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中山的資料
生平簡介:
孫中山先生(一八六六 ~ 一九二五)名文,字載之(乃自取「文以載道」之義),譜名德明,幼名帝象;十八歲在香港受教會洗禮時署名日新(乃自取「日新又新」之義),業師區鳳墀據粵音「日新」為改號曰「逸仙」,自是中西師友皆以逸仙稱之,漸以此號揚於國際;三十二歲至日本於投宿旅邸時,日籍友人為掩護革命領袖行蹤而代署「中山」,先生旋奮筆續一「樵」字,示為中國山樵,後亦常於函箋自署中山,國人遂以中山先生稱焉。先生以清朝同治帝五年丙寅歲十月初六日(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誕降於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縣)之翠亨村。其先世本中原望族,自唐末屢遷,歷江西、福建,至明初入粵;其高、曾、祖三代均業農,父達成公早歲務農嘗致小康,後遭時難中落而出外勞工,後復返里重振舊業;至三十三歲始成婚,取楊氏,生子三女三,長子德彰,名眉;次子德佑,名典,早殤;先生其季也。
孫先生七歲入私塾,凡七年而畢經業。時其長兄德彰先生在檀香山墾牧有成,獲當地政府特許招徠華人前往助墾,母楊太夫人亦亟思一睹其事業,遂獲父達成公之允諾,侍母隨搭載運移民赴檀之輪船前往。先生本「志窺遠人,性慕新奇」,此行「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其影響於畢生志業者至大。抵檀未久,太夫人回國,先生獨留。初,德彰先生命入所營米店佐理商務,雖稍習即通,然志不在此;長兄知其有志於學,乃使進入英人所設之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就讀。此己卯(一八七九)年先生十四歲時事也。
先生中文基礎已具,初學英語,先事觀察靜聽凡十日,自以中英文相較之,頗有獨特會心。及至十日後展開學習,以讀以寫,進步極速,且尤以英文文法之領會勝於西童。三年後卒業時,於數百學生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華僑引以為榮。蓋當時夏威夷猶獨立之國也。旋入檀島最高學府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此校為美人所設,系教會學校。先生本意於畢業此校後赴美留學,乃因在校受牧師薰陶欲受洗入教,長兄顧慮父母斥責,並認為先生所受西洋教育已足敷用,命輟學回國再治國學,先生遂於癸未(一八八三)年夏離檀返粵,時十八歲也。然仍於當年之冬,在香港與摯友陸皓東同時受洗於基督教「公理會」。
乙酉之年(一八八五),是時正值中法戰爭,海行途中每閱西報,均見外電報導中國軍隊奮勇作戰之新聞,並有中國擊敗法軍導致法閣改組之事實;但抵達香港時,清廷已與法國簽訂天津條約,讓安南予法國。先生鑒於滿清愚昧腐敗,喪權辱國,憤慨萬分;適此際於碼頭得見中國工人拒修法國戰艦之義舉,深受感動,乃「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先生既立救國救民之大志,遂於翌年畢業於中央書院之時,慎重考慮職業選擇,先擬投考陸軍或海軍學校,繼思研習政治法律;後憶及前往檀島時,曾有教會司鐸杜南山語以范仲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言,乃決定習醫,由是「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救國事業遂發韌矣。
先生於丙戌(一八八六)年二十一歲時入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之醫科學校,在校結識志士鄭士良,並與校外志士尢列邂逅相識,相為砥礪反滿救國。一年後,轉學香港新創之西醫書院(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在校復結識楊鶴齡、陳少白、關景良等,皆志同而道合者,日以排滿之義放言高論。
先生在西醫書院習醫凡五年又半,成績每列前茅,歷任教務長如英人孟生博士(Dr. Patrick Manson)、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ontlie)暨華籍創辦人何啟等均器重之。至壬辰(一八九二)年二十七歲之夏,乃以第一名畢業。旋即設中西葯局於澳門,並與中醫鏡湖葯局合作為貧病施葯義診。
甲午年(一八九四)之春,中、日之間有事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先生觀察大局有變,慮滿清腐敗無以應之,徒致國危民困也。時李鴻章以漢人承擔重任,且為「洋務運動」主持者,並亦為香港西醫書院之名譽贊助人,先生欲有所匡救於時,乃作書上致之,期李能恢擴宏圖,勤求遠略,自「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之大經大本致力,勿徒羨「堅船利炮」而捨本逐末。書上,李末能納,惟為發「農桑會籌款護照」一紙,亦見其不拒之意。先生遂偕陸皓東游京、津,復溯長江入武漢,以觀察形勢,預為他日建旗倡義、再造中華之計。乃秋,中日戰起,清軍屢敗,先生視時機已至,乃再赴檀香山,欲糾合海外華僑,組黨救國;至十月二十七日(陽歷十一月二十四日),興中會遂告誕生。
先生創立興中會,明揭振興中華之宗旨,同時凡入會者均秘誓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之目標,並以選舉方式推定正副主席與職員,其組黨目的與組織精神於此可見。
先生於乙未(一八九五)年初,自檀香山返香港,聚晤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尢列等,籌立興中會總部以進行國內起義。時有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先已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先生以志業相近,遂與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即於正月二十七日(陽歷二月二十一日)正式成立興中會總會,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並改訂章程,發布宣言,積極籌備舉義。二月二十日(陽歷三月十六日)以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先生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先生旋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以廣徵同志;各項准備甚為順利,乃定重陽節為起義之日。
不幸屆期衢雲在香港誤事,以致事機敗露,陸皓東、程耀宸、程奎光、丘四、朱貴全等多人被捕殉難,首次起義乃告失敗。事敗後三日,先生始脫險至香港,旋偕陳少白、鄭士良赴日本。九月二十八日(陽歷十一月十四日)船抵神戶,時廣州義舉已喧騰東鄰,先生閱報,見有「支那革命黨孫文抵日」數字,因語少白曰:「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此語吾輩宗旨相符,即以革命稱吾黨可也。」自此,先生神聖高遠之救國事業,乃正名為「革命」。近代中國實亦由先生首用「革命」一詞,並直指「革命之名詞創於孔子」,而絕不認其為譯自西文或得自日本,蓋日本實借自中國之易經也。至於以「順乎天而應乎人」為革命之定義,其意境自高於一般輕用之者,故又屢言「革命為寶貴尊嚴之名詞」,「革命者,乃聖人之事業也」,以見其內心對革命事業之虔誠莊敬。
先生自神戶至橫濱,訪晤馮鏡如等,即行組織興中會橫濱分會,公開革命宗旨。旋即斷發改裝,再赴檀香山,並為周遊美歐之計。翌年丙申(一八九六)四月,遇業師英人康德黎於檀島市街,相約於游美之後即赴英倫會晤。八月,先生於自西徂東橫游美洲大陸後,即由紐約乘船赴英。
先生在美宣傳革命之時,已受滿清駐美公使密偵跟蹤,抵英之後,即在滿清駐英使館所雇偵探嚴密監視之中。八月二十六日(陽歷十月二日)晤康德黎於倫敦,並訪業師孟生博士,均告戒慎防滿清使館暗算,先生大笑置之。至九月初五(陽歷十月十一日),果被清吏誘禁於清使館內,凡十三日之久,歷經險危,終得康德黎與孟生二師營救脫險。先生以英文著「倫敦被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發表,中國革命領袖之聲名自是傳揚於全世界。倫敦脫險後,先生暫留歐洲,從事政治風俗之考察,並結交其賢豪。以大英博物館藏書豐富,每日前注閱讀連續半年之久,對於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業、農業、畜牧、工程、經濟,均作細心研究,因而於瞭然全局中取精用宏,乃「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為一勞永逸之革命目標,「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殊可視為人類思想史上之大事。
戊戌(一九九八)年秋,國內發生政變,滿清慈禧太後幽禁光緒帝於瀛台,捕殺「維新」人士多人,維新派首要康有為、梁啟超等分由宮崎、平山協助避難日本。日政界耆宿犬養毅與宮崎等咸以康、梁亦謀革新而遭放逐,勸先生與之聯合。先生然之,擬親往慰問,期推誠相與。詎康另有所圖,妄稱奉有光緒帝之「衣帶詔」,未便與革命黨首領往還;惟梁啟超屢相晤談,表示願意合作。會其黨徒王照不直康之所為,公開揭發其所稱「衣帶詔」之偽,康銜恨遷怒,遂愧然離日,且以敵意對革命黨矣。梁於康走後仍與先生續商聯合,為康所知,派員促其離日,梁乃於翌年(一八九九)冬赴檀香山,行前且表誠擊合作之態請先生作書為介在檀友好。先生不疑,坦然以應。迨梁至檀島,持先生介函大獲信任禮遇時,竟詭稱「保皇與革命原屬同流,名雖有別而宗旨則一」,欺騙一部分興中會員助其設立「保皇會」,事為先生所聞,馳書責之已不及矣!
庚子(一九○○)年夏,北方發生「義和拳」之亂,清廷愚昧,竟引以自衛,縱其亂政與排外,招致「八國聯軍」蹂躪中國之慘禍。先生見危亡瓜分迫在眉睫,亟思奮起拯救,乃一面部署再舉起義,一面策劃保全南方。時李鴻章方調廣州出任兩廣總督,在港同志何啟代表先生與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Blake)接洽,勸說李鴻章據南方獨立,以事撥亂反正。先生並擬訂「賓士章程」六條,其要旨即為建立合眾政府,致送卜力請為轉致。先生且曾親赴上海,試尋策動兩江總督與兩湖總督之途徑而未得也。當茲往返活動之際,先生曾獲李鴻章幕中策士劉學詢之函邀,謂李有獨立之意思得先生助力雲。先生雖疑,仍以有利大局而赴香港,至則李果派軍艦來迎;同行2日友宮崎等為之欣喜,先生則囑慎重,及試,果陷阱也,幸未蹈之。不久北京陷落,清廷逃亡,急調李鴻章北上向八國談和。李既離粵,獨立之議寢,而先生起義之部署亦告成熟,箭在弦上矣。
自庚子之役後,國民日漸醒覺,志士紛組革命團體,其著者如:辛丑(一九○一)之春,粵籍留日學生王寵惠、李自重、馮自由等人組成「廣東獨立協會」;壬寅(一九○二)之春「留東學人章炳麟、秦力山、馬君武等人發起舉行「中夏亡國紀念會」,張繼等人發起組織「青年會」;冬,蔡元培、吳敬恆等人發起組織「愛國學社」;癸卯(一九○三)之春,鈕永建、藍天蔚等人發起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稱「學生軍」;冬,黃興、劉揆一、宋教仁等人發起組織「華興會」;甲辰(一九○四)之春,黃興再與會黨人士共立「同仇會」;冬,龔寶銓、蔡元培、陶成章等人發起組織「光復會」。此四五年間,國內外革命組織遍起,並皆以書刊作革命鼓吹,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等即其著者。至乙巳(一九○五)之春,更有歐洲留學生邀先生前往組織革命團體;而在國內與在日本之各革命團體負責人,感於團結之需要,亦均望先生東返,以總革命組織之成。
先生癸卯(一九○三)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較之初期誓詞增入民生主義之內容,即以此施行於爾後組織之入會宣誓,革命宗旨自是益臻具體。甲辰(一九○四)之秋,先生在紐約首次發表對外宣言,題為「中國問題之真解決」,主旨在指出西方對中國存有兩種誤解,實皆中國受外人侵佔之時所產生:其一、謂中國關閉成性,此乃滿清專制統治之現象,以往無此事也。其二,謂中國地大物博人眾,一旦富犟,勢將成為「黃禍」;其實中國人天性和平守法,從不對外侵略,昔日之所謂「黃禍」者,亦系外人侵佔中國時,其黷武侵略之延伸也。中國人唯有驅除韃虜,建立民國,乃能對世界和平有所貢獻,斯非黃禍而是「黃福」也。故望崇尚獨立與和平之美國人民,同情中國人民支持中國革命。
乙巳(一九○五)夏日,先生自歐洲經南洋返抵日本,至則各革命團體志士紛紛來見,皆申進取之意。六月二十八日(陽歷七月三十日)先生召集中國革命同盟籌備會,到者凡十七省志士七十餘人,(關內十八省唯甘肅無留學生。)先生演說革命宗旨與方法後,即行合組新團體之討論,決議定名稱為「中國同盟會」,並即各自親書入會誓詞,舉行入會宣誓。誓詞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會後,繼續加盟者絡繹不絕;至七月二十日(陽歷八月二十日),乃正式舉行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於東京,先生被一致推舉為總理。
同盟會成立後,即創辦「民報」為機關報,先生親撰發刊詞,正式揭出民族、民權、民生「皆基本於民」之三大主義,為革命奮斗目標。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主義與方略既定,革命同志遂各依任務,展開組織、宣傳,與布置起義。至丙午(一九○六)之秋,期年而已,仁人志士自動加盟者已逾萬人,革命風潮已遍於全國各地。清廷震懼,知革命本部在日本東京,革命事業乃先生領導,遂藉外交力量,請日本驅逐先生出境。丁未(一九○七)年春,先生被迫離日。
庚戌(一九一○)正月,全美洲之「中國同盟會總會」成立於舊金山,先生改訂新盟約,將同盟會四綱改為「廢滅韃虜清朝,創立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三綱,明確三民主義目標;並改同盟會會員為「中華革命黨黨員」,顯見其改革同盟會之深意。是年夏,啟程東返。
時國內由先生安排成立之同盟會南洋支部,實際以代東京本部執行革命指揮任務;己酉之冬,為策劃起義,復由先生指示設立南方支部於香港,委胡漢民為支部長以主其事。倪映典與趙聲策動廣州新軍有成,預定庚戌上元日起事,未及期而新軍於正月初三(陽歷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鼓噪發動,援者不及集,遂致頓挫,映典身殉,是為先生領導革命第九次起義之失敗。
辛亥(一九一一)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二十七日),黃興率各省來粵同志一百七十餘人起義於廣州,此役驚天地、泣鬼神,革命黨人甘死如飴,殉者近百,多為允文允武之青年精英;當時得忠骸七十二具叢葬於黃花岡,英風浩氣,震徹人心,「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名遂永為國民革命之精神表徵,而舉國革命之形勢,乃因之造成。此為先生所領導起義之第十次失敗,亦即辛亥大革命成功之先聲。
「三二九廣州起義」之前,本已先行於長江各埠廣布響應革命之機關;廣州敗後,長江流域即謀再接再厲,乃立「中部總會」以統籌之。七月,上游四川首先發動「保路」革命,清廷調武漢軍隊前往鎮壓;八月初,武漢革命黨人實行動員,消息走漏,滿清政府因而破獲各處革命機關;同志處至危之境,決冒險以圖成,遂於十九日(陽歷十月十日)奮起一擊,石破天驚之武昌起義乃告發生。一夜之間,武漢光復;各省同志,咸依「革命方略」而齊勇響應。
先生時正奔走募款至美國典華城(Denver),得武昌起義之訊,立即啟程逕赴華盛頓,擬晤美國國務卿未果,乃經紐約轉往歐洲。蓋其所首先考慮者,為滿清與列犟均訂有不平等條約,舉中國權益以媚外國,當時且正向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談判借款,誠恐列犟為眼前利益而不利於中國革命也。抵歐後,歷訪英、法當局,及銀行團主幹人員。時中國大革命已轟傳世界,國內追蹤先生請即回國主政之電報遍傳歐洲,西報且連篇導先生建立民國成竹在胸之述評,因是而交涉順利,於停止對滿清貸款、制止日本援助滿清,及取消英屬各地對先生之放逐令等,皆獲承諾,遂自歐兼程回國。
十一月六日(陽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先生抵達上海,國人聞之欣喜,中外各報盛傳先生攜有巨款回國,記者爭相訪問,先生答曰:「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三日後,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選舉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即推派代表赴滬恭迎。先生接受後,首即致電各省代表會暨通電各省軍政長官,以「公僕」自稱,言當選為「加文以重大之服務」;並於接受記者關於新政府設立事之訪問時,答雲:「昔日有在曠野樹下組織新政府者,今吾中華民國如無合宜房宇組織新政府,則蓋設廠棚以代之亦無不可也。」為廢除厘金陋規及取消外國「領事裁判權」兩事,為新政府必先努力者。於此而見先生政治風范。經先生主張,各省代表會公議,決定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一九一一年一月一日,為中華民國開元之日,定是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陽歷為國歷。至日,先生偕各省代表團來迎代表等,於上午十時自上海出發,下午五時抵南京,旋入城進總統府,晚十一時正式宣誓就任,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遂告誕生。先生「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志,於斯竟成。」 先生為中國有史五千年來之第一位由選舉產生之元首,以「天下為公」之心,行「公僕」「服務」之事,就任以後,首即通電各省選派參議員來京組織參議院,以為國家最高民意機構;繼依各省代表會所訂「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提出各部會總次長名單,經民主程序而組成政府;迨參議院正式成立,即提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案,經制定公布而為國家基本大法。先是,武昌起義獲各省響應之時,滿清軍隊士不用命,無力應戰,清廷乃不得已而起用袁世凱,先任之為湖廣總督,繼授之以內閣全權,冀其挽救清廷於垂危;而革命黨人則以袁既漢人,亦冀其能起義反正,期不戰而覆滿清。袁於左右逢源之環境中,主動向革命軍提出和議,武漢革命軍政府以「如袁贊成共和,願舉彼為總統」相許,而有秘密協議。及至先生回國,知有此承諾在先,為示天下為公,決予信守,故於就職誓詞中,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之前提,「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以推功讓能。袁氏知先生誠意,遂協力迫使滿清皇帝退位。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先生即於十三日向參議院咨送辭職書,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並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達成選任、就職,及組職內閣諸重大問題,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苦心孤詣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為中華民國樹立精神基礎之後,於四月一日正式解臨時大總統之職。
先生既成其「廢滅韃虜清朝,創立中華民國」之志,光風霽月,飄然引退,即以「實行民生主義」為謀求國利民福之奮斗目標。此意系自同盟會四綱改進而來,且於開國之日誓詞中宣告,其為三民主義實踐初階之含義顯然,至足重視。因是,自解任離京日起,即以「國民一份子」與「革命黨領袖」立場,奔走全國,為民生主義建設致力,歷上海、武昌、福州、廣州、煙台而至北京,曾欣然受任「籌劃全國鐵路全權」;並巡視正太、北寧、津浦、膠濟諸鐵路;復巡視江陰、鎮江、安慶、九江、南昌、蕪湖、杭州、淞江各地,為鐵路建設作鼓吹與策劃,期於十年之內建築鐵路二十萬里,以奠全面開發建設之基。十月十日首屆國慶之日,先生發表「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專文於外報,十四日設立中國鐵路總公司於上海;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初春,更為實行鐵路建設計劃而赴日本訪問,至則廣受日本朝野之歡迎,並得日方實業家合作籌組「中國興業公司」以相支援。方當全力為國利民福而奔走並獲初效之際,忽袁世凱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之案發生,國家命運遂遭突變。
國民黨系由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凡五政黨合組而成,旨在實現政黨政治,事為宋教仁所熱心聯絡成功,故於民國元年八月成立大會選舉先生為理事長時,先生即委宋氏代理,俾其施展抱負。國民黨組成後,袁氏凱亦支持梁啟超結合六政黨成立民主黨,以相抗衡。二年二月舉行國會議員普選,國民黨獲全面勝利,宋教仁素主責任內閣制,此際主張尤力,大觸袁忌,竟於三月二十日施以暗殺。事發三日後,陳其美即自上海電報局尋出缐索,而迅速破案,確證主謀者出於北京政府,舉國為之震驚。先生聞訊自日回滬,即召同志會於黃興寓所。先生以袁氏摧殘民主,必將背叛民國,主張趁其兵力未動而民心憤慨之時,立即起兵討伐;黃興則以事證既明,應待法律解決;遂未作斷。而袁氏則於此際匆忙達成違法借款,秘密調動軍隊,於六月突然下令免除江西、廣東、安徽三省國民黨籍都督,隨即進兵南下。七月十二日,李烈鈞乃在江西舉兵討袁,南京、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相繼起兵應之;然事機已失,遂致失敗,史稱「二次革命」。
先生於八月二日自滬乘船赴廣東欲指揮作戰,行至馬尾時得知廣東已敗,乃轉赴台北,住「梅屋敷」(即今台北中山北路國父史跡紀念館)小住,旋赴日本尋思重整革命大業方案,決定以從頭做起之精神重行組黨,於九月二十七日起,開始以中華革命黨名稱辦理黨員宣誓;至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七月八日,正式成立中華革命黨於日本東京。先生檢討革命頓挫原因,實由於辛亥革命成功後「不行革命方略之過」,故特為著意於中華革命黨方略之制定,經十七次之會議,於歲杪頒行。方略凡六編,於軍事、政治、法律、則例、獎懲,並各種文告,均巨細不遺,冀革命遍起而舉國一致也。同時明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為國旗,以中華革命黨總理為革命軍大元帥。先生即依方略執行大元帥職權,委派各省革命軍司令長官,全面開展革命起義活動。及至民國四年(一九一五)春,袁氏凱帝制自為野心益露,日本藉此脅迫其承認二十一條苛求,袁竟於五月九日屈服承認;八月,有所謂「籌安會」出現,帝制遂公開進行;十二月,更扭捏宣布「接受帝位」,篡改中華民國五年(一九一六)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 先生於四月三日揭發日、袁二十一條款談判真相,號召國人奮起維護國權;九月發布宣言,號召國人共擊竊國獨夫。自是而討袁之師接踵遍起,袁是在「千夫所指」之下,於民國五年六月六日羞憤而死。先生隨即發表「規復約法、尊重民意機關」之宣言,繼行總統職權之黎元洪遵之,於六月頒令遵行元年約法並續行召集國會。中華革命黨捍衛民國功成,遂令革命軍止戰停兵。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春,先生著成「民權初步」暨「中國存亡問題」兩書;並通告海外中華革命黨支部、分部及交通部,即作恢復國民黨名稱之准備。方當規劃國家長治久安之際,北方政府又生巨變,事由國務院總理段祺瑞脅迫國會而起,繼發展為黎元洪與段祺瑞間的府院之爭,再發展為段祺瑞指使所謂「督軍團」叛變;最後使得頑固的「保皇派」軍人張勛得到機會,以「調停」為名率兵進入北京,先逼黎元洪解散國會,再發動兵變擁滿清廢帝溥儀復辟。時在五六兩月之間,竟接連發生倒閣、叛變、軍人干政、解散國會種種毀法事件,至七月一日復辟丑劇發生,北方混亂遂達於頂點。其後雖復由段祺瑞起兵驅逐張勛,粉碎復辟,而北方則自此形成軍閥爭戰之局面。先生為捍衛中華民國,遂起而以護法號召天下。
七月十九日,先生至廣州發表通電,請國會議員來粵集會,以行民國統治之權。八月二十五日,各省到粵議員舉行國會非常會議,旋即議定「國會非常會議組織大綱」暨「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九月一日,選舉先生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九月十日就職,執行護法討逆任務。時段祺瑞已再以武力控制北政府,意即舉兵來犯,先生遂於十月七日下令北伐,護法戰役自此開始。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之和平會議在巴黎舉行,中國為勝利一方「協約國」之一員,但未得列犟之平等對待,且竟由英、法與日本勾結,將戰敗國德國在華應行權利另作分配。尤其遷就日本要求,將德國原以不平等條約取得在山東之一切權利讓予日本,最為國人所憤慨。五月四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為此集會遊行,全國各地學生繼起響應,愛國運動風起雲涌;其後,知識份子中之熱心改革人士藉以導引,蔚成「新文化運\動」;繼之,則有各種激烈思想滲入其中,遂使此一源自愛國情操之「五四運動」趨於復雜混亂。先生時正潛心著述,已成「孫文學說」暨「實業計劃」兩書,乃即相繼發表,期以導正國人心理,及指引因應方向。「孫文學說」以「知難行易」之理,勉勵國人力行建國;「實業計劃」為全國物質建設詳定藍圖,並號召國際合作開發中國富源,謀中外互利以增進世界福祉;此二書並前者「民權初步」之民主社會建設實務,合而稱為「建國方略」。復命同志創刊建設雜志,以導正社會思想。是年十月十日,先生即令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以廣包容。加中國二字者,乃所以示其精神有別於元年之國民黨也;而其精神所在,則為兼中華革命黨與國民黨所具性質,即革命與民主並重也。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四月,國會議決取消軍政府,依中華民國法統組織正式政府,並舉行大總統選舉,先生當選,於五月五日就任。按此次選舉,實遵約法,為中華民國正式政府,亦為正式中華民國大總統,考諸議案、通告、對內對外宣言皆然。而有以「非常大總統」為稱者,且多見沿用之,此於史無可徵尋,蓋以當時北方有徐世昌組「新國會」,並用舊選舉法選為總統,先生已斥其「名分不正」;而舊國會已自北遷南,維護法統,其所選舉者自為正式總統與正式政府。其時舊國會斥北政府為非法,北政府貶南方為「非常」,北政府據地廣大,影響視聽印象較多,致世人習焉不察;然法統所在,自當正名,未可因國會舉行「非常會議」而認依法選舉之正式總統為「非常」也。
先生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即函北政府徐世昌曰:「世界之民主政治,既非君所嘗聞,中國之何以實行民主政治,又非君所能解…….惟忠於民主政治之人,始能知其所以然,而為之不二,故遂以文承其乏。…….今日之事,君宜自省,名之不正,君所已知;君之不能有益於中華民國,而反以害之,亦君之所以覺。即日引退以謝國人,則國民必諒君
⑵ 孫中山博愛基金會總部設在哪裡中國大陸有幾個孫中山博愛基金會分會台灣有幾個孫中山博愛基金會分會
孫中山博愛基金會總部在釣魚台裡面,
注冊地是香港:2014年8月
注冊地廣東省:2017年4月
發證機關:廣東省公安廳
主管:廣東省民政廳
活動范圍: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
⑶ 高手請進,求一個慈善基金會名字
宋慶齡慈善基金會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簡介:
為紀念宋慶齡(孫中山夫人、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繼承和發展她畢生關心婦女、熱愛兒童的精神,聯絡海內外友好團體和熱心人士,發展她親手創辦的中國福利會以及上海地區和中國邊遠貧困地區的婦幼保健、少年兒童文教福利事業,並為增進國際友好、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1986年5月27日,經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批准,上海宋慶齡基金會正式成立,汪道涵任主席。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和中國福利會合署辦公,由中國福利會副主席、秘書長許德馨兼任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秘書長,並由海內外理事138人組成。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已成為社會知名基金會之一。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的資金主要來自海內外友好團體、單位和個人的捐贈,充分尊重捐贈者的意願,用於發展上海地區和中國邊遠貧困地區的婦幼保健、少年兒童文教福利事業。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成立至今,積極募集資金,資助支持宋慶齡創辦的中國福利會的婦女兒童事業;堅持面向基層和貧困地區,開展以內蒙古呼倫貝爾、安徽金寨、海南文昌為重點的文化扶貧工作,改善當地的婦幼保健設施;重視國際間的學術和文化交流,進行課題研究和合作辦學;上海宋慶齡基金會與日本宋慶齡基金會、加拿大宋慶齡兒童基金會和匈牙利宋慶齡兒童友好基金會以及其他國外友好組織建立了良好關系,開展多項卓有成效的合作;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少年兒童文化組織、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少年兒童文化交流活動,為增進國際友好、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努力。
進入21世紀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上海宋慶齡基金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逐步創立和建設了標志性活動項目「兩獎」「一節」,即「宋慶齡樟樹獎」、「宋慶齡獎學金」和「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這對鼓勵全社會關心婦女兒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國際間少年兒童的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宋慶齡樟樹獎,是為紀念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繼承和發揚她關心婦女熱愛兒童的精神,進一步促進我國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於1985年設立的國家級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用於表彰我國長期從事婦女兒童保健衛生和兒童文化教育事業並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以及海外一批從事、關心婦女兒童事業的著名人士。著名兒童工作者謝冰心、陳伯吹、張樂平、高士其等都曾獲此殊榮。2000年在上海頒發第十屆宋慶齡樟樹獎。
宋慶齡獎學金是國家教育部和中國福利會於1994年聯合設立的現今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唯一的國家級獎學金,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獎勵全國優秀中小學生300名,目前已成功頒發了四屆。獎學金的設立在全國各族少年兒童中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已受到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日益發揮其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成為匯聚中國優秀少年的「人才庫」,為21世紀的中國建設輸送強有力後備力量。
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每3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性的少年兒童文化藝術交流活動,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已先後成功地舉辦了三屆,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支少兒藝術團體參加了藝術節的各項交流活動,這不僅為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繁榮少年兒童文藝創作提供了良好渠道,而且也進一步促進了少年兒童之間的友誼和交流,為推動人類進步事業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將在21世紀繼承宋慶齡全心全意為婦女兒童服務的思想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依託社會各界力量,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文化扶貧、助學助教和海外交流等工作,為上海和中國婦女兒童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⑷ 孫中山基金會香港委員會主席是陳健東先生嗎 北京還有辦事處嗎
這個我不太了解,不好意思!
⑸ 曾漢民的職務榮譽
由於曾漢民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取得顯著的成績和做出突出的貢獻,1984年他獲「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被中共廣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0年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0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當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
曾漢民雖於60年代初經受結核病的嚴重摺磨,和10年動亂的沖擊,死裡逃生,但他始終充滿革命樂觀精神,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執著地實踐他的座右銘,獻身祖國的科教事業,服務社會「心底無私天地寬,不用揚鞭自奮蹄」。同行專家盛贊:他是一部特珠材料鑄成的,永不生銹的、永不停止的發動機。曾漢民是一位富有開拓和獻身精神、剛正坦誠、待人寬厚、光明磊落、處理必忠、治學嚴謹、具有敏銳的學術判斷和旺盛的科學活力、科研和教學成果顯著的科學家及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與海內外教育、科技和工業界有廣泛聯系,對如何組織領導科研工作並將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理論見解和實踐經驗的戰略科學家。因此,在1987年中國開始實施高技術「863」研究發展計劃時,他被委任國家高技術新材料領域第一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1987年2月至1991年5月),他盡心盡力,團結各方面的專家為中國高技術新材料研究計劃的重大戰略工程制定好戰略目標、總體方案、計劃實施和管理工作等。他還主編出版了200多萬字的巨著《高技術新材料要覽》,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好評。該書於1995年獲國家第二屆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他於1991年5月獲國家科委授予「國家八六三計劃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4月至1995年7月他受命任中山大學校長,在此期間他團結同志,勤政廉潔,積極團結海內外校友和愛國熱心教育人士,努力開創學校各項工作新局面,並於1995年6月通過「211工程」國家教委部門預審。
曾漢民曾任國際材料研究聯合會中國委員會(CC-IUMRS)委員,中國材料研究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湖北大學兼職教授,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聚合物復合材料和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宇航學會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部科技發展特邀顧問,國家教委國防科技委員會及廣東省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材料科學組成員和廣州市科技進步基金委員會顧問等職。並擔任《高分子學報》、《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合成纖維工業》、《航空材料學報》、《材料研究學報》、《宇航材料工藝》、《高科技纖維與應用》、《Water Treatment》等學術刊物編委會委員和《離子交換與吸附》雜志副主編,《材料導報》特邀編委,《材料科學與工程》、《塑料工業》、《復合材料學報》和《工程塑料應用》等刊物顧問,及「香港塑膠科技中心」和「亞洲科技轉讓協會」、香港城市大學顧問,國家建材局玻璃鋼研究設計院高級顧問,香港復合材料技術協會名譽會長,香港「霍英東獎金委員會」委員,「孫中山基金會」副會長等職。此外,十多年來,他多次應邀到國外和港、澳、台地區出席國際會議或訪問講學;多次應邀作為有關國際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或組織委員會成員,或分會主席,或作大會邀請報告等。他積極參加國際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取得很好的效果。曾漢民被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院院士(APAM member)和被聘為澳中文化科技促進會榮譽顧問和悉尼太平洋技術學院榮譽院長等。
曾漢民生平的業績被收入《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華科技精英大典》、《中國教育專家與教育人才》、《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傳略》、《中國現代化學史略》及美國ABI編纂的《國際傑出領導人物指南》(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並被評選和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世紀成就獎」(Twentieth Century Achievement Award)、「世界終身成就獎」(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以及英國IBC 授予「20世紀成就獎」(The 20thCentury Award for Achievement)等。
他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1997年被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院院士(APAM member), 澳中文化科技促進會榮譽顧問,悉尼太平洋科技學院榮譽院長及香港復合材料技術協會永久名譽會長(Permanent Honorary President)。
⑹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理事會名單
一、理事(共計:12人,按姓氏筆劃序排列):
馬文運 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
孫一兵 市委宣傳部事業處處長
劉文國 市文廣局藝術總監
孫重亮 上海京昆藝術中心總裁(京昆藝術專項基金)
成 蔚 市委宣傳部幹部處副處長
人才辦副主任(文藝人才專項基金)
孫 顒 市作協黨組書記
張 哲 市文廣局巡視員
上海大劇院總裁(大劇院藝術發展專項基金)
楊益萍 市文聯黨組書記
周慕堯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會長
酈國義 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闞寧輝 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出版專項基金)
譚 曙 市文廣局藝術處處長
二、名譽理事長:周慕堯
三、理事長:酈國義
四、秘書長:酈國義(兼)
五、副秘書長:孫一兵
⑺ 孫中山基金會
Email:[email protected]
⑻ 孫中山簡介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之一,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贊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100差不多
⑼ 孫中山海外基金會是騙子公司嗎
孫中山國際扶貧基金會1180工程扶貧是真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