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三產指的是什麼
三產就是第三產業的簡稱。 「第三產業」是產業經濟學的概念,產業分類方法很多,此概念原於<三次產業分類法> 1、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為第一次產業。如農業、牧業、采礦------ 2、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質的生產部門為第二次產業。如製造業、建築業、電業------ 3、從第一次、第二次產業物質生產活動中衍生出來的非物質生產(提供勞務的)部門劃為第三次產業。 第三(次)產業指廣義上的服務業。如儲運業、通信業、餐飲業、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行業。 這是我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請問高校公司的性質
校辦的公司(企業)屬於學校的三產,是國有的但不屬於國有獨資公司.
因為他是依附於學校而不是國家直接投資.
3. 求助:在廣東租用戈德二手自動售貨機有沒有風險
哪一家?
廣東自動售貨機聯盟:
1.廣州東吉實業有限公司
2.深圳市南方戈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3.東莞市德天貿易有限公司
4.中山市戈德商務有限公司
5.佛山榮德福商務有限公司
廣東省的戈德自動售貨機都在聯盟成員的手中.每個成員的戈德機佔有率在95%以上,戈德機數量以廣州東吉實業有限公司為最多.
戈德機早在02年就已經不生產了,市面上的都是舊機器或是用它來翻新的。
眾所周知,戈德機器本為天津戈德移動商務有限公司所有,2007年3月天津戈德移動商務有限公司破產後,這些機器經過眼花繚亂的乾坤大挪移(請看相關報道),不知最終是到了誰的手上。這些機器現在是租給了前戈德的員工在經營,他們肯定不是機器的所有者。
圍繞戈德機器的糾紛在全國已有蔓延的趨勢,建議您趕快退掉這些機器吧。
租機的風險相對小,買二手戈德機麻煩就大了。好比買二手房,賣給您的並不是房主。將來您可能惹上官司,血本無歸!
轉發參考:2007年09月01日 01:42 財經時報
《舊債未了牽出南開戈德變臉游戲》
「通過如此復雜的資產轉移,以逃避75萬元的債務太不符合常理,銀行債務、投資人權益恐怕才是其真正的目標。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發現這75萬只是冰山一角,在復雜的關聯交易之後,利益受損者還有很多。」
何發輝已經死了三年,屍體還躺在北京306醫院的停屍房內。他的叔叔何政興以及律師王俊,三年來為何發輝之死「討公道」未果,卻發現了廣宇發展(000537.SZ)前身南開戈德,逐漸掏空上市公司核心資產的驚人秘密。
故事源於六年前。當時何發輝(何當時是某搬家公司的員工)為北京戈德微超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戈德微超)搬運自動售貨機時,因為後者提供的叉車出現故障,何被自動售貨機砸成重傷。
砸傷他的自動售貨機,是大名鼎鼎的南開戈德品牌。在2001年時,正是南開戈德(000537.SZ 2005年時已更名為廣宇發展)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的時候,這些貼著高科技標簽的自動售貨機,是引發南開戈德股價從8元區狂漲至50元高位的核心資產。
北京戈德微超是南開戈德的關聯公司。
「以何當時的傷情,如果有錢醫治,不但不會死,甚至不應該癱瘓。」8月25日,北京國韜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俊在對《財經時報》詳述有關案情的時候,露出嘆息之情。
在王俊2002年通過法律援助程序接手這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案件之後,搬家公司老闆隨即逃走。2003年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北京戈德微超和搬家公司老闆李艷慶共同賠償何發輝75萬元,2004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判維持一審判決。
出乎王俊預料的是,在一審判決之後,北京戈德微超這個曾經經營管理著一千多台自動售貨機的公司,卻從市場上消失了。
幾年下來,王俊與何發輝的叔叔何政興追討賠償款的過程分文未果,卻在無意間目睹了南開戈德圍繞著自動售貨機等資產玩出的變臉游戲。
追債無門
「自動售貨機還是那些自動售貨機,有些甚至從來就沒有挪動過經營地點,其所有權卻從一個公司轉移到另一個公司,其結果就是象何發輝這樣的債權人只能是追債無門。」王俊頗感無奈。
「我剛拿到天津高院今年3月2日發出的一份破產通告書,從這上面看,北京戈德微超的大股東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已在今年3月宣布破產,我們的追討算是陷入絕境了。」王俊從隨身攜帶的卷宗里,翻出幾份工商登記材料,可以看出,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是南開戈德當時控股股東戈德集團的子公司。
「再往下,我們就只能請求司法機關追究戈德集團法定代表人原南開戈德(000537.SZ)董事長李明智的責任了。」
眼下,王俊正在天津苦苦「尋找」李明智,這是他接手此案幾年後,唯一可以推動此案進展的事了。
砸傷何發輝的那一批次自動售貨機幾年來一直在北京正常經營中,但2003年底,朝陽法院一審宣判後,通過一紙內部通告,北京戈德微超的全部資產和人員都被吸收合並到其關聯公司——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北京分公司之中,而北京戈德微超則因年檢逾期被吊銷了營業執照。
在王俊看來,這是一招金蟬脫殼之計,這令何發輝到死都沒有要到一分錢,何政興屢次追查到的「可執行財產」,都因所有權爭議而擱淺。
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
「按我們手上掌握的證據,何發輝案可以在天津戈德移 動破產清算時得到賠償,但當我們趕到天津時,卻得知這些核心資產已經被」償還「給天津辰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辰邁),不在破產財產之列了。」
王俊說:「通過如此復雜的資產轉移,以逃避75萬元的債務太不符合常理,銀行債務、投資人權益恐怕才是其真正的目標吧。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發現這75萬只是冰山一角,在復雜的關聯交易之後,利益受損者還有很多。」
看不懂的轉移
除了王俊,還有不少人為天津戈德移 動破產的消息而郁悶,廣東東莞貿易有限公司的吳壽江就是其中一個。
從2000年11月被廣州戈德移 動商務有限公司(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的全資子公司)聘用,自動售貨機就給他帶來了好運氣,尤其是2002年6月,天津戈德移 動在經營業績嚴重下滑的情況下,批准了吳壽江承包經營東莞550台自動售貨機的提議。
「在給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交付了30萬押金以後,我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東莞市戈德貿易有限公司,每個月上交銷售額的15%,這大概相當於當月利潤的一半,但即便這樣,我每月每台機器還可以賺2百多元。」吳壽江對《財經時報》坦言,正是他承包經營帶來的利潤讓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看見了希望,並迅速將承包經營的模式推廣至北京、上海、青島等地。
「這是筆不錯的生意,相對於自動售貨機每台3.2萬元的市場價和1萬多元的流動資金,550台機器才交30萬的押金就取得了承包經營權,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吳壽江說。
從2002年開始,吳壽江和天津戈德移 動的承包合同一年一簽,最近兩年,因為設備年久失修,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還將每個月上交的費用由最初的200多元降低到120元左右,這讓善於經營的吳收獲頗豐。
但2006年12月的天津之行打亂了吳壽江忙碌的生意。「當時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通知所有的承包商都去天津開會,會上他們通知說天津戈德移 動已經在2006年9月申請破產了,可之前我們從沒聽說過一點消息。」
除了這個令承包商吃驚的消息,接下來的事吳就更看不懂了:「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說他們擁有的一萬多台自動售貨機都已經轉移給南開戈德集團了,我問他們是否有合法文件,他們叫我不要多管閑事。」
其他承包商都與南開戈德集團簽了新協議,吳壽江擔心這背後有問題就沒簽,結果今年4月,吳壽江收到了天津法院的通知,稱其經營的是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的破產資產。到了7月26日,天津法院卻又通知吳壽江把550台自動售貨機「還」給天津辰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吳壽江對此很不理解:「從天津高院的民事裁定書上看,550台機器早在2004年就」償還「給天津辰邁了,可是從2002年開始承包以來,合同的甲方一直就是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而且每年我們都要去天津戈德開承包商大會,怎麼可能3年前就給了別人呢?」
破產疑雲
中國法院網的公告顯示: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債權人天津市順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順德科技)的申請,已於2007年3月2日作出「天津戈德移 動商務有限公司破產還債」的裁定。
根據工商注冊資料及上市公司公告不難發現,參與破產運作及資產轉移的天津順德科技、天津戈德移 動、天津辰邁實業等公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王俊獲得的資料顯示,三個公司中,都有同一個自然人股東,即梁然寧,此人曾同時擔任南開戈德的董事會成員。
對此,王俊認為,在國外,關聯公司之間交易是要被嚴格審查的,遺憾的是我國目前沒有這方面的立法,僅財政部在《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中作出了一些要求,這也只能部分控制上市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對非上市公司,或已退市公司來說基本起不到約束作用。
「這些事情並不是偶然事件,南開戈德內部都在傳說其中可能存在灰色交易,只不過他們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吳壽江說他不指望繼續承包那些效益不錯的自動售貨機了,現在唯一希望的是能要回30萬的押金。
「最令人生疑的是這一次資產流動的目的地——天津辰邁實業是一家私營企業,而其法人代表名為梁然犀。」
眾所周知,南開戈德一直是一家依託高校三產的國資身份。
王俊憑著多年追蹤南開戈德資產線索的經驗,認為這次破產操作有很多可疑之處:「戈德與天津辰邁的債務糾紛將時限上推至2004年,恰好避開了司法機關對天津戈德移 動投資權益的司法凍結期。在除去這些有效運營的幾千台自動售貨機之後,通過破產清算,債權人(主要指各貸款銀行)還能得到什麼?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的破產運作,或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企圖逃避債務甚至侵吞國有資產,性質就很嚴重。」
截至記者發稿前,吳壽江已經向天津司法部門進行舉報,並試圖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糾紛。現在吳壽江已經成為推動調查的主要力量。
對於眾多債權人來說,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在上市公司資產被離奇轉移之後,這場資本游戲將如何繼續下去?
4. 袁隆平為什麼被世界人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因為是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為了人民吃上糧食,自己經歷了千辛萬苦找到了不育植株,讓人們有飯吃,解除飢餓,所以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4)高校三產基金會擴展閱讀:
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全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 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5、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範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全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市、區)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5. 當前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結合自己的經驗,以及現在各個行業的用工需求,說說我的看法吧。我說的不一定準確,各位也就做個參考就好。基於疫情的出現,是必然回到大學生就業造成一定影響的,而這種影響不僅限於大學生們,所有的打工人都受到了影響。
而且各位要記住一點,雖然疫情導致行業發展變緩,但不代表這些企業不需要人才,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大學生,其實是根本不受影響的,各大企業一樣搶著要這些人才。
6. 海瀾集團的發展簡史
海瀾集團的發展簡史:
1、品牌創新
「海瀾之家」是海瀾集團品牌大家族中的「佼佼者」,也是集團實現從做產品到做品牌創新轉型的成功例證。創新商業模式,提升市場競爭力。從自主品牌「海瀾之家」2002年創立以來的9年,以「高品質、中價位」的定位,加盟連鎖的統一形象。
超市自選的營銷模式引爆國內男裝市場,每年的銷售額以50%的速度遞增。在2006年、2007年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中,「海瀾之家」分別獲得「營銷大獎」、「潛力大獎」。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的相繼獲得。
又為海瀾之家在廣大消費者的心目中豎立了一塊塊誠信的「豐碑」。「海瀾之家」品牌憑借「品牌+平台」的經營模式 ,通過打造產業鏈戰略聯盟、構築優質的營銷網路,讓消費者享受品牌的產品和服務。2017年1月,在中國服裝網路盛典中,海瀾之家榮獲「2016年度十大影響力服裝品牌」。
3月,海瀾之家以品牌價值8.68億美元入選Brand Z「2017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位列服裝行業之首;5月26日,在新華網主辦的「為中國品牌點贊」活動中,公司被評選為「2017年中國品牌100強」。
6月26日,海瀾之家入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商標品牌研究院發布的「2016滬深上市公司商標品牌價值排行榜」,並位列紡織服裝業榜首;12月,海瀾之家入選21數據新聞實驗室「2017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榜單, 位列A股紡織服裝業榜首。
2、企業建設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濃郁的企業文化,良好的發展平台和設施環境,海瀾集團多年來已成為年輕人嚮往的地方,在這里他們工作並快樂著。從剛進公司的「飛鴿牌」到培養成才的「永久牌」,再到如今高學歷復合型人才雲集的「鳳凰牌」。
海瀾的員工比例和人才結構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白領的逐年增加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體現。海瀾集團不斷引進白領人才,從原來白領藍領15:85的比例,到的30:70,未來五年內海瀾的白領將增加到1萬人,與藍領達到50:50的比例。
自2010年開始,海瀾又推出了一個引才的「鳳凰計劃」:每年從全國高校招聘一批優秀碩士和本科生,為集團2015年之前實現凈資產超千億的宏偉目標夯實人才基礎。
3、對外投資
海瀾集團於1999年開始,就積極爭取參股、投資商業銀行股權,先後入股廣東發展銀行、江蘇商業銀行、江陰市農村商業銀行。2000年集團控股子公司凱諾科技成功上市。2002年公司投資1億多元參股江蘇華泰證券。
占華泰證券注冊資本的3%,經過幾年的增資與擴股,公司已擁有華泰證券8550萬股股權。根據海瀾之家加盟保證金平均單店為80萬元,假設全國已有1000餘家海瀾加盟店,則海瀾集團可以從海瀾之家品牌保證金上籌集到:80萬*1000/店=8億人民幣用其它投資。
投資現代體育事業,做大「馬文化」效應、做強「馬文化」產業,是海瀾集團戰略轉型的一個新舉措。由集團投資興建的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是國內首家集馬術訓練、表演、比賽以及健身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標准型、國際化、綜合性馬術表演運動基地。
「馬文化」再次拓展海瀾工業旅遊的內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必將成為江陰的亮點、無錫的熱點,省內的重點和全國的旅遊點。
(6)高校三產基金會擴展閱讀:
海瀾集團:鳳凰棲梧華麗轉身
「一產的人,做二產的事,賺三產的錢。」據最新數據,截至目前,「海瀾之家」已在全國開設專賣店2700家,其他相關連鎖品牌也發展至近300家。從粗紡起家、精紡發家、服裝當家,再到如今的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由極具歐陸風情的海瀾工業園。
到遍布全國的「海瀾之家」、華麗多姿的盛裝馬術表演……海瀾集團轉型發展的每一步都閃耀著創新、超越的光芒。「揮才智之筆,蘸創新之墨,書轉型華章」,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稱,一流的人才隊伍撐起了海瀾波瀾壯美的事業。
企業轉型,人才「換領」先行
「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未來」,海瀾集團副總裁江南稱,企業轉型,人才要先行。海瀾集團根據轉型發展的需要推行「換領計劃」,企業白領、藍領的比例,由原來生產製造為主業階段的15:85,變為現在連鎖品牌經營為主業階段的30:70。
未來5年內,隨著海瀾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白領將增加到1萬人,與藍領達到50:50的比例。作為一家專注於男裝領域深耕發展的大型服裝品牌企業,海瀾一直走在探索中國服裝品牌的國際化之路上。通過與國際品牌的緊密合作,海瀾獲得了國際品牌發展的最前沿信息。
為自主品牌的研發夯實了基礎。在最近十多年間,海瀾先後成功創建了「海瀾之家」、「愛居兔」、「百衣百順」等多個自主品牌。其中「海瀾之家」服裝品牌,靠國內首創的「無干擾、自選式」超市化購衣模式,以及時尚、豐富的產品,迅速在國內崛起。
每年的銷售額以30-50%的速度增長。集團公司一位「70後」外來大學生,在加盟海瀾之前,曾在無錫一大型商場負責營運,眼下他已經成為海瀾高端品牌運營的總經理,成為一位與海瀾品牌建設同步成長的新銳。
「能者享其職,績者享其利,功者擁其股」,為了留住高端人才,海瀾集團通過「賽馬機制」選才用才,並實施股權激勵計劃。2010年新年伊始,海瀾集團宣布增加兩名「70後」職業經理人,來自營銷戰線和管理戰線的兩位大學生脫穎而出成為公司的股東。
集團還專門設立人才戰略與規劃工作委員會,推行人才資源開發獨立審計,以部門為單位出具人才培養專項年報,並與部門負責人報酬掛鉤,以制度保障人才的引進培養。人才「換領」,使創新成為海瀾發展的靈魂,滲透於企業發展的各個領域。
如今,海瀾服裝連鎖經營大踏步發展,品牌經營卓有建樹,工業旅遊、資本經營有聲有色,此外還進入商業企業連鎖、馬術產業等領域。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自2010年對外開放以來,已經成為江陰、無錫乃至江蘇的旅遊熱點,還被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國體育旅遊精品推薦項目。
「鳳凰計劃」,廣招賢才育後勁
「海瀾不做種菜的事,乾的是種樹的活」,周建平形象地道出了企業為引育儲備各類戰略人才而啟動的「鳳凰計劃」。受地處鄉鎮、原屬於傳統紡織服裝行業等因素制約,海瀾集團也曾屢遭人才難引、引後難留的困惑。
為此,早在2000年,海瀾集團就成立了「海瀾大學」,和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合辦MBA班,每年為集團公司培養100位碩士研究生,作為集團實現產業轉型的人才儲備。進入「十二五」後,海瀾集團推出了人才引進「鳳凰計劃」,取名「鳳凰」意為企業轉型涅再生。
集團與國內眾多 「985」、「211」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連續進行了四期「鳳凰計劃」招聘,從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等28所國內知名高校,以及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日本千葉大學等國外高校延攬名校優生。
僅過去4年,集團就通過「鳳凰計劃」招聘了540多名重點大學畢業生,其中碩士近200人、海歸人才近20名,專業涉及服裝技術、金融投資、經濟管理、市場營銷等30多個領域。通過兩年的在職理論知識培訓學習,「鳳凰計劃」學員將成為企業新產業戰線上的領軍式人才。
助推企業實現更高層面的突破和發展。目前,已有相當一部分優秀學員脫穎而出,成為部門負責人、大區經理等中層幹部,他們在調整企業營銷理念、提升品牌運營效益、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未來的競爭中,企業擁有的人才層次決定著企業的戰略層次」,江南稱,海瀾集團為將來儲備和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將會在未來助推海瀾更深層次的轉型升級。經過摸索實踐,「鳳凰計劃」從最初的階段性人才引進計劃逐步上升為集團長期性的人才戰略——正式成立了「鳳凰商學院」。
鳳凰商學院納入了集團選拔、錄用、培訓、使用等人才管理體系,並致力於辦成中國最具特色的企業大學,為企業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下一步,鳳凰商學院在培養海瀾自身人才的同時,還將走出海瀾。
面向社會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目前正積極申報「鳳凰商學院」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以及江蘇省示範性企業大學。
7. 什麼叫「三產」 什麼叫「鐵飯碗」啊幫忙~謝謝了
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制定本規定。
二、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三、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執行,1985年制定的關於三次產業的劃分同時廢止。
所謂「鐵飯碗」,顧名思義,飯碗乃鐵所鑄,堅硬非常,難於擊破。人們通常將其意延伸,指一個好的單位或部門,工作穩定,收入無憂。
長期以來,「鐵飯碗」一直為人們所羨慕和追求,若捧得此碗,從此便可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捧不得此碗,便意味著顛沛流離,生活困苦,一生不得安寧了。「鐵飯碗」思想在中國之根深蒂固,非同一般。雖然改革以來,「鐵飯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依然是相當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在這里,「鐵飯碗」是不動的,指的是一個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崗位,確切地說,就是一個好單位,好部門,而且此單位或部門好象從來就沒有倒閉的憂慮,因此,一旦捧得此碗,靠得一個如再生父母般的大樹,真可謂功德圓滿了!
飯碗不動,人卻是動的,每個人都要吃飯,這是一目瞭然的道理。因此,在這「動」與「不動」之間,便有了許多故事,演繹著幾家歡喜幾家愁,一年又一年。
為什麼一定都要去搶一個不動的「鐵飯碗」呢?更進一步說,為什麼都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呢?其實,只要我們細細地想一想,轉換一下腦筋,「僧多碗少」的難題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在這里,「鐵飯碗」是在每個人自己手裡的,是什麼呢?不言而喻——是極高的綜合素質,或某項精湛的技藝,一言以蔽之,是實力。何謂「實力」?簡言之,就是處理某件事情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所學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集中體現。一旦擁有了實力,恐怕已不能用「鐵」字來概括了,我們姑且稱之為「金飯碗」。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鐵飯碗」越來越少,就連被稱作絕對「皇家部隊」的行政政府單位及相關部門也是今非昔比。且不說「飯碗」的硬度越來越小,「飯碗」的大小也不容樂觀了。面勻緔司置媯
8. 有哪些第三產業知名品牌
10大「奢侈品」品牌一、唐納·卡蘭(donnakaran)的創始人是一個外表平和貌不驚人的女子,為了使其服飾王國走向多元化,在1984年和丈夫聯手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產品:dkny、dknyclassic、dknaactive、dknyjesns,對紐約所匯聚的不同文化及其獨特的生活氣息作了一個全新的詮釋。dkny以更前衛、更時尚、更休閑的手法描繪了紐約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時代氣息,以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現dkny獨特的魅力。
二、路易·威登創立於1854年,現隸屬於法國專產高級奢華用品的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集團。創始人是路易·威登本人。
從設計最初到現在,印有LV」標志這一獨特圖案的交織字母帆布包,伴隨著豐富的傳奇色彩和雅典的設計而成為時尚之經典。100年來,世界經歷了很多變化,人們的追求和審美觀念也隨之而改變,但路易·威登不但聲譽卓然,而今保持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三、夏奈爾是一個有80多年經歷的著名品牌,夏奈爾時裝永遠有著高雅、簡潔、精美的風格,她善於突破傳統,早40年代就成功地將「五花大綁」的女裝推向簡單、舒適,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現代休閑服。
夏奈爾最了解女人,夏奈爾的產品種類繁多,每個女人在夏奈爾的世界裡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東西,在歐美上流女性社會中甚至流傳著一句話「當你找不到合適的服裝時,就穿夏奈爾套裝」。
四、著名義大利服裝品牌范思哲代表著一個品牌家族,一個時尚帝國。它的設計風格鮮明,是獨特的美感極強的先鋒藝術的象徵。其中魅力獨具的是那些展示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的華麗的具有豐富想像力的款式。這些款式性感漂亮,女性味十足,色彩鮮艷,既有歌劇式的超平現實的華麗,又能充分考慮穿著舒適性及恰當地顯示體型。
范思哲以金屬物品及閃光物裝飾的女褲、皮革女裝創造了一種介於女鬥士與女妖之間的女性形象。
五、迪奧品牌一直是華麗女裝的代名詞。大v領的卡馬萊晚禮裙,多層次兼可自由搭配的皮草等,均出自於天才設計大師迪奧之手,其優雅的窄長裙,從來都能使穿著者步履自如,體現了幽雅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迪奧品牌的革命性還體現在致力於時尚的可理解性;選用高檔的上乘面料如綢緞、傳統大衣呢、精紡羊毛、塔夫綢、華麗的刺綉品等。而做工更以精細見長。幾十年來,迪奧品牌不斷地為人們創造著 「新的機會,新的愛情故事」。在戰後巴黎重建世界時裝中心過程中,迪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六、gucci傳奇自karl Lagerfeld接管Chanel以來,最吸引人最令人震驚的要算是tom ford接手gucci的故事了。時尚必備:古孜盡管時裝牌子令人眼花繚亂,風格卻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時尚之餘不失高雅,這個義大利牌子的服飾一直以簡單設計為主,尤其是今季的男裝,剪裁新穎,彌漫著十八世紀威尼期風情,再融入牛仔、太空和搖滾巨星的色彩,讓豪邁中帶點不羈,散發無窮魅力。
七、創始人Valentino garavani瓦倫蒂諾·加拉瓦尼1932年出生於義大利,1960年在羅馬成立了瓦倫蒂諾公司,1968年-1973年瓦倫蒂諾公司被肯通 (kenton)公司接管,1973年瓦倫蒂諾重新購回了公司。瓦倫蒂諾曾獲奈門—馬科斯獎、意美基金會獎。富麗華貴、美艷灼人是瓦倫蒂諾品牌的特色。瓦倫蒂諾喜歡用最純的顏色,其中鮮艷的紅色可以說是他的標准色。精瓦倫蒂做工十分考究,從整體到每一個小細節都做得盡善盡美。瓦倫蒂諾是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象徵,極受追求十全十美的名流所忠愛。
八、PRADA可謂說是一個老字型大小,但由於它的出品追求完美,所以無論老少,對此品牌的認知度絕不遜於其它任何牌子。要回溯Prada的歷史,必須從二十世紀初談起……Prada草創於20世紀初,因當時活絡的商業貿易與交通商旅頻繁,創立人Mario Prada開始製造一系列針對旅行的手工皮件產品,並於1913年開設一間精品店。1978年Miuccia Prada與其夫婿Patrizio Bertelli共同接管Prada,帶領Prada邁向全新里程碑。
九、GUESS品牌由來自法國南部的馬西亞諾兄弟創立。他們將浪漫熱情的法國設計與風格融進了他們對美國西部文化的理解與鑒賞之中。GUESS誕生於 1981年,成立時只是一家牛仔褲製造商,現在已發展成當今世界最受認可及最具影響的知名品牌之一,在五大洲均有代理和分銷商。有著專為男士、女士、兒童及家庭設計服裝和配件的GUESS,將主人的精緻生活品質詮釋得淋漓盡致。
十、創始人 giorgio armani (喬治·阿瑪尼)1934年出生於義大利學習醫葯及攝影專業,曾在切瑞蒂任男裝設計師,1975年創立喬治·阿瑪尼。曾獲奈門-馬科斯獎、全羊毛標志獎、生活成就獎、美國國際設計師協會獎、庫蒂·沙克獎等獎項。喬治·阿瑪尼現在已是在美國銷量最大的歐洲設計師品牌,他以使用新型面料及優良製作而聞名。 汽車品牌:★ 雪鐵龍--雪鐵龍的雙人形標牌是1913年安德雷.雪鐵龍首次在其巴黎的工廠里製造的齒輪形狀。
卡迪拉克--卡迪拉克是以1701年發現底特律的法國皇家貴族和探險家Mothe Cadillac的名字命名的,其標牌使用的是他的家族飾章。
★ 林肯--林肯是以美國第12任總統名字命名的汽車,藉助林肯總統的名字來樹立公司的形象,顯示該公司生產的是頂級轎車。其商標是一個矩形中含有一顆閃閃放光的星辰,表示林肯總統是美國聯邦統一和廢除奴隸制度的啟明星,也喻示林肯轎車光輝燦爛。
★ 勞斯萊斯:這個車標由公司創始人Rolls和Royce的兩個R疊合而成,汽車散熱罩上方的飛行女神鵰像成為該車的傳統標志。那是1911年董事會對有的車主把低級趣聞的標志貼到車上的現象感到很震驚,決定先行在車上粘上更加健康吉祥的標志物。
★ 雪佛萊:雪佛萊的"蝶形領結"標志來源於雪佛萊的創建者之一杜蘭特看報紙時想到設計這個圖形,從巴黎酒店的牆紙上獲得的靈感,1914年首次使用。
★ 沃爾沃:沃爾沃公司商標中的"VCLVO"在拉丁語中有"滾動向前"的意思。
★ 本特利:其車標是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鷹的腹部注有公司名稱"BENTLEY"的第一個大寫英文字"B"。"鷹"形商標,喻示著本特利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有無限發展能力。
★ 大眾:大眾公司的標志是兩個德文單詞Volks Wagen字首的組合。
★ 豐田:豐田車標中間好像是方向盤中的T字,是其英文名稱"TOYOTA"的第一個字母。橢圓代表地球,表示要把其產品推向全世界的願望,背景的空白代表了公司日益進步的技術水平及無窮的創新機會。
★ 日產:日產汽車的標志,圓代表太陽,中間的是日產兩字的拼音形式,意思是"以人和汽車明天為目標"。
★ 三菱:三菱的3個鑽石標志有100年歷史,來自創建者岩崎家庭的橡葉徽章。
★ 阿爾法.羅密歐:阿爾法.羅密歐的標志從1911年開始使用,它是義大利米蘭市的市徽,也是中世紀米蘭的領主維斯康泰公爵的家徽。
★ 法拉利:恩佐.法拉利在1920年是一位駕駛員,由於完成了車隊的全部賽程,英雄飛行員巴拉卡的母親在1923年向法拉利捐贈了其子在飛機上使用的飛馬標牌,法拉利把它噴塗在賽車上,並於1947年在他的第一輛公路汽車上使用,還為標志增加了義大利國旗和黃色背景。
★ 旁蒂克:其車標由兩部分組成。其字母PONTIAC商標取自美國密執安州的一個地名;圖形商標是帶十字標記的箭頭,它被鑲嵌在發動機散熱器格柵的上方。十字形標記表示"旁蒂克"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主要成員,也象徵旁蒂克汽車安全可靠;箭頭則代表旁蒂克的技術超前和攻關精神。
★ 歐寶:歐寶曾譯為奧貝爾,取自創始人阿德姆.奧貝爾的姓氏。商標由圖案和文字兩部分組成。圖案是代表公司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又像閃電一樣劃破長空,震撼世界,喻示汽車如風馳電掣,同時也炫耀它在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就。
★ 賓士--海陸空全方位的三叉星。德國是世界現代汽車的發祥地,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就是1885年由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設計製造的。賓士汽車的標志是簡化了的形似汽車方向盤的一個環形圈圍著一顆三叉星。三叉星表示在陸海空領域全方位的機動性,環形圖顯示其營銷全球的發展勢頭。賓士:賓士的三角星分別代表了陸地、海洋和天空,表示其無論在海上、天空還是陸地都神通廣大。
★ 桑塔納--強勁郝冽的著名旋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大眾牌轎車是由世界上最早的甲蟲型汽車演變而來的,其標志中採用了疊加的VW字樣。VW是德文Volkswagen(意為大眾車)的縮寫。1981年試制出的新型轎車以"桑塔納"(Santana)命名,寓意該轎車如美國加利福尼亞盛產名貴葡萄酒的"桑塔納山谷"中經常颳起的強勁、凜冽的旋風一樣風靡全球。
★ 奧迪--兄弟四人手挽手。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奧迪(AUdi)轎車標志是4個連環圓圈,它是其前身--汽車聯合公司於1932年成立時即使用的統一車標。4個圓環表示當初是由霍赫、奧迪、DKW和旺德諾4家公司合並而成的。半徑相等的四個緊扣圓環,象徵公司成員平等、互利、協作的親密關系和奮發向上的敬業精神。
★ 寶馬--藍天白雲螺旋槳。德國寶馬汽車公司生產的寶馬轎車,被譽為高級豪華轎車的典範,它風靡歐美,世界各地的車迷們對它情有獨鍾。寶馬轎車的標志選用了內外雙圓圈,在雙圓圈環的上方標有"BMW"字樣,這是公司全稱3個詞的首位字母縮寫。內圓的圓形藍白間隔圖案,表示藍天、白雲和運轉不停的螺旋槳,創意新穎,既體現了該公司悠久的歷史,顯示公司過去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又象徵著公司在廣闊的時空旅程中,以最創新的科技、最先進的觀念,滿足消費者最大的願望,反映了寶馬公司蓬勃向上的氣勢與日新月異的面貌。寶馬的標識首次出現在1928年,其意為在藍天下的一個銀色推進器,讓人想起公司的前身是1916年創建的一家飛機發動機製造廠。
★ 凱迪拉克--皇家貴族的冠與盾
凱迪拉克轎車是美國第一大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五大車系之一,以豪華。非凡的氣派聞名於世,已成為高級轎車的代名詞。美國底特律城的創始人安東尼·門斯·凱迪拉克是一位法國皇家貴族,畢生喜歡探險,他仗義行仁、扶危濟困,深受當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為表示對凱氏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又可利用名人效應來擴大宣傳和影響,故公司選用了"凱迪拉克"作為其轎車車名。凱車的標志由冠和盾組成:冠與寇上的7顆珍珠象徵著凱迪拉克皇家貴族的尊貴血統,比喻凱車的高貴、豪華、氣派、風度;盾象徵著凱迪拉克金戈鐵馬、英勇善戰,進而比喻凱車擁有巨大的市場競爭能力。
★ 賓士 賓士的三角星分別代表了陸地、海洋和天空,表示其無論在海上、天空還是陸地都神通廣大。
卡迪拉克 卡迪拉克是以1701年發現底特律的法國皇家貴族和探險家Mothe Cadillac的名字命名的,其標牌使用的是他的家族飾章。
★ 日產 日產汽車的標志,圓代表太陽,中間的是日產兩字的拼音形式,意思是"以人和汽車明天為目標"。
阿爾法·羅密歐 阿爾法·羅密歐的標志從1911年開始使用,它是義大利米蘭市的市徽,也是中世紀米蘭的領主維斯康泰公爵的家徽。
★ 馬自達 其橢圓兩側代表著無限與崇高的創造力,裡面的火焰圖形表示內心充滿誠摯、強烈的激情。
★ 旁蒂克(PONTIAC)部落首領
其車標由兩部分組成。其字母PONTIAC商標取自美國密執安州的一個地名;圖形商標是帶十字標記的箭頭,它被鑲嵌在發動機散熱器格柵的上方。十字形標記表示"旁蒂克"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主要成員,也象徵旁蒂克汽車安全可靠;箭頭則代表旁蒂克的技術超前和攻關精神。旁帝克轎車生產廠家的前身是美國通用公司的奧克蘭部。轎車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歷史上一位印第安渥太華部落的首領旁帝克,據說他在1763年率軍襲擊了圍攻底特律的英軍,並殲滅了一支前來增援的英軍。
★ 桑塔納--強勁凜冽的著名旋風
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大眾牌轎車是從世界最早的甲蟲形汽車演變發展而來的,其標志圖案中採用了疊加的"VW"字樣,而"VW"是德文大眾車的縮寫。1981年試制出的新型轎車開始以"桑塔納"命名,其寓意是希望該轎車猶如美國加利福尼亞盛產名貴葡萄酒的"桑塔納山谷"一樣聞名於世,像該山谷中經常颳起的一股股強勁、凜冽的風--著名的"桑塔納旋風"一樣風靡全球。
★ 福特--活潑可愛的小白兔
福特汽車公司是美國第二大汽車公司,它生產的福特牌轎車的標志選用了英文字母"Ford"即"福特",圖案以藍底白字,形象化地構成一隻充滿活力的兔子。該車標志設計的同時也反映了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的獨特嗜好,他生前十分喜愛動植物,經常忙裡偷閑閱讀各種動植物類內容的書籍與雜志。
★ 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英國
第一輛阿斯頓馬丁於1915年誕生於英國,1950年開始在美國銷售,1964年開辦了北美分公司,提供了大量產品給美國,阿斯頓。馬丁幾度易主,1994年被福特公司收購。
阿斯頓·馬丁·拉宮達公司是由奧斯頓、馬丁、拉宮達三家公司全並而成的,以生產敞蓬旅行車、賽車和限量生產的跑車而聞名世界。
奧斯頓·馬丁·拉宮達公司標志為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鵬,分別注有奧斯頓、馬丁英文字樣。喻示該公司象大鵬一樣,具有從天而降的沖刺速度和遠大的志向。
★ 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美國
奧茲莫比爾創牌於1897年,是美國第一個轎車製造廠,在1908年奧茲莫比爾並入通用汽車公司,一年後在Lansing
Michigan幾個工廠里的工人已經突破1,000。截止1990年奧茲莫比爾汽車總產量超過3,000萬輛。
奧茲莫比爾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分部,它的前身是1897年由蘭塞姆·奧茲和弗蘭克·克拉克創建的奧茲汽車公司,它是美國最老的小客車生產廠。奧茲莫比爾部的名稱由"Olds"與"mobile"組成。"Olds"是創始人奧茲的姓,"mobile"在英文中是機動車的意思。奧茲莫比爾的標志中的箭形圖案代表公司積極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奧茲莫比爾轎車造型優雅大方而又沉穩,具有濃重的美國特色,被稱為天藍色的"美國紳士"。
★ 寶馬(BMW)·德國
寶馬也被譯為"巴依爾"。
寶馬公司的全稱是"Bayerische Motoren Werhe
AG",BMW就是這三個單詞的首位字母縮寫。1916年卡爾·拉普和馬克斯·佛里茨在慕尼黑創了巴依爾公司;1917年改為巴依爾發動機有限公司;
寶馬標志中間的藍白相間圖案,代表藍天,白雲和旋轉不停的螺旋漿,喻示寶馬公司淵源悠久的歷史,象徵該公司過去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又象徵公司一貫宗旨和目標:在廣闊的時空中,以先進的精湛技術、最新的觀念,滿足顧客的最大願望,反映了公司蓬勃向上的氣勢和日新月異的新面貌。在雙圈圓環的上方標有(BMW)字樣,這是公司全稱3個的首位字母縮寫。
★ 保時捷(PORSCHE)·德國
保時捷又被稱為波爾舍。1930年,費迪南·波爾舍在斯圖加特市創建了保時捷設計公司。1948年第一輛用保時捷命名的356
Roadsters型汽車問世,以後銷售了25,000輛,1963年保時捷公司又推出了保時捷time-honored911型汽車,在北美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青睞。從此,"保時捷"以高超的技術和優雅的造型藝術,在跑車世界佔有一席之地。它的標志採用斯圖加特市的盾形市徽。"Stuttgart"字樣說明公司總部設在斯圖加特市;商標中間是一匹駿馬,代表斯圖加特市盛產的一種名貴種馬;左上方和右下方是鹿角的圖案,表示斯圖加特曾是狩獵的好地方;右上方和左下方的黃色條紋代表成熟了的麥子,喻示五穀豐登,黑色代表肥沃的土地,紅色象徵人們的智慧和對大自然的鍾愛。這一切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象徵"保時捷"輝煌的過去和美好的未來。
★ 本田(Honda)·日本
本田汽車公司是本田集團的主要成員,也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之一。1948年,本田宗一郎在東京成立了本田技術研究所,起家於建築機械和工具。後來逐漸發展將它成為知名的汽車公司。1948年更名為本田汽車公司,本田在1959年進入美國,在Los
Angeles銷售摩托車,10年後第一輛汽車在美國銷售,1982年本田成為第一家進入美國本土進行生產的日本公司,1988年開始推出美規車。本田公司在80年代成立了商標設計研究組,從來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件設計圖稿中,確定了現在的三弦音箱式商標,也就是帶框的"H"。這個標志體現出技術創新,職工完美和經營堅實的特點,同時還有緊張感和可以放鬆一下的輕松感。
★ 吉普(JEEP)小鳥叫聲
1940年6月27日,美國政府邀請135家汽車廠,請他們設計生產一種既靈活又結實的全輪驅動軍用車。這種車的名字叫"GP",它的發音與美國漫畫家施格於1937年創作的漫畫形象中的一種神通廣大的小鳥在飛行時發出的"吉普吉普"叫聲很相近,美國士兵把它稱為"吉普"。
★ 達特桑(DATSUN)紀念元老
達特桑有兩個含義:一是3名創始人田健沼郎、青山祿郎和竹內明太郎姓名的拼寫;二是它在日語中有"快如脫兔"之意。1932年起名"達特之子"(DATSON),但英文"SON"的發音在日語中不吉利,於是改為"SU"。
★ 桑塔納(SANTANA)山谷強風
桑塔納是德國大眾1981年投產的車型。桑塔納是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山谷的名字,這個地方以產葡萄而聞名於世,在山谷經常颳起一股強烈的風,人們把這股風稱為"桑塔納"。用桑塔納命名新車,是希望新車型既能像桑塔納山谷的葡萄酒一般為人們所愛,又能像桑塔納元老強勁。
★ 卡迪拉克(CADILLAC)法國軍官
之所以命名為卡迪拉克,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卡迪拉克的法國軍官,據說這位軍官是底特律的創建人。這款車還選用卡迪拉克家族的族徽,一個綴有7顆閃光珍珠的王冠。 不知道你是不是這個意思呀,有些是在網上搜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9. 新中國60年輝煌成就
新中國從1949年到2003年走過了54年輝煌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努力克服前進中的艱難險阻,取得了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商品極大豐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民生活總體水平顯著提高,對外經濟日益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輝煌成就。我們已經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貧窮落後、深受外國列強欺凌的舊中國改造建設成了屹立在世界東方、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初步實現了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百年來的夢想。
縱向比較,新中國比舊中國國力大大增強,今非昔比
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408億元增長到1978年3624.1億元和2002年102398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65.5倍,年平均增長8.3%,其中改革前後分別年增長7.4%和9.35%;按當年匯率計算,GDP從1949年194.3億美元增長到1978年2157億美元和2002年12371億美元;將2002年與舊中國最高年(一般指1936年)相比較,比舊中國75.8億美元高出162.2倍;據測算,2002年一天創造GDP達280.5億元,合33.89億美元,相當於1949年全年GDP408億元的68.8%,相當於1936年全年GNP75.8億美元的44.7%;一天產量超過1949年全年產量的還有鋼(49.7 15.8萬噸)、水泥(198.6 66萬噸)、硫酸(8.36 4萬噸)、生鐵(46.8 25萬噸),原油一天產量45.8萬噸,比1949年全年產量12萬噸增長2.82倍,比1943年全年產量32萬噸增長43.1%等。2002年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為43201.6億元,為改革開放前29年投資總和7722.8億元的5.59倍。現工業一年吃掉2.4億噸鋼材,超過美、日兩國年產量的總和。現每年建築工地澆灌的水泥相當於全球年產量的40%,世界年產玻璃的30%鑲在了中國的高樓大廈上。在1982年以前每年新增財政收入100億元十分困難,但近兩年分別新增2990.8億元和2527.9億元。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新中國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比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最好年份要高出上百倍,比歷代封建王朝要強千百倍、上萬倍。由此說,中國共產黨執政54年,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力最強、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時期。新中國與舊中國相比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飛速發展。舊貌換新貌,真是今非昔比。
橫向比較,中國比世界強國增速遙遙領先,強國富民
1950 2002年,中國GDP增長65.5倍、年增長8.3%,比同期美國增長4.75倍、年增長3.35%,比日本增長21.9倍、年增長6.05%,比英國增長2.46倍、年增長2.35%,比蘇俄增長6.741倍、年增長3.95%,(1990年以前為蘇聯,年增6.05%,在此以後為俄羅斯,年增 3%),比澳大利亞增長6.762倍、年增4.0%(1950 2001),比德國增長5.075倍、年增3.55%(1951 2002),比法國增長5.266倍、年增3.6%(1951 2002年),比義大利增長5.568倍、年增3.7%,比加拿大增長5.879倍、年增3.85%(1951 2001年),比印度增長11.305倍、年增4.95%,要高出43.6倍和2.25個百分點(日本) 63.04倍和5.95個百分點(英國)。比亞洲所謂新興國家和地區的GDP增速也要快。比韓國1956 2001年增長23.055倍、年增速7.15%,比新加坡1961 2001年增長21.917倍、年增長7.95%,比印尼1961 2001年增長8.1倍、年增速5.55%及我國台灣省1953 2002年增長43.44倍、年增速7.9%,仍然要高出0.35(新加坡) 2.75(印尼)個百分點,即增速快了4.4% 49.5%。按匯率法測算,中國GDP已從1949年194.3億美元增到1978年2157億美元和2002年12371億美元,經濟總量列世界位次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8年的第8位和2001年以後的第6位,已高於義大利,列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之後,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強國。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已從2000年50194億美元(比按匯率法測算高出3.648倍)增到2002年58762億美元(比按匯率法測算高出3.75倍),僅低於同期美國的96127億美元(2000年)和101379億美元(2002年),超過日本的33944億美元(2000年)和33400億美元(2002年,比上年零增長),列世界第2大經濟強國。由於致力於工業現代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使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就業結構:1949年為91.5 3.5 5.0,到1978年分別為70.5 17.4 12.1,轉變到2002年50.0 21.4 28.6,其中一產就業人數2002年分別比1978年和1949年減少20.5 41.5個百分點;二產分別提升4 17.9個百分點;三產提升16.5 23.6個百分點;產值結構:1949年分別為68.4 12.7 18.9,1978年分別為28.1 48.2 23.7,2002年轉變為14.5 51.8 33.7,其中一產降低13.6 53.9個百分點,二產提升3.6 39.1個百分點;三產提升10 14.8個百分點。上述一產下降,二產在工業化初期急劇上升然後減速並下降,三產從漸長到大幅度增長,符合經濟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來源於二、三產業快速發展,2002年比1949年GDP新增額中二產和三產貢獻率為85.7%,按改革開放前後劃分,在前29年主要靠工業貢獻率達64.3%(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年增長速度),近24年工業和社會服務業貢獻率高達76.8%。
中國農業增加值從1949年279億元增到1978年1018.4億元和2002年148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891倍,年增長3.75%,在1950 2001年間,美國為1.65%、日本1.0%、英國1.1%、德國1.2%、法國1.5%,印度2.7%、蘇俄1.25%(其中蘇聯1950 1990年年增速為2.4%,俄羅斯1991 2001年為 3.05%),在1952 2001年間,義大利為1.05%,加拿大為1.5%,澳大利亞在1953 2001年為2.15%。此外我國的台灣省在1953 2002年為3%。中國農業增速雖然比我國工業增速要低,但比上述各國和地區要高出25% 2.75倍。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除大豆外,都有較大幅度上升,如穀物從第2位上升到第1位,肉類從第3位上升到第1位,棉花從第4位,花生、油菜籽從第2位上升到第1位,水果從1980年第10位上升到第1位,水產品從1985年第3位上升到第1位,甜菜、牛奶和橡膠的位次有所上升,茶葉從第3位上升到第2位,只有大豆從第2位下降到第4位。
中國工業增加值從1949年50.5億元增到1978年1607億元和2002年4593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0.5倍,年遞增12.75%,比同時期美國年增3.65%、日本年增7.9%、德國年增4%、英國年增1.9%、法國年增3.5%、印度年增5.6%、蘇俄年增4.5% 其中蘇聯1950 1990年為6.6%、俄羅斯1991 1999年為 4.1% ,(以上外國年增率為1950 2001年的數據),要高出4.85 日本 10.85 英國 個百分點,即快了61.4% 5.71倍。比義大利、加拿大在1949 2001年的4.55%和3.95%也快了1.8 2.23倍;比澳大利亞在1953 2001年年增2.8%要快3.55倍;比我國台灣省在1953 2002年年增9.9%仍然快了28.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列世界前列。鋼、煤、水泥、化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服裝、鞋帽、空調器、電風扇等產品列世界第1位,發電量、化纖、棉布、人造板材列第2位,能源總量、輪胎、食糖、紙張列第3位,合成橡膠列第4位,原油、汽車列第5位,新聞紙列第9位,原木列第10位。中國工業增加值2002年以5549.7億美元列世界第4位。我國工業化水平已由1952年的25.9%提高到1978年的62%和2001年的77%(指工業與農業的增加值、就業人數比較之和),初步實現了工業現代化。
中國外貿53年來平均每年以15.2%速度(其中出口年增15.4%,進口年增15.05%)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外貿佔世界貿易位次大大提升,其中出口列世界位次,從1950年列26位(1959年列第12位)降到1978年的第32位,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貿易大國。截至2003年7月底,累計批准「三資」企業44.64萬個,合同外資額8872.3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813.2億美元。中國利用外資近十年來一直列發展中國家首位,其中2002年因美國大幅度減少,中國以527.4億美元列世界第1位。雖然建國以來總人口純增74286萬人,增長137.1%,平均每年增長1.60%,但由於GDP以8.3%速度快速增長,人均GDP仍然從1949年75元增到2002年7997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增長6.55%。按當年官方匯率測算,約從35.7美元增到2000年856美元和2002年966美元,即到2000年已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達到8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按聯合國劃分標准,現中國人均GDP,高於7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國家,低於756 9265美元中等收入國家,約列世界銀行排列168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09位,列聯合國排列207個國家和地區的第140位,已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占消費額的比重)已由建國初期的80%和90%降低到1978年57.5%和67.7%,再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分別比1978年和建國初期降低19.8 21.5和42.3 43.8個百分點。按恩格爾劃分標准,中國農村居民(低於50%)現處於溫飽向小康水平邁進階段;城鎮居民家庭已從小康向富裕水平邁進階段。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從1952年8.6億元增到1978年210.6億元和2002年86910.6億元,50年增長10104.9倍(按現價計算),年增長20.2%;全國人口平均擁有儲蓄存款從1.5元增到21.9元和6766元,50年增長4509.7倍,年增長18.3%,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設想。
新中國54年來取得了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等輝煌成就。目前也存在著產業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尚未優化、投資低技術重復擴張、財政赤字和債務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總之,新中國54年取得了舊中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0. 什麼叫三產工作
分類》(GB/T4754—2002),制定本規定。
二、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三、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執行,1985年制定的關於三次產業的劃分同時廢止。
所謂「鐵飯碗」,顧名思義,飯碗乃鐵所鑄,堅硬非常,難於擊破。人們通常將其意延伸,指一個好的單位或部門,工作穩定,收入無憂。
長期以來,「鐵飯碗」一直為人們所羨慕和追求,若捧得此碗,從此便可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捧不得此碗,便意味著顛沛流離,生活困苦,一生不得安寧了。「鐵飯碗」思想在中國之根深蒂固,非同一般。雖然改革以來,「鐵飯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依然是相當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在這里,「鐵飯碗」是不動的,指的是一個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崗位,確切地說,就是一個好單位,好部門,而且此單位或部門好象從來就沒有倒閉的憂慮,因此,一旦捧得此碗,靠得一個如再生父母般的大樹,真可謂功德圓滿了!
飯碗不動,人卻是動的,每個人都要吃飯,這是一目瞭然的道理。因此,在這「動」與「不動」之間,便有了許多故事,演繹著幾家歡喜幾家愁,一年又一年。
為什麼一定都要去搶一個不動的「鐵飯碗」呢?更進一步說,為什麼都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呢?其實,只要我們細細地想一想,轉換一下腦筋,「僧多碗少」的難題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在這里,「鐵飯碗」是在每個人自己手裡的,是什麼呢?不言而喻——是極高的綜合素質,或某項精湛的技藝,一言以蔽之,是實力。何謂「實力」?簡言之,就是處理某件事情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所學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集中體現。一旦擁有了實力,恐怕已不能用「鐵」字來概括了,我們姑且稱之為「金飯碗」。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鐵飯碗」越來越少,就連被稱作絕對「皇家部隊」的行政政府單位及相關部門也是今非昔比。且不說「飯碗」的硬度越來越小,「飯碗」的大小也不容樂觀了。面勻緔司置媯