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善基金是什麼
慈善基金會就是具有一定組織性的個人、企業或社會團體,無償的為弱勢群體如殘疾人等通過各種方式籌集的資金。成立的組織通稱慈善機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條例的第一條;國家《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對基金會的性質、成立條件和程序都作了規定。根據有關規定,基金會的成立門檻比較高。另外,《基金會管理條例》中規定,基金會是非營利性機構。可以以安全、合理等方式對基金會資產進行保值增值。但基金會管理條例同時要求,基金會用於公益事業的支出,不得低於當年收入(接受募捐、資本運營收入)的70%。 《條例》共設7章48條。與1988年頒布的《基金會管理辦法》相比,《條例》不僅內容更加豐富,而且體系更加完整,可以說是對基金會登記管理法規的一次重新起草。《條例》至始至終貫穿了重培育發展,以規范管理促進基金會健康發展的指導原則。在這一指導原則下,《條例》著重體現了以下八個方面的重要特徵。 1.《條例》明確了基金會的公益性質,強調了公益目的的重要性。公益性是基金會的本質特徵,是基金會設立的唯一目的。保障基金會的公益性,是《條例》的根本任務。公益組織的受益對象通常為不特定的個人和群體,任何個人或群體只要符合其宗旨和業務范圍要求,都可接受其資助。基金會的基金來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條例》作了許多明確規定。如將基金會定義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強調基金會的公益性質,使基金會與其他管理信託投資基金、以營利為目的的基金管理組織以及其他民間互益組織區別開來。基金會的公益性質決定了其財產必須用於公益目的,也必須受到保護。《條例》第27條第1款規定:「基金會的財產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私分、侵佔、挪用。」第33條又規定:「基金會注銷後的剩餘財產應當按照章程的規定用於公益目的;無法按照章程規定處理的,由登記管理機關組織捐贈給與該基金會性質、宗旨相同的社會公益組織,並向社會公告。」 不同的基金會會針對不同的需要幫助的群體,可以通過基金會的網站找到它們。
2. 慈善基金會是做什麼的
我覺得應該叫「慈善機構」 第一比慈善金應該用來幫助沒家的小拉姆,或小摩爾,或者是回沒錢答窮的小摩爾,咱們不應該為了自己的一點小利益,就去傷害別人,雖然摩爾庄園是個虛擬游戲,錢等物品也是虛擬的,但大家有一份愛心,我想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 金杉財富網這個網站上私募,集合理財等數據非常的及時,評論也很到位。你可以去看一下
3. 慈善協會的性質、概念及職能
1、慈善協會的性質和概念:是由從事和支持慈善公益事業的單位,以及關心熱愛慈善公益事業的個人,自願參加組成的、依法核准登記的非營利公益性社會團體法人。
2、慈善協會的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團結本會成員,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廣泛募集慈善資金,大力開展社會救助,為困難群眾服務,促進社會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3、慈善協會的職能: (一)募集善款。組織各種形式的募捐活動,接受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捐贈,接受海外慈善組織和友好人士的捐贈,為困難群眾提供物質幫助和精神慰籍。
(二)賑災救助。協助政府開展救災賑濟工作,接收、分配通過本會捐贈的賑災款物。
(三)扶貧濟困。組織各種社會活動,搞好扶貧開發項目,資助困難群眾,開展扶貧救濟工作。
(四)慈善救助。開展安老、撫孤、助殘、助學、助醫、助困等多種慈善救助活動及重大自然災害及突發公共事件的緊急救助。
(五)公益援助。參加和推動文化、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社會慈善公益援助事業;組織熱心支持和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志願者隊伍,開展各種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動。
(六)組織慈善宣傳,普及慈善意識,開展慈善理論研究,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途徑。
(七)開展交流與合作項目,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加強與各省市區及國外慈善機構的交往與合作,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
(八)經注冊登記所在地民政局批准,興辦與本會宗旨、業務相關的實體和非營利事業單位,籌措慈善資金。
4.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是什麼性質單位
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
5.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屬於哪種性質的公益機構
機構名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成立時間:2007年06月26日
機構性質:非公募基金會
6. 慈善總會屬於什麼類型事業單位
慈善總會屬於復全國性非營利制公益社會團體,慈善總會即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慈善總會是一個成立於1994年的慈善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備案注冊,由熱心慈善事業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志願參加的全國性非營利公益社會團體,中國大陸已擁有375個會員單位。
2018年9月10日,榮獲第十屆「中華慈善獎」。慈善總會作為中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慈善組織之一,已經開始成為聯系海內外華人和國際友人,共同促進中國慈善事業穩步發展的一條重要樞紐。
建設宗旨:總會的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幫助社會上不幸的個人和困難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救助工作。
業務范圍:總會任務是募集社會善款,資助、興辦各類慈善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組織熱心慈善的志願者隊伍,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慈善活動。
資金來源:總會的慈善資金主要來自接受國內外各種機構、企業和個人的現金及實物捐贈,以及組織舉辦義演、義賣等活動的收入。
7. 請問「中華慈善總會」是個什麼性質的機構由哪個部門主管
您好!
「中華慈善總會」是個非營利性的慈善機構,由民政部主管!
8.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屬於什麼性質
是全國性公來募基金會自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2010年1月12日在京成立。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是我國具有民間色彩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基金會由魏久明和曾經共同從事過青少年工作的李啟民、袁正光等人共同創辦,並得到了上海企業家袁祥先生的支持,他捐贈了2000萬原始基金。
基金會的宗旨為,募集社會資金,開辟民間 救助通道,對社會上無人監管撫養的孤兒、愛心滿世界流浪兒童、輟學學生、問題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等進行救助。
(8)慈善基金會是什麼性質單位擴展閱讀:
對困難少年兒童實施生存、醫療、心理、技能和成長救助;創辦「兒童村」,建立「少兒服務之家」,設立學習「自強奮進獎」,開辟「慈善救助通道」;對少年兒童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開展海內外少年兒童慈善救助交流活動;在國內外募集慈善救助資金和物資;以資助和能力建設等方式支持民間慈善公益組織實施少年兒童服務項目。
對捐贈者高度負責。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安全、有效、求實」原則,及時溝通信息,報告資金使用情況,是兒慈會工作的責任。
9. 慈善事業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單位何任人都能創建嗎
慈善事業是指社會公眾建立在自願基礎上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償救助行為。它通過合法的組織形式, 根據特定的弱勢群體需要, 聚集並配置資源。筆者認為,慈善事業以社會成員的慈愛之心為道德基礎,以關愛主義為思想基礎,其經濟基礎多以社會捐助為元素,組織基礎多以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公益團體為核心,以社會成員的自願廣泛參與為發展保障,它屬於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柔性元素之一。一、慈善事業發展的必要性分析1.縮小社會差距,緩和社會矛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慈善事業列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慈善事業是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社會的保障補充體系。第一次的分配是生產部門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是強制性的徵收賦稅;慈善事業是在自願基礎上的分配,有益於彌補前兩次的分配不足和缺陷,從而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平等。第三次分配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它所發揮作用的領域是市場和政府調節無法比擬的。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層層深入,我國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顯著拉大,環境污染加重,地區之間發展失衡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加劇,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單純依靠政府調節或政策保障是遠遠不夠的。2.改善社會文明度和提升道德指標慈善事業作為公民主動自願發出的行為,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活動,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意識在不斷得到提升,慈善事業的發展對公民振作精神,陶冶心靈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從目前社會和諧的大背景來講,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對於構建和諧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換個角度來講,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發展的情況如何,能夠直接反映這一國家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的高低,甚至經濟水平如何。二、慈善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慈善事業是以人們的道德和思想認識為基礎的,因而這些基礎的某些變態特徵也造成了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慈善事業的發展缺乏社會成員公認的整體氛圍,且慈善事業的參與者素質參差不齊。因此,發展慈善事業,是一個價值觀的升華和普及問題。另外,慈善作為一種事業,其聚集的人力資本能量級與其所受到社會重視和認可的程度成正比。我國的一些慈善組織及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員,只是將慈善事業看成是單純的淺層意義上的道德事業,卻忽略了它是社會分工產物並不斷發展的社會事業的事實。從而在具體運作理念上,也與發達國家慈善事業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某些負效行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其他成員對於慈善事業的接受和信任。三、我國政府對慈善機構行政管理的創新對策1.政府對慈善機構的政策性管理 政策性管理是政府對慈善機構進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通過制定適合於慈善事業發展的靈活的政策,達到正面上的積極引導和支持,從而為慈善事業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我發展空間。因為只有政策化的管理,才能使慈善事業社會化、規范化,並為國家和慈善組織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和浪費。需要闡明的是,政策性管理並非是指讓我們的政府來直接承擔慈善事業,也不是讓政府直接控制慈善機構,而是要求政府從慈善組織自身內在特點和外部社會大環境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制度。2.政府對慈善機構的價值性管理在轉型期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所提倡和建立的政府應該是「公共性、服務性」政府。就是希望政府在管理國家社會事務方面,管好該管的事,放權不該管的事,並有效的管理該管的事。價值性管理就是從這樣一個基點出發,政府引導慈善組織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而不是插手慈善組織的各項事務,留給慈善組織足夠的活動空間,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這樣一個目標定位下,推進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在這里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政府對慈善機構進行價值性管理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重視對慈善組織自身的能力方面的建設,如慈善組織自身的信譽度建設。另一方面,還必須加強慈善組織內部的行業自律。建立強有力的內外監督制約機制,尤其是對慈善款項的來龍去脈有較好的監督辦法。 3.政府對慈善機構的社會教育性管理慈善事業是以自願捐獻為原則的,是無償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援助的行為。那麼如何使自願原則推廣到更深的社會階層當中?如何讓更多的人在有精力的同時能關心、顧及慈善事業的發展呢?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便是政府需要加強對慈善機構的社會教育性管理。就是在社會成員當中,通過專業人士、各類機構包括中小學、大學等的教育和宣講,讓社會成員們認識到慈善組織的重要性,認識到個人力量對慈善組織的重要性。一般來講,樹立典型與大眾參與是慈善事業的兩個重要方面。富人階層中應當有熱心於慈善事業的人士。政府應發揮這些榜樣的力量,同時尋求與富人的合作,帶動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慈善事業,對於改善慈善事業的財政狀況,樹立富人階層的新形象,促進社會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四、對慈善機構行政管理創新對策的意義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在分擔政府職能方面扮演了一個較為完美的中間人的角色,在分擔政府職能、開展社會救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緩和社會矛盾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如果社會成員之間因為社會分配的原因而存在很多的不和諧因素,和諧社會的順利建設是無從談起的,但分配上的不均是社會和政府所無法避免的。因此,通過慈善事業的調節和潤滑,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慈善事業在我國的興起,表明相當數量的社會成員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也在提高,而這一切的提高可以歸結到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