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給商業銀行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公布後,引發了金融改革的強烈預期,金融機構都想搶先分食改革紅利。目前已有10家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花旗銀行、星展銀行)湧入自貿區。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舉措.上海自貿區建設無疑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商機。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商業銀行在決策是否進入、何時進入、如何進入、進入後如何運作管理之前,必須要對機遇和挑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否則會戰而不勝,甚至一敗塗地,殃及全行經營目標的實現。
㈡ 國務院 上海自貿區 保險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28日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內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但是國家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除外。
據悉,此次調整涉及上述四部法律共計十二條規定。2013年,上海自貿區部分法律暫時調整時所涉及的條文為12條,此次增加了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設立審批的調增。上述行政審批的調整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並在3年內試行。
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基本法」,《上海自貿試驗區條例》集中反映了自貿試驗區立法引領制度創新的全貌,投資開放、貿易便利、金融服務、綜合監管和法治環境五方面的制度創新,譜寫了上海自貿試驗區法治建設的嶄新篇章,也讓上海自貿試驗區奏響了立法引領制度創新的最強音。
在投資開放領域,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了由「正面清單」向「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重大立法轉變,對外商投資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革。即在外資進入上海自貿試驗區之前就對能夠獲得准入的領域與限製程度通過負面清單予以明示,但凡沒有在清單上列明的內容,都可以視為可以自由准入的投資領域。迄今為止,上海市政府已經先後發布了兩次負面清單,並且清單中的限制投資領域不斷減少、投資限制措施逐漸開放。
在負面清單發布之後,這項重大立法轉變也得到了眾多外國投資者的一致認同,極大地推動了外資進入外資保險、外資銀行等領域。而究其原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遵循的是「除非法律禁止的,否則就是法律允許的」解釋邏輯,體現的是「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法律理念。
貿易便利化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目標任務,3年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既有立法的基礎上,著力改革原有監管理念,採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流通自由」的原則,保證了自貿試驗區內各項貿易的高效流轉。同時積極開展海關和檢驗檢疫監管制度的改革,規定包括海關和檢驗檢疫推出通關無紙化、先報關後進港等改革措施。除此之外,上海自貿試驗區還積極推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形成了區內跨部門的貿易、運輸、加工、倉儲等業務的綜合管理服務平台,而企業可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遞交各管理部門要求的標准化電子信息,處理結果也可以通過單一窗口反饋。通過這三項主要措施,貿易企業的時間成本得到大幅度減少,全面保證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的通關迅捷。
金融領域開放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點睛之筆,按照國務院《總體方案》的設定目標,《上海自貿試驗區條例》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都進行了立法先行先試,一年多以來的實踐說明,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金融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由於上海自貿試驗區放鬆了對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的事前准入監管,所以為了防範相關風險產生,監管體制也相應發生了改變,這一點上,上海自貿區專門加強了四大類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包括在自貿試驗區內建立國家安全審查與反壟斷審查機制;加強區內信用管理,建立統一的監管信息平台,打擊交易失信行為;將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報制,同時建立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加大對不規范企業的事後監管;鼓勵社會力量加入市場監管,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等制定行業管理標准和行業公約,加強行業自律。具體監管措施的首創也充分體現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的迫切需求。
而在踐行透明度原則上,上海自貿試驗區專門出台了包括規定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管理部門必須制定並公布政府的權利清單、在制定法規文件時必須向社會公眾及厲害關系人公布草案並徵求意見、建立行政異議制度和同一信息發布機制四項舉措。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㈢ 2019年7月1日新政策後上海保險問題新人求解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我打了12333問了,他們說7月1日肯定執行了,但是細則及相關執行規范還沒有出台,所以不知道綜合保險會怎樣。
但是很可能沒有了……大災難,用工成本啊!本來就是薄利多銷,現在要了社保,公司多負擔2倍多不說,員工還有可能不理解……
㈣ 上海自貿區有哪些優惠政策
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哪些優惠政策可享受:
1: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對於注冊資金並沒有任何要求,需要幫助可咨詢,可以不用到位注冊資金。這對於初始資金緊張的創業者來說無疑於雪中送炭。
2: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有著極為優惠的返稅政策,公司注冊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增值稅返稅率高達16.25%;而企業所得稅返稅率為20% ;營業稅返稅率為:32%;個人所得稅返稅率為20%;而在兩年後則為減半徵收(建立於企業納稅前提,以及當時政策)。
3: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所有的進口貨物可以先不用交關稅(只需要等待貨物離開自貿區時再交),而轉口貿易的關稅則全免。
d: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任何商品(除武器、毒品及有污染的物品之外)均可被允許無期限保稅存放或展示,海關不徵收任何監管費用。
e: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上海自貿區內,所有的貨幣都可以自由兌換,不用結匯、減少匯率差。而且貨幣可以自由劃轉(以前匯錢到國外/內手續非常復雜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自貿區的銀行,當場就能辦理,馬上到賬)。
f: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注冊在自貿區的都是大企業,所以可以為您的公司帶來非常好的企業形象。
g:自由貿易區共涉及七項稅收政策。其中促進投資的兩項政策是:一是注冊在試驗區內的企業或個人股東,因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資產重組行為而產生的資產評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過5年時間內分期交納所得稅,簡稱為「非貨幣形資產投資政策」。
一、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材料:
1、 股東、法人原件及復印件及實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照片各兩張;
2、擬設立企業的名稱(最好5個以上或更多)、經營范圍;
3、注冊資本及投資人出資比例;
4、注冊地之租賃協議和房產證復印件;
5、財務人員上崗證與身份證復印件;
6、其它規定的注冊材料。
二、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流程:
1、確定單位地址
2、企業查名
3、准備材料
4、正式遞交
5、刻章
6、開銀行賬戶、辦理餘下證件
三、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時間:
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時間一般情況下為15個工作日左右,特殊的情況時間可能延長。
㈤ 自貿區金融改革怎麼走
在自貿區方案中,遭受最大反對聲和持保留態度的除了稅收那塊,就是金融領域這塊了,主要是財政系統與一行三會中的「三會」在內的多個部委,對一些具體開放舉措的尺度仍有所保留。
「全面開放」這個要求不是想說就隨便說的,它的確是一個目標,幾乎所有相關機構以及一些有背景的人士都盯著這場改革,試圖從中發掘大量商機,把此次改革的機遇看成一場盛宴。
總結如下,此次金融領域改革主要有9點:
不過,這里特地說明下,下面9點改革大部分都在自貿區內執行,但也有部分允許超出自貿區范圍實施推廣(自貿區范疇包括上海綜合保稅區現有范疇,具體為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其中最為老牌的是外高橋保稅區)
簡單地說,這9點改革內容分別如下:1、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風險可靠前提下);
3、允許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資與外資合辦中外合資銀行;
4、允許設立有限牌照銀行;
5、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
6、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7、鼓勵融資租賃業務,給予稅收支持;
8、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
9、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相關人士表示,本質上講深圳前海等地的很多優惠政策堪比上海,但此次試點為何放在上海,因為這是國家層面的規劃,上海有四點優勢:自然條件、人文基礎、工業產業基礎、開放經驗。最為關鍵的是,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上海綜合保稅區(面積28平方公里)的產值占據了全國所有保稅區的一半以上。一旦改革成功,示範性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據我們獨家了解到,高層的指示是「總是要在探索中前進,但是28平方公里也不用走得太慢了。你們做一個時間表,上半年把方案弄弄好,下半年一步步推動,分幾步就全部落實。」
但是,取消法律限制,開放外匯管制,引入外資,開放金融、民營銀行等改革方案,可能現在都覺得挺好,而一旦開搞,不知道國內相關企業悲歡幾何呀。
當然,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開放一定比不開放更好。開放迫使各類企業有一種緊迫感,加快轉型的步伐,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創造出更加貼近民生需求的服務和產品,老百姓更低成本的享受各種福利。企業這樣才能在自由貿易中存活。
而一些企業,註定要在這個大環境下日落西山,一些企業,在自由貿易的大背景下則會如魚得水。而各種自由的行政政策,金融政策,貿易政策,則是各種創新企業誕生的沃土。對於激活經濟是長期利好,但對於被競爭的企業則是噩夢。
現在漫天飛舞的小貸公*、典當行,能夠扛得住金融改革的大旗么?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而自貿區無疑給了市場一次大浪淘沙的機會。
㈥ 上海自貿區的優惠政策有哪些
第一,對自貿試驗區和境外之間進出貨物,允許自貿試驗區內企業憑進口艙單信息將貨物先行提運入區,再辦理進境備案手續。
第二,對自貿試驗區和境內區外之間進出貨物,實行智能化卡口、電子信息聯網管理模式,完善清單比對、賬冊管理、卡口實貨核注的監管制度。
第三,允許自貿試驗區內企業在貨物出區前自行選擇時間申請檢驗。
第四,推進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對自貿試驗區內的保稅倉儲、加工等貨物,按照保稅貨物狀態監管;對通過自貿試驗區口岸進出口或國際中轉的貨物,按照口岸貨物狀態監管;對進入自貿試驗區內特定的國內貿易貨物,按照非保稅貨物狀態監管。
第五,推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模式。
第六,簡化自貿試驗區內貨物流轉手續,按照「集中申報、自行運輸」的方式,推進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間貨物流轉。
㈦ 上海自貿區怎樣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
2018年6月21日下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召開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工作推進會,推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今年摩根大通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在華欲設合資券商。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金融市場部總監何昕表示,之所以選擇上海自貿區,一是因為上海有較為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因為在人民幣跨境業務等方面有政策優惠和便利,三是具有包括海外背景人才在內的人才優勢。
據張紅透露,上海自貿區目前儲備的外資金融機構項目類型涵蓋了銀行、證券、基金、保險、評級、第三方支付等幾乎所有金融業相關領域,既有新設金融機構,也有存量機構申請金融牌照、增加外資股權比例,或者擴大業務范圍等。
張紅表示,從開放對象上看,涵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歐美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土耳其、約旦等發展中國家;從綜合實力來看,這些項目的股東背景雄厚,均為國際上的大型、知名金融機構,這些外資項目多是中國第一家或第一批,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
㈧ 上海自貿區將對保險行業發展起到怎樣的影響
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金融行業整體關注的焦點,並且前些日上海自貿區也推出了8項措施推進各行業在自貿區的發展,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有哪些影響和作用呢。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同日,中國保監會也發布保險業8項支持措施,配合國務院下發的首批細則,助力上海自貿區建設。
在保監會發布的8項措施中,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醫療保險機構,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同時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培育發展再保險市場;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境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等也均被提及。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自貿區真正對國內保險業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其更長遠的改革創新,特別是在實施細則中重點提及的離岸保險、船運保險、責任保險將為保險業特別是產險業帶來巨大商機。
產險迎來機遇
媒體人了解到,在自貿區掛牌前一周,已有保險公司「落子」上海自貿區內。9月24日,大眾保險公告稱,其上海自貿區分公司獲批,同日獲得上海保監局批文設立分支機構的,還有中國太保旗下的產險公司。但與11家銀行已獲得經營牌照相比,目前僅入駐兩家產險公司顯然遠遠不夠。
10月8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正式迎來掛牌後第一個工作日,台風「菲特」令上海風雨交加,但前往管委會大廳咨詢企業注冊的人次超過800人,國內外企業想在自貿區內注冊的熱情可見一斑。
「未來到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企業肯定會很多,而其提供給保險公司的業務機遇更是相當寬廣,只有一兩家保險公司先期經營是不夠的,以後監管部門肯定會批復很多產險公司包括健康險公司。」10月9日,上海另一家大型財險公司貨運險部負責人受訪時表示。
就在前述已經獲得批文的兩家保險公司的經營業務中,記者發現,其經營險種包括航運保險、離岸保險、責任保險、健康醫療保險等。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有意在自貿區內建分支機構的產險公司遠不止這兩家,目前在上海設立航運保險中心的保險公司除太保之外,還有平安、人保、陽光、永安4家公司。人保設在上海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該航運中心已經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密切關註上海自貿區建設情況,將在政府相關政策公布後,制訂方案上報總公司。其它幾家公司也都透露了類似的想法。
在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許謹良看來,上海自貿區的設立,給國內的保險業尤其是產險公司提供了很多增量業務,未來自貿區內將會聚集很多貿易、物流、航運、倉儲等中外資企業,而這些企業對於保險的需求量將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同時,上海自貿區也將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他們對於意外、健康保險的需求也將大大上升,這些險種產險公司也都有經營。
「上海自貿區中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將促進國內保險公司從事離岸保險業務的發展,因為原來離岸保險業務都是在海外做,這樣一來可以讓原來流失海外的保險資源重新迴流國內,也無須瓜分在岸保險機構的市場份額。」許謹良指出。
與產險公司積極的態度相比,壽險公司和保險資金則對上海自貿區的反應相對冷淡。
在中國平安舉行的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集團總經理任匯川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出的對上海自貿區的想法時表示,平安會關註上海自貿區建設帶來的機會,而平安首席投資官陳德賢則對險資進駐這一區域並未給予明確回復。有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人士也向記者透露,平安肯定會參與到上海自貿區建設中去,在形式上可能先以平安產險或平安航運險中心兩個部門中的一個或兩個在該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短期來看,壽險公司在自貿區設分支機構並無必要,分公司就可以覆蓋這方面業務,除非幾年之後,上海自貿區發展得比較完善,機構眾多,人口也有積聚效應,而且外資保險機構也會在那邊進駐,對於人身險保障方面,產險公司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壽險公司才會考慮。」上海一家合資壽險公司精算部副總對此分析指出。
保險業版圖可能改變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自貿區對於保險業另一重深遠的意義,或將是促進國內保險業的進一步開放,在自貿區內未來會出現外資獨資保險公司。
「自從12年前中國加入世貿後,承諾保險業對外資開放,但事實上國內除了友邦是外資獨資以外,還沒有出現第二家真正意義上的外資壽險公司。現在可以預見的是,自貿區內金融政策也不會一下全部出齊,涉及到保險業的政策措施也只有8項,尚未提到是否允許在自貿區內設立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如果未來在自貿區內出現更多的外資保險機構,則會對國內整個保險業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對此,上海保險業資深人士李明指出。
李明分析,上海自貿區對保險業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內中資保險機構可以有先天優勢在內從事各項產險業務,但是自貿區作為開放區域,中資可以進,外資產險公司同樣也可以進,外資巨頭在貨運險和責任險方面更具優勢,這其實也是對國內公司的一種挑戰;另一方面如果自貿區內出現外資獨資健康險公司和壽險公司,他們能夠給客戶提供的保險方案,將是跟國際接軌的,也就是說自貿區內的保險公司可以合理合法地提供以外幣計價的保單和收益,那麼在同一片國土上出現不同幣種和不同收益的保險產品,國內的壽險公司將如何應對,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事情。
「未來如果資本項下放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境內居民跑到自貿區去買保險,而不必跑到香港等地,這種情況未來一定會出現,除非國內的人身險產品在利率和價格上,從現在開始就向國際水準看齊。」10月9日,上海一家財富管理機構分析師夏濤如是說。
在此前已經公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行辦法》中,本報記者發現,其已經提出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服務等領域對內資和外資進一步擴大開放,暫停、取消或者放寬投資者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范圍等准入限制;同時,還將試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將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但對於適用特別管理措施的領域除外;在金融主體發展上,根據需要並經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批准,上海自貿區將允許不同層級、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試驗區,允許金融市場在區內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台,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