。因為有明確的紀年,因此我們要感激張文進,不然沒有證據證明如此精美的青花出自於元朝。此對大瓶現在已經成為研究元青花的標准器,標本。實在是孤品中的孤品。元青花還有十餘個人物故事紋大罐傳世,各個是孤品,如:除了05年拍出全世界藝術品最高價格2億3千萬的鬼谷下山外,還有錦香亭大罐,三顧茅廬大罐,除罐外,還有83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六藝」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各個都是孤品。
⑹ 古代收藏家為什麼沒有發現元清花
誰說沒有元青花?
從「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到拍賣場上的瘋狂,不到百年時間內,元青花的地位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這次空前的團聚,穿越了滄桑,73件元青花同訴14世紀的一段傳奇。
標准器的集中亮相
元青花真正納入人們視野與第一標准器的亮相有關。
1929年,英國學者霍布遜(R.Hobson)在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藏品中發現一對從福建華僑吳賚熙手中購得的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專家黃秀純介紹,這對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為何流落國外。
這中間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還是1929年,吳原本打算將這對青花雲龍象耳瓶送到琉璃廠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隻瓶子頸部的題記卻讓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來,在這只瓶子的頸部,蕉葉紋空白處書有6行62字的青花楷書題記:「信州路玉山縣順誠鄉德教里荊唐社奉聖……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
文中的紀年款識「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順帝時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常識:「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幾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將這一瓶子定為贗品。
或許因無奈,或許因氣憤,吳齎熙將這對瓷瓶帶到英國,並賣給了一個叫大維德(PercivslDavid)的人。這才有了英國學者霍布遜的新發現。
作為英國一位著名的中國古代陶學家霍布遜,首先對瓶頸上所書「至正十一年」的年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眼前一亮:由於它們的出現,一段中國陶瓷史將由我———一個外國人來改寫。霍布遜當即發表文章。
然而,霍布遜對元青花的發現基本是束之樓閣。以至於在上世紀30年代,英國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罐還被定為明代正德年產品(後來改為元代,現藏大維德基金會)。
20多年後,也就是1952年,美國學者弗瑞爾美術館館長約翰·波普(JohnPope)又以這件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為標准器,對照伊朗亞塞拜然的阿爾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普·撒萊宮殿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其他青花瓷器進行了深入的類比研究,確定了數十件原來劃歸為明代的青花瓷器為元代青花瓷,並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漸漸進入到學界的研究視野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專家黃秀純指出,不要說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紀60年代前,多數人還沒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學界也只是零星的討論,「60年代我剛開始學習瓷器鑒定,對於青花瓷一般的說法是認為明洪武、永樂階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幾乎成了元青花分類的一大標准。隨著研究的深入,作為第一標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館陶瓷專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覽中,就是一次標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於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龍紋八棱帶蓋梅瓶就是一典型。這件八棱帶蓋梅瓶高達51.5厘米,形體巨大。
首博鎮館之寶率團
黃秀純早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過元大都的考古發掘。經過8年的考古,發掘26處遺址,之中便有元青花瓷的出土,現都藏於首都博物館內。
為了這次展覽,首都博物館將家珍亮相,其中包括1970年出土於北京市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窖藏的元青花鳳尾扁壺等。
說起這些元青花的出土頗有一番故事。1970年初,黃秀純等考古研究人員正在單位學習,突然接到一鐵路工人的反映,稱舊鼓樓大街豁口發現了青花白地的瓷器,「一聽這話,於傑就特意跟我說,這事非常重要。」
於傑是考古界的前輩。黃秀純回憶,於傑一聽到這消息就非常激動。因為舊鼓樓大街豁口是明洪武時期的城牆所在,而元代的東西早就被埋入了地下,「那地底的東西肯定要早於明代。」
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於傑等人被要求學習,只能允許在每周的二、四、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於傑和黃秀純決定先趕到現場。問當時的工人,結果卻被告知那些瓷器都被砸碎了。黃秀純至今還記得於傑聽完此消息後,悲傷立馬溢於言表。於傑和黃秀純借了兩把鐵鍬,在允許的日子裡開始了挖掘,「挖掘後,我們將這些瓷片進行黏對,發現有十幾件元青花。」
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鳳尾扁壺。
為了加以對照,此次展覽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梨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的青花鳳尾扁壺。與首博藏的鳳尾扁壺不同的是,新疆的鳳尾為鋸齒紋,首博為卷草紋,被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伊朗吹來異域風情
元青花已將外銷納入了制瓷工藝中,為了適應外銷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異域型元青花多為花口大碗、大盤等。此次從伊朗國家博物館借展的6件外銷異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國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國家。王春城指出,根據出版物來統計,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現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青花藍地白花雙鳳紋菱花口大盤,口徑46厘米,王春城解釋這么大的口徑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地區的生活習慣而製作的。
附圖即元代青花海水龍紋八棱帶蓋梅瓶
⑺ 黃秀純是鑒寶專家嗎
是的!
黃秀純專家老師是中國古董文化鑒定專家,從事古董鑒定工作,一直以來黃秀純專家老師深入鑽研中國古董文化,對於陶瓷器鑒定有頗為深刻的認識和經驗。
主要著作: 《北京龍泉窯發掘報告》、《北京金代皇陵》、《白釉紅綠彩瓷賞析》、《遼韓佚墓出土越窯青瓷》、《鈞窯及鈞窯系》等。
現任:
■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考古學會會員
■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
■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高級鑒定顧問
■博寶藝術網特邀專家
■CCTV《鑒寶》專家團成員
■《鑒寶》雜志學術顧問
■北京海津文物鑒定中心陶瓷鑒定專家
黃秀純老師目前就任上海成昊展覽服務有限公司首席鑒定專家。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黃秀純老師主要代表
黃秀純自傳《考古人生》
[2]《北京龍泉窯發掘報告》
《北京金代皇陵》
《白釉紅綠彩瓷賞析》
《遼韓佚墓出土越窯青瓷》
《鈞窯及鈞窯系》等。
黃秀純解讀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從「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到拍賣場上的瘋狂,不到百年時間內,元青花的地位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這次空前的團聚,穿越了滄桑,73件元青花同訴14世紀的一段傳奇。
標准器的集中
亮相
元青花真正納入人們視野與第一標准器的亮相有關。
1929年,英國學者霍布遜(R.Hobson)在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藏品中發現一對從福建華僑吳賚熙手中購得的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專家黃秀純介紹,這對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為何流落國外。
這中間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還是1929年,吳原本打算將這對青花雲龍象耳瓶送到琉璃廠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隻瓶子頸部的題記卻讓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來,在這只瓶子的頸部,蕉葉紋空白處書有6行62字的青花楷書題記:「信州路玉山縣順誠鄉德教里荊唐社奉聖……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
文中的紀年款識「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順帝時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常識:「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幾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將這一瓶子定為贗品。
或許因無奈,或許因氣憤,吳齎熙將這對瓷瓶帶到英國,並賣給了一個叫大維德(Percivsl David)的人。這才有了英國學者霍布遜的新發現。
作為英國一位著名的中國古代陶學家霍布遜,首先對瓶頸上所書「至正十一年」的年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眼前一亮:由於它們的出現,一段中國陶瓷史將由我——一個外國人來改寫。霍布遜當即發表文章。
然而,霍布遜對元青花的發現基本是束之樓閣。以至於在上世紀30年代,英國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罐還被定為明代正德年產品(後來改為元代,現藏大維德基金會)。
20多年後,也就是1952年,美國學者弗瑞爾美術館館長約翰·波普(John Pope)又以這件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為標准器,對照伊朗亞塞拜然的阿爾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普·撒萊宮殿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其他青花瓷器進行了深入的類比研究,確定了數十件原來劃歸為明代的青花瓷器為元代青花瓷,並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漸漸進入到學界的研究視野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專家黃秀純指出,不要說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紀60年代前,多數人還沒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學界也只是零星的討論,「60年代我剛開始學習瓷器鑒定,對於青花瓷一般的說法是認為明洪武、永樂階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幾乎成了元青花分類的一大標准。隨著研究的深入,作為第一標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館陶瓷專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覽中,就是一次標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於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龍紋八棱帶蓋梅瓶就是一典型。這件八棱帶蓋梅瓶高達51.5厘米,形體巨大。
首博鎮館之寶率團
黃秀純早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過元大都的考古發掘。經過8年的考古,發掘26處遺址,之中便有元青花瓷的出土,現都藏於首都博物館內。
為了這次展覽,首都博物館將家珍亮相,其中包括1970年出土於北京市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窖藏的元青花鳳尾扁壺等。
說起這些元青花的出土頗有一番故事。1970年初,黃秀純等考古研究人員正在單位學習,突然接到一鐵路工人的反映,稱舊鼓樓大街豁口發現了青花白地的瓷器,「一聽這話,於傑就特意跟我說,這事非常重要。」
於傑是考古界的前輩。黃秀純回憶,於傑一聽到這消息就非常激動。因為舊鼓樓大街豁口是明洪武時期的城牆所在,而元代的東西早就被埋入了地下,「那地底的東西肯定要早於明代。」
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於傑等人被要求學習,只能允許在每周的二、四、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於傑和黃秀純決定先趕到現場。問當時的工人,結果卻被告知那些瓷器都被砸碎了。黃秀純至今還記得於傑聽完此消息後,悲傷立馬溢於言表。於傑和黃秀純借了兩把鐵鍬,在允許的日子裡開始了挖掘,「挖掘後,我們將這些瓷片進行黏對,發現有十幾件元青花。」
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鳳尾扁壺。
為了加以對照,此次展覽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梨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的青花鳳尾扁壺。與首博藏的鳳尾扁壺不同的是,新疆的鳳尾為鋸齒紋,首博為卷草紋,被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伊朗吹來異域風情
元青花已將外銷納入了制瓷工藝中,為了適應外銷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異域型元青花多為花口大碗、大盤等。此次從伊朗國家博物館借展的6件外銷異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國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國家。王春城指出,根據出版物來統計,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現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青花藍地白花雙鳳紋菱花口大盤,口徑46厘米,王春城解釋這么大的口徑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地區的生活習慣而製作的。
青花瓷以鮮活、艷麗、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獨樹一幟。素胎勾勒、鈷料呈色、釉下彩繪,從中原文明中汲取養料,又吸納草原的豪情,更蘊含著異國的風韻。但它的天價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為什麼這么貴?這還要從元青花的家世說起。
元青花的前生
元代歷史較之元明清為短,只有98年,然而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元青花的出現,讓我們對青花瓷的認識向前推到元代,但元青花真的是一蹴而就?
成熟完美的元青花,似乎在挑戰中國瓷器發展史中的常規。不過,很快揚州的一次發現便推翻了這一疑問。黃秀純介紹,1975年在揚州發現的一塊藍彩枕片,引發了唐青花的說法。
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揚州唐城遺址晚唐底層中發現一塊用藍料繪成圖案的枕片。隨後1983年和1990年的兩次發現讓文博界有了更多的證據。
就在唐青花漸露面目時,各地也時有宋青花發現的報道。1956年,在拆除浙江龍泉金沙寺塔時,在底層發現了一完整的青花碗,根據同時出土的塔磚模印「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推斷這一青花碗是北宋初年。
不過,在王春城看來,唐青花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實,而宋青花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從唐青花的星星之火開始,元青花終成了燎原之勢。王春城解釋,即使我們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宋青花的存在,但從瓷器發展脈絡上看,宋代瓷器非常發達,燒造瓷遍地開花。尤其在河北磁州窯,釉下彩繪的繪畫技術都已經很發達,這些都為元青花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基礎,「因為青花瓷必須是釉下彩。」
事實上,釉下彩技術已經有多年的發展,王春城介紹目前可知的最早釉下彩瓷器為三國時期吳青釉釉下褐彩盤口壺。
與釉上彩不同的是,釉下彩必須要先在做好成型的胚胎或素燒瓷胎的表面,用含金屬氧化物質的天然礦物作為顏料來進行彩繪,描繪出裝飾紋樣。進而外施一層無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釉料,入窯高溫一次焙燒而成,「透明的玻璃釉,透出下面的彩繪,這樣經年使用後,使用痕跡傷及的是釉,而不是彩,可以保持色彩始終艷麗。」
元代包容性養出元青花
元青花成熟魅力的綻放,更被視為是一種多元文化交流下的產物。
唐青花的出現,或已受了波斯陶藍花白地的影響。而到了蒙古人那兒,這種對藍白的喜歡已經成了一種崇尚。
王春城解釋,元代蒙古人是第一民族,色目人是第二等級,其中色目人就包括回族。由此,伊斯蘭文化在當時甚為發達,「回族文化對於元青花有很大影響。」
蒙古當時跟西域的關系密切,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亞、西亞,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蘭文化的突厥人湧入中國,帶來了西域的文化。
元代的各類文獻中,都將這種東來的穆斯林統稱為「回回人」,「歷史上伊斯蘭國家人經商能力強,在經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由此必然會對元代青花的製作產生影響。」
與此同時,南北交流也成了元青花成熟的一大動因。王春城指出,中國自五胡亂華時代,就有了人口的大規模遷徙,北方中原人員開始往南遷,「這部分人口大遷徙中自然包括藝術匠人,這種人口流動對於文化的交流有一定影響,在元代也是如此。」
元代以後,大量北方工匠南遷。北方工匠繪畫能力較強,類似磁州窯就是以繪畫見長,自然也就在南遷後將這一特色予以發揮,「元青花與一批有素質的文人參與也有關。」
事實上,無論是異域文化的交流,還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都是元代文化包容性的體現。王春城認為正是這種文化的包容性讓元青花最終成為世界的精彩。元代統治者,只統治了98年的歷史,然而燒制的瓷器不僅有元青花,還有青白釉瓷器。
「小小景德鎮燒的青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就呈現了多種風格,這主要是元民族的包容性非常強,對佛教、道教、儒家都吸收,這種文化上的習性在流傳的器型上就可見一斑,」王春城指出,沒有元代的打造,青花很難成為國瓷。
而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題材表現還不一樣,它的題材尤其多,有花卉、魚藻、翎毛走獸、龍鳳、人物,什麼都畫。元青花早期的題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獸、龍鳳,後期出現了大量戲劇故事,畫人物。
之後又著重於刻畫人物,這主要受了元曲和小說的影響,情節畫被匠人們熱衷。而朱元璋沒拿下江山之前,長時間駐扎於景德鎮。他對景德鎮的陶瓷生產也許有過影響,由於他的關注,人物紋的作品開始逐漸增多。
元青花以沉穩動人
從唐青花向元青花的跨步,王春城用純蘭墨水向碳素墨水轉變這一比喻。從絢麗的唐青花演變成沉穩的元青花,這不啻是一場蛻變。而這一切與青花瓷的原料極為相關。
青花瓷中的青花一詞,在王春城看來頗具形象功能,「青花簡單地稱,就是白地藍花瓷,古代青和藍相同。」
而之所以發藍,這與一種神奇的鈷料有關。青花瓷以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然而,不同時代的鈷料成分是不同的。
唐青花瓷胎還不十分緻密,白度不高,在胎、釉之間均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唐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成色大多發色鮮艷,青花紋飾的成色大多數不穩定,有流、暈散現象,「從視覺效果來看,唐青花比較絢麗,藍得更為艷麗,是純藍墨水的感覺。」
唐青花青花料中可見明顯的黑色結晶斑點,結晶處成色更顯濃艷。據測,唐青花的主要著色元素是含高銅、低錳的鈷礦料。此外,唐代青花瓷器的釉氧化鈣含量較高,屬石灰釉,燒成溫度達到1170-1210度。在高溫下,釉的黏度較小,加之釉層很薄,青花色料在高溫下燒成時易於擴散,故唐青花的青花料往往擴散到整個釉層,在有色料的部分將釉層染成藍色玻璃體。
到了元代,元青花的瓷胎則開始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配製的制瓷原料,在瓷石的胎泥中滲入了一部分高嶺土,而中國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以單一的一種瓷石為原料制胎的。這一革新使得元青花瓷器胎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明顯增加,達到20%左右。比較沉穩。
而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類似國產料有平等青、浙青,進口料則有蘇麻離青。這是根據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當地人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
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則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王春城指出,在部分元青花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鈷料的不同,使得元青花的藍更沉穩,是碳素墨水的感覺。」
不過,元代青花瓷器的制胎原料,因淘煉技術不如明、清,故胎內所含的雜質較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鐵質斑點。在底足、口邊常呈現一種火石紅斑,俗稱「火石釉」的。由於元青花多砂胎底,胎體厚而重,雖然燒成溫度已達1250度,但還燒不透,瓷化程度也不高。直到明初,胎上還有明顯的粗糙輪廓,器底還附有窯渣。
■昂貴之源
元青花在元代就已稀罕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價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元,成為全世界中國工藝品中的最高拍賣價,紀錄保持至今。
1993年至1996年,英國牛津大學考古系博士蔣奇棲,曾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館後,得出結論:現在所知的(元青花)只有300件。此後,這句話被誤傳為「全世界只有300件,激發了人們的淘寶熱情。」王春城認為,蔣奇棲的考察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此之後,國內一些地方也有元青花出土。
存世量或許已經突破了300件,但元青花的存世量少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王春城指出,元青花現在的火爆,縱然與國際拍賣市場有關。但追溯歷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現在能推斷的是,元青花在當時社會是作為重要藝術品存在,從歷史存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來看,元青花在當時就是珍稀品。
73件元青花珍品盛大來京,齊聚首都博物館,其中既有首博的鎮館之寶,也有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送展珍品。元青花為何價值連城?它的藝術魅力源泉何在?本報記者將和專家一起解讀元青花的秘密。
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鳳尾扁壺。
為了加以對照,此次展覽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梨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的青花鳳尾扁壺。與首博藏的鳳尾扁壺不同的是,新疆的鳳尾為鋸齒紋,首博為卷草紋,被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伊朗吹來異域風情
元青花已將外銷納入了制瓷工藝中,為了適應外銷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異域型元青花多為花口大碗、大盤等。此次從伊朗國家博物館借展的6件外銷異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國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國家。王春城指出,根據出版物來統計,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現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青花藍地白花雙鳳紋菱花口大盤,口徑46厘米,王春城解釋這么大的口徑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地區的生活習慣而製作的。
參考了解:http://ke..com/view/9105868.htm
⑻ 論述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紅的藝術特點
元代的釉里紅器與同期青花相比,線條也常見暈散,與元青花瓷的層次多,很少有純正的鮮紅色。元釉里紅顏色大多呈灰色,畫面滿的特點成鮮明對照。
一般來說釉里紅的裝飾紋樣簡單而題材狹,有一些區別,沒有濃淡不等的幾個色階其用筆純熟,紋飾素雅。即使是雲紋元青花瓷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產量及生產區域也很小,釉色瑩潤。
到50年代,但唯獨這種鐵銹斑的發色,又一朵盛開的奇花,從而揭開了研究元青花的序幕,進口料中含錳量低、清時代的規模大,所繪出圖案、海水,常把它視為明青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國明,回回青」等名稱,含鐵量高成分形成獨特的風格,色調清新。
到了元代的中晚期。 元代所產的青花瓷遠沒有明。 在本世紀40年代之前、古竹等圖案紋飾、清時期在國際制瓷業上的地位,懸肘運腕而寫,才逐漸有了元青花。
(8)英大維德基金會藏瓷元青花擴展閱讀:
元青花瓷器帶款者極少,現藏英國大維德藝術基金會的一對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書寫的共計5行62個字:「信州路玉山縣順成鄉德教里荊堂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對,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這屬於專門寫在供器上的供養款式,有供養人姓名及具體年代,對鑒別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參照意義。至正為元末順帝的年號,此對瓶應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不管是窖藏的還是傳世的,元青花終究會凝固住時光一些印跡:埋於地下的,其釉層稀薄處,不可抗拒地要染帶上土沁、土斑;秘藏於地窖,釉面也會因年代久遠,顯出質地老氣、寶光內含。
而傳世品,由於人間滄桑和歲月撫摸緣故,釉汁則越發滋潤、寶光四溢;或因為歷經使用,稜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現輕微的剝蝕或磕碰,以及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因磨損劃痕縱橫、細密,而附上累累舊氣。
⑼ 中國瓷器拍賣價格
2008年中國瓷器前十大高價排行,清代乾隆官窯佔四件,三件粉彩,一件青花;明代瓷器佔三件,分別為鈞窯、釉里紅和甜白釉,年代皆集中在15世紀前半的明代初期;南宋官窯兩件,元代青花一件,雖仍以明清官窯瓷器為多數,清代彩瓷也佔一定比例,但已較往年減少,反之,宋元瓷器所佔比例較往年提高。
此外,單色釉瓷器達三件、青花兩件、窯變釉一件,居最高價者為南宋官窯等,由此數點觀之,顯示出中國瓷器市場益形多元,藏家買主購藏視野更加開闊,陶瓷相關知識更加深入。成交價與去年相比大體相若,成交地點仍以香港七件佔大多數,其次中國兩件,紐約一件,香港高價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依舊不可動搖。
至於成交時間則有八件落在上半年的春拍,兩件在秋拍,符合去年9月中旬後,全球性金融風暴爆發影響藝術市場交易的事實。十大高價瓷器詳細介紹如下。
第一名為香港蘇富比4月11日編號2601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高22.5厘米),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全器滿施如絲緞般飽滿的粉青色釉,釉厚度在肩膀和足部變薄,故產生金線般的細長龜裂紋,器底刻寫「玉津園」三字,刻劃處發現硃砂顏料殘留,失去碟形口的長頸邊緣與器底鑲有金邊,購藏於二次大戰前的日本關西。
1978年10月15日~11月12日曾於大阪市立美術館「宋元美術」特展展出,原估價待詢,底價超過5,500萬港元,成交價6,752萬7,500港元。
第二名為香港佳士得12月3日編號2388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高45.7厘米),器頸與器腹通體在粉紅色地上,以各色粉彩描繪姿態各異的蝴蝶飛舞於各種折枝花卉間,粉紅色地上滿施軋道紋樣,口沿處另飾黃地紫花,肩部飾如意雲飾帶,近足處飾含紋樣之花瓣形飾帶,為目前僅見例子。
此瓶源於19世紀英國最負盛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阿爾弗雷得?莫里森(AlfredMorrison)的放山居(Fonthil)舊藏,阿爾弗雷得為英國19世紀平民首富紡織業大亨詹姆斯次子並繼承家業,畢生致力於藝術收藏。放山居珍藏傳至約翰?莫里森手中時,此拍品方由英國學者詹寧斯(SoameJenyns)收錄於其1951年的著作《LaterChinesePorcelain》中,預估價4,500萬~6,000萬港元,成交價5,330萬港元。
第三名為香港蘇富比4月11日編號2508的15世紀明代〈鈞窯天青釉仰鍾式花盆〉(高22厘米、徑28.2厘米),圈足微外撇,全器施天青色乳濁釉,口沿釉薄呈鐵褐色,內外壁有明顯的蚯蚓走泥痕,盆底有五圓孔,圈足內露胎呈深褐色,並有數字「二」戳印紋,為戴福保舊藏,1985年5月21日香港蘇富比上拍,收錄於2005年出版的《樂山堂藏瓷》。
仰鍾式器形在鈞窯花盆中少見,器形、釉色、戳印數字皆相同的例子可見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其它同器形但施紫紅釉且尺寸不一的數字鈞窯花盆可見於日本出光美術館和台北故宮。原估價待詢,成交價3,952萬7,500港元。
第四名為香港佳士得5月27日編號1566明洪武〈釉里紅梅竹茶花紋軍持〉(高15.2厘米),小口出沿,短頸,扁球形腹,平底。一側有流,小口,包金,無執柄。通體釉里紅紋飾,口下飾蓮瓣紋、忍冬紋,肩飾雲頭紋,腹繪竹、梅和牡丹紋,近足處飾蓮瓣紋一周。
釉色潔白瑩潤,發色鮮明艷麗,原為RuthDreyfus所藏,後由賽克勒博士(Dr.ArthurM.Sackler)收藏,1994年12月1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軍持是梵語「kundika」的音譯,為佛教僧侶和伊斯蘭教徒飲水或凈手所用的盛水用具。軍持屬於外銷瓷,明初洪武年間雖然一度實行海禁,但瓷器的出口卻沒有停止,作為宗教器物的軍持遠銷到亞洲、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
在東南亞就有釉里紅和其它品種的軍持出土,表明了當時東南亞地區的教徒對中國軍持的賞識。原估價待詢,成交價3,392萬7,500港元。
第五名為香港佳士得5月27日編號1582清乾隆〈御制青花躍龍捧壽六方尊〉(高51厘米),器呈六方形,撇口,細長頸,頸飾螭龍耳,垂鼓肩,斂腹,底足外撇,通體以鈷藍青花描繪各式紋樣,口沿、肩及足牆均飾回紋,頸上下飾如意紋和蓮紋,中間飾篆體「壽」字,腹繪五爪龍抱篆體「壽」字珠寶,近足處繪蟬紋、螭龍紋和連珠紋,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為乾隆督陶官唐英設計創新作品,乾隆七年的清宮檔案中有相關記載,北京故宮收有一相同對象。
1998年11月香港佳士得和1994年香港蘇富比分別拍出相同器形和紋樣的黃地青花物件,先後經戴福保和EvelynAnnenbergHall收藏。原估價待詢,成交價3,280萬7,500港元。
第六名為香港蘇富比4月11日編號2821清乾隆〈黃地軋道錦紋粉彩開光式「嬰戲龍舟」圖螭龍耳扁壺〉一對(高26.4厘米),平底扁壺具兩螭龍耳,兩面於繪各式花卉並軋道裝飾的黃地上開光,開光內以各色粉彩細描河面上眾孩童協力競渡的兩艘龍舟,河岸旁亭台里擠滿其它看熱鬧的孩童,有的舞龍、放風箏,有的提燈籠、放鞭炮、鼓奏樂器,活潑熱鬧,為乾隆時期僅見的粉彩扁壺器形。
其它乾隆時期粉彩扁壺於器形上同中有異,有的有三口,有的具窄足,有的為方底。原估價待詢,成交價3,168萬7,500港元。
第七名為北京翰海5月11日編號2183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高28.1厘米),由內瓶、外瓶和底座分別燒制後組成,內外瓶套合後放於瓶座上,座上突起處嵌入內瓶底部凹槽,內瓶因此可旋轉,內瓶上部即外露的瓶口與瓶頸。
口外撇,粗頸,溜肩,鼓腹,圈足,器表以粉青釉為地,自上至下以金彩描繪蕉葉紋、如意雲頭紋、花瓣形紋、仰覆洋蓮紋等,並於器腹四面橢圓形開光,開光內鏤空雕粉彩荷花與荷葉,可透視白地內膽上所繪之粉彩采蓮圖。頸部堆塑四童子,分著金紅、淺綠、粉紫和天藍色衣服,外底具「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原估價待詢,成交價人民幣2,133萬6,000元。
第八名為香港蘇富比4月11日編號2927元〈青花纏枝牡丹「海馬」圖獅鈕蓋罐〉(含蓋高42厘米,罐高31.8厘米),胎體厚重,唇口,束頸,豐肩,鼓腹,白胎上以濃艷鈷藍釉繪飾多層隔弦紋飾帶,唇口下飾朵花菱形紋,束頸處飾卷草紋,頸下端隔環狀突起飾纏枝帶葉蓮花紋;豐肩處飾內含海馬紋如意雲頭,馬匹姿態各異,奔騰於水波翻湧的海面上,肩兩旁貼獅形鋪首,腹部另飾帶葉折枝牡丹紋,盛開的牡丹正側俯仰交錯,近足處再飾卷草紋和花瓣形紋,底部露胎呈燒後火石紅。此罐後配一獅蓋,紋樣大方,氣勢磅礴。
曾於1977年假東京三越百貨店「東洋の染付」展出,1978年假大阪市立美術館「宋元の美術」展出,1985年假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元の染付展」展出,收錄於1974年東京出版《陶磁大系》第41冊、1976年東京出版《繭山龍泉堂七十周年》第一冊、1978年東京出版佐藤雅著《中國陶磁史》、1980年東京出版《宋元の美術》、1981年東京出版《世界陶磁全集》第13冊和1998年北京出版葉佩蘭著《元代瓷器》。
無蓋的類似對象可見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炮門宮博物館、英國牛津艾胥莫里安博物館,缺頸的類似殘件可見1963年12月3日倫敦蘇富比拍賣,同樣裝飾題材的梅瓶可見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炮門宮博物館。預估價2,000萬~3,000萬港元,成交價2,272萬7,500港元。
第九名為中國嘉德4月27日編號2110南宋〈官窯琮式瓶〉(高19.5厘米),器形仿新石器時代良渚玉器作玉琮造型,圓身方角,四角皆分五節,釉色灰青,厚潤如堆脂,釉光盈潤,釉面出現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於燒窯後出現的金絲鐵線大小開片,采墊燒法燒制,故底足露胎現出一圈含鐵量高的黑褐色「鐵足」,典雅穩重。
類似對象可見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和台北故宮。曾先後於1995年10月7日和2006年6月26日的北京翰海拍賣,預估價人民幣1,800萬~2,500萬元,成交價人民幣2,016萬元。
第十名為紐約佳士得9月17日編號245明永樂〈甜白釉暗花牡丹紋梅瓶〉(高32.4厘米),器形飽滿端整,口沿下方刻畫一圈內含花卉的如意雲頭紋,器腹通體刻畫纏枝牡丹紋,近足處則刻畫卷葉紋飾帶,之後於全器覆蓋永樂時期獨創的甜白釉,紋樣若隱若現,甚具韻致,較小的類似對象分見於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
預估價60萬~80萬美元,成交價277萬500美元。 祝你好運
⑽ 請各位高手幫忙,元青花是否有款,官窯款式什麼樣的,民窯有什麼款,非常感謝!!!
從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元青花瓷器上書有紀年、吉祥語和記事銘文等也有,但很少。
官窯民窯之分現在還有爭議。
紀年款,八思巴文有,漢字的有爭議;
吉語款,有「福」、「壽」等;
記事銘文,比較著名的是一對「青花雲龍紋象耳盤口瓶」,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瓶身頸部自右至左,用青料直書題五行62字:「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得教里荊擴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
這類記事銘文,在江西也有重要發現。豐城縣出土塔式四靈蓋罐 罐身頸部自右至左,用青料橫書行楷:「大元至元戊寅六月王寅吉置。」肩上從右至左用育料書寫行楷「劉大使宅凌氏用」。
我網路空間里有元青花古瓷片標本,你可以參考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